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顶管大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

申请号 CN201410352567.5 申请日 2014-07-23 公开(公告)号 CN104265301A 公开(公告)日 2015-01-07
申请人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巴雅吉呼; 舒刚强; 张冠军; 徐连刚; 石元奇; 张琛; 刘峰; 王虎; 蒋威;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矩形顶管大 角 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包括:将顶管机斜向掘进至工作井前;将工作井填满回填土;将顶管机斜向推进至工作井内并形成顶入段;挖去工作井内的回填土,直至完全暴露出顶入段;拆除顶入段并吊装出工作井;在顶管机上 切除 顶入段的 位置 补焊胸板;重复上述将顶管机推进至工作井内之后的步骤,直至顶管机的 外壳 完全进入工作井内;将顶管机的剩余外壳与工作井连接,以完成通道贯通。本发明解决了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的难题,并成功实现通道的贯通。
权利要求

1.一种矩形顶管大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顶管机斜向掘进至工作井前;
将工作井填满回填土;
将顶管机斜向推进至所述工作井内并形成顶入段;
挖去所述工作井内的回填土,直至完全暴露出所述顶入段;
拆除所述顶入段及所述顶入段内的设备并全部吊装出所述工作井;
在所述顶管机上切除所述顶入段的位置补焊胸板;
再次将所述工作井填满回填土;
重复上述将所述顶管机推进至所述工作井内之后的步骤,直至所述顶管机的外壳完全进入所述工作井内;
将所述顶管机的剩余外壳与所述工作井连接,以完成通道贯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工作井填满所述回填土之前,包括:对应于所述顶管机的推进位置,在所述工作井上设置预埋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推进所述顶管机之前,包括:拆除所述钢洞门外围的围护结构,并将所述顶管机对准所述预埋式钢洞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拆除所述顶入段时,包括:沿所述钢洞门切割所述顶管机的外壳,以将所述第一顶入段从所述顶管机上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顶管机的剩余外壳与所述工作井连接,包括:将所述顶管机的剩余外壳与所述预埋式钢洞门焊接连接。

说明书全文

矩形顶管大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顶管进洞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采用矩形顶管施工十分广泛,例如,地车站出入口、地下通道等。此类工程施工需具备顶管始发的工作井(即称始发井)和顶管到达接收的工作井(即称接收井)各一座。一般在工程设计中,始发井与接收井均与顶管掘进轴线垂直并且满足顶管正常始发与到达的尺寸要求。
[0003]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与日益剧增的交通压,在一些特定环境下,如周边建构筑物、繁忙的道路、重要地下管线等,施工场地越来越多地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从而无法设置通常的接收井,并很可能会出现接收井与顶管掘进轴线不垂直、接收井尺寸远小于正常施工所需尺寸等情况。对于此类情况而言,顶管通道的建设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施工必要的工作井却是阻碍工程建设的难题,因此,必须通过新的施工方法以使得顶管成功进入工作井并与之贯通。

发明内容

[0004]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以解决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的难题,并成功实现通道的贯通。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包括:
[0006] 将顶管机斜向掘进至工作井前;
[0007] 将工作井填满回填土;
[0008] 将顶管机斜向推进至工作井内并形成顶入段;
[0009] 挖去工作井内的回填土,直至完全暴露出顶入段;
[0010] 拆除顶入段及顶入段内的设备并全部吊装出工作井;
[0011] 在顶管机上切除顶入段的位置补焊胸板;
[0012] 重复上述将顶管机推进至工作井内之后的步骤,直至顶管机的外壳完全进入所述工作井内;
[0013] 将顶管机的剩余外壳与工作井连接,以完成通道贯通。
[0014] 本发明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逐步推进并同时加以拆除的方式,合理拆除顶管机的顶入段及其内的相应设备,以高效地将顶管机的外壳完全推入工作井内,最终完成通道的贯通。
[0015] 优选地,在将工作井填满所述回填土之前,包括:对应于顶管机的推进位置,在工作井上设置预埋式
[0016] 优选地,在推进顶管机之前,包括:拆除钢洞门外围的围护结构,并将对准所述预埋式钢洞门。
[0017] 优选地,在拆除顶入段时,包括:沿钢洞门切割顶管机的外壳,以将第一顶入段从所述顶管机上分离。
[0018] 优选地,将顶管机的剩余外壳与工作井连接,包括:将顶管机的剩余外壳与预埋式钢洞门焊接连接。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0] 图2为图1中顶管机未推进工作井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图1中形成第一顶入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图1中形成第二顶入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4] 参照图1,为本发明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矩形顶管大角度斜交进洞施工方法,结合图2至图4,包括以下依次执行的步骤:
[0025] 步骤S1,将顶管机2斜向掘进至工作井1前,并将工作井1填满回填土;
[0026] 步骤S2,将顶管机2首次斜向推进至工作井内形成第一顶入段20;
[0027] 步骤S3,挖去工作井1内的回填土,拆除第一顶入段20及第一顶入段20内的设备并全部吊装出工作井1;
[0028] 步骤S4,在顶管机上切除顶入段的位置补焊胸板,再次将工作井1填满回填土;
[0029] 步骤S5,将顶管机2再次推进至工作井1内形成第二顶入段22;
[0030] 步骤S6,再次挖去工作井1内的回填土,拆除第二顶入段22及第二顶入段22内的设备并全部吊装出工作井1;
[0031] 步骤S7,若在拆除第二顶入段22后,顶管机2的外壳已完全推入工作井1内,则将顶管机2的剩余外壳与工作井1连接,以完成通道的贯通;若在拆除第二顶入段22后,顶管机2的外壳仍旧未完全推入工作井1内,即仍有一部分外壳在工作井1之外,,则重复步骤S4至S6,直至顶管机2的外壳完全进入工作井1的钢洞门5内。
[0032]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实际操作过程如下:
[0033] 第一步,参照图2,为图1中顶管机未推进工作井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先将矩形顶管机2推进至工作井1的加固区3内,并停靠在工作井1的围护结构4外0.5m左右处。
[0034] 而后,对应于顶管机2的推进位置,在工作井1的内沿壁上开设一个预埋式的钢洞门5,再在工作井1内回填土方直至围护结构4的顶圈梁。
[0035] 第二步,参照图3,为图1中形成第一顶入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拆除钢洞门5外所对应的围护结构4,将顶管机2缓慢推进至工作井1内,直至顶管机2距离工作井1的对面结构10cm至20cm时,停止推进,以此形成第一顶入段20。
[0036] 第三步,挖除工作井1内第一顶入段20周围的剩余土方,使得第一顶入段20完全暴露出来。此时,便可将顶管机2中第一顶入段20内部的如单侧螺旋机、刀盘驱动电机等部件拆除,再将第一顶入段20沿着钢洞门5的内侧沿壁进行分切割,并且,将这些拆除切割的外壳及全部部件均吊装出工作井1。
[0037] 第四步,在顶管机2上切割分离处补充焊接上加强胸板,该加强胸板的内侧焊接有井字型的网格,以提高加强胸板的受力强度与刚度并为后续再次推进做准备。
[0038] 随后,待胸板焊接完成后,再次在工作井1内填满土方直至围护结构4的顶圈梁。
[0039] 第五步,参照图4,为图1中形成第二顶入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将顶管机2再次向工作井1内缓慢推进,直至顶管机2距离工作井1的对面结构10cm至20cm时,再停止推进,以此形成第二顶入段22。
[0040] 第六步,挖除工作井1内第二顶入段22周围的剩余土方,使得第二顶入段22完全暴露出来。此时,便可继续将顶管机2中第二顶入段22内部的设备进行拆除,并同时将第二顶入段22再次沿着钢洞门5的内侧沿壁进行分块切割,以使得与钢洞门5保持齐平,并且,将这些拆除切割的外壳及全部部件再次吊装出工作井1。
[0041] 第七步,若此时顶管机2的外壳已完全推入工作井1的钢洞门5内,并且,需保证最后推入的外壳与钢洞门5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搭接长度,则将顶管机2的剩余外壳与工作井1连接,以完成通道的贯通。通道的贯通具体包括:将顶管机2的剩余外壳与钢洞门5进行焊接,并且,在无顶管机外壳区域,将顶管机2的管节绑扎连接钢筋并浇筑混凝土
[0042] 若此时顶管机2的外壳仍旧未完全推入工作井1内,即仍有一部分外壳处于工作井1之外,则重复步骤S4至S6,直至顶管机2的外壳完全进入工作井的钢洞门5内。
[0043] 完成上述实施过程后,本发明可体现出以下特点:
[0044] 通过逐步推进并同时加以拆除的方式,合理拆除顶管机的顶入段及其内的相应设备,以高效地将顶管机的外壳完全推入工作井内,最终完成通道的贯通。
[0045]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