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安装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

申请号 CN202410348096.4 申请日 2024-03-26 公开(公告)号 CN118018938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0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发明人 侯天宇; 刘后广; 陈伟; 郭维维; 刘送永; 张子鹏; 吴明珂; 杨政; 赵航宇; 刘兆海;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用于安装 耳 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包括 外壳 、操纵装置、组合管状元件、缓冲装置、电控装置和执行装置;本装置通过电控装置使组合管状元件前端的电磁 铁 生磁 吸附 作动器,控制作动器安装,在安装作动器的过程中组合管状元件内的缓冲装置能提供缓冲,解决了安装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安装 力 波动 过大的问题,保证了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损伤耳膜而导致进一步听力损伤的情况。通过采用 内窥镜 ,安装过程中能实时监测作动器以及耳膜耳道的情况;操作者能实时观测作动器与耳膜耳道的 位置 ,清晰判断作动器与耳膜的相对位置,从而更好的配合安装作动器的过程,提高了自主安装的精准度与成功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安装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0)、操纵装置(200)、组合管状元件(300)、缓冲装置(400)、电控装置;所述外壳(100)包括可拆卸固定在一起的壳体(120)和壳体盖(110),所述组合管状元件(300)包括转动连接在壳体(120)前端的蜗杆(320),所述蜗杆(320)的后端伸入壳体(120)内并设有传动螺纹;所述操纵装置(200)设在壳体(120)的上端面并通过驱动壳体(120)内的斜蜗轮传动系统控制蜗杆(320)旋转,实现蜗杆(320)向外伸长或缩进;
所述组合管状元件(300)包括与蜗杆(320)并排布置的内窥镜筒(340)和嵌套在蜗杆(320)内部的圆筒(330),所述内窥镜筒(340)的后端固定在壳体(120)上,所述内窥镜筒(340)的前端设有内窥镜(520),所述圆筒(330)的后端穿出蜗杆(320)并螺纹连接在壳体盖(110)上;
所述缓冲装置(400)包括设在圆筒(330)前端内腔且仅能够前后滑动的电磁基座(420),所述电磁铁基座(420)靠近壳体(120)的一侧底面连接弹簧(410),所述弹簧(410)另一端连接在圆筒(330)内壁上设置的支板上;
所述电控装置包括设在壳体(120)内的电池(242)和设在电磁铁基座(420)前端的电磁铁(510),电磁铁(510)的导线穿过圆筒(330)进入壳体(120)内连接电池(242),所述壳体(120)外侧设有控制电池(242)和电磁铁(510)通电的电路开关(24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0)内固定有基座(231),基座(231)为长方柱体结构,所述斜蜗轮传动系统包括分别设在基座(231)两个侧面上且相互啮合的竖直斜蜗轮(232)和平斜蜗轮(233),竖直斜蜗轮(232)的中轴伸出壳体(120)之外连接操纵装置(200),水平斜蜗轮(233)与蜗杆(320)的传动螺纹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装置(200)包括调节旋钮(220),调节旋钮(220)为空心两级柱体,柱面设有波纹线,增加摩擦便于转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基座(420)外壁设有若干凸起的条形轨道(422),所述圆筒(330)前端内壁开有若干与条形轨道(422)适配的滑槽结构(335),保证电磁铁基座(420)仅能够前后滑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0)外侧设有固定扣(130),固定扣(130)和电路开关(241)均设在壳体(120)背向操纵装置(200)的底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盖(110)的后端设有支撑体(210),支撑体(210)选用弹性材料制作,用于单手操作时辅助支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320)的前端沿其周向均布若干矩形槽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520)的导线从内窥镜筒(340)内穿入壳体(120)内,所述电磁铁(510)的导线从圆筒(330)内穿入壳体(120)内,壳体盖(110)上开有供导线穿过的圆通孔(11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0)靠近蜗杆(320)一侧的内壁固定有固定(310),固定块(310)开有供蜗杆(320)、内窥镜筒(340)穿过的通孔并固定在固定块(310)上。

说明书全文

一种用于安装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人工中耳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

背景技术

[0002] 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佩戴的关键点在于其作动器的安装,即如何将作动器有效贴合在位于外耳道深处的耳膜上,如图2所示。由于外耳道空间极其狭小、细长,在作动器佩戴过程中,无法用手直接操作来实现作动器与耳膜间有效的贴合。
[0003] 首先,是因为很难通过手来控制佩戴过程中作动器与耳膜间的接触。而耳膜是人体特别脆弱的组织,佩戴过程中用力稍大,便会造成患者疼痛,严重甚至会引起患者的耳膜穿孔,造成进一步的听力损伤;用力过小,又会造成作动器与耳膜贴合不牢,佩戴后易脱落。
[0004] 其次,是因为很难判断作动器在耳道内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耳道直径过小且弯曲,直接用手佩戴的过程中,视线容易被手挡住;安装过程中,塞入耳道内的作动器本身也挡住安装者的视线,无法判断其后部作用端与耳膜间的距离。
[0005] 综上,鼓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安装存在着以下痛点问题:作动器安装时与耳膜间没有缓冲,接触力过大易导致耳膜穿孔;安装视野被挡住,很难判断作动器位置。而目前市场上至今还没有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辅助安装器械。美国Earlens鼓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也是通过专业训练的医生利用耳科专用的辅助设备来安装,患者需要到公司指定地点的医院才可以解决。这显著增加了该人工中耳的销售成本,且增大了患者的时间成本。使用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作动器脱落的问题,又需要到上述指定医院重新安装,大大影响了患者的正常使用。此外,这种医生所用的专用的耳科辅助设备较大,成本高昂,不利于推广。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该装置通过通电使得前端产生磁力吸住作动器后端对应的磁性材料,来实现对作动器的夹取佩戴。前端缓冲装置通过使用弹簧减震来避免安装过电路开关程中作动器与耳膜接触时推力过大而使耳膜穿孔,或者推力过小而使作动器未到合适位置。通过蜗轮传动方式来控制蜗杆伸缩,从而使得作动器到达合适位置后能打开固定装置。退回时,操作者能通过按压切断电源,从而使作动器与安装装置脱离,完成安装。通过添加弹性支撑物与紧固带,实现安装装置可个人单手操作。通过添加安装者手机连接内窥镜形式,实现安装作动器时对作动器前方视野实时监控,及时判断耳膜位置。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包括外壳、操纵装置、组合管状元件、缓冲装置、电控装置;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固定在一起的壳体和壳体盖,所述组合管状元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壳体前端的蜗杆,所述蜗杆的后端伸入壳体内并设有传动螺纹;所述操纵装置设在壳体的上端面并通过驱动壳体内的斜蜗轮传动系统控制蜗杆旋转,实现蜗杆向外伸长或缩进;
[0009] 所述组合管状元件包括与蜗杆并排布置的内窥镜筒和嵌套在蜗杆内部的圆筒,所述内窥镜筒的后端固定在壳体上,所述内窥镜筒的前端设有内窥镜,所述圆筒的后端穿出蜗杆并螺纹连接在壳体盖上;
[0010] 所述缓冲装置包括设在圆筒前端内腔且仅能够前后滑动的电磁基座,所述电磁铁基座靠近壳体的一侧底面连接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连接在圆筒内壁上设置的支板上;
[0011] 所述电控装置包括设在壳体内的电池和设在电磁铁基座前端的电磁铁,电磁铁的导线穿过圆筒进入壳体内连接电池,所述壳体外侧设有控制电池和电磁铁通电的电路开关。
[0012]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固定有基座,基座为长方柱体结构,所述斜蜗轮传动系统包括分别设在基座两个侧面上且相互啮合的竖直斜蜗轮和平斜蜗轮,竖直斜蜗轮的中轴伸出壳体之外连接操纵装置,水平斜蜗轮与蜗杆的传动螺纹啮合。
[0013] 优选地,所述操纵装置包括调节旋钮,调节旋钮为空心两级柱体,柱面设有波纹线,增加摩擦便于转动。
[0014] 优选地,所述电磁铁基座外壁设有若干凸起的条形轨道,所述圆筒前端内壁开有若干与条形轨道适配的滑槽结构,保证电磁铁基座仅能够前后滑动。
[0015] 优选地,所述壳体外侧设有固定扣,固定扣和电路开关均设在壳体背向操纵装置的底面。
[0016] 优选地,所述壳体盖的后端设有支撑体,支撑体选用弹性材料制作,用于单手操作时辅助支撑。
[0017] 优选地,所述蜗杆的前端沿其周向均布若干矩形槽口
[0018] 优选地,所述内窥镜的导线从内窥镜筒内穿入壳体内,所述电磁铁的导线从圆筒内穿入壳体内,壳体盖上开有供导线穿过的圆通孔。
[0019] 优选地,所述壳体靠近蜗杆一侧的内壁固定有固定,固定块开有供蜗杆、内窥镜筒穿过的通孔并固定在固定块上。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 1、本装置通过电路使电磁铁生磁吸附作动器,易于控制,在安装作动器的过程中弹簧能提供缓冲,解决了安装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安装力波动过大的问题,保证了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损伤耳膜而导致进一步听力损伤的情况。
[0022] 2、通过采用内窥镜,安装过程中能实时监测作动器以及耳膜耳道的情况;操作者能实时观测作动器与耳膜耳道的位置,清晰判断作动器与耳膜的相对位置,从而更好的配合安装作动器的过程,提高了自主安装的精准度与成功率。相比现有的安装装置解决了安装过程中没有缓冲、安装时耳道视野差、不能自主安装的问题,更加便捷精准。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是人耳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是作动器安装在耳膜之后的示意图;
[0026] 图3是手持本装置时的示意图;
[0027]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0030]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组合管状元件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0031]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内窥镜安装位置示意图;
[0033]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进入耳道的示意图。
[0034] 附图标记说明:
[0035] 1、外耳道;2、耳膜;3、锤骨;4、砧骨;5、镫骨;6、耳蜗;8、麦克;9、信号发射装置;10、作动器;100、外壳;110、壳体盖;115、圆通孔;120、壳体;122、螺栓;130、固定扣;200、操纵装置;210、支撑体;231、基座;232、竖直斜蜗轮;233、水平斜蜗轮;241、电路开关;242、电池;300、组合管状元件;310、固定块;320、蜗杆;330、圆筒;335、滑槽结构;337、电线槽口;
340、内窥镜筒;341、刚性固定块;345、前端槽口;410、弹簧;420、电磁铁基座;422、条形轨道;400、缓冲装置;500、执行装置;510、
[0036] 电磁铁;520、内窥镜。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8] 参见图1‑图2,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主体组成通常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麦克风8、信号发射装置9、作动器10、信号处理模块和电源(置于耳廓后)五部分组成。其中电源为其他部分供能,使其他部分正常运转;麦克风8负责接收外界声音信号,将声音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该信号传输给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负责根据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将麦克风8传输来的信号进行相应的降噪、放大、滤波等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给耳道口处的信号发射装置9;信号发射装置9将驱动信号发送给贴合在耳膜2上的作动器10;作动器10通过其上的信号接收模块接收信号发射装置9传送的信号后,便作机械振动进而驱动耳膜2,带动耳膜后的听小骨(锤骨3、砧骨4、镫骨5)振动,通过镫骨5将振动传给负责感声的耳蜗6,从而达到补偿听力损伤的作用。
[0039] 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佩戴的关键点在于其作动器的安装,即如何将作动器10有效贴合在位于外耳道1深处的耳膜2上,如图2所示。由于外耳道1空间极其狭小、细长,在作动器佩戴过程中,无法用手直接操作来实现作动器与耳膜间有效的贴合。
[0040] 参见图3‑图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安装耳膜激振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器械,包括外壳100、操纵装置200、组合管状元件300、缓冲装置400、电控装置;所述外壳100包括可拆卸固定在一起的壳体120和壳体盖110,所述组合管状元件300包括转动连接在壳体120前端的蜗杆320,所述蜗杆320的后端伸入壳体120内并设有传动螺纹;所述操纵装置200设在壳体120的上端面并通过驱动壳体120内的斜蜗轮传动系统控制蜗杆320旋转,实现蜗杆320向外伸长或缩进;
[0041] 所述组合管状元件300包括与蜗杆320并排布置的内窥镜筒340和嵌套在蜗杆320内部的圆筒330,所述内窥镜筒340的后端固定在壳体120上设置的刚性固定块341上,从而与壳体120固定,所述内窥镜筒340的前端设有内窥镜520,所述圆筒330的后端穿出蜗杆320并螺纹连接在壳体盖110上;
[0042] 所述缓冲装置400包括设在圆筒330前端内腔且仅能够前后滑动的电磁铁基座420,所述电磁铁基座420靠近壳体120的一侧底面连接弹簧410,所述弹簧410另一端连接在圆筒330内壁上设置的支板上;
[0043] 所述电控装置包括设在壳体120内的电池242和设在电磁铁基座420前端的电磁铁510,电磁铁510的导线穿过圆筒330进入壳体120内连接电池242,所述壳体120外侧设有控制电池242和电磁铁510通电的电路开关241。
[0044] 内窥镜520和电磁铁510组成执行装置500;
[0045] 所述壳体120内固定有基座231,基座231为长方柱体结构,所述斜蜗轮传动系统包括分别设在基座231两个侧面上且相互啮合的竖直斜蜗轮232和水平斜蜗轮233,竖直斜蜗轮232的中轴伸出壳体120之外连接操纵装置200,水平斜蜗轮233与蜗杆320的传动螺纹啮合。
[0046] 所述操纵装置200包括调节旋钮220,调节旋钮220为空心两级柱体,柱面设有波纹线,增加摩擦便于转动。
[0047] 所述电磁铁基座420外壁设有若干凸起的条形轨道422,所述圆筒330前端内壁开有若干与条形轨道422适配的滑槽结构335,保证电磁铁基座420仅能够前后滑动。
[0048] 所述壳体120外侧设有固定扣130,固定扣130和电路开关241均设在壳体120背向操纵装置200的底面。
[0049] 所述壳体盖110的后端设有支撑体210,支撑体210选用弹性材料制作,用于单手操作时辅助支撑。
[0050] 所述蜗杆320的前端沿其周向均布若干矩形槽口,矩形槽口是用来配合作动器上的自带的固定装置,向前推送蜗杆320时,矩形槽口向前推送适配的作动器固定装置,从而使其展开。
[0051] 所述内窥镜520的导线从内窥镜筒340内穿入壳体120内,所述电磁铁510的导线从圆筒330内穿入壳体120内,圆筒330上开有供导线穿出的电线槽口337;壳体盖110上开有供导线穿过的圆通孔115。内窥镜520固定于内窥镜筒340的前端槽口345。
[0052] 所述壳体120靠近蜗杆320一侧的内壁通过螺栓122固定有固定块310,固定块310开有供蜗杆320、内窥镜筒340穿过的通孔并固定在固定块310上。
[0053] 实施例二
[0054] 如图8所示,内窥镜筒340前端添加伸缩杆结构,入耳前,在固定好作动器后检查内窥镜视野,调整好伸缩杆使得视野清晰无障碍后再进行后续的安装操作,从而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固定装置的作动器,避免出现内窥镜520视野被遮挡的问题。同时可在前端槽口345加装红外测距装置,使得安装装置具有红外测距功能,从而能够把控作动器前端与耳膜距离,更利于自行安装时的插入深度控制。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0055] 实施例三
[0056]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体210更改为弧头支撑体结构,更加利于安装装置与安装者手部的固定,提高了安装装置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其他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相同。
[0057] 实施例四
[0058] 执行装置500中的电磁铁510吸附结构选用气缸吸盘结构,电池242设有电池盒,电池盒选用压缩气罐盒,其他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相同。
[0059] 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0060] 使用者安装人工中耳作动器前,首先利用手机下载所需的内窥镜app(现有技术),打开app后将内窥镜电路线与自己的手机相连,或者让内窥镜外接其自带的显示设备,检查确保镜头视野清晰。将安装装置支撑体210与手接触后利于紧固带与自己手相绑定,使得安装装置稳定,将作动器与电磁铁配合后打开电路开关241,使得作动器与电磁铁吸附固定。
[0061] 在安装人工中耳作动器过程中,使用者配合内窥镜520视野缓慢将作动器送入耳道,实时观测距离,当人工中耳作动器贴合至耳膜处时阻力增大时,缓冲装置400实现缓冲功能,可保护耳膜不受损伤。在安装人工中耳作动器过程中,可通过实时视野确保执行装置500不会与耳道发生接触。
[0062] 当人工中作动器贴合至耳膜时,对于伸缩型人工中耳固定器固定装置可通过操纵装置200,使得蜗杆320向前旋转伸出,从而展开作动器自带的伸缩型固定装置,使得作动器在耳道内固定。此时按下电路开关241关闭电源,使得作动器与电磁铁脱离,将本装置缓缓抽出耳道,从而完成一次安装。
[0063]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