作业车

申请号 CN201580000854.2 申请日 2015-03-23 公开(公告)号 CN105228884B 公开(公告)日 2017-12-19
申请人 株式会社久保田; 发明人 藤本宽央; 渡部雅俊; 久田贵大;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作业车,能够进一步实现涉及左右 挡泥板 的成本的减少及部件管理的容易化。前述作业车装备有具备纵板零件(18)和顶板零件(19)的左右挡泥板(16),前述纵板零件(18)从车体内侧 覆盖 行驶装置的内侧面,前述顶板零件(19)从上方覆盖前述行驶装置(5)的上部,将顶板零件(19)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将纵板零件(18)和顶板零件(19)分别构成为左右通用零件。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车,前述作业车装备有具备纵板零件和顶板零件的左右挡泥板,前述纵板零件从车体内侧覆盖行驶装置的内侧面,前述顶板零件从上方覆盖前述行驶装置的上部,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顶板零件构成为具有能够作为载货台面使用的平部的前后对称形状,将前述纵板零件和前述顶板零件分别构成为左右通用零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纵板零件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纵板零件构成为左右对称形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左右挡泥板具备覆盖前述行驶装置的前部侧的前侧盖零件,将前述前侧盖零件构成为上下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
5.一种作业车,前述作业车装备有具备纵板零件和顶板零件的左右挡泥板,前述纵板零件从车体内侧覆盖行驶装置的内侧面,前述顶板零件从上方覆盖前述行驶装置的上部,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顶板零件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将前述纵板零件和前述顶板零件分别构成为左右通用零件,
将支承前述纵板零件的支承托架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前述支承托架前后对称地配备有左用连结部和右用连结部,前述左用连结部相对于前述支承托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将前述纵板零件配备成靠前后方向的一侧,前述右用连结部相对于前述支承托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将前述纵板零件配备成靠前后方向的另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前述顶板零件具备连结至前述支承托架的连结臂,将前述纵板零件和前述连结臂利用同一紧固部件紧固连结于前述支承托架上。

说明书全文

作业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装备有左右挡泥板的作业车,所述左右挡泥板具备纵板零件和顶板零件,所述纵板零件从车体内侧覆盖行驶装置的内侧面,所述顶板零件从上方覆盖前述行驶装置的上部。
[0002]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乘坐式割草机、乘坐式插秧机、及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

背景技术

[0003] 在如上所述的作业车中,已知有下述作业车:具备纵板零件(立壁状的安装板1)和相对于该纵板零件向正交方向的外侧突出地设置的顶板零件(覆盖件2),将顶板零件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设置,并且在顶板零件的内侧和外侧设置形状相同的左右安装舌部5、6,将该左右安装舌部5、6的某一个安装在纵板零件上,由此将左右挡泥板3、4构成为左右对称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在作为作业车的一例的拖拉机中,已知有下述拖拉机:在由搭乘阶梯形成的搁脚区域中的左右两侧区域上,分散地配备有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停止踏板)等操作踏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58345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43801号公报(0014段、图2)。
[0007]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上述方案中,能够将左右挡泥板中的顶板零件构成为左右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由此,能够实现借助顶板零件的左右通用化产生的成本的减少及零件管理的容易化。
[0008] 但是,纵板零件是左右专用零件,所以在左右挡泥板中,在实现成本的减少及零件管理的容易化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9] 即,希望进一步实现涉及左右挡泥板的成本的减少及零件管理的容易化。
[0010]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上述方案中,由搭乘阶梯形成的搁脚区域被各种操作踏板限制,所以在搭乘阶梯上难以放置脚。因此,即使在不需要进行制动器踏板或离合器踏板等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均速行驶时等,也大多在使脚搭在踏下解除位置的操作踏板上的状态下驾驶。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在行驶中车体激烈摇晃等,虽然不常见,但也存在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被进行的情况,容易导致由该踏下操作产生的传动损失、或者离合器或制动器中的摩擦片的不必要的磨损等。
[0011] 此外,在使脚放置在搭乘阶梯上的情况下,在作为用于进行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预备动作而进行从搭乘阶梯上向操作踏板的踩踏变换动作时,脚变得易于接触至操作踏板,所以该踩踏变换动作难以进行。

发明内容

[0012] 即,希望能够在不需要踏板操作的均速行驶时等将脚预先从操作踏板离开,并且能够容易进行向操作踏板的踩踏变换动作。
[0013] 用于解决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作业车,前述作业车装备有具备纵板零件和顶板零件的左右挡泥板,前述纵板零件从车体内侧覆盖行驶装置的内侧面,前述顶板零件从上方覆盖前述行驶装置的上部,将前述顶板零件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将前述纵板零件和前述顶板零件分别构成为左右通用零件。
[0014] 根据该技术方案,分别准备两个由于呈前后对称形状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的顶板零件和左右通用的纵板零件,将对应的顶板零件和纵板零件连结,由此能够构成左右挡泥板。
[0015] 因此,与将左右挡泥板中的纵板零件和顶板零件二者、或某一个构成为左右专用零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由纵板零件用和顶板零件用的各金属模具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成本的减少及由纵板零件及顶板零件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零件管理的容易化。
[0016]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将前述纵板零件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
[0017] 根据该技术方案,分别准备两个由于呈前后对称形状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的顶板零件和纵板零件,将纵板零件连结至各顶板零件的左右一侧部上,由此能够构成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的挡泥板。
[0018] 因此,能够将把顶板零件和纵板零件连结地构成的挡泥板也设置成左右通用零件。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零件管理的容易化。
[0019]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将前述纵板零件构成为左右对称形状。
[0020] 根据该技术方案,分别准备两个由于呈前后对称形状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的顶板零件和由于呈左右对称形状能够以既定的朝向前后的姿势在左右使用的左右通用的纵板零件,在一个顶板零件的左右一侧部上连结一个纵板零件,在另一个顶板零件的左右另一侧部上连结另一个纵板零件,由此,能够构成左右专用的挡泥板。
[0021] 因此,能够实现由纵板零件用和顶板零件用的各金属模具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成本的减少及由纵板零件及顶板零件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零件管理的容易化,同时能够构成形状的自由度较高的左右挡泥板,所述左右挡泥板能够将从车体内侧覆盖行驶装置的内侧面的纵板零件形成为前后非对称形状。
[0022]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左右挡泥板具备覆盖前述行驶装置的前部侧的前侧盖零件,将前述前侧盖零件构成为上下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
[0023] 根据该技术方案,具备由于呈上下对称形状能够使上下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的前侧盖零件,由此,能够实现由前侧盖零件用的金属模具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成本的减少及由前侧盖零件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零件管理的容易化,同时能够防止行驶装置溅起的泥等向前方飞溅。
[0024]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支承前述纵板零件的支承托架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
[0025] 根据该技术方案,具备由于呈前后对称形状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的支承托架,由此,能够实现由支承托架用的金属模具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成本的减少及由支承托架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零件管理的容易化。
[0026]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支承托架前后对称地配备有左用连结部和右用连结部,前述左用连结部相对于前述支承托架的前后中心将前述纵板零件配备成靠前后一侧,前述右用连结部相对于前述支承托架的前后中心将前述纵板零件配备成靠前后另一侧。
[0027]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将左右挡泥板在相对于左右支承托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将纵板零件配备成靠前后一侧的状态下连结至左右支承托架上。即,能够将左右挡泥板相对于左右支承托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配备成靠后方的位置。
[0028] 由此,将从上方覆盖行驶装置的上部的顶板零件构成为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前后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同时能够在不将顶板零件的前后长度不必要地延长的情况下,将顶板零件的相对于行驶装置向后方的伸出长度延长,能够借助顶板零件更切实地阻挡在能够高速行驶的前进时行驶装置向后方剧烈地带起的泥等。
[0029] 结果,能够缩短顶板零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实现成本的减少,同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行驶装置带起的泥等向后方飞溅。
[0030]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1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顶板零件具备连结至前述支承托架的连结臂,将前述纵板零件和前述连结臂共紧固连结于前述支承托架上。
[0031] 根据该技术方案,与将纵板零件和连结臂逐个连结至支承托架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安装性的提高。
[0032] 用于解决第2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作业车,具备转向框和下部盖,前述转向框立设于车体框中的驾驶座席的前方部位,前述下部盖以从后方覆盖前述转向框的状态安装于前述转向框,前述下部盖装备有就坐于前述驾驶座席的驾驶者使用的搁脚零件。
[0033]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不需要进行制动器踏板和离合器踏板等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均速行驶时等,能够将双脚在稳定的状态下放在搁脚零件上,所述搁脚零件构成为通过具备下部盖而位于比搭乘阶梯靠上方的位置。
[0034] 由此,在均速行驶时等,没有必要使脚搭在踏下解除位置的操作踏板上。结果,能够避免在将脚搭在制动器踏板或离合器踏板等操作踏板上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的、由于行驶中的车体剧烈摇晃等产生的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引起的传动损失、或离合器或制动器中的摩擦片的不必要的磨损等。
[0035] 此外,与将脚放置在搭乘踏板上的情况相比,脚更难以接触操作踏板,所以作为用于进行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预备动作的、从搁脚零件向操作踏板的踩踏变换动作变得容易进行。结果,能够使操作踏板的操作性提高。
[0036]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2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将前述搁脚零件配备于前述下部盖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上。
[0037] 根据该技术方案,搁脚零件位于车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所以能够避免在从相对于车体的横向的乘降时搁脚零件造成妨碍的可能。
[0038] 因此,能够具备搁脚零件,同时也确保良好的乘降性。
[0039]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2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搁脚零件在其搁脚面的下侧具备有收纳部。
[0040]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将搁脚零件下方的空间作为收纳空间来有效利用,能够收纳工具或作业用道具等。
[0041]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2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搁脚零件构成为,其搁脚面的高度位置比配备在前述转向框的横向侧方的操作踏板的踏面的高度位置更高。
[0042]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更切实地避免搭载于搁脚零件的双脚与操作踏板的接触。此外,能够将作为用于进行操作踏板的踏下操作的预备动作的从搁脚零件向操作踏板的踩踏变换动作借助下降动作进行,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该踩踏变换动作。
[0043] 作为更优选地用于解决第2问题的技术方案之一,前述转向框经由防振部件立设在前述车体框上。
[0044]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使来自车体框侧的震动难以传递至放在搁脚零件上的脚上。附图说明
[0045] 图1是拖拉机的立体图。
[0046] 图2是表示挡泥板等的结构的要部的后视图。
[0047] 图3是挡泥板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0048] 图4是挡泥板的分解左视图。
[0049] 图5是表示在具备前侧盖零件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挡泥板的结构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0050] 图6是表示在具备上下对称形状的前侧盖零件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挡泥板的结构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0051] 图7是表示在具备前侧纵板部分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挡泥板的结构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0052] 图8是表示在挡泥板上具备的防护部件及扶手的形状的要部的立体图。
[0053] 图9是表示搁脚零件的结构的要部的立体图。
[0054] 图10是表示搁脚零件的结构的要部的左视图。
[0055] 图11是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搁脚零件的结构的要部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0056] 图12是表示制动器的制动解除构造的要部的纵剖侧视图。
[0057] 图13是表示制动器的制动解除构造的隔板(separator plate)的主视图。
[0058] 图14是表示动输出轴传动离合器的操作构造的联接图。
[0059] 图15是表示互机构的结构的要部的横剖俯视图。
[0060] 图16是表示在利用上连杆的拖车连结操作构造中的连结开始状态的要部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0061] 图17是表示在利用上连杆的拖车连结操作构造中的连结途中状态的要部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0062] 图18是表示在利用上连杆的拖车连结操作构造中的连结结束状态的要部的局部纵剖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应用在作为作业车的一例的拖拉机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4] 如图1、图9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拖拉机在车体框1的前半部上具备发动机部2,在车体框1的后半部上具备搭乘驾驶部3。并且,作为行驶装置在发动机部2的左右配备有能够驱动的作为转向轮的前轮4,作为行驶装置在搭乘驾驶部3的左右配备有能够制动的作为驱动轮的后轮5,构成为4轮驱动型。
[0065] 车体框1在支承前车轴壳6的前车轴框7的后部上,经由由带构成的左右大梁8,连结有冷式的纵型的柴油发动机(以下称作发动机)9。此外,构成为,在该发动机9的下部上连结有形成车体框1的后半部的的壳体单元(housing unit)10。而且,在壳体单元10的前端部上立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观察呈大致型的转向框11。
[0066] 如图1所示,发动机部2构成为在由发动机罩12等形成的发动机室中配备有发动机9等。搭乘驾驶部3具备有前轮转向用的方向盘13及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调节位置的驾驶座席
14等。
[0067] 如图1 4所示,壳体单元10具备从其后部向左右伸出的后车轴壳15。左右各后车轴~壳15具备载置支承托架17的载置部15A,所述支承托架17支承后轮用的挡泥板16,在该载置部15A上将支承托架17能够拆装地螺栓连结。各载置部15A在对应的后车轴壳15的既定部位上一体地形成,使得螺栓连结在各载置部15A上的支承托架17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与后轮5的旋转中心在前后方向上一致。
[0068] 如图2 4所示,左右各挡泥板16构成为具备纵板零件18和顶板零件19的两部分构~造,所述纵板零件18将对应的后轮5中的上部侧的内侧面从车体内侧覆盖,所述顶板零件19将对应的后轮5的上部从上方覆盖。
[0069] 左右各纵板零件18形成为具有下边缘18a、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8b、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8c、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8d、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8e及上边缘18f的近似扇形的侧面观察呈大致六边形的前后对称形状,所述下边缘18a是水平的,尺寸较短,所述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8b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8c从该下边缘18a的两端以相同的倾斜度朝外侧上方伸出,所述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8b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8c长度相同且尺寸较长,所述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8d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8e从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8b或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8c的上端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向内侧上方伸出,所述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8d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8e长度相同且尺寸较短,所述上边缘18f跨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8d的上端和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8e的上端,所述上边缘18f是水平的,尺寸较长。此外,左右各纵板零件18形成为构成有纵板部18A和倾斜部18B,所述纵板部18A是左右各纵板零件18的下部侧沿后轮5立起而成的,所述倾斜部18B是左右各纵板零件18的上边缘部朝横向外侧倾斜而成的。并且,借助上述部分,将左右各纵板零件18构成为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
[0070] 左右各顶板零件19具备有顶板20和3根连结臂21,所述顶板20在前后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是朝下的U字形,所述3根连结臂21从顶板20沿纵板零件18的外侧面朝支承托架17伸出。各顶板20形成为具有水平部20A及一端侧倾斜部20B和另一端侧倾斜部20C的前后对称形状,所述水平部20A沿着纵板零件18的上边缘18f,所述一端侧倾斜部20B和所述另一端侧倾斜部20C沿着纵板零件18的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8d或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8e。各连结臂21弯曲形成为具有接合部21A和伸出部21B的大致倒L字形,所述接合部21A接合于顶板20的背面,所述伸出部21B沿纵板零件18的外侧面伸出。并且,将前后方向一端侧的连结臂21以沿纵板零件18的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8b的倾斜姿势焊接至顶板20的前后方向一端部。此外,将前后方向另一端侧的连结臂21以沿纵板零件18的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8c的倾斜姿势焊接至顶板20的前后方向另一端部。进而,将在前后方向中间的连结臂21以垂下姿势焊接至水平部20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并且,借助上述部分,将左右各顶板零件19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构成为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
[0071] 左右各挡泥板16将顶板零件19中的顶板20的左右方向一侧边缘部点焊至纵板零件18的上边缘部上,将各连结臂21的伸出部21B点焊至纵板零件18的外侧面上,由此,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且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而且,构成为,各连结臂21作为纵板零件18及顶板20的加强肋发挥功能。
[0072] 左右各支承托架17由将凸缘17A、纵壁17B及多个加强肋17C等一体地形成的铸件构成,所述凸缘17A使与后车轴壳15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所述纵壁17B使与挡泥板16的前后方向中心区域中的下部侧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此外,左右各支承托架17形成为具有下边缘17a、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b、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7c、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7d、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7e及上边缘17f等的侧面观察呈大致六边形的前后对称形状,所述下边缘17a是水平的,所述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b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7c从该下边缘17a的两端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向外侧上方伸出,所述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b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7c长度相同,所述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7d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7e从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b或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c的上端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向内侧上方伸出,所述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7d和所述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7e长度相同,所述上边缘17f跨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7d的上端和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7e的上端,所述上边缘17f是水平的,尺寸较长。各凸缘17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观察为矩形。各加强肋17C前后对称地配备。而且,借助上述部分,将左右各支承托架17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构成为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
[0073] 左右各支承托架17将其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b及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7c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纵板零件18中的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8b及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8c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此外,左右各支承托架17将其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7d及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7e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纵板零件18中的前后方向一端侧上边缘18d及前后方向另一端侧上边缘18e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
[0074] 左右各纵壁17B具备第1螺纹孔H1、第2螺纹孔H2、第3螺纹孔H3、第4螺纹孔H4、第5螺纹孔H5、第6螺纹孔H6、第7螺纹孔H7、第8螺纹孔H8、第9螺纹孔H9、第10螺纹孔H10、第11螺纹孔H11、第12螺纹孔H12、及第13螺纹孔H13,所述第1螺纹孔H1形成在左右各纵壁17B的前后方向中心上的下部上,所述第2螺纹孔H2、所述第3螺纹孔H3、所述第4螺纹孔H4、所述第5螺纹孔H5从第1螺纹孔H1在前后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地排列形成,所述第6螺纹孔H6和所述第7螺纹孔H7在第2螺纹孔H2和第3螺纹孔H3的正上方隔开一定间隔的上端部上形成,所述第2螺纹孔H2和第3螺纹孔H3邻接于第1螺纹孔H1,所述第8螺纹孔H8在从第1螺纹孔H1沿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b的方向隔开既定间隔的上端部上形成,所述第9螺纹孔H9在从第1螺纹孔H1沿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7c的方向隔开既定间隔的上端部上形成,所述第10螺纹孔H10形成在将第1螺纹孔H1的中心和第8螺纹孔H8的中心连结的结线和将第3螺纹孔H3的中心和第7螺纹孔H7的中心连结的结线的交点上,所述第11螺纹孔H11形成在将第1螺纹孔H1的中心和第9螺纹孔H9的中心连结的结线和将第2螺纹孔H2的中心和第6螺纹孔H6的中心连结的结线的交点上,所述第12螺纹孔H12在从第4螺纹孔H4沿前后方向另一侧边缘17c的方向隔开既定间隔的上端部上形成,所述第13螺纹孔H13在从第5螺纹孔H5沿前后方向一侧边缘17b的方向隔开既定间隔的上端部上形成。
[0075] 并且,在各螺纹孔H1 H13中,由第1螺纹孔H1、第2螺纹孔H2、第4螺纹孔H4、第6螺纹~孔H6、第8螺纹孔H8、第10螺纹孔H10及第12螺纹孔H12构成相对于纵壁17B的前后方向中心将挡泥板16靠前后方向一侧地配备的左用连结部17Ba。此外,由第1螺纹孔H1、第3螺纹孔H3、第5螺纹孔H5、第7螺纹孔H7、第9螺纹孔H9、第11螺纹孔H11及第13螺纹孔H13构成相对于纵壁17B的前后方向中心将挡泥板16靠前后方向另一侧地配备的右用连结部17Bb。由此,左右各纵壁17B将左用连结部17Ba和右用连结部17Bb以共有第1螺纹孔H1的状态前后对称配备。
[0076] 在左右各挡泥板16中,纵板零件18形成有使相对于支承托架17的左用连结部17Ba或右用连结部17Bb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的8个贯通孔18g。顶板零件19在前后方向两端侧的连结臂21上分别形成有使相对于支承托架17的左用连结部17Ba或右用连结部17Bb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的3个贯通孔21a。此外,顶板零件19在前后方向中间的连结臂21上,形成有使相对于支承托架17的左用连结部17Ba或右用连结部17Bb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的2个贯通孔21a。由此,构成为,使将纵板零件18及顶板零件19相对于使用了对应于左用连结部17Ba或右用连结部17Bb的各贯通孔18g、21a的左用连结部17Ba或右用连结部17Bb的共紧固连结成为可能。
[0077] 由上述结构,能够将左右挡泥板16及左右支承托架17分别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且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由此,与将左右挡泥板16及左右支承托架17分别构成为左右专用零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由金属模具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成本的减少及零件管理的容易化。
[0078] 此外,左右挡泥板16使用7根螺栓22将左侧挡泥板16连结在左侧支承托架17中的左用连结部17 Ba上,并且使用7根螺栓22将右侧挡泥板16连结在右侧支承托架17中的右用连结部17 Bb上,由此,能够相对于各支承托架17的左右中心,将各挡泥板16的左右中心配备在从各支承托架17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向后方侧离开设定距离的靠后方的位置上。即,能够将左右各挡泥板16相对于左右后轮5配备在将各挡泥板16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从各后轮5的旋转中心向后方侧离开设定距离的靠后方的位置上。由此,将左右各挡泥板16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且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同时也能够在不将各挡泥板1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不必要地延长的情况下,将各挡泥板16中的顶板20相对于后轮5向后方的伸出长度延长。结果,能够将在能够高速行驶的前进时各后轮5溅起的泥等借助各挡泥板16的顶板20切实地阻挡,能够有效地抑制各后轮5溅起的泥等向后方的飞溅。
[0079] 如图5所示,作为左右挡泥板16,也可以构成为下述三部分构造:加上前述纵板零件18 及顶板零件19,还具备覆盖对应的后轮5的前部侧的左右专用的前侧盖零件23。
[0080] 在基于该结构的左右挡泥板16中,各前侧盖零件23具备纵板部23A和前板部23B,所述纵板部23A从车体内侧覆盖对应的后轮5中的前部侧的内侧面,所述前板部23B从前方覆盖对应的后轮5中的前部的上部侧。
[0081] 各顶板零件19在其一端侧倾斜部20B和另一端侧倾斜部20C上分别具备从其端部向一端侧倾斜部20B或另一端侧倾斜部20C的延长方向伸出相同长度的伸出部20D、20E。并且,各伸出部20D、20E形成为能够作为支承左右对应的前侧盖零件23的前板部23B的支承部来使用。
[0082] 此外,各前侧盖零件23在其下端部上具备朝向前后的连结臂24。左侧连结臂24在其后部具备使利用了左侧支承托架17中的未使用的第3螺纹孔H3及第5螺纹孔H5的、向左侧支承托架17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的两个贯通孔24a。右侧连结臂24在其后部具备使利用了右侧支承托架17中的未使用的第2螺纹孔H2及第4螺纹孔H4的、向右侧的支承托架17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的两个贯通孔24a。由此,能够在不在左右支承托架17上新设置前侧盖零件连结用的螺纹孔的情况下,使用两个螺栓22将左右前侧盖零件23连结在对应的支承托架17上。
[0083] 各连结臂24的前部侧通过在搭乘驾驶部3具备的搭乘阶梯25(参照图1)的对应的左右外侧边缘部上进行点焊,连结至搭乘阶梯25上。
[0084] 若将构成为这样的三部分构造的左右挡泥板16连结至对应的支承托架17的左用连结部17 Ba或右用连结部17Bb上,则能够将各挡泥板16相对于各支承托架17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后方地配备。由此,能够将各挡泥板16中的顶板20相对于后轮5向后方的伸出长度延长,同时使各挡泥板16中的前侧盖零件23的前板部23B接近后轮5的前端,能够使前侧盖零件23和发动机罩12之间的乘降空间变宽。结果,借助各挡泥板16,能够有效地抑止各后轮5溅起的泥等向前后方向的飞溅,还能够容易地进行从乘降空间的乘降。
[0085] 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在具备前侧盖零件23的三部分构造的左右挡泥板16中,将各前侧盖零件23构成为上下对称形状,构成为能够使上下翻转来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
[0086] 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在两部分构造的左右挡泥板16中,将各纵板零件18形成为,不具备前述倾斜部18B,而在其纵板部18A上具有相当于前述前侧盖零件23的纵板部23A的前侧纵板部分18Aa,构成为前后非对称形状且左右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
[0087] 此外,也可以将各顶板零件19形成为在其顶板20上具有倾斜部20F,所述倾斜部20F相当于前述纵板零件18的倾斜部18B,将各顶板零件19构成为前后对称形状且左右非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
[0088] 而且,也可以是,将以既定的前后朝向的姿势的在左右使用的左右通用的纵板零件18和使前后翻转来在左右使用的左右通用的顶板零件19连结,构成左右专用的挡泥板16。
[0089] 虽省略图示,但在各顶板零件19中,其具备的连结臂21的数量及形状等只要能够将顶板零件19构成为左右通用零件即可,能够进行多种改变。例如,在各顶板零件19上,也可以具备4根或5根等连结臂21。此外,也可以设置成不具备连结臂21。
[0090] 如图7所示,作为左右支承托架17,也可以由具有凸缘17A和纵壁17B的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钢板构成,所述凸缘17A能够使与后车轴壳15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所述纵壁17B能够使与挡泥板16的下部侧的螺栓连结成为可能。
[0091] 虽省略图示,但作为左右支承托架17,也可以构成为在其纵壁1 7 B上具备左右共用的连结部。
[0092] 虽省略图示,但作为左右挡泥板16及左右支承托架17也可以构成为用于前轮。此外,在构成为作为行驶装置具备履带的半履带型或全履带型的拖拉机中,也可以构成为用于履带。
[0093] 如图1、图2及图8所示,左右挡泥板16具备水平部20A,使得能够将左右挡泥板16的顶板20作为载货台面来使用。并且,在各水平部20A上,装备有防止载置其上的载置物向车外掉下的防护部件26。
[0094] 各防护部件26将圆钢弯曲形成为具有前后脚部26A和防护部26 B的前后对称形状,构成为能够使前后翻转来使用的前后对称形状的左右通用零件,所述前后脚部26A在前后方向上观察为L字形,所述防护部26 B跨于前后脚部26A上,且俯视观察呈U字形。
[0095] 由此,能够实现由防护部件26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加工费的下降及零件管理的容易化,同时能够防止载置于各挡泥板16的水平部20A上的载置物向车外掉下。
[0096] 如图1及图3所示,左右挡泥板16将其纵板零件18的后上部借助跨于左右纵板零件18的朝向左右向的连结部件27连结,由此提高其保形强度。由此,能够更切实地确保能够将各挡泥板16的水平部20A作为载货台面来使用的高保形强度。
[0097] 如图1、图2及图8所示,左右挡泥板16在其顶板20的前端部装备有在乘降时使用的扶手28。各扶手28将圆钢弯曲形成为具有前后脚部28A、28B、后部抬起倾斜部28C及水平部28D的前后非对称形状的左右对称形状,所述前后脚部28A、28B连结于对应的挡泥板16的顶板20,所述后部抬起倾斜部28C从前侧脚部28A向后方伸出,所述水平部28D从后部抬起倾斜部28C跨至后侧的脚部28B,各扶手2 8构成为以既定的前后朝向的姿势在左右使用的左右通用零件。而且,配备在各挡泥板16中的驾驶座席侧的位置上,使得能够将各扶手28的水平部28D在驾驶时用于放置肘部等。
[0098] 由此,能够实现由扶手28的左右通用化带来的加工费的降低及零件管理的容易化,同时易于进行乘降,并且能够使驾驶时等的乘车姿势舒服。
[0099] 虽省略图示,但搭乘驾驶部3具备能够以任意行驶速度均速行驶的位置保持型的手动加速杆。
[0100] 如图9及图10所示,搭乘驾驶部3在转向框11的右侧方部位作为操作踏板配备有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此外,在转向框11的左侧方部位上作为操作踏板配备有离合器踏板30。
[0101] 转向框11在车体框1中的驾驶座席14的前方部位上经由橡胶制的防振部件31立起设置。此外,转向框11在其左右侧板11A之间,配备有动力转向机构32的控制单元33,所述动力转向机构32构成为全油压式。并且,转向框11具备以将前述控制单元33与转向框11一同从后方覆盖的状态安装在左右侧板11A上的下部盖34。下部盖34装备有就坐于驾驶座席14的驾驶者使用的搁脚零件35。
[0102] 搁脚零件35具备有搁脚部35A及收纳部35B,所述搁脚部35A弯曲形成为平面观察呈U字形,是圆钢制的搁脚部,所述收纳部35B以在与下部盖34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的方式弯曲形成,是板金制的有底的部分。而且,搁脚零件35构成为,以在下部盖34和搁脚部35A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的方式,将收纳部35B连接至搁脚部35A的下部。搁脚部35A配备在下部盖34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的上部侧,使得由其上边缘形成的搁脚面35a的高度位置比各侧边制动器踏板29的踏面29a及离合器踏板30的踏面30 a的高度位置高。
[0103] 由此,在不需要对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或离合器踏板30进行踏下操作的均速行驶时,将双脚不放在双脚易于接触至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或离合器踏板30等的搭乘阶梯上,而是放在比搭乘阶梯25更靠上方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将双脚以稳定的状态放置在搁脚零件35上,所述搁脚零件35与搭乘阶梯上相比能够将双脚接触至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或离合器踏板30等的可能性降低。
[0104] 结果,例如,在行驶中车体剧烈摇晃等情况下,能够更切实地避免由于双脚接触至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或离合器踏板30等而引起的意想不到的制动器操作或离合器操作等被进行的可能。
[0105] 此外,搁脚零件35位于搭乘驾驶部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因此能够避免从前述乘降空间乘降时搁脚零件35造成妨碍的可能。
[0106] 而且,搁脚零件35中的搁脚面35a的高度位置比各踏板29、30的踏面29a、30a的高度位置高,由此,能够更切实地避免放在搁脚部35的双脚接触至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或离合器踏板30的可能。此外,易于进行在对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或离合器踏板30进行踏下操作之前进行的从搁脚零件35向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或离合器踏板30的踩踏变换动作。
[0107] 而且,在以防振状态立设于车体框1的转向框11上具备搁脚零件35,所以能够使得来自车体框侧的振动难以传递至放在搁脚零件35上的脚上。
[0108] 进而,能够将搁脚零件35的下方的空间作为收纳空间来有效利用,能够收纳工具和作业用的道具等。
[0109] 此外,在进行相对于配备在转向框11的左右侧板间的控制单元33等的维修的情况下,能够将下部盖34与搁脚零件35一起从转向框11卸下。由此,能够避免下述不良情况的发生:例如,像在搭乘阶梯25上具备搁脚零件35的情况那样,即使将下部盖34从转向框11卸下,搁脚零件35也留在搭乘阶梯上,由此,难以进行相对于控制单元33等的维修。
[0110] 如图11所示,作为搁脚零件35,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圆钢制的搁脚部35A,将板金制的盖体35C作为搁脚部35A来使用,所述板金制的盖体35C能够开闭地盖住前述收纳部35B的上边缘在与下部盖34之间形成的开口。
[0111] 虽省略图示,但作为搁脚零件35,也可以仅具备圆钢制、角钢制或管制的搁脚部35A。此外,作为搁脚零件35,也可以以下述方式装备在下部盖34上:搁脚零件35的搁脚面
35a的高度位置与各侧边制动器踏板29的踏面29 a及离合器踏板30的踏面30 a的高度位置相同,或者比各侧边制动器踏板29的踏面29 a及离合器踏板30的踏面30 a的高度位置稍低。
[0112] 如图12及图13所示,联接于左右侧边制动器踏板29的左右侧边制动器36分别构成为交替具备有多个制动片38和多个隔板40的多板式,所述多个制动片38以在能够相对滑动的状态下一体旋转的方式外嵌于制动器轴37上,所述多个隔板40能够相对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内嵌于制动器壳3 9上。而且,多个隔板40中,间隔一个地配置的既定隔板40在位于其中比制动片38的外周更靠外侧的外周侧的区域,将作用在邻接的隔板40上的多个(图13中为3个)弹性部件41在周向上以一定间距(在图13中为120 度间距)排列装备。
[0113] 各弹性部件41由橡胶等能够弹性变形树脂材料构成。而且,各弹性部件41形成为具有内嵌部41A和一对作用部41B,所述内嵌部41A内嵌于多个贯通孔40a,所述多个贯通孔40a在既定的隔板40上形成为用于装配弹性部件,所述内嵌部41A是圆柱状,所述一对作用部41B作用于邻接的隔板40。各作用部41B形成为具有小径部分和大径部分的圆台状,所述小径部分使向贯通孔40a的装配容易,比贯通孔40a直径小,所述大径部分阻止从贯通孔40a的脱离,比贯通孔40a直径大。此外,各作用部41B形成为从内嵌部41A的伸出长度比制动片38的板厚更大。而且,各作用部41B构成为,在借助对应的侧边制动器踏板29的踏下操作使得各制动片38及隔板40被压接的情况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便允许各制动片38及隔板40的压接,在借助对应的侧边制动器踏板29的踏下解除操作使得各制动片38及隔板40的压接解除的情况下,发生弹性恢复,以便以解除各制动片38及隔板40的压接,随着对应的侧边制动器踏板29恢复至踏下解除位置,复原至初始形状。
[0114] 借助该结构,能够在不对制动操作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在制动解除状态下,将邻接的隔板40的分离距离设置得比制动片38的板厚更大,能够更切实地使邻接的制动片38和隔板40分离。结果,能够防止下述情况:由于在制动解除状态中邻接的制动片38和隔板40的分离不充分,其发生滑动接触,引起在各侧边制动器36的传动损失的产生和燃料消耗率的下降、或者制动片38及隔板40的不必要的磨损等。
[0115] 虽省略图示,但在各侧边制动器36中,既定的隔板40中的弹性部件41的装备数量及配置间隔能够进行多种改变。具体而言,也可以设置成将4个弹性部件41以90度间距排列装备,此外,还可以设置成将5个弹性部件41以72度间距排列装备。
[0116] 此外,也可以设置成,在各侧边制动器36中,在位于多个制动片38中的间隔一个地配置的既定的制动片38中的比隔板40的内周更靠内侧的内周侧的区域上,在周向上以一定间距排列装备作用于邻接的制动片38的多个弹性部件41。
[0117] 进而,也可以设置成,在各侧边制动器36中,在位于既定的隔板40 中的比制动片38的外周更靠外侧的外周侧的区域上,在周向上以一定间距排列装备多个弹性部件41,并且在位于比既定的制动片38中的比隔板40的内周更靠内侧的内周侧的区域上在周向上以一定间距排列装备多个弹性部件41。
[0118] 此外,作为弹性部件41,可以设置成,形成为装备在位于邻接的隔板40中的比制动片38的外周更靠外侧的外周侧区域之间的大径的环状的部件,或者形成为装备在位于邻接的制动片38中的隔板40的内周更靠内侧的内周侧区域之间的小径的环状的部件。
[0119] 如图14所示,在搭乘驾驶部3中的驾驶座席14的左侧方部位,将朝向左右的支轴42作为支点,在支轴42的前方区域,配备有跨下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和上方的离合器切断位置摆动操作的离合器杆43。离合器杆43经由作业动力断续用的机械式连杆机构46联接至在内置于壳体单元10中的独立式双离合器44(independent dual clutch)上具备的作业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45(release fork)。双离合器44构成为,借助内置的作业用的接通施力弹簧(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从作业动力断续用分离叉45位于后侧的离合器切断位置的作业动力截断状态恢复至作业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45位于前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作业动力连接状态。
[0120] 作业动力断续用机械式连杆机构46具备操作臂47、第1联接杆48、尺寸较短的第1臂49、尺寸较长的第2臂50、及第2联接杆51等。操作臂47将支轴42作为支点,在支轴42的前方区域与离合器杆43一体地摆动。第1联接杆48将其一端部销连结至操作臂47的游离端部上,将其另一端部销连结至第1臂49的游离端部上。第1臂49和第2臂50将配备在支轴42的前下方的朝向左右的支轴52作为支点,在支轴52的后方区域在上下方向上一体地摆动。第2联接杆51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弯曲形状,将其一端部销连结至第2臂50的游离端部上,将其另一端部销连结至在支轴52的前方配备的作业动力断续用分离叉45上。而且,第2联接杆51设定为,在离合器杆43位于下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状态下,第2臂50和第2联接杆51的连结点P位于相对于作业用的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的死点的下方,在离合器杆43位于上方的离合器切断位置的状态下,前述连结点P位于前述死点的上方。此外,作业动力断续用分离叉45 设定为,在离合器杆43位于下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状态下位于前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在离合器杆43接近上方的离合器切断位置、前述连结点P接近前述死点的下侧的阶段,位于后侧的离合器切断位置。
[0121]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离合器杆43位于下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状态下,借助作业用的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将双离合器44保持在作业动力断续用分离叉45位于前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作业动力连接状态。而且,若将该离合器接通位置的离合器杆43抵抗作业用的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朝上方的离合器切断位置摆动操作,则借助该操作,在第2臂50和第2联接杆51的连结点P接近至前述死点的下侧的阶段,作业动力断续用分离叉45到达离合器切断位置,双离合器44切换至作业动力截断状态。此后,若将离合器杆43进一步朝上方摆动操作,则第2联接杆51 弹性变形,允许前述连结点P越过前述死点、离合器杆43到达离合器切断位置,离合器杆43到达离合器切断位置,并且第2联接杆51复原至初始形状。由此,借助作业用的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能够将离合器杆43 保持在上方的离合器切断位置,此外,能够将双离合器44保持在作业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45位于后侧的离合器切断位置的作业动力截断状态。若将该离合器切断位置的离合器杆43朝下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摆动操作,则第2联接杆51弹性变形,允许前述连结点P越过前述死点并移动至前述死点的下侧,若前述连结点P移动至前述死点的下侧,则第2联接杆51复原至初始形状。此后,随着离合器杆43到达离合器接通位置,作业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45到达前侧离合器接通位置,双离合器
44切换至作业动力连接状态,借助作业用的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能够将双离合器44保持在作业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45位于前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作业动力连接状态。
[0122] 即,借助越过死点的切换操作,所述越过死点的切换操作利用了第2联接杆51的弹性变形,借助内置于双离合器44的作业用的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能够将双离合器44切换保持至作业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45位于前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作业动力连接状态和作业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45位于后侧的离合器切断位置的作业动力截断状态,而且能够将离合器杆43切换保持在下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和上方的离合器切断位置。
[0123] 虽省略图示,但离合器杆43及作业动力断续用的机械式连杆机构46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越过死点的切换操作,所述越过死点的切换操作利用了第2联接杆51的弹性变形,将离合器杆43切换保持在上方的离合器接通位置和下方的离合器切断位置。
[0124] 虽省略图示,但双离合器44将其行驶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经由行驶动力断续用的机械式连杆机构联接至离合器踏板30上。而且,借助该联接,在将离合器踏板30的踏下操作解除的踏下解除状态中,借助在双离合器44的内部具备的行驶用的接通施力弹簧(图中未示出)的作用,能够将离合器踏板30保持在离合器接通位置上,并且能够将双离合器44保持在行驶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位于前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行驶动力连接状态。而且,若进行抵抗行驶用的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的离合器踏板30从离合器接通位置向离合器切断位置的踏下操作,则伴随离合器踏板30向离合器切断位置的到达,能够将双离合器44切换至行驶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位于后侧的离合器切断位置的行驶动力截断状态。此后,若将离合器踏板30的踏下操作解除,则借助行驶用接通施力弹簧的作用,能够使离合器踏板30从离合器切断位置恢复至离合器接通位置,保持在离合器接通位置上,并且将双离合器44切换至行驶动力断续用的分离叉位于前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的行驶动力连接状态,保持在行驶动力连接状态下。
[0125] 虽省略图示,但壳体单元10具备将从发动机9经由双离合器44的行驶用的动力变速的齿轮式的主变速装置及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等。
[0126] 如图15所示,在壳体单元10的外部,具备防止副变速装置中的双齿啮合状态的发生的互锁机构53。互锁机构53由第1摆动臂55的摆动支点轴56、第2摆动臂58的摆动支点轴59及牵制部件60等构成,所述第1摆动臂55的摆动支点轴56跨将副变速装置的第1换挡拨叉(shift fork)54在中立位置夹持的后退位置和前进低速位置,进行滑动操作,所述第2摆动臂58的摆动支点轴59跨副变速装置的第2换挡拨叉57的中立位置和前进高速位置,进行滑动操作,所述牵制部件60配备在前述第1摆动臂55和前述第2摆动臂58的摆动支点轴56、59之间。各摆动支点轴56、59具备凹部56A、59A,所述凹部56A、59A形成为在第1换挡拨叉54和第2换挡拨叉57分别位于的中立位置的副变速装置的中立状态下对置。牵制部件60以其两端的球部60A、60 B在对应的摆动支点轴56、59的凹部形成部位上对置的方式配备。而且,在副变速装置的中立状态下,牵制部件60在与各摆动支点轴56、59中的凹部56A、59A之间具有既定量的隙间的状态下位于各摆动支点轴56、59中的凹部56A、59A之间,由此,允许从第1换挡拨叉54或第2换挡拨叉57的中立位置向其他操作位置的滑动位移。此外,在第1换挡拨叉
54位于后退位置或前进低速位置的状态下,牵制部件60的一侧的球部60A接触至第1摆动臂
55的摆动支点轴56中的圆周部56 B上,并且牵制部件60的另一侧的球部60 B接触至第2摆动臂58的摆动支点轴59中的凹部59A上,由此,阻止从第2换挡拨叉57的中立位置向前进高速位置的滑动位移。相反,在第2换挡拨叉57位于前进高速位置的状态下,牵制部件60的另一侧的球部60 B接触至第2摆动臂58的摆动支点轴59中的圆周部59B上,并且牵制部件60的一侧的球部60A接触至第1摆动臂55的摆动支点轴56中的凹部56A上,由此,阻止从第1换挡拨叉54的中立位置向后退位置或前进低速位置的滑动位移。
[0127] 即,将互锁机构53配备在壳体单元10的外部,与配备在壳体单元10的内部配备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互锁机构53的安装性和维修性等提高,同时防止副变速装置中的双齿啮合状态的发生。
[0128] 虽省略图示,但作为互锁机构53,也可以形成是,在各摆动支点轴56、59上取代凹部56A、59A形成槽部或倒角部的部件。
[0129] 如图2、图16 18所示,在壳体单元10的后端部上,装备有使连结在拖拉机的后部的~旋转耕耘装置和等作业装置(图中未示出)的升降操作成为可能的左右一对升降臂61、将左右升降臂61在上下方向上摆动驱动的油圧式的升降压力缸62、及能够使旋转耕耘装置等作业装置连结至拖拉机的后部成为可能的3杆机构63等。3杆机构63具备单一的上连杆64和左右下连杆65,将左右下连杆65经由升降杆66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摆动驱动地连结至对应的升降臂61。上连杆64在其两端部上具备球接头64A和使与左右下连杆65的游离端部的连结成为可能的连结轴64 B。左右下连杆65在其两端部上具备球接头65A。
[0130] 借助上述结构,在壳体单元10的后端部上装备拖车连结用的拖车钩69、将在拖车(图中未示出)中的牵引臂67的末端具备的牵引环68销连结至该拖车钩69的情况下,将在拖车牵引时不使用的上连杆64从壳体单元10的后端部卸下,穿过拖车的牵引臂67的下方之后,将上连杆两端的连结轴64 B连结在左右下连杆65中的游离端部的球接头65A上。由此,借助在壳体单元10的后端部上具备的升降压力缸62的工作,能够使拖车的牵引臂67上升至适于其末端的牵引环68和壳体单元后端部的拖车钩69的销连结的高度位置。之后,使拖拉机后退,配合壳体单元后端部的拖车钩69和牵引臂67的牵引环68的前后位置,由此,能够将壳体单元后端部的拖车钩69和牵引臂67的牵引环68销连结。
[0131] 即,将在拖车的牵引时不使用的上连杆64有效利用于拖车的连结,由此,能够使相对于在壳体单元10的后端部具备的拖车钩69的拖车的连结变得容易。
[013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33]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装备有具备纵板零件和顶板零件的左右挡泥板的拖拉机、乘坐式割草机、或乘坐式插秧机等作业车,所述纵板零件从车体内侧覆盖行驶装置的内侧面,所述顶板零件从上方覆盖前述行驶装置的上部。
[0134]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拖拉机、乘坐式割草机、乘坐式插秧机、及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
[0135] 附图标记说明
[0136] 5行驶装置;16挡泥板;17支承托架;17 Ba连结部(左用);17 Bb连结部(右用);18纵板零件;19顶板零件;23前侧盖零件;24 连结臂;1车体框;11转向框;14驾驶座席;29操作踏板;29a踏面;30操作踏板;30a踏面;31防振部件;34下部盖;35搁脚零件;35a搁脚面;35 B收纳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