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窗萤对条华蜗生物防治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368320.8 申请日 2023-10-23 公开(公告)号 CN117204400A 公开(公告)日 2023-12-12
申请人 昆明理工大学; 发明人 张棋麟; 李富鑫; 杨林宇;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山窗萤对条华蜗 牛 的 生物 防治方法,该方法是在蔬菜大棚内架设纱网,统计蔬菜大棚内条华蜗牛的平均 密度 和个体平均体重,按Z=3.15×X1×(虫的个体平均体重华蜗牛的个体平均体重Y1/Y2)计算出山窗萤幼虫的理论投放量,g;X1,为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g;Y2为山窗萤幼虫投放量Y2,式中,:只Z,为山窗萤幼只/m/m2;Y2;1为条然后计算实际投放量=(0.95~1.35)×理论投放数量,根据实际投放量投放山窗萤幼虫至大棚纱网内,实现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 生物防治 ;本发明方法能有效控制条华蜗牛的危害,同时能提高蔬菜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1.一种山窗萤对条华蜗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蔬菜大棚内架设纱网,统计蔬菜大棚内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和个体平均体重,按Z=3.15×X1×(Y1/Y2)计算出山窗萤幼虫的理论投放量Y2,式中:Z为山窗萤幼虫的个体平均体重,g;X1为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只/
2 2
m;Y1为条华蜗牛的个体平均体重,g;Y2为山窗萤幼虫投放量,只/m;然后计算实际投放量=(0.95 1.35)×理论投放数量,根据实际投放量投放山窗萤幼虫至大棚纱网内,实现山窗萤~
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山窗萤幼虫的个体重量为0.3 0.6g,虫龄为3 6龄幼虫。
~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网高度为
1.5‑2.5m,长为3.5‑4.5m,宽为10‑20m,纱网为25目防虫网,用于防止山窗萤幼虫和条华蜗牛逃逸,纱网设置不能出现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蔬菜大棚内蔬菜种植区之间每隔10 15m设置一条排沟。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排水沟宽度为30 50cm,深度为15 20cm,用以保障环境中的湿度。
~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条华蜗牛
2
的平均密度超过300只/m,山窗萤的实际投放数量为1.35×理论投放量;当条华蜗牛的平
2
均密度为小于等于100只/m时,山窗萤的实际投放数量为0.95×理论投放量。

说明书全文

一种山窗萤对条华蜗生物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条华蜗牛(Cathaica fasciola)隶属腹足纲(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巴蜗牛科(Bradybaenidae)、华蜗牛属的软体动物。根据以往地记载巴蜗牛科软体动物有80属,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的所有大陆和岛屿。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及南美均有发现,在欧洲更是发现了巴蜗牛科的洪积世化石。巴蜗牛科在中国分布广泛,我国各地均有发现。在中国的巴蜗牛科动物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灰巴蜗牛、条华蜗牛和同型巴蜗牛。
[0003] 条华蜗牛是杂食性软体动物,其为农业和园艺害虫,常取食花、麻、小麦、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幼芽与嫩叶。条华蜗牛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北京、山东、山西、湖南、陕西、江苏、河北、河南、甘肃等地。条华蜗牛一般栖息于丘陵山坡、田埂、公园、菜窖附近潮湿的草丛、灌木丛、石下或缝隙中。条华蜗牛一年可繁殖1次到2次,卵白色、椭圆形,常在石头下、泥土中以及土缝隙中可见。条华蜗牛的贝壳中等,壳的质感稍厚,坚硬无光泽,呈现矮圆锥形。在我国北方生活的条华蜗牛个体有明显的冬眠现象。条华蜗牛体内可寄生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能够引起人畜共患的双腔吸虫病,也被称为歧腔吸虫病,可引起胆管纤维硬化,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0004] 当今,防治条华蜗牛危害的手段主要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大方法。其中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手段在秋冬季节将条华蜗牛的卵和越冬成虫翻至土壤表面,利用高温晒死、低温冻死或是等待天敌取食。化学手段是在条华蜗牛大规模爆发时使用的,一般采用的药剂有:四聚乙、灭蜗灵、多聚乙醛、酸氢铵等。但化学防治有诸多局限性,例如,条华蜗牛是软体动物,一般杀虫剂对其无效果,且选用的药剂不可与化肥、农药混合使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化学防治对环境不友好,会破坏周边环境生态,不适用于原本就脆弱的环境,而物理防治费时费,并且控制条华蜗牛危害并不理想,常常只是作为辅助手段。生物防治具有低成本、可持续、环境无危害等特点,在控制条华蜗牛病害方面逐渐成为最优的选择。
[0005] 山窗萤(Lychnuris praetexta)是陆生窗萤属的一种常见萤火虫,是中国的本土物种,其主要捕食软体动物,如蛞蝓、蜗牛等,山窗萤幼虫主要利用其藏在头部前端的钩状口器将麻醉剂注入到猎物体内,随后利用消化酶融化猎物。而且山窗萤幼虫个体较大,其发光明亮且为绿色。通过在蔬菜大棚投放萤火虫一方面可以控制条华蜗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化学药剂地使用,使蔬菜可以进行无公害养殖,因为萤火虫是环境指示物种,农药污染、质污染、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不适宜其生存繁衍。因此在蔬菜大棚里投放山窗萤幼虫,形成“菜萤”共生,有助于保障蔬菜大棚里的蔬菜安全生产,保护周边地生态环境,保护日渐脆弱的萤火虫资源及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给广大农民增收。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在条华蜗牛危害防治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防治条华蜗牛的方法,本发明生物防治的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有效的提升对条华蜗牛的防治率,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还能保护环境,保障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0007] 本发明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方法如下:在蔬菜大棚内架设纱网,统计蔬菜大棚内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和个体平均体重,按Z=3.15×X1×(Y1/Y2)计算出山窗萤幼虫的理论投放量Y2,式中:Z为山窗萤幼虫的个体平
2
均体重,g;X1为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只/m;Y1为条华蜗牛的个体平均体重,g;Y2为山窗萤
2
幼虫投放量,只/m;然后计算实际投放量=(0.95 1.35)×理论投放数量,根据实际投放量~
投放山窗萤幼虫至大棚纱网内,实现山窗萤对条华蜗牛的生物防治。
[0008] 所述蔬菜大棚内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和个体平均体重统计是采用抽样统计的方2
法,随机选择三块面积为1‑2m 的蔬菜种植区,统计每一块种植区内条华蜗牛的数量、个体重量,再计算3块种植区的平均密度与个体平均体重,作为该蔬菜大棚的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和个体平均体重。
[0009] 所述山窗萤幼虫的个体重量为0.3 0.6g,虫龄为3 6龄幼虫。~ ~
[0010] 所述纱网高度为1.5‑2.5m,长为3.5‑4.5m,宽为10‑20m,纱网为25目防虫网,用于防止山窗萤幼虫和条华蜗牛逃逸,纱网设置不能出现空隙。
[0011] 所述蔬菜大棚内蔬菜种植区之间每隔10 15m设置一条排水沟,排水沟宽度为30~ ~50cm,深度为15 20cm,用以保障环境中的湿度,为山窗萤幼虫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以保障~
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有效防治。
[0012] 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可依据条华蜗牛的危害密度情况,加大或减少山窗萤幼虫的投放密度,保障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捕杀效率,以达到最优的防治效果;当条华蜗牛的2
平均密度超过300只/m ,山窗萤的实际投放数量为1.35×理论投放量;当条华蜗牛的平均
2
密度为小于等于100只/m时,山窗萤的实际投放数量为0.95×理论投放量。
[0013] 本发明研究发现,将条华蜗牛与山窗萤幼虫混养,山窗萤幼虫猎杀条华蜗牛的效果显著;条华蜗牛与山窗萤幼虫共存12h后,不同龄期的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猎杀效率不同,3龄幼虫对条华蜗牛的猎杀率为45.6%,4龄幼虫对条华蜗牛的猎杀率为55.6%,5龄幼虫对条华蜗牛的猎杀率为61.1%,6龄幼虫对条华蜗牛的猎杀率为68.9%。
[0014]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取材简易、丰富,成本低廉,能够有效地减轻化学试剂对农田土壤环境和周边生态环境地破坏,并保护我国珍贵的萤火虫资源;且所给出的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推广,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对山窗萤幼虫进行投放,能够有效的控制条华蜗牛的数量,形成“菜萤”共生,降低其对农产品的危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不同龄级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捕杀结果,其中A图为6h不同龄级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控制效果;B图为12h 不同龄级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控制效果;*:P<0.05;**:P<0.01;
图2为菜地中投放4龄、5龄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控制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本实施例中方法如无特殊说明的均按常规方法操作,所用试剂如无特殊说明的采用常规试剂或按常规方法配置的试剂。
[0017] 实施例1:本实施例在实验室中通过山窗萤幼虫与条华蜗牛混养的方式,确定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捕杀率(1)山窗萤样本、土壤及条华蜗牛准备
山窗萤购自于海南省山窗萤养殖中心,为人工养殖,个体重量在0.3‑0.6g之间,虫龄为3‑6龄幼虫,挑选的山窗萤幼虫均表观正常,活力十足;将人工养殖的山窗萤用75%乙醇喷洒消毒,再经无菌水清洗后放在滤纸上滤干水分;
条华蜗牛为野外采集,实验室饲养,将条华蜗牛放置在75%乙醇中表面清洗消毒,再经无菌水清洗后放在已灭菌处理的投食器内,作为山窗萤的食料;
实验用土采自野外小土坡,利用阳光暴晒给土壤消毒,随后用除氯的自来水调配湿度;
(2)饲养室器具准备及实验组设置
选用顶部开口的硬质盒(60cm×18cm×40cm),硬质盒内壁光滑,在盒子的底部铺放厚度为3 5cm的消毒土壤,土壤上方铺上青苔与低矮植物,用除氯的自来水调配湿度,湿~
度为60%,硬质盒盒口用25目防虫网封口;室内温度为25℃,恒温,硬质盒上方安装可控照明设备,提供光源。试验所需15个硬质盒,设置5个组,1个空白对照组,4个试验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
对照组与试验处理组中各放置30只条华蜗牛,3 d后在试验处理组1中放置30头3龄山窗萤幼虫;试验处理组2中放置30头4龄山窗萤幼虫;试验处理组3中放置30头5龄山窗萤幼虫;试验处理组4中放置30头6龄山窗萤幼虫;12h后观察并统计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取食量;所有要使用的器具和仿生饲养盒均用75%的乙醇消毒;3天后待通散味后再进行山窗萤的转移工作;
结果见表1、图1,由表1中可知,对照组的条华蜗牛在试验所模拟的环境中生存良好,3d后蜗牛存活率约93.3%;在放入山窗萤幼虫12h后,试验处理组1中45.6%的条华蜗牛被捕食,试验处理组2中55.6%的条华蜗牛被捕食,试验处理组3中61.1%的条华蜗牛被捕食,试验处理组4中68.9%的条华蜗牛被捕食。
[0018] 表1不同龄级山窗萤幼虫对条华蜗牛的取食量。
[0019] 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在蔬菜大棚中利用山窗萤幼虫控制条华蜗牛危害1、种植蔬菜前,在蔬菜大棚的种植区域内每隔10 12m开挖了一条排水沟,沟宽度~
为30 40cm,深度为15 20cm;种植区域四周用25目防虫网围成高为2m,长为4m,宽为15m的围~ ~
栏,围栏处需用扎带连接紧实固定,排水口处需设置过滤网,以避免山窗萤幼虫和条华蜗牛从此处逃逸;
2、投放山窗萤幼虫之前,统计蔬菜大棚内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和个体平均体重,
2
即在种植区域随机选择三块面积为1m的区域,统计每一块区域内条华蜗牛的数量、每个个体重量,合并3块种植区的个体数量、每个个体重量数据,计算获得3块种植区的条华蜗牛的
2
平均密度为110只/m 、个体平均体重为0.4g,将其作为该蔬菜大棚的条华蜗牛的平均密度和个体平均体重;
按Z=3.15×X1×(Y1/Y2)计算山窗萤幼虫的理论投放量Y2,其中Z(4龄山窗萤幼虫)
2 2
约为0.38g, X1为110只/m;Y1为0.4g,经计算Y2(4龄山窗萤幼虫)为364.737只/m ,实际投放
2 2
量(4龄山窗萤幼虫)=0.97×364.737只/m≈354只/m;
2
Z(5龄山窗萤幼虫)约为0.47g,X1为110只/m ;Y1为0.4g,Y2(5龄山窗萤幼虫)为
2 2 2
294.894只/m,实际投放量(5龄山窗萤幼虫)=0.97×294.894只/m≈286只/m;确定山窗萤幼虫投放量后,投放健康有活力的山窗萤幼虫;
结果如图2所示,一个蔬菜大棚投放4龄山窗萤幼虫12h后,处理组的条华蜗牛平均
2
密度降为49只/m;
另一个蔬菜大棚,投放5龄山窗萤幼虫12h后,菜地中条华蜗牛平均密度从110只/
2 2 2 2
m降至43只/m ,而对照组菜地中条华蜗牛平均密度从110只/m增加到133只/m ,二者的差异性达到显著性水平。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