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组件

申请号 CN201510206743.9 申请日 2015-04-28 公开(公告)号 CN105019749B 公开(公告)日 2017-04-12
申请人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T.M.洛布科维克; C.M.克罗利夫斯基; A.L.沃森;
摘要 一种 铰链 组件包括第一 支架 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限定了第一支架表面和与所述第一支架表面相对的第二支架表面。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的第一 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沿着第一纵向轴线延伸。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中的每一个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支架 位置 和第二支架位置之间可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铰链组件,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限定了第一支架表面和与所述第一支架表面相对的第二支架表面;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可移动地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一连杆沿着第一纵向轴线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连杆绕第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其中所述第二连杆沿着第二纵向轴线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连杆绕第三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所述第二纵向轴线沿着与所述第一支架表面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间隔开,所述第二连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三旋转轴线间隔开;
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三连杆沿着第三纵向轴线延伸,且所述第三连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杆;
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所述第四连杆沿着第四纵向轴线延伸,所述第四连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且所述第三纵向轴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四纵向轴线间隔开,且所述第四纵向轴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纵向轴线间隔开;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中的每一个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支架位置和第二支架位置之间可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连杆位置和第二连杆位置之间同时地可移动,当所述第二支架处于所述第一支架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在所述第一连杆位置,且当所述第二支架处于第二支架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在所述第二连杆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到所述第二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一距离,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到所述第二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二距离,当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第三纵向轴线到所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三距离,且所述第三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三纵向轴线到所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四距离,且所述第四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二纵向轴线到所述第三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五距离,且所述第五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四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四连杆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到所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六距离,且所述第六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二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可枢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四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且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所述第四旋转轴线沿着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线间隔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所述第三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使得所述第三连杆绕第五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所述第三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六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杆可枢转,所述第四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使得所述第四连杆绕第七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并且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所述第七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五旋转轴线间隔开且沿着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铰链组件,其中,所述第四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八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四连杆可枢转,且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所述第八旋转轴线沿着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六旋转轴线间隔开。

说明书全文

铰链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铰链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铰链组件可以将第一部件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二部件。例如,在车辆中,铰链组件可以将可移动地联接到车身
[0003] 研发一种运动学稳定的铰链组件是有用的,所述铰链组件能够可移动地联接两个部件,由此允许部件按需要相对于彼此移动,同时铰链组件维持其结构完整性。具体地说,研发一种铰链组件是有用的,所述铰链组件为车门提供运动学稳定性而不管施加到车门上以打开车门的的方向如何。发明内容
[0004] 本公开涉及一种铰链组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铰链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一支架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限定了第一支架表面和与所述第一支架表面相对的第二支架表面。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可枢转地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第一连杆。第一连杆沿着第一纵向轴线延伸。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和第二支架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沿着第二纵向轴线延伸,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连杆。第二纵向轴线沿着与所述第一支架表面垂直的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间隔开。所述铰链组件包括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和第二支架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沿着第三纵向轴线延伸,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和第二连杆。第三纵向轴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四纵向轴线间隔开。所述铰链组件包括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架的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沿着第四纵向轴线延伸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第四纵向轴线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纵向轴线间隔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中的每一个可枢转地联接至第一和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支架位置和第二支架位置之间可移动。
[0005] 优选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在第一连杆位置和第二连杆位置之间同时地可移动,当所述第二支架处于所述第一支架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在所述第一连杆位置,且当所述第二支架处于第二支架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在所述第二连杆位置。
[0006]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到所述第二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一距离,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到所述第二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二距离,当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第三纵向轴线到所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三距离,且所述第三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距离。
[0007] 优选地,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三纵向轴线到所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四距离,且所述第四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0008] 优选地,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第二纵向轴线到所述第三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五距离,且所述第五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四距离。
[0009]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和第四连杆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到所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六距离,且所述第六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三距离。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使得所述第一连杆绕第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所述第一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二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可枢转,且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使得所述第二连杆绕第三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且所述第一旋转轴线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三旋转轴线间隔开。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四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且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所述第四旋转轴线沿着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线间隔开。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使得所述第三连杆绕第五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所述第三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六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杆可枢转,所述第四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使得所述第四连杆绕第七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可枢转,并且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所述第七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五旋转轴线间隔开且沿着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开。
[0013] 优选地,所述第四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使得所述第二支架绕第八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四连杆可枢转,且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所述第一连杆位置时,所述第八旋转轴线沿着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六旋转轴线间隔开。
[0014] 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铰链组件的车辆。如上面讨论的,在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联接到所述第一支架,并包括车辆面板(或任何其他可移动车辆部件,如车门),所述车辆面板联接到所述第二支架。于是,所述铰链组件允许所述车辆面板相对于所述车身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尤其是,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中的每一个通过第一和第二支架可枢转互连车辆面板和车身,使得车辆面板(或任何其他可移动车辆部件)相对于车身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移动。
[0015] 优选地,第二纵向轴线沿着与第一支架表面正交的第一方向与第一纵向轴线间隔开,第二纵向轴线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与第一纵向轴线间隔开,第三纵向轴线沿着第一方向与第四纵向轴线间隔开,而第四纵向轴线沿着第二方向与第三纵向轴线间隔开。
[0016] 优选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相对于第一支架在第一连杆位置和第二连杆位置之间同时地可移动,当第二支架处于第一支架位置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第一连杆位置,而当第二支架处于第二支架位置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第二连杆位置。
[0017] 优选地,当第一和第二连杆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第一方向从第一纵向轴线到第二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一距离,沿着第二方向从第一纵向轴线到第二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二距离,当第三和第四连杆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第一方向从第三纵向轴线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三距离,且第三距离等于第一距离。
[0018] 优选地,沿着第二方向从第三纵向轴线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四距离,并且第四距离等于第二距离。
[0019] 优选地,沿着第二方向从第二纵向轴线到第三纵向轴线定义为第五距离,并且第五距离大于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
[0020] 优选地,当第一连杆和第四连杆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第一方向从第一纵向轴线到第四纵向轴线定义为第六距离,且第六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和第三距离。
[0021] 优选地,第一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使得第一连杆相对于第一支架围绕第一旋转轴线可枢转,第一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使得第二支架相对于第一连杆围绕第二旋转轴线可枢转,且第二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使得第二连杆相对于第一支架围绕第三旋转轴线可枢转,且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第一旋转轴线与第三旋转轴线间隔开。
[0022] 本公开还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辆面板连接到车身上的连杆机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四个平行连杆,每个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身和车辆面板;并且连杆中的至少两个在两个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偏移,以提升车辆面板相对于车身的运动学稳定性。
[0023]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的详细描述中并结合附图阅读时更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车辆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所述车辆包括车门(或任何其他可移动车辆部件)、车身和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将车门可移动地联接到所述车身,其中所述车门处于打开位置;
[0025] 图2是图1所示的车门(或另一个可移动车辆部件)、车身和铰链组件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所述车门(或另一个可移动车辆部件)处于关闭位置;
[0026] 图3是图1所示的铰链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0027] 图4是图1的铰链组件的示意性前视图;以及
[0028] 图5是图1的铰链组件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参照附图,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遍及若干视图对应于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图1和2示意性示出车辆10的一部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12、车门14和将车门14可移动地联接到车身12的铰链组件16。铰链组件16允许车门14在第一或关闭位置(图2)和第二或打开位置(图1)之间移动。例如,铰链组件16可以将车门14可枢转地联接到车身12。如此,车门14可以相对于车身12在第一或关闭位置(图2)和第二或打开位置(图1)之间枢转。虽然铰链组件16被示出联接车辆部件,但是可以构想的是铰链组件16可以可移动地联接任何两个部件。于是,车身12可以被称为第一部件,并且车门14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
[0030] 参照图3,铰链组件16包括可移动地彼此联接的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20。第一支架18可以联接到车身12(图1),使得第一支架18相对于车身12保持静止。第二支架20可以联接到车门14(图1),使得第二支架20相对于车门14保持静止。固件22,如螺钉或螺栓可以将第一支架18联接到车身12(图1)并将第二支架20联接到车门14(图1)。第一和第二支架18、20可以基本上是平面的(planar),并且全部或部分由基本上刚性的材料制成,如金属。
第一支架18限定了第一支架表面19和与第一支架表面19相对的第二支架表面21。第一方向X被定义为与第一和第二支架表面19、21正交。第二方向Y被定义为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三方向Z被定义为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铰链组件16还可以用于将任何车辆面板,如车门14可移动地联接到车身12上。于是,附图标记14还表示车辆面板。
[0031] 参照图3至5,铰链组件16还包括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一和第二支架18、20的第一连杆24、第二连杆26、第三连杆28和第四连杆30。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和30中的每一个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和第二支架18、20(图1),使得第二支架20相对于第一支架18在第一支架位置(实线)和第二支架位置(虚线)之间可移动。由于它们枢转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支架18、20,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架18在第一连杆位置(实线所示)和第二连杆位置(虚线所示)之间同时地移动。当第二支架20处于第一支架位置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和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此外,当第二支架20处于第二支架位置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和30处于第二连杆位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枢转销32(或任何其他合适的紧固件或接头)可以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和第二支架18、20。枢转销32可以是转向关节部(knuckle joint)的一部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基本上彼此平行,以维持铰链组件16运动学稳定,无论施加到第二支架20的力的方向或位置如何。
[0032] 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件式结构并且全部或部分由基本上刚性材料,如金属或刚性聚合物制成。此外,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中的每一个限定了相应的第一连杆端部24a、26a、28a、30a和与第一连杆端部
24a、26a、28a、30a相对的第二连杆端部24b、26b、28b、30b。此外,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中的每一个可以是细长结构。于是,第一连杆24沿着第一纵向轴线24c延伸。
第二连杆26沿着第二纵向轴线26c延伸。第三连杆28沿着第三纵向轴线28c延伸。第四连杆
30沿着第四纵向轴线30c延伸。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可以共同称为连杆机构17。连杆机构17能够将车门14连接到车身12上并包括至少四个平行的连杆(即,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四个平行连杆(即,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
26、28、30)的每一个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身12和车门14。连杆(即,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中的至少两个在两个正交方向(例如,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彼此偏移,以提升车门14相对于车身12的运动学稳定性。
[0033] 第二纵向轴线26c沿着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与第一纵向轴线24c间隔开。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当第一和第二连杆24、26处于第一连杆位置(实线所示)时沿着第一方向X从第一纵向轴线24c到第二纵向轴线26c定义为第一距离D1。但是,在第一和第二连杆24、26在第一连杆位置和第二连杆位置之间移动的同时,第一和第二纵向轴线24c、26c保持分离。沿着第二方向Y从第一纵向轴线24c到第二纵向轴线26c定义为第二距离D2。第二距离D2可以不同于第一距离D1。
[0034] 第三纵向轴线28c沿着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与第四纵向轴线30c间隔开。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当第三和第四连杆28、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实线所示)时沿着第一方向X从第三纵向轴线28c到第四纵向轴线30c定义为第三距离D3。但是,在第三和第四连杆28、30在第一连杆位置和第二连杆位置之间移动的同时,第一和第二纵向轴线24c、26c保持分离第三距离D3。沿着第二方向Y从第三纵向轴线28c到第四纵向轴线30c定义为第四距离D4。第三距离D3可以不同于第四距离D4。第四距离D4可以等于第二距离D2,而第一距离D1可以等于第三距离D3。沿着第二方向从第二纵向轴线26c到第三纵向轴线28c定义为第五距离D5。第五距离可以大于第一距离D1、第二距离D2、第三距离D3和第四距离D4。当第二和第三连杆26、28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第一方向X,第二纵向轴线26c可以不与第三纵向轴线28c间隔开。从而,当第二和第三连杆26、28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第二纵向轴线26c与第三纵向轴线
28c重叠。当第一和第四连杆24、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图3)时沿着第一方向X从第一纵向轴线24c到第四纵向轴线30c定义为第六距离D6。第六距离D6大于第一距离D1和第三距离D3。
上述距离允许铰链组件16维持其运动学稳定性。
[0035] 第一连杆24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20。具体地说,第一连杆24的第一连杆端部24a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一连杆24的第一连杆端部24a和第一支架18,以便将第一支架18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连杆24。于是,第一连杆24可以绕第一旋转轴线34相对于第一支架18枢转(或旋转),第一旋转轴线34延伸通过将第一支架18联接到第一连杆24的第一连杆端部24a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一连杆24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使得第一连杆24绕第一旋转轴线34相对于第一支架18可枢转。
[0036] 第一连杆24还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具体地说,第一连杆24的第二连杆端部24b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一连杆24的第二连杆端部24b和第二支架20,并且因此将第二支架2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连杆24。结果,第二支架20可以绕第二旋转轴线36相对于第一连杆24枢转(或旋转),第二旋转轴线延伸通过将第二支架20联接到第一连杆24的第二连杆端部24b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一连杆24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使得第二支架20绕第二旋转轴线36相对于第一连杆24可枢转。
[0037] 第二连杆26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具体地说,第二连杆26的第一连杆端部26a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二连杆26的第一连杆端部26a和第一支架18,由此将第一支架18联接到第二连杆26上。于是,第二连杆26可以绕第三旋转轴线38相对于第一支架18枢转(或旋转),第三旋转轴线延伸通过将第一支架18联接到第二连杆26上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二连杆26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使得第二连杆26绕第三旋转轴线38相对于第一支架18可枢转。
[0038] 第二连杆26还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具体地说,第二连杆26的第二连杆端部26b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二连杆26的第二连杆端部26b以及第二支架20,并且因此,将第二支架2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连杆26。因此,第二支架20可以绕第四旋转轴线40相对于第二连杆26枢转(或旋转),第四旋转轴线40延伸通过将第二支架20联接到第二连杆24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二连杆26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使得第二支架20绕第四旋转轴线40相对于第二连杆24可枢转。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
26、28和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第四旋转轴线40沿着第三方向与第二旋转轴线36间隔开。
[0039] 第三连杆28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具体地说,第三连杆28的第一连杆端部28a可枢转底联接到第一支架18。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三连杆28的第一连杆端部28a以及第一支架18,由此将第一支架18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三连杆28。于是,第三连杆28可以绕第五旋转轴线42相对于第一支架18枢转(或旋转),第五旋转轴线延伸通过将第一支架18联接到第三连杆28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三连杆28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使得第三连杆28绕第五旋转轴线42相对于第一支架18可枢转。
[0040] 第三连杆28还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具体地说,第三连杆28的第二连杆端部28b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三连杆28的第二连杆端部28b以及第二支架20,并且因此,将第二支架2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三连杆28。因此,第二支架20可以绕第六旋转轴线44相对于第三连杆28枢转(或旋转),第六旋转轴线延伸通过将第二支架20联接到第二连杆24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三连杆28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使得第二支架20绕第六旋转轴线44相对于第三连杆28可枢转。
[0041] 第四连杆30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具体地说,第三连杆30的第一连杆端部30a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四连杆30的第一连杆端部30a和第一支架18,由此将第一支架18可枢转地联接到第四连杆30。因此,第四连杆30可以绕第七旋转轴线46相对于第一支架18枢转(或旋转),第七旋转轴线延伸通过将第一支架18联接到第四连杆28上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四连杆3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一支架18,使得第四连杆30绕第七旋转轴线46相对于第一支架18可枢转。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和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第七旋转轴线46沿着第三方向与第五旋转轴线42间隔开。
[0042] 第四连杆30还可移动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具体地说,第四连杆30的第二连杆端部30b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枢转销32延伸通过第四连杆30的第二连杆端部30b和第二支架20,并且因此将第二支架2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四连杆30。因此,第二支架20可以绕第八旋转轴线48相对于第四连杆30枢转(或旋转),第八旋转轴线延伸通过将第二支架20联接到第二连杆24的枢转销32。换言之,第四连杆30可枢转地联接到第二支架20,使得第二支架20绕第八旋转轴线48相对于第四连杆30可枢转。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
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第八旋转轴线48沿着第三方向Z与第六旋转轴线44间隔开。
[0043]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旋转轴线34、36、38、40、42、44、46、48基本上彼此平行以维持铰链组件16的运动学稳定性。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
26、28、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第一旋转轴线34沿着第三方向Z与第三旋转轴线38间隔开。
沿着第三方向Z从第一旋转轴线34到第三旋转轴线38定义为第七距离D7。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第三方向Z从第二旋转轴线36到第四旋转轴线40定义为第八距离D8。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第三方向Z从第五旋转轴线42到第七旋转轴线46定义为第九距离D9。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处于第一连杆位置时,沿着第三方向Z从第六旋转轴线
44到第八旋转轴线48定义为第十距离D10。第七距离D7、第八距离D8、第九距离D9和第十距离D10可以相等或至少基本上相等。上述距离允许铰链组件16维持其运动学稳定性。
[0044] 在操作过程中,用户可以向第二支架20施加力F,以便相对于第一支架18在第一旋转方向R1上旋转第二支架20。结果,第二支架20从第一支架位置(实线所示)朝第二支架位置(虚线所示)移动。第二支架20还可以沿着第二旋转方向R2从第二支架位置(虚线所示)向第一支架位置(实线所示)移动,第二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24、26、28、30的偏移的布置方式(如上由距离D1、D3、D6、D7、D8、D9、D10定义)足以维持铰链组件16的平稳操作和稳定性,而与在车门14(或任何其他车辆部件)上施加的力F的位置无关。虽然附图示出了铰链组件16枢转互连车门14和车身12,但是可以构想的是铰链组件16可以用于枢转地互连其他部件。
[0045] 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存在用于实践本发明的各种替代设计和实施例。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