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蟹养殖方法

申请号 CN201510453469.5 申请日 2015-07-29 公开(公告)号 CN106376493A 公开(公告)日 2017-02-08
申请人 徐长仕; 发明人 徐长仕;
摘要 一种河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生石灰清塘,一周后采用筛绢过滤注 水 ,注水深度为20厘米后,在池底移栽水草,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待水位达到1米时开始构建水流通道;(2)在河蟹养殖池塘内构建池塘环沟和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所述构建池塘环沟是沿池塘四周开挖无种水草的水沟;所述构建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是在池塘的水草丛中开辟出无水草的通道;(3)在X形通道的交叉处安装功率为3.0-4.0千瓦的增 氧 机;(4)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搅动 水体 ,使池水在通道和环沟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并向水草丛中扩散。该方法既可以解决草型池塘的增氧问题,又能利用增氧形成的微流刺激河蟹蜕壳,使河蟹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河蟹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生石灰清塘,一周后采用筛绢过滤注,注水深度为20厘米后,在池底移栽水草,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待水位达到1米时开始构建水流通道;
(2)在河蟹养殖池塘内构建池塘环沟和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所述构建池塘环沟是沿池塘四周开挖无种水草的水沟;所述构建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是在池塘的水草丛中开辟出无水草的通道;
(3)在X形通道的交叉处安装功率为3.0-4.0千瓦的增机;
(4)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池水在通道和环沟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并向水草丛中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亩水面用8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绢的目数为60-65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草为伊乐藻水草、移栽伊乐藻和/或轮叶黑藻水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穴水草的间距为1-2米,水草的覆盖率为70-7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沟宽3-6米,深0.8-1.0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宽6-9米,无水草水流通道处的水深度与池塘水深度相同。

说明书全文

一种河蟹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蟹的养殖方法,特别是一种促进养殖河蟹池塘形成环流的河蟹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开展了河蟹的人工养殖,目前已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体系。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河蟹养殖的密度和产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因此对水体的溶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 为提高养殖产量和降低发病率,河蟹养殖目前普遍采用的工艺流程是:①清理和消毒养殖水体和池底;②注水过滤;③种植水草;④选购优质蟹苗;⑤投放人工饵料和螺蛳;⑥改善养殖水环境和生态;⑦清除敌害和防病;⑧捕捞。上述技术措施中种植水草是河蟹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这是因为水草具有以下的功能:①可作为河蟹的饵料;②水草可作为河蟹的隐蔽物;③水草可以遮荫和降低水温,使夏季的水温不至于太高;④水草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和水质的改良。因此水草长势和密度直接关系到河蟹成活率和养殖产量的提高。但水草大量生长后不利池塘的水体交换和流动,高温季节极易发生底部水体局部缺氧的情况,同时水草的疯长减少了河蟹的活动空间,不利于河蟹觅食人工饲料。除此之外,过多的水草还会引起池塘底部水草因缺少光照而腐烂,极易引发蟹病。目前对过度生长的水草通常采取:①定期割除表层水草;②在水草丛中开出通道;③投放增氧粉;④增设微孔增氧机;⑤降低养殖密度;⑥减少饵料投放;⑦换水。上述方法在水草疯长时对防止河蟹缺氧和发病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水草生长较快,割除的水草和人工开出的通道很快就会被水草所覆盖,清除水草稍不及时还会发生死蟹的事故。河蟹养殖池中通常使用微孔增氧机进行增氧,而传统机械增氧机受水草阻隔的影响只能增加局部水体的溶氧量,无实际使用价值。割除表层水草和启用机械或微孔增氧设备只能起到防止水草腐烂和解决水体缺氧问题,对河蟹蜕壳无促进作用。所以,河蟹养殖的池塘的构建是河蟹养殖的一个重要方便,提供一种不仅可以解决池塘养蟹的增氧问题,而且具有刺激河蟹蜕壳的作用,有利于河蟹养殖产量和效益提高的池塘,一直是河蟹养殖户和企业所期望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蟹养殖方法,该方法既可以解决草型池塘的增氧问题,又能利用增氧形成的微流刺激河蟹蜕壳,使河蟹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河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生石灰清塘,一周后采用筛绢过滤注水,注水深度为20厘米后,在池底移栽水草,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待水位达到1米时开始构建水流通道;
(2)在河蟹养殖池塘内构建池塘环沟和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所述构建池塘环沟是沿池塘四周开挖无种水草的水沟;所述构建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是在池塘的水草丛中开辟出无水草的通道;
(3)在X形通道的交叉处安装功率为3.0-4.0千瓦的增氧机;
(4)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池水在通道和环沟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并向水草丛中扩散。
[0006] 优选地,所述每亩水面用8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
[0007] 优选地,所述筛绢的目数为60-65目。
[0008] 优选地,所述水草为伊乐藻水草、移栽伊乐藻和/或轮叶黑藻水草。
[0009] 优选地,所述每穴水草的间距为1-2米,水草的覆盖率为70-75%。
[0010] 优选地,所述水沟宽3-6米,深0.8-1.0米。
[0011] 优选地,所述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宽6-9米,无水草水流通道处的水深度与池塘水深度相同。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本发明利用池塘环沟和无水草水流通道进行增氧,可解决草型池塘水体缺氧问题;
第二,采用水流通道与增氧机相结合的方式,使水流在池塘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将无水草水流通设计成X形,并将增氧机设置在X形无水草水流通的中心,使得环流可以从中心通过四个分叉蔓延至池塘环沟的四个落,进而带动环沟前、后端以及侧沟中的水形成环流,进一步增大了池水的流动性和池底的溶氧含量,使养殖险得到降低,养殖效果得到提高;
第三,可提高河蟹蜕壳的同步率,减少蜕壳不遂造成的死亡率;
第四,有利于提高商品蟹的规格、产量和效益。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河蟹养殖方法在池塘内形成环流的示意图;图中:1环沟后端、2环沟前端、3环沟侧沟、4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5增氧机、6水草。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实施例一一种河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生石灰清塘,一周后采用筛绢过滤注水,注水深度为20厘米后,在池底移栽水草,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待水位达到1米时开始构建水流通道;
(2)在河蟹养殖池塘内构建池塘环沟和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所述构建池塘环沟是沿池塘四周开挖无种水草的水沟;所述构建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是在池塘的水草丛中开辟出无水草的通道;
(3)在X形通道的交叉处安装功率为3.0-4.0千瓦的增氧机;
(4)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池水在通道和环沟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并向水草丛中扩散。
[0015] 优选地,所述每亩水面用8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
[0016] 优选地,所述筛绢的目数为60-65目。
[0017] 优选地,所述水草为伊乐藻水草、移栽伊乐藻和/或轮叶黑藻水草。
[0018] 优选地,所述每穴水草的间距为1-2米,水草的覆盖率为70-75%。
[0019] 优选地,所述水沟宽3-6米,深0.8-1.0米。
[0020] 优选地,所述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宽6-9米,无水草水流通道处的水深度与池塘水深度相同。
[0021] 实施例二一种河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每亩水面用80千克生石灰清塘,一周后60目采用筛绢过滤注水,注水深度为20厘米后,在池底移栽伊乐藻水草、移栽伊乐藻和/或轮叶黑藻水草,每穴水草的间距为1米,水草的覆盖率为70%;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待水位达到1米时开始构建水流通道;
(2)在河蟹养殖池塘内构建池塘环沟和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所述构建池塘环沟是沿池塘四周开挖无种水草的水沟,水沟宽3米,深0.8米;所述构建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是在池塘的水草丛中开辟出无水草的通道,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宽6米,无水草水流通道处的水深度与池塘水深度相同;
(3)在X形通道的交叉处安装功率为3.0千瓦的增氧机;
(4)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池水在通道和环沟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并向水草丛中扩散。
[0022] 实施例三一种河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每亩水面用90千克生石灰清塘,一周后63目采用筛绢过滤注水,注水深度为20厘米后,在池底移栽伊乐藻水草、移栽伊乐藻和/或轮叶黑藻水草,每穴水草的间距为1.8米,水草的覆盖率为73%;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待水位达到1米时开始构建水流通道;
(2)在河蟹养殖池塘内构建池塘环沟和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所述构建池塘环沟是沿池塘四周开挖无种水草的水沟,水沟宽5米,深0.9米;所述构建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是在池塘的水草丛中开辟出无水草的通道,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宽8米,无水草水流通道处的水深度与池塘水深度相同;
(3)在X形通道的交叉处安装功率为3.5千瓦的增氧机;
(4)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池水在通道和环沟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并向水草丛中扩散。
[0023] 实施例四一种河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每亩水面用100千克生石灰清塘,一周后65目采用筛绢过滤注水,注水深度为20厘米后,在池底移栽伊乐藻水草、移栽伊乐藻和/或轮叶黑藻水草,每穴水草的间距为2米,水草的覆盖率为75%;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水位,待水位达到1米时开始构建水流通道;
(2)在河蟹养殖池塘内构建池塘环沟和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所述构建池塘环沟是沿池塘四周开挖无种水草的水沟,水沟宽6米,深1.0米;所述构建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是在池塘的水草丛中开辟出无水草的通道,无水草X形水流通道宽9米,无水草水流通道处的水深度与池塘水深度相同;
(3)在X形通道的交叉处安装功率为4.0千瓦的增氧机;
(4)利用水车式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池水在通道和环沟内形成微弱的环流,并向水草丛中扩散。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