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叶装置

申请号 CN201380019514.5 申请日 2013-05-13 公开(公告)号 CN104220689B 公开(公告)日 2016-08-24
申请人 世嘉智尼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荒井将人; 高松真吾; 大嶋一吉;
摘要 底垫1前端部形成第1卡合凹部41和与第1卡合凹部41的开放部接着的第1倾斜面43。在底垫1后端部形成第2卡合凹部42和与第2卡合凹部42的开放部接着的第2倾斜面44。以连接第1及第2卡合轴46、50与第1及第2倾斜面43、44的各接点之直线为基线时,将第1倾斜面43相对于该基线的倾斜 角 度设得比第2倾斜面44相对于该基线的倾斜角度大。第1及第2倾斜面43、44以在主体件3所设置的第1及第2卡合轴46、50能同时 接触 的方式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1)、被安装于窗扇的安装件(2)和主体件(3),该主体件(3)介于联接机构(4)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1)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2),上述联接机构(4)具有被设置于上述底垫(1)前端部且朝前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41)、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3)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41)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46)、被设置于上述底垫(1)后端部且朝后方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42)、被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3)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42)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50)、和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42)卡合的方向上给该第2卡合部(50)附加的附加力单元(49),其特征在于,
该合叶装置还具有上述第1卡合部(46)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41)相卡合时阻止第1卡合部(46)从第1卡合凹部(41)脱落的阻止机构;
在上述底垫(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及第2倾斜面(43、44),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3)安装于上述底垫(1)而使上述主体件(3)向上述底垫(1)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及第2卡合部(46、50)与上述第1及第2倾斜面(43、44)抵靠;
上述第1倾斜面(43),以其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更靠向上述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前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41)的开放部相连;
上述第2倾斜面(44),以其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更靠向上述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后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42)的开放部相连;
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46)与上述第1倾斜面(43)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50)与上述第2倾斜面(44)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43)倾斜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44)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止机构具有停止面(45)和抵接部(47);该停止面(45)被设置在上述底垫(1)和上述主体件(3)两者中某一方;而该抵接部(47)则被设置在两者中另一方,通过与上述停止面(45)抵靠,阻止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41)卡合的上述第1卡合部(46)向上述第1卡合凹部(41)的开放部侧移动。
3.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1)、被安装于门窗扇的安装件(2)和主体件(3),该主体件(3)介于联接机构(4)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1)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2),上述联接机构(4)具有被设置于上述主体件(3)前端部且朝前方或后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53)、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底垫(1)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53)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51)、至少其上述底垫(1)侧的端部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被设置于上述主体件(3)后端部的卡合件(57)、被设置于该卡合件(57)的上述底垫(1)侧的端部且朝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53)相反的方向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59)、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59)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对上述卡合件(57)附加力的附加力单元(58)、和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底垫(1)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59)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52),上述第1、第2卡合部(51、52)靠上述附加力单元(58)的附加力被维持与上述第1、第2卡合凹部(53、59)卡合的状态,据此,上述主体件(3)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1),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件(3)前端部及上述卡合件(57)的上述底垫(1)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倾斜面(55)及第2倾斜面(60),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3)安装于上述底垫(1)而使上述主体件(3)向上述底垫(1)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卡合部(51)及上述第2卡合部(52)与上述第1倾斜面(55)及上述第2倾斜面(60)抵靠;
上述第1倾斜面(55),以其上述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在从上述第1卡合凹部(53)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53)的开放部相连;
上述第2倾斜面(60),以其上述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59)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59)的开放部相连;
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51)与上述第1倾斜面(55)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52)与上述第2倾斜面(60)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55)倾斜角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60)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卡合凹部(53)朝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59)朝前方开放。
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合叶装置,其中,具有上述第1卡合部(51)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53)相卡合时阻止第1卡合部(51)从第1卡合凹部(53)脱落的阻止机构。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止机构具有停止面(45)和抵接部(56);该停止面(45)被设置在上述底垫(1)和上述主体件(3)两者中某一方;而该抵接部(56)则被设置在两者中另一方,通过与上述停止面(45)抵靠,阻止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53)卡合的上述第1卡合部(51)向上述第1卡合凹部(53)的开放部侧移动。
7.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被安装于门窗扇的安装件和主体件,该主体件介于联接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上述联接机构具有被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前端部且朝前方或后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底垫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至少其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后端部的卡合件、被设置于该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且朝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相同的方向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对上述卡合件附加力的附加力单元、和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上述第1、第2卡合部靠上述附加力单元的附加力被维持分别与上述第1、第2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据此,上述主体件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件前端部及上述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倾斜面及第
2倾斜面,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安装于上述底垫而使上述主体件向上述底垫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卡合部及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及上述第2倾斜面抵靠;
上述第1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在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
上述第2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
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倾斜面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倾斜角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
9.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合叶装置,其中,具有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相卡合时阻止第1卡合部从第1卡合凹部脱落的阻止机构。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止机构具有停止面和抵接部;该停止面被设置在上述底垫和上述主体件两者中某一方;而该抵接部则被设置在两者中另一方,通过与上述停止面抵靠,阻止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合的上述第1卡合部向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侧移动。
11.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被安装于门窗扇的安装件和主体件,该主体件介于联接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上述联接机构具有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前端部且朝前方或后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至少其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后端部的卡合件、被设置于该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且朝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相反的方向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对上述卡合件附加力的附加力单元、和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上述第1、第2卡合部靠上述附加力单元的附加力被维持分别与上述第1、第2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据此,上述主体件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垫前端部及上述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倾斜面及第2倾斜面,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安装于上述底垫而使上述主体件向上述底垫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卡合部及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及上述第2倾斜面抵靠;
上述第1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在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
上述第2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
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倾斜面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倾斜角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卡合凹部朝前方开放,上述第
2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
13.按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合叶装置,其中,具有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相卡合时阻止第1卡合部从第1卡合凹部脱落的阻止机构。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止机构具有停止面和抵接部;
该停止面被设置在上述底垫和上述主体件两者中某一方;而该抵接部则被设置在两者中另一方,通过与上述停止面抵靠,阻止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合的上述第1卡合部向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侧移动。

说明书全文

合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窗扇可旋转地联接于基体的合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将门窗扇安装于基体时,要在基体及门窗扇的上下两端部至少两处设置合叶装置,通过各合叶装置门窗扇被可旋转地联接于基体。
[0003] 作为这种合叶装置,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就记载了一种。该合叶装置具有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被安装于门窗扇的杯件(安装件)、和杯件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其顶端部的主体件。主体件介于联接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于底垫。据此,门窗扇就介于合叶装置被可旋转地联接于基体。
[0004] 联接机构具有被设置于底垫的第1及第2卡合凹部、被设置于主体件的第1及第2卡合部、和受扭螺旋弹簧等附加单元。第1及第2卡合凹部分别被设置于底垫前后两端部,第1卡合凹部朝前方开放,第2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第1卡合部被设置于主体件前端部且位置固定。第2卡合部被设置于主体件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移动。附加力单元对第2卡合部附加朝前方的力。
[0005] 将主体件安装于底垫时,首先使主体件向后方移动,让第1卡合部与第1卡合凹部卡合。接着,使主体件后端部向底垫接近移动。于是,第2卡合部抵靠于底垫所设倾斜面。第2卡合部藉倾斜面克服附加力单元的附加力而向后方移动。当主体件后端部接近移动到给定位置时,第2卡合部越过倾斜面而与第2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面对。于是,第2卡合部被附加力单元向前方移动,与第2卡合凹部卡合。通过第1及第2卡合部分别与第1及第2卡合凹部卡合,主体件被可拆装地安装于底垫。
[0006] 已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特表昭62-500601号公报
[0009] 发明的内容
[0010] 技术问题
[0011] 在上述已有合叶装置中,存在着难以将主体件安装于底垫的问题。即,将门窗扇安装于基体时,首先要使第1卡合部插入第1卡合凹部而与之卡合。其后,使主体件以第1卡合轴为中心旋转,让主体件后端部向底垫接近移动。于是,第2卡合部进入第2卡合凹部而与之卡合。在此,将第1卡合部插入第1卡合凹部之际,由于杯件预先已被安装于门窗扇,所以必须要让门窗扇沿前后方向移动,难以将第1卡合部插入第1卡合凹部。因此,存在难以将主体件安装于底垫的问题。
[0012] 解决方案
[001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1方案是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被安装于门窗扇的安装件和主体件,该主体件介于联接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上述联接机构具有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前端部且朝前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后端部且朝后方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被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和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卡合的方向上给该第2卡合部附加力的附加力单元,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垫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及第2倾斜面,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安装于上述底垫而使上述主体件向上述底垫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及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及第2倾斜面抵靠;上述第1倾斜面,以其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更靠向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前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上述第2倾斜面,以其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更靠向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后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倾斜面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倾斜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0014]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2方案是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被安装于门窗扇的安装件和主体件,该主体件介于联接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上述联接机构具有被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前端部且朝前方或后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底垫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至少其上述底垫侧的端部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被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后端部的卡合件、被设置于该卡合件的上述底垫侧的端部且朝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相反的方向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对上述卡合件附加力的附加力单元、和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底垫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上述第1、第2卡合部靠上述附加力单元的附加力被维持与上述第1、第2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据此,上述主体件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件前端部及上述卡合件的上述底垫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倾斜面及第2倾斜面,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安装于上述底垫而使上述主体件向上述底垫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卡合部及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及上述第2倾斜面抵靠;上述第1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在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上述第2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
1倾斜面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倾斜面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倾斜角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0015] 此时优选:上述第1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朝前方开放。
[0016]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3方案是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被安装于门窗扇的安装件和主体件,该主体件介于联接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上述联接机构具有被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前端部且朝前方或后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底垫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至少其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后端部的卡合件、被设置于该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且朝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相同的方向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对上述卡合件附加力的附加力单元、和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上述第1、第2卡合部靠上述附加力单元的附加力被维持分别与上述第1、第2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据此,上述主体件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件前端部及上述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倾斜面及第2倾斜面,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安装于上述底垫而使上述主体件向上述底垫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卡合部及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及上述第2倾斜面抵靠;上述第1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在比前端部在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后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上述第2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倾斜面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倾斜角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0017] 此时优选:上述第1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
[0018]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4方案是一种合叶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基体的底垫、被安装于门窗扇的安装件和主体件,该主体件介于联接机构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且在其前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上述安装件,上述联接机构具有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前端部且朝前方或后方开放的第1卡合凹部、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前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1卡合部、至少其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被设置于上述底垫后端部的卡合件、被设置于该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且朝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相反的方向开放的第2卡合凹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对上述卡合件附加力的附加力单元、和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上述主体件后端部且可沿前后方向从其开放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卡脱自如地卡合的第2卡合部,上述第1、第2卡合部靠上述附加力单元的附加力被维持分别与上述第1、第2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据此,上述主体件被可拆装地安装于上述底垫,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垫前端部及上述卡合件的上述主体件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第1倾斜面及第2倾斜面,当为了将上述主体件安装于上述底垫而使上述主体件向上述底垫接近移动时,上述第1卡合部及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及上述第2倾斜面抵靠;上述第1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在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上述第2倾斜面,以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在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底部指向开放部的方向上更靠向前方的方式倾斜,且被配置成其上述主体件接近移动方向上的前端部与上述第2卡合凹部的开放部相连;相对于连接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倾斜面的接点和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倾斜面的接点之基线,上述第1倾斜面倾斜角度被设定得比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基线的倾斜角度大。
[0019] 此时优选:上述第1卡合凹部朝前方开放,上述第2卡合凹部朝后方开放。
[0020] 第1~第4方案的发明中优选:具有第1卡合部与第1卡合凹部相卡合时阻止第1卡合部从第1卡合凹部脱落的阻止机构。尤其优选:上述阻止机构具有停止面和抵接部;该停止面被设置在上述底垫和上述主体件两者中某一方;该抵接部被设置在两者中另一方,通过与上述停止面抵靠,阻止与上述第1卡合凹部卡合的上述第1卡合部向上述第1卡合凹部的开放部侧移动。
[0021] 发明的效果
[0022] 具有上述特征结构的本发明中,当把主体件往底垫安装时,在把第1及第2卡合部分别压靠在第1及第2倾斜面的状态下只要使主体件向底垫接近移动即可将主体件安装于底垫。故能容易地把主体件安装于底垫。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4]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所用底垫的立体图。
[0025] 图3是该底垫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6]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所用安装件、可旋转地设置于安装件的主体件和设置于主体件的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7] 图5是表示组装了该主体件侧的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8]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1工序的剖视图。
[0029]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2工序的剖视图。
[0030]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3工序的剖视图。
[0031]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4工序的剖视图。
[003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0033] 图11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1工序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0034] 图12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2工序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0035] 图13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3工序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0036] 图14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4工序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0037] 图15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主体件往底垫安装的第5工序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
[0039] 图1~图9给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首先描述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A的概略结构。如图1所示,合叶装置A具有底垫1、安装件2、主体件3和联接机构4。
[0040] 底垫1被固定于基体(省略图示)内侧面开口部附近部分。在本本实施方式中,是被固定于前面部开口的基体的左内侧面前端部。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合叶装置A的各个结构,使用基体前后左右和上下(图2所示前后左右和上下)来进行描述。当然,合叶装置A并不为这种方向性所限定。
[0041] 安装件2被固定于门窗扇(省略图示)背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底垫1被配置于基体左内侧面相对应地,被配置于处于闭位置时的门窗扇的背面左侧端部。
[0042] 安装件2介于一对连杆5A、5B被可旋转地联接于主体件3前端部。即,连杆5A、5B的一端部如图4所示,分别介于大致成“U”形的联接轴6的轴部6a、6b被可旋转地联接于安装件2。而连杆5A、5B的另一端部则分别介于轴7A、7B被可旋转地联接于主体件3前端部。也可直接将安装件2与主体件3可旋转地联接起来,或者也可介于三个以上连杆将安装件2与主体件3可旋转地联接起来。主体件3通过联接机构4被可拆装地安装于底垫1。其结果,门窗扇介于合叶装置A被可沿平方向旋转地安装于基体。
[0043] 另外,连杆5A、5B两者中一方的连杆5A介于弹簧架9A被外套于轴7C的螺旋弹簧(附加力单元)8的一端部8a附加旋转力,而另一方的连杆5B则介于弹簧架9B被螺旋弹簧8的另一端部8b附加旋转力。于是,靠螺旋弹簧8的旋转附加力,门窗扇处于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与闭位置之间时,门窗扇介于连杆5A、5B被朝闭位置侧附加旋转力,而门窗扇处于中间位置与开位置之间时,门窗扇介于连杆5A、5B被朝开位置侧附加旋转力。也可利用已知其它旋转力附加构对门窗扇附加旋转力。另外,旋转力附加机构并非一定要设。
[0044] 在轴7B设置有旋转缓冲机构10。旋转缓冲机构10用于至少在门窗扇从中间位置向闭位置侧旋转时将其旋转速度抑制于低速。因旋转缓冲机构10与本发明无关连性,故省略对旋转缓冲机构10作描述。
[0045] 以下更详细地描述下合叶装置A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底垫1具有基板11、第1活动件12和第2活动件13。
[0046] 基板11被固定于基体内侧面的开口部附近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螺钉(省略图示)等固定手段固定于前面部开口的基体的左侧面前端部。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合叶装置A的各个结构,使用基体前后左右和上下(图2所示前后左右和上下)来进行描述。当然,合叶装置A并不为这种方向性所限定。
[0047] 在基板11的朝右方的前面设置有截面大致呈“コ”字形的突出部11a,且其长度方向朝前后方向。在突出部11a的朝右方的顶端面中央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位孔11b,在顶端面后端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限位槽11c。在突出部11a的朝前方的前端面形成有卡止凹部11d。在突出部11a后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突出部11a的卡止孔11e。
卡止孔11e被配置在比限位槽11c靠后方。
[0048] 第1活动件12,其截面大致呈“コ”字形,其长度方向朝前后方向配置。在第1活动件12内部有基板11的突出部11a插入。第1活动件12两内侧面上下方向的距离比突出部11a上下方向上两外侧面间距离大。故第1活动件12能相对基板11在第1活动件12两内侧面间距离与突出部11a两外侧面间距离之差范围内于上下方向移动。
[0049] 在第1活动件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插入穿过有长度方向朝上下方向的轴14和15。轴14与卡止凹部11d卡合,且轴15插入穿过卡止孔11e。据此,第1活动件12就被安装于基板
11且不可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故第1活动件12相对于基板11只能在上下方向移动。
[0050] 第1活动件12,其相对于基板11在上下方向的位置被第1位置调节机构调节。即,在第1活动件12的朝右方的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圆形导向孔12a,呈平板状的位置调节件16插入该导向孔12a且可于导向孔12a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移动而不可于上下方向移动。
[0051] 在位置调节件16的朝右方的面形成有第1及第2筒部16a、16b。第1及第2筒部16a、16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离开且各自轴线朝左右方向配置。第1及第2筒部16a、16b,因各自周壁部在周方向有两处带切豁而使得口径能胀缩。第1及第2筒部16a、16b各自内部的孔都贯通位置调节件16。在第1及第2筒部16a、16b各自的内周面沿周向交替地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峰部和谷部。
[0052] 在第1筒部16a插入有第1调节轴17的头部17a,在头部17a的外周面交替地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峰部和谷部。该峰部和谷部分别嵌入第1筒部16a的谷部和峰部,据此,第1调节轴17相对于位置调节件16的旋转就被阻止了。但由于第1筒部16a口径能胀缩,所以当有给定大小以上的旋转力作用时,第1调节轴17就能一边使第1筒部16a口径胀缩一边旋转。
[0053] 第1调节轴17的头部17a左端面与基板11的突出部11a顶端面(朝右方的面)相面对,在该左端面形成有第1偏心轴(省略图示)。该第1偏心轴以其轴线与头部17a轴线离开而平行的方式配置。即,第1偏心轴配置在相对头部17a偏心的位置。第1偏心轴插入限位孔11b,可沿其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移动但不可沿其宽度方向(上下方向)移动。故,当使第1调节轴17旋转时,第1偏心轴在限位孔11b内沿前后方向移动,而头部17a则沿上下方向移动。
其结果,位置调节件16沿上下方向移动,进而第1活动件12相对基板11在上下方向移动。即,可在上下方向作位置调节。当然,第1活动件12的位置调节量是相应于第1调节轴17旋转量的量。
[0054] 在第1活动件12设置有第2活动件13。第2活动件13,其截面大致呈“コ”字形,其内部插入有第1活动件12。第2活动件13上下方向两内侧面间的距离设定得同第1活动件12上下方向两外侧面间的距离一样。故第2活动件13不能相对第1活动件12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当使第1调节轴17旋转而对第1活动件12在上下方向作位置调节时,第2活动件13同第1活动件12一道被在上下方向作位置调节。
[0055] 第2活动件13能相对第1活动件12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第2活动件13被第2位置调节机构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第1活动件12作位置调节。即,在第2活动件13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其的贯通孔13a,在该贯通孔13a嵌入位置调节件16的第2筒部16b并使其不能沿其径向移动。故当位置调节件16于前后方向移动时第2活动件13也于前后方向移动。
[0056] 在第2筒部16b插入有第2调节轴18的头部18a。第2筒部16b因在周方向有两处形成有切豁部而使得口径能胀缩。另外,在第2筒部16b内周面和头部18a外周面沿周向交替地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峰部和谷部。故当有给定大小以上的旋转力作用时头部18a就能在第2筒部16b内旋转。换言之,只要没有给定大小以上的旋转力作用,头部18a就不旋转,就被维持于一定的旋转位置。
[0057] 头部18a左端面与基板11的突出部11a顶端面相面对,在该左端面形成有第2偏心轴(省略图示)。该第2偏心轴以其轴线与头部18a轴线离开而平行的方式配置。即,第2偏心轴配置在相对头部18a偏心的位置。第2偏心轴插入限位槽11c,可沿其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移动但不可沿其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移动。故,当使第2调节轴18旋转时,第2偏心轴在限位槽11c内沿上下方向移动,而头部18a则沿前后方向移动。其结果,位置调节件16沿前后方向移动,进而第2活动件13相对第1活动件12沿前后方向移动。据此,第2活动件13相对基板11在前后方向被作位置调节。当然,第2活动件13在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量相应于第2调节轴18的旋转量。
[0058] 另外,位置调节件16的第1筒部16a嵌入在第2活动件13形成的贯通孔13b,且不能沿其径向移动。故当第2活动件13沿前后方向移动时,位置调节件16和第1调节轴17也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此,位置调节件16仅仅是在导向孔12a内于前后方向移动,而第1调节轴17则仅仅是其第1偏心轴在限位孔11b内于前后方向移动。故,即便随着第2活动件13于前后方向移动位置调节件16和第1调节轴17于前后方向移动,也不会出现第1活动件12沿前后方向移动。
[0059] 在第2活动件13后端部形成有于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13c。上述轴15以在长孔13c的长度方向可移动而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不可移动且可旋转的方式插入穿过该长孔13c。故第2活动件13顶端部能以轴15为中心在水平方向(左右方向)旋转。另外,长孔13c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不妨碍第2活动件13相对第1活动件12在前后方向作位置调节的长度。
[0060] 在第1活动件12前端部(左端部)螺接有轴线朝左右方向的调节螺钉19。该调节螺钉19的头部19a可旋转地与第2活动件13前端部卡合。而且,头部19a相对于第2活动件13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但不能沿左右方向移动。故,当使调节螺钉19于正反方向旋转时,第2活动件13以轴15为中心于水平方向旋转,第2活动件13前端部相对于第1活动件12在左右方向被作位置调节,进而相对于基板11在左右方向被作位置调节。
[0061] 如上述,第2活动件13前端部能相对于基板11甚至基体在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作位置调节。第2活动件13也可直接地位置固定地设置于基体,此时第2活动件13就成为底垫。
[0062] 主体件3通过联接机构4被可拆装地安装于底垫1的第2活动件13。即,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2活动件13前后方向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凹部41和第2卡合凹部42。第1及第2卡合凹部41、42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被配置在基本上相同的位置。但第1及第2卡合凹部41、42在左右方向和/或上下方向也可配置在不同位置。当第1及第2卡合凹部41、42在左右方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时,既可将第1卡合凹部41配置在比第2卡合凹部42靠右侧也可相反地配置在靠左侧。
[0063] 第1卡合凹部41分别在左右方向两侧具有侧面,在后侧端部具有底面,朝前方开放。而第2卡合凹部42分别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具有侧面,在前侧端部具有底面,朝后方开放。
[0064] 在第2活动件13前端面形成有第1倾斜面43。第1倾斜面43以其前端部(图1中左端部)处于比后端部靠左侧(图1中下侧)的方式倾斜。第1倾斜面43相对于第1卡合凹部41被配置在其右侧。第1倾斜面43前端部介于曲率半径小的圆弧面与第1卡合凹部41右侧侧面(图1中上侧侧面)的开放部侧的端部圆滑地相连。也可让第1倾斜面43前端部与第1卡合凹部41右侧侧面直接交叉。
[0065] 在第2活动件13后端面形成有第2倾斜面44。第2倾斜面44以其后端部(图1中右端部)处于比顶端部靠左侧(图1中下侧)的方式倾斜,即,与第1倾斜面43反向倾斜。第2倾斜面44相对于第2卡合凹部42被配置在其右侧。第2倾斜面44后端部介于曲率半径小的圆弧面与第2卡合凹部42右侧侧面的开放部侧的端部圆滑地相连。也可让第2倾斜面44后端部与第2卡合凹部42右侧侧面直接交叉。
[0066] 在第2活动件13后端面形成有停止面45。该停止面45从第2倾斜面44后端朝右方一直延伸到第2活动件13朝右方的顶端面。停止面45以相对于后述基线(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基线在前后方向基本上水平延伸。)其右端部比左端部略微处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但也可反向倾斜,或者也可相对基线垂直。停止面45不形成也可。
[0067] 长度方向朝上下方向的第1卡合轴(第1卡合部)46被位置固定设置于主体件3前端部。第1卡合轴46能插入第1卡合凹部41,且能从其开放部往后方插入,直到抵靠于底面,在插入第1卡合凹部41直到抵靠到了底面的卡合状态下,第1卡合轴46沿左右方向的移动被第1卡合凹部41左右两侧面所阻止,朝后方的移动被第1卡合凹部41底面所阻止。故,当第1卡合轴46与第1卡合凹部41卡合时,主体件3前端部被卡止,不能相对第2活动件13沿左右方向和向后方移动。
[0068] 长度方向朝上下方向的支撑轴47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主体件3后端部。操作件48可旋转地被支撑于该支撑轴47。操作件48可在图6~图8所示初始位置与从图9所示位置逆时针方向旋转给定角度后的极限位置之间旋转。操作件48被外套于支撑轴47的螺旋弹簧(附加力单元)49附加从极限位置指向初始位置的方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的力。在主体件3被安装于第2活动件13之前,操作件48因螺旋弹簧49而处在初始位置。
[0069] 长度方向朝上下方向的第2卡合轴(第2卡合部)50被位置固定地设置于操作件48。第2卡合轴50被配置在比支撑轴47靠左侧。而且,第2卡合轴50被配置在处于初始位置的操作件48中某部分,该部分指:操作件48在初始位置与极限位置之间旋转时其旋转圆的切线方向大致朝前后方向的部分。故,当操作件48在初始位置与极限位置之间旋转时,第2卡合轴50基本上沿前后方向移动。当然,当操作件48从初始位置朝极限位置侧旋转时第2卡合轴
50朝后方移动,而当操作件48从极限位置朝初始位置侧旋转时第2卡合轴50朝前方移动。
[0070] 另外,为了形成操作件48旋转时第2卡合轴50沿前后方向移动这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成:操作件48处于初始位置时,第2卡合轴50处于比支撑轴47靠左侧且略微靠后侧。然而,第2卡合轴50未必一定如此配置,只要是配置在比支撑轴47靠左侧,既可沿前后方向配置在与支撑轴47一样的位置也可配置在略微靠前侧。
[0071] 第2卡合轴50也可直接地并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设置于主体件3。此时,可以用对第2卡合轴50附加正对前方的力的弹簧等附加力单元来取代螺旋弹簧49。
[0072] 第2卡合轴50能插入第2卡合凹部42,且能从其开放部往前方插入,直到抵靠于底面,在插入第2卡合凹部42直到抵靠到了底面的卡合状态下,第2卡合轴50沿左右方向的移动被第2卡合凹部42左右两侧面所阻止,朝前方的移动被第2卡合凹部42底面所阻止。故,当第2卡合轴50与第2卡合凹部42卡合时,主体件3后端部被卡止,不能相对第2活动件13沿左右方向和向前方移动。另外,在第2卡合轴50与第2卡合凹部42底面抵靠的卡合状态下,操作件48在从极限位置指向初始位置的方向上处于初始位置的稍微近前的卡合位置。故第2卡合轴50靠螺旋弹簧49的附加力被维持在卡合位置。
[0073] 如图1所示,在第2卡合轴50与第2卡合凹部42卡合的状态下,支撑轴47介于螺旋弹簧49与停止面45抵靠,主体件3不能向前方移动了。故,在第2卡合轴50与第2卡合凹部42卡合的状态下,即便向前方推主体件3,也不会出现第2卡合轴50被第2卡合凹部42底面向后方移动,不会出现操作件48克服螺旋弹簧49的旋转附加力而向极限位置侧旋转。而且,因为主体件3不向前方移动,所以不会出现第1卡合轴46从第1卡合凹部41朝前方脱出。故第1及第2卡合轴46、50被维持于分别与第1及第2卡合凹部41、42卡合的状态。故,只要不让操作件48从卡合位置向极限位置侧旋转,就不会出现主体件3从第2活动件13脱离。由该内容可见,支撑轴47还兼作抵接部,由停止面45和支撑轴47构成了阻止机构。
[0074] 第1倾斜面43、第2倾斜面44、第1卡合轴46和第2卡合轴50以满足如下条件的方式配置。该条件是指:如图6所示,操作件48处于初始位置时第1及第2卡合轴46、50能同时地抵靠第1及第2倾斜面43、44这一条件。
[0075] 另外,第1及第2倾斜面43、44以满足如下角度关系的方式形成。即,在让第1及第2卡合轴46、50分别与第1及第2倾斜面43、44接触的状态下,以连接第1卡合轴46与第1倾斜面43的接点和第2卡合轴50与第2倾斜面44的接点之直线为基线时,第1倾斜面43相对于该基线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第2倾斜面44相对于该基线的倾斜角度大。譬如,第1倾斜面43的倾斜角度设定为30°~45°左右,而第2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设定为15°~25°左右。
[0076] 在此,在让第1及第2卡合轴46、50分别与第1及第2倾斜面43、44接触的状态下,当为将主体件3往底垫1安装而让主体件3于水平面内向底垫1接近移动时,上述基线与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正交。故,相对于基线的第1及第2倾斜面43、44的角度关系也能换成这种方式来表述:第1倾斜面43相对于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第2倾斜面44相对于同一方向的倾斜角度小。须指出的是,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受人手影响,未必一定正交于基线,有时会相对于正交方向产生数度~十几度范围内的倾斜。故,第1及第2倾斜面
43、44的倾斜角度关系比较现实地来说应该定义为:相对于同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第1倾斜面43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第2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小;或者是,相对于同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第1倾斜面43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第2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大。考虑到这一点,优选第1倾斜面43的倾斜角度比第2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大十几度。
[0077] 上述内容更具体地描述就是:当第1及第2倾斜面43、44在左右方向(主体件3相对底垫1接近移动和远离移动的方向)被配置于同一位置时,上述基线在水平面内于前后方向延伸。换言之,基线在水平面内与基体左右内侧面平行地延伸。故,第1及第2倾斜面43、44的倾斜角度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是相对于基体左右内侧面的倾斜角度。另外,此时主体件3相对于底垫1在水平面内于左右方向作接近移动。另一方面,当第1及第2倾斜面43、44在左右方向被配置于不同位置时,基线处于水平面内,但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故,第1及第2倾斜面43、44的倾斜角度成为相对于对前后方向倾斜的水平线(基线)的倾斜角度。另外,此时主体件3接近移动方向也变成对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
[0078] 下面就具有上述结构的合叶装置A描述下往底垫1的第2活动件13安装主体件3的情形。将主体件3往第2活动件13安装时,在使主体件3开放部朝左方的状态下让主体件3向第2活动件13接近移动(向左方移动)。此时操作件48处于初始位置。当让主体件3移动到给定位置时,如图6所示,第1卡合轴46与第1倾斜面43抵靠,同时,第2卡合轴50与第2倾斜面44抵靠。
[0079] 当进一步让主体件3向左方移动时,第1卡合轴46就欲在第1倾斜面43上向前方移动,第2卡合轴50则欲在第2倾斜面44上向后方移动。然而,因为第1倾斜面43的倾斜角度比第2倾斜面44的倾斜角度大,所以如图7所示,第1卡合轴46在第1倾斜面43上向前方移动。其结果、主体件3向前方移动,第2卡合轴50在第2倾斜面44上向前方移动。当第2卡合轴50在第2倾斜面44上向前方移动时,第2倾斜面44就会将第2卡合轴50向后方推。但是,由于螺旋弹簧49欲将第2卡合轴50向前方移动的力比第2倾斜面44将第2卡合轴50向后方推的力大,所以操作件48被维持在初始位置,据此,第2卡合轴50相对于主体件3在前后方向被位置固定。
[0080] 当进一步使主体件3向左方移动时,第1卡合轴46向左方越过第1倾斜面43和接下来的圆弧面,与第1卡合凹部41开放部相面对。当该状态下进一步让主体件3向左方移动时,则如图8所示,第2卡合轴50在第2倾斜面44上向后方移动,结果,主体件3向后方移动,第1卡合轴46从第1卡合凹部41开放部插入第1卡合凹部41,直到抵靠到其底面,第1卡合轴46与第1卡合凹部41卡合。
[0081] 在第1卡合轴46与第1卡合凹部41卡合的状态下,第1卡合轴46被第1卡合凹部41左侧侧面阻止向左方移动,其结果,主体件3前端部向左方的移动被阻止。故,第1卡合轴46与第1卡合凹部41卡合后,仅主体件3后端部被向左方移动。
[0082] 当让主体件3后端部向左方移动时,因为第2倾斜面44系越往左方越向后方倾斜,所以第2卡合轴50被第2倾斜面44向后方推,在第2倾斜面44上向后方移动。另外,当第2卡合轴50向后方移动时,操作件48被迫随着克服螺旋弹簧49的旋转附加力而沿从初始位置指向极限位置的方向(图8中逆时针方向)旋转。
[0083] 当让主体件3后端部进一步向左方移动时,如图9所示,第2卡合轴50向后方越过第2倾斜面44,又越过与第2倾斜面44接着的圆弧面。于是,第2卡合轴50与第2卡合凹部42开放部相面对时,操作件48因螺旋弹簧49而沿从极限位置指向初始位置的方向(图9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第2卡合轴50被向前方移动而插入第2卡合凹部42。第2卡合轴50插入第2卡合凹部
42,直到与其底面抵靠而与第2卡合凹部42卡合。在第2卡合轴50与第2卡合凹部42卡合的状态下,第2卡合轴50沿左右方向和向前方的移动分别被第2卡合凹部42的两侧面和底面所阻止。其结果、主体件3后端部与第2活动件13后端部卡合,不能沿左右方向和向前方移动。
[0084] 另外,由于第2卡合轴50系因螺旋弹簧49的附加力而被阻止向后方移动,所以当以比螺旋弹簧49附加力大的力朝前方推主体件3时,主体件3就要向前方移动,第1卡合轴46就欲从第1卡合凹部41向前方脱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支撑轴47介于螺旋弹簧49而抵靠于停止面45,所以在第1及第2卡合轴46、50与第1及第2卡合凹部41、42卡合的状态下不会出现主体件3沿前后方向移动。故,不会出现第1及第2卡合轴46、50因意外事故而从第1及第2卡合凹部41、42脱出,不会出现主体件3从第2活动件13脱离。
[0085] 当要把主体件3从第2活动件13拆下时,让操作件48克服螺旋弹簧49附加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让第2卡合轴50从第2卡合凹部42向后方脱出。其后,让主体件3后端部向右方移动,让第2卡合轴50向比第2卡合凹部42还靠右方移动,最好向比第2倾斜面44还靠右方移动。接着,让主体件3向前方移动,让第1卡合轴46从第1卡合凹部41向前方脱出。其后,让主体件3向右方移动而从第2活动件13离开移向右方。据此,就能将主体件3从第2活动件13拆下。
[0086] 在上述结构的合叶装置A中,在使第1及第2卡合轴46、50分别与第1及第2倾斜面43、44接触的状态下让主体件3向第2活动件13接近移动(向左方移动)时,在第1卡合轴46与第1卡合凹部41自动地卡合后,第2卡合轴50才与第2卡合凹部42卡合。故不必为了让第1卡合轴46与第1卡合凹部41卡合而让门窗扇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能容易地将主体件3安装于第2活动件13(底垫1)。
[0087] 以下参照图10~图15描述下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须知出的是,关于第2实施方式,仅描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同一标号而不再赘述。
[0088] 在第2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B中,用于将主体件3可拆装地安装于第2活动件13的联接机构4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A的不同。
[0089] 在第2活动件13前后两端部,分别设置长度方向朝上下方向的第1卡合轴(第1卡合部)51和第2卡合轴(第2卡合部)52,取代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及第2卡合凹部41、42。第1及第2卡合轴51、5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从第2活动件13朝上下方向的两侧面于上下方向突出来。
[0090] 在主体件3形成有第1卡合凹部53。即,在主体件3朝上下方向的两侧壁部3a、3a的朝左方的面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插入凹部54。在区划该插入凹部54的前后两侧面当中处于前侧的侧面的底部侧的端部,形成有从该侧面朝前方延伸的第1卡合凹部53。第1卡合凹部53,其前侧端部被底面所封闭,而其后侧端部则朝插入凹部54开放。
[0091] 第1卡合轴51两端部分别能与各第1卡合凹部53卡合。即,当让主体件3向左方移动时,第1卡合轴51端部被插入于插入凹部54。第1卡合轴51插入于插入凹部54,直到基本上与其底面相接后,当让主体件3向后方移动时,第1卡合轴51被从插入凹部54插入第1卡合凹部53内。在第1卡合轴51被插入第1卡合凹部53、直到与其底面抵靠的卡合状态下,第1卡合轴
51于左右方向的移动被第1卡合凹部53左右两侧面所阻止,而第1卡合轴51向前方的移动则被第1卡合凹部53底面所阻止。故,在第1卡合轴51与第1卡合凹部53卡合的状态下,主体件3相对于第2活动件13(底垫1)沿左右方向和向后方的移动被阻止。
[0092] 区划插入凹部54的前后两侧面当中形成有第1卡合凹部53的前侧侧面当作第1倾斜面55。该第1倾斜面55从侧壁部3a的朝左方的面延伸到第1卡合凹部53,以其后端部处于比前端部靠右侧的方式倾斜。第1倾斜面55后端部介于曲率半径小的圆弧面与第1卡合凹部53左侧侧面圆滑地相连。
[0093] 长度方向朝上下方向的支撑轴(抵接部)56位置固定地设置于主体件3后端部。卡合件57可于水平方向旋转地被支撑于该支撑轴56。该卡合件57能在图11和图12所示初始位置和极限位置之间旋转,该极限位置比从该初始位置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的图14所示位置还稍微处于前方。卡合件57被螺旋弹簧(附加力单元)58附加从极限位置指向初始位置的方向(图10~图15中顺时针方向)的力。当主体件3被从第2活动件13拆下时,卡合件57靠螺旋弹簧58的旋转附加力而处在初始位置。
[0094] 在卡合件57形成有第2卡合凹部59。第2卡合凹部59被配置在处在初始位置的卡合件57中位于比支撑轴56靠左侧的端部。更详细地说是被配置在卡合件57以支撑轴56为中心旋转时其旋转圆的切线方向大致朝前后方向的部分,而且是位于比支撑轴56靠左侧(底垫1侧)的部分。故,当卡合件57在初始位置与极限位置之间旋转时,第2卡合凹部59基本上是沿前后方向移动。第2卡合凹部59以卡合件57处于初始位置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前侧端部朝前方开放,后侧端部被底面封闭。
[0095] 第2卡合轴52能与第2卡合凹部59卡合。即,第2卡合轴52能从其开放部插入第2卡合凹部59,当被插入第2卡合凹部59、达到与其底面抵靠的卡合位置时,与第2卡合凹部59卡合。在第2卡合轴52与第2卡合凹部59卡合的状态下,第2卡合轴52沿左右方向的移动被第2卡合凹部59左右两侧侧面所阻止,而第2卡合轴52向后方的移动则被第2卡合凹部59底面所阻止。其结果,主体件3后端部被卡止于底垫1的第2活动件13,不得沿左右方向和向后方移动。须指出的是,卡合位置同上述合叶装置A中卡合位置一样,设在从极限位置指向初始位置的方向上差一点就到初始位置的近前位置。故,卡合件57靠螺旋弹簧58的附加力被维持在卡合位置。
[0096] 在卡合件57形成有第2倾斜面60。第2倾斜面60以卡合件57处于初始位置时其处在比第2卡合凹部59靠左侧的方式配置。第2倾斜面60以卡合件57处于初始位置时其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靠右侧的方式倾斜,即,朝与第1倾斜面55相反的方向倾斜。当然,第2倾斜面60相对于基线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第1倾斜面55相对于基线的倾斜角度小。
[0097] 在卡合件57形成有第3倾斜面61。该第3倾斜面61以其后端部与第2倾斜面60前端部圆滑地相连的方式配置,并以其前端部处在比后端部靠右侧的方式倾斜。第3倾斜面61的倾斜角度设定得比第1倾斜面55的倾斜角度大。第3倾斜面61前端部(右侧端部)介于曲率半径小的圆弧面与第2卡合凹部59的处于左侧的侧面的开放侧的端部圆滑地相连。其结果,第2倾斜面60前端部介于第3倾斜面61和圆弧面与第2卡合凹部59的处于左侧的侧面的开放部侧的端部圆滑地相连。
[0098] 在上述结构的合叶装置B中,在将主体件3往底垫1的第2活动件13安装时能按如下方式安装。即,如图11所示,首先分别将第1及第2卡合轴51、52往第1及第2倾斜面55、60压靠。一边维持其状态一边将主体件3向左方(向底垫1接近的方向)移动。于是,因第1倾斜面55的倾斜角度比第2倾斜面60的倾斜角度大,第1卡合轴51就在第1倾斜面55上相对地向后方移动。而主体件3则随着向前方移动,同时,第2卡合轴52在第2倾斜面60上向前方移动。
[0099] 第1卡合轴51越过第1倾斜面55时就与第1卡合凹部53开口部相面对。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让主体件3向左方移动时,第1卡合轴51就与插入凹部54底面抵靠。其结果,主体件3前端部向左方的移动被阻止。故其后仅主体件3后端部向左方移动。当主体件3后端部向左方移动时,第2卡合轴52因第2倾斜面60而被迫相对地向前方移动,主体件3被迫向后方移动。据此,第1卡合轴51插入第1卡合凹部53,直到与其底面抵靠(参见图12)。
[0100] 第1卡合轴51插入且抵靠到第1卡合凹部53底面后,当进一步让主体件3向左方移动时,第2倾斜面60被第2卡合轴52推向后方。其结果,卡合件57被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侧旋转。当主体件3后端部进一步被向左方移动、卡合件57被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侧旋转给定角度时,如图13所示,第2卡合轴52就越过第2倾斜面60而与第3倾斜面61接触了。
[0101] 在第2卡合轴52与第3倾斜面61接触的状态下,当进一步让主体件3后端部向左方移动时,如图14所示,第2卡合轴52就越过第3倾斜面61而与圆弧面接触。当第2卡合轴52越过圆弧面中处在最靠前方侧的部分时,卡合件57就因螺旋弹簧58而从极限位置侧朝初始位置旋转,第2卡合轴52被插入第2卡合凹部59(参见图15)。第2卡合轴52插入第2卡合凹部59,直到抵靠到第2卡合凹部59底面(参见图10)。当第2卡合轴52与第2卡合凹部59底面抵靠时,第2卡合轴52变成与第2卡合凹部59卡合状态,同时,卡合件57在卡合位置停止。当第2卡合轴52与第2卡合凹部59卡合时,主体件3后端部变成不能沿左右方向移动且不能向前方移动。
[0102] 就这样,主体件3前后两端部分别可拆装地与底垫1的第2活动件13前后两端部卡合,据此,主体件3就被可拆装地安装于第2活动件13。通过让卡合件57从卡合位置朝极限位置侧旋转给定角度就能将主体件3从第2活动件13拆下。
[0103] 须指出的是,虽然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是在底垫1后端部位置固定地设置第2卡合轴52、在主体件3后端部可旋转地设置卡合件57,但是也可以是在底垫1后端部可旋转地设置卡合件57、在主体件3后端部位置固定地设置第2卡合轴52。但即便在如此变形的场合,也在卡合件57设置第2卡合凹部59和第2倾斜面60。而且,第2卡合凹部59朝与第1卡合凹部53相同的方向开放。
[0104] 另外,在底垫1后端部设置卡合件57且在主体件3后端部设置第2卡合轴52时,也可在底垫1前端部以与第1卡合凹部41同样的方式设置第1卡合凹部53,在主体件3前端部位置固定地设置第1卡合轴51。
[0105] 还有,虽然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是使第1卡合凹部53朝后方开放、使第2卡合凹部59朝前方开放,但是也可以是使第1卡合凹部53朝前方开放、使第2卡合凹部59朝后方开放。
此时,第1及第2倾斜面55、60的倾斜方向就变成分别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倾斜方向相反。
[0106] 这些变形也可相互组合。
[0107] 实用性
[0108] 根据本发明的合叶装置能用作将门窗扇可旋转地安装于基体的合叶装置,尤其是能用作安装大重量门窗扇的合叶装置。
[0109] 标号说明
[0110] A   合叶装置
[0111] B   合叶装置
[0112] 1   底垫
[0113] 2   安装件
[0114] 3   主体件
[0115] 4   联接机构
[0116] 41  第1卡合凹部
[0117] 42  第2卡合凹部
[0118] 43  第1倾斜面
[0119] 44  第2倾斜面
[0120] 45  停止面
[0121] 46  第1卡合轴(第1卡合部)
[0122] 47  支撑轴(抵接部)
[0123] 48  操作件
[0124] 49  螺旋弹簧(附加力单元)
[0125] 50  第2卡合轴(第2卡合部)
[0126] 51  第1卡合轴(第1卡合部)
[0127] 52  第2卡合轴(第2卡合部)
[0128] 53  第1卡合凹部
[0129] 55  第1倾斜面
[0130] 57  卡合件
[0131] 58  螺旋弹簧(附加旋转力单元)
[0132] 59  第2卡合凹部
[0133] 60  第2倾斜面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