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空调装置 |
CN200880130556.5 |
2008-10-29 |
CN102112819A |
2011-06-29 |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田中直树; 若本慎一; 冈崎多佳志; 岛津裕辅 |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使制冷剂不循环到室内机,进而能够实现节能化。将对制冷剂加压的压缩机(10)、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四通阀(11)、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的膨胀阀(16a~16e)及进行制冷剂和热介质的热交换并加热以及冷却热介质的多个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用配管连接从而构成冷冻循环回路;将多个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对热介质加压的泵(21a、21b)、进行热介质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多个使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以及切换对于各使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加热了的热介质的通过或冷却了的热介质的通过的流路切换阀(22a~22d、23a~23d),用配管连接从而构成热介质回路。 |
22 |
冰箱及其运转方法 |
CN200580023671.9 |
2005-06-29 |
CN1985136A |
2007-06-20 |
张恒良; 陈炜 |
在用于冷却冰箱的斯特林制冷发动机(30)的运转开始时,以下述方式运转,即,使得在高温侧自然循环回路(50)内流动的气相流体达到比通常运转时高的温度。即,进行斯特林制冷发动机(30)的活塞驱动速度比通常高的运转,或者进行将设置在高温侧冷凝器(52)上的风扇马达停止的运转。因此,高温侧蒸发器(51)内气液共存的制冷剂的压力比通常高。由此,存在于高温测强制循环回路(60)内的液相流体的压力也变得比通常高,可消灭在液相流体内产生的气泡,使循环泵(61)起动。因此,消除了因液相流体内产生的气泡引起的循环泵(61)不能起动的问题。即,能提供一种通过使防止结露用管内的气泡消失而使冰箱运转开始时的液相流体循环适当进行的冰箱及其运转方法。 |
23 |
加热和冷却系统的改进 |
CN89101055.6 |
1989-01-19 |
CN1035883A |
1989-09-27 |
罗纳德·戴维·康里 |
一种加热和/或冷却系统,包括几个组合式致冷机组(42),一个变速循环水泵(41,14),它使水循环并流经每个蒸发器/冷凝器(12,116,16,117),一个主控器(34),它根据负荷求开动或停止某个压缩机工作。截流阀(24,126,137,138)截断已停机机组的、流经相应蒸发器和/或冷凝器(12,116,16,117)的水流。由传感器(31)来感应供、回水管(8,17,22,18)内压差的变化,传感器(31)给泵电机转速控制器(32)发信号,控制器(32)改变泵(41,14)的输出功率,使压差回复到预定的压差。 |
24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1280077384.6 |
2012-11-30 |
CN104813111B |
2017-08-29 |
本村祐治; 岛本大祐; 本多孝好; 森本修; 西冈浩二; 小野达生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100),多个泵(31)全部运转,利用侧换热器(35)的热交换量成为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能够输送的热容量的下限容量以下时,在使多个泵(31)中的至少1台停止之前,使连接着停止的泵(31)的热介质间换热器(25)的制冷剂侧流路关闭,然后,使多个泵(31)中的至少1台停止,利用多个泵(31)的剩余部分向利用侧换热器(35)输送必要的热容量。 |
25 |
空调装置 |
CN201280076341.6 |
2012-10-10 |
CN104704300B |
2016-10-05 |
本多孝好; 岛本大祐; 森本修 |
空调装置具有热介质温度调节运转模式,在该热介质温度调节运转模式中,在压缩机以及泵停止的期间,当热介质温度处于预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外时,驱动压缩机以及泵,以使制冷剂与热介质在中间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或冷却以使热介质的温度处于温度范围内。 |
26 |
用于控制冷却器系统的方法 |
CN201380044626.6 |
2013-07-12 |
CN104583691B |
2016-09-28 |
简·普林斯 |
披露了一种用于控制冷却器系统(1)的方法,该冷却器系统(1)包括一个蒸汽压缩系统形式的初级侧、和一个次级侧。该次级侧包括一个可变速度泵(8)以用于提供次级流体流经过该初级侧的蒸发器(5),其方式为在该蒸发器(5)中在该初级则的制冷剂与该次级侧的流体之间发生热交换,该次级侧进一步包括一个安排在该次级流体流中的温度传感器(9,10)。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该温度传感器(9,10)对该次级流体流的温度进行监测,并且基于这个所监测的温度对该压缩机容量以及该可变速度泵(8)的速度进行控制,以便获得一个预定设定点温度,其方式为使该冷却器系统(1)的闭环增益K=Kp.Ke保持基本恒定,其中Kp是该压缩机容量控制器的增益并且Ke是该蒸发器(5)的增益。 |
27 |
空调装置 |
CN201280077590.7 |
2012-12-12 |
CN104838218B |
2016-09-14 |
本多孝好; 本村祐治; 岛本大祐; 森本修 |
空调装置(100)在多个泵(21)全部起动了规定时间之后,根据安装各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室内机(2)的运转容量切换多个泵(21)的运转数量。 |
28 |
热泵系统 |
CN200980163196.3 |
2009-12-28 |
CN102713460B |
2016-03-02 |
本田雅裕 |
热泵系统(1)具有制冷剂回路(20)和控制部(1a)。制冷剂回路(20)是通过将具有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1a、51b)的利用单元(5a、5b)连接到具有压缩机(2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6a、26b)的热源单元(2)而构成的。各利用单元(5a、5b)还具有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51a、151b)。在针对每个利用单元(5a、5b)设定了通过制冷剂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1a、51b)中的散热来加热水介质的加热运转或通过制冷剂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51a、151b)中的蒸发来冷却水介质的冷却运转的状态下,控制部(1a)能根据利用单元(5a、5b)整体的热负载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6a、26b)作为蒸发器或散热器起作用。 |
29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1180074188.9 |
2011-12-16 |
CN103874892B |
2016-02-03 |
森本修; 岛本大祐; 东幸志; 本多孝好 |
本发明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A),其通过配管连接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机(10)、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换热器(12)、节流装置(26)及进行热源侧制冷剂和与热源侧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的热交换的一个或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25)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其通过配管连接用于使热介质间换热器(25)的热交换的热介质循环的一个或多个泵(31)、进行热介质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换热器(35)及流路切换装置(32、33)而构成,该流路切换装置(32、33)切换相对于利用侧换热器(35)的被加热的热介质的通过或被冷却的热介质的通过;和控制装置(60),其进行使在热介质间换热器(25)中通过热介质加热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并除霜的热回收除霜运转时,进行以规定泵容量以上使泵(31)驱动的控制。 |
30 |
热源装置 |
CN201180049834.6 |
2011-10-11 |
CN103154626B |
2015-11-25 |
山本学; 室井邦雄; 松本勇司 |
一种由热源机侧与负载设备侧构成的热源系统的热源装置,所述热源装置由热源机及热源控制器构成,所述热源机包含有:使热源水与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热交换器,向所述水热交换器进行热源水送水的初级泵,以及根据来自所述水热交换器、所述初级泵的信息而工作的热源机控制装置,所述热源控制器与热源侧的热源机控制装置及负载设备侧连接,启动所述初级泵后,根据所述水热交换器的前后的热源水的温度差或所述水热交换器的前后的热源水的压力差,判断所述初级泵的热源水的流通是否正常,通过流通判断确认流通后,令所述制冷循环工作。 |
31 |
热源系统及冷却水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
CN201380064274.0 |
2013-07-12 |
CN104838213A |
2015-08-12 |
松尾实; 二阶堂智; 立石浩毅; 大内敏昭 |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源系统及冷却水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本发明能够不使用数据库就实现冷却水供给装置中的节能化。冷却水供给装置的设备控制装置(70a)利用根据制冷机的冷水出口设定温度确定的冷却水出口温度下限设定值及制冷机负载来确定冷却水入口温度下限设定值,将该设定值与由外气湿球温度确定的冷却水入口温度下限值中温度较高的一个设定为冷却水入口温度设定值,并生成冷却塔风扇的控制指令及冷却水流量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使冷却水入口温度及冷却水出口温度分别与所设定的冷却水入口温度设定值及冷却水出口温度下限设定值一致。 |
32 |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冷却设备和方法 |
CN201310628684.5 |
2013-11-29 |
CN104676994A |
2015-06-03 |
陈平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冷却设备,其包括:一调节单元,用于基于预先收集的所述磁共振成像系统在至少一个状态下的冷却功率需求驱动冷媒对所述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制冷循环。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冷却方法。通过本发明的冷却设备和冷却方法,节省了冷却磁共振成像设备所需的能量。 |
33 |
空调装置 |
CN200980162181.5 |
2009-10-27 |
CN102597640B |
2014-12-31 |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
获得能够谋求节能的空调装置。进行泵控制,该泵控制使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控制进行了控制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接近于目标开度地,对泵(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使利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控制和泵控制控制了流量的热介质的温度接近于目标温度地,进行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冷冻循环的控制。 |
34 |
空调装置 |
CN200980161356.0 |
2009-09-10 |
CN102483250B |
2014-08-27 |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若本慎一; 竹中直史 |
本发明获得能够实现节能化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00)在全制热运行模式及全制冷运行模式下对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进行控制,从而在全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与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至少1个之间形成热介质循环的流路。 |
35 |
高效率制冷系统 |
CN201280047744.8 |
2012-09-27 |
CN103842745A |
2014-06-04 |
P.费尔马; F.J.科斯威尔; T.D.拉克利夫; M.法扎德; V.布拉斯科; J.R.穆尼奥斯; S.西瓦库马 |
一种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基本上在室外的、两相热传递流体蒸气压缩循环环路,其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冷凝器、膨胀装置以及热交换器蒸发器冷凝器的吸热侧,所述压缩机、热交换器冷凝器、膨胀装置以及吸热侧通过导管连接在封闭环路中且其中安置有临界温度大于或等于31.2℃的第一热传递流体。所述系统也包括经由所述热交换器蒸发器冷凝器将热传递到所述第一环路的第二、至少部分在室内的、两相热传递流体循环环路。所述第二环路包括所述热交换器蒸发器冷凝器的排热侧、液体泵以及热交换器蒸发器,所述排热侧、液体泵以及热交换器蒸发器通过导管连接在封闭环路中且其中安置有具有ASHRAEA级毒性等级以及ASHRAE1或2L级可燃性等级的第二热传递流体。 |
36 |
热泵以及热泵的热介质流量运算方法 |
CN201010599959.3 |
2010-12-17 |
CN102121766B |
2014-04-23 |
上田宪治; 松尾实 |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泵以及热泵的热介质流量运算方法,即使在使用低价格的流量传感器的情况下,也以足够精度取得热介质流量。所述热泵具有:蒸发器,其对从外部载荷流入的热介质进行冷却或者加热;冷凝器,其与外气或者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循环路,其使制冷剂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循环;以及涡轮压缩机,其设置在所述制冷剂循环路上,所述热泵具有:差压传感器,其测量蒸发器的冷水的入口侧压力和出口侧压力的差压;以及控制面板,其具有蒸发器的损耗系数,基于该损耗系数和从差压传感器输出的压差算出蒸发器的冷水的流量,控制面板使用算出的冷水的流量进行控制,并且将该冷水的流量发送到设备侧装置上。 |
37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0880130554.6 |
2008-10-29 |
CN102112818B |
2013-09-04 |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分别独立地形成,且能够设置在相互离开的场所,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除霜运转功能和除霜运转中采暖功能,该除霜运转功能将附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周围的霜融化,该除霜运转中采暖功能在除霜运转功能动作中运转泵(21a),使热介质循环,相对于存在采暖要求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供给热能、进行采暖。除霜运转功能能够以如下方式实施,即,将四通阀(11)切换到制冷侧,将从压缩机(10)出来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导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 |
38 |
空调装置 |
CN200880130556.5 |
2008-10-29 |
CN102112819B |
2013-07-31 |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田中直树; 若本慎一; 冈崎多佳志; 岛津裕辅 |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使制冷剂不循环到室内机,进而能够实现节能化。将对制冷剂加压的压缩机(10)、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四通阀(11)、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的膨胀阀(16a~16e)及进行制冷剂和热介质的热交换并加热以及冷却热介质的多个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用配管连接从而构成冷冻循环回路;将多个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对热介质加压的泵(21a、21b)、进行热介质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多个使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以及切换对于各使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加热了的热介质的通过或冷却了的热介质的通过的流路切换阀(22a~22d、23a~23d),用配管连接从而构成热介质回路。 |
39 |
热泵系统 |
CN201080009558.6 |
2010-02-22 |
CN102326039B |
2013-07-17 |
本田雅裕 |
一种热泵系统(1),包括热源单元(2)、排出制冷剂连通管(12)、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4)、第一利用单元(4a)及第二利用单元(10a),第一利用单元(4a)具有能作为从排出制冷剂连通管(12)被导入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a),并能进行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1a)中的散热来加热水介质的运转,第二利用单元(10a)具有能作为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3)被导入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1a),并能进行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101a)中的蒸发来冷却空气介质的运转。 |
40 |
空调装置 |
CN201080064099.1 |
2010-02-17 |
CN102762932A |
2012-10-31 |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谋求节能化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00)将收容压缩机(10)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第一壳体(室外机(1))、收容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节流装置(16)和泵(21)的第二壳体(热介质变换机(3))、收容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第三壳体(热介质调整器(14))、和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第四壳体(室内机(2))分别形成为不同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