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

申请号 CN201210042251.7 申请日 2012-02-22 公开(公告)号 CN102650294A 公开(公告)日 2012-08-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发明人 中岛昭洋; 佐藤真一; 佐伯晓生; 小林和男;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 压缩机 。压缩机(101)压缩含 润滑油 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01)的排出侧具备使制冷剂产生回旋流而分离润滑油的第一油分离室(12c)。此外,第一油分离室(12c)具有形成第一油分离室的筒状的侧部周状壁(12c1、22c1);形成于第一油分离室的侧部周状壁(12c1)并使制冷剂流入第一油分离室内的流入口(12a2);从第一油分离室的侧部周状壁(12c1)延伸的整流板(10a)。整流板(10a)以在制冷剂从流入口(12a2)流入第一油分离室(12c)内的方向与流入口(12a2)对置、并使来自流入口(12a2)的制冷剂偏向而沿着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进行引导的方式延伸。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缩机
该压缩机对包含润滑油流体进行压缩,
在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具备通过使所述流体产生回旋流而将所述润滑油分离的分离室,所述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室具有:
筒状的周壁,该筒状的周壁形成所述分离室;
流入口,该流入口形成于所述分离室的所述周壁,并且使所述流体流入所述分离室内;
以及
整流板,该整流板从所述分离室的所述周壁延伸,
所述整流板以下述方式延伸:在所述流体从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分离室内的方向上与所述流入口对置,并且使来自所述流入口的所述流体的流动偏向而沿着周壁的内周面对所述流体的流动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板以与所述周壁的所述内周面对置的方式沿着所述内周面的周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室具有:
流出口,该流出口设置于比所述流入口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使所述流体从所述分离室内流出;以及
缩颈部,该缩颈部在所述流入口以及所述流出口之间从所述周壁突出,从而使所述分离室的截面积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室的所述周壁由多个周壁形成部件形成,
所述分离室在所述周壁形成部件彼此之间具有垫片
所述整流板安装于所述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还具备由多个外壳形成部件形成、且构成框体的外壳,
所述分离室的多个所述周壁形成部件与不同的所述外壳形成部件对应设置,并且与对应的所述外壳形成部件形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还具备经由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分离室连通的第二分离室,
所述第二分离室在与所述流出口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二碰撞壁部,从所述流出口流出的所述流体与该第二碰撞壁部碰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室具有比所述缩颈部靠下方的下部空间、和比所述缩颈部靠上方的上部空间,在所述上部空间还具有第一碰撞壁部,通过使从所述下部空间向所述上部空间流动的所述流体与该第一碰撞壁部碰撞来改变所述流体的流通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室在所述流入口的下方具有从所述周壁沿着所述周壁的所述内周面延伸的下部整流部。

说明书全文

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存在如下结构的压缩机:为了对用于压缩流体的压缩机构的活动部位进行润滑,向压缩机的吸入侧供给润滑油,在上述压缩机中,在制冷剂中包含润滑油。在压缩机被设置于冷冻回路的情况下,当制冷剂在含有润滑油的状态下被从压缩机排出时,与制冷剂共同流出的润滑油附着于冷却回路中的蒸发器等,阻碍在冷冻回路进行的热交换。为了防止此类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在压缩机的排出侧从制冷剂将润滑油分离,并使润滑油返回压缩机内。返回后的润滑油进行压缩机的驱动机构的滑动部、密封部(轴封等)的润滑,进而,在例如涡旋型压缩机的情况下,进行活动涡旋件·固定涡旋件之间的滑动部等的润滑。
[0003]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88394号公报中,记载了具有用于将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分离的分离室的涡旋式压缩机。在该压缩机中,分离室通过使设置于第一外壳的一端侧的凹部与设置于固定涡旋部件的凹部相互对置而形成。此外,在分离室内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分离管。由此,经过设置于分离室的连通孔从制冷剂排出室将被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所排出的制冷剂以沿着分离室的内壁回旋的方式流通,从而所含有的润滑油被离心分离。回旋的制冷剂从分离管的下端被排出至制冷剂收纳室,然后从制冷剂排出口排出至外部。
[0004] 然而,由于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以利用第一外壳和固定涡旋部件夹持分离管的方式进行固定,因此,存在用于防止分离管脱落的安装方法的设定变得苛刻,构造复杂,并且组装耗费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了用于将压缩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润滑油分离的分离室的构造的压缩机。
[0006]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对包含润滑油的流体进行压缩,在压缩机的排出侧具备使流体产生回旋流以便将润滑油分离的分离室,分离室具有:形成分离室的筒状的周壁;形成于分离室的周壁、使流体流入分离室内的流入口;以及从分离室的周壁延伸的整流板,整流板以下述方式延伸:在流体从流入口流入分离室内的方向上与流入口对置,并且使来自流入口的流体的流动偏向而沿着周壁的内周面对该流体的流动进行引导。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结构的示意剖视侧视图。
[0008] 图2是示出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的示意图。
[0009] 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第一油分离室的截面的示意图。
[0010] 图4是将图2的第一油分离室及其周围放大后的示意剖视图。
[0011]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0012] 图6是示出沿着图5的VI-VI线的截面的示意图。
[0013]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0014] 图8是以与图4相同的方式示出第一油分离室的变形例之一的示意剖视图。
[0015] 图9是以与图4相同的方式示出第一油分离室的变形例之一的示意剖视图。
[0016] 图10是以与图4相同的方式示出第一油分离室的变形例之一的示意剖视图。
[0017] 图11是以与图4相同的方式示出第一油分离室的变形例之一的示意剖视图。
[0018] 图12是示出沿着图11的XII-XII线的截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0] 使用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缩机101,对使用设置于搭载在车辆上的冷冻回路,吸入、压缩进而排出在冷冻回路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涡旋型的压缩机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0021] 参照图1,压缩机101在设置于中央、且呈一个面敞开的箱状形状的壳体1的两侧,具有后部外壳2以及前部外壳3。进而,壳体1、后部外壳2以及前部外壳3相互使用未图示的螺栓等连结。此外,为了防止流体从压缩机101的内部漏出,在前部外壳3与壳体1之间,夹装有密封材料,在壳体1与后部外壳2之间,夹装有垫圈10。
[0022] 在此,壳体1、后部外壳2以及前部外壳3分别构成外壳形成部件,此外,壳体1、后部外壳2以及前部外壳3形成为一体,构成压缩机101的框体、亦即外壳100。
[0023] 并且,压缩机101在壳体1的内部1c具有活动涡旋件7。活动涡旋件7由板状的基板7b和涡旋壁7a形成,基板7b沿着与从前部外壳3朝向壳体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涡旋壁7a从基板7b向朝向后部外壳2的方向突出至内部1c。进而,涡旋壁7a在基板7b上呈旋涡状延伸。
[0024] 并且,壳体1以与活动涡旋件7对置的方式形成有固定涡旋件。即,壳体1的基板部1e以与活动涡旋件7的基板7b对置的方式延伸,兼用做固定涡旋件的基板。从固定涡旋件的基板部1e的靠内部1c侧的内表面1e形成有朝活动涡旋件7的基板7b突出的涡旋壁1d。涡旋壁1d在内表面1e1上呈旋涡状延伸。进而,基板部1e以及涡旋壁1d构成固定涡旋件。
[0025] 此外,活动涡旋件7配置成:其涡旋壁7a潜入壳体1的旋涡状的涡旋壁1d彼此之间。进而,活动涡旋件7的涡旋壁7a与壳体1的涡旋壁1d抵接,由此能够形成封闭的空间、亦即月牙状的压缩室7c。
[0026] 并且,在活动涡旋件7中,在与涡旋壁7a相反一侧,从基板7b突出形成有筒状的轴支承部7d。
[0027] 并且,压缩机101在活动涡旋件7的轴支承部7d侧,具有由前部外壳3经由轴承5支承的驱动轴4。驱动轴4由以下部分构成:扩径部4b,该扩径部4b由轴承5支承;棒状的连结部4a,该连结部4a从扩径部4b朝与活动涡旋件7相反一侧延伸、且经由离合器与未图示的车辆的发动机等驱动装置连结;以及偏心轴部4c,该偏心轴部4c从扩径部4b延伸到活动涡旋件7的轴支承部7d内。
[0028] 连结部4a以及扩径部4b形成为:相互的中心轴同轴,偏心轴部4c使其中心轴相对于连结部4a以及扩径部4b偏心。进而,偏心轴部4c经由衬套6及其外周的轴承6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与轴支承部7d嵌合。
[0029] 并且,压缩机101在其内部具有由壳体1以及后部外壳2包围而形成的排出室12a以及储油室12b。排出室12a以及储油室12b形成于隔着壳体1的基板部1e与活动涡旋件7相反一侧,排出室12a配置为:该排出室12a相对于储油室12b在重力方向位于上方。此外,排出室12a经由贯通壳体1的基板部1e的排出孔1f与壳体1的内部1c连通。
[0030] 并且,在排出室12a的内部设置有对排出孔1f进行开闭的排出机构8,在后部外壳2设置有使排出室12a与压缩机10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冷冻回路连通的排出通路9。
[0031] 并且,储油室12b与压缩机101的吸入侧连通,储油室12b的润滑油被供给至驱动机构(偏心轴部4c、衬套6等)的滑动部、密封部(轴封等)、活动涡旋件7以及固定涡旋件之间的滑动部等。另外,朝活动涡旋件7以及固定涡旋件之间供给润滑油并不仅是为了使两个涡旋件之间的滑动顺畅,还为了提高两个涡旋件之间的密封性、提高压缩室7c的密封性、使压缩室7c形成密闭空间
[0032] 在此,将纸面上从储油室12b朝向排出室12a的方向称作上方,将从排出室12a朝向储油室12b的方向称作下方,此外,图示的压缩机101表示被设置于车辆等、且处于使用状态的压缩机,在该状态下,将上方以及下方分别设为重力方向的上方以及下方。
[0033] 并且,参照图2,示出从后部外壳2侧观察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即壳体1的形成与后部外壳2对接的对接面的侧部1b的图。
[0034] 在侧部1b,突出形成有包围侧部1b的周围的外周壁部1ba、和在外周壁部1ba的内侧分隔各个室的内部壁部1bb。
[0035] 内部壁部1bb与外周壁部1ba共同划分排出室12a的一部分,进而,在排出室12a的下方划分储油室12b的一部分。此外,内部壁部1bb划分与排出室12a邻接并且连通的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一半。进而,内部壁部1bb与外周壁部1ba共同划分与第一油分离室12c邻接、并且与第一油分离室12c以及储油室12b连通的第二油分离室12d的一部分。并且,在壳体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的形状。
[0036] 并且,后部外壳2(参照图1)也在形成与壳体1对接的对接面的侧部2a(参照图1)具有如下形状的未图示的外周壁部以及内部壁部,该形状是指:当后部外壳2与壳体1组合时,与壳体1的外周壁部1ba以及内部壁部1bb一致的形状。此外,在后部外壳2中,与壳体1相同,外周壁部以及内部壁部形成排出室12a、储油室12b、第一油分离室12c以及第二油分离室12d的其余的部分,位于后部外壳2的第一油分离室12c形成为:与位于壳体
1的第一油分离室12c大致对称。
[0037] 进而,通过壳体1与后部外壳2(参照图1)连结,在壳体1中仅形成有一部分的排出室12a、储油室12b、第一油分离室12c以及第二油分离室12d形成完整的形状。此时,第一油分离室12c形成大致圆筒状的形状。此外,在壳体1的外周壁部1ba上以及位于各个室彼此之间的内部壁部1bb上设置有板状的垫片10,在壳体1以及后部外壳2连结时,垫片10被夹持在壳体1以及后部外壳2之间。
[0038] 并且,在壳体1中,内部壁部1bb包围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一半,该内部壁部1bb形成:半圆筒状的侧部周状壁12c1,该侧部周状壁12c1形成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圆筒状的侧部的一半;半月板状的底部壁12c3,该底部壁12c3形成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圆板状的底部的一半;半月板状的上部壁12c2,该上部壁12c2形成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圆板状的上部的一半;以及锥状壁12c4,该锥状壁12c4形成构成将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上部壁12c2以及侧部周状壁12c1之间连结在一起的锥状部的一部分。另外,锥状壁12c4形成为:随着趋向上方而使第一油分离室12c的末端变细,并且该锥状壁12c4以与外周壁部1ba正对的方式倾斜。在此,侧部周状壁12c1构成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周壁形成部件。
[0039] 并且,在第一油分离室12c中,在侧部周状壁12c1的靠排出室12a侧的位置,形成有使排出室12a与第一油分离室12c连通、并且以流入口12a2在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内部开口的流入孔12a1。流入孔12a1在纸面上形成于比垫片10靠纵深方向内侧的位置。进而,参照图3,流入孔12a1位于与由壳体1以及后部外壳2夹持的垫片10隔开间隔、且是该垫片10的附近的位置,且形成为该流入孔12a1的方向朝向从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中心轴c偏心的方向,此外,该流入孔12a1形成为:将从流入口12a2流入的流体朝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内周面12c1a的切线方向引导。
[0040] 返回图2,在第一油分离室12c中,在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侧,以沿着内周面12c1a(参照图3)的方式朝内侧突出形成有呈半环状的带状的突起部12c6,该突起部12c6与流入口12a2的上部邻接。进而,突起部12c6构成缩颈部,限制流体在第一油分离室12c中从比突起部12c6靠下方的下部空间12ca朝比突起部12c6靠上方的上部空间12cb流动。
[0041] 并且,在第一油分离室12c的锥状壁12c4中,在与外周壁部1ba对置的部位,形成有使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上部空间12cb与第二油分离室12d连通的流出孔12c5。在此,流出孔12c5构成流出口。
[0042] 此外,在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侧部周状壁12c1中,在底部壁12c3附近,形成有使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下部空间12ca与储油室12b连通的油排出孔12c7。
[0043] 并且,排出通路9位于比第一油分离室12c靠上方的位置,且形成于后部外壳2(参照图1),使第二油分离室12d与压缩机10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冷冻回路连通。另外,冷冻回路具备压缩机101、未图示的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
[0044] 此外,第二油分离室12d经由利用未设置有垫片10的内部壁部1bb形成于第二油分离室12d的下部的连通路12d2与储油室12b连通。
[0045] 并且,在壳体1的第一油分离室12c中,垫片10设置为:除了流出孔12c5以及油排出孔12c7之外,包围第一油分离室12c。此外,在垫片10中,以与突起部12c6的下部邻接的方式从流入口12a2的侧方延伸的板状的整流板10a利用与垫片10相同的材料一体地突出形成。例如,整流板10a借助利用冲压机进行的冲裁成型而与垫片10一体形成。
[0046] 并且,参照图3,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周围由一体地形成于壳体1的半圆筒状的侧部周状壁12c1、和一体地形成于后部外壳2的半圆筒状的侧部周状壁部22c1包围,利用侧部周状壁12c1的半圆筒状的内周面12c1a以及侧部周状壁22c1的半圆筒状的内周面22c1a形成圆筒状的形状。在此,侧部周状壁22c1构成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周壁形成部件,利用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构成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周壁。
[0047] 此外,在流入口12a2的上方,从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突出有突起部12c6,并且,从侧部周状壁22c1的内周面22c1a突出有半环状的突起部22c6,利用突起部
12c6以及22c6形成环状的突出部。
[0048] 进而,整流板10a从由侧部周状壁12c1和侧部周状壁22c1夹持的垫片10以与流入孔12a1对置、且覆盖该流入孔12a1的方式延伸。此外,整流板10a形成为:该整流板10a的平坦面10a1以与内周面12c1a对置的方式朝沿着流入孔12a1相对于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的流入方向的朝向、且是沿着内周面12c1a的周方向的方向延伸,进而,该整流板10a以沿着内周面12c1a的方式弯曲。即,整流板10a以与流入口12a2对置的方式沿着流入孔12a1的流入方向即轴向、以及从流入口12a2朝向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圆筒的中心轴c的方向延伸。并且,整流板10a形成为:覆盖第一油分离室12c的横截面的中心轴c处的、中心为α的范围内的内周面12c1a。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心角α设为90°左右,以使得从流入口12a2流入的气体形成沿着内周面12c1a的气流。
[0049] 并且,参照将图2中的第一油分离室12以及其周围放大、且除去垫片10后的状态示出的图4,整流板10a的在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覆盖流入口12a2的长度。
[0050] 如上所述,通过组装壳体1、后部外壳2以及垫片10,形成排出室12a、储油室12b、在内部具有整流板10a的第一油分离室12c、以及第二油分离室12d。
[0051] 接下来,使用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101的动作进行说明。
[0052] 参照图1,当车辆的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由未图示的离合器传递至驱动轴4的连结部4a而使连结部4a旋转时,扩径部4b以及偏心轴部4c与连结部4a共同旋转。此时,扩径部4b与连结部4a同轴旋转,偏心轴部4c绕连结部4a的旋转中心轴进行旋转运动。进而,在轴支承部7d与旋转运动的偏心轴部4c嵌合的活动涡旋件7绕连结部4a的旋转中心轴公转运动。
[0053] 由此,在活动涡旋件7的涡旋壁7a与壳体1的构成固定涡旋件的涡旋壁1d之间,形成有伴随着活动涡旋件7的公转而容积减少的压缩室7c。进而,在压缩室7c的容积变化的过程中,进行如下作业:从未图示的吸入孔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室7c、在压缩室7c中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制冷剂从排出孔1f排出。此外,从排出孔1f被排出后的压缩制冷剂流入排出室12a。
[0054] 并且,此时,为了进行活动部件的润滑,储油室12b的润滑油被供给至压缩室7c的吸入侧,所供给的润滑油以呈雾状地包含于压缩制冷剂中的状态被排出至排出室12a。
[0055] 进而,参照图2,从排出孔1f排出至排出室12a的包含润滑油的压缩制冷剂经过流入孔12a1被排出至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下部空间12ca。
[0056] 此外,一并参照图3以及图4,从流入口12a2向下部空间12ca排出的压缩制冷剂由垫片10的整流板10a引导,从而使压缩制冷剂的流动偏向,使其以沿着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圆筒状的内周面12c1a的方式流动,产生在图3的纸面上朝逆时针方向行进的回旋流。并且,由于利用流入口12a2正上方的呈环状的带状突起部12c6限制从流入口12a2被排出的压缩制冷剂从流入口12a2朝上方流动,因此,压缩制冷剂的回旋流一边沿着内周面12c1a回旋一边朝底部壁12c3行进。此时,压缩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在与压缩制冷剂共同回旋的过程中被离心分离而附着于内周面12c1a,附着的润滑油流下而积存在底部壁12c3上。进而,积存在底部壁12c3上的润滑油经过油排出孔12c7流出至第一油分离室12c外部的储油室12b(参照图2)流出。
[0057] 并且,到达底部壁12c3后的压缩制冷剂的回旋流与底部壁12c3碰撞而其流动方向改变为上方,在下部空间12ca的中央朝上部空间12cb流动。此时,由于整流板10a将刚刚从流入口12a2流入的制冷剂与在下部空间12ca朝上方流通的制冷剂隔开,因此,两个制冷剂在其流动不会因对方而被扰乱的情况下流通。进而,朝上方流动的压缩制冷剂经过突起部12c6之间而流入上部空间12cb,此外,在与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上部壁12c2碰撞之后,其流通方向改变,经过流出孔12c5被排出至第二油分离室12d。
[0058] 此时,在上部空间12cb中,压缩制冷剂与上部壁12c2碰撞,由此促进未被分离而仍然包含于该压缩制冷剂的润滑油分离,进一步降低该压缩制冷剂所含有的润滑油的量,而后该压缩制冷剂被排出至第二油分离室12d。在此,上部壁12c2构成第一碰撞壁部。
[0059] 此外,一并参照图2以及图4,被排出至第二油分离室的压缩制冷剂一旦从流出孔12c5流出就直接与包围第二油分离室12d的外周壁部1ba的与流出孔12c5对置的对置壁部12d1碰撞而其流通方向改变,并经由排出通路9被排出至压缩机101的外部。此时,压缩制冷剂与对置壁部12d1碰撞,由此促进未被分离而包含于压缩制冷剂的润滑油分离,进一步降低压缩制冷剂所含有的润滑油的量。进而,被从压缩制冷剂分离后的润滑油附着于第二油分离室的内表面,附着的润滑油流下,经过连通路12d2流入储油室12b。在此,对置壁部12d1构成第二碰撞壁部。
[0060] 如上所述,从排出孔1f被排出的压缩制冷剂在被排出至压缩机101的外部之前,承受在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下部空间中进行的离心分离、在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上部空间12cb中进行的与上部壁12c2的碰撞、以及在第二油分离室12d中进行的与对置壁部12d1的碰撞这三个分离作用,所含有的润滑油被分离除去。
[0061] 如上述所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101是对包含润滑油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在压缩机101的排出侧具备第一油分离室12c,该第一油分离室12c使制冷剂产生回旋流,从而将润滑油分离。此外,第一油分离室12c具有:形成第一油分离室12c的筒状的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形成于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侧部周状壁12c1、且使制冷剂流入第一油分离室12c内的流入口12a2;以及从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侧部周状壁12c1延伸的整流板10a。整流板10a以下述方式延伸:在制冷剂从流入口12a2流入第一油分离室12c内的方向上与流入口12a2对置,并且使来自流入口12a2的制冷剂的流动偏向而沿着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对该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引导。
[0062] 此时,整流板10a使从流入口12a2流入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制冷剂产生沿着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的回旋流。由此,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与制冷剂共同回旋移动而被有效地离心分离。并且,由于压缩机101形成为仅在第一油分离室12c设置整流板10a的构造,因此其构造简单,此外,与设置离心分离管等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与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即径向的截面尺寸。因此,压缩机101能够实现第一油分离室12c的构造的简单化以及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的高分离能力。
[0063] 此外,整流板10a将刚刚从流入口12a2流入的制冷剂、和与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底部壁12c3碰撞后在回旋流的中央朝上部壁12c2流动的制冷剂隔开,能够防止其流动由对方扰乱。
[0064] 并且,在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内部,未设置使制冷剂回旋而从第一油分离室12c流出的离心分离管等。当在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内部设置有管等时,管径会受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径向尺寸的制约,会在制冷剂中产生因管而导致的压力损失。然而,在内部没有管的第一油分离室12c中,能够将在流通的制冷剂中产生的压力损失抑制地较低。
[0065] 并且,在压缩机101中,整流板10a以与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对置的方式沿着内周面12c1a的周方向延伸。由此,整流板10a能够有效地使从流入口12a2流入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制冷剂产生沿着内周面12c1a以及22c1a的回旋流。
[0066] 并且,在压缩机1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具有:流出孔12c5,该流出孔12c5设置在比流入口12a2靠上方的位置、且使制冷剂从第一油分离室12c内流出;以及突起部12c6和22c6,该突起部12c6和22c6在流入口12a2以及流出孔12c5之间从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突出,使第一油分离室12c的截面积减少。由此,对于从流入口12a2流入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制冷剂,利用突起部12c6以及22c6遮断该制冷剂从流入口12a2直接朝流入孔12c5的流动,容易在第一油分离室12c内产生回旋流。
[0067] 并且,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侧部周状壁由多个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形成,第一油分离室12c在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彼此之间具有垫片10a,整流板10a安装于垫片10。此外,压缩机101还具备外壳100,该外壳100由作为外壳形成部件的壳体1、后部外壳2以及前部外壳3形成而构成框体。进而,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分别与壳体1以及后部外壳2对应设置,并且与对应的壳体1以及后部外壳2一体地形成。由此,通过将后部外壳2安装于壳体1而形成第一油分离室12c,此时,在壳体1与后部外壳2之间、以及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之间夹装有垫片10,由此,整流板10被配置于第一油分离室12c内。因此,由于仅利用壳体1、后部外壳2以及垫片10的组装作业设置整流板10a,因此,能够减少安装工时,能够降低成本。此外,通过将整流板10a一体地形成于垫片10,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降低成本。
[0068] 并且,压缩机101还具备经由流出孔12c5与第一油分离室12c连通的第二油分离室12d。此外,第二油分离室12d在与流出孔12c5对置的位置具有用于与从流出孔12c5流出的制冷剂碰撞的对置壁部12d1。此时,从第一油分离室12c被排出的制冷剂与对置壁部12d1碰撞,由此,即便还含有润滑油,也能够促进该润滑油分离,能够在进一步降低润滑油的含有量的状态下从压缩机101排出。
[0069] 并且,在压缩机1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具有比突起部12c6以及22c6靠下方的下部空间12ca、和比突起部12c6以及22c6靠上方的上部空间12cb,在上部空间12cb还具有上部壁12c2,通过使从下部空间12ca朝上部空间12cb流动的制冷剂与该上部壁12c2碰撞而改变制冷剂的流通方向。此时,在下部空间12ca中借助离心分离将润滑油分离后的制冷剂在上部空间12cb中与上部壁12c2碰撞,由此,即便还含有润滑油,也能够促进该润滑油分离,能够在进一步降低润滑油的含有量的状态下从第一油分离室12c排出。
[0070] 实施方式2
[0071]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缩机201,在实施方式1中的压缩机101的第一油分离室12c中,在流入口12a2的下方设置有从侧部周状壁12c1沿着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的周方向延伸的下部整流板部212c8。
[0072] 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个或者同样的结构要素,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0073] 一并参照图5以及图6,构成下部整流部的下部整流板部212c8在第一油分离室12c中与侧部周状壁12c1形成一体,且呈板状形状,该下部整流板部212c8在流入口12a2的下方、且是整流板10a的下部沿着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以及整流板10a延伸。即,下部整流板部212c8遍及整流板10a的全长形成,以从整流板10a的下部封堵整流板10a与内周面12c1a之间的空间。
[0074] 此时,对于从流入口12a2被排出至第一油分离室12c内的制冷剂,利用突起部12c6遮挡该制冷剂朝向上方的流动、并且利用下部整流板部212c8遮挡该制冷剂朝向下方的流动,使得该制冷剂沿着整流板10a以及内周面12c1a在图6的纸面上朝逆时针方向流动,能够有效地产生沿着内周面12c1a以及22c1a的回旋流。进而,利用回旋流对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进行离心分离。
[0075]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缩机201的其他结构以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76] 如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压缩机201,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1相同的效果。
[0077] 并且,在压缩机2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具有在流入口12a2的下方从侧部周状壁12c1沿着侧部周状壁12c1的内周面12c1a延伸的下部整流板部212c8。由此,对于从流入口12a2被排出至第一油分离室12c内的制冷剂,利用下部整流板部212c8遮挡该制冷剂朝向下方的流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产生沿着内周面12c1a以及22c1a的回旋流。
[0078] 实施方式3
[0079]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缩机301通过对实施方式2中的压缩机201的第一油分离室12c的侧部周状壁的形状进行变更而得到。
[0080] 参照图7,与实施方式1以及2的压缩机101以及201相同,在压缩机301的壳体1,利用内部壁部1bb形成具有侧部周状壁312c1、上部壁312c2、底部壁312c3、锥状壁312c4以及突起部312c6的第一油分离室312c。进而,在侧部周状壁312c1形成有流入孔12a1,在锥状壁312c4形成有流出孔312c5。此外,在侧部周状壁312c1形成有下部整流板312c8。
[0081] 并且,在第一油分离室312c中,侧部周状壁312c1在比下部整流板部312c8靠下方的部位形成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细的锥状部312c12,在该锥状部312c12的下方末端形成有底部壁312c3。此外,在底部壁312c3的下方,与底部壁312c3一体地形成有缓冲壁312c9,该缓冲壁312c9在内部形成用于使被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暂时滞留的缓冲室312cc。进而,第一油分离室312c的下部空间312ca和缓冲室312cc经由形成于底部壁
312c3的连通孔312c10相互连通。并且,在缓冲壁312c9的侧部,形成有使缓冲室312cc与储油室12b连通的油排出孔312c7。另外,与壳体1相同,在后部外壳2中,形成有第一油分离室312c以及缓冲室312cc的剩余部分。
[0082] 因此,第一油分离室312c形成为如下的结构:下部空间312ca的下侧部分呈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细的形成为圆锥状的筒状形状,且第一油分离室312c在下方具有与下部空间312ca连通的缓冲室312cc。
[0083] 并且,垫片310形成为:在外周壁部1ba上以及内部壁部1bb上,具有包围排出室12a、储油室12b、第一油分离室312c以及第二油分离室12d的周围的形状。进而,垫片310以下述方式设置于第一油分离室312c:除了流出孔312c5、连通孔312c10以及油排出孔
312c7之外,包围第一油分离室312c以及缓冲室312cc。进而,与实施方式1以及2的压缩机101以及201相同,整流板310a与垫片310形成一体,且在第一油分离室312c的内部延伸。
[0084] 此时,对于从流入口12a2被排出至第一油分离室312c的下部空间312ca内的制冷剂,利用突起部312c6遮挡该制冷剂朝向上方的流动,并且利用下部整流板部312c8遮挡该制冷剂朝向下方的流动,且产生沿着下部空间312ca的内周面的回旋流。进而,制冷剂一边回旋一边朝下方流动,在该过程中,所含有的润滑油被离心分离。此外,在下部空间312ca的锥状部312c12中,制冷剂的回旋流的流速增高,所含有的润滑油更加高效地被离心分离。除此之外,回旋的制冷剂因与底部壁312c3碰撞而其流动的方向改变,在回旋流的中央朝上部空间312cb流动。
[0085] 并且,被从制冷剂分离后的润滑油附着于侧部周状壁312c1的内周面而流下,流入缓冲室312cc。进而,当缓冲室312cc内的润滑油的滞留量增加时,润滑油从侧部的油排出孔312c7流出至储油室12b。由此,由于在下部空间312ca中并未滞留有润滑油,因此朝向底部壁312c3的制冷剂不会搅乱积存的润滑油的油面而将润滑油卷起,防止了卷起的润滑油再次包含于制冷剂。
[0086]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缩机301的其他结构以及动作与实施方式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7] 如此,根据实施方式3中的压缩机,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压缩机201相同的效果。
[0088] 并且,在压缩机301的第一油分离室312c中,通过在第一油分离室312c的侧部周状壁312c1的下部设置随着朝向下方而变细的锥状部312c12,能够将制冷剂的回旋流的流速维持在较高的流速,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分离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
[0089] 并且,在压缩机301的第一油分离室312c中,通过在第一油分离室312c的下部空间312ca的下方设置与下部空间312ca连通的缓冲室312cc,对于被从制冷剂分离后的润滑油,能够防止因制冷剂的流动而润滑油的油面被搅乱而被卷起并再次溶入制冷剂。
[0090] 并且,压缩机301的第一油分离室312c的锥状部312c12以及缓冲室312cc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1的第一油分离室12c。
[0091]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使第二油分离室12d与压缩机101~301的外部连通的排出通路9设置于比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靠上方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油分离室12d用于使制冷剂与对置壁部12d1碰撞从而促进所含有的润滑油的分离,因此,排出通路9的位置只要是从对置壁部12d1错开的位置即可,也可以是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侧方。
[0092]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流出孔12c5、312c5形成于锥状壁12c4、312c4,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8所示,流出孔12c5也可以形成于上部壁12c2。此时,从流出孔12c5被排出的制冷剂与外周壁部1ba的内表面碰撞,由此,能够促进制冷剂所包含的润滑油的分离。
[0093] 并且,在实施方式1以及2的压缩机101以及2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的油排出孔12c7形成于侧部周状壁12c1,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9所示,油排出孔12c7也可以形成于底部壁12c3。因此,能够防止被从制冷剂分离后的润滑油滞留在第一油分离室12c内。
[0094]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流入孔12a1形成于壳体1侧的侧部周状壁12c1、312c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于后部外壳2侧的侧部周状壁22c1。此时,整流板10a、310a以与侧部周状壁22c1的内周面22c1a对置的方式延伸。
[0095]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在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形成有与流入口12a2的上部邻接、且形成为环状的带状的突起部12c6、22c6、312c6,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没有突起部。通过调节流入孔12a1相对于整流板10a的方向、整流板10a的延伸方向以及长度等,能够使从流入口12a2流入的制冷剂在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内部产生具有充分的润滑油分离效果的回旋流。
[0096]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流入孔12a1在壳体1侧的侧部周状壁12c1、312c1中与垫片10隔开间隔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也可以与垫片10邻接形成。即,在壳体1侧的侧部周状壁12c1中,也可以在与后部外壳2的侧部周状壁22c1对接的对接面12c1b形成使排出室12a与第一油分离室12c连通的槽12c1c,通过组合侧部周状壁12c1以及22c1,槽12c1c形成流入孔
12a1。此时,如图12所示,槽12c1c可以形成为朝向将从流入口12a2流入的流体向第一油分离室12c的内周面12c1a的切线方向引导的方向、或者朝向与其相反的方向,或者,也可以形成为与对接面12c1b平行。并且,由于上述结构中的整流板10a在流入孔12a1的上下从被壳体1以及后部外壳2夹持·固定的垫片10突出,因此,具有用于引导从流入口12a2排出的制冷剂的充分的强度。
[0097]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整流板10a、310a沿着侧部周状壁12c1、312c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整流板10a、310a也可以沿着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侧部周状壁的内周面整体形成为筒状。由此,在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中,能够更加可靠地产生制冷剂的回旋流。
[0098]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整流板10a、310a由与垫片10、31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且与垫片形成为一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其他材料的整流板10a、310a安装于垫片10、310。并且,整流板10a、310a也可以与壳体1或者后部外壳2形成一体。
[0099]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整流板10a、310a形成为:覆盖侧部周状壁12c1、312c1的在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中心轴c处的中心角α为90°附近的范围的内周面,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据整流板10a、312a和流入孔12a1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结构的不同,中心角α可以比90°大,也可以比90°小。
[0100]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形成为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具有圆形截面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椭圆截面等,也可以是环状的截面。
[0101] 并且,在实施方式1~3的压缩机101~301中,流入孔12a1朝向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形成,但也可以是任意的方向。并且,流入口12a2形成于与整流板10a从第一油分离室12c、312c的内周面突出的位置接近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离开。此时,只要通过调节整流板10a、310a的长度而使得能够对从流入口12a2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引导即可。
[0102] 并且,压缩机101~301不限定于涡旋型压缩机,能够应用于形成为在压缩后的制冷剂中包含润滑油的构造的任意压缩机。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