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缸发动机的气传动装置

申请号 CN201480003709.5 申请日 2014-05-02 公开(公告)号 CN105247176B 公开(公告)日 2017-10-27
申请人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野田明裕; 小松茂树; 见崎幸男;
摘要 一种多缸 发动机 的气 门 传动装置,包括: 凸轮 轴,包含轴部和多个凸轮单元部;操作机构,使多个凸轮单元部沿轴向移动。操作机构包括多个操作部件,该多个操作部件能够移动到与设置在多个凸轮单元部的各端部的端面凸轮卡合的工作 位置 和从端面凸轮退避后的退避位置。多个操作部件具有共用操作部件和个别操作部件,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共用地设置于相邻地设置且 点火顺序 连续的两个 气缸 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之间,在两凸轮单元部接近时与各端面凸轮卡合,所述个别操作部件针对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以及位于气缸列的端部的端面凸轮个别地设置,与各端面凸轮卡合。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缸发动机的气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缸发动机包括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以及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
所述气门传动装置包括:
凸轮轴,具有轴部和多个凸轮单元部,所述轴部沿气缸列方向延伸,所述凸轮单元部针对每一气缸设置,而且以与所述轴部一体地旋转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轴部;
操作机构,使所述多个凸轮单元部相对于所述轴部沿轴向移动;其中,所述凸轮单元部针对各气缸的每一气门具有在轴向上相邻的两个凸轮部,该两个凸轮部具有共同的基圆且尖部的形状互不相同,
在所述凸轮单元部的轴向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端面凸轮,
所述操作机构具有多个操作部件,该多个操作部件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能够在突入至与所述多个凸轮单元部的各端面凸轮在轴向上相向的位置的工作位置和从所述端面凸轮的相向位置退避后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操作机构通过使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的各操作部件与所述端面凸轮卡合而使所述凸轮单元部沿轴向移动,以切换使各气缸的气门开闭的凸轮部,
所述多个操作部件具有共用操作部件和个别操作部件,
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共用地设置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之间,在两凸轮单元部接近时与各端面凸轮卡合,所述个别操作部件针对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以及位于气缸列的端部的端面凸轮个别地设置,与各端面凸轮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缸发动机是直列四缸发动机,
所述点火顺序按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顺序来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单元部上设置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在所述凸轮单元部基于所述操作部件而沿轴向的移动结束后,与位于工作位置的操作部件滑接而将该操作部件推回到所述退避位置,
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对应的所述倾斜部仅设置在基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移动顺序较迟的所述凸轮单元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单元部上设置有倾斜部和限制部,所述倾斜部在所述凸轮单元部基于所述操作部件而沿轴向的移动结束后,与位于工作位置的操作部件滑接而将该操作部件推回到所述退避位置,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倾斜部连续地形成,而且限制被推回到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操作部件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
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对应的所述倾斜部及所述限制部仅设置在基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移动顺序较迟的所述凸轮单元部上。

说明书全文

多缸发动机的气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车辆用的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特别涉及能够将开闭气门的凸轮切换的气门传动装置,属于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已知有如下的装置:针对各气缸的一个气门而设置多个凸轮,这些凸轮的尖部的形状互不相同,并且从这些凸轮中选择使气门开闭的凸轮,能够对应于发动机的运转状态来切换进排气门的开度或开闭时期等。
[0003]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气门传动装置:具备凸轮轴,该凸轮轴包含轴部和筒状的凸轮单元部,该筒状的凸轮单元部以能够在所述轴部上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花键嵌合于该轴部,凸轮单元部的外周上设有针对一个气门而设置的相邻的多个凸轮,这些凸轮的尖部的形状互不相同,通过使所述凸轮单元部在轴向上移动,能够切换使气门开闭的凸轮。
[0004]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气门传动装置中,与多缸发动机的各气缸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凸轮单元部,该凸轮单元部的两端面上形成有端面凸轮。此外,专利文献1的气门传动装置具备以能够相对于端面凸轮的相向位置进出的方式设置的操作部件。操作部件基于致动器的驱动而突出,在突出时与端面凸轮卡合。由此,使凸轮单元部在轴向上移动,以进行凸轮的切换。
[0005] 此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气门传动装置中,为了使凸轮单元部在轴部上向轴向的两侧移动,而在该凸轮单元部的两端面上设置端面凸轮,并且针对两侧的端面凸轮的每一者而设置操作部件。因此,对于一个凸轮单元部而需要两个操作部件,从而部件数量变多。
[0006] 针对该问题,为了削减操作部件的部件数量,可考虑如下的做法:在相邻的气缸之间设置单个的操作部件,通过使该操作部件突出到彼此接近地设置的两个凸轮单元部的相向的各端面凸轮之间,并与各个端面凸轮卡合,从而使两凸轮单元部在轴向上离开来进行凸轮的切换。
[0007] 然而,如果采用这样的做法,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之间,使操作部件突出到相向的各端面凸轮之间的可突出期间变短,特别是在发动机的高转速时,凸轮的切换变得困难。以下,以四缸发动机为例,说明操作部件的可突出期间变短的理由。
[0008] 例如,按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的顺序设置的四缸发动机中,在点火顺序为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顺序的情况下,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相邻,但点火顺序不连续。此外,为了在气门关闭期间使凸轮单元部移动,端面凸轮的升程部以凸轮的尖部未开闭气门时与操作部件的突出位置重叠(从轴向观察时与突出后的操作部件重叠)的方式设置。即,端面凸轮的升程部及基准面(非升程部的部位)均根据凸轮的尖部的相位来设定。
[0009] 此外,由于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点火顺序不连续,因此,在这些气缸间相向的两个端面凸轮的各尖部的相位不处于连续的关系。其结果,两个端面凸轮的两个基准面重叠的度范围被分为两部分,从而各为狭窄的角度范围。
[0010] 另外,在相邻的气缸之间,使操作部件可突出的时期仅限于相向的两个端面凸轮的各基准面分别与操作部件的突出位置重叠的时期。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相邻的气缸的点火顺序不连续的情况下,与点火顺序连续时相比,两个基准面重叠的角度范围变窄。因此,在点火顺序不连续的气缸间,使操作部件可突出的期间变短。
[0011] 而且,在发动机的高转速时,由于凸轮轴的转速快,因此使操作部件可突出的期间进一步变短。其结果,基于操作部件的突出速度,有时即使操作部件要突出到两个基准面之间也来不及,导致凸轮部的切换变得困难。
[0012] 现有技术文献
[0013] 专利文献
[0014]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开公报2011/0226205A1

发明内容

[0015]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实现发动机的紧凑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动机的高转速时的凸轮的切换动作。
[0016]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涉及设置在多缸发动机中的气门传动装置,所述多缸发动机包括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以及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该气门传动装置包括:凸轮轴,具有轴部和多个凸轮单元部,所述轴部沿气缸列方向延伸,所述凸轮单元部针对每一气缸设置,而且以与所述轴部一体地旋转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轴部;操作机构,使所述多个凸轮单元部相对于所述轴部沿轴向移动。所述凸轮单元部针对各气缸的每一气门具有在轴向上相邻的两个凸轮部,该两个凸轮部具有共同的基圆且尖部的形状互不相同,在所述凸轮单元部的轴向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端面凸轮。所述操作机构具有多个操作部件,该多个操作部件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能够在突入至与所述多个凸轮单元部的各端面凸轮在轴向上相向的位置的工作位置和从所述端面凸轮的相向位置退避后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操作机构通过使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的各操作部件与所述端面凸轮卡合而使所述凸轮单元部沿轴向移动,以切换使各气缸的气门开闭的凸轮部。所述多个操作部件具有共用操作部件和个别操作部件,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共用地设置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之间,在两凸轮单元部接近时与各端面凸轮卡合,所述个别操作部件针对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以及位于气缸列的端部的端面凸轮个别地设置,与各端面凸轮卡合。
[0017]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实现发动机的紧凑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动机的高转速时的凸轮的切换动作。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侧气门传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0019] 图2是从图1的x方向观察时的所述气门传动装置的主视图。
[0020] 图3是图1的y-y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1] 图4是表示从图1的状态切换使气门开闭的凸轮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2] 图5是凸轮单元部的单件立体图。
[0023] 图6是所述凸轮单元部的单件侧视图。
[0024] 图7是从图6的z方向观察时的凸轮单元部的主视图。
[0025] 图8是从图6的w方向观察时的凸轮单元部的背视图。
[0026] 图9是为了表示第二操作部件(第二操作装置的销部)的可突出的角度范围而使端面凸轮沿圆周展开后的要部展开图。
[0027] 图10是用于表示由第二操作部件使凸轮单元部移动时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0028] 图11是用于表示限制第二操作部件往工作位置的移动的角度范围的单元展开图。
[0029] 图12是为了表示第三操作部件(第三操作装置的销部)的可突出的角度范围而使端面凸轮沿圆周展开后的要部展开图。
[0030] 图13是用于表示由第三操作部件使凸轮单元部移动时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0031] 图14是用于表示限制第三操作部件往工作位置的移动的角度范围的要部展开图。
[0032] 图15是为了表示使凸轮单元部从第二位置往第一位置移动时的操作部件的可突出的角度范围而使端面凸轮沿圆周展开后的要部展开图。
[0033]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侧气门传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0034] 图17是从图16的x方向观察时的所述气门传动装置的主视图。
[0035] 图18是表示从图16的状态切换使气门开闭的凸轮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6] 图19是凸轮单元部的单件立体图。
[0037] 图20是第一气缸或第四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侧视图。
[0038] 图21是图20的凸轮单元部的主视图。
[0039] 图22是第二气缸或第三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侧视图。
[0040] 图23是图22的凸轮单元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第一实施方式)
[0042] 以下,以一个气缸分别具备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的四缸四气门式DOHC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为例,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0043]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门传动装置的排气侧的结构。在未图示的气缸盖中,对应于第一~第四气缸11~14的各者而具备各两个合计共八个排气门A…A、以及对这些排气门A…A施加一个向关闭方向的作用的复位弹簧B…B。所述气门传动装置具备:凸轮轴2,设置在气缸盖的上部,作为用于开闭排气门A…A的装置;操作机构30,设置在凸轮轴2的上方。
[0044] 凸轮轴2经由摇臂C…C按压各排气门A…A,从而克服复位弹簧B…B的作用力而使各排气门A…A开闭。该凸轮轴2旋转自如地被轴承部F…F支撑,通过未图示的曲轴经由链条而被旋转驱动,所述轴承部F…F由气缸盖上的各气缸11~14的中心位置处所设的纵壁部D…D与安装在各纵壁部D…D上部的盖部件E…E所构成。
[0045] 而且,凸轮轴2具有轴部10、以及花键嵌合于该轴部10并与该轴部10一体旋转且可沿轴向移动的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这些凸轮单元部201~204对应于各气缸11~14而呈列状地设置在所述轴部10上。
[0046] 操作机构30具有使各凸轮单元部201~204沿轴部10移动的电磁式的六个操作装置301~306。以位于气缸列的一侧的第一气缸11侧为前方的情况下,从前方依次地在气缸列的前端位置设置有第一操作装置301,在第一、第二气缸11、1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操作装置
302,在第二、第三气缸12、13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第四操作装置303、304,在第三、第四气缸13、14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五操作装置305,在气缸列的后端位置设置有第六操作装置
306。
[0047] 操作机构30的各操作装置301~306具有内置有电磁式致动器的主体31、以及基于电磁式致动器通电从而从后退到主体31内的退避位置移动到从主体31中突出后的工作位置的作为操作部件的销部32。如图2所示,第一操作装置301(第二、第三、第五、第六操作装置302、303、305、306也同样)隔着凸轮轴2而设置在与所述摇臂C中的凸轮从动件C'侧大致相反的一侧。第四操作装置304设置在相对于其他的操作装置指定角度(例如30°)的旋转方向X上的跟前侧。
[0048] 这些操作装置301~306以所述销部32指向凸轮轴2的轴心的方式分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操作装置301~306被分别安装在与构成所述轴承部F…F的盖部件E…E一体形成的基座部G上。
[0049] 如图1所示,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呈圆柱形状。另一方面,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的销部32呈有级形状,从远端侧开始依次具备小径部32a、大径部32b、以及中径部32c。
[0050] 此外,为了在指定的两处部位将基于所述操作装置301~306的操作而实现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轴向移动予以定位,如图3中以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为例所示,在轴部10与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嵌合部分别设置有止动机构40。
[0051] 该止动机构40具有从轴部10的外周面沿径向穿设的孔41、被收纳在该孔41内的弹簧42、设置在孔41的开口部且被所述弹簧42以从轴部1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施加作用力的止动球43、以及在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内周面且在轴向上相邻地设置的两处的周槽441、442。当所述止动球43与一方的周槽441卡合时,凸轮单元部201~204便被定位于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当所述止动球43与另一方的周槽442卡合时,凸轮单元部201~204便被定位于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
[0052] 此处,如图1所示,当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便被设置在后方,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便被设置在前方,第三凸轮单元部203便被设置在后方,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便被设置在前方。因此,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接近的状态,第二、第三凸轮单元部202、203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离开的状态,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接近的状态。
[0053] 而且,如图4所示,当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位于前方,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位于后方,第三凸轮单元部203位于前方,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位于后方。因此,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离开的状态,第二、第三凸轮单元部202、203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接近的状态,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离开的状态。
[0054] 接下来,根据图5~图8,以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为例,更详细地说明所述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结构。
[0055] 该凸轮单元部201(202~204)为筒状,其中间部的外周面为被所述轴承部F支撑的轴颈部21。在轴颈部2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所对应的气缸的两个排气门A、A用的工作部22、22,各工作部22、22上,相邻地设置有例如低发动机转速时用的升程量小的第一凸轮部221与例如高发动机转速时用的升程量大的第二凸轮部222。
[0056] 第一凸轮部221与第二凸轮部222如图7及图8所示,分别具有升程量不同的尖部b1、b2,各尖部b1、b2以相位一致的方式设置在共同的基圆a上。并且,该第一凸轮部221和第二凸轮部222以在两处工作部22、22上沿前后方向排列的顺序及各尖部b1、b2的相位一致的方式分别设置。另外,基圆a为共同是指第一凸轮部221与第二凸轮部222的各基圆a的基圆直径相同。
[0057] 如图1、图4所示,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及第三凸轮单元部203中,第一凸轮部221被设置在前方,第二凸轮部222被设置在后方,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及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中,第二凸轮部222被设置在前方,第一凸轮部221被设置在后方。
[0058] 并且以如下的方式设定:当凸轮单元部201~204基于上述的止动机构40而被定位在轴部10上的第一位置时,如图1所示,在任一个凸轮单元部201~204中,两个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所对应的气缸的两个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当定位于轴部10上的第二位置时,如图4所示,第二凸轮部222、222位于与所述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
[0059] 此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中,各气缸的点火顺序(燃烧顺序)为第三气缸13→第四气缸14→第二气缸12→第一气缸11。因此,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以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第一凸轮部221或第二凸轮部222的尖部b1、b2按照所述点火顺序每隔凸轮轴2的90°旋转角依次按压各气缸的凸轮从动件C'、C'的方式,各带着90°的相位差而花键嵌合于所述轴部10。
[0060] 此外,在所述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前后两端部(轴向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端面凸轮23、23。
[0061] 该前后两端的端面凸轮23、23如图5至图8所示,分别具有沿着与凸轮单元部201(202~204)的轴心正交的面而形成的基准面c、及从基准面c朝轴向的前方或后方对称地突出的升程部d。升程部d如图7、图8所示,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从升程开始位置e到升程结束位置f的指定角度范围α(例如约120°)之间,从基准面c(升程量为零)算起的轴向升程量逐渐增加。具体而言,升程部d的升程量被设定成:在指定角度范围α之间,越往凸轮轴2的旋转方向X的前侧越大,在升程结束位置f处回复至零。
[0062] 此外,如上所述,随着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基于各气缸11~14的点火顺序而分别设置指定的相位差且花键嵌合于轴部10,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也分别带着相位差地相向。
[0063] 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相当于本发明的“共用操作部件”,被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第一气缸11及第二气缸12的凸轮单元部201、202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在凸轮单元部201、202位于第一位置时,移动(突出)到工作位置,从而使凸轮单元部201、202分别移动到第二位置。
[0064] 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相当于本发明的“共用操作部件”,被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第三气缸13及第四气缸14的凸轮单元部203、204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在凸轮单元部203、204位于第一位置时,移动(突出)到工作位置,从而使凸轮单元部203、204分别移动到第二位置。
[0065] 具体而言,第二操作装置302或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在所对应的两个凸轮单元部处于接近的状态(第一位置)且两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的各基准面c分别处于与销部32的突出位置重叠(从轴向观察时与突出后的销部32重叠)的位置时,移动到工作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的销部32基于凸轮轴2的旋转而依次与各端面23、23卡合,从而使彼此接近的两个凸轮单元部向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0066] 即,彼此接近的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基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而彼此离开,彼此接近的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基于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而彼此离开。其结果,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从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向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
[0067]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以外的操作装置亦即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相当于本发明的“个别操作部件”。即,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是专用于位于气缸列的一侧的端部的端面凸轮23(凸轮单元部201的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销部,第六操作装置306的销部32是专用于位于气缸列的另一侧的端部的端面凸轮23(凸轮单元部204的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销部。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是专用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第二气缸12及第三气缸13的凸轮单元部202、203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中的一者(前侧的凸轮23)的销部,第四操作装置304的销部32是专用于上述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中的另一者(后侧的凸轮23)的销部。而且,这些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在凸轮单元部201~204位于第二位置时,分别移动(突出)到工作位置,以使凸轮单元部201~204个别地移动到第一位置。
[0068] 具体而言,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位于靠前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移动到与该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前侧的端面凸轮23在轴向上相向的工作位置,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而与该端面凸轮23卡合,从而如图1所示那样使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向靠后的第一位置移动。同样,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位于靠后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移动到与该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后侧的端面凸轮23在轴向上相向的工作位置,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而与该端面凸轮23卡合,从而使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向靠前的第一位置移动。
[0069] 第三凸轮单元部20、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也同样地基于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4、306的销部32、32而分别向第一位置移动。由此,位于第二位置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往第一位置移动。
[0070] 此处,各操作装置301~306的销部32往工作位置的移动(突出)在如下所述的时期进行。即,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中的各销部32(个别操作部件)的突出,在所对应的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c与销部32的突出位置重叠(从轴向观察时与突出后的销部32重叠)的时期进行。另一方面,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中的各销部32(共用操作部件)的突出,在彼此相向的两个端面凸轮23、23的两方的基准面c、c与销部32的突出位置重叠的时期进行。
[0071] 而且,伴随该销部32往工作位置的移动(突出)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移动,必须在摇臂C的凸轮从动件C'与第一凸轮部221或第二凸轮部222的基圆a的部分接触的时期亦即在该气缸位于排气行程以外的行程时进行。
[0072] 因此,为了满足这些工作时期的条件,如图7及图8所示,在相对于第一、第二凸轮部221、222的尖部b1、b2的顶部而向旋转方向X的前方侧离开指定角度的位置,设定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升程部d的开始位置)e,并且,在向旋转方向X的后方侧离开指定角度的位置,设定端面凸轮23的升程结束位置(升程部d的结束位置)f,由此,第一、第二凸轮部
221、222的尖部b1、b2与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d便成为重叠般的位置关系。此时,基于图2所示的摇臂C的凸轮从动件C'与操作装置301~306的销部32的位置关系,各凸轮单元部201~204便在排气行程结束后立即移动。
[0073] 此外,如图5至图8所示,在凸轮单元部201上设置有第一复位凸轮50及第二复位凸轮51,该第一复位凸轮50及第二复位凸轮51将第一、第二操作装置301、302的销部32、32从工作位置推向退避位置,从而限制销部32从退避位置往工作位置的移动。第一复位凸轮50以位于与凸轮单元部201的前部亦即第一操作装置301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第二复位凸轮51以位于与凸轮单元部201的后部亦即第二操作装置302对应的的位置的方式设置。
[0074]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复位凸轮50具有呈大致圆筒状形态的第一基准面50a、在第一基准面50a的一端部上向径向突出地形成的第一倾斜部50b及第一限制部50c、形成在第一基准面50a的另一端部上的第一安装部50d(图6)。第一复位凸轮50通过第一安装部50d而被安装于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前部。
[0075] 同样,第二复位凸轮51如图5、图6、图8所示,具有呈大致圆筒状形态的第二基准面51a、在第二基准面51a的一端部上向径向突出地形成的第二倾斜部51b及第二限制部51c、形成在第二基准面51a的另一端部上的第二安装部51d(图6)。第二复位凸轮51通过第二安装部51d而被安装于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后部。
[0076] 在第一复位凸轮50安装于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状态下,第一倾斜部50b被构成为其相对于基准面50a的升程量以端面凸轮23的结束位置f的近傍为起点从零逐渐增加,而且在第一倾斜部50b的结束位置50e,与第一限制部50c连接。第一限制部50c被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倾斜部50b而向旋转方向X的后侧连续而且具有一定的半径,并且在端面凸轮23的开始位置e的近傍返回到基准面50a。
[0077] 第一基准面50a的半径被设定为处于图7中以点划线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不与第一基准面50a抵接这样的值。第一限制部50c的半径为与端面凸轮23的外周面大致相同的半径,被设定为处于退避位置的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不与第一限制部50c抵接这样的值。
[0078] 此外,第一倾斜部50b及第一限制部50c的轴向位置以如下的方式设定: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倾斜部50b及第一限制部50c位于与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相向的位置,并且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倾斜部50b及第一限制部50c位于不与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相向的位置。
[0079] 第二复位凸轮51的形状也同样。即,在第二复位凸轮51安装于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状态下,第二倾斜部51b被构成为其相对于基准面51a的升程量以端面凸轮23的结束位置f的近傍为起点从零逐渐增加,而且在第二倾斜部51b的结束位置51e,与第二限制部51c连接。第二限制部51c被形成为相对于第二倾斜部51b而向旋转方向X的前侧连续而且具有一定的半径,并且在端面凸轮23的开始位置e的近傍返回到基准面51a。
[0080] 另外,第二基准面51a的半径被设定为处于图8中以点划线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不与第二基准面51a抵接这样的值。第二限制部51c的半径为比端面凸轮23的外周面小若干程度的半径,被设定为处于退避位置的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的小径部32a不与第二限制部51c抵接这样的值。而且,销部32的大径部32b在销部32处于退避位置时不与端面凸轮23的外周面抵接。
[0081] 此外,第二倾斜部51b及第二限制部51c的轴向位置以如下的方式设定: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倾斜部51b及第二限制部51c位于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相向的位置,并且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倾斜部51b及第二限制部51c位于不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相向的位置。
[0082] 第一复位凸轮50与具有呈圆柱形状的销部32…32的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对应地设置,并且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在基于这些操作装置301、303、304、306而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移动结束后,第一倾斜部50b及第一限制部50c作用于各操作装置的销部32…32。
[0083] 即,如图1所示,第一复位凸轮50分别安装于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前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后部、第三凸轮单元部203的前部、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的后部。由此,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基于第一复位凸轮50而在指定的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084] 第二复位凸轮51与具有呈有级形状的销部32、32的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对应地设置,并且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在基于这些操作装置302、305而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结束后,第二倾斜部51b及第二限制部51c作用于各操作装置302、305的销部32、32。
[0085] 此外,第二复位凸轮51仅安装在如下的凸轮单元部上,该凸轮单元部是基于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的操作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移动顺序较迟的凸轮单元部。
[0086] 即,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依照点火顺序,以第二气缸12→第一气缸11→第三气缸13→第四气缸14的顺序使凸轮单元部201~204移动,以切换使各气缸11~14的排气门A开闭的凸轮部。因此,基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共用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和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中移动顺序较迟的是第一凸轮单元部
201,基于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共用操作部件)的操作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和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中移动顺序较迟的是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因此,将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的各销部32推回的第二复位凸轮51(第二倾斜部51b及第二限制部51c)如图4所示,分别安装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后部和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的前部。由此,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的各销部
32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受到第二复位凸轮51的限制。
[0087] 下面,对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气门传动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8] 首先,如图1所示,例如在发动机的低转速时且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位于第一位置时,在这些凸轮单元部201~204的任一者中,两端的工作部22、22中的升程量小的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于是,随着凸轮轴2的旋转,按照前述的点火顺序,各气缸11~14的排气门A…A在排气行程时以相对较小的开量来开阀。
[0089] 当从该状态开始,例如伴随发动机转速的上升而切换凸轮部以增大排气门A…A的开阀量时,对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进行通电,使各销部32、32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
[0090] 即,首先,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突入到位于第一位置且处于相互接近的状态下的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与这些端面凸轮23、23卡合。此时,销部32如图9所示,突入到与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端面凸轮23、23的升程量为零的基准面c、c彼此相向的角度范围R1。换言之,销部32在基准面c、c彼此相向的角度范围R1的部分位于销部32下方的时期,突入到端面凸轮23、23之间。
[0091] 并且,在图10的(a)所示的第二气缸12的排气行程结束后,以实线所示的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的位置。随后,如图10的(b)所示,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d滑接,一边将第二凸轮单元部202推向后方,使其移动到第二位置。
[0092] 另外,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所述销部32的位置之后,当凸轮轴2旋转90°而第一气缸11的排气行程结束时,接着,以点划线所示的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所述销部32的位置。随后,如图10的(c)所示,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d滑接,一边将第一凸轮单元部201推向前方,使其移动到第二位置。
[0093] 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往第二位置的移动结束后,如图10的(d)所示,安装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后部的第二复位凸轮51的倾斜部51b便位于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的小径部32a相向的位置。之后,对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通电被解除,并且如图10的(e)所示,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的小径部32a一边与倾斜部51b滑接一边被强制性地推回到退避位置。
[0094] 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图11所示的角度范围Q1,安装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第二复位凸轮51的第二限制部51c便位于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的小径部32a相向的位置。由此,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Q1受到限制。
[0095] 接着,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突入到位于第一位置且处于相互接近的状态的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与这些端面凸轮23、23卡合。由此,所述销部32与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情形同样地,首先使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往第二位置移动,接着使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往第二位置移动。之后,所述销部32被安装在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上的第二复位凸轮51强制性地推回到退避位置。
[0096] 在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基于安装在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的前部的第二复位凸轮51的第二限制部51c,而在指定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097] 通过以上动作,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在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的任一者中,第二凸轮部222、222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各气缸11~14的排气门A…A在排气行程时以相对较大的开阀量来开阀。
[0098] 而且,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各凸轮单元部201~20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而使用的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的销部32、32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099] 另一方面,在从图4所示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升程量大的第二凸轮部222…222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例如伴随发动机转速的下降,而切换到图1所示的升程量小的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时,对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进行通电,使这些操作装置
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
[0100] 即,首先如图12所示那样,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突入到与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c对应的角度范围R2。换言之,销部32在与基准面c对应的角度范围R2的部分位于销部32下方的时期,突入到端面凸轮23的相向位置。
[0101] 并且,图13的(a)所示的在第二气缸12的排气行程结束后,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的位置。随后,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如图13的(b)所示,所述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d滑接一边将第二凸轮单元部202推向前方,使其移动到第一位置。
[0102] 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往第一位置的移动结束后,如图13的(c)所示,安装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后部的第一复位凸轮50的倾斜部50b便位于与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相向的位置。之后,对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通电被解除,并且如图13的(d)所示,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一边与倾斜部50b滑接一边被强制性地推回到退避位置。
[0103] 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图14所示的角度范围Q2,安装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第一复位凸轮50的第一限制部50c便位于与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相向的位置。由此,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Q2受到限制。
[0104] 接着,基于第一装置301,第一凸轮单元部201被推往后方,从而移动到第一位置。于是,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被安装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前部的第一复位凸轮50推回到退避位置,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105] 接着,基于第四装置304,第三凸轮单元部203被推往后方,从而移动到第一位置。于是,第四操作装置304的销部32被安装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前部的第一复位凸轮50推回到退避位置,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106] 接着,基于第六装置306,第四凸轮单元部204被推往前方,从而移动到第一位置。于是,第六操作装置306的销部32被安装在处于第一位置的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后部的第一复位凸轮50推回到退避位置,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107] 由此,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1所示,在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的任一者中,恢复为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0108] 而且,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各凸轮单元部201~204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而使用的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在指定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109]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操作装置302被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第一、第二气缸11、12之间的位置,在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接近时(处于第一位置时),通过使第二操作装置302突出,能够使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向相互离开的方向(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同样地,第五操作装置305被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第三、第四气缸13、14之间的位置,在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接近时(处于第一位置时),通过使第五操作装置305突出,能够使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向相互离开的方向(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0110] 即,通过将单一的操作装置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之间的位置,能够使彼此接近的凸轮单元部相互离开且沿轴向移动,因此,与在气缸之间的位置设置两个操作装置的情形相比,能够削减操作装置的部件数量。
[0111] 此外,第三、第四操作装置303、304分别对应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第二、第三气缸12、13的凸轮单元部202、203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而设置,通过使销部32、32分别从各操作装置303、304中突出并与端面凸轮23、23卡合,能够使各凸轮单元部202、
203分别沿轴向移动。
[0112] 如图15的(a)所示,在将单一的操作装置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之间的位置的情况下,使销部32可突出的时期为相向的两个端面凸轮23、23的基准面c、c重叠的、被分为两部分的狭窄的角度范围R3、R3。然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b)所示,由于针对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第二、第三气缸12、13)之间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分别设置专用的操作装置(第三、第四操作装置303、304),因此,使销部32从各操作装置303、304中可突出的时期,不会受到所述两端面凸轮23、23的基准面c、c重叠的角度范围所限制,其为各个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c的角度范围R2(参照图12)。
[0113] 即,通过将两个操作装置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之间的位置,与设置单一的操作装置的情形相比,能够扩大销部32、32的可突出的角度范围。因此,无需通过使致动器大型化等来使销部32的突出速度高速化,在发动机的高转速时也能够使销部32、32恰当地移动到工作位置,进行凸轮部的切换动作。
[0114]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移动到工作位置的销部32,而使位于与该销部32对应位置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沿轴向移动,并在移动结束后,能够通过设置在凸轮单元部上的第一倾斜部50b或第二倾斜部51b将销部32推回到退避位置。即,能够在凸轮轴2每转一圈的期间切实地进行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移动,并且能够切实使各销部32…32移动到退避位置。
[0115] 此外,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处于第一位置时,若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移动到工作位置,则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移往第二位置时,销部32…32会与端面凸轮23…23的升程部d发生干涉,导致凸轮部切换不良。同样,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处于第二位置时,若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的销部32、32移动到工作位置,则会与移动到第一位置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端面凸轮23…23发生干涉,导致凸轮部切换不良。
[0116] 然而,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基于与第一倾斜部50b连续地形成的第一限制部50c而在指定的角度范围受到限制。同样,在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的销部32、32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基于与第二倾斜部51b连续地形成的第二限制部51c而在指定的角度范围受到限制。
[0117] 即,能够防止因动作出错等而导致的各操作装置301~306的销部32…32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由此,防止销部32…32与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端面凸轮23…23的干涉,因而能够防止凸轮部切换不良的发生,提高该气门传动装置的稳定性
[0118] 另外,与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11、12之间的第二操作装置302对应的第二复位凸轮51仅设置在如下的凸轮单元部上,该凸轮单元部是基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的操作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201、202中移动顺序较迟的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同样地,与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13、14之间的第五操作装置305对应的第二复位凸轮51仅设置在如下的凸轮单元部上,该凸轮单元部是基于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的操作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
203、204中移动顺序较迟的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由此,在使相邻地设置的两组的凸轮单元部
201、202及203、204分别向相互离开的方向恰当地移动后,能够将销部32、32推回到退避位置,并且能够在指定角度范围防止销部32、32往工作位置的移动。
[0119] 即,根据本发明的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实现发动机的紧凑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动机的高转速时的凸轮的切换动作。
[0120] (第二实施方式)
[0121]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二实施方式也揭示一种四缸四气门式DOHC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的排气侧的结构,其的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和电磁式的六个操作装置301~306(操作机构3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而其他的结构相同。
[0122] 图16是表示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门传动装置的排气侧的结构的图。该气门传动装置包括凸轮轴2和操作机构30。凸轮轴2具有轴部10、以及花键嵌合于该轴部10并与该轴部10一体旋转且可沿轴向移动的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操作机构30具有使各凸轮单元部201~204沿轴部10移动的电磁式的六个操作装置301~306。
[0123] 各操作装置301~306具备内置有电磁式致动器的主体31、在电磁式致动器被通电时可从主体31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销部32(操作部件)、及对该销部32施加按压向主体31侧的作用力的复位弹簧(未图示)。在未对电磁式致动器通电的状态下,如图17中的虚线所示,销部32被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保持在上方的退避位置。另一方面,当对电磁式致动器通电时,如图17中的实线所示,销部32克服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向下方突出而移动到工作位置。
[0124] 如图17所示,操作装置301~306在隔着凸轮轴2而与摇臂C中的凸轮从动件C'侧相反的一侧,以销部32指向凸轮轴2的轴心的方式设置。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操作装置301~306以与从上方覆盖凸轮轴2的气缸盖罩G相同的方向被安装。
[0125] 对各操作装置301~306的通电,是根据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旋转角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指定的发动机旋转角度时期,通过未图示的计算机对各操作装置301~306的通电指示来进行的。
[0126] 如图16所示,当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便被设置在后方,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便被设置在前方,第三凸轮单元部203便被设置在后方,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便被设置在前方。因此,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接近的状态,第二、第三凸轮单元部202、203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离开的状态,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接近的状态。
[0127] 而且,如图18所示,当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便被设置在前方,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便被设置在后方,第三凸轮单元部203便被设置在前方,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便被设置在后方。因此,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离开的状态,第二、第三凸轮单元部202、203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接近的状态,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相向端面成为相互离开的状态。
[0128] 接下来,根据图19~图23,就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结构,以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与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为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129] 凸轮单元部201(202~204)呈筒状,其中间部的外周面为被支撑在所述轴承部F上的轴颈部21。在轴颈部21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所对应的气缸的两个排气门A、A用的工作部22、22,各工作部22、22上,如图19所示,相邻地设置有例如高发动机转速时用的升程量大的第一凸轮部221与例如低发动机转速时用的升程量小的第二凸轮部222。
[0130] 第一凸轮部221与第二凸轮部222如图21的(b)所示,分别具有升程量不同的尖部b1、b2,各尖部b1、b2以具有少许的相位差的方式设置在共同的基圆a上。并且,所述第一凸轮部221和第二凸轮部222分别以在两处工作部22、22上使沿前后方向排列的顺序及尖部b1、b2的相位一致的方式设置。另外,基圆a为共同是指第一凸轮部221与第二凸轮部222的各基圆a的基圆直径相同。
[0131] 如图16及图18所示,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及第三凸轮单元部203中,第一凸轮部221被设置在前方,第二凸轮部222被设置在后方,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及第四凸轮单元部
204中,第二凸轮部222被设置在前方,第一凸轮部221被设置在后方。
[0132] 并且以如下的方式设定:当凸轮单元部201~204基于止动机构(未图示)而被定位在轴部10上的第一位置时,如图16所示,在任一个凸轮单元部201~204中,两个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所对应的气缸11~14的两个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参照图17)对应的位置,当定位在轴部10上的第二位置时,如图18所示,第二凸轮部222、222位于与所述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
[0133] 此处,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中,各气缸的点火顺序为第三气缸13→第四气缸14→第二气缸12→第一气缸11,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以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第一凸轮部221或第二凸轮部222的尖部b1、b2按照所述点火顺序每隔凸轮轴2的90°旋转角依次按压各气缸的凸轮从动件C'、C'的方式,各带着90°的相位差而花键嵌合于所述轴部10。
[0134] 此外,在所述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前后两端部(轴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端面凸轮23、23。
[0135] 该前后两端的端面凸轮23、23分别如图20及图22所示,具有沿着与凸轮单元部201(202~204)的轴心正交的面而形成的基准面23a、及从基准面23a朝轴向的前方及后方分别突出的升程部23b。升程部23b如图21及图23所示,以如下方式形成:在从升程开始位置e到升程结束位置f的指定相位范围α(例如约120°的角度)之间,从基准面23a(升程量为零)算起的轴向升程量逐渐增加。具体而言,升程部23b的升程量被设定成:越往凸轮轴2的旋转方向X的前侧越大,在升程结束位置f或后述的倾斜结束位置g回复至零。
[0136] 此外,如上所述,伴随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基于各气缸11~14的点火顺序而分别以设置指定的相位差的方式花键嵌合于轴部10,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也分别带着相位差地相向。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中的标号Z1、Z2所示,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及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以及第三及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以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的升程部23b、23b位于互不相同的相位的方式设置,在该两个凸轮单元部201~204接近时,这些升程部23b、23b的至少一部分彼此在轴向上重合。
[0137] 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是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第一气缸11及第二气缸12的凸轮单元部201、202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的共用操作部件。同样地,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是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第三气缸13及第四气缸14的凸轮单元部203、204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的共用操作部件。
[0138] 具体而言,第二操作装置302或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在对应的两个凸轮单元部(201及202或203及204)接近时移动到工作位置,突出到两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移动到工作位置后的销部32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而依次与各端面凸轮23、23卡合,从而使接近的两个凸轮单元部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
[0139] 由此,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从相互接近的图16所示的第一位置向相互离开后的图18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而且,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也从相互接近的图16所示的第一位置向相互离开后的图18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
[0140]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以外的操作装置亦即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是分别专用地设置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第二气缸12及第三气缸13的凸轮单元部202、203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位于气缸列的前端部的端面凸轮23(凸轮单元部201的前侧的端面凸轮23)、以及位于气缸列的后端部的端面凸轮23(凸轮单元部204的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个别操作部件。
[0141] 具体而言,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位于靠前的第二位置状态下,向与该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前侧的端面凸轮23在轴向上相向的工作位置移动,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而与该端面凸轮23卡合,从而如图18所示那样使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向靠后的第一位置移动。同样,第四操作装置304的销部32在第三凸轮单元部203位于靠前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向与该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前侧的端面凸轮23在轴向上相向的工作位置移动,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而与该端面凸轮23卡合,从而使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向靠后的第一位置移动。
[0142] 此外,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位于靠后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向与该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后侧的端面凸轮23在轴向上相向的工作位置移动,与该端面凸轮23卡合,从而使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向靠前的第一位置移动。同样,第六操作装置306的销部32在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位于靠后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向与该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后侧的端面凸轮23在轴向上相向的工作位置移动,与该端面凸轮23卡合,从而使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向靠前的第一位置移动。
[0143] 此处,各操作装置301~306的销部32向工作位置的移动(突出)在如下所述的时期进行。即,第一、第四操作装置301、304中的各销部32(个别操作部件)的突出,在第一、第三凸轮单元部201、203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23a与销部32的突出位置重合(轴向观察时与突出后的销部32重合)的时期进行。同样,第三、第六操作装置303、306中的各销部32(个别操作部件)的突出,在第二、第四凸轮单元部202、204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23a与销部32的突出位置重合的时期进行。
[0144] 另一方面,第二操作装置302中的销部32(共用操作部件)的突出,在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彼此相向的两个端面凸轮23、23两者的基准面23a、23a与销部32的突出位置重合的时期进行。同样,第五操作装置305中的销部32(共用操作部件)的突出,在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彼此相向的两个端面凸轮23、23两者的基准面23a、23a与销部32的突出位置重合的时期进行。
[0145] 而且,伴随该销部32向工作位置移动(突出)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移动,必须在摇臂C的凸轮从动件C'与第一凸轮部221或第二凸轮部222的基圆a的部分接触的时期、即该气缸位于排气行程以外的行程时进行。
[0146] 因此,为了满足这些工作时期的条件,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1及图23所示,在与第一、第二凸轮部221、222的尖部b1、b2重合的位置、或者在尖部b1、b2的旋转方向X的前侧的近傍位置,设定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升程部23b的开始位置)e,并且,在从该升程开始位置e向旋转方向X的后侧的指定角度α的位置,设定端面凸轮23的升程结束位置(升程部23b的结束位置)f。而且,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以从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旋转方向X的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结束位置f为止的角度α小于180度的方式形成。此时,基于图17所示的摇臂C的凸轮从动件C'与操作装置301~306的销部32的位置关系,各凸轮单元部201~204在排气行程结束后不久便移动。
[0147] 但是,即使以如上所述的位置关系来设定第一、第二凸轮部221、222的尖部b1、b2与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在因工作不良导致操作装置301~306的销部32在不希望的时期突出的情况下,仍存在该销部32与升程部23b意外卡合的危险。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端面凸轮23上,一体地设置有用于使往工作位置移动的销部32强制性地退避(推回)到退避位置的倾斜部23c。
[0148] 该倾斜部23c基于切换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凸轮部22的顺序或操作装置的设置个数等条件,其实际上应设置的位置会有所不同。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前后两端、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后端、第三凸轮单元部203的前端、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倾斜部23c。另一方面,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前端及第三凸轮单元部203的后端,未设置倾斜部23c。
[0149]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按点火顺序,以第三气缸13→第四气缸14→第二气缸12→第一气缸11的顺序使凸轮单元部201~204移动,以切换使各气缸11~14的排气门A开闭的凸轮部。因此,基于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及第二凸轮单元部202中的移动顺序较迟的是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基于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及第四凸轮单元部204中的移动顺序较迟的是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因此,将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推回的倾斜部23c仅设置在移动顺序较迟的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后端,而在移动顺序较早的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前端不设置倾斜部23c。而且,推回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的倾斜部23c仅设置在移动顺序较迟的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的前端,而在移动顺序较早的第三凸轮单元部203的后端不设置倾斜部23c。
[0150] 如图20~图23所示,倾斜部23c在端面凸轮23的端面上以比升程部23b进一步朝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该倾斜部23c被设置在比端面凸轮23的升程结束位置f更向旋转延迟侧(与箭头X为逆向)的指定角度范围,更具体而言,设置在从升程结束位置(倾斜开始位置)f到倾斜结束位置g为止的角部范围。倾斜部23c的外周面为越向旋转延迟侧而半径方向的升程量(半径)逐渐变大的凸轮面。该凸轮面的升程量被设定成:倾斜开始位置f处的凸轮面比位于工作位置的销部32的远端部稍低,并且倾斜结束位置g处的凸轮面比位于退避位置的销部32的远端部稍低。
[0151] 具有这样的形状的凸轮面的倾斜部23c,在基于升程部23b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移动结束后,与销部32的远端部滑接,由此能够使销部32从工作位置退避到退避位置。另外,如上所述,倾斜结束位置g处的凸轮面比位于退避位置的销部32的远端部低,但基于从倾斜开始位置f到倾斜结束位置g施加于销部32的惯性力和电磁式致动器的磁力,销部32被推回到远离凸轮面的退避位置。
[0152] 此外,在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端面凸轮23上还一体地设置有逆转时复位倾斜部23d,该逆转时复位倾斜部23d用于在凸轮轴2逆转时使移动到工作位置的销部32强制性地推回到退避位置。
[0153] 该逆转时复位倾斜部23d,在凸轮单元部201~204的两端的端面凸轮23、23中的设有倾斜部23c的端面凸轮23上,与倾斜部23c一起设置。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逆转时复位倾斜部23d分别设置在第一凸轮单元部201的前后两端、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后端、第三凸轮单元部203的前端、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的前后两端。
[0154] 倾斜部23c及逆转时复位倾斜部23d以如下的方式设置:在相邻的凸轮单元部接近时,彼此面向的端面凸轮23、23尤其是端面凸轮23的倾斜部23c及逆转时复位倾斜部23d和与其相向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不会发生干涉。
[0155] 下面,对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气门传动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0156] 首先,如图16所示,例如在发动机为高转速且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位于第一位置时,在这些凸轮单元部201~204任一者中,两端的工作部22、22中的升程量大的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而且,随着凸轮轴2的旋转,按照前述的点火顺序,各气缸11~14的排气门A…A在排气行程时以相对较大的开阀量来开阀。
[0157] 当从该状态开始,例如伴随发动机转速的下降而切换凸轮部以减小排气门A…A的开阀量时,对第二、第五操作装置302、305进行通电,使各销部32、32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
[0158] 即,首先,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突入到位于第一位置且处于相互接近的状态下的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与这些端面凸轮23、23卡合。此时,销部32突入到第三、第四凸轮单元部203、204的端面凸轮23、23中升程量为零的基准面23a、23a彼此相向的角度范围。换言之,销部32在基准面23a、23a彼此相向的角度范围的部分位于销部32下方的时期,突入到端面凸轮23、23之间。
[0159] 并且,在第三气缸13的排气行程结束后,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的位置。随后,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三凸轮单元部203推向前方,使其移动到第二位置。
[0160] 另外,在第三凸轮单元部203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所述销部32的位置之后,当凸轮轴2旋转90°而第四气缸14的排气行程结束时,接着,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所述销部32的位置。随后,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四凸轮单元部204推向后方,使其移动到第二位置。
[0161] 随后,停止对第五操作装置305的电磁式致动器的通电,销部32的远端面一边与倾斜部23c的凸轮面滑接一边受到上推,从而销部32被强制性地推回到退避位置。随后,销部32通过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被保持在退避位置。
[0162] 接下来,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突入到位于第一位置且处于相互接近的状态下的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之间,与这些端面凸轮23、23卡合。此时,销部32突入到与第一、第二凸轮单元部201、202的端面凸轮23、23中升程量为零的基准面23a、23a彼此相向的角度范围。
[0163] 并且,在第二气缸12的排气行程结束后,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的位置。随后,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第二操作装置302的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二凸轮单元部202推向后方,使其移动到第二位置。
[0164] 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所述销部32的位置后,当凸轮轴2旋转90°而第一气缸11的排气行程结束时,接着,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所述销部32的位置。随后,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一凸轮单元部201推向前方,使其移动到第二位置。
[0165] 进而,停止对第二操作装置302的电磁式致动器的通电,销部32的远端面一边与倾斜部23c的凸轮面滑接一边被上推,从而销部32被强制性地推回到退避位置。随后,销部32通过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被保持在退避位置。
[0166] 通过以上动作,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8所示,在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任一者中,第二凸轮部222…222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在排气行程时,各气缸11~14的排气门A…A便以相对较小的开阀量而开阀。
[0167] 另一方面,在从图18所示的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升程量小的第二凸轮部222…222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开始,例如伴随发动机转速的上升,而切换到图16所示的升程量大的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时,对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操作装置301、303、304、306进行通电,使这些操作装置301、303、304、306的销部32…32从退避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
[0168] 即,首先,第四操作装置304的销部32突入到与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23a对应的角度范围。换言之,销部32在与基准面23a对应的角度范围的部分位于销部32下方的时期,突入到端面凸轮23的相向位置。
[0169] 并且,在第三气缸13的排气行程结束后,第三凸轮单元部203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突入的第四操作装置304的销部32的位置。随后,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三凸轮单元部203推向后方,使其移动到第一位置。
[0170] 在第三凸轮单元部203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第四操作装置304的销部32的位置后,当凸轮轴2旋转90°而第三气缸13的排气行程结束时,接着,第六操作装置306的销部32突入到与位于第二位置的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23a对应的角度范围,与该端面凸轮23卡合。
[0171] 并且,在第四气缸14的排气行程结束后,第四凸轮单元部204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突入的第六操作装置306的销部32的位置。随后,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四凸轮单元部204推向前方,使其移动到第一位置。
[0172] 随后,当第四凸轮单元部204的端面凸轮23的倾斜部23c不存在于第五操作装置305的销部32的下方时,所述销部32便能够向工作位置移动。
[0173] 接下来,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突入到与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凸轮单元部202后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23a对应的角度范围。销部32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一边与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二凸轮单元部202推向前方,使其移动到第一位置。
[0174] 而且,与该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移动大致并行地,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突入到与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基准面23a对应的角度范围。
[0175] 进而,在第二凸轮单元部202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第三操作装置303的销部32的位置后,当凸轮轴2旋转90°而第一气缸11的排气行程结束时,第一凸轮单元部201前侧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开始位置e到达第一操作装置301的销部32的位置。于是,伴随凸轮轴2的旋转,所述销部32一边与该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滑接一边将第一凸轮单元部
201推向后方,使其移动到第一位置。
[0176] 由此,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全部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16所示,在第一~第四凸轮单元部201~204的任一者中,恢复到第一凸轮部221…221位于与摇臂C、C的凸轮从动件C'、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0177]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四个气缸11~14中分别具备的四个凸轮单元部201~204由六个操作装置301~306来进行操作,使排气门A…A开闭的凸轮部22在升程量大的第一凸轮部221…221与升程量小的第二凸轮部222…222之间被切换。
[0178]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凸轮单元部201~204具有倾斜部23c,该倾斜部23c形成在从销部23所卡合的端面凸轮23的升程部23b的升程结束位置f往旋转延迟侧的指定角度范围。倾斜部23c在端面凸轮23的移动结束后抵接于销部32从而将销部32从工作位置推回到退避位置。因此,通过该倾斜部23c,能够切实地将处于工作位置的销部32朝退避位置推回。而且,由于在基于销部32的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移动结束后倾斜部23c发挥作用,因此既能够切实地进行凸轮单元部201~204的移动,又能够迅速地将销部32推回到退避位置。由此,即使在连续切换凸轮的情况下,仍能够瞬时地连续执行凸轮部221、221的切换动作。
[0179] 而且,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相邻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以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23、23的升程部23b、23b的相位彼此互不相同的方式设置,在接近时,升程部23b、23b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合,因此,能够实现凸轮轴2的轴向紧凑化,进而能够实现发动机的紧凑化。
[0180] 以上的说明是针对排气侧的凸轮轴进行的,但对于进气侧的凸轮轴也能够采用完全相同的结构,由此在进气侧也能获得所述的作用效果。
[0181] 而且,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在凸轮单元部201~204中,使第一凸轮部221的升程量与第二凸轮部222的升程量互不相同,但也可在一方的凸轮部上设置通常的尖部,而在另一方的凸轮部上不设置尖部而是使整体仅由基圆形成(使尖部的升程量为零)。此时,通过利用所述另一方的凸轮部,能够停止气门的开闭。这样的气门的停止动作适合于例如在发动机的低负载运转等时进行减缸运转的情形。
[0182] 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应用到四缸四气门型DOHC发动机的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其也能够适用于具有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以及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的各种多缸发动机。
[0183] 例如,在直列五缸发动机中,在点火顺序为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四气缸、第五气缸、第三气缸的顺序的情况下,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为第一、第二气缸及第四、第五气缸这两组,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为第二、第三气缸及第三、第四气缸这两组。
[0184]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其还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的部分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0185] 最后,对上述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特征结构以及基于该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总结说明。
[0186] 上述实施方式涉及设置在多缸发动机中的气门传动装置,所述多缸发动机包括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以及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至少一对气缸。该气门传动装置包括:凸轮轴,具有轴部和多个凸轮单元部,所述轴部沿气缸列方向延伸,所述凸轮单元部针对每一气缸设置,而且以与所述轴部一体地旋转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轴部;操作机构,使所述多个凸轮单元部相对于所述轴部沿轴向移动。所述凸轮单元部针对各气缸的每一气门具有在轴向上相邻的两个凸轮部,该两个凸轮部具有共同的基圆且尖部的形状互不相同,在所述凸轮单元部的轴向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端面凸轮。所述操作机构具有多个操作部件,该多个操作部件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能够在突入至与所述多个凸轮单元部的各端面凸轮在轴向上相向的位置的工作位置和从所述端面凸轮的相向位置退避后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操作机构通过使移动至所述工作位置的各操作部件与所述端面凸轮卡合而使所述凸轮单元部沿轴向移动,以切换使各气缸的气门开闭的凸轮部。所述多个操作部件具有共用操作部件和个别操作部件,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共用地设置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之间,在两凸轮单元部接近时与各端面凸轮卡合,所述个别操作部件针对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以及位于气缸列的端部的端面凸轮个别地设置,与各端面凸轮卡合。
[0187] 此处,“凸轮部”中包含尖部的形状与基圆一致的凸轮部的情形(升程量为零的情形)。
[0188] 根据该结构,将单一的操作部件(共用操作部件)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之间的位置,在与所述两个气缸对应的各凸轮单元部接近时,使所述操作部件突入到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之间,从而能够使所述各凸轮单元部相互离开地沿轴向移动。即,通过单一的操作装置能够使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各气缸对应的凸轮单元部移动,因此,与针对每一端面凸轮设置操作部件的情形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189] 此外,针对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两个气缸的凸轮单元部的彼此相向的端面凸轮的每一者设置操作部件(个别操作部件),使该操作部件分别突入到对应的端面凸轮并与该端面凸轮卡合,从而能够使各凸轮单元部独立地沿轴向移动。由此,与由单一的操作部件使与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各气缸对应的凸轮单元部移动的情形相比,能够扩大操作部件的可突出的期间。其结果,即使在发动机的高转速时,也能够充分地确保操作部件的可突出的期间,因此无需通过使驱动操作部件的致动器大型化等来使操作部件的突出速度高速化,能够恰当地进行凸轮部的切换动作。
[0190] 所述气门传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多缸发动机是直列四缸发动机,所述点火顺序按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顺序来设定。
[0191] 此处,上述的点火顺序并不限于从第一气缸开始点火的情形,其还包括从第二~第四气缸中的任一气缸开始点火的情形。
[0192] 根据该结构,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第一、第二气缸之间以及第三、第四气缸之间的位置,分别设置共用操作部件,在此外的气缸间位置及气缸列的端部位置分别设置个别操作部件,从而能够使操作部件以六个来构成。即,与针对各端面凸轮的每一者设置操作部件的情形(此情况下便需要8个操作部件)相比,能够削减操作部件的数量。
[0193] 此外,根据上述的设置模式,由于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不连续的第二、第三气缸之间,针对相向的端面凸轮的每一者设置个别操作部件,因而能够扩大该操作部件的可突出的期间。因此,即使在发动机的高转速时,也能够恰当地进行凸轮部的切换动作。
[0194] 所述气门传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凸轮单元部上设置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在所述凸轮单元部基于所述操作部件而沿轴向的移动结束后,与位于工作位置的操作部件滑接而将该操作部件推回到所述退避位置,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对应的所述倾斜部仅设置在基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移动顺序较迟的所述凸轮单元部上。
[0195] 根据该结构,在凸轮单元部基于操作部件而沿轴向的移动结束后,通过设置在凸轮单元部上的倾斜部,能够将处于工作位置的操作部件强制性地推回到退避位置。即,在切实地进行了凸轮单元部的移动后,能够切实地使操作部件移动到退避位置。由此,即使在连续地进行凸轮部的切换动作时,也能够切实地防止操作部件与凸轮单元部的干涉,因此,能够连续地进行凸轮部的切换动作。
[0196] 尤其是,对于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之间的共用操作部件,仅在基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移动顺序较迟的凸轮单元部上设置倾斜部,因此,能够在使彼此相邻的两凸轮单元部分别沿相互离开的方向恰当地移动后,将共用操作部件推回到退避位置。
[0197] 所述气门传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凸轮单元部上设置有倾斜部和限制部,所述倾斜部在所述凸轮单元部基于所述操作部件而沿轴向的移动结束后,与位于工作位置的操作部件滑接而将该操作部件推回到所述退避位置,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倾斜部连续地形成,而且限制被推回到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操作部件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对应的所述倾斜部及所述限制部仅设置在基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移动顺序较迟的所述凸轮单元部上。
[0198] 根据该结构,通过与所述倾斜部连续地形成的限制部,能够防止操作部件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因致动器动作出错等而导致处于退避位置的操作部件的往工作位置的移动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操作部件与凸轮单元部的干涉,能够提高气门传动装置的稳定性。
[0199] 此外,对于设置在相邻地设置且点火顺序连续的两个气缸之间的共用操作部件,仅在基于所述共用操作部件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两个凸轮单元部中移动顺序较迟的凸轮单元部上设置倾斜部及限制部,因此,能够在使彼此相邻的两凸轮单元部分别沿相互离开的方向恰当地移动后,将共用操作部件恰当地推回到退避位置,并且能够防止共用操作部件往工作位置的移动。
[020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01]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多缸发动机的气门传动装置中,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实现发动机的紧凑化,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动机的高转速时的凸轮的切换动作,因此,本发明在此类发动机的制造技术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可利用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