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

申请号 CN201710089519.5 申请日 2017-02-20 公开(公告)号 CN107269525A 公开(公告)日 2017-10-20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发明人 永野宏树; 松田邦久; 服部友哉; 森达志;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的 压缩机 ,能够进行充分的润滑,且难以产生排出脉动,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制造成本的低廉化。本发明的压缩机具备:壳体、压缩机构、油分离机构以及供油机构。壳体具有壳体主体、第一划分体以及第二划分体。油分离机构具有油分离室和排油路。供油机构具有供油口。排油路由贯通设置于第二划分体并从油分离室朝向第一划分体开口的第一流路、以及凹设于第一划分体以及第二划分体的至少一方并以与第一流路连通的方式通过第一划分体以及第二划分体的协作形成的第二流路构成。第二流路的出口避开朝向供油口的方向,并且位于比第二流路的入口靠铅垂方向上方。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缩机,具备:
壳体(1);
压缩机构(5),其收纳于所述壳体(1)内,与所述壳体(1)共同形成吸入室(11)、排出室(13)以及压缩室(15),并将所述吸入室(11)内的制冷剂吸入至所述压缩室(15)进行压缩,向所述排出室(13)排出;
油分离机构(7),其设置于所述排出室(13)内,从所述制冷剂分离润滑油,并将所述润滑油贮存于所述排出室(13);以及
供油机构(9),其将所述排出室(13)内的所述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压缩机构(5),所述壳体(1)具有: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内周面(19d)的壳体主体(19)、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19)内并对所述压缩室(15)和所述排出室(13)进行划分的第一划分体(25、59)、以及与所述第一划分体(25、59)结合并设置有所述油分离机构(7)的第二划分体(27),所述油分离机构(7)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划分体(27)并使所述润滑油从由所述压缩室(15)引导出的所述制冷剂中分离的油分离室(65)、以及使所述油分离室(65)与所述排出室(13)连通的排油路(71),
所述供油机构(9)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划分体(27)并以取入所述排出室(13)内的所述润滑油的方式向铅垂方向下方开口的供油口(75c),
所述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油路(71)构成为包括第一流路(71a)和第二流路(71c),所述第一流路(71a)贯通设置于所述第二划分体(27),并从所述油分离室(65)朝向所述第一划分体(25、59)开口,所述第二流路(71c)凹设于所述第一划分体(25、59)以及所述第二划分体(27)的至少一方,并以与所述第一流路(71a)连通的方式由所述第一划分体(25、59)以及所述第二划分体(27)协作而形成,
所述第二流路(71c)的出口(71d)避开朝向所述供油口(75c)的方向,并且位于比所述第二流路(71c)的入口(71b)靠铅垂方向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路(71c)的所述出口(71d)与所述壳体主体(19)的所述内周面(19d)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若在所述第二流路(71c)的所述出口(71d)与所述壳体主体(19)的所述内周面(19d)对置的位置定义法线(L),则所述第二流路(71c)相对于所述法线(L)以锐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具有:形成有汽缸室(23a)的汽缸体(23)、包围所述汽缸体(23)的所述壳体主体(19)、在所述汽缸体(23)与所述壳体主体(19)之间形成所述排出室(13)的所述第一划分体(25、59)、以及所述第二划分体(27),
所述压缩机构(5)具有:转子(49),其在所述汽缸室(23a)内以能够绕旋转轴心旋转的方式设置并形成有多个叶片槽(49a);叶片(51),其以能够进出的方式设置于各所述叶片槽(49a),
所述压缩机构(5)由所述汽缸室(23a)的一面、所述汽缸室(23a)的内周面、所述汽缸室(23a)的另一面、所述转子(49)的外周面以及各所述叶片(51)形成所述压缩室(15),各所述叶片槽(49a)与各所述叶片(51)之间成为背压室(61),
所述供油口(75c)通过背压流路(75a、75b、69、77、25c)而与所述背压室(6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划分体(25、59)包括形成所述汽缸室(23a)的一面的侧板(2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划分体(25、59)包括密封垫(59)。

说明书全文

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本特开平7-12072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往的叶片式压缩机。该压缩机中,在壳体内收纳有汽缸体,在其两端接合固定有前部侧板和后部侧板。在后部侧板与壳体之间形成有作为排出室的油贮存室。在后部侧板设置有油分离器。油分离器构成为包括:箱体、和在形成于箱体的油分离室的上部固定的油分离筒。
[0003] 在油分离室内,将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分离了润滑油的制冷剂从排出室向外部的制冷回路排出。另一方面,油分离室内的润滑油经由排油路而贮存于油贮存室。油贮存室内的润滑油通过与油贮存室连通的油供给通路,供给至作为形成用于按压叶片的背压的背压室的叶片槽、轴承等滑动部。
[0004] 但是,在上述的压缩机中,由于排油路将油分离室与油贮存室以直线状连接,润滑油的流速难以降低,因此在贮存于油贮存室内的润滑油的量较多的情况下,油贮存室内的润滑油容易被从排油路排出的润滑油卷起。因此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容易再次与油贮存室内的润滑油混合,混合有制冷剂的润滑油容易从油供给通路的开口供给于叶片槽、轴承等。在该情况下,滑动部中未充分地进行基于润滑油的润滑,有可能产生噪声、振动而有损静音性,并且耐久性也有可能受损。
[0005] 为了消除该担忧,例如,如日本特开2010-31757号公报等所记载的那样,也考虑在排出室内,在油分离器的箱体内划分贮存润滑油的空间。在该情况下,从排油路依次排出的润滑油难以与分离的制冷剂气体混合,将几乎未混合有制冷剂的润滑油供给于叶片槽、滑动部,从而能够实现更高的静音性以及耐久性。
[0006] 然而,若如上述那样在油分离器的箱体设内置贮存润滑油的空间,则导致油分离器大型化、或加工繁琐。若油分离器大型化,则排出室的容积变小而容易产生排出脉动、或压缩机整体大型化而有损向车辆等搭载的搭载性。另外,繁琐的加工导致制造成本的高涨。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其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进行充分的润滑且难以产生排出脉动、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制造成本低廉化的压缩机。
[0008] 本发明的压缩机具备:
[0009] 壳体;
[0010] 压缩机构,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共同形成吸入室、排出室以及压缩室,并将所述吸入室内的制冷剂吸入至所述压缩室进行压缩,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0011] 油分离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排出室内,从所述制冷剂分离润滑油,并将所述润滑油贮存于所述排出室;以及
[0012] 供油机构,其将所述排出室内的所述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压缩机构,[0013] 所述壳体具有: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内周面的壳体主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内并对所述压缩室和所述排出室进行划分的第一划分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划分体结合并设置有所述油分离机构的第二划分体,
[0014] 所述油分离机构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划分体并使所述润滑油从由所述压缩室引导出的所述制冷剂中分离的油分离室、以及使所述油分离室与所述排出室连通的排油路,[0015] 所述供油机构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划分体并以取入所述排出室内的所述润滑油的方式向铅垂方向下方开口的供油口,
[0016] 所述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0017] 所述排油路构成为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贯通设置于所述第二划分体,并从所述油分离室朝向所述第一划分体开口,所述第二流路凹设于所述第一划分体以及所述第二划分体的至少一方,并以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方式由所述第一划分体以及所述第二划分体协作而形成,
[0018] 所述第二流路的出口避开朝向所述供油口的方向,并且位于比所述第二流路的入口靠铅垂方向上方。
[0019] 在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壳体的第一划分体与第二划分体结合,排油路由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构成。第一流路贯通设置于第二划分体,并从油分离室朝向第一划分体延伸。因此从油分离室排出的润滑油首先与第一划分体碰撞,其势头被缓和。
[0020] 另外,第二流路凹设于第一划分体以及第二划分体的至少一方,通过第一划分体以及第二划分体的协作形成,并与第一流路连通。第二流路的出口位于比第二流路的入口靠铅垂方向上方。因此从第二流路的出口排出润滑油的方向不朝向供油口。
[0021]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贮存于排出室内的润滑油的量较多的情况下,从油分离室依次排出的润滑油难以卷起排出室内的润滑油,特别是难以卷起供油口周围的润滑油。因此排出室内的制冷剂难以再次与排出室内的润滑油混和,保持贮存于排出室内的状态几乎未混合制冷剂的润滑油容易从供油口供给于压缩机构。因此该压缩机中,在压缩机构中充分地进行润滑。因此更难以产生噪声、振动,从而发挥较高的静音性,并且也发挥较高的耐久性。
[0022]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第二划分体也不会大型化,加工也容易。因此该压缩机中,确保排出室的容积较大,容易抑制排出脉动,并且能够实现压缩机整体的小型化,发挥向车辆等搭载的较高的搭载性。另外,该压缩机中,加工容易,由此也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0023] 因此,本发明的压缩机能够进行充分的润滑,难以产生排出脉动,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0024] 优选为第二流路的出口与壳体主体的内周面对置。在该情况下,从第二流路依次排出的润滑油也与壳体主体的内周面碰撞,其势头被缓和。因此更容易产生本发明的效果。
[0025] 优选为若在第二流路的出口与壳体主体的内周面对置的位置定义法线,则第二流路相对于法线以锐交叉。在该情况下,从第二流路依次排出的润滑油沿着壳体主体的内周面被引导。因此更容易产生本发明的效果。
[0026] 壳体也可以具有:形成有汽缸室的汽缸体、包围汽缸体的壳体主体、在汽缸体与壳体主体之间形成排出室的第一划分体、以及第二划分体。压缩机构也可以具有:转子,其在汽缸室内以能够绕旋转轴心旋转的方式设置并形成有多个叶片槽;叶片,其以能够进出的方式设置于各叶片槽。压缩机构由汽缸室的一面、汽缸室的内周面、汽缸室的另一面、转子的外周面以及各叶片形成压缩室。各叶片槽与各叶片之间也可以成为背压室。而且,供油口通过背压流路而与背压室连通。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叶片式压缩机。
[0027] 第一划分体可以是形成汽缸室的一面的侧板。另外,第一划分体也可以是密封垫。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实施例1的叶片式压缩机的剖视图。
[0029] 图2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式压缩机,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
[0030] 图3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式压缩机、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31] 图4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式压缩机、是图3的IV-IV向视剖视图。
[0032] 图5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式压缩机、是图1的V-V向视剖视图。
[0033] 图6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式压缩机、是密封垫的背面图。
[0034] 图7涉及实施例1的叶片式压缩机、是盖板的背面图。
[0035] 图8涉及实施例2的叶片式压缩机、是与图4相同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36] 图9涉及实施例3的叶片式压缩机、是与图4相同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3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纸面左侧作为压缩机的前侧,将图1的纸面右侧作为压缩机的后侧。另外将图1的纸面上侧作为压缩机的上侧,将图1的纸面下侧作为压缩机的下侧。而且,图2以后,与图1对应地表示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另外,实施例1~3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表示本发明的压缩机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下方向相当于铅垂方向,但本发明的压缩机能够与搭载的车辆等对应而适当地变更其搭载姿势,因此实施例1~3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是一个例子,并不局限于此。
[0038] (实施例1)
[0039] 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电动叶片式压缩机(以下,简称为压缩机)是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具体的方式的一个例子。该压缩机具备:壳体1、达机构3、压缩机构5、油分离机构7以及供油机构9。马达机构3收纳于壳体1内,用于使压缩机构5工作。压缩机构5收纳于壳体1内,与壳体1共同形成吸入室11、排出室13以及各压缩室15。而且,压缩机构5将吸入室11内的制冷剂吸入至各压缩室15进行压缩,向排出室13排出。油分离机构7设置于排出室13内,从制冷剂中分离润滑油并将润滑油贮存于排出室13。供油机构9将排出室13内的润滑油向压缩机构5引导。
[0040] 具体而言,壳体1具有:马达壳体17、密封垫43、压缩机壳体19、第一侧板21、汽缸体23、第二侧板25、密封垫59以及盖板27。压缩机壳体19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主体,第二侧板
25以及密封垫5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划分体,盖板2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划分体。
[0041] 马达壳体17的筒状的周壁17a从前端侧沿轴向延伸至后端侧。周壁17a的前端侧由前壁17b闭塞,在后端侧具有开口17c。马达壳体17在内部形成兼作马达室的吸入室11。在周壁17a形成有与吸入室11连通的吸入口17d。在前壁17b设置有轴承29,旋转轴31以能够绕旋转轴心X1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轴承29。在吸入口17d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而连接有蒸发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以及蒸发器构成车辆的空调装置。经过蒸发器后的制冷剂从吸入口17d被吸入至吸入室11内。
[0042] 在马达壳体17的周壁17a的内侧固定有定子33,在旋转轴31固定有马达转子35。马达转子35配置于定子33内。在前壁17b固定有连接端子37,在连接端子37设置有从外部延伸至吸入室11内的定子33的导线39。在导线39且在周壁17a内设置有组41。定子33、马达转子35、连接端子37、导线39以及组块41构成马达机构3。
[0043] 压缩机壳体19借助多个未图示的螺栓而固定于马达壳体17的后端。压缩机壳体19的筒状的周壁19a从前端侧沿轴向延伸至后端侧。周壁19a的后端侧由后壁19b闭塞,在前端侧具有开口19c。周壁19a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内周面19d。内周面19d与旋转轴心X1为同轴。
[0044] 在马达壳体17的开口17c结合有压缩机壳体19的开口19c,马达壳体17以及压缩机壳体19均被闭塞。在马达壳体17的开口17c与压缩机壳体19的开口19c之间设置有密封垫43。另外,第一侧板21与马达壳体17一起固定在压缩机壳体19的开口19c侧。第一侧板21沿径向延伸,在马达壳体17与汽缸体23之间形成吸入室11,对压缩室15和吸入室11进行划分。
在第一侧板21与压缩机壳体19之间设置有O型环45。轴孔21a与轴承29同轴地形成于第一侧板21。旋转轴31插通于轴孔21a内。
[0045] 在压缩机壳体19内收纳有汽缸体23、第二侧板25以及盖板27。如图2所示,汽缸体23以及第二侧板25借助多个螺栓47组装于第一侧板21的后表面。如图1所示,汽缸体23被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5从前后夹持。第二侧板25与压缩机壳体19的内周面19d嵌合。在第二侧板25与内周面19d之间设置有O型环48。轴孔25a与轴承29以及轴孔21a同轴地形成于第二侧板25。旋转轴31也插通于轴孔25a内。
[0046] 如图2所示,在汽缸体23形成有汽缸室23a。如图1所示,汽缸室23a由第一侧板21的后表面和第二侧板25的前表面封闭。在旋转轴31且在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5之间一体地固定有转子49。转子49在汽缸室23a内能够绕旋转轴心X1旋转。如图2所示,在转子49形成有多个叶片槽49a。在各叶片槽49a以能够进出的方式设置有各叶片51。
[0047] 另外,在汽缸体23形成有吸入通路23b以及吸入端口23c。吸入通路23b与旋转轴心X1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吸入通路23b通过吸入端口23c而与汽缸室23a连通。此外,在汽缸体23且在与压缩机壳体19的内周面19d之间形成有排出空间23d。排出空间23d通过排出孔23e而与汽缸室23a连通。在排出空间23d内设置有:使排出孔23e开闭的排出簧片阀53、和限制排出簧片阀53的开度的排出止动件55。这些排出簧片阀53以及排出止动件55通过螺栓57固定于汽缸体23。
[0048] 如图1所示,在第一侧板21贯通设置有使吸入室11与吸入通路23b连通的吸入通路21c。在第二侧板25与盖板27之间设置有密封垫59。如图3~5所示,第二侧板25、密封垫59以及盖板27通过多个螺栓76进行组装并固定。第二侧板25、密封垫59以及盖板27沿径向延伸,在汽缸体23与压缩机壳体19之间形成排出室13,对压缩室15和排出室13进行划分。
[0049] 在第二侧板25、密封垫59以及盖板27贯通设置有导入通路25b,用于使排出空间23d与后述的油分离室65连通。第一侧板21、汽缸体23、第二侧板25、转子49、各叶片51、排出簧片阀53、排出止动件55以及螺栓57构成压缩机构5。压缩机构5通过汽缸室23a的前表面、汽缸室23a的内周面、汽缸室23a的后表面、转子49的外周面以及各叶片51形成压缩室15。各叶片槽49a与各叶片51之间成为背压室61。
[0050] 如图5所示,第二侧板25与盖板27经由密封垫59而在环状的结合区域73结合。在第二侧板25与盖板27之间形成有位于比结合区域73靠旋转轴心X1侧的中间压室69。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中间压室69使第二侧板25的一部分与盖板27的一部分在旋转轴心X1方向上分离。在从旋转轴心X1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中间压室69配置为与汽缸室23a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51] 如图3~图5所示,在盖板27设置有油分离机构7。油分离机构7具有筒部件63、油分离室65以及排油路71。如图3所示,油分离室65构成为包括:以圆柱状凹陷的上部室65a、以及在上部室65a的下侧与上部室65a连通并且同轴地以圆柱状凹陷且比上部室65a稍微小径的下部室65b。如图5所示,上部室65a以及下部室65b在盖板27的图中稍微左侧,以上部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0052] 在上部室65a的上端固定有圆筒形状的筒部件63。如图3所示,筒部件63构成为包括:形成为大径而压入上部室65a的大径部63a、和在大径部63a的下侧与大径部63a一体并且同轴且比大径部63a稍微小径的小径部63b。从排出空间23d经由导入通路25b而引导至油分离室65的制冷剂,在由小径部63b与上部室65a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的空间旋转。因此对其制冷剂作用离心,所含有的润滑油被分离而在上部室65a的内周面滴落,并移动至下部室65b。
[0053] 如图1所示,在压缩机壳体19的周壁19a形成有排出口19e。在排出口19e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连接有冷凝器。在油分离室65分离了润滑油的制冷剂从排出口19e向冷凝器排出。
[0054] 如图4所示,在盖板27且在下部室65b的下端,形成有以直角延伸至结合区域73亦即密封垫59的端面的贯通孔71a。贯通孔71a在下部室65b从制冷剂旋转的方向沿切线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密封垫59具有与盖板27的贯通孔71a对置的平坦的端面。贯通孔71a是第一流路。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盖板27凹设有与贯通孔71a连通并以直线状向外周侧延伸的直线槽71c。直线槽71c是凹部。以使形成有直线槽71c的盖板27的端面与密封垫59的端面对置的方式,使面彼此配合而形成的直线槽71c成为本发明的第二流路。
[0055] 直线槽71c的一端是与贯通孔71a连通的入口71b,另一端是在排出室13开口的出口71d。如图7所示,出口71d位于比入口71b靠铅垂方向上方。即,直线槽71c相对于压缩机搭载于车辆时的平方向,以θ°倾斜延伸。由此,如图5所示,直线槽71c向远离后述的供油口75c的方向延伸。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直线槽71c的出口71d相对于压缩机壳体19的内周面19d以仅隔开数毫米左右对置。更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在出口71d与内周面19d对置的位置定义了法线L的情况下,直线槽71c相对于法线L以锐角交叉。贯通孔71a以及直线槽71c是排油路71。
[0056] 另外,在盖板27形成有第一、第二油流路75a、75b。第一油流路75a在下端的供油口75c与排出室13的底部连通,以靠近旋转轴心X1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第二油流路75b与第一油流路75a的上端连续并且延伸至中间压室69。由此排出室13内的润滑油从供油口75c被取入第一、第二油流路75a、75b内,并向中间压室69引导。此时,第一、第二油流路75a、75b发挥作为节流流路的功能,以使中间压室69内成为比排出室13内低压且比吸入室11内高压的方式,将润滑油向中间压室69内引导。
[0057]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第二侧板25贯通设置有将中间压室69与背压室61连通的连通路77。另外,在第二侧板25形成有成为与旋转轴心X1同轴的环状的油槽25c。此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侧板21形成有成为与旋转轴心X1同轴的环状的油槽21b。油槽21b、25c与转子49的旋转无关而与各叶片槽49a的底部连通。供油口75c、第一、第二油流路75a、75b、中间压室69、连通路77以及油槽25c是背压流路。供油口75c、第一、第二油流路75a、75b、中间压室
69、连通路77、油槽25c、背压室61、油槽21b是供油机构9。
[0058] 在该压缩机中,若向图1所示的定子33进行供电,则马达机构3工作,旋转轴31绕旋转轴心X1旋转。因此压缩机构5工作,转子49在汽缸室23a内旋转。此时,在汽缸室23a内,各叶片51与转子49的旋转对应地分别相对于叶片槽49a进出。因此吸入室11内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室15,并在压缩室15内压缩,向排出室13排出。
[0059] 此时,在油分离机构7的油分离室65内,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分离了润滑油后的制冷剂,从排出室13经由排出口19e供给于外部的冷凝器。另一方面,油分离室65内的润滑油经由排油路71而贮存于排出室13的下部。
[0060] 在此期间,在该压缩机中,第二侧板25和盖板27在结合区域73结合,排油路71由贯通孔71a以及直线槽71c构成。贯通孔71a贯通设置于盖板27,从油分离室65的下部室65b延伸至结合区域73亦即密封垫59的端面。因此从油分离室下部室65b依次排出的润滑油,首先与密封垫59的端面碰撞而改变流动的方向,从而其势头被缓和。
[0061] 另外,直线槽71c凹设于盖板27的结合区域73。直线槽71c的出口71d位于比入口71b靠铅垂方向上方。因此直线槽71c与贯通孔71a连通,并以出口71d向与朝向供油口75c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开口的方式延伸。因此从直线槽71c依次排出的润滑油,以离开供油口75c的方式向排出室13内排出。特别是在该压缩机中,直线槽71c的出口71d与压缩机壳体19的内周面19d对置,因此从直线槽71c依次排出的润滑油也与内周面19d碰撞。即,在排油路71流动的润滑油,在贮存于排出室13内之前通过弯曲的路径而使流动变更,并且至少与壁面碰撞两次,因此其势头被缓和。另外,直线槽71c相对于法线L以锐角交叉,因此从直线槽71c依次排出的润滑油沿着内周面19d被引导。
[0062]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即使在贮存于排出室13内的润滑油的量较多的情况下,从油分离室65依次排出的润滑油也难以卷起排出室13内的润滑油。因此排出室13内的制冷剂难以再次与排出室13内的润滑油混合。特别是直线槽71c的出口71d不朝向供油口75c的方向,因此抑制从出口71d排出的润滑油弄乱供油口75c周围的制冷剂气体、润滑油。因此保持贮存于排出室13内的状态几乎未混合有制冷剂的润滑油,容易从供油口75c供给于压缩机构5。具体而言,从供油口75c取入的润滑油,从第一、第二油流路75a、75b到达中间压室69,并从中间压室69经由油槽25c以及连通路77而供给于各背压室61。各背压室61内的润滑油对叶片槽49a与叶片51的滑动部位进行润滑,并且对各叶片51与汽缸室23a的滑动部位也进行润滑。另外,各背压室61内的润滑油经由油槽21b、25c对轴孔21a、25a进行润滑。这样,该压缩机中,在压缩机构5中充分地进行润滑。因此更难以产生噪声、振动,从而发挥较高的静音性,并且发挥较高的耐久性。另外,与混入有制冷剂气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油压稳定地按压各叶片51,因此能够防止各叶片51的颤动,从而能够提高压缩机的静音性。
[0063]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设置有直线槽71c的盖板27的端面与密封垫59的端面对置,并使端面彼此配合而形成第二流路,因此盖板27不会大型化,加工也容易。因此在该压缩机中,确保排出室13的容积较大而容易抑制排出脉动,并且能够实现压缩机全体的小型化,发挥朝车辆等搭载的较高的搭载性。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加工容易,由此也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0064] 因此,该压缩机能够进行充分的润滑,难以产生排出脉动,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0065] (实施例2)
[0066] 在实施例2的压缩机中,如图8所示,盖板27在贯通孔71a的外周侧具有平坦的端面。另外,在密封垫59贯通设置有与盖板27的贯通孔71a匹配的贯通孔71e。而且,在第二侧板25形成有与贯通孔71a以及贯通孔71e连通的直线状的直线槽71f。以使形成有贯通孔71e的密封垫59的端面、与形成有直线槽71f的第二侧板25的端面对置的方式使面彼此配合而形成,贯通孔71e与直线槽71f成为本发明的第二流路。贯通孔71a、贯通孔71e以及直线槽71c是排油路71。
[0067]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该压缩机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0068] (实施例3)
[0069] 在实施例3的压缩机中,如图9所示,盖板27在贯通孔71a的外周侧具有平坦的端面。另外,第二侧板25在外周侧也具有平坦的端面。而且,在密封垫59形成有与盖板27的贯通孔71a连通的直线状的切口71g。相对于形成有切口71g的密封垫59的两个端面,以使盖板27的端面与第二侧板25的端面分别对置的方式使面彼此配合而形成,切口71g成为本发明的第二流路。贯通孔71a以及切口71g是排油路71。
[0070]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该压缩机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0071] 以上,根据实施例1~3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1~3,不言而喻,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能够适当地变更来应用。
[0072] 例如,在实施例1~3中,通过直线状的直线槽71c、直线槽71f或者切口71g,将第二流路形成为直线状,但也可以使第二流路弯曲地形成。
[0073] 另外,在实施例1~3的压缩机中,设置有三片叶片51,但叶片不局限于三片,例如也能够将叶片设为两片、或设为四片。
[0074] 另外,在实施例1~3中,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叶片式压缩机,但本发明也能够具体化为涡旋式压缩机等。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