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圈纺纱或加捻装置

申请号 CN200610089810.4 申请日 2006-04-13 公开(公告)号 CN1865553A 公开(公告)日 2006-11-22
申请人 里特机械公司; 发明人 S·迪德克; V·库博维; P·布拉泽克;
摘要 本装置包括用于卷绕纱管(5;5a)的锭子(4)和与该锭子相关联的气圈限制器(7),该气圈限制器在运行时与锭子协同作用,使 纱线 (P)作为旋转纱圈(33)传送到锭子上的纱管上,纱线无径向限制地围绕着锭子的轴线(9)传送,一方面借助于离心 力 另一方面借助于卷绕拉力,自行调节纱线所需的 张力 ,还包括一 纺纱 钢 领(24),该纺纱钢领以轴向距离设置在气圈限制器下处于事先预定的纺纱 位置 上,并与气圈限制器协同使用,以在装置启动或开始纺纱时形成旋转纱圈。纺纱钢领轴向可调节地位于纺纱位置与安全位置之间,纺纱钢领在安全位置起到在由旋转纱圈界定出的卷绕部分中的径向隔离物的作用,并设有可控地联接于一断纱扫描机构(32)的电控操作机构(30),以将纺纱钢领从纺纱位置移动到安全位置并移回。
权利要求

1、用于纱圈纺纱或加捻的装置,包括用于卷绕纱管(5;5a)的锭子(4) 和与该锭子(4)相关联的气圈限制器(7),该气圈限制器在运行时与锭子(4) 协同作用,使纱线(P)作为旋转纱圈(33)由此传送到锭子(4)上的纱管(5; 5a)上,纱线无径向限制地围绕着锭子(4)的轴线(9)传送,一方面借助于 离心并且另一方面借助于卷绕拉力,自行调节所需的纱线(P)张力,还包 括一纺纱领(24),该纺纱钢领以轴向距离设置在气圈限制器(7)下处于事 先预定的纺纱位置上,并与气圈限制器(7)协同使用,以在装置启动或开始 纺纱时形成上述旋转纱圈(33),其特征在于:纺纱钢领(24)轴向可调节地 位于纺纱位置与安全位置之间,纺纱钢领在安全位置起到在由旋转纱圈(33) 界定出的卷绕部分中的径向隔离物的作用,并设有可控地联接于一断纱扫描机 构(32)的电控操作机构(30),用于将纺纱钢领(24)从纺纱位置移动到安 全位置并移回。
2、如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30)为一电磁
3、如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30)为一伺服达。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纺纱钢领(24)的 纺纱位置可相对于单位长度一定重量的纱线(P)预先调节。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用于纱圈纺纱或加捻的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装 置,其包括用于卷绕管的锭子和与该锭子相关联的气圈限制器,并且还包括一 纺纱领;在运行时所述气圈限制器与锭子协同作用,使纱线作为旋转纱圈由 此经过去到锭子上的管上,纱线围绕锭子的轴线运行而无径向限制,一方面借 助于离心并且另一方面借助于卷绕拉力,自行调节所需的纱线张力;而所述 纺纱钢领以轴向距离设置在气圈限制器下处于事先预定的纺纱位置上,并与气 圈限制器协同使用,以在装置启动或开始纺纱时形成前面所述的旋转纱圈。

背景技术

欧洲专利说明书EP0883703公开了一种形式的气圈限制器,其为一个可 旋转地安装的钟形部件,被驱动与锭子同向旋转,该部件围绕着锭子,对旋转 的纱圈无径向限制。在同一申请人的捷克发明专利申请No.2003-588所包含的 方案中,沿着锭子的轴线,在纱线运行的方向上,气圈限制器由一个旋转的上 部和一个与所述上部无接触地毗邻的固定的下部构成。该上部的设置方式与上 述钟形部件相似。下部比上部短很多,其内表面实际上形成上部的内工作面的 延续和端部,并用作减小纱线圈的旋转速度的制动表面,这里和纱线也没有径 向限制。在EP0883703中,纺纱钢领也称之为导纱钢领。
装置启动或纺纱开始的条件是,用于纺纱或加捻的纺织材料的喂纱机构与 放置在位于气圈限制器内的预定的纺纱位置的锭子上的纱管之间具有纱线连接 时,装置才能被启动,或者纺纱才能开始。在锭子的这一纺纱位置,所述纱线 连接被拉过气圈限制器的内部,终止于大约纺纱钢领下端的平面上。结果,在 气圈限制器与纺纱钢领之间形成了当前纱线圈的径向非限制段,通过离心力的 作用以及该纱线连接在纱管上的同时卷绕,最终变成了理想功能形状和尺寸的 旋转纱圈,这样,装置就进入了正常的运行。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旋转的纱线 圈围绕直接位于气圈限制器的下面的锭子的轴线运动,但是与纺纱钢领没有任 何接触,从而限制平卷绕部分。
在这种装置上以高速度得到高质量的纱线。然而,在断纱后就会出现问题, 断纱后会在纱管一侧留下相当长的一段自由纱线。在这种情况下,离心力会将 这段自由纱线从气圈限制器内抛到气圈限制器与纺纱之间的中间部,并根据其 长度和锭子停止旋转之前的剩余时间,对其所接触的部件产生破坏作用,还有 可能伤人。在一种带有相当于所述装置的工作站的标准的机器的布置中,这段 被抛出的纱线会被甩到相邻工作站的纱线上,并在那里引起第二次断纱,并逐 渐引起其它工作站的逐渐中断,即,所谓链式中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开头所提到的装置并克服上述缺陷,同时保证运行时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特别是当具有对应于这种装置的机器上的纱线出现断纱 时。
本发明通过提供技术方案1的技术特征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由于本发明 的装置,出现断纱时利用纺纱钢领迅速界定所述内部空间,当中任何带有形成 在旋转纱管侧面上的断端的自由纱线都被迅速抓获并随后受到引导,直到锭子 的旋转完全停止,而不引起损害和伤害。
本发明的其它优选的实施例为从属技术方案的特征。
附图说明
附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的装置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一部分的视图,示出了刚一出现断纱而锭子和筒子仍在全速 旋转时的状态。
图3为图1中一部分的视图,示出了消除断纱后启动的状态。
图4为图1中的一部分,示出了初次启动或用空纱管替换了满筒子后重新 启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只示出了一种用于纱圈纺纱和加捻的装置。在相应机器中可能会在纵 向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大量的这种装置作为工作站。一个这样的装置根据其用作 纱圈纺纱装置还是纱圈加捻装置,包括一个纤维源或粗纱的牵伸(draw- through)机构或一个多纱系统的喂入机构。就发明点而言,这些机构由提供用 于纺纱或加捻的纺织材料2的喂入机构1构成。在由一对罗拉3表示的喂入机 构1的下方垂直地设置锭子4和与锭子4相联的气圈限制器7,锭子上装有带 有纱线卷6的纱管5,气圈限制器同轴地围绕着锭子,并且在其上方部分升高。 在喂入机构1与气圈限制器7之间是一个导纱器8,用于使纱线P沿着气圈限 制器7和锭子4的纵轴线方向9取向。然而,在一个未示出的本发明不同实施 例中,喂入机构本身可以被用作纱线的这种定向,该机构为此目的例如这样设 置,使得其下罗拉占据导纱器的位置并且完全取代了导纱器。
锭子4以一种公知的方式可旋转地安装在锭子支承板10上,该支承板跨 过机器的所有工作站,并设有标准的程控驱动装置(未示出)以沿双箭头11 的方向上下运动。锭子4的旋转驱动通过一个标准的切向皮带12实现的,该 皮带也经过机器的所有工作站。然而,在本发明的一个不同的实施例(未示出) 中,为了驱动的目的,可以将锭子以公知的方式设计成一台设置在锭子支承板 上的电机转子
气圈限制器7选自迄今的现有技术,其包括一个上部13和一个与该上部 非接触地相邻的下部14。上部13例如具有钟或瓶子的形状,其包括一个与纱 线P接触的内聚的内表面15,该内表面朝向下出口端16呈圆锥状扩展。上部 13的入口端17由一个轴18构成,该轴可旋转地安装在轴承座19上,并由一 台异步电机20驱动。轴承座19和电机20位于一个壳体内,该壳体以下面将 要描述的方式固定在气圈限制器7的一支承板21上。与锭子支承板10相同, 支承板21也经过机器的所有工作站延伸,与锭子支承板10不同的是,它是固 定的。
气圈限制器7的下部14为环形,并留有一定间隙地平行于上部13的出口 端16设置。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下部具有用于引导纱线P的内引导面22。在 所给的实施例中,引导面22在纵轴线9的方向上可选地弯曲,其在垂直于锭 子4的纵轴线9的平面内的测得的最小直径小于在气圈限制器7的上部13的 下端的内表面15的最小的直径。为了保持气圈限制器7的上部13与下部14 之间的固定关系,用管状夹具23固定下部14,该管状夹具围绕着气圈限制器 7,其上端固定于支承板21内,同时构成气圈限制器7的上部13的轴承座19 及电机20的壳体。
纺纱钢领24设置在气圈限制器7下面的区域内。纺纱钢领24轴向可调节 地安装在装置的一个静止部件上。具体地说,纺纱钢领24通过臂25固定在支 架26上,该支架可以垂直地在装置/机架27上移动。纺纱钢领24具有一个启 动纺纱位置(图1)和一个安全位置(图2)。在启动纺纱位置,与EP0883703 所公开的装置中相同,在纺纱钢领24的上端28与气圈限制器7的下端之间留 有一个事先特定的轴向距离,这里以气圈限制器的固定的下部14的出口端29 来表示气圈限制器的下端。在安全位置,上端28向气圈限制器7的固定下部14 的所述出口端29移动到它们之间的轴向间隙完全消除的程度,纺纱钢领24起 到了卷绕部分的径向隔离物的作用。具体地说,这意味着,纺纱钢领24的上 端28放置在部分从夹具23中伸出来的气圈限制器7的固定的下部14的出口 端29相反的外侧,并留有允许自由运动的间隙。
纺纱钢领24配有一电控操作机构30,其可控地联接于一标准的断纱扫描 机构32,具体地说,通过导线31联接,以将纺纱钢领24从纺纱位置改变到安 全位置(箭头241的方向),或者改变回来(箭头242的方向)。操作机构30 可以具体为一标准电磁或伺服达,图中未示出,在本例中其设置在装置/机 器的机架27上,并联接于纺纱钢领24的支架26。
在正常运行时,气圈限制器7的上部13被操作,在与带有卷绕纱管5和 管上的纱卷6的锭子4相同的方向上运转。离心力使在气圈限制器7上引导到 纱管5或纱管5上的纱卷6的纱线P首先沿着气圈限制器7的旋转的上部13 的内表面15运动,然后沿着其静止的的下部14的引导面22运动,经过该下 部后就直接到达纱管5或纱卷6。由于气圈限制器7的上部13和锭子的旋转, 使得纱线P同时绕着锭子4的纵轴线9旋转,这样就在气圈限制器7与纱管5 或纱卷6之间形成一旋转的纱圈33,该纱圈自身控制纱线P所需的张力。作用 在旋转的纱圈33上的离心力刚好支持纱线通过气圈限制器7的静止的下部14 的引导面22。同时,该引导面22作为一个制动器作用在旋转的纱圈33上,使 得它还对旋转的纱圈33产生制动作用,该制动作用可使其旋转速度有利地总 是低于锭子4的旋转速度。此外,这种制动作用还与卷绕拉力配合,在径向上 保持旋转的纱圈33的功能尺寸。在纱线P卷绕到纱管5上的过程中,借助于 通常的锭子支承板板10在双箭头11的方向上的程控升降运动,引导纱线P沿 着纱管5进入纱卷6。
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操作机构30将纱线钢领24保持在纺纱位置(图1), 使其上端28与相对的气圈限制器7的下部14的出口端29之间留有足够的空 间,使旋转的纱线圈33在卷绕部运动。现在,如果装置中的纱线P出现了断 纱,扫描机构32通过线路31将响应的信号传送到操作机构30,然后该操作机 构借助于支架26和臂25将纺纱钢领24移进安全位置(图2)(箭头241的方 向)。结果,先前用于旋转纱圈33的运动的自由空间在径向上完全被封闭。这 时,纱线钢领24的内壁34起到了一个卷绕部的径向隔离物的作用,防止在纱 管5或纱卷8的一侧上形成的并具有一个断端Pk的纱线P的自由段Pd跑到由 壁34限定的内部空间之外。相反,带有断端Pk的纱线P的自由段Pd被纺纱 钢领的内壁34捕获并被引导,直到锭子4的旋转完全停止。根据其长度,自 由段的大部分卷绕在纱管5上或者纱卷6上,在那里很容易被发现。
在装置重新启动以前,首先沿着箭头242的方向将纺纱钢领24转移到纺 纱位置(图3),并类似地以一种标准的方式恢复喂入机构1与放置在锭子4上 的纱管5上的纱卷6之间的连接Ps1。装置重新启动后,锭子4立刻通过部分 横向运动进入轴向位置,在该位置,纱线连接Ps1被拉过纺纱钢领24的上端28 与气圈限制器7下部14的出口端29之间的中间部35,拉过气圈限制器7的下 部14与纱卷6之间的纱线气圈36,离心力沿箭头360的方向从上述中间部35 将纱线迅速地拉出气圈限制器7。这样,在纱线连接Ps1的卷绕过程中形成了 理想功能形状和尺寸的旋转纱圈33(图1),并在相应的卷绕部进行纱线P的 卷绕。这样,装置就迅速而可靠地进入正常运转,继续形成纱卷6。
在初次启动装置或者用空纱管替换满纱管之后再次启动装置之前,在纺纱 钢领24处于纺纱位置时(图4),在喂入机构1与放置在锭子4的空纱管5a的 根部之间形成新的纱线连接Ps2。同时,通过移动锭子支承板10,将锭子4带 入所述轴向位置,在该轴向位置,纱线连接Ps2被拉过纺纱钢领24的上端28 与气圈限制器7下部14的出口端29之间的中间部35。随着装置的启动,在气 圈限制器7的下部14与纱线卷6之间形成的纱线气圈36很可能迅速地被离心 力拉出气圈限制器24,沿着箭头263的方向经过上述中间部35,并在卷绕纱 线连接Ps2的同时,形成理想功能形状和尺寸的旋转纱圈33(见图1),接着 在相应的卷绕部卷绕纱线P。在旋转纱圈33形成之后,锭子4或者留在原来的 轴向位置,使得空纱管5a上的纱线卷在离纱管的根部一定距离处形成,或者 通过移动锭子支承板10将其带到另一个轴向位置,该位置是根据纱线卷起点 的不同定位的需要来选择。
位于处于纺纱位置的纺纱钢领24的上端28与气圈限制器7的下部14的 出口端29之间的中间部35的尺寸应该与所制造的纱线P的单位长度的重量相 匹配。如果制造细纱,该尺寸可以是2至3mm,如果制造粗纱,则大约为6mm。 但是在正常运行时,该中间部35的尺寸可以更小一些,因为旋转纱圈30一旦 形成,原理上讲,它就在气圈限制器7的下部14的出口端29下面旋转,而且 旋转得越快就越窄。在装置启动后,通过将纺纱钢领24从装置启动时起作用 的第一纺纱位置移动到第二纺纱位置来减小中间部35的尺寸,在所述第二纺 纱位置,纺纱钢领24的上端28离气圈限制器7的下部的出口端29较近,在 装置正常运行时,第二纺纱位置起作用。上述减小中间部尺寸的步骤在每次装 置启动结束时都要进行,例如,利用可预先电调节的自动控制器进行。该自动 控制器可以设置在纺纱钢领24的操作机构30上,如果该机构由电磁铁构成。 如果操作机构30由伺服马达构成,则可利用伺服马达的预先调节的步骤来进 行上述减小中间空间尺寸的步骤。在任何情况下,如果纱线P出现断纱,纺纱 钢领24更迅速地从第二纺纱位置停留在安全位置,因此,更迅速地捕获了纱 线P的断头Pk。
如果操作机构30配有上述电控的自动控制器,或者如果操作机构30由一 个伺服马达构成,则可以利用机器的控制电子器件相对于单位长度一定重量的 纱线P来预先调节纺纱钢领24的若干纺纱位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