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开口器

申请号 CN201710479212.6 申请日 2017-06-12 公开(公告)号 CN107157434A 公开(公告)日 2017-09-15
申请人 于洋; 发明人 于洋;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口腔 开口器,包括 手柄 ,使用时,先将上 支撑 板的上表面与上 牙齿 的下表面 接触 ,使下支撑板伸入口腔内并位于下牙齿的上方,根据患者口部张开程度,按压 连杆 ,使复位 弹簧 压缩,从而使竖杆向下移动,带动下支撑板向下移动,从而使下支撑板的下表面与下牙齿的上表面接触,这样就可以实现患者的口型 定位 。检查或诊断结束后,松开连杆,即可使 复位弹簧 复位,从而使下支撑板与下牙齿脱离,然后将上下支撑板从口腔部取出即可。这种方式可以协助患者始终保持正确的开口口型,避免因酸疼导致口型改变,影响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和诊断。
权利要求

1.一种口腔开口器,其特征是:包括手柄(1),手柄(1)的前部设有承接部(2),所述承接部(2)前面的上部设有上开口装置,所述承接部(2)的上表面设有顶部长条孔(21),所述承接部(2)的前面设有前部长条孔(22),所述承接部(2)的上表面铰接有连杆(3),所述连杆(3)的前部与承接部(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4),所述连杆(3)的前端部设有穿过顶部长条孔(21)且下伸的竖杆(5),竖杆(5)的下端部固接有滑动连接在前部长条孔(22)内且与上开口装置上下对应的下开口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开口器,其特征是:所述上开口装置包括固接在承接部(2)上表面且前伸的上杆(61),所述上杆(61)的前端部固接有上支撑板(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开口器,其特征是:所述下开口装置包括固接在竖杆(5)下端部的下杆(71),下杆(71)穿过前部长条孔(22)的前端部固接下支撑板(7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腔开口器,其特征是:所述上支撑板(62)的前部设有弯弧状凹槽,所述下支撑板(72)的前部设有弯弧状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腔开口器,其特征是:所述承接部(2)的上表面设有铰座(20),所述连杆(3)的后部铰接在铰座(2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开口器,其特征是:所述手柄(1)上设有防滑纹。

说明书全文

口腔开口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腔开口器。

背景技术

[0002] 口腔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都需要患者将口部张开,并持续保持同一口型,便于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然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使患者的面部产生酸疼感,从而不自觉的改变口型,这样就会影响医护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口腔开口器,该口腔开口器可以协助患者保持正确口型。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特征是:包括手柄,手柄的前部设有承接部,所述承接部前面的上部设有上开口装置,所述承接部的上表面设有顶部长条孔,所述承接部的前面设有前部长条孔,所述承接部的上表面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前部与承接部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连杆的前端部设有穿过顶部长条孔且下伸的竖杆,竖杆的下端部固接有滑动连接在前部长条孔内且与上开口装置上下对应的下开口装置。
[0005] 所述上开口装置包括固接在承接部上表面且前伸的上杆,所述上杆的前端部固接有上支撑板。
[0006] 所述下开口装置包括固接在竖杆下端部的下杆,下杆穿过前部长条孔的前端部固接下支撑板。
[0007] 所述上支撑板的前部设有弯弧状凹槽,所述下支撑板的前部设有弯弧状凹槽。
[0008] 所述承接部的上表面设有铰座,所述连杆的后部铰接在铰座上。
[0009] 所述手柄上设有防滑纹。
[0010] 采用上述方案后的优点效果是:包括手柄,使用时,先将上支撑板的上表面与上牙齿的下表面接触,使下支撑板伸入口腔内并位于下牙齿的上方,根据患者口部张开程度,按压连杆,使复位弹簧压缩,从而使竖杆向下移动,带动下支撑板向下移动,从而使下支撑板的下表面与下牙齿的上表面接触,这样就可以实现患者的口型定位。检查或诊断结束后,松开连杆,即可使复位弹簧复位,从而使下支撑板与下牙齿脱离,然后将上下支撑板从口腔部取出即可。这种方式可以协助患者始终保持正确的开口口型,避免因酸疼导致口型改变,影响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和诊断。附图说明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4]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0015] 图4是上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如图1-图2所示,该口腔开口器包括手柄1,手柄1上设有防滑纹,手柄1的前部设有承接部2,承接部2前面的上部设有上开口装置,上开口装置包括固接在承接部2上表面且前伸的上杆61,上杆61的前端部固接有上支撑板62,上支撑板62的前部设有弯弧状凹槽,弯弧状凹槽自上支撑板62的前端面向其内部延伸,本实施例中弯弧状凹槽的弯弧度与人体上压床的弯弧角度相适应。承接部2的上表面设有顶部长条孔21,承接部2的前面设有前部长条孔22,承接部2的上表面铰接有连杆3,承接部2的上表面设有铰座20,连杆3的后部铰接在铰座20上。连杆3的前部与承接部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4,连杆3的前端部设有穿过顶部长条孔21且下伸的竖杆5,竖杆5的下端部固接有滑动连接在前部长条孔22内且与上开口装置上下对应的下开口装置,下开口装置包括固接在竖杆5下端部的下杆71,下杆71穿过前部长条孔22的前端部固接下支撑板72,下支撑板72的前部设有弯弧状凹槽,弯弧状凹槽自下支撑板72的前端面向其内部延伸,本实施例中弯弧状凹槽的弯弧角度与人体下压床的弯弧角度相适应。本实施例中上下支撑板的结构相同。
[0017] 使用时,先将上支撑板62的上表面与上牙齿的下表面接触,使下支撑板72伸入口腔内并位于下牙齿的上方,根据患者口部张开程度,按压连杆3,使复位弹簧4压缩,从而使竖杆5向下移动,带动下支撑板72向下移动,从而使下支撑板62的下表面与下牙齿的上表面接触,这样就可以实现患者的口型定位。检查或诊断结束后,松开连杆3,即可使复位弹簧4复位,从而使下支撑板62与下牙齿脱离,然后将上下支撑板从口腔部取出即可。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