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专利名 申请号 申请日 公开(公告)号 公开(公告)日 发明人
1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CN201410373294.2 2014-07-26 CN104165477B 2017-04-19 李华玉
发明提供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属于热电冷联供和技术领域。动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组成热电联供系统——动力机供汽,一级热介质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和三加热器吸热,流经两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放热,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向二级热介质供热。增减部件和调整流程,形成热电、冷电、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CN201410138252.0 2014-03-30 CN103940142B 2016-08-17 李华玉
发明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节流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分汽室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吸收器,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连通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吸收器;发生器连通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二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分别连通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连通余热介质管路,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CN201410165941.0 2014-04-12 CN103940140B 2016-08-17 李华玉
发明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发生器、吸收器、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溶液回路,加上第二发生器、节流蒸发器形成单效高温流程;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溶液回路,加上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形成具有回热流程的双效低温流程;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驱动蒸汽,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和冷凝器对外供热,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CN201310437145.3 2013-09-15 CN103486757B 2016-02-03 李华玉
发明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发生器、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节流蒸发器构成单效溶液循环,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热交换器和节流阀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冷凝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二蒸发器构成回热溶液循环;发生器连通驱动热介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冷凝器和热交换器供热,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连通余热介质,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 CN201110122888.2 2011-05-05 CN102252448B 2016-02-03 李华玉
发明提供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属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和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等部件,形成相应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 CN201310693372.2 2013-12-05 CN103712364B 2015-11-25 李华玉
发明提供多效第一类吸收式,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主要由两发生器、两吸收器、冷凝器、两蒸发器、两节流、两溶液泵、两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所组成;第一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发生器连通溶液,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吸收器连通冷剂介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连通溶液,第二发生器、分汽室、冷凝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吸收器连通冷剂介质;第一发生器利用驱动热,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供热、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利用余热,形成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 一种多级板式蒸发吸收式制冷装置和方法 CN201510465086.X 2015-07-31 CN104964477A 2015-10-07 周轶松; 黄为民; 周鼎
发明涉及多级板式蒸发吸收式制冷方设备及方法。改变吸收式制冷机组原有发生器和冷凝器进行稀溶液浓缩生成冷剂蒸汽再进行冷凝的方式,而是采用一种由多组板式蒸发单元组合的连续蒸发浓缩稀溶液,稀溶液蒸发过程产生的冷剂水蒸汽的冷凝潜热被完全的回收并利用制成再生蒸汽,再生蒸汽通过机械蒸汽再压缩的方式提高了压温度,使得再生蒸汽可以替代原输入的生蒸汽作为热源使用;大大的提高了能效比,COP达到5~6;同时因无冷凝热的排放,减少了50%的冷却水用量;多级蒸发单元的前置几效主要作用于稀溶液的连续浓缩。
8 第四类吸收式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CN201510158094.X 2015-03-27 CN104807241A 2015-07-29 李华玉
发明提供第四类、第五类吸收式,属于吸收式热泵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发生器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吸收器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发生器和节流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有余热介质管路、冷凝器有冷却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发生器增设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9 第五类吸收式 CN201510140717.0 2015-03-22 CN104807235A 2015-07-29 李华玉
发明提供第五类吸收式,属于吸收式热泵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吸收器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发生器和节流连通蒸发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经冷剂液泵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吸收器,发生器有驱动热介质管路、吸收器和冷凝器有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有余热介质管路、第二冷凝器有冷却介质管路分别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10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 CN201210112349.5 2012-04-09 CN102635970B 2015-02-04 李华玉
发明提供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一路溶液循环,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一路溶液循环,第一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经节流蒸发器提供冷剂液,蒸发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和冷凝器为供热端,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为冷却端,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 CN201210174714.5 2012-05-23 CN102706026B 2014-12-03 李华玉
发明提供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溶液节流、若干溶液泵和若干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第一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蒸发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经节流阀蒸发器提供冷剂液,冷凝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一吸收器对外供热,形成具有双效回热流程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 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CN201410373294.2 2014-07-26 CN104165477A 2014-11-26 李华玉
发明提供热电联供、冷电联供与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属于热电冷联供和技术领域。动机、动力循环冷凝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节流、第二溶液节流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循环泵和二级热交换器组成热电联供系统——动力机供汽,一级热介质流经动力循环冷凝器和三加热器吸热,流经两发生器、二级热交换器和蒸发器放热,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二级热交换器向二级热介质供热。增减部件和调整流程,形成热电、冷电、热电-冷电两用联供系统。
13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 CN201210175572.4 2012-05-23 CN102706027B 2014-07-30 李华玉
发明提供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若干溶液泵和若干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第一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蒸发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经冷剂液泵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第一吸收器、第三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二吸收器对外供热,冷凝器放出低温热,形成具有双效回热流程的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 CN201210140817.X 2012-04-24 CN102679611B 2014-07-30 李华玉
发明提供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属于余热利用与热泵技术领域。主要由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蒸发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冷剂液泵、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二吸收器向发生器提供溶液,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溶液,第一吸收器向吸收-蒸发器提供溶液,吸收-蒸发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溶液,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蒸发器分别向第一吸收器和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蒸汽,蒸发器向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液并吸热成冷剂蒸汽之后再向第二吸收器提供,第一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供热,形成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CN201410138252.0 2014-03-30 CN103940142A 2014-07-23 李华玉
发明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节流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分汽室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吸收器,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连通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吸收器;发生器连通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二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分别连通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连通余热介质管路,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 CN201410060496.1 2014-02-17 CN103851823A 2014-06-11 李华玉
发明提供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经溶液节流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经节流阀、第二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均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连通驱动热介质管路,第二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连通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连通余热介质管路,形成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 制冷空调方法以及装置 CN201310320639.3 2013-07-26 CN103574983A 2014-02-12 八桥元; 牧田和志; 佐佐木真二; 五岛洋介
发明提供一种制冷空调方法和装置,其利用太阳能、地热、热电联供系统或发电站等的废热等来减少CO2排出量。其构成为使用利用太阳能集热器(68)收集的太阳能、地热、热电联供系统或发电站等的废热等产生的热介质、热、水蒸气以及高温气体中的任一个,作为三效以上的多效吸收式制冷机(58)的驱动热源。多效吸收式制冷机至少具有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溶液换热器以及n个(n≥3)回热器,并且具有多重效用。
18 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 CN201110200216.9 2011-07-04 CN102297541B 2013-09-18 李华玉
发明提供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三类吸收式,属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发生系统;结合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在内其它部件,形成系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 蒸气吸收制冷 CN201180047645.5 2011-09-29 CN103282731A 2013-09-04 P·D·寇尔斯
以如下方式执行蒸气吸收制冷:在冷凝级(98)中使蒸气形式的制冷剂冷凝以获得冷凝的制冷剂,并使其进入膨胀/蒸发级(16),在该膨胀/蒸发级中,所述制冷剂与高温介质(29)进行热传递以使得至少一些制冷剂被蒸发。蒸发制冷剂从蒸发级进入吸收级(30),在该吸收级中,一部分制冷剂在第一压下被吸收到吸收剂中,从而得到部分富制冷剂吸收剂。在压缩吸收级(58)中,该吸收剂在比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下与蒸发制冷剂接触,从而得到从压缩吸收级进入其中该级蒸气形式的制冷剂被回收的制冷剂再生级(62)的富制冷剂吸收剂以及得到贫制冷剂吸收剂。回收的制冷剂再循环进入冷凝级,贫制冷剂吸收剂再循环进入吸收级,在吸收级中所述贫制冷剂吸收剂构成吸收剂。
20 使用LGWP制冷剂的吸收式制冷循环 CN200980115303.5 2009-04-30 CN102016451B 2013-05-22 R·赫尔斯; R·R·辛赫
吸收式制冷方法,其使用制冷剂和油,所述制冷剂包含一种或多种氢氟烯或氢氯氟烯烃制冷剂,并且所述油选自聚亚烷基二醇油、聚α-烯烃油、矿物油和多元醇酯油。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