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申请号 CN201080032362.9 申请日 2010-09-09 公开(公告)号 CN102472281A 公开(公告)日 2012-05-23
申请人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平山卓也;
摘要 一种多汽缸旋转式 压缩机 (R),在密闭容器(1)内包括压缩机构部(3A、3B)和积油部(15),压缩机构部(3A、3B)包括:汽缸(6A、6B),该汽缸(6A、6B)具有供低压气体经由中间隔板(2)导入的汽缸室(Sa、Sb); 叶片 (11a、11b),该叶片(11a、11b)能自由移动地收容在叶片槽(33)中;以及 弹簧 体(14),该弹簧体(14)对一方的叶片后端部施加弹性 力 ,并始终在汽缸室(Sa、Sb)内进行压缩作用,另一方的叶片背室(10b)呈密闭结构,所述多汽缸 旋转式压缩机 (R)还包括压力切换机构(K),该压力切换机构(K)在引导高压气体来进行压缩作用与引导低压气体而不进行压缩作用之间切换,在该叶片侧面设有供 油槽 (35),并设置将供油槽(35)与积油部(15)连通的 润滑油 连通流路(36),在叶片(11a、11b)处于上死点 位置 时,通过使供油槽(35)与润滑油连通流路(36)以外的部位相对,从而能确保处于停缸运转一侧的叶片(11a、11b)在往复移动上的流畅性,并能获得高压缩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电动机部和压缩机构部收容在密闭容器内,并在密闭容器的内底部包括收集润滑油的积油部,
所述压缩机构部包括:
第一汽缸和第二汽缸,该第一汽缸和第二汽缸隔着中间隔板设置,并在各自的内径部形成有供低压气体导入的汽缸室,并且设有经由叶片槽与这些汽缸室连通的叶片背室;
转轴,该转轴与所述电动机部连接,并具有偏心部,该偏心部被收容在所述第一汽缸和第二汽缸各自的汽缸室;
偏心滚筒,该偏心滚筒与所述转轴的偏心部嵌合,随着转轴的旋转而在所述汽缸室内分别偏心移动;以及
叶片,该叶片能自由移动地收容在所述叶片槽中,并以前端部与所述偏心滚筒的周壁抵接的状态对汽缸室进行划分,
设于所述第一汽缸和第二汽缸的叶片背室中的一方包括弹性体,该弹性体对叶片的后端部施加弹性,以使叶片前端部与偏心滚筒的周壁接触,并随着转轴的旋转始终在汽缸室内进行压缩作用,
叶片背室的另一方呈密闭结构,并包括压力切换元件,该压力切换元件引导一部分高压气体以对叶片后端部施加高压的背压,使叶片前端部与偏心滚筒的周壁抵接,以随着转轴的旋转而在汽缸室内进行压缩作用,或者所述压力切换元件引导低压气体来对叶片后端部施加低压的背压,并将叶片前端部保持成离开偏心滚筒的周壁,
在因所述压力切换元件而承受背压的叶片的侧面设有供油槽
在所述压缩机构部的结构部件上设有将所述供油槽与所述积油部连通的润滑油连通流路,
在因所述压力切换元件而承受背压的叶片的前端部处于从汽缸室没入最多的上死点位置时,所述供油槽设置在与所述润滑油连通流路以外的部位相对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供所述润滑油连通流路设置的压缩机构部的结构部件被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或对所述转轴进行枢轴支承的轴承件上,其中,所述中间隔板或所述轴承件与和所述叶片的侧面正交的端面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切换元件进行切换动作的叶片背室的开口面被所述轴承件和封闭板及所述中间隔板堵住,
所述润滑油连通流路是设置在轴承件与封闭板之间的间隙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因所述压力切换元件而承受背压的叶片的前端部处于从汽缸室没入最多的上死点位置时,所述供油槽设置在与所述叶片背室以外的部位相对的位置。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蒸发器来构成制冷循环。

说明书全文

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切换压缩能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包括该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来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多采用在压缩机构部包括多个(主要是两个)汽缸室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在这种压缩机中,只要能在多个汽缸室同时进行压缩作用与仅中断一个汽缸室中的压缩作用来减少压缩功这两者之间、即在所谓的全能力运转与能力减半运转之间切换,便是有利的。
[0003] 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30004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如下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该密闭型压缩机包括第一汽缸和第二汽缸,并将吸入压引导至第一汽缸的汽缸室,并将吸入压或排出压引导至第二汽缸的汽缸室。第一汽缸包括对叶片的背面侧端部和弹簧构件进行收容的叶片室,第二汽缸包括对叶片的背面侧端部进行收容并被密闭的叶片室。
[0004] 接着,将吸入压或排出压引导至第二叶片室,并按照被引导至第二汽缸室的吸入压与排出压之间的压差来对叶片按压施力。因此,能在两个汽缸室内进行压缩运转的全能力运转与在第二汽缸室不进行压缩运转的能力减半运转之间进行切换。
[0005] 另外,由于上述第二叶片室是密闭结构,因此,需要对和第二汽缸的叶片室连通的叶片槽与叶片在该叶片槽中往复移动的两个侧面之间的滑动接触面供油。因此,上述技术的特征之一便是设置将润滑油导入上述叶片槽的油槽,并在副轴承上设置油连通孔。

发明内容

[0006] 在上述密闭型压缩机中,在密闭容器的内底部形成有润滑油的积油部,压缩机构部的绝大部分被浸在润滑油中。上述油连通孔相对于积油部开口,润滑油会经由油连通孔而被引导至油槽,以对叶片槽与叶片之间的滑动接触面供油。即便将第二叶片室构成为密闭结构,也能确保叶片在往复移动上的顺畅性。
[0007] 但是,另一方面,在第二汽缸室内进行压缩运转或进行停缸运转中的任意一种状态下,积油部中的润滑油始终会经由油连通孔而被引导至油槽。虽在叶片往复移动时能如上所述确保叶片的顺畅性,但即便在叶片没有移动的停缸运转时,也会持续供油。
[0008] 在此状态下,润滑油会从叶片与叶片槽之间的缝隙泄漏至低压的第二叶片室,在泄漏量变大后,润滑油便会充满第二叶片室。在从上述状态切换成压缩运转时,叶片的背面侧端部必须在第二叶片室的润滑油中往复移动,在移动时缺乏顺畅性,从而导致压缩性能的降低。
[0009] 而且,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6-300048号公报中,在由平行且彼此相对的侧面构成的叶片槽中切割加工出俯视呈大致半圆形的油槽。通常,虽通过拉削加工就能获得油槽,但在叶片槽加工之后再后续加工油槽时,在油槽加工时会产生叶片槽的变形或是毛刺或突起等,从而使叶片槽宽的精度变差,进而使性能、可靠性降低。
[0010] 此外,也考虑过在设置圆形的油槽之后加工叶片槽,但由于存在油槽,因此,在拉刀上会出现加工部和非加工部。拉刀的形状变形,从而会使加工精度变差,此外,也会使拉刀的寿命明显变短。
[0011]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其中,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以包括双汽缸且压缩能力可变为前提,可确保处于停止运转一侧的叶片在往复移动上的顺畅性,并可得到高压缩性能,上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来实现制冷循环效率的提高。
[0012] 为满足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将电动机部和压缩机构部收容在密闭容器内,并将润滑油收集在密闭容器的内底部。
[0013] 上述压缩机构部以隔着中间隔板的方式设置第一汽缸及第二汽缸,并在各汽缸的内径部形成供低压气体导入的汽缸室,上述汽缸设有通过叶片槽与上述汽缸室连通的叶片背室。
[0014] 与电动机部连接的转轴具有收容在各汽缸室的偏心部,将随着转轴的旋转而在汽缸室内偏心移动的偏心滚筒与该偏心部嵌合,并在叶片前端部与偏心滚筒的周壁抵接的状态下,对汽缸室进行划分。
[0015] 设于第一汽缸和第二汽缸的叶片背室中的一方包括弹性体,该弹性体对叶片的后端部施加弹性力,以使叶片前端部与偏心滚筒的周壁接触,并随着转轴的旋转始终在汽缸室内进行压缩作用。
[0016] 叶片背室的另一方呈密闭结构,并包括压力切换元件,该压力切换元件引导一部分高压气体以对叶片后端部施加高压的背压,使叶片前端部与偏心滚筒的周壁抵接,以随着转轴的旋转而在汽缸室内进行压缩作用,或者是上述压力切换元件引导低压气体来对叶片后端部施加低压的背压,并使叶片前端部保持成离开偏心滚筒的周壁。
[0017] 在叶片的侧面设有供油槽,在压缩机构部上设有将积油部的润滑油供油引导至供油槽的润滑油连通流路,在叶片的前端部处于从汽缸室没入最多的上死点位置时,供油槽与润滑油连通流路以外的部位相对并不与润滑油连通流路连通。
[0018] 为满足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上述记载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蒸发器而构成制冷循环。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的示意纵剖视图和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循环结构图。
[0020] 图2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
[0021] 图3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对叶片侧面进行供油的结构的沿图1的A-A线的俯视图。
[0022] 图4是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与图3不同的状态对叶片侧面进行供油的结构的沿图1的A-A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4] 图1是表示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的示意剖面结构和包括该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循环结构的图。图2是将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纵剖视图。(为了避免图纸的复杂化,有虽然作了说明但没有标注符号的零件。以下相同)
[0025] 首先从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开始说明,符号1是密闭容器,在该密闭容器1内的下部隔着中间隔板2地设有第一压缩机构部3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3B,在上部设有电动机部4。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3A及第二压缩机构部3B通过转轴5与电动机部4连接。
[0026] 第一压缩机构部3A设有第一汽缸6A,第二压缩机构部3B设有第二汽缸6B。在第一汽缸6A的上表面部安装固定有主轴承7,在第二汽缸6B的下表面部安装固定有副轴承8。上述转轴5具有一体的、贯穿各汽缸6A、6B内部且具有大致180°相位差的第一偏心部Qa和第二偏心部Qb。
[0027] 各偏心部Qa、Qb彼此形成为相同直径,并被组装成位于各汽缸6A、6B的内径部。第一偏心部Qa的周面上嵌合有第一偏心滚筒9a,第二偏心部Qb的周面上嵌合有第二偏心滚筒9b。
[0028] 在上述第一汽缸6A的内径部形成有第一汽缸室Sa,在第二汽缸6B的内径部形成有第二汽缸室Sb。各汽缸室Sa、Sb彼此形成为相同直径及高度尺寸,上述偏心滚筒9a、9b被收容成其周壁的一部分与各汽缸室Sa、Sb的周壁的一部分线接触且能自由地偏心旋转。
[0029] 第一汽缸6A设有通过叶片槽与第一汽缸室Sa连通的第一叶片背室10a,在上述叶片槽中可自由移动地收容有第一叶片11a。
[0030] 第二汽缸6B设有通过叶片槽与第二汽缸室Sb连通的第二叶片背室10b,在上述叶片槽中可自由移动地收容有第二叶片11b。
[0031] 第一叶片11a、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圆弧状,并能朝相对的汽缸室Sa、Sb突出。在上述状态下,无论旋转度如何,叶片11a、11b的前端部均与俯视呈圆形的上述第一偏心滚筒9a、第二偏心滚筒9b的周壁线接触。
[0032] 上述第一汽缸6A设有将第一叶片背室10a与该第一汽缸6A的外周面连通的横孔,并收容有作为弹性体的弹簧构件14。弹簧构件14设置在第一叶片11a的后端部端面与密闭容器1内周壁之间,对该叶片11a施加弹性力(背压)。
[0033] 第二汽缸6B的第二叶片背室10b被设置在从副轴承8的凸缘部周端朝外侧突出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上下表面开口并朝密闭容器1内敞开。在此,上表面开口部被中间隔板2封闭,下表面开口部被封闭板12封闭,因而第二叶片背室10b呈密闭结构。
[0034] 设有将第二叶片背室10b与第二汽缸6B的外周面连通的横孔,并安装有永磁13。永磁铁13在与第二叶片11b的后端部抵接时具有对第二叶片11b的后端部磁力吸附的磁力。
[0035] 在此状态下,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没入第二汽缸室Sb的周壁,即便第二偏心滚筒9b移动,叶片11b的前端部也位于离开滚筒9b周壁的位置。
[0036] 上述中间隔板2安装有后述的压力切换机构(压力切换元件)K。根据该压力切换机构K的切换动作,能选择高压气体(排出压)或低压气体(吸入压)并将其引导至第二叶片背室10b,从而切换对第二叶片11b的后端部的背压压力。
[0037] 在上述密闭容器1的内底部形成有收集润滑油的积油部15。在图1中,横穿上述主轴承7的凸缘部的实线表示润滑油的液面,第一压缩机构部3A的几乎全部和第二压缩机构部3B的全部被浸在上述积油部15的润滑油中。
[0038] 由于上述第二叶片背室10b呈密闭结构,因此,即便第二叶片11b往复移动,积油部15的润滑油也不会进入叶片背室10b,但如后所述需确保对第二叶片11b与叶片槽的滑动接触面供给润滑油。
[0039] 由此便构成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在上述密闭容器1的上端部连接有排出管P。排出管P通过冷凝器17、膨胀装置18及蒸发器19而与储罐20的上端部连接。上述储罐
20与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通过吸入管Pa连接。
[0040] 虽未特别图示,上述吸入管Pa穿过构成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的密闭容器1而与中间隔板2的周端面连接。在中间隔板2中,从供吸入管Pa连接的周面部位朝轴芯方向设有吸入导向流路。该吸入导向流路的前端被朝斜上方和斜下方分成双叉状。
[0041] 朝斜上方分出的分叉导向流路与第一汽缸室Sa连通。朝斜下方分出的分叉导向流路与第二汽缸室Sb连通。因此,储罐20、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中的第一汽缸室Sa及第二汽缸室Sb通常处于连通状态。
[0042] 将以上所说明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冷凝器17、膨胀装置18、蒸发器19及储罐20依次用配管连接,藉此构成制冷循环装置。
[0043] 接着,对上述压力切换机构K进行详细说明。
[0044] 在上述中间隔板2的从周端面朝轴芯方向并在该中间隔板2前端的正下方向的下表面上设有弯曲状的压力导向流路25。在中间隔板2的下表面上开口的压力导向流路25的一端部与设于第二汽缸6B的第二叶片背室10b连通。
[0045] 在中间隔板2的周面上开口的压力导向流路25的另一端部插入嵌套有贯穿密闭容器1设置的导向管26的端部,并被处理成没有漏气。导向管26沿密闭容器1的侧壁起立形成,并与设置在密闭容器1和储罐20的上端部的上方位置的四通切换27的第二端口Qd连接。
[0046] 上述四通切换阀27的第一端口Qc与从连通密闭容器1和上述冷凝器17的排出管P的中途部分叉出的第一分叉管28连接。第三端口Qe与连通上述蒸发器19和储罐20的第二分叉管29连接。第四端口Qf被栓体30封闭。
[0047] 收容在四通切换阀27内并以电磁方式进行切换操作的阀芯31在如图1所示连通第三端口Qe和第四端口Qf的位置与如双点划线所示连通第二端口Qd和第三端口Qe的位置之间切换。对此,第一端口Qc始终敞开,第四端口Qf被栓体30始终封闭。
[0048] 因此,在图1的状态下,第一端口Qc与第二端口Qd连通,第三端口Qe与第四端口Qf通过阀芯31连通。然而,由于第四端口Qf被栓体30封闭,因此只剩第一端口Qc与第二端口Qd连通。
[0049] 当阀芯31移动至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时,第一端口Qc与第四端口Qf连通,第二端口Qd与第三端口Qe通过阀芯31连通。同样,由于第四端口Qf被栓体30封闭,因此只剩第二端口Qd与第三端口Qe连通。
[0050] 在如上所述的包括压力切换机构K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和包括该压缩机R的制冷循环装置中,能通过压力切换机构K的作用来选择切换能力减半运转(停缸运转)和全能力运转(通常运转)。
[0051] 当选择能力减半运转时,构成压力切换机构K的四通切换阀27的阀芯31被切换至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以使第二端口Qd与第三端口Qe连通。因此,导向管26经由四通切换阀27而与蒸发器19和第二分叉管29连通,此外,还经由压力导向流路25而与第二叶片背室10B连通。
[0052] 同时,对电动机部4发送运转信号,转轴5被驱动而旋转,第一偏心滚筒9a、第二偏心滚筒9b在各自的汽缸室Sa、Sb内进行偏心旋转。在第一汽缸6A中,叶片11a被弹簧构件14按压施力,其前端部与偏心滚筒9a的周壁滑动接触,从而将第一汽缸室Sa内一分为二。
[0053] 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从储罐20引导至吸入管Pa,并且经由吸入导向流路和分叉导向流路而被吸入到第一汽缸室Sa和第二汽缸室Sb。
[0054] 利用压力切换机构K,从蒸发器19被导出的一部分低压的制冷剂气体从第二分叉管29经由四通切换阀27而被引导至导向管26。接着,经由设于中间隔板2的压力导向流路25而被引导至第二叶片背室10b并充满。
[0055] 与第二汽缸室Sb相对的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处于低压气氛下,与第二叶片背室10b相对的第二叶片11b的后端部也处于低压气氛下,因而在上述叶片11b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不会出现压差。
[0056] 在第二偏心滚筒9b随着转轴5的旋转而偏心移动时,第二叶片11b被第二偏心滚筒9b拨开而使后端部与永磁铁13抵接,并被这样被磁力吸附而无法移动。因此,在第二汽缸室Sb中,没有进行压缩作用。
[0057] 另一方面,在第一汽缸室Sa中,第一叶片11a受到弹簧构件14的弹性力而使前端部与第一偏心滚筒9a的周面抵接,从而将第一汽缸室Sa一分为二。随着偏心滚筒9a的偏心移动,汽缸室Sa的被划分出的一侧的容积减小,吸入后的气体逐渐被压缩。
[0058] 在气体上升到规定压力时打开排出阀机构,气体在被暂且排出至排出消音器之后,被引导至密闭容器1内并充满。接着,高压气体从排出管P被引导至冷凝器17,在冷凝液化后变成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被引导至膨胀装置18后绝热膨胀,并在蒸发器19中蒸发,以由在蒸发器19中流通的空气夺取蒸发潜热
[0059] 在蒸发器19中蒸发并低压化的气体制冷剂被引导至储罐20中进行气液分离,经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从储罐20经由吸入管Pa而被引导至第一汽缸室Sa和第二汽缸室Sb,从而构成上述这样的制冷循环。
[0060] 通过在第二汽缸室Sb中不进行压缩作用而处于停缸运转、而只在第一汽缸室Sa中进行压缩运转,从而进行能力减半运转。
[0061] 当选择全能力运转时,四通切换阀27的阀芯31被移动切换至图1所示的位置,以使第一端口Qc与第二端口Qd连通。因此,与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连接的排出管P和第一分叉管28经由四通切换阀27而与导向管26连通,并进一步经由压力导向流路25而与第二叶片背室10b连通。
[0062] 同时,对电动机部4发送运转信号,转轴5被驱动而旋转,第一偏心滚筒9a、第二偏心滚筒9b在各自的汽缸室Sa、Sb内进行偏心旋转。在第一汽缸6A中,叶片11a被弹簧构件14按压施力,其前端部与偏心滚筒9a的周壁滑动接触,从而将第一汽缸室Sa内一分为二。
[0063] 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被从储罐20引导至吸入管Pb,并且经由吸入导向流路和分叉导向流路而被吸入到第一汽缸室Sa和第二汽缸室Sb并充满。在第一汽缸室Sa中,如上所述进行压缩作用来将高压气体充满密闭容器1内。
[0064] 充满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被排出至排出管P后在上述制冷循环中循环,而一部分高压气体从第一分叉管28经由四通切换阀27而被引导至导向管26。接着,从导向管26经由压力导向流路25而被引导至第二叶片背室10b并充满。
[0065] 由于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与第二汽缸室Sb相对而处于低压气氛下,但后端部与第二叶片11b相对而处于高压气氛下,因此在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出现压差。由于后端部处于高压气氛下,因此,叶片11b被朝前端部侧按压施力。
[0066] 一旦第二偏心滚筒9b随着转轴5的旋转而偏心移动,则第二叶片11b与第二偏心滚筒9b的周面抵接,并在这种状态下,在第二叶片背室10b中往复移动。第二叶片11b将第二汽缸室Sb一分为二,藉此来进行压缩作用。
[0067] 这样,在第一汽缸室Sa和第二汽缸室Sb中同时进行压缩作用,从而处于全能力运转。
[0068] 另外,在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中,通过将处于停缸运转一侧的第二叶片背室10b设置成完全密闭结构,从而需要确保进行往复移动的第二叶片11b的润滑性。
[0069] 图2是将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纵剖视图,用以说明对第二叶片11b的滑动接触面进行供油的结构,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俯视图,图4是以与图3不同的状态沿图1的A-A线的俯视图。
[0070] 第二叶片11b随着往复移动而使其两侧面与叶片槽33滑动接触。在此,在第二叶片11b的滑动接触面即两侧面设有供油槽35。进一步说明的话,供油槽35是在距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或后端部有规定距离的位置上以从叶片11b的上端面至下端面的方式设置的凹状的槽。
[0071] 另一方面,在与第二汽缸6B的上表面接触的中间隔板2的下表面上设有润滑油连通流路36。该润滑油连通流路36从中间隔板2的周端面朝与第二叶片11b及叶片槽33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出,且连通流路36的前端部与叶片11b的上端面及叶片槽33的上端相交。
[0072] 如上所述,若高压被引导至第二叶片背室10b,而低压气体被引导至第二汽缸室Sb,在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产生压差时,叶片11b受到高压的背压而使前端部与第二偏心滚筒9b的周壁抵接。
[0073] 因此,随着第二偏心滚筒9b的偏心运动,第二叶片11b处于往复移动。接着,如图4所示,在第二偏心滚筒9b的周壁与第二汽缸室Sb的周壁抵接的位置和与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抵接的位置一致时,第二叶片11b的前端部处于相对于第二汽缸室Sb没入最多的状态。
[0074] 此时,可以说第二叶片11b处于“上死点”的位置。此外,图3表示在转轴5绕逆时针旋转时,第二叶片11b从朝第二汽缸室Sb突出最多的位置向前90°的(从上死点旋转90°后的)状态。将上述第二叶片11b朝第二汽缸室Sb突出最多的位置称为“下死点”位置。
[0075] 如图3所示,在第二叶片11b从上死点旋转90°后的位置处,叶片11b两侧面的供油槽35被设置成与中间隔板2的润滑油连通流路36相对并连通。当然,在第二叶片11b经过上述位置再回到该位置之前,各供油槽35与润滑油连通流路36不相对也不连通。
[0076] 如图4所示,当第二叶片11b处于上死点位置时,叶片11b两侧面的供油槽35也与润滑油连通流路36之外的部位相对,处于与润滑油连通流路36不连通且与第二叶片背室10b不连通的位置。
[0077] 由于中间隔板2很显然处于浸在积油部15的润滑油中的状态,因此,润滑油会从设于此处的润滑油连通流路36在中间隔板2的周端面上的开口端进入。由于润滑油连通流路36与叶片槽33及第二叶片11b的上端面相交,因此,润滑油会弄湿交叉部分。
[0078] 如图4所示,当第二叶片11b没有往复移动而在第二汽缸室Sb中处于停缸运转时,第二叶片11b处于上死点位置,被引导至润滑油连通流路36的润滑油仅弄湿叶片槽33与第二叶片11b的交叉部分。
[0079] 实际上,虽然有一定量的润滑油进入第二叶片11b与叶片槽33之间的间隙,但由于间隙量(缝隙)非常小,且形成有油膜,因此,进入此处的润滑油的量仅是非常少的量。
[0080] 在上述全能力运转时,若第二叶片11b往复移动,则在图3所示的从上死点旋转90°后的部位上处于设于第二叶片11b的供油槽35与润滑油连通流路36相对并连通的状态。积存在润滑油连通流路36的润滑油被引导并填充至供油槽35中。
[0081] 随着第二叶片11b往复移动,供油槽35的与叶片槽33相对的部位发生改变,因此,被引导至供油槽35的润滑油扩散并涂覆在较大的面积上。其结果是,润滑油被供给至第二叶片11b的两侧面与叶片槽33的两侧面之间的滑动接触面,以确保叶片11b的润滑性。
[0082] 如上所述,即便第二叶片室10b呈密闭结构,也能对第二叶片11b与叶片槽33之间的滑动接触面供给足够量的润滑油,从而能提高可靠性并有助于提高压缩性能。此外,由于是包括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R的制冷循环装置,因此,能提高制冷循环效率。
[0083] 而且,如图4所示,即便第二叶片11b处于上死点位置,供油槽35也设于不与第二叶片背室10b连通的位置。其结果是,不论叶片11b的位置如何,第二叶片11b的供油槽35均不与第二叶片背室10b连通。
[0084] 例如,若不这样设定,而是以供油槽35与第二叶片背室10b连通的状态构成的话,则积存于供油槽35的润滑油流至第二叶片背室10b,反而会使充满叶片背室10b的高压气体进入。因此,使得在供油槽35中存在润滑油变得困难,而使对供油槽35与第二叶片11b之间的滑动接触面的供油不足。
[008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润滑油连通流路36,被设置成槽状,但也可以是孔部或凹部。此外,不仅可以设于中间隔板2,也可以在副轴承8上设置同样形状的润滑油连通流路。即,将润滑油连通流路36设置于与和第二叶片11b的侧面正交的端面抵接的构件,而不设置于第二汽缸6B。
[0086] 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叶片背室10b的下表面开口部被副轴承8的凸缘部和封闭板12封闭。具体来说,副轴承8的凸缘部外形呈圆形,为了与该凸缘部的形状相符,封闭板12的端缘形成为圆弧状,彼此的周缘处于紧贴状态而不存在间隙,从而将第二叶片背室10b制成密闭结构。
[0087] 因此,如图2所示,为了对第二叶片11b的滑动接触面供油,也可以在封闭板12的与副轴承8的凸缘部紧贴的端缘部分设置缺口(间隙部)Qm,以将积油部15的润滑油引导至供油槽35。上述缺口Qm与设于中间隔板2的润滑油连通流路36相对设置,从而能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0088] 也可设置设于上述封闭板12的缺口Qm,以代替中间隔板2的润滑油连通流路36,即便两方都设置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此外,不仅将缺口Qm设置于封闭板12,而且也可以设置于副轴承8的凸缘部,还可以以与封闭板12和副轴承8的凸缘部两者相对的方式设置。
[0089] 而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后具体化。而且,能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
[0090]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1]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能确保处于停缸运转一侧的叶片在往复移动上的顺畅性并能得到高压缩性能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包括该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来提高制冷循环效率的制冷循环装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