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及组装方法

申请号 CN201610835830.5 申请日 2016-09-20 公开(公告)号 CN106613889A 公开(公告)日 2017-05-1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发明人 李永富; 刘建国; 庞通;
摘要 本 发明 属于红藻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及组装方法。养殖装置包括苗绳、套网及配套加工装置;加工装置为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和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本发明增设套网保护部件,并通过所述配套加工设施利于实现,可有效降低栽培过程中卡帕藻、龙须菜藻株损失,延长龙须菜养殖周期,提高栽培效益。
权利要求

1.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养殖装置包括苗绳、套网及配套加工装置;加工装置为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和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的小开口端与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的一端通过第一固件相连。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通过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安装于基座上。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网设置于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的外壁,与绑苗或夹苗的苗绳相连。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苗绳为尼龙绳或棕绳;
夹苗为每隔200-400毫米夹1苗进行龙须菜夹苗,或,绑苗为每隔100-400毫米进行卡帕藻绑苗。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网为网丝0.1-1.0毫米,网眼10-50毫米,网口300-500毫米的尼龙或聚丙烯圆筒。
7.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套网设置于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的外壁上,将经绑苗或夹苗的苗绳一端从硬质喇叭状节段大开口处放入,从硬质圆筒末端抽出,用软绳与硬质圆筒外壁上的套网端口扎紧,继续抽出至养殖所需长度,剪断套网并扎紧,实现外置套网的养殖苗绳组装。

说明书全文

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及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红藻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及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龙须菜和卡帕藻是重要产胶经济红藻。当前,两种海藻的养殖方法主要根据其出芽方式的营养繁殖特征,利用其营养枝进行扩繁。龙须菜的养殖需在海湾布设固定场地,打桩或抛锚后用浮子浮起夹苗的绳索,通常间隔200毫米夹1苗,夹苗绳索长度根据海区场地布置情况而定,夹苗苗绳间距400-600毫米,两端用竹杠固定或直接固定于海带筏架上,当菜体长到500-800毫米时需及时收菜,否则大浪拉断菜体。卡帕藻则借助塑料细绳按100-300毫米苗距向尼龙苗绳上绑苗,然后苗绳两端固定于浮筏或海带筏架上进行养殖。可见,龙须菜养殖过程中存在掉苗问题;类似地,卡帕藻生长过程中藻体嫩脆枝条极易受风浪影响而折断。掉苗的主要影响:一是经济浪费,如遇浪大海况,损失惨重,如果是海藻种苗养殖,则直接关乎整个养殖周期的栽培成败;二是养殖周期被动缩短,投入人增多。因此,需针对以上问题,改进养殖设施。对龙须菜养殖,杨宇峰等(2014)公开了一种可防鱼害且抗风浪的龙须菜养殖网架。对卡帕藻,则无针对掉苗问题的技术改进报道。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及组装方法。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5] 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养殖装置包括苗绳、套网及配套加工装置;加工装置为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和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其中,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和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二者总长度0.6~3.0米。
[0006] 所述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的小开口端与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的一端通过第一固件相连;其中,喇叭状节段大开口一端内径400~600毫米,小开口一端内径与硬质圆筒一致,大开口与小开口的垂直距离10~100毫米。
[0007] 所述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通过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安装于基座上;其中,硬质圆筒节段圆筒内径200~400毫米,基座高度1.0~1.5米。
[0008] 所述套网设置于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的外壁,与绑苗或夹苗的苗绳相连。
[0009] 所述苗绳为尼龙绳或棕绳;夹苗为每隔200-400毫米夹1苗进行龙须菜夹苗,或,绑苗为每隔100-400毫米进行卡帕藻绑苗。
[0010] 所述套网为网丝0.1-1.0毫米,网眼10-50毫米,网口300-500毫米的尼龙或聚丙烯圆筒。
[0011] 一种龙须菜、卡帕藻潜绳筏式养殖装置的组装方法,套网设置于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的外壁上,将经绑苗或夹苗的苗绳一端从硬质喇叭状节段大开口处放入,从硬质圆筒末端抽出,用软绳与硬质圆筒外壁上的套网端口扎紧,继续抽出至养殖所需长度,剪断套网并扎紧,实现外置套网的养殖苗绳组装。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养殖苗绳上环置套网,能有效回收折断的藻枝,避免浪费。加工装置结构简单,方法简便易学。所述套网可重复多次使用,破损后及时回收,方便原材料循环利用。此外,本发明外置套网的养殖方法可以有效延长养殖周期,有效提高藻类产量。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外置套网苗绳加工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2、硬质圆筒节段;3、第一紧固件;4、基座;5、第二紧固件。
[0014]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装网套的加工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6、套网。
[0015]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置套网的苗绳加工过程示意图。其中,7、预先绑苗或夹苗的苗绳。
[0016] 图4是加工完成的外置套网的龙须菜、卡帕藻养殖苗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
[0018]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19] 实施例1
[0020] 如图1、2和3所示;养殖装置包括苗绳、套网及配套加工装置;加工装置为硬质喇叭状节段和两端开口的硬质圆筒节段。
[0021] 所述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的小开口端与硬质圆筒节段通过第一紧固件相连;硬质圆筒节段2通过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安装于高度1.0-1.5米的基座上。
[0022] 所述硬质喇叭状开口节段和均匀硬质圆筒节段二者总长度0.6-3.0米;硬质圆筒内径200-400毫米,两端开口;喇叭状节段,两端开口,大开口一端内径400-600毫米,小开口一端内径与硬质圆筒一致,大开口与小开口的垂直距离10-100毫米。
[0023] 所述套网设置于硬质圆筒外壁,与绑苗或夹苗的苗绳相连。
[0024] 所述苗绳为尼龙绳或棕绳;
[0025] 夹苗为每隔200-400毫米夹1苗进行龙须菜夹苗,或,绑苗为每隔100-400毫米进行卡帕藻绑苗。
[0026] 所述套网为网丝0.1-1.0毫米,网眼10-50毫米,网口300-500毫米的尼龙或聚丙烯圆筒。
[0027] 组装方法:
[0028] 套网设置于硬质圆筒外壁上,将经绑苗或夹苗的苗绳一端从硬质喇叭状节段大开口处放入,从硬质圆筒末端抽出,用软绳与硬质圆筒外壁上的套网端口扎紧,继续抽出至养殖所需长度,剪断套网并扎紧,实现外置套网的养殖苗绳组装。
[0029] 实施例2
[0030] 加工装置中硬质喇叭状节段大开口处内径400毫米,小开口处内径200毫米,圆筒节段内径200毫米,中间通过紧固件箍连接,基座高1.2米。
[0031] 种苗为长心卡帕藻,分苗至100g/株;苗绳长5米,苗距200毫米。套网网眼20毫米,口径300毫米,网丝直径0.1毫米。
[0032] 按照上述实施例的组装方式组装10条养殖设施,固定于荣成桑沟湾海区表层流急处的筏架上,实现人工栽培;连续培养观察20天,藻体生长良好,未见藻体因流损失现象,收获藻鲜重90千克。而采用尼龙绳直接绑苗法的等量苗绳栽培,因苗扣松动和水流冲刷共损失藻株25株,称重后比较,本发明绑苗方法最终的藻体得率提高20%。
[0033] 实施例3
[0034] 加工装置中硬质喇叭状节段大开口处内径400毫米,小开口处内径200毫米,圆筒节段内径200毫米,中间通过紧固件钢箍连接,基座高1.2米。
[0035] 种苗为龙须菜,分苗至100g/簇;苗绳长5米,苗距200毫米。套网网眼20毫米,口径300毫米,网丝0.1毫米。
[0036] 按照上述实施例的组装方式组装10条养殖设施,固定于荣成桑沟湾海区表层流急处的筏架上,实现人工栽培;连续培养观察25天,藻体生长良好,每苗绳平均收获鲜藻10kg。而采用尼龙绳夹苗的等量苗绳栽培,至15天时即开始大量掉苗,至25天时每苗绳平均收获鲜藻3千克,本发明养殖苗绳能有效延长龙须菜养殖周期至少10天。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