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号 CN201380009909.7 申请日 2013-01-29 公开(公告)号 CN104126071A 公开(公告)日 2014-10-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三国; 发明人 内记长彦;
摘要 本 发明 的油 泵 构成为具有: 外壳 (10、20); 支撑 于外壳的旋 转轴 (30);在外壳内与 旋转轴 一体地旋转的内 转子 (71、81);以及在外壳内与内转子联动地旋转的外转子(72、82),其中,该油泵包括:转子壳体(40),其嵌入在外壳内,用于收纳内转子和外转子并支撑外转子的外周面使其滑动自如;侧板(50),其配置成与转子壳体的至少一个环状端面抵接;以及弹性部件(60),其施加将侧板按压于转子壳体的环状端面的作用 力 。据此,能够减少滑动阻力和驱动转矩,能够将侧间隙维持恒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其具有:外壳支撑于所述外壳的旋转轴;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内转子;以及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内转子联动地旋转的外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包括:
转子壳体,其嵌入在所述外壳内,用于收纳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并支撑所述外转子的外周面使其滑动自如;
侧板,其被配置成与所述转子壳体的至少一个环状端面抵接;以及
弹性部件,其施加将所述侧板按压于所述转子壳体的环状端面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壳体由具有与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由具有与所述外壳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当设所述转子壳体的在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Wc,设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在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Wr时,
形成为满足Wc>Wr。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具有收纳所述转子壳体和侧板的凹部的外壳主体;和为了封闭所述外壳主体的开口而连结的外壳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包括由第1内转子和第1外转子构成的上游侧转子、和由第2内转子和第2外转子构成的下游侧转子,该上游侧转子和下游侧转子被配置成在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相邻,所述转子壳体包括:收纳所述上游侧转子的上游侧收纳部;收纳所述下游侧转子的下游侧收纳部;以及介于所述上游侧收纳部和所述下游侧收纳部之间的中间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包括由第1内转子和第1外转子构成的上游侧转子、和由第2内转子和第2外转子构成的下游侧转子,该上游侧转子和下游侧转子被配置成在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相邻,所述转子壳体包括:收纳所述上游侧转子的上游侧转子壳体;和收纳所述下游侧转子的下游侧转子壳体,
在所述上游侧转子壳体和所述下游侧转子壳体之间配置有间隔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件由具有与所述外壳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内燃机(发动机)等的油(润滑油)吸入和喷出的油泵,特别涉及具有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次摆线式的油泵。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次摆线式的油泵,公知有以下的油泵,其具有以下部分等:外壳(齿轮箱);外转子,其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外壳内并具有内齿;内转子,其具有与外转子的内齿卡合的外齿并与外转子协作来划定出伴随容积变化的泵室;旋转轴,其为了使内转子旋转而转动自如地支撑于外壳;两个侧板,它们被配置成,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能够与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抵接,并且在轴线方向上具有些许间隙而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以及两个弹性体,其以将两个侧板按压于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的方式配置在外壳内,即使由于热膨胀等而在外壳和内转子及外转子的轴线方向上的尺寸产生变化,弹性体也始终将两个侧板按压于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因而不会产生间隙,能够得到稳定的容积效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然而,在上述的油泵中,采用了对旋转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直接按压不旋转的两个侧板的结构,因而滑动阻变大,从而驱动该油泵需要大的转矩,结果,发动机等的驱动负载增加。
[0004] 并且,由于两个侧板在始终以规定压力按压于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的状态下相对地滑动,因而在利用比内转子和外转子软质的材料形成侧板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侧板的损耗、老化等,在耐久性上存在问题。
[0005] 现有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实愿昭62-156057号(实开平1-61477号)的缩微胶卷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泵,其实现滑动阻力的减少、驱动转矩的减少、抑制老化等,并且防止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处的侧间隙的变化,使容积效率(泵性能)稳定,耐久性优秀。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 本发明的油泵具有:外壳;支撑于外壳的旋转轴;在外壳内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内转子;以及在外壳内与内转子联动地旋转的外转子,所述油泵构成为包括:转子壳体,其嵌入在上述外壳内,用于收纳内转子和外转子,并支撑外转子的外周面使其滑动自如;侧板,其被配置成与转子壳体的至少一个环状端面抵接;以及弹性部件,其施加将侧板按压于转子壳体的环状端面的作用力。
[0012] 根据该结构,当内转子与旋转轴一起旋转时,供内转子内接的外转子(的外周面)与转子壳体(的内周面以滑动的方式)联动地旋转,由于两者的泵作用,油从(吸入口)吸入、被加压,从(喷出口)喷出并被供给到各种润滑区域。
[0013] 这里,在外壳内嵌入有转子壳体,在转子壳体内以旋转的方式配置有内转子和外转子,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侧板被弹性部件施力而与转子壳体的至少一个环状端面抵接,因而例如即使在外壳热膨胀的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转子壳体也始终处于夹在外壳(的一侧的内壁面)和侧板之间的状态,因此,在收纳在转子壳体内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与外壳(的一侧的内壁面)和侧板之间,能够维持可滑动的恒定的间隙(侧间隙),并且不会发生油从间隙的泄漏,能够得到稳定的容积效率(泵性能),并且,由于在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未施加有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因而与以往的油泵相比,能够减少滑动阻力和驱动转矩,能够提高耐久性。
[0014]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转子壳体由具有与内转子和外转子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
[0015] 根据该结构,即使外壳、转子壳体、内转子和外转子分别由于热膨胀等而变形,转子壳体与内转子及外转子之间的相对尺寸关系也被维持恒定,因而不会受到热变形等的影响,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期望的泵性能。
[0016]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侧板由具有与外壳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
[0017] 根据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即使侧板和外壳发生相同的热变形(热膨胀),侧板也由弹性部件在轴线方向上施力,因而能够将内转子及外转子的两侧面与外壳(的内壁面)及侧板之间的接触关系维持在期望的状态,特别是,当利用轻量材料等形成外壳和侧板时,能够实现轻量化,并维持期望的泵性能。
[0018]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当设转子壳体的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Wc,设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Wr时,形成为满足Wc>Wr。
[0019] 根据该结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在不从转子壳体的两端(两侧的环状端面)沿轴线方向突出的状态下,与外壳(的内壁面)及侧板之间以具有恒定的间隙ΔC(=Wc-Wr)的方式相面对的关系得到维持,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滑动阻力并确保期望的泵性能。
[0020]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外壳包括:具有收纳转子壳体和侧板的凹部的外壳主体;和为了封闭外壳主体的开口而连结的外壳盖。
[0021] 根据该结构,只需相对于外壳主体配置收纳了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转子壳体、侧板、弹性部件,并从其上安装外壳盖,就能够进行整体的组装,并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
[0022]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内转子和外转子包括由第1内转子和第1外转子构成的上游侧转子、和由第2内转子和第2外转子构成的下游侧转子,该上游侧转子和下游侧转子被配置成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相邻,转子壳体包括:收纳上游侧转子的上游侧收纳部;收纳下游侧转子的下游侧收纳部;以及介于上游侧收纳部和下游侧收纳部之间的中间壁部。
[0023] 根据该结构,形成有这样的二级式的次摆线泵:上游侧转子配置于上游侧收纳部,而且,下游侧转子配置于下游侧收纳部,因而能够如上所述地将轴线方向上的间隙(侧间隙)维持恒定,并减少高负载时的喷出阻力,即,能够抑制最终喷出压力的降低,确保期望的喷出量,能够得到更高的泵性能。
[0024] 这里,由于转子壳体一体地形成为具有上游侧收纳部、下游侧收纳部和中间壁部,因而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能够提高处理的便利性。
[0025]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内转子和外转子包括由第1内转子和第1外转子构成的上游侧转子、和由第2内转子和第2外转子构成的下游侧转子,该上游侧转子和下游侧转子被配置成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相邻,转子壳体包括:收纳上游侧转子的上游侧转子壳体;和收纳下游侧转子的下游侧转子壳体,在上游侧转子壳体和下游侧转子壳体之间配置有间隔部件。
[0026] 根据该结构,形成有这样的二级式的次摆线泵:上游侧转子配置于上游侧转子壳体,而且,下游侧转子配置于下游侧转子壳体,上游侧转子和下游侧转子之间由间隔部件规定,因而能够如上所述地将轴线方向上的间隙(侧间隙)维持恒定,并减少高负载时的喷出阻力,即,能够抑制最终喷出压力的降低,确保期望的喷出量,能够得到更高的泵性能。
[0027] 这里,由于转子壳体包括上游侧转子壳体和下游侧转子壳体,在它们之间隔着独立的间隔部件,因而能够将在上游侧转子的两侧面和下游侧转子的两侧面处的间隙分别独立且高精度地维持恒定。
[0028]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间隔部件由具有与外壳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
[0029] 根据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即使间隔部件和外壳发生相同的热变形(热膨胀),间隔部件也借助被弹性施力的侧板和外壳(的内壁面)而被夹持在上游侧转子壳体和下游侧转子壳体之间,因而能够将上游侧转子和下游侧转子的两侧面与外壳(的内壁面)、间隔部件及侧板之间的接触关系维持在期望的状态,特别是,当利用轻量材料等形成外壳和间隔部件时,能够实现轻量化,并维持期望的泵性能。
[0030] 发明效果
[0031] 根据形成上述结构的油泵,能够提供一种油泵,其实现滑动阻力的减少、驱动转矩的减少、抑制老化等,并且防止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处的侧间隙的变化,使容积效率(泵性能)稳定,耐久性优秀。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油泵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33]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油泵的内部的剖视图。
[0034] 图3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外壳主体的主视图。
[0035] 图4A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外壳盖的图,是从后方R侧(内表面侧)观察的平面图。
[0036] 图4B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外壳盖的图,是沿着图4A中的E1-E1线的剖视图。
[0037] 图5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转子壳体的剖视图。
[0038] 图6A是从前方F侧观察图5所示的转子壳体的端面图。
[0039] 图6B是从后方R侧观察图5所示的转子壳体的端面图。
[0040] 图7A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侧板的图,是从前方F侧观察的平面图。
[0041] 图7B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侧板的图,是沿着图7A中的E2-E2线的剖视图。
[0042] 图8A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图,是从后方R侧观察由第1内转子和第1外转子构成的上游侧转子的平面图。
[0043] 图8B是示出成为图1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图,是从前方F侧观察由第2内转子和第2外转子构成的下游侧转子的平面图。
[0044]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油泵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内部的剖视图。
[0045] 图10是示出成为图9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转子壳体(上游侧转子壳体、下游侧转子壳体)和间隔部件的分解剖视图。
[0046] 图11A是示出成为图9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侧板的图,是从后方R侧观察的平面图。
[0047] 图11B是示出成为图9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侧板的图,是沿着图11A中的E3-E3线的剖视图。
[0048] 图12A是示出成为图9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外壳盖的图,是从后方R侧(内表面侧)观察的平面图。
[0049] 图12B是示出成为图9所示的油泵的一部分的外壳盖的图,是沿着图12A中的E4-E4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泵具有以下等部分:外壳主体10和外壳盖20,它们构成外壳;旋转轴30,其由外壳支撑成绕轴线S旋转自如;转子壳体40,其组装在外壳内;侧板50,其抵接于转子壳体40的环状端面;作为弹性部件的O形环60,其用于施加在轴线S方向上将侧板50按压于转子壳体40的环状端面的作用力;上游侧转子70,其由收纳在转子壳体40内的第1内转子71及第1外转子72构成;以及下游侧转子80,其在轴线S方向上与上游侧转子70相邻,由收纳在转子壳体40内的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构成。
[0052] 外壳主体10为了轻量化等而使用材料等,形成为构成对转子壳体40和侧板50进行收纳的凹部,所述转子壳体40收纳了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如图2和图3所示,外壳主体10具有以下等部分:轴承孔11,其经由轴承G将旋转轴30的一端部31支撑为转动自如;圆筒状的内周面12,其供转子壳体40嵌入;环状的端面13,其以在内周面12的里侧形成阶梯的方式缩径形成;吸入通路14,其通过对内周面12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进行减重及钻孔加工而形成,用于吸入油;喷出通路15,其形成于底侧,喷出加压后的油;定位孔16,其对侧板50进行定位;接合面17,其与外壳盖20接合;螺纹孔18,其供紧固外壳盖20的螺栓B拧入;以及定位孔19,其对外壳盖20进行定位。
[0053] 外壳盖20为了轻量化等而由与外壳主体10相同的铝材料等形成,如图1、图2、图4A及图4B所示,外壳盖20具有以下等部分:轴承孔21,其经由轴承G将旋转轴30的另一端部32支撑为转动自如;凹部22,其与吸入口44b在轴线S方向上面对;凹部23,其与连通口44e在轴线S方向上面对;排出口24,其用于将混入到吸入的油中的空气(空气混入油)排出;圆孔25,其供螺栓B穿过;定位孔26,其进行与外壳主体10的定位;以及定位孔27,其对转子壳体40进行定位。
[0054] 而且,为了封闭外壳主体10的开口,外壳盖20以使嵌合于定位孔19的定位销嵌入于定位孔26、且使嵌合于转子壳体40的定位孔45a的定位销嵌入于定位孔27的方式,与接合面17接合,并且通过将螺栓B从外侧穿过圆孔25拧入到螺纹孔18,来将外壳盖20连结到外壳主体10。
[0055] 这样,由于利用外壳主体10和外壳盖20构成外壳,所以只需相对于外壳主体10配置收纳了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2外转子72)和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转子壳体40、侧板50、O形环60,并从其上安装外壳盖20,就能够进行整体的组装,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
[0056] 旋转轴30使用烧结钢、或者等,如图2所示,形成为沿轴线S方向延伸,其具有以下等部分:一端部31,其经由轴承G支撑于外壳主体10的轴承孔11;另一端部32,其经由轴承G支撑于外壳盖20的轴承孔21;轴部33,其使上游侧转子70的第1内转子71一体地旋转;轴部34,其使下游侧转子80的第2内转子81一体地旋转;以及轴部35,其支撑于转子壳体40的轴承孔45,并且,旋转轴30与成为发动机的一部分的旋转部件等连结而被旋转驱动。
[0057] 转子壳体40使用钢、烧结钢、铁等形成,如图2、图5、图6A及图6B所示,其具有以下等部分:圆筒部41,其以轴线S为中心;上游侧收纳部42,其在圆筒部41的内侧具有以从轴线S偏离规定量的轴线L1为中心的内周面;下游侧收纳部43,其在圆筒部41的内侧具有以从轴线S偏离规定量的轴线L2为中心的内周面;中间壁部44,其在轴线S方向上介于上游侧收纳部42和下游侧收纳部43之间;轴承孔44a,其设置于中间壁部44;吸入口44b,其设置于中间壁部44;上游侧转子喷出口44c,其设置于中间壁部44;下游侧转子吸入口44d,其设置于中间壁部44;连通口44e,其使上游侧转子喷出口44c和下游侧转子吸入口44d相互连通;环状端面45,其与外壳盖20抵接;定位孔45a,其形成于环状端面45;环状端面46,其与侧板50抵接;以及定位孔46a,其形成于环状端面46。
[0058] 圆筒部41形成为如下外径尺寸:其与外壳主体10的内周面12紧密接触,并以能够根据外壳主体10与转子壳体40之间的热变形量(膨胀、收缩)的差异来沿轴线S方向相对地移动的方式嵌入于外壳主体10的内周面12。
[0059] 上游侧收纳部42形成为这样的尺寸:规定了使上游侧转子70的第1外转子72绕轴线L1转动(滑动)自如地内接的内周面。
[0060] 下游侧收纳部43形成为这样的尺寸:规定了使下游侧转子80的第2外转子82绕轴线L2转动(滑动)自如地内接的内周面。
[0061] 吸入口44b形成为与吸入通路14连通,并面对上游侧转子70(的泵室P)。
[0062] 连通口44e形成为,使上游侧转子喷出口44c和下游侧转子吸入口44d连通,以将从上游侧转子70喷出的油导入到下游侧转子80。
[0063] 而且,转子壳体40在连同旋转轴30一起将上游侧转子70收纳在上游侧收纳部42并将下游侧转子80收纳在下游侧收纳部43的状态下与端面13协作,夹持O形环60和侧板50的同时使嵌合于定位孔16的定位销嵌入于定位孔46a,从而转子壳体40被组装于(嵌入于)外壳主体10的内周面12。
[0064] 这里,由于转子壳体40以具有上游侧收纳部42、下游侧收纳部43和中间壁部44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因而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能够提高处理的便利性。
[0065] 侧板50为了轻量化等而由与外壳(10、20)相同的铝材料等形成,如图2、图7A及图7B所示,侧板50具有以下等部分:圆孔51,其供旋转轴30穿过;喷出口52,其将由下游侧转子80加压后的油喷出;定位孔53;以及凹部54,其收纳用于划定轴承孔11的筒状部。
[0066] 而且,侧板50以下述方式组装于外壳主体10:使嵌合于外壳主体10的定位孔16的定位销穿过定位孔53,在侧板50与端面13之间夹持O形环60。
[0067] O形环60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等形成为环状,其配置在外壳主体10的端面13和侧板50之间,为了对侧板50向转子壳体40的端面46施力,将O形环60以在轴线S方向上压缩规定的压缩量的方式进行组装。
[0068] 上游侧转子70与转子壳体40同样地,使用钢、烧结钢、铁等来形成,如图8A所示,由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构成。
[0069] 第1内转子71形成为外齿轮,该外齿轮具有与旋转轴30的轴部33嵌合的嵌合孔71a,并在其外周具有4个峰和谷(凹陷)。
[0070] 第1外转子72形成为内齿轮,该内齿轮具有滑动自如地嵌合于转子壳体40的上游侧收纳部42(的内周面)的外周面72a,并在其内周具有与第1内转子71的4个峰(外齿)和谷(凹陷)啮合的5个峰(内齿)和谷(凹陷)。
[0071] 即,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构成4叶5节的次摆线泵。
[0072] 而且,当第1内转子71与旋转轴30一起以轴线S为中心向箭头方向(图8A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1外转子72联动地以轴线L1为中心向箭头方向(图8A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由两者划定的泵室P的容积变化,油从吸入口44b吸入后接着被压缩,在压缩过程中空气混入油从排出口24被排出,接着将剩余的油从上游侧转子喷出口44c向下游侧转子80喷出,并连续地重复该行程。
[0073] 下游侧转子80与转子壳体40同样地,使用钢、烧结钢、铁等来形成,如图8B所示,由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构成。
[0074] 第2内转子81形成为外齿轮,该外齿轮具有与旋转轴30的轴部34嵌合的嵌合孔81a,并在其外周具有4个峰和谷(凹陷)。
[0075] 第2外转子82形成为内齿轮,该内齿轮具有滑动自如地嵌合于转子壳体40的下游侧收纳部43(的内周面)的外周面82a,并在其内周具有与第2内转子81的4个峰(外齿)和谷(凹陷)啮合的5个峰(内齿)和谷(凹陷)。
[0076] 即,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构成4叶5节的次摆线泵。
[0077] 而且,当第2内转子81与旋转轴30一起以轴线S为中心向箭头方向(图8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2外转子82联动地以轴线L2为中心向箭头方向(图8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由两者划定的泵室P的容积变化,油从下游侧吸入口44d吸入后接着被压缩,接着将油从喷出口52向外部的润滑区域喷出,并连续地重复该行程。
[0078] 这样,由于采用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的两级的次摆线式泵,因而能够实现装置的外径尺寸的小型化,并减少高负载时的喷出阻力,即,抑制最终喷出压力的降低,能够确保期望的喷出量,能够得到更高的泵性能。
[0079] 在上述结构中,在外壳(10、20)内嵌入有转子壳体40,在转子壳体40内以旋转的方式配置有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和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在旋转轴30的轴线S方向上,侧板50被O形环(弹性部件)60施力而与转子壳体40的一个环状端面46抵接,因而例如,即使在外壳(10、20)热膨胀的情况下,由于O形环60的作用力,转子壳体40也始终处于夹在外壳(20)的内壁面和侧板50之间的状态。
[0080] 因此,在收纳在转子壳体40内的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的两侧面和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两侧面、与外壳(20)的内壁面和侧板50以及中间壁部44之间,能够维持可滑动的恒定的间隙(侧间隙),并且不会发生油从间隙的泄漏,能够得到稳定的容积效率(泵性能)。并且,由于在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和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两侧面未施加有O形环60的作用力,因而与以往的油泵相比,能够减少滑动阻力和驱动转矩,能够提高耐久性。
[0081] 并且,由于转子壳体40由具有与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和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因而即使外壳(10、20)、转子壳体40、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分别由于热膨胀等而变形,转子壳体40与上游侧转子70及下游侧转子80之间的相对尺寸关系也被维持恒定(即,侧间隙被维持恒定),因而不会受到热变形等的影响,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期望的泵性能。
[0082] 而且,由于侧板50由具有与外壳(10、20)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因而能够利用轻量材料等形成外壳(10、20)和侧板50来实现轻量化,即使侧板50和外壳(10、20)发生相同的热变形(热膨胀),侧板50也被O形环60在轴线S方向上施力,并能够将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的两侧面与外壳(20)的内壁面及侧板50的接触关系维持在期望的状态,因而能够维持期望的泵性能。
[0083] 特别是,在转子壳体40、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和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尺寸关系中,当设转子壳体40的在旋转轴30的轴线S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Wc,设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的在旋转轴30的轴线S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Wr时,形成为满足Wc>Wr。
[0084] 据此,维持如下关系: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和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两侧面在不从转子壳体40的两端(两侧的环状端面45、46)沿轴线S方向突出的状态下,与外壳(20)的内壁面及侧板50之间以具有恒定的间隙ΔC(=Wc-Wr)的方式相面对,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滑动阻力并确保期望的泵性能。
[0085] 接着,参照图8A和图8B对油泵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6] 首先,当利用发动机旋转驱动旋转轴30时,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在图8A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油经过吸入通路14→吸入口44b,而被吸入到上游侧转子70的泵室P内。
[0087] 然后,通过上游侧转子70的连续旋转,吸入到泵室P的油被加压,在该加压过程中空气混入油积极地从排出口24排出到外部,而且,剩余的油经过上游侧转子喷出口44c→连通口44e→下游侧转子吸入口44d被引导至下游侧转子80。
[0088] 接着,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在图8B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将油从下游侧吸入口44d吸入到下游侧转子80的泵室P内。
[0089] 然后,通过下游侧转子80的连续旋转,吸入到泵室P的油被加压,经过喷出口52→喷出通路15被供给到外部的润滑区域。
[0090] 实际上,利用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与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协同作用,使得各个泵室连续地进行油的吸入、油的加压、混入的空气(空气混入油)的排出、油的喷出。
[0091] 这里,即使在外壳(10、20)热膨胀的情况下,由于O形环60的作用力,转子壳体40也始终处于夹在外壳(20)的内壁面和侧板50之间的状态,因此,在收纳在转子壳体40内的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的两侧面、与外壳(20)的内壁面和侧板50之间,能够维持可滑动的恒定的间隙(侧间隙),并且不会发生油从间隙的泄漏,能够得到稳定的容积效率(泵性能),并且,由于在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的两侧面未施加有O形环60的作用力,因而与以往的油泵相比,能够减少滑动阻力和驱动转矩,能够提高耐久性。
[0092] 图9至图12A和图12B示出本发明的油泵的其他实施方式,除了变更了转子壳体、侧板、外壳盖以外,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0093]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转子壳体由上游侧转子壳体40’和下游侧转子壳体40”构成,在两者之间配置有间隔部件90。
[0094] 并且,侧板50’被配置成与外壳盖20’抵接,在外壳盖20’和侧板50’之间配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O形环60。
[0095] 上游侧转子壳体40’使用钢、烧结钢、铁等形成,如图10所示,其具有以下等部分:圆筒部41,其以轴线S为中心;上游侧收纳部42,其在圆筒部41的内侧具有以从轴线S偏离规定量的轴线L1为中心并使上游侧转子70的第1外转子72围绕轴线L1转动(滑动)自如地内接的内周面;环状端面45,其与侧板50’抵接;以及环状端面45’,其与间隔部件
90抵接。
[0096] 在环状端面45’形成有供用于进行与间隔部件90的定位的定位销嵌入的定位孔。
[0097] 而且,如图9所示,上游侧转子壳体40’形成为(以使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的两侧面不在轴线S方向上突出的方式)收纳并保持上游侧转子70。
[0098] 下游侧转子壳体40”使用钢、烧结钢、铁等形成,如图10所示,其具有以下等部分:圆筒部41,其以轴线S为中心;下游侧收纳部43,其在圆筒部41的内侧具有以从轴线S偏离规定量的轴线L2为中心并使下游侧转子80的第2外转子82围绕轴线L2转动(滑动)自如地内接的内周面;环状端面46,其与外壳主体10的端面13抵接;以及环状端面46’,其与间隔部件90抵接。
[0099] 在环状端面46’形成有供用于进行与间隔部件90的定位的定位销嵌入的定位孔。
[0100] 而且,如图9所示,下游侧转子壳体40”形成为(以使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两侧面不在轴线S方向上突出的方式)收纳并保持下游侧转子80。
[0101] 间隔部件90为了轻量化等而使用与外壳(10、20)相同的铝材料等形成,并具有:轴承孔44a、吸入口44b、上游侧转子喷出口44c、下游侧转子吸入口44d、连通的连通口44e、供用于进行与上游侧转子壳体40’和下游侧转子壳体40”的定位的定位销嵌入的定位孔等。
[0102] 侧板50’为了轻量化等而由与外壳(10、20)相同的铝材料等形成,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侧板50’具有以下等部分:圆孔51’,其供螺栓旋转轴30穿过;凹部52’,其与吸入口44b在轴线S方向上面对;凹部53’,其与连通口44e在轴线S方向上面对;排出口54’,其用于将混入到吸入的油中的空气(空气混入油)排出;定位孔55’,其进行与外壳盖20’及上游侧转子壳体40’的定位;以及环状凹部56’,其收纳O形环60的一部分。
[0103] 外壳盖20’为了轻量化等而由与外壳主体10相同的铝材料等形成,如图9、图12A和图12B所示,外壳盖20’具有以下等部分:轴承孔21;排出口24,其用于将混入到吸入的油中的空气(空气混入油)排出;圆孔25,其供螺栓B穿过;定位孔26,其进行与外壳主体10的定位;以及定位孔27’,其对侧板50’进行定位。
[0104]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这样的二级式的次摆线泵:上游侧转子70配置在上游侧转子壳体40’内,而且,下游侧转子80配置在下游侧转子壳体40”内,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之间由间隔部件90规定,因而能够如上所述地将轴线S方向上的间隙(侧间隙)维持恒定,并减少高负载时的喷出阻力,即,抑制最终喷出压力的降低,能够确保期望的喷出量,能够得到更高的泵性能。
[0105] 这里,特别是,由于转子壳体包括上游侧转子壳体40’和下游侧转子壳体40”,在它们之间隔着独立的间隔部件90,因而能够将在上游侧转子70的两侧面和下游侧转子80的两侧面处的间隙分别独立且高精度地维持恒定。
[0106] 并且,由于间隔部件90由具有与外壳(10、20)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因而即使间隔部件90和外壳(10、20’)发生相同的热变形(热膨胀),间隔部件90也借助被弹性施力的侧板50’和外壳(10)的内壁面而被夹持在上游侧转子壳体40’和下游侧转子壳体40”之间,因而能够将上游侧转子70和下游侧转子80的两侧面与外壳(10)的内壁面、间隔部件90及侧板50’之间的接触关系维持在期望的状态,特别是,当利用轻量材料等形成外壳(10、20’)和间隔部件90时,能够实现轻量化,并维持期望的泵性能。
[010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具有上游侧转子70(第1内转子71和第1外转子72)以及下游侧转子80(第2内转子81和第2外转子82)的二级的次摆线式泵中采用本发明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具有一组内转子和外转子的结构中应用本发明。
[010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将外壳分离为外壳主体和外壳盖的结构中采用本发明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具有由分别划定出凹部的、分割成两部分的第1外壳半体和第2外壳半体构成的外壳的结构中应用本发明。
[0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油泵,示出次摆线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内接齿轮式的油泵或者外接齿轮式的油泵等中采用本发明。
[011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1]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油泵,能够实现滑动阻力的减少、驱动转矩的减少、抑制老化,并防止内转子和外转子的两侧面处的侧间隙的变化,使容积效率(泵性能)稳定,提高耐久性,因而不仅能够应用于搭载在机动车等中的发动机,对于两轮车、其它搭载有发动机的车辆、或者需要压送润滑油的其它机构等也是有用的。
[0112] 标号说明
[0113] 10:外壳主体(外壳);
[0114] 11:轴承孔;
[0115] 12:内周面;
[0116] 13:端面;
[0117] 14:吸入通路;
[0118] 15:喷出通路;
[0119] 16:定位孔;
[0120] 17:接合面;
[0121] 18:螺纹孔;
[0122] 19:定位孔;
[0123] 20、20’:外壳盖(外壳);
[0124] 21:轴承孔;
[0125] 22:凹部;
[0126] 23:凹部;
[0127] 24:排出口;
[0128] 25:圆孔;
[0129] 26:定位孔;
[0130] 27、27’:定位孔;
[0131] 30:旋转轴;
[0132] S:轴线;
[0133] 31:一端部;
[0134] 32:另一端部;
[0135] 33、34、35:轴部;
[0136] 40:转子壳体;
[0137] 40’:上游侧转子壳体;
[0138] 40”:下游侧转子壳体;
[0139] 41:圆筒部;
[0140] 42:上游侧收纳部;
[0141] 43:下游侧收纳部;
[0142] 44:中间壁部;
[0143] 44a:轴承孔;
[0144] 44b:吸入口;
[0145] 44c:上游侧转子喷出口;
[0146] 44d:下游侧转子吸入口;
[0147] 44e:连通口;
[0148] 45:环状端面;
[0149] 45a:定位孔;
[0150] 46:环状端面;
[0151] 46a:定位孔;
[0152] 50、50’:侧板;
[0153] 51、51’:圆孔;
[0154] 52:喷出口;
[0155] 52’:凹部;
[0156] 53:定位孔;
[0157] 53’:凹部;
[0158] 54:凹部;
[0159] 54’:排出口;
[0160] 55’:定位孔;
[0161] 56’:环状凹部;
[0162] 60:O形环(弹性部件);
[0163] 70:上游侧转子;
[0164] P:泵室;
[0165] 71:第1内转子;
[0166] 71a:嵌合孔;
[0167] 72:第1外转子;
[0168] L1:轴线;
[0169] 72a:外周面;
[0170] 80:下游侧转子;
[0171] P:泵室;
[0172] 81:第2内转子;
[0173] 81a:嵌合孔;
[0174] 82:第2外转子;
[0175] L2:轴线;
[0176] 82a:外周面;
[0177] 90:间隔部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