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机

申请号 CN201180033193.5 申请日 2011-05-24 公开(公告)号 CN102984980B 公开(公告)日 2016-08-10
申请人 阿尔弗雷德·凯驰两合公司; 发明人 克里斯多佛·布罗伊尔; 达维德·鲁克维德;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具有基体(12)的清洗机(10),在该基体上,盖罩(19)借助于至少一个 铰链 (21、22)以能在闭合 位置 与开启位置之间来回枢转的方式支承。为了如下地改进清洗机,即,铰链嵌入盖罩(19)的和基体(12)的外部轮廓并且盖罩能够大于90°地枢转,而提出如下,即,铰链具有盖罩在闭合位置时从外部不可见的枢转臂(28),该枢转臂能相对于基体绕第一枢 转轴 线(36)枢转并且盖罩以能绕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取向的第二枢转轴线(38)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该枢转臂上,并且铰链具有第一止动装置(77、91、92)和第二止动装置(51、72),用于在打开和闭合盖罩时交替地使盖罩相对于枢转臂、枢转臂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和释放。
权利要求

1.清洗机,其具有基体,在该基体上,盖罩借助于至少一个铰链以能在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来回枢转的方式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21、22)具有当所述盖罩(19)在闭合位置时从外部不可见的枢转臂(28),该枢转臂能相对于所述基体(12)绕第一枢转轴线(36)枢转并且所述盖罩(19)以能绕平行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36)取向的第二枢转轴线(38)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该枢转臂上,并且所述铰链(21、22)具有第一止动装置和第二止动装置,用于在打开和闭合所述盖罩时交替地使所述盖罩(19)相对于所述枢转臂(28)、所述枢转臂(28)相对于所述基体(12)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和释放,并且所述铰链(21、22)具有至少一个止挡面(55、56),所述枢转臂(28)在所述盖罩(19)的中间位置能靠放到所述止挡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动装置和/或所述第二止动装置具有能相互松开地卡的锁止环节(91、92、77;51、7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动装置具有抗相对转动地保持在所述盖罩(19)上的第一锁止环节(91、92),该第一锁止环节在第一锁止位置与布置在所述枢转臂(28)上的第二锁止环节(77)为了实现能松开的锁止连接而配合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止环节(91、92)能与所述盖罩(19)卡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止环节具有两个能弹性变形的第一锁止翼(91、92),其中,所述第一锁止翼(91、92)在第一锁止位置将所述枢转臂(28)容纳在其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止环节具有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枢转臂(28)上的锁止凹处(7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止环节具有两个锁止凹处(77),所述锁止凹处布置在所述枢转臂(28)的相互背离的侧(74、75)上。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21、22)具有能固定在所述基体(12)上的承载件(24),所述枢转臂(28)以能绕所述第一枢转轴线(36)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该承载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24)能与所述基体(12)以可插接的方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24)具有容纳井(44),保持在所述基体(12)上的保持栓(49)沉入该容纳井。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臂(28)经由薄膜铰链(26)一体式地与所述承载件(24)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动装置具有保持在所述承载件(24)上的第三锁止环节(51),该第三锁止环节在第二锁止位置与布置在所述枢转臂(28)上的第四锁止环节(72)为了实现能松开的锁止连接而配合作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锁止环节(51)与所述承载件(24)一体式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锁止环节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二锁止翼(51),其中,所述第二锁止翼(51)在第二锁止位置从后面嵌接所述枢转臂(28)的锁止凸起部(7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止翼(51)在所述第二锁止位置沉入所述枢转臂(28)的锁止容纳部(71)。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24)具有引导元件(58),用于引导所述枢转臂(28)。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元件(58)与所述枢转臂(28)构成形状锁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元件设计成弧形的引导栓(58),该引导栓沉入所述枢转臂(28)的引导井(67)。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21、22)具有两个止挡面(55、56),所述枢转臂(28)在所述盖罩(19)的中间位置能靠放到所述止挡面上并且所述止挡面布置在沉入所述枢转臂(28)的锁止容纳部(71)中的第二锁止翼(51)的相互背离的纵向侧(52、53)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21、22)由合成材料制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罩(19)借助于两个相同的铰链(21、22)能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基体(12)上,其中,这两个铰链(21、22)的第一枢转轴线以及这两个铰链(21、22)的第二枢转轴线分别彼此平齐地取向。
22.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设计为高压清洗机(10)。

说明书全文

清洗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洗机,尤其是高压清洗机,其具有基体,在该基体上,盖罩借助于至少一个铰链以能在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来回枢转的方式支承。

背景技术

[0002] 清洗机通常具有基体,在该基体上保持有驱动达,该驱动马达驱动接触待清洗的地面的清洗工具或例如。借助泵可以将清洗液尤其是置于压之下,从而可以将置于压力下的清洗液对准地面,以便将其清洗。通常,在基体上还保持有其它机组,例如加热装置,利用该加热装置可以使清洗液加温,或者还保持有抽吸机组,利用该抽吸机组可以将抽吸对象吸入污物容器。盖罩借助于至少一个铰链能枢转地支承在基体上,从而盖罩能够在闭合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来回枢转。盖罩形成遮盖物或者盖子,它在其闭合位置至少部分地遮盖保持在基体上的机组。例如,为了维护目的,盖罩能够枢转到其开启位置。在这种情况中,枢转范围可以扩展至大于90°,盖罩的枢转范围尤其可以为至少180°。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以如下方式改进类属形式的清洗机,即,至少一个铰链嵌入盖罩的和基体的外部轮廓并且盖罩能够大于90°地摆转。
[0004] 这个任务在开头提及类型的清洗机的情况中依据本发明由此解决,即,铰链具有盖罩在闭合位置时从外部不可见的枢转臂,该枢转臂能相对于基体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并且盖罩以能绕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取向的第二枢转轴线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该枢转臂上,并且铰链具有第一止动装置和第二止动装置,用于在打开和闭合盖罩时交替地使盖罩相对于枢转臂、枢转臂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和释放。
[0005] 在依据本发明的清洗机中使用至少一个铰链,该铰链具有盖罩在闭合位置时从外部不可见的枢转臂。由此,在盖罩的闭合位置不会由于至少一个铰链而损害清洗机的视觉印象。枢转臂相对于基体能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盖罩以能绕平行于第一枢转轴线取向的第二枢转轴线枢转的方式支承在枢转臂上。因此,在盖罩的打开运动中,枢转臂能够首先与支承在它上面的盖罩一起绕第一枢转轴线摆转直至到达中间位置。随后,盖罩能够相对于枢转臂绕第二枢转轴线摆转,从而整体上针对盖罩得出大于90°的枢转度范围。盖罩尤其能够180°地枢转。
[0006] 为了确保盖罩沿着预先给定的运动轨迹不受干扰地运动而不存在例如盖罩的边缘触碰基体的危险,铰链具有第一和第二止动装置。借助第一止动装置,盖罩能够从其闭合位置出发直至到达盖罩的中间位置而相对于枢转臂抗相对转动地止动,而枢转臂绕第一枢转轴线摆转。随后,第一止动装置能够如下程度地释放盖罩,即,盖罩能够绕第二枢转轴线摆转直至开启位置,其中,第二止动装置同时使枢转臂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因此,盖罩和枢转臂能借助两个止动装置交替地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和释放。由此确保如下,即,在打开盖罩时可靠地阻止绕两个枢转轴线的同时的枢转运动,更确切地说,绕两个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依次地进行。相应地也适用于闭合盖罩的情况。从开启位置出发,盖罩首先能够相对于枢转臂绕第二枢转轴线摆转直至到达中间位置。在该枢转运动期间,枢转臂借助于第二止动装置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然后,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盖罩从中间位置直至闭合位置的进一步的闭合运动,即,盖罩借助第一止动装置相对于枢转臂抗相对转动地止动,而该枢转臂能够相对于基体绕第一枢转臂摆转。
[0007] 两个止动装置交替地起作用,从而盖罩相对于枢转臂抗相对转动地止动或者枢转臂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因此,借助止动装置分别给两个枢转轴线配属确定的枢转角度范围,排除了绕两个轴线的同时的枢转。
[0008] 在依据本发明的清洗机中,盖罩能够沿着预先给定的运动轨迹大于90°地摆转,并且在盖罩的闭合位置至少一个铰链以美观的方式嵌入盖罩的和基体的外部轮廓。
[0009] 如下是具有优点的,即,第一和/或第二止动装置具有能相互松开地卡的锁止环节。借助锁止环节,能够以结构上简单且机械上能负载的方式确保如下,即,在预先给定的枢转角度范围中盖罩相对于枢转臂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和/或枢转臂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为了分别建立相互之间的锁止连接而配合作用的锁止环节在打开和闭合盖罩时在超过分别配属给枢转轴线的枢转角度范围的情况下自动地过渡到其锁止位置或者其释放位置。因此,可以取消附加的锁闩环节。
[0010] 例如可以设置如下,即,第一止动装置具有抗相对转动地保持在盖罩上的第一锁止环节,该第一锁止环节在锁止位置与布置在枢转臂上的第二锁止环节为了实现能松开的锁止连接而配合作用。借助第一和第二锁止环节,盖罩能够在第一枢转轴线的枢转角度范围中,也就是说在盖罩的闭合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抗相对转动地在枢转臂上止动。在到达中间位置之后,锁止环节在盖罩进一步打开时过渡到其释放位置,从而盖罩能够在第二枢转轴线的枢转角度范围中,也就是说在盖罩的中间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相对于枢转臂摆转。
[0011] 为了简化第一锁止环节的安装,如下是有利的,即,第一锁止环节能与盖罩卡锁。因此,第一锁止环节能够与盖罩卡锁。为此,可以例如使用至少一个锁止凸起部,其在将第一锁止环节安装在盖罩上时卡入盖罩的锁止凹处或锁止容纳部。以相应的方式也可以设置如下,即,在盖罩上布置有锁止凸起部,其在将第一锁止环节安装在盖罩上时卡入锁止凹处或锁止容纳部。
[0012] 如下是特别有利的,即,第一锁止环节为了与第二锁止环节构造能松开的锁止连接而具有两个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所述锁止翼在锁止位置将枢转臂容纳在其间。在打开盖罩时,枢转臂能够首先绕第一枢转轴线相对于基体摆转。在该枢转运动期间,第一锁止环节的两个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将枢转臂容纳在其间,从而第一锁止环节阻止了盖罩相对于枢转臂的枢转运动。如果盖罩在到达预先给定的中间位置之后进一步沿打开方向摆转,那么第一锁止环节的两个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释放枢转臂,从而盖罩现在能够相对于枢转臂绕第二枢转轴线摆转。
[0013] 在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能松开的锁止连接而与第一锁止环节配合作用的第二锁止环节具有至少一个布置在枢转臂上的锁止凹处。锁止凹处可以例如成型到枢转臂中或者模制到枢转臂上。
[0014] 如下是有利的,即,第二锁止环节具有两个锁止凹处,所述锁止凹处布置在枢转臂的相互背离的侧上。为了盖罩相对于枢转臂抗相对转动地止动,锁止凹处能够分别容纳第一锁止环节的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
[0015]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铰链具有能固定在基体上的承载件,枢转臂以能绕第一枢转轴线枢转的方式支承在该承载件上。枢转臂例如可以呈U形或呈C形地设计,其中,枢转臂在第一端部绕第一枢转轴线能枢转地与承载件连接,并且其中,盖罩以能绕第二枢转轴线枢转的方式支承在其第二端部上。
[0016] 承载件能有利地与基体以可插接的方式连接。这简化了承载件在基体上的安装。为此可以使用插接连接。
[0017] 承载件例如可以具有容纳井,保持在基体上的保持栓沉入该容纳井。有利地,保持栓在基体的工作位置垂直向上地伸出并且承载件能够从上面套装到保持栓上,其中,保持栓沉入承载件的容纳井。
[0018] 如下是特别有利的,即,容纳井和保持栓构成形状锁合。
[0019]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枢转臂与承载件以如下方式实现能枢转的连接,即,枢转臂经由薄膜铰链一体式地与承载件连接。至少一个铰链的构件数量可以由此保持得很小。此外,枢转臂与承载件之间的薄膜铰链的使用可以使至少一个铰链的成本低廉的制造成为可能。
[0020]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为了使枢转臂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而使用第二止动装置。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止动装置具有保持在承载件上的第三锁止环节,该第三锁止环节在锁止位置与布置在枢转臂上的第四锁止环节为了实现能松开的锁止连接而配合作用。因此,在盖罩的中间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的枢转角度范围内,枢转臂能够借助第三和第四锁止环节与承载件卡锁。
[0021] 如下是特别有利的,即,第三锁止环节与承载件一体式地连接。至少一个铰链的制造成本和铰链的安装耗费可以由此得到降低。
[0022] 第三锁止环节例如可以具有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该锁止翼在锁止位置从后面嵌接枢转臂的锁止凸起部。如果在打开盖罩时到达预先给定的中间位置,那么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从后面嵌接布置在枢转臂上的锁止凸起部。于是,阻止了枢转臂相对于承载件的枢转运动。
[0023] 第三锁止环节的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能够在锁止位置沉入枢转臂的容纳部。由此提高了至少一个铰链的机械负载能力。
[0024] 如下是特别有利的,即,承载件具有用于引导枢转臂的引导元件。引导元件可以为枢转臂在绕第一枢转轴线摆转时预先给定运动轨迹,枢转臂能沿着该运动轨迹运动。
[0025] 有利地,引导元件与枢转臂构成形状锁合。
[0026] 引导元件例如可以设计成弧形的引导栓,其沉入枢转臂的引导井。引导井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在枢转臂摆转时沿着引导栓的对应的引导面滑动。
[0027] 在依据本发明的清洗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铰链具有至少一个止挡面,枢转臂在盖罩的中间位置能靠放到所述止挡面上。止挡面在打开盖罩时界定枢转臂的枢转角度范围。
[0028] 如下是有利的,即,铰链具有两个止挡面,所述止挡面布置在沉入枢转臂的锁止容纳部的锁止翼的相互背离的纵向侧上。当枢转臂在打开盖罩时在到达中间位置的情况下止挡在两个止挡面上之后,借助锁止翼和配属给它的锁止凸起部,枢转臂能够相对于基体抗相对转动地止动。两个止挡面布置在锁止翼的两侧。这提高了铰链的机械稳定性
[0029] 如下是有利的,即,至少一个铰链由合成材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中可以设置如下,即,枢转臂与承载件一体式地连接并且与承载件一起构造第一合成材料成型件,铰链的第二合成材料成型件以止动件的形式能与盖罩可松开地连接,尤其是能卡锁。为了与枢转臂的对应的锁止环节建立能松开的锁止连接,止动件可以具有锁止环节。为了枢转臂与盖罩的关节式的连接,可以使用枢转栓形式的第三合成材料成型件。
[0030] 如下是特别有利的,即,枢转栓能与盖罩卡锁,因为由此能够进一步简化至少一个铰链的安装。
[0031] 在本发明的具有优点的实施方式中,枢转栓穿过有利的呈U形的或呈C形的枢转臂的凹部。
[0032] 在依据本发明的清洗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盖罩借助于前面提到的类型的两个相同的铰链能枢转地支承在基体上,其中,两个铰链的第一枢转轴线彼此平齐地取向,并且其中,两个铰链的第二枢转轴线也彼此平齐地取向。这种设计方案尤其在较大清洗机的情况中具有优点,其中,盖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量。这种设计方案尤其是在能移动的清洗机中被证明是有利的。
[0033] 可以设置如下,即,清洗机的基体构造底盘,至少两个滚动轮能转动地支承在其上,从而清洗机能够沿着地面行进。优选地,至少三个滚动轮能转动地支承在构造为底盘的基体上,其中,两个滚动轮能绕共同的转动轴线转动,而第三滚动轮以转向滚子的形式构造。
[0034]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清洗机可以优选以高压清洗机的形式设计。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高压清洗机。也可以设置如下,即,依据本发明的清洗机以地面清洗机的形式构造,例如以清扫机的形式或者以洗刷机的形式。在这样的设计方案中,在基体的底侧保持有用于清洗地面的清洗工具,清洗机能沿着所述地面行进。附图说明
[003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阐述。其中:
[0036] 图1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带有盖罩的清洗机的立体图,该盖罩借助两个相同构造的铰链能枢转地支承在基体上;
[0037] 图2示出了拆卸盖罩的情况下的清洗机在两个铰链之一的区域中的细节图;
[0038] 图3示出了图2的铰链的立体图;
[0039] 图4示出了铰链的经由薄膜铰链一体式地与承载件连接的枢转臂的立体图;
[0040] 图5示出了铰链的止动件的立体图;
[0041] 图6示出了盖罩闭合情况下的铰链的侧视图;
[0042] 图7示出了盖罩从闭合位置过渡到中间位置时的铰链的侧视图;
[0043] 图8示出了盖罩在中间位置时的铰链的侧视图;
[0044] 图9示出了盖罩从中间位置过渡到开启位置时的铰链的侧视图;
[0045] 图10示出了盖罩在开启位置时的铰链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在图1中以能加热和能移动的高压清洗机10的形式示意性地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清洗机。高压清洗机10包括基体12,该基体在所示实施例中构造底盘,滚动轮能转动地支承在该底盘上。第一滚动轮14绕转动轴线15能转动地支承在基体12的后部区域中。绕相同的转动轴线15,在附图中未示出的第二滚动轮能转动地支承在基体12上。附加地,可以使用转向滚子17形式的第三滚动轮,该转向滚子能转动地支承在基体12的底侧。
[0047] 盖罩19借助于第一铰链21和第二铰链22能枢转地支承在基体12上。在图1中示出盖罩19处于其闭合位置,在该闭合位置盖罩遮盖高压清洗机10的保持在基体12上的不同的机组。这样的机组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它尤其是指一种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驱动高压泵,从而可以将清洗液优选是水置于压力下。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另一机组以加热器的形式构造,利用该加热器能够加热置于压力下的清洗液。于是,能够以通常的方式借助于附图中未示出的、同样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喷枪使加热的、置于压力下的清洗液对准待清洗的对象。
[0048] 两个铰链21和22相同地设计。因此,下面参考图2至图10仅对第一铰链21进行详细阐述。然而,这种阐述也适用于第二铰链22。
[0049] 图2示出高压清洗机10在第一铰链21的区域中的细节图,其中,移除了盖罩19。图3在立体图中示出了第一铰链21,而图4和图5示出了铰链21的两个组件。组件的配合作用尤其从图6至图10中清楚可见,其中,示出了盖罩19在不同位置时的铰链。
[0050] 尤其是如图3和图4中清楚所示的那样,第一铰链21包括承载件24,该承载件经由薄膜铰链26与基本上呈U形的枢转臂28一体式地连接。在其背离薄膜铰链26的端部上,枢转臂28具有圆形的凹部30。凹部30(这从图2和图3中清楚可见)由枢转栓32穿过,该枢转栓在两侧从枢转臂28中伸出并且能够以其伸出的端部区域33、34分别与盖罩19的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内侧的加固肋形件卡锁。
[0051] 薄膜铰链26限定第一枢转轴线36而枢转栓32限定第二枢转轴线38。枢转臂28能够相对于承载件24绕第一枢转轴线36摆转,并且盖罩19能够相对于枢转臂28绕第二枢转轴线38摆转。两个枢转轴线36和38彼此平行地取向。
[0052] 承载件24具有承载板40,其前侧41嵌入基体12的和盖罩19的轮廓。在后侧,在薄膜铰链26的高度上,承载体43一体式地与承载板40联接,该承载体限定容纳井44。
[0053] 尤其是如图7至图10中清楚所示的那样,铰链21由基体12的凹部46容纳。在基体12的工作位置,保持栓49垂直向上地从凹部46的底壁47中伸出,承载件24可以套装到该保持栓上,其中,保持栓49由承载体43的容纳井44容纳。保持栓49与容纳井44构成形状锁合。
[0054] 在其背离承载体43的上端部,承载板40承载基本上水平取向的、面朝枢转臂28的、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51,在该锁止翼彼此背离的纵向侧52、53各向外地探出一个止挡元件,该止挡元件构造第一止挡面55或第二止挡面56。在锁止翼51的下方,呈圆弧形弯曲的引导栓58从承载板43的背侧探出,该引导栓面朝枢转臂28。
[0055] 枢转臂28基本上呈U形地设计并且包括第一臂61,该第一臂经由薄膜铰链26与承载件24一体式地连接。在第一臂61处联接有接片63,该接片将第一臂61一体式地与第二臂65连接。在第二臂65的自由端部上布置有凹部30,该凹部容纳枢转栓32。
[0056] 第一臂61包括引导井67,引导栓58沉入该引导井。呈圆弧形弯曲的井壁限定井侧的引导面68,该引导面在枢转臂28摆转时沿着引导栓58的面朝薄膜铰链26的底侧69滑动。
[0057] 在引导井67的旁侧布置有穿过第一臂61的锁止容纳部71。第一臂61在锁止容纳部71与引导井67之间具有锁止凸起部72,该锁止凸起部与承载件24的锁止翼51以如下方式配合作用,即,在枢转臂28绕第一枢转轴线36摆转时锁止翼51沉入锁止容纳部71并且在盖罩
19到达图8中所示的中间位置时从后面嵌接锁止凸起部72。这在下面还会详细阐述。
[0058] 第二臂65在其相互背离的纵向侧74、75上具有相同设计的锁止凹处77。这尤其从图4中清楚可见。
[0059] 经由薄膜铰链26与承载件24一体式连接的枢转臂28结合承载件24构造铰链21的第一合成材料成型件。第二合成材料成型件以枢转栓32的形式构造。附加地使用第三合成材料成型件,其设计方案尤其从图5中得知。其构造带有保持板82的止动件80,该保持板在其前侧83上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布置的、侧向呈U形的保持凹槽84、85,在它们之间布置有居中的呈U形的保持凹槽88。在上侧,两个彼此间隔布置的锁止钩86、87与侧向的保持凹槽84、85联接。呈U形的保持凹槽85容纳盖罩19的加固肋形件90的边缘89并且锁止钩86、87在安装止动件80时卡入加固肋形件90的锁止容纳部。该锁止容纳部在附图中未示出。止动件80因此能够与盖罩19卡锁。
[0060] 在背侧,两个能弹性变形的锁止翼91、92从保持板82中探出,所述锁止翼与枢转臂28的第二臂65的锁止凹处77配合作用。这在下面还会详细阐述。
[0061] 尤其是如图6至图10清楚所示的那样,盖罩19能够从图6中所示的闭合位置出发摆转180°至图10中所示的开启位置并且反之亦然。在闭合位置,止动件80的锁止翼91、92平行于第二臂65地取向并且沉入枢转臂28的锁止凹处77。由此确保如下,即,盖罩19在闭合位置相对于枢转臂28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在打开时,盖罩19从其闭合位置出发首先仅绕第一枢转轴线36摆转。这尤其从图7中清楚可见。在这种情况中,引导井67的引导面68沿着引导栓58的底侧69滑动。在图8中所示的中间位置,枢转臂28的第一臂61碰触承载件24的止挡面
55、56,从而阻止枢转臂28绕第一枢转轴线相对于承载件24进而也相对于基体12在打开方向上的进一步枢转运动。在到达中间位置时,承载件24的锁止翼51从后面嵌接第一臂61的锁止凸起部72,从而枢转臂28相对于承载件24进而也相对于基体12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在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图8中所示的中间位置在盖罩19从其闭合位置出发的大约50°至大约60°的枢转角度范围中得以到达,尤其是在55°至57°的枢转角度时。
[0062] 如果盖罩19从图8所示的中间位置出发进一步摆转至其图10中所示的开启位置,那么止动件80的锁止翼91、92释放枢转臂28的纵向侧的锁止凹处77,从而盖罩19能够绕第二枢转轴线38相对于枢转臂28摆转。这尤其从图9中清楚可见。
[0063] 因此,盖罩19从其闭合位置出发至其开启位置的打开过程首先通过仅绕第一枢转轴线36的枢转运动来实现直至到达由止挡面55、56预先给定的中间位置。随后,通过仅绕第二枢转轴线38的枢转运动来实现盖罩19的打开。在盖罩19于闭合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的运动期间,盖罩19抗相对转动地止动在枢转臂28上。为此,止动件80构造带有两个锁止翼91、92的第一锁止环节,所述锁止翼与枢转臂28的纵向侧的锁止凹处77形式的第二锁止环节配合作用。因此,锁止翼91、92和锁止凹处77构造第一止动装置,借助该第一止动装置能使盖罩19相对于枢转臂28抗相对转动地止动。
[0064] 如果盖罩19已到达中间位置,那么枢转臂28能借助锁止翼51和锁止凸起部72相对于承载件24进而也相对于基体12抗相对转动地止动。承载件24的锁止翼51构造第三锁止环节并且布置在枢转臂28的第一臂61上的锁止凸起部72构造第四锁止环节,借助于所述锁止环节,枢转臂28能够相对于承载件24抗相对转动地止动。锁止凸起部72结合锁止翼51限定铰链21的第二止动装置。只要盖罩19相对于枢转臂28抗相对转动地止动,那么枢转臂28就能够相对于承载件24绕第一枢转轴线36摆转。如果枢转臂28相对于承载件24抗相对转动地止动,那么盖罩19就能够相对于枢转臂28摆转。因此,绕两个枢转轴线36和38的枢转运动依次地进行。排除了绕两个枢转轴线36和38的同时的枢转。
[0065] 如果盖罩19从其在图10中所示的开启位置出发再次闭合,那么枢转臂28基于锁止翼51和锁止凸起部72的配合作用而相对于承载件24进而也相对于基体12抗相对转动地止动,直至盖罩19占据其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止动件80的锁止翼91、92卡入第二臂65的纵向侧的锁止凹处77并且保持在加固肋形件90的边缘89上的呈U形的居中的保持凹槽88贴靠枢转臂28的第二臂65。于是,盖罩19不再能够绕第二枢转轴线38相对于枢转臂28进一步摆转。盖罩19的进一步闭合运动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承载件24的锁止翼51释放第一臂61的锁止凸起部72并且枢转臂28由此能够如下程度地绕第一枢转轴线36摆转,即,直至盖罩19占据其闭合位置。在闭合位置,第一臂61贴靠在基体12的凹部46的底壁47上。这尤其从图
6中清楚可见。
[0066] 如已经提到的那样,第二铰链22如第一铰链21那样相同地构造。第二铰链22具有第一枢转轴线,其与第一铰链21的第一枢转轴线36平齐地取向。此外,第二铰链22具有第二枢转轴线,其与第一铰链21的第二枢转轴线38平齐地取向。
[0067] 借助两个铰链21和22能将相对大面积的、具有不可忽视重量的盖罩19可靠地保持在基体12上。在盖罩的闭合位置,铰链21、22仅从外部可看到其承载板40,该承载板嵌入盖罩19的和基体12的外部轮廓。因此,清洗机10具有非常美观的造型。为了维护目的,盖罩19能够摆转180°。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