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着剂及粘着片

申请号 CN202180003780.3 申请日 2021-06-01 公开(公告)号 CN114206459A 公开(公告)日 2022-03-18
申请人 东洋油墨SC控股株式会社; 东洋科美株式会社; 发明人 戸根嘉孝; 坪井优季; 柏村岳; 宫沢豪; 斋藤秀平;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其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良好,能够形成即便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也抑制粘着 力 的增加、且具有良好的再剥离性的粘着层。本发明的粘着剂包含:羟基末端 氨 基 甲酸 酯预聚物(UPH),所述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为一分子中具有多个活性氢基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与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的反应产物;以及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所述粘着剂为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2~0.8的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
权利要求

1.一种粘着剂,包含:
羟基末端甲酸酯预聚物(UPH),所述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为一分子中具有多个活性氢基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与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的反应产物;以及
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所述粘着剂中,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2~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剂,其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2~0.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着剂,其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3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S)。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着剂,其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且未满100质量%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包含超过0质量%且未满50质量%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剂,其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超过0.6且为0.8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着剂,其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超过0.6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L)。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着剂,其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且未满100质量%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超过
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包含超过0质量%且未满50质量%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着剂,进而包含塑化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着剂,进而包含抗静电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着剂,进而包含选自由抗化剂、耐解剂、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所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以上的防变质剂。
11.一种粘着片,包括基材片、以及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

说明书全文

粘着剂及粘着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着剂及粘着片。

背景技术

[0002] 自从前以来,作为各种构件的表面保护片,广泛使用于基材片上形成有粘着层的粘着片。作为粘着剂,有丙烯酸系粘着剂、系粘着剂、及甲酸酯系粘着剂等。丙烯酸系粘着剂的粘着优异,但因粘着力高,故贴附于被粘物后的再剥离性欠佳。关于硅酮系粘着剂,也有如下担忧:在被粘物容易产生污染,进而分子量比较低的硅酮树脂挥发并吸附电子元件等设备的表面而引起不良状况。相对于此,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相对于被粘物具有良好的密接性,同时再剥离性也比较优异,且也不易挥发。
[0003] 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注明,则“粘着剂”为具有再剥离性的粘着剂(再剥离型粘着剂),“粘着片”为具有再剥离性的粘着片(再剥离型粘着片)。
[0004] 作为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的制造方法,有如下方法:使用作为多元醇等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及聚异氰酸酯的反应产物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与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方法;及不使用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而使多元醇与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一次性反应的方法(单次法(one shot method))。
[0005] 一般的粘着片的制造方法包括:涂敷步骤,将粘着剂涂敷于基材片上;加热步骤,对所形成的涂敷层进行加热干燥处理而形成包含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卷绕步骤,将所获得的粘着片卷绕于卷芯而形成粘着片辊的形态;以及养护步骤,对粘着片辊进行养护。
[0006]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ELD)等平板显示器、以及将所述平板显示器与触摸屏组合而成的触摸屏显示器广泛用于电视(television,TV)、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手机、及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中。
[0007] 氨基甲酸酯系粘着片可优选地用作平板显示器及触摸屏显示器、以及这些的制造步骤中所制造或使用的基板(玻璃基板、及在玻璃基板上形成有化铟(indium tin oxide,ITO)膜的ITO/玻璃基板等)及光学构件等的表面保护片。
[0008] 现有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256124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141380号
[0012]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7‑193601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5/141379号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5] 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在制造后不久进行硬化。若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过低,则粘着层的再剥离性降低,粘着层的成分容易附着在与粘着层接触手指及被粘物等上。在所述情况下,将粘着片自手指及被粘物等剥离后,容易产生粘着层的成分残留于手指及被粘物等上的所谓的“残胶”(也称为“被粘物污染”)。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优选为具有良好的初始硬化性。
[0016] 粘着片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被粘物与粘着层之间的锚定性变高,结果有粘着层的粘着力上升,再剥离性降低的倾向。粘着片优选为即便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再剥离性也良好,再剥离后无粘着层的成分残留于被粘物的表面上的被粘物污染。
[0017] 作为本发明的关联技术,可列举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
[0018]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再剥离用分散型感压性接着剂(丙烯酸系粘着剂),其包含含有将烷基的数为4~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主要成分的单体的聚合体的水分散液,所述聚合体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为250万以上,且分子量为500万的聚合物每一分子的分支数为5以下(第一发明)。
[0019]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一种偏光板用粘着剂组合物(丙烯酸系粘着剂),其含有:
[0020] (A)(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将包含烷基的碳数为4~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含羧基的单体的单体成分共聚而获得,且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多度激光光散射检测器(GPC‑MALS(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multi angle lase light scattering,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测定的分支度为0.55以下,酸价为0.1mgKOH/g~7.8mgKOH/g;
[0021] (B1)异氰酸酯化合物;以及
[0022] (B2)金属螯合物化合物(第一发明)。
[0023]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一种光硬化型粘着剂前驱物组合物,其包含乙烯性不饱和单体、具有源于供氢性单体的单体单元的预聚物、以及夺氢型光引发剂(第一发明)。
[0024] 乙烯性不饱和单体优选为(甲基)丙烯酸酯(段落0021)。
[0025] 供氢性单体优选为具有乙烯性不饱和双键与选自由氨基、酰胺基、羟基、硫醇基、杂环、及环氧烷链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发明)。
[0026]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一种光硬化型粘着剂,其包含分支度为0.25以上且0.44以下的无规分支(共)聚合体(第五发明)。
[0027] 在专利文献3的实施例1~实施例3中制造丙烯酸系粘着剂。
[0028]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一种偏光板用粘着剂组合物(丙烯酸系粘着剂),其含有:(A)(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将包含烷基的碳数为4~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含羟基的单体的单体成分共聚而获得,且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检测器(GPC‑MALS)测定的分支度为0.55以下;以及(B)异氰酸酯化合物(第一发明)。
[0029]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各成分的符号为这些文献中记载的符号,与本发明的各成分中使用的符号无任何关系。
[0030]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中记载丙烯酸系(共)聚合体的分支数或分支度。这些专利文献均有关于丙烯酸系粘着剂,而非有关于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在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中,无记载预聚物或其原料的分支度的文献。
[0031]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所述粘着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良好,能够形成即便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也抑制粘着力的增加、且具有良好的再剥离性的粘着层。
[0032]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33] 本发明的粘着剂包含:
[0034]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所述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为一分子中具有多个活性氢基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与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的反应产物;以及
[0035] 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
[0036] 所述粘着剂为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2~0.8的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
[0037]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
[0038] 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
[0039]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为0.2~0.6。
[0040]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
[0041] 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
[0042]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超过0.6且为0.8以下。
[0043] 本发明的粘着片包括基材片、以及包含所述本发明的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
[0044] 发明的效果
[0045]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所述粘着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良好,能够形成即便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也抑制粘着力的增加、且具有良好的再剥离性的粘着层。
[004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所述粘着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进而能够形成基材密接性、耐擦伤性、及曲面密接性良好的粘着层。
[0047]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所述粘着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进而能够形成耐折性、裁剪性、及耐热性良好的粘着层。附图说明
[0048]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片的示意剖面图。
[0049]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片的示意剖面图。
[0050] 图3是预聚物的制造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粘着剂]
[0052] 本发明的粘着剂包含:
[0053]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也简称为“预聚物”),所述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为一分子中具有多个活性氢基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与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的反应产物;以及
[0054] 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
[0055] 所述粘着剂为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也简称为“分支度α”)为0.2~0.8的再剥离型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
[0056] 本发明的粘着片为包括基材片、以及包含所述本发明的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的氨基甲酸酯系粘着片。
[0057] “分支度α”是使用将多角度光散射检测器(MALS)与粘度检测器(VISCO)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组合后的装置(也称为“GPC‑MALS”或“GPC‑MALS‑VISCO”),并利用已知方法进行测定。关于利用GPC‑MALS进行的分支度α的测定,请参照[背景技术]一项中列举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
[0058] GPC法是使欲测定分子量的样品的溶液通过填充有二氧化硅等多孔质材料的管柱内,根据溶出时间来测定分子量的方法。分子尺寸越小的样品越经由多孔质材料的孔内的更深的部分,因此溶出时间变长。通过比较分子量已知的标准物质与溶出时间,确定样品的分子量。
[0059] GPC法中的样品的溶出时间的长短与分子尺寸的大小相对应,但分子尺寸的大小与分子量的大小并未严格相关。由于分子尺寸根据与洗脱液的亲和性而发生变化,因此根据样品的极性,无法准确地测定分子量。分子尺寸也根据分子的分支状态而不同。即便分子量相同,分支越多,分子尺寸也越小。有即便为溶出时间相同的样品,根据极性或分子的分支状态而实际的分子量(绝对分子量)也不同的情况,但关于GPC法,溶出时间相同的样品中经测定的分子量相同。
[0060] 在GPC‑MALS中,除通常的GPC测定以外,对样品溶液照射特定波长的激光光,测定由瑞利散射产生的散射光强度。散射光强度根据分子尺寸及分支状态而改变。例如,若为分子尺寸小且无分支的样品,则散射点为一个,散射光强度变低。若为分子尺寸大且分支多的样品,则散射点多,散射光强度变高。在GPC‑MALS中,也利用VISCO测定样品的固有粘度。利用GPC‑MALS,也可求出绝对分子量。
[0061] 固有粘度、密度、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分支度α的关系由克‑霍温克‑樱田(Mark‑Houwink‑Sakurada)的计算式(下述式)表示。
[0062] [数1]
[0063] log[η]=logK+αlogMw
[0064] 式中,log[η]表示固有粘度,logK表示密度,Mw表示重量平均分子量,α表示分支度。在(预)聚合物分子中,α值越小,分支越多(高分支),形成球状或接近球状的形状(大致α<0.5的范围),α值越大,分支越少(低分支),形成棒状或接近棒状的形状(大致α>0.8的范围)。
[0065] 例如,如图3所示,在使3分子的比较高分支的多元醇(PO1)、5分子的比较低分支的多元醇(PO2)、7分子的比较低分支的聚异氰酸酯(P11)反应的情况下,有可能生成比较高分支的预聚物(PP1)、比较低分支的预聚物(PP2)、或这些的中间的分支状态的预聚物。预聚物(PP1)与预聚物(PP2)的分子量相同,但分支状态不同,分子尺寸及分子形态不同。再者,图3为反应例的示意图。
[0066] 如[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一项中说明那样,从前在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中,无记载预聚物或其原料的分支度α的文献。
[0067] 本发明中,将预聚物或其原料的分支度α加以优选化,并将粘着剂的特性加以优选化。
[0068] 预聚物的分支度α可根据使用的多种原料各自的分支度α、使用的多种原料的组合、使用的多种原料的量比、反应条件、及反应程序等进行调整。
[0069] 本发明的粘着剂中包含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分支度α为0.2~0.8。
[0070] 在分支度α未满0.2时,预聚物分子的分支多(高分支),为球状或接近球状的形状。包含高分支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粘着剂在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
(UPH)与硬化剂的反应时,分子内反应过度进行,抑制分子间交联反应的进行,因此初始硬化性容易降低。进而,以分子间交联度低的部位为中心而粘着层的再剥离性降低,将粘着片自手指及被粘物等剥离后,容易产生粘着层的成分残留于手指及被粘物等上的所谓的“残胶”(也称为“被粘物污染”)。另外,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粘着力的增加变大,再剥离性容易降低。
[0071] 在分支度α超过0.8时,预聚物分子的分支少(低分支),为棒状或接近棒状的形状。包含低分支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粘着剂中由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为棒状或接近棒状的形状,因此难以形成高密度的交联结构,初始硬化性容易降低。进而,交联结构变得不充分,结果粘着层的再剥离性降低,将粘着片自手指及被粘物等剥离后,容易产生粘着层的成分残留于手指及被粘物等上的所谓的“残胶”(被粘物污染)。
另外,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粘着力的增加变大,再剥离性容易降低。
[0072] 通过使用分支度α为0.2~0.8的范围内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在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与硬化剂的反应时,分子内反应与分子间交联反应适度进行,早期形成高密度交联结构,因此可提供如下的粘着剂,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良好,能够形成即便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也抑制粘着力的增加、且具有良好的再剥离性的粘着层。
[0073] (第一实施方式)
[0074]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为0.2~0.6。
[0075]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由于在维持分子间交联反应的进行的状态下,分子内交联反应早期且优势地进行,因此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进而能够兼顾通过分子内交联形成的致密结构与通过分子间交联形成的稀疏结构,因此可形成基材密接性、耐擦伤性、及曲面密接性良好的粘着层。
[0076]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就有效果地获得所述作用效果而言,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优选为0.3~0.6,更优选为0.4~0.6。
[0077]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就有效果地获得所述作用效果而言,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优选为包含50质量%以上且未满100质量%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包含超过0质量%且未满50质量%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
[0078] 通过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满足所述规定,生成的氨基甲酸酯键中稀疏的部分与致密的部分的对比度更强,因此有效果地提高由海岛结构的表现带来的所述作用效果。
[0079]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就有效果地获得所述作用效果而言,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优选为包含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为0.3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S),更优选为包含分支度α为0.2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
[0080] 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更优选为包含70质量%以上的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更优选为包含超过0质量%且未满30质量%的分支度α超过0.5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特别优选为包含超过10质量%且未满30质量%。
[0081] 通过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满足所述规定,形成更致密的氨基甲酸酯键,有效果地提高由海岛结构的表现带来的所述作用效果。
[0082] (第二实施方式)
[0083]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超过0.6且为0.8以下。
[0084]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由于通过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中包含的适度的分支结构而在早期形成交联结构,因此可形成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的粘着层。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形成具有比较稀疏的交联密度的结构,因此可形成耐折性、裁剪性、及耐热性良好的粘着层。
[0085]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就形成均匀且适度的交联结构,有效果地获得所述作用效果而言,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更优选为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为0.7~0.8。
[0086]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就形成均匀且适度的交联结构,有效果地获得所述作用效果而言,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优选为包含50质量%以上且未满100质量%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包含超过0质量%且未满50质量%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
[0087]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就形成均匀且适度的交联结构,有效果地获得所述作用效果而言,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优选为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超过0.6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L)。
[0088]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的分支度α更优选为0.8以上。
[0089] 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更优选为包含70质量%以上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更优选为包含超过0质量%且未满30质量%的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特别优选为包含10质量%以上且未满
30质量%。
[0090]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
[0091]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为使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与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进行共聚反应而获得的反应产物。共聚反应视需要可在一种以上的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共聚反应中视需要可使用一种以上的溶剂
[0092] 在本发明中,调整使用的多种原料各自的分支度α、使用的多种原料的组合、使用的多种原料的量比、反应条件、及反应程序等,使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分支度α为0.2~0.8的范围内。
[0093]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优选为4万以上,更优选为6万以上,特别优选为8万以上。通过Mw为所述下限以上,初始硬化性及再剥离性变得良好。
[0094]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剂中,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优选为1万以上,更优选为2万以上,特别优选为3万以上。通过Mw为所述下限以上,初始硬化性、再剥离性、及耐热性变得良好。
[0095]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
[0096]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为一分子中具有多个活性氢基的化合物。
[0097] 作为活性氢基,可列举:羟基(羟基)、巯基、及氨基(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注明,则氨基包含亚氨基)等。作为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可列举:一分子中具有多个羟基的多元醇、一分子中具有多个氨基的多胺、一分子中具有氨基与羟基的氨基醇、及一分子中具有多个巯基的多硫醇等。这些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可为非聚合体,也可为聚合体。这些可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
[0098] 其中,优选为多元醇。由于多胺及多硫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性高,适用期短,因此使用这些的情况下,优选为与多元醇并用。
[0099] 作为可用作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多元醇,可列举: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丙烯酸多元醇、聚己内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及蓖麻油系多元醇等。其中,就具有适度的柔软性、粘着层的粘着力、耐折性、及曲面密接性变得优选而言,优选为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及这些的组合。进而就耐水解性变得优选而言,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特别优选为包含聚醚多元醇。
[0100] 作为可用作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聚酯多元醇,可使用已知的聚酯多元醇。作为聚酯多元醇,例如可列举通过一种以上的多元醇成分与一种以上的酸成分的酯化反应而获得的化合物(酯化物)。
[0101] 作为原料的多元醇成分,可列举: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PG)、二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2,4‑二乙基‑1,5‑戊二醇、1,2‑己二醇、1,6‑己二醇、2‑乙基‑1,3‑己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2‑甲基‑1,8‑辛二醇、1,8‑癸二醇、十八烷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及季戊四醇等。
[0102] 作为原料的酸成分,可列举:丁二酸、甲基丁二酸、己二酸、庚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12‑十二烷二酸、1,14‑十四烷二酸、二聚物酸、2‑甲基‑1,4‑环己烷二羧酸、2‑乙基‑1,4‑环己烷二羧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1,4‑二羧酸、4,4′‑联苯二羧酸、及这些的酸酐等。
[0103] 作为可用作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聚醚多元醇,可使用已知的聚醚多元醇。作为聚醚多元醇,可列举将一分子中具有多个活性氢基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用作引发剂,并使一种以上的氧杂环丙烷化合物加成聚合而获得的化合物(加成聚合物)。
[0104] 作为引发剂,可列举含羟基的化合物及胺类等。具体而言,可列举:乙二醇(EG)、丙二醇(PG)、1,4‑丁二醇、新戊二醇、丁基乙基戊二醇、N‑氨基乙基乙醇胺、异佛尔酮二胺、及苯二甲基二胺等二官能引发剂;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及三乙醇胺等三官能引发剂;季戊四醇、乙二胺、及芳香族二胺等四官能引发剂等。
[0105] 作为氧杂环丙烷化合物,可列举: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EO)、环氧丙烷(propylene oxide,PO)、及环氧丁烷(butylene oxide,BO)等环氧烷(alkylene oxide,AO);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等。
[0106] 作为聚醚多元醇,优选为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的环氧烷加成物(也称为聚氧化烯基多元醇)。其中,优选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聚丙二醇(polypropylene glycol,PPG)、末端加成有环氧乙烷(EO)的PPG(PPG‑EO)、及聚四亚甲基二醇等聚烷二醇等二官能聚醚多元醇;甘油的环氧烷加成物等三官能聚醚多元醇等。
[0107] 作为可用作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多胺,可列举:乙二胺、1,2‑丙二胺、1,3‑丙二胺、1,4‑丁二胺、1,5‑戊二胺、1,6‑己二胺、1,7‑庚二胺、1,8‑辛二胺、1,9‑壬二胺、1,10‑癸二胺、1,12‑十二烷二胺、1,14‑十四烷二胺、1,16‑十六烷二胺、六亚甲基二胺、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亚氨基双丙基胺、甲基亚氨基双丙基胺、1,5‑二氨基‑2‑甲基戊烷、异佛尔酮二胺、1,3‑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环己基氨基‑3‑氨基丙烷、3‑氨基甲基‑3,3,5‑三甲基‑环己基胺、降片烷骨架的二亚甲基胺、间苯二甲胺(meta‑xylylene diamine,MXDA)、六亚甲基二胺氨基甲酸酯、二乙三胺、三乙四胺、四乙五胺、及五乙六胺等脂肪族多胺;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dichloro‑4,4′‑diaminodiphenylmethane,MOCA)、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2,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2,2′‑二氨基联苯、3,3′‑二氨基联苯、2,4‑二氨基苯酚、2,5‑二氨基苯酚、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对苯二胺、2,3‑甲苯二胺、2,4‑甲苯二胺、2,5‑甲苯二胺、2,6‑甲苯二胺、3,4‑甲苯二胺、及二乙基甲苯二胺等芳香族多胺等。
[0108] 作为可用作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氨基醇,可列举:单乙醇胺、二乙醇胺、2‑氨基‑2‑甲基‑1‑丙醇、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及2‑氨基‑2‑乙基‑1,3‑丙二醇等具有羟基的单胺;N‑(2‑羟基丙基)乙醇胺等具有羟基的二胺等。
[0109] 作为可用作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多硫醇,可列举:甲烷二硫醇、1,3‑丁烷二硫醇、1,4‑丁烷二硫醇、2,3‑丁烷二硫醇、1,2‑苯二硫醇、1,3‑苯二硫醇、1,4‑苯二硫醇、1,10‑癸烷二硫醇、1,2‑乙烷二硫醇、1,6‑己烷二硫醇、1,9‑壬烷二硫醇、1,8‑辛烷二硫醇、1,
5‑戊烷二硫醇、1,2‑丙烷二硫醇、1,3‑丙烷二硫醇、甲苯‑3,4‑二硫醇、3,6‑二氯‑1,2‑苯二硫醇、1,5‑萘二硫醇、1,2‑苯二甲烷硫醇、1,3‑苯二甲烷硫醇、1,4‑苯二甲烷硫醇、4,4′‑硫代双苯硫醇、2,5‑二巯基‑1,3,4‑噻二唑、1,8‑二巯基‑3,6‑二氧杂辛烷、1,5‑二巯基‑3‑硫杂戊烷、2‑二正丁基氨基‑4,6‑二巯基‑均三嗪、及硫醇基末端聚合物(聚硫醚聚合物等)等。
[0110] 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可包含二官能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和/或三官能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一般而言,二官能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具有二维交联性,可对粘着层赋予适度的柔软性。三官能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具有三维交联性,可对粘着层赋予适度的硬度。通过选择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官能基数(活性氢基的数量),可调整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的粘着力、凝聚力、及再剥离性等特性。可根据用途等来选择各种材料的官能基数,以使粘着力、凝聚力、及再剥离性等特性成为优选范围。
[0111] 就容易兼顾粘着力与再剥离性而言,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优选为包含二官能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与三官能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
[0112]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优选为包含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及利用GPC‑MALS法测定的分支度α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
[0113]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分支度α可根据使用的多种原料的结构、使用的多种原料的量比、使用的多种原料的组合、反应条件、及反应程序等来调整。
[0114] 再者,即便原料组成相同,若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分子量发生变化,则其分支度α也会发生变化。即便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分子量相同,若分支结构改变,则分支度α也会发生变化。若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分支结构改变,则官能基数有时会根据组成而发生变化。
[0115]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官能基数并无特别限制。就容易获得高分支结构的方面而言,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的官能基数优选为三官能以上。就容易获得低分支结构的方面而言,分支度α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的官能基数优选为二官能以下。
[0116]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数量平均分子量(Mn)并无特别限制。就粘着层的粘着力及润湿性变得优选而言,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Mn优选为50~20000,更优选为100~
15000,特别优选为400~10000。
[0117]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Mn对分支度α产生影响。其中,如所述那样,分支度α也受到Mn以外的因素的影响。
[0118]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优选为包含具有一级羟基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在所述情况下,可提高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
[0119] <聚异氰酸酯(N)>
[0120] 作为聚异氰酸酯(N),可使用已知的聚异氰酸酯(N),可列举:芳香族聚异氰酸酯、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及脂环族聚异氰酸酯等。
[0121] 作为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可列举:1,3‑亚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1,4‑亚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4,4′‑甲苯胺二异氰酸酯、2,4,6‑三异氰酸酯甲苯、1,3,5‑三异氰酸酯苯、联大茴香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及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ω,ω′‑二异氰酸酯‑1,3‑二甲基苯、ω,ω′‑二异氰酸酯‑1,4‑二甲基苯、ω,ω′‑二异氰酸酯‑1,4‑二乙基苯、1,4‑四甲基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及1,3‑四甲基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等。
[0122] 作为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可列举:三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HDI)、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2‑亚丙基二异氰酸酯、2,3‑亚丁基二异氰酸酯、1,3‑亚丁基二异氰酸酯、十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及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
[0123] 作为脂环族聚异氰酸酯,可列举: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sophorone diisocyanate,IPDI)、1,3‑环戊烷二异氰酸酯、1,3‑环己烷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2,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甲基‑2,6‑环己烷二异氰酸酯、4,4′‑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及1,4‑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等。
[0124] 此外,作为聚异氰酸酯,可列举:所述聚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合物体、缩二脲(biuret)体、脲甲酸酯(allophanate)体、及三聚体(所述三聚体包含异氰脲酸酯环)等。
[0125]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优选的原料调配比如以下那样。
[0126] 优选为以聚异氰酸酯(N)所具有的异氰酸酯基(NCO)的摩尔数相对于多种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所具有的活性氢基(H)的总摩尔数的比(NCO/H比)成为0.20~0.95、优选为0.40~0.85的方式决定原料调配比。有如下倾向:NCO/H比越接近于1,在合成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时越容易凝胶化。若NCO/H比为0.95以下,则可有效果地抑制合成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时的凝胶化。
[0127] <催化剂>
[0128]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聚合中视需要可使用一种以上的催化剂。作为催化剂,可使用已知的催化剂,可列举三级胺系化合物及有机金属系化合物等。
[0129] 作为三级胺系化合物,可列举:三乙基胺、三乙二胺、及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烯‑7(1,8‑diazabicyclo(5,4,0)‑undecene‑7,DBU)等。
[0130] 作为有机金属系化合物,可列举锡系化合物及非锡系化合物等。
[0131] 作为锡系化合物,可列举:二丁基二氯化锡、二丁基氧化锡、二丁基二溴化锡、二马来酸二丁基锡(dibutyl tin dimaleate)、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ibutyl tin dilaurate,DBTDL)、二乙酸二丁基锡、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二丁基硫化锡、三丁基硫化锡、三丁基氧化锡、乙酸三丁基锡、三乙基乙醇锡(triethyl tin ethoxide)、三丁基乙醇锡(tributyl tin ethoxide)、二辛基氧化锡、三丁基氯化锡、三氯乙酸三丁基锡、及2‑乙基己酸锡等。
[0132] 作为非锡系化合物,可列举:二丁基二氯化、钛酸四丁酯、及丁氧基三氯化钛等钛系;油酸铅、2‑乙基己酸铅、苯甲酸铅、及环烷酸铅等铅系;2‑乙基己酸及乙酰丙酮铁等铁系;苯甲酸钴及2‑乙基己酸钴等钴系;环烷酸锌及2‑乙基己酸锌等锌系;环烷酸锆等锆系。
[0133] 催化剂的种类及添加量可在良好地进行反应的范围内适宜设计。
[0134] 在并用反应性不同的多种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情况下,因这些的反应性的不同,在单一催化剂的体系中有容易产生聚合稳定性的不良或反应溶液的白浊的担忧。在所述情况下,通过使用两种以上的催化剂,容易控制反应(例如反应速度等),从而可解决所述问题。在并用反应性不同的多种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体系中,优选为使用两种以上的催化剂。两种以上的催化剂的组合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三级胺/有机金属系、锡系/非锡系、及锡系/锡系等。优选为锡系/锡系,更优选为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与2‑乙基己酸锡。
[0135] 2‑乙基己酸锡与二月桂酸二辛基锡的质量比(2‑乙基己酸锡/二月桂酸二辛基锡)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超过0且未满1,更优选为0.2~0.8。若所述质量比未满1,则催化剂活性的平衡良好,有效果地抑制反应溶液的凝胶化及白浊,聚合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0136] 一种以上的催化剂的使用量并无特别限制,相对于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与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的合计量,优选为0.01质量%~1.0质量%。
[0137] <溶剂>
[0138]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聚合中视需要可使用一种以上的溶剂。作为溶剂,可使用已知的溶剂,可列举: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及丙酮等。就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溶解性及溶剂的沸点等方面而言,特别优选为乙酸乙酯及甲苯等。
[0139]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聚合方法>
[0140] 作为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聚合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应用状聚合法及溶液聚合法等己知聚合方法。
[0141] 作为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聚合程序,可列举:
[0142] 程序1)将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视需要的一种以上的催化剂、及视需要的一种以上的溶剂一并装入至烧瓶中的程序;
[0143] 程序2)将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视需要的一种以上的催化剂、及视需要的一种以上的溶剂装入至烧瓶中,并向其中滴加添加一种以上的聚异氰酸酯(N)的程序等。
[0144] 在程序1)的聚合法中,反应有可能部分急剧进行,作为主要成分生成低分支度的聚合物,或生成凝胶物。相对于此,在程序2)的聚合法中,可温和地控制反应,容易生成优选的分支度的聚合物。因此,更优选为程序2)的聚合法。
[0145] 在使用多种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和/或聚异氰酸酯(N)的情况下,可以多阶段来进行反应。
[0146] 例如,在图3示出的反应例中,在使比较高分支的多元醇(PO1)、比较低分支的多元醇(PO2)、比较低分支的聚异氰酸酯(PI1)一并反应的情况下,生成比较高分支的预聚物(PP1)与比较低分支的预聚物(PP2)的中间的分支状态的预聚物的可能性高。通过使比较高分支的多元醇(PO1)与比较低分支的聚异氰酸酯(P11)先反应后,使比较低分支的多元醇
(PO2)反应,容易获得比较高分支的预聚物。
[0147] 使用催化剂时的反应温度优选为未满100℃,更优选为50℃~95℃,特别优选为60℃~85℃。若反应温度为100℃以上,则有如下担忧:难以控制反应速度及聚合稳定性等,且难以生成具有所期望的分子量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不使用催化剂时的反应温度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
[0148] (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
[0149] 作为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可使用已知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可使用以作为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原料的聚异氰酸酯(N)的形式例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为芳香族聚异氰酸酯、脂肪族聚异氰酸酯、芳香脂肪族聚异氰酸酯、脂环族聚异氰酸酯、及这些的三羟甲基丙烷加合物体/缩二脲体/脲甲酸酯体/三聚体)。
[0150] 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的调配量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以聚异氰酸酯(I)所具有的异氰酸酯基(NCO)的摩尔数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所具有的活性氢基(H)的总摩尔数的比(NCO/H比)成为0.20~4.00、优选为0.40~3.00的方式,决定原料调配比。
[0151] (塑化剂(P))
[0152] 就粘着层的粘着力的降低及润湿性提高的观点而言,本发明的粘着剂进而视需要可包含一种以上的塑化剂(P)。作为塑化剂(P),并无特别限制,就与其他成分的相容性等观点而言,优选为有机酸酯。
[0153] 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塑化剂(P)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上。塑化剂(P)的含量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3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0质量份以下。通过塑化剂(P)的含量为所述范围内,再剥离性变得良好。
[0154] 作为一元酸或多元酸与醇的酯,例如可列举:月桂酸异硬脂基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鲸蜡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棕榈酸异硬脂基酯、硬脂酸异鲸蜡酯、油酸辛基十二烷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庚酯、邻苯二甲酸二苄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己二酸二异癸酯、己二酸二异硬脂基酯、癸二酸二丁酯、癸二酸二异鲸蜡酯、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偏苯三甲酸三丁酯、偏苯三甲酸三辛酯、偏苯三甲酸三己酯、偏苯三甲酸三油烯基酯、及偏苯三甲酸三异鲸蜡酯等。
[0155] 作为其他酸与醇的酯,例如可列举:肉豆蔻油酸、油酸、亚麻油酸、次亚麻油酸、异棕榈酸、及异硬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或分支酸与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及脱水山梨糖醇等醇的酯。
[0156] 作为一元酸或多元酸与聚烷二醇的酯,例如可列举:二己酸聚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聚乙二醇、二月桂酸聚乙二醇、二油酸聚乙二醇、及己二酸二聚乙二醇甲醚等。
[0157] 就提高润湿性等观点而言,有机酸酯的分子量(式量或Mn)优选为250~1,000,更优选为400~900,特别优选为500~850。若分子量为250以上,则粘着层的耐热性变得良好,若分子量为1,000以下,则粘着剂的润湿性变得良好。
[0158] (溶剂)
[0159] 本发明的粘着剂视需要可包含一种以上的溶剂。作为溶剂,可使用已知的溶剂,可列举: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及丙酮等。就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溶解性及溶剂的沸点等观点而言,特别优选为乙酸乙酯及甲苯等。
[0160] (防变质剂)
[0161] 本发明的粘着剂视需要可包含一种以上的防变质剂。由此,可抑制由粘着层的长期使用引起的各种特性的降低。作为防变质剂,可列举:耐水解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等。
[0162] <耐水解剂>
[0163] 在(湿)热环境下等粘着层产生水解反应而生成羧基的情况下,为了封所述羧基,可使用耐水解剂。作为耐水解剂,可列举:碳二酰亚胺系、噁唑啉系、及环氧系等。其中,就水解抑制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为碳二酰亚胺系。
[0164] 碳二酰亚胺系耐水解剂为一分子中具有一个以上的碳二酰亚胺基的化合物。
[0165] 作为单碳二酰亚胺化合物,例如可列举:二环己基碳二酰亚胺、二异丙基碳二酰亚胺、二甲基碳二酰亚胺、二异丁基碳二酰亚胺、二辛基碳二酰亚胺、二苯基碳二酰亚胺、及萘基碳二酰亚胺等。
[0166] 聚碳二酰亚胺化合物可在碳二酰亚胺化催化剂的存在下使二异氰酸酯进行脱碳酸缩合反应而生成。此处,作为二异氰酸酯,例如可列举: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3,
3′‑二甲氧基‑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4,4′‑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1‑甲氧基苯基‑2,4‑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及四甲基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等。作为碳二酰亚胺化催化剂,可列举:1‑苯基‑2‑磷杂环戊烯‑1‑氧化物、3‑甲基‑2‑磷杂环戊烯‑1‑氧化物、1‑乙基‑3‑甲基‑2‑磷杂环戊烯‑1‑氧化物、1‑乙基‑2‑磷杂环戊烯‑1‑氧化物、及这些的3‑磷杂环戊烯异构体等磷杂环戊烯氧化物等。
[0167] 作为噁唑啉系耐水解剂,例如可列举:2,2′‑邻苯双(2‑噁唑啉)、2,2′‑间苯双(2‑噁唑啉)、2,2′‑对苯双(2‑噁唑啉)、2,2′‑对苯双(4‑甲基‑2‑噁唑啉)、2,2′‑间苯双(4‑甲基‑2‑噁唑啉)、2,2′‑对苯双(4,4′‑二甲基‑2‑噁唑啉)、2,2′‑间苯双(4,4′‑二甲基‑2‑噁唑啉)、2,2′‑亚乙基双(2‑噁唑啉)、2,2′‑四亚甲基双(2‑噁唑啉)、2,2′‑六亚甲基双(2‑噁唑啉)、2,2′‑八亚甲基双(2‑噁唑啉)、2,2′‑亚乙基双(4‑甲基‑2‑噁唑啉)、及2,2′‑二亚苯基双(2‑噁唑啉)等。
[0168] 作为环氧系耐水解剂,例如可列举:1,6‑己二醇、新戊二醇、及聚烷二醇等脂肪族二醇的二缩水甘油醚;山梨糖醇、脱水山梨糖醇、聚丙三醇、季戊四醇、二丙三醇、丙三醇、及三羟甲基丙烷等脂肪族多元醇的聚缩水甘油醚;环己烷二甲醇等脂环式多元醇的聚缩水甘油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萘二羧酸、偏苯三甲酸、己二酸、及癸二酸等脂肪族或芳香族的多元羧酸的二缩水甘油酯或聚缩水甘油酯;间苯二酚、双‑(对羟基苯基)甲烷、2,2‑双‑(对羟基苯基)丙烷、三‑(对羟基苯基)甲烷、及1,1,2,2‑四(对羟基苯基)乙烷等多元酚的二缩水甘油醚或聚缩水甘油醚;N,N‑二缩水甘油基苯胺、N,N‑二缩水甘油基甲苯胺、及N,N,N′,N′‑四缩水甘油基‑双‑(对氨基苯基)甲烷等胺的N‑缩水甘油基衍生物;氨基苯酚的三缩水甘油基衍生物;三缩水甘油基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及三缩水甘油基异氰脲酸酯;邻甲酚型环氧树脂及苯酚酚清漆型环氧树脂等环氧树脂等。
[0169] 耐水解剂的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制,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5质量份,更优选为0.2质量份~4.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5质量份~3质量份。
[0170] <抗氧化剂>
[0171] 作为抗氧化剂,可列举自由基捕捉剂及过氧化物分解剂等。作为自由基捕捉剂,可列举酚系化合物及胺系化合物等。作为过氧化物分解剂,可列举硫系化合物及磷系化合物等。
[0172] 作为酚系化合物,例如可列举:2,6‑二‑叔丁基‑对甲酚、丁基化羟基苯甲醚、2,6‑二‑叔丁基‑4‑乙基苯酚、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硬脂酯、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2,2′‑亚甲基双(4‑乙基‑6‑叔丁基苯酚)、4,4′‑硫代双(3‑甲基‑6‑叔丁基苯酚)、4,4′‑亚丁基双(3‑甲基‑6‑叔丁基苯酚)、3,9‑双[1,1‑二甲基‑2‑[β‑(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酰氧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苯丙酸,3,5‑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C7‑C9侧链烷基酯、1,1,3‑三(2‑甲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丁烷、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四‑[亚甲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双[3,3′‑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丁酸]乙二醇酯、1,3,5‑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S‑三嗪‑2,4,6‑(1H,3H,5H)三酮、及生育酚等。
[0173] 作为硫系抗氧化剂,可列举:3,3′‑硫代二丙酸二月桂基酯、3,3′‑硫代二丙酸二肉豆蔻基酯、及3,3′‑硫代二丙酸二硬脂基酯等。
[0174] 作为磷系化合物,例如可列举: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二苯基异癸酯、4,4′‑亚丁基‑双(3‑甲基‑6‑叔丁基苯基二‑十三烷基)亚磷酸酯、环状新戊烷四基双(十八烷基亚磷酸酯)、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三(单壬基苯基)亚磷酸酯、三(二壬基苯基)亚磷酸酯、二异癸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10‑(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10‑癸氧基‑9,10‑二氢‑9‑氧杂‑
10‑磷杂菲、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环状新戊烷四基双(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环状新戊烷四基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亚磷酸酯、及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辛酯等。
[0175] 通过使用抗氧化剂而可防止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热劣化。
[0176] 抗氧化剂的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制,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优选为0.01质量份~5质量份,更优选为0.1质量份~3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2质量份~2质量份。
[0177] 作为抗氧化剂,就稳定性与抗氧化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使用一种以上的作为自由基捕捉剂的酚系化合物,更优选为并用作为自由基捕捉剂的一种以上的酚系化合物与作为过氧化物分解剂的一种以上的磷系化合物。另外,作为抗氧化剂,特别优选为并用作为自由基捕捉剂的酚系化合物与作为过氧化物分解剂的磷系化合物,且并用这些抗氧化剂与所述耐水解剂。
[0178] <紫外线吸收剂>
[0179]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列举: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水杨酸系化合物、草酰苯胺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及三嗪系化合物等。
[0180] 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可在不阻碍由活性能量线照射引起的自由基聚合性单量体(MX)的聚合开始及进行、且不会因荧光灯的光及太阳光等环境光而容易开始自由基聚合性单量体(MX)的反应的范围内适宜设计。在自由基聚合性单量体(MX)为紫外线硬化性的情况下,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根据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及对粘着层照射的紫外线的波长区域与累计光量来设计。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优选为0.01质量份~3质量份,更优选为0.1质量份~2.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
0.2质量份~2质量份。
[0181] <光稳定剂>
[0182] 作为光稳定剂,可列举受阻胺系化合物及受阻哌啶系化合物等。光稳定剂的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制,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优选为0.01质量份~2质量份,更优选为0.1质量份~1.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2质量份~1质量份。
[0183] (抗静电剂(AS))
[0184] 本发明的粘着剂视需要可包含一种以上的抗静电剂(AS)。作为抗静电剂(AS),可列举:无机盐、离子性液体、离子性固体、及表面活性剂等,其中,优选为离子性液体及离子性固体。再者,“离子性液体”也称为常温熔融盐,且为在25℃下具有流动性的盐。
[0185] 作为无机盐,例如可列举:氯化钠、氯化、氯化锂、过氯酸锂、氯化铵、氯酸钾、氯化、氯化、氯化亚铁、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碳酸钠、及硫氰酸钠等。
[0186] 作为包含咪唑鎓离子的离子性液体,例如可列举:1‑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3‑二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及1‑丁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等。
[0187] 作为包含吡啶鎓离子的离子性液体,例如可列举:1‑甲基吡啶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丁基吡啶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己基吡啶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辛基吡啶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己基‑4‑甲基吡啶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己基‑4‑甲基吡啶鎓六氟磷酸盐、1‑辛基‑4‑甲基吡啶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辛基‑4‑甲基吡啶鎓双(氟磺酰基)酰亚胺、1‑甲基吡啶鎓双(全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及1‑甲基吡啶鎓双(全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等。
[0188] 作为包含铵离子的离子性液体,例如可列举:1‑丁基‑3‑甲基吡啶鎓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三甲基庚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N,N‑二乙基‑N‑甲基‑N‑丙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N,N‑二乙基‑N‑甲基‑N‑戊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N,N‑二乙基‑N‑甲基‑N‑庚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及三正丁基甲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等。
[0189] 此外,可适宜使用吡咯烷鎓盐、鏻盐、及锍盐等的市售的离子性液体。
[0190] 离子性固体与离子性液体同样地为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盐,但为在常压下25℃下显示出固体性状的物质。作为阳离子,例如优选为金属离子、鏻离子、吡啶鎓离子、及铵离子等。
[0191] 作为包含碱金属离子的离子性固体,例如可列举:锂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锂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锂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锂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钠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钠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钠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钠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钠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钾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钾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钾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钾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及钾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等。
[0192] 作为包含鏻离子的离子性固体,例如可列举:四丁基鏻双氟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鏻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鏻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鏻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鏻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十六烷基鏻双氟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十六烷基鏻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十六烷基鏻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十六烷基鏻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十六烷基鏻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四辛基鏻双氟磺酰基酰亚胺、四辛基鏻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四辛基鏻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四辛基鏻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及四辛基鏻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等。
[0193] 作为包含吡啶鎓离子的离子性固体,例如可列举: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双氟磺酰基酰亚胺、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及1‑十六烷基‑4‑甲基吡啶鎓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等。
[0194] 作为包含铵离子的离子性固体,例如可列举: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三丁基甲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甲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甲基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三丁基甲基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辛基三丁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辛基三丁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辛基三丁基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辛基三丁基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双氟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双五氟乙基磺酰基酰亚胺、四丁基双七氟丙基磺酰基酰亚胺、及四丁基双壬烷氟丁基磺酰基酰亚胺等。
[0195] 此外,可适宜使用阳离子为吡咯烷鎓离子、咪唑鎓离子、及锍离子等的已知的离子性固体。
[0196] 作为表面活性剂,可列举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任一类型均被分类为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0197] 作为非离子性的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甘油脂肪酸酯、聚氧化烯基烷基醚、聚氧乙烯基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基烷基胺、聚氧乙烯基烷基胺脂肪酸酯、及脂肪酸二乙醇酰胺等。
[0198] 作为阴离子性的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烷基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及磷酸烷基酯等。
[0199] 作为两性的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烷基甜菜碱及烷基咪唑鎓甜菜碱等。
[0200] 作为非离子性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聚醚酯酰胺型、环氧乙烷‑表氯醇型、及聚醚酯型等。
[0201] 作为阴离子性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聚苯乙烯磺酸型等。
[0202] 作为两性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高级烷基氨基丙酸盐等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高级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及高级烷基二羟基乙基甜菜碱等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0203] 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抗静电剂(AS)的添加量优选为0.01质量份~10质量份,更优选为0.03质量份~5质量份。
[0204] (流平剂)
[0205] 本发明的粘着剂视需要可包含流平剂。通过添加流平剂,可提高粘着层的流平性。作为流平剂,可列举:丙烯酸系流平剂、氟系流平剂、及硅酮系流平剂等。就抑制粘着片再剥离后的被粘物污染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丙烯酸系流平剂等。
[0206] 流平剂的添加量并无特别限制,就抑制粘着片再剥离后的被粘物污染与提高粘着层的流平性的观点而言,相对于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优选为0.001质量份~2质量份,更优选为0.01质量份~1.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1质量份~1质量份。
[0207] (其他任意成分)
[0208] 本发明的粘着剂可在不损及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视需要包含其他任意成分。作为其他任意成分,可列举:催化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以外的其他树脂、填充剂(滑石、碳酸、及氧化钛等)、金属粉、着色剂(颜料等)、箔状物、软化剂、导电剂、硅烷偶合剂、润滑剂、抗腐蚀剂、耐热稳定剂、耐候稳定剂、聚合抑制剂、及消泡剂等。
[0209] 在本发明的粘着剂包含催化剂的情况下,出于提高粘着剂的适用期的目的,优选为添加乙酰丙酮等已知的催化剂作用抑制剂。
[0210] (调配比)
[0211] 本发明的粘着剂包含具有特定的分支度α的一种以上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及一种以上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作为必需成分,进而视需要包含一种以上的任意成分。这些的调配比并无特别限制,优选的调配比如以下那样。
[0212] 一种以上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相对于一种以上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00质量份的量优选为1质量份~30质量份,更优选为5质量份~2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8质量份~20质量份。一种以上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的量若为1质量份以上,则粘着层的凝聚力变得良好,若为30质量份以下,则适用期变得良好。
[0213] (粘着剂的制造方法)
[0214] 本发明的粘着剂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制。
[0215] 相对于通过所述方法而合成的一种以上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可为包含溶剂的溶液的形态),添加混合一种以上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及视需要的一种以上的其他任意成分,由此可制造本发明的粘着剂。
[0216] [粘着片]
[0217] 本发明的粘着片包括基材片、以及包含所述本发明的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粘着层可形成于基材片的单面或两面。视需要可利用剥离片来被覆粘着层的露出面。再者,在将粘着片贴附于被粘物之前,可将剥离片剥离。
[0218]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粘着片的示意剖面图。图1中,符号10为粘着片,符号11为基材片,符号12为粘着层,符号13为剥离片。粘着片10为在基材片的单面形成有粘着层的单面粘着片。
[0219] 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粘着片的示意剖面图。图2中,符号20为粘着片,符号21为基材片,符号22A、符号22B为粘着层,符号23A、符号23B为剥离片。粘着片20为在基材片的两面形成有粘着层的两面粘着片。
[0220] 作为基材片,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树脂片、纸、及金属箔等。基材片也可为在这些基材片的至少一个面层叠任意的一个以上的层而成的层叠片。对于基材片的形成粘着层的一侧的面,视需要也可实施有电晕放电处理及锚涂剂(anchor coating agent)涂布等易接着处理。
[0221] 作为树脂片的结构树脂,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酯系树脂;聚乙烯(polyethylene,PE)及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烯系树脂;聚氯乙烯等乙烯系树脂;尼龙66等酰胺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包含发泡体);这些的组合等。
[0222] 聚氨基甲酸酯片除外的树脂片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15μm~300μm。聚氨基甲酸酯片(包含发泡体)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20μm~50,000μm。
[0223] 作为纸,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普通纸、涂布纸、及铜版纸等。
[0224] 作为金属箔的结构金属,并无特别限制,可列举:铝、铜、及这些的组合等。
[0225] 作为剥离片,并无特别限制,可使用对树脂片或纸等基材片的表面实施了剥离剂涂布等己知的剥离处理的己知的剥离片。
[0226] [粘着片的制造方法]
[0227] 粘着片可利用已知方法来制造。
[0228] 首先,将本发明的粘着剂涂敷于基材片的表面而形成包含本发明的粘着剂的涂敷层。涂布方法可应用已知方法,可列举:辊涂机法、缺角轮涂布机法、模涂机法、反向涂布机法、丝网印制法、及凹版涂布机法等。
[0229] 其次,对涂敷层进行干燥及硬化而形成包含本发明的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加热干燥温度并无特别限制,优选为60℃~150℃左右。粘着层的厚度(干燥后的厚度)根据用途而不同,但优选为0.1μm~200μm。
[0230] 其次,视需要,通过已知方法将剥离片贴附于粘着层的露出面。
[0231] 以所述方式可制造单面粘着片。
[0232] 通过对两面进行所述操作,可制造两面粘着片。
[0233] 也可与所述方法相反地,将本发明的粘着剂涂敷于剥离片的表面而形成包含本发明的粘着剂的涂敷层,继而,对涂敷层进行干燥及硬化而形成包含本发明的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将基材片层叠于粘着层的露出面。
[0234] 粘着片的制造方法优选为包括:涂敷步骤,将粘着剂涂敷于基材片上;加热步骤,对所形成的涂敷层进行加热干燥处理而形成包含粘着剂的硬化物的粘着层;卷绕步骤,将所获得的粘着片卷绕于卷芯而形成粘着片辊的形态;以及养护步骤,对粘着片辊进行养护。
[0235]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所述粘着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良好,能够形成即便在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的情况下也抑制粘着力的增加、且具有良好的再剥离性的粘着层。
[023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所述粘着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进而能够形成基材密接性、耐擦伤性、及曲面密接性良好的粘着层。
[0237]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粘着剂、以及使用所述粘着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的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进而能够形成耐折性、裁剪性、及耐热性良好的粘着层。
[0238] [用途]
[0239] 本发明的粘着片可以带、标签、片、及两面带等的形态来使用。本发明的粘着片可优选地用作表面保护片、化妆用片、及防滑片等。
[0240] 再者,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注明,则“片”设为包含“膜”及“带”。
[0241] 液晶显示器(LCD)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ELD)等平板显示器、以及将所述平板显示器与触摸屏组合而成的触摸屏显示器广泛用于电视(TV)、个人计算机(PC)、手机、及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中。
[0242] 本发明的粘着片可优选地用作平板显示器及触摸屏显示器(将这些统称而也简称为“显示器”)、以及这些的制造步骤中所制造或使用的基板(玻璃基板、及在玻璃基板上形成有氧化铟锡(ITO)膜的ITO/玻璃基板等)及光学构件等的表面保护片。
[0243] 实施例
[0244] 以下,对合成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记载中,只要未特别注明,则“份”是指质量份,“%”是指质量%,“RH”是指相对湿度。只要未特别注明,则表中的调配量的单位为“质量份”。只要未特别注明,则溶剂以外的成分的调配量为不挥发成分换算值。
[0245] [材料或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评价项目与评价方法]
[0246] 材料或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评价项目与评价方法如以下那样。
[0247] (Mw、Mn)
[0248] 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数量平均分子量(Mn)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法来测定。测定条件如以下那样。再者,Mw及Mn均为聚苯乙烯换算值。
[0249] 装置:岛津卓越(SHIMADZU Prominence)(岛津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
[0250] 管柱:将三根SHODEX L
[0251] LF‑804(昭和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串联连接、
[0252] 检测器:示差折射率检测器、
[0253] 溶媒:四氢呋喃(THF)、
[0254] 流速:1mL/min、
[0255] 溶媒温度:40℃、
[0256] 试样浓度:0.2%、
[0257] 试样注入量:200μL。
[0258] (分支度α)
[0259] 分支度α是使用将多角度光散射检测器(MALS)与粘度检测器(VISCO)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组合后的装置(GPC‑MALS‑VISCO)来测定。
[0260]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溶液的粘度)
[0261]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溶液在25℃下的粘度的测定是制备后不久立即放入带盖玻璃瓶内,并浸渍于25℃的恒温水槽中后,在1小时后实施粘度测定。粘度是使用B型粘度计(东机产业公司制造的“TVB10型粘度计”)来测定。
[0262] (不挥发成分)
[0263]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溶液的不挥发成分是在120℃下将约1g的样品加热干燥20分钟后,根据干燥后相对于干燥前的质量变化来求出。
[0264] [多元醇的合成例]
[0265] (合成例Z‑1)
[0266] 向包括搅拌装置及温度控制装置的高压釜中装入作为第一成分的丁基乙基丙二醇(BEPD)100.0份与氢氧化钾4.0份后,加热至100℃,在搅拌下连续投入作为第二成分的环氧丙烷(PO)150.0份。
[0267] 相对于所获得的反应产物,添加水40.0份与碱吸附剂“基瓦得(Kyoward)600”(协和化学工业公司制造)40.0份,在90℃条件下搅拌混合1小时。之后,使用铺有滤纸过滤器来去除所添加的碱吸附剂。在130℃、压力2.7kPa的条件下对通过了滤纸的反应产物进行脱水处理
[0268] 如以上那样,获得数量平均分子量(Mn)为400、平均官能基级数为2级、分支度α为0.45的聚醚多元醇(HX‑1)。将原料组成、及所获得的多元醇的种类与特性示于表1‑1、表1‑2中。
[0269] (合成例Z‑3、合成例Z‑11)
[0270] 变更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的种类与量,除此以外与合成例z‑1同样地获得多元醇。将原料组成、及所获得的多元醇的种类与特性示于表1‑1、表1‑2中。
[0271] (合成例Z‑2)
[0272] 向包括搅拌装置及温度控制装置的高压釜中装入作为第一成分的对苯二甲酸(TPA)100份、作为第二成分的三羟甲基丙烷(TMP)27份、作为第三成分的1,9‑壬二醇(ND)74份。在常压的氮环境下加热至200℃,在将生成的水蒸馏去除至体系外的同时进行酯化反应。在生成的水的蒸馏去除变少的时间点添加钛酸四异丙酯0.01份,利用真空减压的同时持续反应,从而获得数量平均分子量(Mn)为1500、平均官能基级数为3级、分支度α为0.35的聚酯多元醇(HX‑2)。
[0273] (合成例Z‑7、合成例Z‑10、合成例Z‑16)
[0274] 变更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及第三成分的种类与量,除此以外与合成例Z‑2同样地获得多元醇。将原料组成、及所获得的多元醇的种类与特性示于表1‑1、表1‑2中。
[0275] (合成例Z‑4)
[0276] 向包括搅拌装置及温度控制装置的高压釜中装入作为第一成分的甘油100.0份与氢氧化钾4.0份后,加热至100℃,在搅拌下连续投入作为第二成分的1,2‑环氧丁烷(1,2‑BO)334份。
[0277] 相对于所获得的反应产物,添加水40.0份与碱吸附剂“基瓦得(Kyoward)600”(协和化学工业公司制造)40.0份,在90℃条件下搅拌混合1小时。之后,使用铺有滤纸的过滤器来去除所添加的碱吸附剂。在130℃、压力2.7kPa的条件下对通过了滤纸的反应产物进行脱水处理。
[0278] 向包括搅拌装置及温度控制装置的高压釜中装入所述反应产物,进而装入六氰基钴酸锌催化剂0.10份后,使反应器内的温度上升至130℃为止,在搅拌下添加作为第三成分的1,2‑环氧丁烷(1,2‑BO)282份(总使用量的10质量%)。
[0279] 反应2小时,催化剂活化后,在100℃条件下连续添加作为第三成分的1,2‑环氧丁烷(1,2‑BO)2538份(总使用量的90质量%),在95℃下混合搅拌至压力成为固定为止。将所获得的混合物在100下真空退0.5小时,自反应器内去除未反应的第三成分。
[0280] 如以上那样,获得数量平均分子量(Mn)为3000、平均官能基级数为2级、分支度α为0.05的聚醚多元醇(HX‑S‑2)。将原料组成与所获得的多元醇的特性示于表1‑1、表1‑2中。
[0281] (合成例Z‑5、合成例Z‑6、合成例Z‑9、合成例Z‑12~合成例Z‑15)
[0282] 变更第一成分与第二成分及第三成分的种类与量,除此以外与合成例Z‑4同样地获得多元醇。将原料组成、及所获得的多元醇的种类与特性示于表1‑1、表1‑2中。
[0283] (合成例Z‑8)
[0284] 向包括搅拌机温度计、氮导入管、及冷凝器的圆底烧瓶中装入聚碳酸酯二醇(大赛璐(Daicel)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CD220、分子量2011、羟基价55.8)1854g、三羟甲基丙烷21g、季戊四醇126g、及作为催化剂的钛酸四丁酯0.08g。在常压下搅拌的同时进行加温。反应温度逐渐上升,达到220℃后将所述温度保持8小时,从而进行反应。
[0285] 在反应中途随时进行采样,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来进行残存的二醇成分(此处为1,6‑己二醇)及三醇成分(此处为三羟甲基丙烷)的定量,确认酯交换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从而结束反应。
[0286] 如以上那样,获得数量平均分子量(Mn)为1000、平均官能基级数为3级、分支度α为0.05的聚碳酸酯多元醇(HX‑S‑6)。将原料组成、及所获得的多元醇的种类与特性示于表1‑
1、表1‑2中。
[0287] 表1‑1、表1‑2中的各略称表示以下的化合物。
[0288] BEPD:丁基乙基丙二醇、
[0289] TPA:对苯二甲酸、
[0290] AA:己二酸、
[0291] PG:丙二醇、
[0292] IPA:间苯二甲酸、
[0293] PO:环氧丙烷、
[0294] TMP:三羟甲基丙烷、
[0295] 1,2‑BO:1,2‑环氧丁烷、
[0296] EO:环氧乙烷、
[0297] THF:四氢呋喃、
[0298] PD‑9:2,4‑二乙基‑1,5‑戊二醇、
[0299] ND:1,9‑壬二醇、
[0300] MPD:2‑甲基戊烷‑2,4‑二醇、
[0301] CD220:聚碳酸酯二醇(大赛璐(Daicel)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CD220、分子量2011、羟基价55.8)、
[0302] PET:季戊四醇。
[0303] [材料]
[0304] 所使用的材料如以下那样。
[0305] 将使用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的种类、官能基数、Mn、平均官能基级数、及分支度α示于表1‑2中。将使用的聚异氰酸酯(N)的种类、官能基数、及Mn示于表1‑2中。
[0306]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
[0307] (HX‑1):聚醚多元醇。
[0308] (HX‑2):聚酯多元醇。
[0309] (HX‑S‑1):聚己内酯多元醇。
[0310] (HX‑S‑2):聚醚多元醇。
[0311] (HX‑S‑3):聚醚多元醇。
[0312] (HX‑S‑4):聚醚多元醇。
[0313] (HX‑S‑5):聚酯多元醇。
[0314] (HX‑S‑6):聚碳酸酯多元醇。
[0315] (HX‑S‑7):聚醚多元醇、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造的“DK多元醇(DK polyol)G480”。
[0316] (HX‑S‑8):聚醚多元醇、迪科(ADEKA)公司制造的“艾迪科聚醚(Adekapolyether)AM‑302”。
[0317] <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
[0318] (HY‑1):聚醚多元醇。
[0319] (HY‑2):聚酯多元醇。
[0320] (HY‑L‑1):聚醚多元醇。
[0321] (HY‑L‑2):聚醚多元醇。
[0322] (HY‑L‑3):聚醚多元醇。
[0323] (HY‑L‑4):聚醚多元醇。
[0324] (HY‑L‑5):聚醚多元醇。
[0325] (HY‑L‑6):聚酯多元醇。
[0326] (HY‑L‑7):聚醚多元醇、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造的“聚加德纳(poly hardner)D‑100A”。
[0327] (HY‑L‑8):聚酯多元醇、可乐丽(Kuraray)公司制造的“可乐丽多元醇(Kuraraypolyol)P‑1010”。
[0328] (HY‑L‑9):聚醚多元醇、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造的“聚加德纳(poly hardner)D‑40”。
[0329] <聚异氰酸酯(N)>
[0330] (N‑1):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住化科思创氨基甲酸酯(Sumika Covestro Urethane)公司制造、德斯莫杜尔(Desmodur)H。
[0331] (N‑2):IP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住化科思创氨基甲酸酯(Sumika Covestro Urethane)公司制造、德斯莫杜尔(Desmodur)I。
[0332] (N‑3):TDI、甲苯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80质量%)与2,6‑甲苯二异氰酸酯(20质量%)混合物)、东曹公司制造、克罗奈特(coronate)T‑80。
[0333] (N‑4):HDI脲酸酯、苏米都(Sumidur)N‑3300、住化拜氨基甲酸酯(Sumika Bayer Urethane)公司制造、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异氰脲酸酯。
[0334] [表1‑1]
[0335]
[0336] [表1‑2]
[0337]
[0338] <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
[0339] (I‑1)HDI加合物、克罗奈特(coronate)HL、东曹公司制造、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羟甲基丙烷(TMP)加合物。
[0340] (I‑2)HDI脲酸酯、苏米都(Sumidur)N‑3300、住化拜耳氨基甲酸酯(Sumika Bayer Urethane)公司制造、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异氰脲酸酯。
[0341] <抗氧化剂(O)>
[0342] (O‑1):易璐诺斯(IRGANOX)1010、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酚系抗氧化剂、巴斯夫(BASF)公司制造。
[0343] <塑化剂(P)>
[0344] (P‑1):艾迪科塞泽(Adeka sizer)RS700、聚醚酯系塑化剂、艾迪科(ADEKA)公司制造。
[0345] (P‑2):艾赛帕鲁(Exceparl)MOL、油酸甲酯、花王公司制造。
[0346] <抗静电剂(AS)>
[0347] (AS‑1):离子性液体、三正丁基甲基铵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
[0348] [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溶液的合成例]
[0349] (合成例1)一阶段滴加法(方法1)
[0350] 向包括搅拌机、回流冷却管、氮导入管、温度计、及滴加漏斗的四口烧瓶中装入并混合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S‑1)80.0质量份、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L‑5)20.0质量份、甲苯42.8份、作为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辛基锡0.020质量份及2‑乙基己酸锡0.008质量份。之后,将内容液逐渐升温至80℃为止。
[0351] 向滴加漏斗中装入并混合聚异氰酸酯(N‑1)25.0质量份及甲苯24.5质量份,花费1小时向四口烧瓶内滴加所述混合液。滴加结束后,反应1小时。
[0352] 反应中使用的聚异氰酸酯(N)所具有的异氰酸酯基的摩尔数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所有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所具有的活性氢基的总摩尔数之比(NCO/H比)为0.78。
[0353] 在利用红外分光分析(IR分析)而确认到残存异氰酸酯基消失后,将内容液冷却至40℃为止并结束反应。最后,添加乙酰丙酮0.56质量份。
[0354] 如以上那样,获得不挥发成分65%、粘度3200cps、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的溶液。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2‑1中。在表2‑1、表2‑2、表3‑1、表3‑2、表4的各例中,表中未记载的条件设为共同条件。
[0355] (合成例2~14、19~33)一阶段滴加法(方法1)
[0356] 在合成例2~14、19~33中,变更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种类、聚异氰酸酯(N)的种类、及这些的调配比,除此以外与合成例1同样地获得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2)~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4)、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9)~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33)的溶液。在各合成例中,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2‑1、表2‑2、表
3‑1、表3‑2中。
[0357] (合成例15)一并装入法(方法2)
[0358] 向包括搅拌机、回流冷却管、氮导入管、温度计、及滴加漏斗的四口烧瓶中装入并混合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S‑7)32.0质量份、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L‑7)68.0质量份、聚异氰酸酯(N‑1)26.0质量份、甲苯67.8质量份、作为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辛基锡0.020质量份。之后,将内容液升温至80℃为止,并反应3小时。
[0359] 反应中使用的聚异氰酸酯(N)所具有的异氰酸酯基的摩尔数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所有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所具有的活性氢基的总摩尔数的比(NCO/H比)为0.75。
[0360] 在利用红外分光分析(IR分析)而确认到残存异氰酸酯基消失后,将内容液冷却至40℃为止并结束反应。最后,添加乙酰丙酮0.56质量份。
[0361] 如以上那样,获得不挥发成分65%、粘度1800cps、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5)的溶液。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2‑2中。
[0362] (合成例16、34)一并装入法(方法2)
[0363] 在合成例16、34中变更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种类、聚异氰酸酯(N)的种类、及这些的调配比,除此以外与合成例15同样地获得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6)、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34)的溶液。在各合成例中,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2‑2、表3‑2中。
[0364] (合成例41、42)一并装入法(方法2)
[0365] 在合成例41、42中变更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种类、聚异氰酸酯(N)的种类、及这些的调配比,除此以外与合成例14同样地获得比较用的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C‑41)、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C‑42)的溶液。在各合成例中,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4中。
[0366] (合成例17)二阶段反应法(方法3)
[0367] 向包括搅拌机、回流冷却管、氮导入管、温度计、及滴加漏斗的四口烧瓶中装入并混合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S‑2)80.0质量份、甲苯50.5质量份、作为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辛基锡0.020质量份及2‑乙基己酸锡0.008质量份。之后,将内容液逐渐升温至80℃为止。
[0368] 向滴加漏斗中装入并混合聚异氰酸酯(N‑1)4.0质量份及甲苯4.0质量份,花费1小时向四口烧瓶内滴加所述混合液。滴加结束后,反应1小时。
[0369] 在利用红外分光分析(IR分析)而确认到残存异氰酸酯基消失后,将内容液冷却至60℃以下为止。向所述内容液中添加并混合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L‑6)20.0质量份后,将内容液逐渐升温至80℃为止。
[0370] 向滴加漏斗中装入并混合聚异氰酸酯(N‑1)1.5质量份及甲苯3.0质量份,花费1小时向四口烧瓶内滴加所述混合液。滴加结束后,反应1小时。
[0371] 反应中使用的聚异氰酸酯(N)所具有的异氰酸酯基的摩尔数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所有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所具有的活性氢基的总摩尔数的比(NCO/H比)为0.65。
[0372] 在利用红外分光分析(IR分析)而确认到残存异氰酸酯基消失后,将内容液冷却至40℃为止并结束反应。最后,添加乙酰丙酮0.46质量份。
[0373] 如以上那样,获得不挥发成分65%、粘度7000cps、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7)的溶液。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2‑2中。
[0374] (合成例35)二阶段反应法(方法3)
[0375] 在合成例35中变更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种类、聚异氰酸酯(N)的种类、及这些的调配比,除此以外与合成例17同样地获得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35)的溶液。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3‑2中。
[0376] (合成例18)二阶段反应法(方法4)
[0377] 向包括搅拌机、回流冷却管、氮导入管、温度计、及滴加漏斗的四口烧瓶中装入并混合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L‑6)20.0质量份、甲苯50.5质量份、作为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辛基锡0.020质量份及2‑乙基己酸锡0.008质量份。之后,将内容液逐渐升温至80℃为止。
[0378] 向滴加漏斗中装入并混合聚异氰酸酯(N‑1)1.5质量份及甲苯3.0质量份,花费1小时向四口烧瓶内滴加所述混合液。滴加结束后,反应1小时。
[0379] 在利用红外分光分析(IR分析)而确认到残存异氰酸酯基消失后,将内容液冷却至60℃以下为止。向所述内容液中添加并混合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S‑2)80.0质量份,将内容液逐渐升温至80℃为止。
[0380] 向滴加漏斗中装入并混合聚异氰酸酯(N‑1)4.0质量份及甲苯4.0质量份,花费1小时向四口烧瓶内滴加所述混合液。滴加结束后,反应1小时。
[0381] 反应中使用的聚异氰酸酯(N)所具有的异氰酸酯基的摩尔数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所有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所具有的活性氢基的总摩尔数的比(NCO/H比)为0.65。
[0382] 在利用红外分光分析(IR分析)而确认到残存异氰酸酯基消失后,将内容液冷却至40℃为止并结束反应。最后,添加乙酰丙酮0.46质量份。
[0383] 如以上那样,获得不挥发成分65%、粘度2800cps、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8)的溶液。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2‑2中。
[0384] (合成例36)二阶段反应法(方法4)
[0385] 在合成例36中变更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的种类、聚异氰酸酯(N)的种类、及这些的调配比,除此以外与合成例18同样地获得无色透明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36)的溶液。将主要的调配组成、NCO/H比、及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的Mw与Mn及分支度α示于表3‑2中。
[0386]
[0387] [表2‑2]
[0388]
[0389]
[0390] [表3‑2]
[0391]
[0392] [表4]
[0393]
[0394] [粘着剂与粘着片的制造]
[0395] (实施例1)
[0396] 调配100质量份的合成例1中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的溶液、15质量份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I‑1)、1质量份的抗氧化剂(O‑1)、15质量份的塑化剂(P‑1)、100质量份的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利用分散机进行搅拌,由此获得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再者,溶剂以外的各材料的使用量表示不挥发成分换算值(其他实施例及比较例也相同)。将主要的调配组成示于表5中。
[0397] 准备50μm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PET膜,露米勒(Lumirror)T‑60:东丽公司制造)作为基材片。以干燥后的粘着剂层的厚度成为12μm的方式将所获得的粘着剂涂敷于所述基材片的单面,在100℃下干燥两分钟而形成粘着层。在所述粘着层上贴附厚度38μm的剥离片(超级斯泰格(Super Stik)SP‑PET38:琳得科(Lintec)公司制造),从而获得粘着片。在23℃‑50%RH下养护一周后,进行各种评价。
[0398] (实施例2~57、比较例1、2)
[0399] 在实施例2~57、比较例1、2的各例中,如表5、表7所示那样变更粘着剂的调配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氨基甲酸酯系粘着剂及使用了其的粘着片。在表5、表7的各例中,表中未记载的条件设为共同条件。
[0400] [粘着片的评价项目及评价方法]
[0401] 粘着片的评价项目及评价方法如以下那样。
[0402] (基材密接性)
[0403] 对于所获得的粘着片的粘着层,在相互正交的两个直线方向上,分别以1mm间隔进行11次半切割,形成1mm见方的100个格。以手指将所述100格整体往返摩擦20次后,通过目视计数基材片上残留的格的数量。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04] ◎:残留的格的数量为71个~100个,优。
[0405] ○:残留的格的数量为51个~70个,良好。
[0406] △:残留的格的数量为21个~50个,可实用。
[0407] ×:残留的格的数量为0个~20个,无法实用。
[0408] (初始硬化性)
[0409] 将剥离片自所获得的粘着片剥离。以指尖摩擦露出的粘着层的表面,目视观察有无粘着层的成分附着于指尖及粘着层的表面有无摩擦后的痕迹。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10] ◎:在指尖未附着粘着层的成分,在粘着层的表面未残留摩擦后的痕迹,优良。
[0411] ○:在指尖未附着粘着层的成分,但在粘着层的表面稍许残留摩擦后的痕迹,良好。
[0412] △:在指尖附着若干粘着层的成分,有粘性感,在粘着层的表面稍许残留摩擦后的痕迹,可实用。
[0413] ×:在指尖明显附着粘着层的成分,有粘腻感,在粘着层的表面残留摩擦后的痕迹,无法实用。
[0414] (耐擦伤性)
[0415] 将剥离片自所获得的粘着片剥离。使相对于露出的粘着层的表面以45°的角度倾斜的POM笔(笔尖直径0.8mm)的前端(笔尖)与粘着层的表面接触。维持所述状态不变,以描绘直线的方式使笔尖水平移动约10cm。改变位置,在共计10个部位进行了相同的操作。对各部位目视观察有无损伤,求出形成损伤的部位的数量。目视是在荧光灯下进行。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16] ◎:无损伤,优良。
[0417] ○:在一个部位~两个部位有损伤,良好。
[0418] △:在三个部位~五个部位有损伤,可实用。
[0419] ×:在六个部位以上有损伤,无法实用。
[0420] (曲面密接性)
[0421] 自所获得的粘着片切出宽25mm、长40mm的试验片。继而,在23℃‑50%RH的环境下将剥离片自试验片剥离,沿着聚丙烯制的圆柱体(直径30mmφ、高300mm)的周面贴附露出的粘着层。此时,将试验片的宽度方向与圆柱体的高度方向合并。将所述样品在23℃‑50%RH的环境下放置三天后,目视观察试验片对圆柱体的密接程度。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22] ○:试验片的端部无浮起,良好。
[0423] △:试验片的端部有浮起,剥离部分的宽度为1mm以上且未满3mm,可实用。
[0424] ×:试验片的端部有浮起,剥离部分的宽度为3mm以上,无法实用。
[0425] (再剥离性(60℃‑90%RH、24小时))
[0426] 自所获得的粘着片切出宽25mm、长100mm的试验片。继而,在23℃‑50%RH的环境下将剥离片自试验片剥离,将露出的粘着层贴附于苛性钠玻璃板,自试验片上使2kg辊往返一次进行压接。继而,在60℃‑90%RH的环境下放置24小时,在23℃‑50%RH的环境下空气冷却30分钟。继而,依据JIS Z 0237,使用拉伸试验机(滕喜龙(tensilon):奥林泰克(Orientec)公司制造),在剥离速度300mm/min、剥离角度180°的条件下测定粘着力。粘着力低时容易再剥离。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27] ◎:未满50mN/25mm,优良。
[0428] ○:50mN/25mm以上且未满100mN/25mm,良好。
[0429] △:100mN/25mm以上且300mN/25mm,可实用。
[0430] ×:超过300mN/25mm,无法实用。
[0431] (耐折性)
[0432] 自所获得的粘着片切出宽25mm、长40mm的试验片。继而,在60℃的环境下将剥离片自试验片剥离,将露出的粘着层的长度方向的约一半贴附于厚度10mm的苛性钠玻璃板,将其余向180°方向折回进行贴附。在60℃的环境下放置三天。之后,对试验片经贴附的部分的弯折部与端部,目视观察与苛性钠玻璃板的密接程度。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33] ◎:弯折部及端部无浮起,优良。
[0434] ○:弯折部和/或端部有浮起,剥离部分的宽度未满1mm,良好。
[0435] △:弯折部和/或端部有浮起,剥离部分的宽度为1mm以上且未满3mm,可实用。
[0436] ×:弯折部和/或端部有浮起,剥离部分的宽度为3mm以上,无法实用。
[0437] (裁剪性)
[0438] 自所获得的粘着片切出100mm见方的试验片。作为冲裁加工机,准备SA1008小型冲裁器III型(检测机产业(TESTER SANGYO)制造)。利用直径10mm的圆形汤姆逊刃连续进行50次冲裁加工,并评价裁剪性。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39] ◎:在刀刃未附着粘着剂的成分,可以轻的力将剥离片自冲裁的圆形形状的粘着片干净地剥离,优良。
[0440] ○:在刀刃稍许附着粘着剂的成分,但可以轻的力将剥离片自冲裁的圆形形状的粘着片干净地剥离,良好。
[0441] △:在刀刃稍微附着粘着剂的成分,或者将剥离片自冲裁的圆形形状的粘着片剥离时稍微有阻力,可实用。
[0442] ×:在刀刃明显附着粘着剂的成分,或者将剥离片自冲裁的圆形形状的粘着片剥离时的阻力大,无法实用。
[0443] (耐热性(150℃、1小时))
[0444] 自所获得的粘着片切出宽25mm、长100mm的试验片。继而,在23℃‑50%RH的环境下将剥离片自试验片剥离,将露出的粘着层贴附于苛性钠玻璃板,自试验片上使2kg辊往返一次进行压接。继而,在150℃的环境下放置1小时,在23℃‑50%RH的环境下空气冷却30分钟。继而,依据JIS Z 0237,使用拉伸试验机(滕喜龙(tensilon):奥林泰克(Orientec)公司制造),在剥离速度300mm/min、剥离角度180°的条件下测定粘着力。粘着力低时容易再剥离。
评价基准如以下那样。
[0445] ◎:未满500mN/25mm,优良。
[0446] ○:500mN/25mm以上且未满1000mN/25mm,良好。
[0447] △:1000mN/25mm以上且3000mN/25mm,可实用。
[0448] ×:超过3000mN/25mm,无法实用。
[0449] [评价结果]
[0450] 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表8中。
[0451] 在合成例1~36中,使用包含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和/或分支度α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的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与聚异氰酸酯(N),获得分支度α为0.2~0.8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36)。
[0452] 在使用分支度α为0.2~0.8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1)~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36)的实施例1~57中,所获得的粘着片的初始硬化性及再剥离性(60℃‑90%RH)的评价结果良好。关于其他评价项目,评价结果也良好。
[0453] 在合成例1~13、16、17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分支度α为0.2~0.6。使用这些合成例中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实施例1~实施例22、实施例25、实施例26中获得的粘着片的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进而基材密接性、耐擦伤性、及曲面密接性良好。
[0454] 在合成例19~29、31、33、36中,一种以上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包含50质量%以上的分支度α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分支度α超过0.6且为0.8以下。使用这些合成例中所获得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H)的实施例28~46、48、50、53中所获得的粘着片的初始硬化性、以及暴露于热环境、特别是湿热环境时的再剥离性(抑制粘着力增加的效果)良好,进而耐折性、裁剪性、及耐热性良好。
[0455] 在合成例41中,使用分支度α为0.5以下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X)与聚异氰酸酯(N),获得分支度α未满0.2的比较用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C‑1)。
[0456] 在合成例42中,使用超过0.5的含活性氢基的化合物(HY)与聚异氰酸酯(N),获得分支度α超过0.8的比较用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C‑2)。
[0457] 在使用比较用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C‑1)或比较用的羟基末端氨基甲酸酯预聚物(UPC‑2)的比较例1、比较例2中,所获得的粘着片的初始硬化性及再剥离性(60℃‑90%RH)的评价结果不良。关于其他的多数评价项目,评价结果也不良。
[0458] [表5]
[0459]
[0460] [表6]
[0461]
[0462] [表7]
[0463]
[0464] [表8]
[0465]
[0466]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则能够适宜设计变更。
[0467] 本申请主张以2020年6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112855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将其公开的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中。
[0468] [符号的说明]
[0469] 10、20:粘着片
[0470] 11、21:基材片
[0471] 12、22A、22B:粘着层
[0472] 13、23A、23B:剥离片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