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

申请号 CN201510193662.X 申请日 2015-04-22 公开(公告)号 CN105020133B 公开(公告)日 2017-06-20
申请人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尹周焕; 金泰渊; 金洙喆; 陈弘均;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涡旋式 压缩机 。本发明的 实施例 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具有旋 转轴 ;盖,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部,将壳体的内部划分为吸入空间和排出空间;第一涡旋盘,借助上述 旋转轴 的旋转来执行回旋运动;第二涡旋盘,设置于上述第一涡旋盘的一侧,与上述第一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上述第二涡旋盘具有用于排出在上述压缩室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部;开闭装置,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排出部的一侧,用于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排出部;背压部,具有用于收容上述开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移动引导部及用于 覆盖 上述开闭装置的一侧的上面部;以及防粘结部,用于减少上述开闭装置与上述背压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 接触 面积。
权利要求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旋转轴
盖,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部,将壳体的内部划分为吸入空间和排出空间,第一涡旋盘,借助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来执行回旋运动,
第二涡旋盘,设置于上述第一涡旋盘的一侧,与上述第一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上述第二涡旋盘具有用于排出在上述压缩室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部,
开闭装置,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排出部的一侧,用于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排出部,
背压部,具有用于收容上述开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移动引导部及用于覆盖上述开闭装置的一侧的上面部,以及
防粘结部,用于减少上述开闭装置与上述背压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
上述防粘结部包括凹陷部,上述凹陷部形成于上述开闭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背压部包括:
中空环状的支撑部,支撑于上述第二涡旋盘的第二硬板部;
圆筒形状的第一壁,从上述支撑部的内周面延伸;以及
圆筒形状的第二壁,从上述支撑部的外周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引导部以与上述第二壁隔开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二壁的内侧;
在上述移动引导部的外侧面与上述第二壁的内侧面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中间排出部,从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排出的制冷剂在上述中间排出部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面部形成有排出压施加孔,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用于向上述开闭装置施加上述排出空间的压力,来允许上述开闭装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陷部的宽度或直径大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宽度或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开闭装置包括:
开闭装置本体部,具有圆筒形状的外周面;以及
相向面,与上述上面部的排出压力施加孔相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陷部从上述相向面凹陷而成,或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的外周面凹陷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当经由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排出制冷剂时,上述开闭装置与上述背压部的上面部相接触;
当在上述压缩室停止压缩制冷剂时,上述开闭装置借助作用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制冷剂的压力,从上述背压部的上面部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开闭装置与上面部之间的盘,上述防粘结部包括设置于上述盘的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盘包括:
盘本体,具有相对于上述开闭装置的上面部或上述上面部倾斜的倾斜面;
上述贯通孔由上述盘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贯通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动限制部,上述流动限制部设置于上述上面部,用于限制经由上述中间排出部的制冷剂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流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动限制部包括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上面部突出,并以包围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方式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壁的上端部的形成位置高于上述上面部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浮动板,上述浮动板位于由上述第一壁、第二壁及上述支撑部形成的空间部,来形成背压室,上述浮动板包括朝向上述盖突出的加强筋;
上述加强筋在制冷剂的压缩过程中与上述盖相接触,若制冷剂的压缩过程停止,则上述加强筋从上述盖远离。
15.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旋转轴,
盖,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部,将壳体的内部划分为吸入空间和排出空间,第一涡旋盘,借助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来执行回旋运动,
第二涡旋盘,设置于上述第一涡旋盘的一侧,与上述第一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上述第二涡旋盘具有用于排出在上述压缩室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部,以及
背压部,与上述第二涡旋盘相结合;
上述背压部包括:
环状的支撑部,由上述第二涡旋盘支撑,
第一壁,从上述支撑部的内周面延伸,
第三壁,以隔开方式设置于上述第一壁的内侧,
上面部,设置于上述第三壁的上侧,在上述上面部形成有排出压力施加孔,上述排出空间的制冷剂压力作用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
中间排出部,形成于上述第一壁与第三壁之间,用于使从上述排出部排出的制冷剂流动,以及
突出部,从上述上面部突出,并以包围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方式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多个上述中间排出部;
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形成于上述上面部的中央部,上述多个中间排出部形成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外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闭装置,上述开闭装置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三壁的内侧,用于选择性地开闭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若经由上述排出部排出制冷剂,则上述开闭装置朝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移动,来开放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
若在上述压缩室停止压缩制冷剂,则上述开闭装置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隔开,来封闭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盘,上述盘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开闭装置与上面部之间,并具有贯通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涡旋盘和第二涡旋盘形成多个压缩室;
在上述第二涡旋盘设有中间压力排出口,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能够与上述多个压缩室中具有中间压力的压缩室相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背压部包括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相连通的中间压力吸入口。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板,上述浮动板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背压部的一侧,与上述背压部一同形成背压室。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涡旋盘包括与上述旋转轴相结合的第一硬板部及从上述第一硬板部朝向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涡卷部;
在上述第一涡卷部形成有引导凹陷部,上述引导凹陷部用于引导上述背压室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排出。

说明书全文

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涡旋式压缩机作为利用具有螺旋形的涡卷部的固定涡旋盘和相对于上述固定涡旋盘做回旋运动的回旋涡旋盘的压缩机,是随着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以相啮合的方式旋转,使得在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之间形成的压缩室的体积随着回旋涡旋盘的回旋运动减少,流体的压随之上升,并从穿孔于固定涡旋盘中心部的排出口排出流体的压缩机。
[0003] 这种涡旋式压缩机具有在回旋涡旋盘回旋的过程中连续进行吸入、压缩及排出的特征,由此,在原则上不需要设置排出及吸入阀。而且,具有不仅因部件的数量少而结构简单,而且还能高速旋转的特征。并且,具有压缩所需的扭矩的变动少,且因连续进行吸入及压缩而具有噪音及振动少的优点。
[0004] 在这种涡旋式压缩机中,重要的一点为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之间的泄漏及润滑问题。即,为了防止在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之间发生泄漏,需要使涡卷部的端部和硬板部的表面紧贴,来防止经过压缩的制冷剂泄漏。在这里,将上述硬板部理解为相当于上述固定涡旋盘的本体或回旋涡旋盘的本体的部分。即,上述固定涡旋盘的硬板部紧贴于回旋涡旋盘的涡卷部,上述回旋涡旋盘的硬板部紧贴于固定涡旋盘的涡卷部。
[0005] 相反,虽然需要将由摩擦产生的阻抗最小化,使得回旋涡旋盘能够相对于固定涡旋盘进行顺畅的回旋运动,但上述泄漏问题与润滑问题存在互相矛盾的关系。即,若涡卷部的端部与硬板部的表面紧密地相紧贴,则虽然有利于防泄漏,但由于增加了摩擦,因而会增加噪音及由磨损引起的破损。相反,若降低紧贴强度,则虽然减少摩擦,但由于密封力下降,因而会增加泄漏。
[0006] 因此,以往通过在回旋涡旋盘或固定涡旋盘的背面形成具有以排出压力和吸入压力之间的值来定义的中间压力的背压室,来解决密封问题及减少摩擦的问题。即,可形成与设在回旋涡旋盘与固定涡旋盘之间的多个压缩室中的具有中间压力的压缩室相连通的背压室,使得回旋涡旋盘与固定涡旋盘以适当的程度紧贴,从而解决泄漏问题及润滑问题。
[0007] 另一方面,上述背压室可位于回旋涡旋盘的底面或固定涡旋盘的上部面,为方便起见,分别称作下部背压式涡旋式压缩机及上部背压式涡旋式压缩机。下部背压式涡旋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简单、能够容易形成旁通孔的优点,但由于背压室位于进行回旋运动的回旋涡旋盘的底面,因而背压室的形态及位置随着回旋位置而产生变化,导致回旋涡旋盘倾斜并产生振动及噪音的忧虑高,且存在用于防止泄漏而插入的O形密封圈磨损快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上部背压式涡旋式压缩机的情况下,虽然结构相对复杂,但背压室具有固定的形态及位置,因而具有固定涡旋盘倾斜的忧虑少、背压室的密封也良好的优点。
[0008] 韩国特许申请第10-2000-0037517号(发明名称:用于加工轴承壳的方法及包括轴承壳的涡旋机)公开了这种上部背压式涡旋式压缩机的一例。韩国特许申请第10-2000-0037517号的图1为示出上述现有技术所公开的上部背压式涡旋式压缩机的一例的剖视图。
参照上述图1,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回旋涡旋盘56,以进行回旋运动的方式配置于固定设置于壳体12内的主框架24的上部;以及固定涡旋盘68,与上述回旋涡旋盘相啮合。而且,在上述固定涡旋盘68的上部形成有背压室78,而用于封闭上述背压室的浮动板80以能够沿着排出流路74的外周面上下滑动的方式设置。而且,在上述浮动板80的上部面设有盖
22,用于将压缩机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吸入空间和排出空间。
[0009] 上述背压室与上述压缩室中的一个相连通,来施加中间压力,由此,上述浮动板受向上的压力,上述固定涡旋盘受向下的压力。若由于背压室的压力而使得浮动板上升,则上述浮动板的端部能够与上述盖相接触,来封闭排出空间,固定涡旋盘能够朝向下部移动,来紧贴于回旋涡旋盘。
[0010]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上部背压式涡旋式压缩机的情况下,存在当涡旋式压缩机停止运转时,上述背压室的中间压力制冷剂很难通过回旋涡旋盘涡卷部来向压缩室及吸入侧排出的问题。
[0011] 详细地,若涡旋式压缩机停止运转,则上述涡旋式压缩机的内部的压力收敛为规定的压力(常压)。在这里,上述常压略高于吸入侧的压力。即,随着向吸入侧排出压缩室的制冷剂及排出侧的制冷剂,压缩机的内部收敛为常压,当重新启动压缩机时,可从上述常压起,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产生压力差,来实现上述涡旋式压缩机的运转。
[0012] 此时,有必要向上述吸入侧排出上述背压室的制冷剂,并维持上述常压。若无法排出上述背压室的制冷剂,则使上述固定涡旋盘因背压室的压力而受到朝向下方施加的压力,从而维持上述固定涡旋盘紧贴于回旋涡旋盘的状态。
[0013] 而且,若无法排出上述背压室的制冷剂,则背压室的压力维持中间压力,由此,浮动板向上方移动,来与盖相接触。最终,排出侧制冷剂的排出路径被阻断,出现无法朝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排出上述排出侧制冷剂,而对固定涡旋盘更朝向下方施压的现象。
[0014] 如上所述,若上述固定涡旋盘被加压而维持以规定准以上的程度紧贴于回旋涡旋盘的状态,则难以迅速重新启动涡旋式压缩机。结果,为了能够迅速重新启动涡旋式压缩机,需要大的压缩机的初始扭矩,在初始扭矩变大的情况下,产生噪音及磨损,并减少压缩机的运转效率。

发明内容

[0015]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涉及通过改善压缩机的运转可靠性,来迅速重新启动的涡旋式压缩机。
[0016]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具有旋转轴;盖,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部,将壳体的内部划分为吸入空间和排出空间;第一涡旋盘,借助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来执行回旋运动;第二涡旋盘,设置于上述第一涡旋盘的一侧,与上述第一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上述第二涡旋盘具有用于排出在上述压缩室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部;开闭装置,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排出部的一侧,用于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排出部;背压部,具有用于收容上述开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移动引导部及用于覆盖上述开闭装置的一侧的上面部;以及防粘结部,用于减少上述开闭装置与上述背压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
[0017] 并且,上述防粘结部包括凹陷部,上述凹陷部形成于上述开闭装置,用于减少与上述背压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
[0018] 并且,上述背压部包括:中空环状的支撑部,支撑于上述第二涡旋盘的第二硬板部;圆筒形状的第一壁,从上述支撑部的内周面延伸;以及圆筒形状的第二壁,从上述支撑部的外周面延伸。
[0019]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移动引导部以隔开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二壁的内侧;在上述移动引导部的外侧面与上述第二壁的内侧面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中间排出部,从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排出的制冷剂在上述中间排出部流动。
[0020]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面部形成有排出压力施加孔,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用于向上述开闭装置施加上述排出空间的压力,来允许上述开闭装置移动。
[0021]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凹陷部的宽度或直径大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宽度或直径。
[0022] 并且,上述开闭装置包括:开闭装置本体部,具有圆筒形状的外周面;以及相向面,与上述上面部的排出压力施加孔相向。
[0023]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凹陷部从上述相向面凹陷而成,或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的外周面凹陷而成。
[0024]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当经由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排出制冷剂时,上述开闭装置与上述背压部的上面部相接触;当在上述压缩室停止压缩制冷剂时,上述开闭装置借助作用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制冷剂的压力,从上述背压部的上面部隔开。
[0025] 并且,本发明还包括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开闭装置与上面部之间的盘,上述防粘结部包括设置于上述盘的贯通孔。
[0026]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盘包括:盘本体,具有相对于上述开闭装置的上面部或上述上面部倾斜的倾斜面;上述贯通孔由上述盘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被贯通而成。
[0027] 并且,本发明还包括流动限制部,上述流动限制部设置于上述上面部,用于限制经由上述中间排出部的制冷剂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流入。
[0028] 并且,上述流动限制部包括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上面部突出,并以包围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方式设置。
[0029]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壁的上端部的形成位置高于上述上面部的位置。
[0030]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板,上述浮动板位于由上述第一壁、第二壁及上述支撑部形成的空间部,来形成背压室(BP),上述浮动板包括朝向上述盖突出的加强筋;上述加强筋在制冷剂的压缩过程中与上述盖相接触,若制冷剂的压缩过程停止,则上述加强筋从上述盖远离。
[0031]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具有旋转轴,盖,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部,将壳体的内部划分为吸入空间和排出空间,第一涡旋盘,借助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来执行回旋运动,第二涡旋盘,设置于上述第一涡旋盘的一侧,与上述第一涡旋盘一同形成压缩室,上述第二涡旋盘具有用于排出在上述压缩室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部,以及背压部,与上述第二涡旋盘相结合;上述背压部包括:环状的支撑部,由上述第二涡旋盘支撑,第一壁,从上述支撑部的内周面延伸,第三壁,以隔开方式设置于上述第一壁的内侧,上面部,设置于上述第三壁的上侧,在上述上面部形成有排出压力施加孔,上述排出空间的制冷剂压力作用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中间排出部,形成于上述第一壁与第三壁之间,用于使从上述排出部排出的制冷剂流动,以及突出部,从上述上面部突出,并以包围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方式设置。
[0032]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设置多个上述中间排出部;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形成于上述上面部的中央部,上述多个中间排出部形成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的外侧。
[0033] 并且,本发明还包括开闭装置,上述开闭装置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三壁的内侧,用于选择性地开闭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
[0034]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若经由上述排出部排出制冷剂,则上述开闭装置朝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移动,来开放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若在上述压缩室停止压缩制冷剂,则上述开闭装置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隔开,来封闭上述第二涡旋盘的排出部。
[0035] 并且,本发明还包括盘,上述盘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开闭装置与上面部之间,并具有贯通孔的盘。
[0036]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涡旋盘和第二涡旋盘形成多个压缩室;在上述第二涡旋盘设有中间压力排出口,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能够与上述多个压缩室中具有中间压力的压缩室相连通。
[0037]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背压部包括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相连通的中间压力吸入口。
[0038] 并且,本发明还包括浮动板,上述浮动板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背压部的一侧,与上述背压部一同形成背压室。
[0039]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涡旋盘包括与上述旋转轴相结合的第一硬板部及从上述第一硬板部朝向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涡卷部;在上述第一涡卷部形成有引导凹陷部,上述引导凹陷部用于引导上述背压室的内部的制冷剂的排出。
[004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在背压部设置能够移动的开闭装置,当压缩机运转时,开闭装置开放排出口,当压缩机停止时,开闭装置开放排出压力施加孔,从而具有可在制冷剂的流动方面确保可靠性的优点。
[0041] 并且,通过在上述开闭装置形成有凹陷部,可减少包围开闭装置的壁与开闭装置的接触面积,由此可防止上述开闭装置的移动性受存在于上述开闭装置和壁的周边的油(液压油)的粘性的限制的现象。因此,可改善上述开闭装置的启动可靠性。
[0042] 并且,通过向排出压力施加孔的上侧延伸突出部,可防止从中间排出部排出的制冷剂朝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逆流而产生噪音的现象,并且,可防止上述开闭装置被朝向下方施压而移动的现象。
[0043] 并且,通过在固定涡旋盘或回旋涡旋盘侧形成排出引导部,当压缩机停止时,能够使存在于背压室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排出引导部朝向压缩室侧排出,从而在压缩机的内部维持常压,由此可迅速重新启动压缩机。
[0044] 并且,上述排出引导部具有从回旋涡旋盘的涡卷部的一部分或固定涡旋盘的涡卷部的一部分凹陷的形状,在回旋涡旋盘做回旋运动的过程中,背压室、排出引导部及压缩室始终位于互相连通的位置,从而可防止上述回旋涡旋盘的涡卷部封闭背压室的现象。附图说明
[0045] 图1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0046] 图2为以分解方式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0047] 图3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压部及固定涡旋盘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48] 图4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049] 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回旋涡旋盘的一部分结构的图。
[0050] 图6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0051] 图7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0052] 图8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0053] 图9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停止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0054] 图10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055] 图11为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056]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057]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背压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0058] 图14至图16为示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开闭装置及盘的结构的图。
[0059] 图17及图18为示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开闭装置及盘的结构的图。
[0060] 图19为示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开闭装置及盘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图1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以分解方式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压部及固定涡旋盘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062]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0包括用于形成吸入空间S和排出空间D的壳体110。
[0063] 详细地,在上述壳体110的内侧的上部设有盖105。通过上述盖105,上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吸入空间S和排出空间D,上述盖105的上侧相当于与排出空间D相对应,上述盖105的下侧相当于与吸入空间S相对应。大致在上述盖105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排出借助高压来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孔105a。
[0064] 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还包括与上述吸入空间S相连通的吸入端口101及与上述排出空间D相连通的排出端口103。上述吸入端口101及排出端口103分别固定于上述壳体110,并能朝向上述壳体110的内部吸入制冷剂或能够朝向壳体110的外部排出制冷剂。
[0065] 在上述吸入空间S的下部设有电机。上述电机包括:定子112,与上述壳体110的内壁面相结合;转子114,以能够在上述定子112的内部旋转的方式设置;以及旋转轴116,以贯通上述转子114的中心部的方式配置。
[0066] 上述旋转轴116的下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设置于上述壳体110的下部的辅助轴承117。上述辅助轴承117能够与下部框架118相结合,来可稳定地支撑上述旋转轴116。
[0067] 上述下部框架118可固定于上述壳体110的内壁面,上述壳体110的底面可用作储油空间。储存于上述储油空间的油可经由形成于上述旋转轴116的内部的供油流路116a来向上侧移送,从而可向壳体110的内部的各个部件均匀地供给,作为一例,可向固定涡旋盘140、回旋涡旋盘130、背压部200及浮动板160侧均匀地供给油。上述油执行壳体110的内部部件的润滑或冷却作用,用于使压缩机顺畅地运转。
[0068] 上述供油流路116a以朝向一侧偏心的方式形成,流入上述供油流路116a的内部的油借助由上述旋转轴116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来上升。
[0069] 上述旋转轴116的上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主框架120。如同上述下部框架118,上述主框架120固定于上述壳体110的内壁面,在上述主框架120的底面包括朝向下方突出的主轴承部122。上述旋转轴116插入于上述主轴承部122的内部。上述主轴承部122的内壁面起到轴承面的作用,从而以能够使旋转轴116顺畅地旋转的方式支撑上述旋转轴
116。
[0070] 在上述主框架120的上部面设有回旋涡旋盘130。上述回旋涡旋盘130包括:大致圆盘状的第一硬板部133,放置于上述主框架120;以及螺旋形的回旋涡卷部134,从上述第一硬板部133延伸。上述第一硬板部133作为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本体,形成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下部,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从上述第一硬板部133朝向上方延伸,来形成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上部。而且,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与将要后述的固定涡旋盘140的固定涡卷部144一同形成压缩室。可将上述回旋涡卷盘130称作“第一涡旋盘”,并将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称作“第二涡旋盘”。
[0071] 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第一硬板部133在被支撑于上述主框架120的上面的状态下,以回旋方式驱动,而通过在上述第一硬板部133与主框架120之间设置十字滑环136,来防止回旋涡旋盘130的自转。而且,在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第一硬板部133的底面设置用于插入上述旋转轴116的上部的凸台部138,从而容易地朝向上述回旋涡旋盘130传递旋转轴116的旋转力。
[0072] 与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相啮合的固定涡旋盘140设置于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上侧。
[0073] 上述固定涡旋盘140包括:多个销支撑部141,以从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并形成有引导孔141a;导销142,插入于上述引导孔141a,来配置于上述主框架120的上面;以及连接部件145a,插入于上述导销142,并插入于上述主框架120的插入孔125。
[0074] 上述固定涡旋盘140包括呈圆盘形态的第二硬板部143,以及固定涡卷部144,从上述第二硬板部143朝向上述第一硬板部133延伸,来与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回旋涡卷部134相啮合。上述第二硬板部143作为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本体,形成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上部,上述固定涡卷部144从上述第二硬板部143朝向下方延伸,来形成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下部。为了便于说明,可将上述回旋涡卷部134称作“第一涡卷部”,并将上述固定涡卷部144称作“第二涡卷部”。
[0075] 上述固定涡卷部144的端部能够以与上述第一硬板部133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上述回旋涡卷部134的端部能够以与上述第二硬板部143相接触的方式配置。
[0076] 上述固定涡卷部144以形成规定形状的螺旋形的方式延伸,在上述第二硬板部143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部145。而且,在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吸入存在于上述吸入空间S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吸入口(未图示)。经由上述吸入口(未图示)吸入的制冷剂向压缩室流入,上述压缩室由上述回旋涡卷部134和固定涡卷部144形成。
[0077] 详细地,上述固定涡卷部144和回旋涡卷部134形成多个压缩室,上述压缩室通过朝向上述排出部145侧回旋移动并使其体积缩小,从而压缩制冷剂。因此,与上述吸入口146相邻的压缩室的压力变得最小,与排出部145相连通的压缩室的压力变得最大,存在于与上述吸入口146相邻的压缩室和与排出部145相连通的压缩室之间的压缩室的压力将具有中间压力,上述中间压力具有上述吸入口146的吸入压力和排出部145的排出压力之间的值。上述中间压力执行向将要后述的背压室BP施加并朝向回旋涡旋盘130侧按压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作用。
[0078] 在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硬板部143形成有中间压力排出口147,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用于朝向上述背压室BP传递形成上述中间压力的压缩室的制冷剂。即,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位于能够使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相连通的压缩室的压力大于吸入空间S的压力,且小于排出空间D的压力的固定涡旋盘130的一位置。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以从上述第二硬板部143的上面贯通至上述第二硬板部143的下面的方式形成。
[0079] 在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上侧设有形成背压室的背压室组装体200、160。上述背压室组装体包括背压部200及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上述背压部200相结合的浮动板160,上述背压室组装体设置于上述固定涡旋盘的硬板部143的上侧。
[0080] 上述背压部200大致呈中空的环形,并包括与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硬板部143相接触来支撑的支撑部210。在上述支撑部210形成有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相连通的中间压力吸入口213。上述中间压力吸入口213以从上述支撑部210的上面贯通至上述支撑部210的下面的方式形成。
[0081] 而且,在上述支撑部210形成有第二连接孔214,上述第二连接孔214与形成于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硬板部143的第一连接孔148相连通。上述第一连接孔148与第二连接孔214借助规定的连接部件来相结合。
[0082] 上述背压部200包括从上述支撑部210朝向上方延伸的多个壁201、205。上述多个壁201、205包括:第一壁201,从上述支撑部210的内周面朝向上方延伸;以及第二壁205,从上述支撑部210的外周面朝向上方延伸。上述第一壁201和上述第二壁205大致呈圆筒形。
[0083] 上述第一壁201及第二壁205与上述支撑部210一同形成规定形态的空间部,上述空间部形成上述的背压室BP。
[0084] 在上述第一壁201的内部包括用于收容开闭装置300的第三壁230。上述第三壁230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状,并以朝向上述第一壁201的内侧隔开的方式配置。
[0085] 上述背压部200包括设置于上述第三壁230的上侧的上面部220。上述上面部220与上述第一壁201的内周面相结合。
[0086] 上述第一壁201以上述第一壁201的上端部的形成位置高于上述上面部220的位置的方式从上述支撑部210朝向上方延伸。
[0087] 通过上述第一壁201延伸至高于上述上面部220的位置,从中间排出部240排出的制冷剂可以无需朝向上述第二壁205侧流动,而是被上述第一壁201引导来容易地向上述排出孔105a侧引导。
[0088] 在上述第一壁201的内周面与上述第三壁23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中间排出部240,上述中间排出部240与上述第二硬板部143的排出部145相连通,来朝向上述盖105侧排出从上述排出部145排出的制冷剂。上述中间排出部240从上述第一壁201的下部延伸至上述第一壁201的上部,并能设有多个上述中间排出部240。
[0089] 在上述上面部220形成有多个用于形成上述中间排出部240的上端部的贯通孔220a。
[0090] 通过形成上述中间排出部240,呈圆筒形的上述第一壁201与设置于上述第一壁201的内部的第三壁230之间的空间与上述排出部145相连通,从而可形成用于使制冷剂朝向上述排出空间D移动的排出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0091] 在上述第三壁230的内侧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有大致呈圆柱形态的开闭装置300。上述第三壁230以收容上述开闭装置30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上述上面部220以能够覆盖上述开闭装置300的上侧的方式配置。
[0092] 上述开闭装置300设置于上述排出部145的上侧,并具有能够完全覆盖上述排出部145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在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下方移动,来与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硬板部143相接触的情况下,上述开闭装置300可封闭上述排出部145(参照图9)。从引导上述开闭装置300的移动的方面出发,可将上述第三壁230称作“移动引导部”。
[0093] 根据作用于上述开闭装置300的压力的变化,上述开闭装置300以能够朝向上方或下方移动的方式设置。
[0094] 在上述第一壁201的上面部220形成有排出压力施加孔228。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以与上述排出空间D相连通的方式构成。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形成于上述上面部220的大致中央部,多个中间排出部240能够以包围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方式配置。
[0095] 作为一例,若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停止运转,则压缩室的压力相对下降,制冷剂从上述排出空间D朝向排出部145侧逆流。在这种情况下,作用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压力高于上述排出部145侧的压力。因此,朝向下方的压力将作用于上述开闭装置300的上面,由此,上述开闭装置300从上述上面部220隔开,并朝向下方移动,从而封闭上述排出部145。
[0096] 相反,若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运转,来在压缩室压缩制冷剂,则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部145侧的压力将大于上述排出空间D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朝向上方的压力将作用于上述开闭装置300的下面,由此,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上方移动,来开放上述排出部145,并且,上述开闭装置300可朝向与上述上面部220相邻的位置移动,作为一例,上述开闭装置300可朝向与上述上面部220相接触的位置移动。
[0097] 此时,上述开闭装置300可朝向上方移动至与上述上面部220的底面相邻的位置。作为一例,上述开闭装置300可朝向上方移动至与上述上面部220的底面相接触。
[0098] 若上述排出部145被开放,则从上述排出部145排出的制冷剂经由上述中间排出部240朝向上述盖105侧流动,并经由上述排出孔105a,经由上述排出端口103朝向压缩机100的外部排出。
[0099] 上述开闭装置300包括:开闭装置本体部310,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的外周面;相向面320,形成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的上面,并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相向;以及凹陷部
330,从上述相向面320朝向下方凹陷而成。即,上述凹陷部330的一面形成低于上述相向面
320的面。
[0100] 通过形成上述凹陷部330,当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上方移动来与上述上面部220的底面相接触时,可使上述开闭装置300的相向面320与上述上面部220相接触的面积变小。
[0101] 可在上述第三壁230与开闭装置300之间具有油。如上所述,油可以为经由上述旋转轴116的供油流路116a朝向上侧移送来向上述背压部200侧供给的油。
[0102] 上述油具有规定的粘性,在上述第三壁230与开闭装置300之间的空间形成油膜。上述油膜起到使上述开闭装置300与第三壁230相粘结的功能。
[0103] 在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上方移动,使得上述排出部145开放的状态下,若上述压缩机100停止运转,则借助上述作用,上述开闭装置300需迅速朝向下方移动。
[0104] 但是,若由于上述油的粘性,导致上述开闭装置300无法迅速朝向下方移动,则制冷剂经由上述排出部145朝向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与固定涡卷部144之间的空间逆流,从而可产生回旋涡旋盘130逆旋转的现象。
[0105]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开闭装置300的至少一面形成凹陷部330,来减少上述开闭装置300与上面部2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具有可防止由于油的粘性而导致上述开闭装置300的移动受限的效果。即,可改善上述开闭装置300的响应性。
[0106] 因此,可将上述凹陷部330称作“防粘结部”。
[0107] 另一方面,上述凹陷部330的宽度或直径a大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宽度或直径b。基于这种宽度或直径的差异,可减少上述开闭装置300的相向面320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外部的制冷剂的压力可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均匀地作用于上述凹陷部330,由此,上述开闭装置300可容易移动。
[0108] 若上述凹陷部330的宽度或直径a小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宽度或直径b,则上述相向面320与上面部220之间的粘结面积变大。而且,作用于上述凹陷部330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大小将不均匀,即,从外部作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大小根据上述相向面320的位置而不同,因此,有可能在上述开闭装置330形成力矩,由此,有可能限制上述开闭装置330迅速朝向下方移动。
[0109]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凹陷部330的宽度或直径a大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宽度或直径b,从而可使上述开闭装置330迅速朝向下方移动。
[0110] 上述背压部200还包括以包围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方式设置的突出部225。上述突出部225以从上述上面部220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构成,由此,上述突出部225的上端部可位于高于上述上面部220的位置。
[0111] 换言之,可理解为,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形成于上述突出部225的内侧。
[0112] 当压缩机100运转时,在制冷剂经由上述中间排出部240朝向上述上面部220的上侧排出的过程中,有可能限制上述制冷剂借助上述突出部225朝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侧流动。
[0113] 换言之,通过在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周边设置高度高于上述上面部220的结构物,可防止高压状态的排出制冷剂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入。在限制从上述中间排出部240排出的制冷剂朝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动方面,可将上述突出部225称作“流动限制部”。
[0114] 若从上述中间排出部240排出的高压状态的制冷剂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入,则有可能产生噪音,并有可能产生压力作用于上述开闭装置300来使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下方移动的现象。当压缩机运转时,若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下方移动,则阻碍经由上述排出部145排出制冷剂,从而有可能降低压缩机的运转效率。
[011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突出部225,来限制制冷剂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入,从而可防止上述问题。
[0116] 上述背压部200包括设置于上述第一壁201与上述支撑部210相连接的部分的内侧的台阶部215。从上述排出部145排出的制冷剂在到达由上述台阶部215定义的空间后,可朝向上述中间排出部240流动。
[0117] 上述第二壁205以从上述第一壁201隔开规定距离,并包围上述第一壁201的方式配置。可在上述第二壁205的内周面形成用于设置第一O形密封圈227的密封槽206。
[0118] 上述背压部200借助上述第一壁201、第二壁205及上述支撑部210来形成具有大致“U”形态的剖面的空间部。而且,在上述空间部设置上述浮动板160。在上述空间部中,由上述浮动板160覆盖的内部空间形成上述背压室BP。
[0119] 换言之,上述背压部200的第一壁201、第二壁205及支撑部和上述浮动板160所形成的空间形成上述背压室BP。
[0120] 上述浮动板160具有环形的板状,并包括与上述第一壁201的外周面相向的内周面及与上述第二壁205的内周面相向的外周面。即,上述浮动板160的内周面以能够与上述第一壁201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上述浮动板160的外周面以能够与上述第二壁205的内周面相接触的方式配置。
[0121] 上述浮动板160与上述第一壁201、第二壁205之间的各个接触部设有O形密封圈227、161。详细地,上述O形密封圈227、161包括:第一O形密封圈227,配置于上述第二壁205的内周面与上述浮动板160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部;以及第二O形密封圈161,配置于上述第一壁201的外周面与上述浮动板160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部。
[0122] 作为一例,上述第一O形密封圈227可设置于上述第二壁205的内周面,上述第二O形密封圈161可设置于上述浮动板160的内周面。
[0123] 借助上述O形密封圈227、161,可防止制冷剂在上述第一壁201、第二壁205与上述浮动板160之间的接触面之间泄漏,即,可防止制冷剂在上述背压室BP泄漏。
[0124] 在上述浮动板160的上面部设有朝向上方延伸的加强筋164。作为一例,上述加强筋164以从上述浮动板160的内周面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构成。
[0125] 上述加强筋164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以便选择性地与上述盖105的下面相接触。若上述加强筋164与上述盖105相接触,则被划分为上述吸入空间S和排出空间D。相反,若上述加强筋164从上述盖105的底面隔开,即,上述加强筋164朝向从上述盖105远离的方向移动,则上述吸入空间S可以与排出空间D相连通。
[0126] 详细地,在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运转的过程中,上述浮动板160以朝向上方移动,使得上述加强筋164与上述盖105的底面相接触的方式配置。因此,上述浮动板起到密封的作用,以便从上述排出部145排出,并经由上述中间排出部240的制冷剂不向上述吸入空间S泄漏,而向排出空间D排出。
[0127] 相反,当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停止时,上述浮动板160以朝向下方移动,使得上述加强筋164从上述盖105的底面隔开的方式配置。因此,位于上述盖105侧的排出制冷剂经由上述加强筋164与盖105互相隔开的空间来朝向上述吸入空间S侧流动。
[0128] 图5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回旋涡旋盘的一部分结构的图,图6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7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0129] 首先,参照图5至图7,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回旋涡旋盘130包括排出引导部139,上述排出引导部139使得流动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制冷剂向具有低于上述背压室BP的压力的空间(区域)流入。
[0130] 详细地,当涡旋式压缩机100停止运转时,由回旋涡卷部134和固定涡卷部144形成的压缩室消失,制冷剂流动于回旋涡卷部134与固定涡卷部144之间的上述空间(区域)。此时,上述空间(区域)所具有的压力低于上述背压室BP的压力。将上述空间(区域)称作“涡卷部空间部”。
[0131] 上述排出引导部139以在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回旋涡卷部134的端部面凹陷的方式构成。因此,可将上述排出引导部139称作“引导凹陷部”。可将上述回旋涡卷部134的“端部面”可以被理解为在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中朝向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硬板部143的面或与上述第二硬板部143相接触的面。
[0132] 上述回旋涡卷部134的端部面的宽度,即,上述回旋涡卷部134的厚度大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宽度。而且,上述排出引导部139以从上述回旋涡卷部134的端部面凹陷所设定的宽度和长度的方式构成。对此,将进行后述。
[0133] 在上述回旋涡旋盘130进行回旋运动的过程中,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位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正下方,或以能够开放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方式位于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下端部朝横向隔开的位置。
[0134] 若不设置上述排出引导部139,则在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位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正下方的情况下(以图6为基准),上述回旋涡卷部134遮蔽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
相反,若上述回旋涡卷部134朝横向移动规定距离,则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开放。
[0135] 而且,在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运转的过程中,若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被开放,则压缩室的中间压力制冷剂将经由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向上述背压室BP流入。另一方面,在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停止的状态下,若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位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正下方,使得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被堵塞,则上述背压室BP的制冷剂无法经由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向上述涡卷部空间部流入,因而无法维持常压,并限制压缩机迅速重新启动。
[0136] 详细地,若涡旋式压缩机停止运转,则上述涡旋式压缩机的内部的压力将收敛为规定的压力(常压)。在此,上述常压略高于吸入侧压力。即,通过压缩室的制冷剂及排出侧的制冷剂朝向吸入侧排出,压缩机的内部将收敛为常压,当压缩机重新启动时,可从上述常压起,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产生压力差,使得上述涡旋式压缩机运转。
[0137] 此时,需要上述背压室BP的制冷剂也朝向上述吸入侧排出,来维持上述常压。若未排出上述背压室的制冷剂,则借助背压室BP的压力来使上述固定涡旋盘被向下施压,从而维持上述固定涡旋盘紧贴于回旋涡旋盘的状态。
[0138] 而且,若无法排出上述背压室BP的制冷剂,则背压室BP的压力维持中间压力,由此,浮动板朝向上方移动,来与盖相接触。最终,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排出路径被阻断,出现无法朝向压缩机的吸入侧排出上述排出侧的制冷剂,而是对固定涡旋盘更加向下施压的现象。
[0139] 如上所述,若上述固定涡旋盘被施加压力,来维持以规定水准以上的程度紧贴于回旋涡旋盘的状态,则难以迅速重新启动涡旋式压缩机。
[0140] 因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在上述回旋涡卷部134形成排出引导部139,来使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完全被遮蔽或完全被密封,从而达到即使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位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正下方,也能使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与压缩室(驱动压缩机时)互相连通或使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与涡卷部空间部(压缩机停止时)相连通。
[0141] 图8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的剖视图,图9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停止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0142] 参照图8及图9,对涡旋式压缩机运转或停止时的本实施例的作用及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0143] 首先,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0运转的情况下,若向上述定子112施加电源,则旋转轴116基于定子112与转子114的作用来旋转。而且,随着上述旋转轴116旋转,与上述旋转轴116相结合的回旋涡旋盘130将相对于上述固定涡旋盘140做回旋运动,由此,形成于固定涡卷部144与回旋涡卷部134之间的多个压缩室朝向排出部145侧移动,从而压缩制冷剂。
[0144] 而且,储存于储油空间的油借助形成于上述旋转轴116的内部的供油流路116a来向上侧移送,从而可向壳体110的内部的各个部件均匀地供给,作为一例,可向固定涡旋盘140、回旋涡旋盘130、背压部200及浮动板160侧均匀地供给油。
[0145] 另一方面,上述固定涡卷部144与回旋涡卷部134朝向半径方向,即,朝向垂直于上述旋转轴116的方向互相紧贴,来形成多个压缩室。借助上述涡卷部134、144的紧贴的作用,可封闭上述多个压缩室,并且,可防止制冷剂朝向上述半径方向泄漏。
[0146] 在压缩制冷剂的过程中,存在于形成中间压力的压缩室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经由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的中间压力排出口147及上述背压部200的中间压力吸入口213来向上述背压室BP流入。
[0147] 此时,即使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回旋涡卷部134在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正下方以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也可借助上述排出引导部139使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与压缩室相连通,因而制冷剂可朝向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流动。而且,由于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与背压室BP相连通的状态,因而经由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制冷剂可容易地向上述背压室BP流入。
[0148] 因此,上述背压室BP的压力形成吸入压力与排出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如上所述,通过在上述背压室BP形成中间压力,上述背压部200受朝向下方的作用力,上述浮动板160受朝向上方的作用力。
[0149] 由于上述背压部200与上述固定涡旋盘140相结合,因而上述背压室BP的中间压还对上述固定涡旋盘140产生影响。但是,由于上述固定涡旋盘140已经处于与回旋涡旋盘130的第一硬板部133相接触的状态,作为其反作用,上述浮动板160朝向上方移动。
[0150] 随着上述浮动板160朝向上方移动,上述浮动板160的加强筋164朝向上方移动,直到上述浮动板160的加强筋164与上述盖105的下面相接触。
[0151] 而且,通过上述背压室BP的压力以朝向回旋涡旋盘130侧的方式对上述固定涡旋盘140施加压力,防止制冷剂在回旋涡旋盘130和固定涡旋盘140之间泄漏。此时,上述固定涡卷部144及第一硬板部133与上述回旋涡卷部134及第二硬板部143朝向轴方向,即,朝向与旋转轴116平行的方向互相紧贴,来形成多个压缩室。借助上述涡卷部134、144及第一硬板部133、第二硬板部143紧贴的作用,可封闭上述多个压缩室,并且,可防止制冷剂朝向上述轴方向泄漏。
[0152] 另一方面,上述压缩室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排出部145朝向上述背压部200的中间排出部240流动,并经由上述盖105的排出孔105a来从上述排出端口103朝向压缩机的外部排出。
[0153] 此时,上述开闭装置300借助从上述排出部145排出的具有排出压力的制冷剂来处于沿着上述第三壁230朝向上方移动的状态,由此,可开放上述排出部145。即,由于上述排出部145的压力高于上述排出空间D的压力,上述开闭装置300可朝向上方移动。
[0154]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上述加强筋164与上述盖105的下面相接触,使得上述浮动板160与盖105之间的流路被堵塞,因而经由上述中间排出部240的制冷剂无法经由上述流路来朝向上述吸入空间S侧流动,而是经由上述盖105的排出孔105a。
[0155] 此时,借助上述突出部225,限制上述制冷剂从上述中间排出部240的出口侧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入,而沿着上述突出部225朝向上述排出孔105a侧引导上述制冷剂。
[0156] 即,上述突出部225起到朝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动的制冷剂的阻断壁的作用,由此,可防止由于制冷剂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入而产生的噪音或防止开闭装置300非正常启动。
[0157] 接着,参照图9,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0停止的情况下,将停止施加于上述定子112的电源的供给。因此,上述旋转轴113的旋转及上述回旋涡旋盘130的回旋运动停止,从而停止对制冷剂的压缩作用。
[0158] 若停止对上述制冷剂的压缩作用,则使上述固定涡卷部144与回旋涡卷部134紧贴的作用力,即,朝向半径方向紧贴的作用力被缓解或被解除。因此,由上述固定涡卷部144和回旋涡卷部134形成的封闭的压缩室将消失。
[0159] 详细地,形成相对高的压力的上述排出部145侧的制冷剂和存在于压缩室的制冷剂朝向上述吸入空间S侧流动。借助上述流动,由上述固定涡卷部144和回旋涡卷部134形成的涡卷空间部的压力将收敛为规定的压力(常压)。
[0160] 与上述涡卷空间部的压力相比,上述排出空间D侧的相对压力临时上升,使得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下方移动,从而遮挡排出部145。因此,可防止上述排出空间D侧的制冷剂经由上述中间排出部240及排出部145朝向上述涡卷空间部逆流来使上述回旋涡旋盘130逆旋转。
[0161] 而且,由于在于上述开闭装置300的相向面320形成凹陷部330,因而可减少上述上面部220的底面与上述相向面32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可降低作用于上述开闭装置330与上面部220之间的油的粘性力,由此能够使上述开闭装置330迅速朝向下方移动。
[0162] 并且,由于上述凹陷部330的宽度或直径a大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宽度或直径b,因而制冷剂的压力可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均匀地作用于上述凹陷部330,由此,上述开闭装置300可容易地移动。
[0163] 另一方面,随着涡旋式压缩机100停止,上述回旋涡卷部134可停留在规定的位置。此时,不仅是上述回旋涡卷部134位于开放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位置,而且即使上述回旋涡卷部134配置于可关闭上述中间压力排出口147的位置,上述背压室BP的制冷剂也可经由上述排出引导部139来上述涡卷空间部旁通。
[0164] 即,上述背压室BP的制冷剂经由上述中间压力吸入口213及中间压力排出口147向上述涡卷空间部流入,并朝向上述吸入空间S流动。而且,借助制冷剂的上述流动,上述背压室BP维持常压。
[0165] 随着上述背压室BP维持常压,上述浮动板160朝向下方移动,由此,上述加强筋164从上述盖105的底面隔开。因此,上述浮动板160与盖105之间的流路被开放,由此,上述盖105侧或排出空间D侧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流路,朝向上述吸入空间S侧流动。
[0166] 如上所述,由于上述背压室BP的制冷剂经由上述回旋涡卷部134的排出引导部139向上述涡卷空间部流入,因而上述背压室BP可维持常压。而且,上述加强筋164从上述盖105隔开,来开放制冷剂的流路。最终,由于上述盖105侧或排出空间D侧的压力也可维持常压,因而,当压缩机100重新运转时,上述压缩机100可迅速重新启动。
[0167] 若上述背压室BP的制冷剂未流入上述涡卷空间部,使得上述背压室BP维持中间压力,并使上述加强筋164维持与上述盖105相接触的状态,从而导致上述盖105侧或排出空间侧D的压力无法维持常压,则将维持上述固定涡旋盘140与回旋涡旋盘130以过度的压力紧贴的状态,由此,有可能使压缩机难以迅速重新启动,但本实施例可解决这种问题。
[0168] 而且,在上述排出端口103设有止回阀(未图示),若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停止运转,则上述止回阀被封闭,从而限制上述涡旋式压缩机100的外部的制冷剂经由上述排出端口103向上述壳体110的内部流入。
[0169] 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由于这些实施例仅在结构上与第一实施例存在差异,因而针对差异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引用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标记。
[0170] 图10为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171] 参照图10,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开闭装置300a包括:开闭装置本体部310a,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外周面;相向面320a,形成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a的上表面,并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相向;以及凹陷部330a,以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a的外周面或上述相向面320a凹陷的方式形成。
[0172] 详细地,上述凹陷部330a从上述相向面320a朝向下方凹陷而成,并以具有规定的深度的方式构成,上述凹陷部330a可沿着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a的外周面设有多个。
[0173] 换言之,上述凹陷部330a以从上述相向面320a起凹陷至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a的外周面的方式构成。换言之,理解为上述凹陷部330a以上述凹陷部330a的至少一部分以从上述相向面320a朝向下方凹陷而成,另一部分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a的外周面朝向内侧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
[0174] 基于这种结构,可减少上述开闭装置300a与上述上面部220的底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并能减少上述开闭装置300a与上述第三壁23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而可减少由于油的粘性而阻碍上述开闭装置300a的移动的现象。
[0175] 图11为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176] 参照图11,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开闭装置300b包括:开闭装置本体部310b,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外周面;相向面320b,形成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b的上表面,并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相向;以及凹陷部330b,以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b的外周面凹陷的方式形成。
[0177] 详细地,上述凹陷部330b以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b的外周面凹陷的方式构成,并且,可配置于从上述相向面320b朝向下方隔开的位置。而且,上述凹陷部330b可沿着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b的外周面设有多个。
[0178] 基于这种结构,可减少上述开闭装置300b与上述第三壁23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而可减少由于油的粘性而阻碍上述开闭装置300b的移动的现象。
[0179]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开闭装置的结构的图。
[0180] 参照图12,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开闭装置300c包括:开闭装置本体部310c,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外周面;相向面320c,形成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c的上表面,并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相向;以及凹陷部330c,以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c的外周面凹陷的方式形成。
[0181] 详细地,上述凹陷部330c能够以从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c的外周面凹陷的方式构成,并且,可配置于从上述相向面320c朝向下方隔开的位置。而且,上述凹陷部330c可沿着上述开闭装置本体部310c的外周面设有多个。
[0182] 上述凹陷部330c能够以向纵向隔开的方式形成多个。即,第三实施例的凹陷部330b以一个凹陷部朝向纵向延伸的方式构成,而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凹陷部330c设有多个,并朝向纵向间歇性地形成。
[0183] 基于这种结构,可减少上述开闭装置300c与上述第三壁23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而可减少由于油的粘性而阻碍上述开闭装置300c的移动的现象。
[0184]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背压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0185] 参照图13,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背压部150包括:支撑部210,大致呈中空的环形,并与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硬板部143相接触;多个壁201a、205,从上述支撑部210朝向上方延伸。
[0186] 上述多个壁201a、205包括:第一壁201a,从上述支撑部210的内周面朝向上方延伸;以及第二壁205,从上述支撑部210的外周面朝向上方延伸。上述第一壁201和第二壁205大致呈圆筒形。
[0187] 上述第一壁201a的上端部可形成于与上述上面部220大致相同的高度。
[0188] 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也在上述背压部200设有突出部225,并以上述突出部225包围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的方式配置,从而限制从上述中间排出部240排出的制冷剂向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流入。
[0189] 如本实施例,即使上述第一壁201a的上端部形成于与上述上面部220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压缩机运转的过程中,上述浮动板160的加强筋164与上述盖105相接触,从而能够限制高压状态的排出制冷剂朝向吸入空间S侧流动。
[0190] 因此,即使不将上述第一壁201a延伸至高于上述上面部220的位置,也能得到本发明所希望得到的效果。
[0191] 图14至图16为示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开闭装置及盘的结构的图。
[0192] 参照图14至图16,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0包括:开闭装置30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壁230的内侧;以及盘350,设置于上述开闭装置300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
[0193] 上述盘350能够以移动的方式位于上述开闭装置300的上表面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的空间。上述盘350的质量可以小于上述开闭装置300的质量,并能借助存在于上述第三壁230的内面或上面部220的油来维持以规定的粘度粘结的状态。
[0194] 在从上述开闭装置300分离的状态下,上述盘350可防止存在于上述第三壁230或上述上面部220的油直接作用于上述开闭装置300。
[0195] 而且,当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上方移动来开放上述排出部145时,上述盘350起到缓解上述开闭装置300撞击上述上面部220的“缓冲装置”的功能。而且,借助上述盘350的缓冲功能,可减少上述开闭装置300在启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0196] 在上述盘350形成有能够使得流体经由的贯通孔355。作为一例,上述贯通孔形成于上述盘350的大致中央部。借助上述贯通孔355,上述盘350可具有环形的平板形状。
[0197] 在上述开闭装置300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存在于上述开闭装置300与上述盘350之间的流体的体积变小,作为一例,制冷剂或油的体积变小,从而可经由上述贯通孔355排出。在这过程中,上述开闭装置300可容易地接近上述盘350,并且,上述盘350执行对上述开闭装置300的缓冲功能。
[0198] 若未形成有上述贯通孔355,则由于在上述开闭装置300与盘350之间形成的压力,使得上述开闭装置300的移动并不顺畅,上述盘350有可能难以执行对上述开闭装置进行缓冲的功能。
[0199] 图17及图18为示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开闭装置及盘的结构的图。
[0200] 参照图17及图18,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0包括:开闭装置40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壁230的内侧;以及盘450,设置于上述开闭装置400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
[0201] 上述开闭装置400具有圆筒形的形状,以能够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排出部145的方式向上下方向移动。
[0202] 上述盘450以能够在上述开闭装置400的上面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的空间移动的方式配置。
[0203] 上述盘450包括:盘本体451,上述盘本体451具有倾斜面;以及贯通孔455,上述贯通孔455由上述盘本体451的至少一部分贯通而成。上述贯通孔455形成于上述盘本体451的大致中央部。基于上述贯通孔455的结构,上述盘本体451可具有形成有倾斜面的环形的板状。
[0204] 上述盘本体451的倾斜面以从上述盘本体451的外周面朝向上述贯通孔455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换言之,上述盘本体451的倾斜面以从上述贯通孔455朝向上述盘本体451的外周面向下倾斜的方式形成。
[0205] 而且,上述倾斜面可设置于上述盘本体451的上面和上述盘本体451的下面中的至少一个。因此,上述倾斜面能够以对上述开闭装置400的上面倾斜或对上述上面部220倾斜的方式配置。
[0206] 通过在上述盘本体451的下面设置倾斜面,可减少上述盘450与上述开闭装置400之间的接触面积,通过在上述盘本体451的上面形成倾斜面,可减少上述盘450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可防止由于存在于上述第三壁230和上面部220的油而使上述开闭装置400被粘结的现象。
[0207] 上述贯通孔455的大小相对大于在图15中说明的贯通孔355的大小,作为一例,上述贯通孔455的大小能够以大小与在图15中说明的凹陷部330的大小相对应的方式形成。
[0208] 借助上述贯通孔455的结构,可减少上述上面部220与上述盘450之间的接触面积或上述盘450与开闭装置30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可防止由于存在于上述第三壁230和上面部220的油而使上述开闭装置400被粘结的现象。
[0209] 可将上述盘450的倾斜面称作“第一防粘结部”,并且,可将上述贯通孔455称作“第二防粘结部”。
[0210] 另一方面,上述贯通孔455可执行传递外部的制冷剂压力,使得外部的制冷剂压力均匀地从上述排出压力施加孔228作用于上述开闭装置400的功能。
[0211] 上述盘450的盘本体451的横向直径D2可小于上述开闭装置400的横向直径D1。而且,D1-D2的值可大于第一设定值,且小于第二设定值。作为一例,上述第一设定值可以为0.3mm,第二设定值可以为1.0mm。
[0212] 若上述D1-D2的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则有可能产生上述开闭装置400和盘450在启动的过程中噪音变大的现象,若上述D1-D2的值大于第二设定值,则当上述开闭装置400与盘450相碰撞时,有可能产生应力集中于开闭装置400上面的规定位置,导致磨损的问题。
[0213] 图19为示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开闭装置及盘的结构的图。
[0214] 参照图19,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0包括:开闭装置50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第三壁230;以及盘550,设置于上述开闭装置500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
[0215] 上述开闭装置500具有圆筒形的形状,并能以可选择性地开闭上述排出部145的方式朝向下方移动。
[0216] 上述盘550以能够在上述开闭装置500的上表面与上述上面部220之间的空间移动的方式设置。通过设置上述盘550,可执行防止上述开闭装置500直接与上述上面部220相粘结的功能或防止上述开闭装置500直接与上述上面部220碰撞的功能。
[0217] 在上述盘55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555。如在第六实施例中所述,通过上述贯通孔555,上述开闭装置500可容易地接近上述盘350,上述盘350执行对上述开闭装置500进行缓冲的功能。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