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发电装置

申请号 CN201610071410.4 申请日 2016-02-01 公开(公告)号 CN105569936A 公开(公告)日 2016-05-11
申请人 刘洪听; 发明人 刘洪听;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 力 发电装置,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包括 转轮 支架 ;所述转轮支架上安装有转轮;所述转轮包括轮轴;所述轮轴上安装有 轮毂 ;所述轮毂通过若干 轮辐 与转轮外 钢 圈连接;所述每个轮辐上都设计有轨道;所述每个轨道上安装有重力球;所述重力球连接有驱动装置。通过在转轮上设计重力球及其相应的驱动装置,实现精确控制重力球的 位置 ,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转矩,驱动转轮转动;通过在转轮上设计凹槽,使本 申请 的转轮还可以充分利用河流、 风 力等自然资源驱动转轮转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发电装置,其特征是,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包括转轮支架;所述转轮支架上安装有转轮;所述转轮包括轮轴;所述轮轴上安装有轮毂;所述轮毂通过若干轮辐与转轮外圈连接;所述每个轮辐上都设计有轨道;所述每个轨道上安装有重力球;所述重力球连接有驱动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换向链轮;所述换向链轮安装在轨道的一端;所述换向链轮通过链条与驱动链轮连接;
所述驱动链轮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链条与重力球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油箱;所述油箱通过出油管与液压连接;所述液压泵通过出油管与液压缸连接;所述液压缸与重力球连接;所述液压缸通过油管直接与油箱连接;所述液压泵还连接有液压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上安装有气动马达;所述气泵与气缸连接;所述气缸与重力球连接,通过控制气动马达的转动实现控制重力球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轮支架的正上方和正下方分别安装有上红外感应装置和下红外感应装置,所述上红外感应装置和下红外感应装置分别与驱动装置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轮毂内侧设计有加强筋;所述轮辐底部垂直安装有防振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轮外钢圈上设计有凹槽;所述凹槽包括直形板和弧形板两部分;所述直形板垂直安装在转轮外钢圈上;所述弧形板与直行板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凹槽之间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凹槽与转轮外钢圈连接处设计有三形加强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轮支架为升降转轮支架;所述升降转轮支架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部设有可上下移动的蜗杆,所述蜗杆与安装在固定座上的蜗轮连接;所述涡轮连接有涡轮驱动电机;所述蜗杆上端与支撑座连接;所述支撑座安装有转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当轮辐经过转轮支架的正上方时,转轮支架正上方的上红外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上红外感应装置向该轮辐上的驱动装置发送信号,该驱动装置开始工作,驱动重力球向远离转轮中心的方向移动,并将重力球驱动到轨道的末端,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保持重力球的位置;
(2)当该轮辐经过转轮支架的正下方时,转轮支架正下方的下红外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下红外感应装置向该轮辐上的驱动装置发送信号,该驱动装置开始工作,驱动重力球向靠近转轮中心的方向移动,并将重力球驱动到轨道的首端,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保持重力球的位置。

说明书全文

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械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比较常见的发电方式是通过外力驱动转轮转动,然后转轮与变速机构连接,变速机构在与发电设备连接,从而实现发电。其中外力驱动转轮转动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利用流驱动转轮、利用力驱动转轮及利用太阳能驱动转轮等。
[0003] 现有转轮驱动方式具有不稳定性,例如用水流驱动转轮转动时,水流的大小和流速都是变化的,而且容易受到下雨、大风等天气的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发电;用风力驱动转轮转动时,风力的大小难以控制,虽然有相应的控制风力大小的设备,但成本较高,而且可靠性较低;用太阳能驱动转轮转动时,虽然能够节能环保,但需要太阳能转化设备,而且容易受天气影响。
[0004] 针对上述驱动方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寻找新的驱动方式以及充分与现有的转轮驱动方式进行结合,使转轮驱动更加的高效稳定。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针对现有转轮驱动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运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和理念,在现有转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通过在转轮上设计重力球及其驱动装置,实现利用重力球高度的变化,实现连续做工带动转轮转动;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在转轮上设计凹槽,可以实现利用水流(河流、瀑布和工业废水等)和/或风力等进行辅助发电。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包括转轮支架;所述转轮支架上安装有转轮;所述转轮包括轮轴;所述轮轴两端分别安装有轮毂;所述轮毂通过若干轮辐与转轮外圈连接;所述每个轮辐上都设计有轨道;所述每个轨道上安装有重力球;所述重力球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控制重力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使一部分重力球靠近转轮中心,另一部分远离转轮中心,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转矩,从而带动转轮转动。
[0008] 所述每个重力球都连接一套驱动装置。
[0009] 所述转轮的大小可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调节,所述转轮直径一般取值范围为1-300m。
[0010]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换向链轮;所述换向链轮安装在轨道的一端;所述换向链轮通过链条与驱动链轮连接;所述驱动链轮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链条与重力球连接;通过控制驱动电机的正反转,驱动重力球在轨道上移动,从而控制重力球的位置。
[0011]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油箱;所述油箱通过出油管与液压连接;所述液压泵通过出油管与液压缸连接;所述液压缸与重力球连接;所述液压缸通过油管直接与油箱连接;所述液压泵还连接有液压达。
[0012] 优选的,所述每套驱动装置的油箱设计成一个共用油箱。
[0013]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泵;所述气泵上安装有气动马达;所述气泵与气缸连接;所述气缸与重力球连接,通过控制气动马达的转动实现控制重力球的位置。
[0014] 所述转轮支架上设计有用于安装轮轴的轴承
[0015] 所述轮轴与变速器连接;所述变速器与发电机连接,从而实现发电。
[0016] 所述转轮支架的正上方和正下方分别安装有上红外感应装置和下红外感应装置,所述上红外感应装置和下红外感应装置分别与驱动装置连接,通过红外感应向驱动装置发生信号,让驱动装置控制重力球的位置。
[0017] 所述轮毂内侧设计有加强筋,用于改善轮毂的结构强度。
[0018] 所述轮辐两端分别设计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轮毂和转轮外钢圈上。
[0019] 所述轮辐底部垂直安装有防振板;增强转轮的稳定性。
[0020] 优选的,所述转轮支架为升降转轮支架;所述升降转轮支架用于调节转轮的高度,从而间接调节转轮的吃水量。
[0021] 所述升降转轮支架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部设有可上下移动的蜗杆,所述蜗杆由设置在固定座上的涡轮驱动电机带动的蜗轮驱动下上下运动;所述蜗杆上端与支撑座连接,蜗杆带动支撑座上下运动。
[0022] 所述转轮外钢圈上设计有凹槽;通过设计凹槽使本申请的转轮不仅可以靠重力球转动,还可以安装到瀑布、河流、工业废水以及风力等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凹槽驱动转轮转动,从而实现辅助发电的目的。
[0023] 所述凹槽包括直形板和弧形板两部分;所述直形板垂直安装在转轮外钢圈上;所述弧形板与直行板连接。
[0024] 所述凹槽之间连接有固定杆,用于加强凹槽的结构强度。
[0025] 所述凹槽与转轮外钢圈连接处设计有三形加强筋,用于保证凹槽相对转轮外钢圈的位置不变。
[0026] 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27] (1)轮辐经过转轮支架的正上方时,转轮支架正上方的上红外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上红外感应装置向该轮辐上的驱动装置发送信号,该驱动装置开始工作,驱动重力球向远离转轮中心的方向移动,并将重力球驱动到轨道的末端,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保持重力球的位置;
[0028] (2)当该轮辐经过转轮支架的正下方时,转轮支架正下方的下红外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下红外感应装置向该轮辐上的驱动装置发送信号,该驱动装置开始工作,驱动重力球向靠近转轮中心的方向移动,并将重力球驱动到轨道的首端,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保持重力球的位置;
[0029] 通过上红外感应装置、下红外感应装置和驱动装置的作用下,使得转轮一侧的重力球都远离转轮中心,转轮另一侧重力球都靠近转轮中心,重力球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较大的转矩,进而驱动转轮转动。
[0030] 转轮设计有凹槽的使用方法与转轮没有设计凹槽的使用方法区别在于:
[0031] 当转轮设计有凹槽时将转轮支架安装在河流或大风环境中,使水流或风给凹槽施加推力,带动转轮转动。
[003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33]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通过在转轮上设计重力球及其相应的驱动装置,实现精确控制重力球的位置,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转矩,驱动转轮转动;通过在转轮上设计凹槽,使本申请的转轮还可以充分利用河流、风力等自然资源驱动转轮转动。附图说明
[0034] 图1为本发明转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2为本发明电力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3为本发明液压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4为本发明气压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为本发明设计有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其中:1.转轮支架,2.转轮,3.轮毂,4.轮辐,5.专利外钢圈6.重力球,7.驱动装置,8.上红外感应装置,9.下红外感应装置,10.凹槽,11.直形板,12.弧形板,13.固定杆,14.三角形加强筋,15.换向链轮,16.链条,17.驱动链轮,18.驱动电机,19.连接板,20.轨道,21.液压缸,22.液压泵,23.液压马达,24.油箱,25.气缸,26.气泵,27.气动马达,28.防振板,
29.固定底座,30.蜗杆,31.涡轮,32.涡轮驱动电机,33.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41] 实施例1
[0042] 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包括转轮支架1;转轮支架1上安装有转轮2;转轮2包括轮轴;轮轴上安装有轮毂3;轮毂3通过若干轮辐4与转轮外钢圈5连接;每个轮辐4上都设计有轨道20;每个轨道20上安装有重力球6;重力球6连接有驱动装置7;驱动装置7通过控制重力球6在轨道20上的位置,使一部分重力球6靠近转轮2中心,另一部分远离转轮2中心,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转矩,从而带动转轮转动。
[0043] 每个重力球6都连接一套驱动装置7。
[0044] 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7包括换向链轮15;换向链轮15安装在轨道20的一端;换向链轮15通过链条16与驱动链轮17连接;驱动链轮17连接有驱动电机18;链条16与重力球6连接;通过控制驱动电机18的正反转,驱动重力球6在轨道20上移动,从而控制重力球6的位置。
[0045] 如图3所示,或者,驱动装置7包括油箱24;油箱24通过出油管与液压泵22连接;液压泵22通过出油管与液压缸21连接;液压缸21与重力球6连接;液压缸21通过油管直接与油箱24连接;液压泵22还连接有液压马达23。
[0046] 优选的,每套驱动装置7的油箱24设计成一个共用油箱。
[0047] 如图4所示,或者,驱动装置7包括气泵26;气泵26上安装有气动马达27;气泵26与气缸25连接;气缸25与重力球6连接,通过控制气动马达27的转动实现控制重力球6的位置。
[0048] 转轮支架1上设计有用于安装轮轴的轴承。
[0049] 轮轴与变速器连接;变速器与发电机连接,从而实现发电。
[0050] 转轮支架1的正上方和正下方分别安装有上红外感应装置8和下红外感应装置9,上红外感应装置8和下红外感应装置9分别与驱动装置7连接,通过上红外感应装置8和下红外感应装置9向驱动装置7发生信号,让驱动装置7控制重力球的位置。
[0051] 轮毂3内侧设计有加强筋,用于改善轮毂3的结构强度。
[0052] 轮辐4两端分别设计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轮毂4和转轮外钢圈5上。
[0053] 轮辐4底部垂直安装有防振板28;增强转轮2的稳定性。
[0054] 一种利用高度连续做工动力发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55] (1)当轮辐经过转轮支架的正上方时,转轮支架正上方的上红外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上红外感应装置向该轮辐上的驱动装置发送信号,该驱动装置开始工作,驱动重力球向远离转轮中心的方向移动,并将重力球驱动到轨道的末端,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保持重力球的位置;
[0056] (2)当该轮辐经过转轮支架的正下方时,转轮支架正下方的下红外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下红外感应装置向该轮辐上的驱动装置发送信号,该驱动装置开始工作,驱动重力球向靠近转轮中心的方向移动,并将重力球驱动到轨道的首端,驱动装置停止工作,保持重力球的位置;
[0057] 通过上红外感应装置、下红外感应装置和驱动装置的作用下,使得转轮一侧的重力球都远离转轮中心,转轮另一侧重力球都靠近转轮中心,重力球在重力作用下形成较大的转矩,进而驱动转轮转动。
[0058] 实施例2
[005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0060] 如图5所示,转轮支架1为升降转轮支架;升降转轮支架用于调节转轮的高度。
[0061] 升降转轮支架包括固定座29;固定座29内部设有可上下移动的蜗杆30,蜗杆30由设置在固定座29上的涡轮驱动电机32带动的蜗轮31驱动下上下运动;蜗杆30上端与支撑座33连接,蜗杆30带动支撑座33上下运动。
[0062] 转轮外钢圈5上设计有凹槽10;通过设计凹槽10使本申请的转轮2不仅可以靠重力球6转动,还可以安装到瀑布、河流、工业废水以及风力等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凹槽10驱动转轮2转动,从而实现辅助发电的目的。
[0063] 凹槽10包括直形板11和弧形板12两部分;直形板11垂直安装在转轮外钢圈5上;弧形板12与直行板11连接。
[0064] 凹槽10之间连接有固定杆13,用于加强凹槽10的结构强度。
[0065] 凹槽10与转轮外钢圈5连接处设计有三角形加强筋14,用于保证凹槽10相对转轮外钢圈5的位置不变。
[0066] 转轮设计有凹槽的使用方法与转轮没有设计凹槽的使用方法的区别在于:
[0067] 转轮设计有凹槽时将转轮支架安装在河流或大风环境中,使水流或风给凹槽施加推力,带动转轮转动。
[0068]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