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

申请号 CN201610269152.0 申请日 2016-04-27 公开(公告)号 CN105863649A 公开(公告)日 2016-08-17
申请人 迟新宋; 发明人 迟新宋;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地下空间开发施工技术领域。在拟建地下空间地段用沉井技术施工创面口部,创面口部的面积为地下空间建筑的1%?2%;将拟建的地下空间划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通道,使每个通道均沿创面口部方向贯通设置,通过顶管法将管节设置在每个通道中,形成横向管幕和纵向管幕,在通道中设置有用于 支撑 管节的转向支撑,包括液压临时支撑、垫板和支撑柱,液压临时支撑安装于管幕下后,安装两边支撑柱,并通过垫板顶紧,转向支撑将上部荷载转向地基,待主体结构强度达到90%以上,去掉液压临时支撑,将支撑柱预埋于主体结构中。本发明可以解决 现有技术 中施工 质量 可靠性差、施工工效慢及建设成本高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拟建地下空间地段用沉井技术施工创面口部,所述创面口部的面积为地下空间建筑的1%-2%;将拟建的地下空间划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通道,使每个通道均沿创面口部方向贯通设置,通过顶管法将管节设置在每个通道中,形成横向管幕和纵向管幕,采用矿山法及盾构技术进行管幕的支护设计与施工;在通道中设置有用于支撑管节的转向支撑,所述转向支撑包括液压临时支撑、垫板和支撑柱,所述液压临时支撑安装于管幕下后,安装两边支撑柱,并通过垫板顶紧,所述转向支撑将上部荷载转向地基,待主体结构强度达到90%以上,去掉所述液压临时支撑,将支撑柱预埋于主体结构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支撑还包括转向支撑格构梁和底部受大梁,所述转向支撑的安装顺序为:①安装底部受力大梁→②安装液压临时支撑→③将转向支撑格构梁放在液压临时支撑上,使液压临时支撑上的上部荷载达到上部静荷载的80%→④安装两边的支撑柱→⑤根据两边支撑柱与底部受力大梁的距离确定垫板厚度,安装垫板并将垫板顶紧→⑥待主体结构强度达到90%以上,将液压临时支撑去掉,转向支撑格构梁和支撑柱预埋在主体结构中。

说明书全文

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属于地下空间开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匮乏。为了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土地的多重使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绿地、广场、道路、管线等既有设施下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种需求和发展趋势。
[0003] 把利用空间从地上转移地下,为了减少对地面既有设施的影响,越来越多地段需要采用暗挖法实施,暗挖法就是指在城市建筑工程中,在地基土体内部直接开挖,而不需要从地面明处一直挖下去的施工方法。一般施工时,通常采用筋砼格构柱作初级支护,较小锚杆作初级支护,这种作业方法形成初级支护达到支护强度慢,每次围岩土体少,每次取上台土、下台土都要根据土体性质不得超过多少,只能采用人工取土,施工工效慢,成本高,危险性大,且通常是把上部荷载先放在一个永久支撑上,再由永久支撑又变成荷载,不仅增加造价,还会多取整支撑体积的土方体积,支撑时,一般采用工字钢封闭钢框架,再加上钢丝网喷浆,分段进行支撑,施工速度慢,造价高,且传不明确。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施工质量可靠性差、施工工效慢及建设成本高的问题。
[0005]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在拟建地下空间地段用沉井技术施工创面口部,所述创面口部的面积为地下空间建筑的1%-2%;将拟建的地下空间划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通道,使每个通道均沿创面口部方向贯通设置,通过顶管法将管节设置在每个通道中,形成横向管幕和纵向管幕,采用矿山法及盾构技术进行管幕的支护设计与施工;在通道中设置有用于支撑管节的转向支撑,所述转向支撑包括液压临时支撑、垫板和支撑柱,所述液压临时支撑安装于管幕下后,安装两边支撑柱,并通过垫板顶紧,所述转向支撑将上部荷载转向地基,待主体结构强度达到90%以上,去掉所述液压临时支撑,将支撑柱预埋于主体结构中。
[0006] 进一步地,为增加转向支撑的牢固性,所述转向支撑还包括转向支撑格构梁和底部受力大梁,所述转向支撑的安装顺序为:①安装底部受力大梁→②安装液压临时支撑→③将转向支撑格构梁放在液压临时支撑上,使液压临时支撑上的上部荷载达到上部静荷载的80%→④安装两边的支撑柱→⑤根据两边支撑柱与底部受力大梁的距离确定垫板厚度,安装垫板并将垫板顶紧→⑥待主体结构强度达到90%以上,将液压临时支撑去掉,转向支撑格构梁和支撑柱预埋在主体结构中。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的主要优点:
[0008] (1)每次取土的间距大,可取土最大间距为管幕直径的20倍,即管幕直径为0.22m时,可取土间距为4.4m,而原取土理论按围岩土的理论最多可取土0.75m,不便于扒土机取土,原取土高度不应高于2.2m,现取土高度可达到3.6m,方便机械开挖进深需求。
[0009] (2)转向支撑的设置可以省去工字钢框架层和钢丝网喷浆,转向支撑的液压临时支撑可重复使用,从而节约工程造价;
[0010] (3)采用本发明的构筑方法,造价降低,施工速度提高,施工荷载传递比较明确,施工中的安全性增加。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横向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向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中,1、横向管幕,2、纵向管幕,3、液压临时支撑,4、垫板,5、支撑柱,6、转向支撑格构梁,7、底部受力大梁,8、贯框,9、出料口,10、原地坪。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具体如下:一种地表微创地下空间暗挖的构筑技术,在拟建地下空间地段用沉井技术施工创面口部,所述创面口部的面积为地下空间建筑的1%-2%;将拟建的地下空间划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通道,使每个通道均沿创面口部方向贯通设置,通过顶管法将管节设置在每个通道中,形成横向管幕和纵向管幕,采用矿山法及盾构技术进行管幕的支护设计与施工;在通道中设置有用于支撑管节的转向支撑,所述转向支撑包括液压临时支撑、垫板和支撑柱,所述液压临时支撑安装于管幕下后,安装两边支撑柱,并通过垫板顶紧,所述转向支撑将上部荷载转向地基,待主体结构强度达到90%以上,去掉所述液压临时支撑,将支撑柱预埋于主体结构中。
[0016] 所述转向支撑还包括转向支撑格构梁和底部受力大梁,所述转向支撑的安装顺序为:①安装底部受力大梁→②安装液压临时支撑→③将转向支撑格构梁放在液压临时支撑上,使液压临时支撑上的上部荷载达到上部静荷载的80%→④安装两边的支撑柱→⑤根据两边支撑柱与底部受力大梁的距离确定垫板厚度,安装垫板并将垫板顶紧→⑥待主体结构强度达到90%以上,将液压临时支撑去掉,转向支撑格构梁和支撑柱预埋在主体结构中。
[0017] 对于转向支撑格构梁的设计,通常按钢结构格构梁计算截面,换算惯性矩,从而确定各钢板的内力,确定截面大小,如果主体结构板过薄,转向支撑格构梁不能满足受力需要,可在转向支撑格构梁底部增加工字型横梁按迭合梁计算以满足需要;对于底部受力大梁,由计算确定下翼缘宽度,由管幕荷载加上施工荷载来确定地基反力计算,整个转向支撑按封闭框架计取,四个点为刚接点,设计时计算跨中弯矩,确定横向支撑宽度时应满足机械开挖最小回转半径,高度由机械开挖最小挖掘高度确定。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每次取土的间距大,可取土最大间距为管幕直径的20倍,即管幕直径为0.22m时,可取土间距为4.4m,而原取土理论按围岩土的理论最多可取土0.75m,不便于扒土机取土,原取土高度不应高于2.2m,现取土高度可达到3.6m,方便机械开挖进深需求;此外,转向支撑的设置可以省去工字钢框架层和钢丝网喷浆,转向支撑的液压临时支撑可重复使用,从而节约工程造价;采用本发明的构筑方法,造价降低,施工速度提高,施工荷载传递比较明确,施工中的安全性增加。
[0019]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的说明,并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在此基础上做出改变。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