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

申请号 CN202111349267.8 申请日 2021-11-15 公开(公告)号 CN114552895B 公开(公告)日 2024-04-16
申请人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发明人 黑柳均志; 石川勇树;
摘要 一种驱动装置,包括: 马 达;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对供给至马达的 电流 进行控制;多个板状的 母线 ,多个所述母线将马达与逆变器电连接;以及 外壳 ,所述外壳对马达、逆变器和多个母线进行收纳。外壳具有区划壁,所述区划壁将外壳的内部区划为马达外壳和逆变器外壳。在区划壁设置有通孔。各个母线具有:马达连接 端子 ;逆变器连接端子;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马达连接端子向通孔延伸;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穿过通孔延伸至逆变器连接端子。至少两个母线配置成在通孔的内侧相互在板厚方向上重合。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装置,包括:
达;
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对供给至所述马达的电流进行控制;
多个板状的母线,多个所述母线将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电连接;
母线保持件,所述母线保持件对多个所述母线进行保持;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对所述马达、所述逆变器、多个所述母线和所述母线保持件进行收纳,所述外壳具有区划壁,所述区划壁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区划为马达外壳和逆变器外壳,在所述区划壁设置有一个通孔,
各个所述母线具有:
马达连接端子,所述马达连接端子位于所述母线的一个端部;
逆变器连接端子,所述逆变器连接端子位于所述母线的另一个端部;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马达连接端子向所述通孔延伸;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逆变器连接端子,所述母线保持件具有:
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马达外壳内;
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逆变器外壳内;
配线,所述配线将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以及
密封部,所述密封部配置于所述通孔的内侧,
所述配线和多个所述母线在所述通孔的内侧,埋入到所述密封部的内部,至少两个所述母线配置成在所述通孔的内侧相互在板厚方向上重合,在所述密封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通孔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密封构件,
至少两个所述逆变器连接端子沿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排列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母线在所述通孔的内侧配置成在板厚方向上重叠成一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在板厚方向上重合的所述母线彼此的间隔比所述母线的宽度小。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母线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边界具有折曲部,
所述母线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母线的所述第二部分沿互为不同的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母线包括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所述第一母线和所述第二母线在所述通孔的内侧于板厚方向上重合,
所述第一母线的所述马达连接端子相对于所述通孔位于比所述第二母线的所述马达连接端子更远的位置
所述第一母线的所述逆变器连接端子相对于所述通孔位于比所述第二母线的所述逆变器连接端子更近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母线保持件具有: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通孔或所述区划壁;以及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位于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并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外壳,
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嵌合孔或突起构成嵌合结构的突起或嵌合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与所述区划壁的嵌合孔或突起构成嵌合结构的突起或嵌合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外壳具有与包括所述区划壁的部位分体的马达罩,
所述马达罩具有操作窗,所述操作窗在能对所述母线保持件的所述第一连接器进行操作的位置处开口。

说明书全文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作为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正在开发一种包括达和连接至马达的逆变器的驱动装置。在这样的逆变器一体化驱动装置中,将马达与逆变器电连接的母线穿过设置于逆变器壳体与马达壳体(旋转电机壳体)间的边界部的孔(例如,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0‑891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在车用的驱动装置中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有厚度的大型母线。因此,逆变器壳体与马达壳体之间的母线的孔也容易变成大的开口部,从而难以确保用于配置配线等其他构件的空间。此外,在油储存于马达壳体内的驱动装置中,还存在马达壳体内的油容易穿过母线的孔流入逆变器壳体内的情况。
[0007]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马达;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对供给至所述马达的电流进行控制;多个板状的母线,多个所述母线将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电连接;以及外壳,所述外壳对所述马达、所述逆变器和多个所述母线进行收纳。所述外壳具有区划壁,所述区划壁将内部区划为马达外壳和逆变器外壳。在所述区划壁设置有通孔。各个所述母线具有:马达连接端子,所述马达连接端子位于一个端部;逆变器连接端子,所述逆变器连接端子位于另一个端部;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马达连接端子向所述通孔延伸;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逆变器连接端子。至少两个所述母线配置成在所述通孔的内侧相互在板厚方向上重合。
[0008]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能减小母线的设置空间,能高效地利用外壳内的空间。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要示意图。
[0010] 图2是实施方式的母线单元的立体图。
[0011] 图3是实施方式的三根母线的立体图。
[0012] 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三根母线在板厚方向上错开显示的立体图。
[0013]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马达罩和操作窗的说明图。
[0014] (符号说明)
[0015] 1驱动装置;
[0016] 2马达;
[0017] 6外壳;
[0018] 6A马达外壳;
[0019] 6B逆变器外壳;
[0020] 8逆变器;
[0021] 60区划壁;
[0022] 60a通孔;
[0023] 60b、68a嵌合孔;
[0024] 61马达罩;
[0025] 61a操作窗;
[0026] 71a、72a、73a马达连接端子;
[0027] 71b、72b、73b逆变器连接端子;
[0028] 71c、72c、73c第一部分;
[0029] 71d、72d、73d第二部分;
[0030] 71e、72e、73e折曲部;
[0031] 76母线保持件;
[0032] 76c凸缘部;
[0033] 76e、176e突起;
[0034] 78第一连接器;
[0035] 79第二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而是能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0037] 在以下说明中,以驱动装置1装设在位于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重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表示出Y轴。Y轴方向是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平行的方向。此外,Y轴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是马达轴线J的轴向一侧,-Y侧是马达轴线J的轴向另一侧。另外,将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的轴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0038] 以下,对本发明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
[0039]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
[0040] 图1是驱动装置1的概要示意图。
[0041]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2、逆变器8、外壳6、母线单元70和油O。另外,驱动装置1也可以具有将马达2的旋转减速并输出至外部的减速装置(省略图示)。
[0042] 外壳6具有:马达外壳6A,所述马达外壳6A对马达2进行收纳;以及逆变器外壳6B,所述逆变器外壳6B对逆变器8进行收纳。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6A具有马达收纳空间60A作为内部空间,逆变器外壳6B具有逆变器收纳空间60B作为内部空间。外壳6具有区划壁
60,上述区划壁60在外壳6的内部区划出马达外壳6A和逆变器外壳6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区划壁60是位于逆变器外壳6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侧壁
[0043] <马达>
[0044]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三相马达。马达2收纳在马达外壳6A的内部。马达2包括:转子20,上述转子20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为中心旋转;定子30,上述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以及轴承26、27,上述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
[0045] 转子20通过从逆变器8向定子30供给交流电流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芯部24和转子磁体(省略图示)。
[0046] 轴21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旋转。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旋转。轴承26、27夹着转子芯部24分别位于轴21的轴向两侧。轴承26、27保持于外壳6。
[0047] 转子芯部24是将板层叠而构成的。转子芯部24是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芯部24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体。多个转子磁体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着周向排列。
[0048] 定子30具有:定子芯部32;线圈31,上述线圈31卷绕于定子芯部32;以及绝缘件(省略图示),上述绝缘件夹设在定子芯部32与线圈31之间。定子30保持于外壳6。
[0049] 定子芯部32呈以马达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定子芯部32从环状的轭部的内周面至径向内侧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缠绕有线圈线。缠绕于磁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即,线圈31隔着绝缘件卷绕于定子芯部32。
[0050] 从线圈31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延伸出与U相、V相及W相对应的三根连接线圈线31c。连接线圈线31c具有:线圈线;与其前端压接的未图示的压接端子;以及将线圈线的外周覆盖的绝缘套管。连接线圈线31c在位于前端的压接端子处与母线单元70连接。
[0051] <外壳>
[0052] 外壳6对马达2、逆变器8、油O和母线单元70进行收纳。外壳6中的马达外壳6A具有对马达2和油O进行收纳的马达收纳空间60A。逆变器外壳6B具有对逆变器8进行收纳的逆变器收纳空间60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逆变器收纳空间60B位于马达2的径向外侧。区划壁60将外壳6的内部空间区划为马达收纳空间60A和逆变器收纳空间60B。
[0053] 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空间60A的下部区域。油O通过省略图示的油冷却器冷却。此外,油O通过省略图示的而在设置于外壳6的油路中循环,并被从上侧供给至马达2。由此,油O对马达2进行冷却。
[0054] 另外,尽管省略了详细图示,但在外壳6的内部还设置有齿轮收纳空间60C。即,外壳6也可以包括具有齿轮收纳空间60C的齿轮外壳。齿轮收纳空间60C位于马达收纳空间60A的轴向一侧(+Y侧)。在齿轮收纳空间60C中配置有多个齿轮(省略图示)。各齿轮与轴21连接,并构成减速机构,以从输出轴(省略图示)输出马达2的动力。另外,齿轮收纳空间60C也可以是与马达收纳空间60A连在一起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油O还流入齿轮收纳空间60C内,以作为对齿轮收纳空间60C内的各齿轮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发挥功能。
[0055] 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5、马达罩61和逆变器罩63。外壳主体65、马达罩61和逆变器罩63例如是压铸制的。
[0056] 外壳主体65具有:筒状部66,所述筒状部66沿着马达轴线J延伸;底部67,所述底部67位于筒状部66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以及箱状部68,所述箱状部68配置于筒状部
66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66和底部67构成马达外壳6A,箱状部68构成逆变器外壳6B。
[0057] 筒状部66朝轴向另一侧(-Y侧)开口。筒状部66的开口被马达罩61封堵。马达罩61在轴向上与底部67相向。底部67和马达罩61经由轴承26、27支承轴21。马达收纳空间60A是由筒状部66、底部67和马达罩61围成的空间。
[0058] 外壳6具有扩张空间60D,上述扩张空间60D在马达收纳空间60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处朝径向外侧(图1上侧)扩展。扩张空间60D是位于逆变器外壳6B的轴向另一侧、并在轴向上位于逆变器外壳6B与马达外壳61之间的空间。扩张空间60D是马达收纳空间60A的一部分。在扩张空间60D中配置有母线单元70的一部分。
[0059] 区划壁60位于扩张空间60D与逆变器收纳空间60B之间。区划壁60沿着与马达轴线J正交的平面延伸。区划壁60具有通孔60a,上述通孔60a沿轴向贯穿区划壁60。通孔60a使扩张空间60D(即马达收纳空间60A)与逆变器收纳空间60B相连。通孔60a供母线单元70插入。
[0060] 箱状部68朝上侧开口。箱状部68的开口被逆变器罩63封堵。逆变器外壳6B由箱状部68和逆变器罩63构成。逆变器收纳空间60B是由箱状部68和逆变器罩63围成的空间。
[0061] 逆变器罩63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顶板部63a。顶板部63a从上侧覆盖逆变器收纳空间60B。顶板部63a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顶板部63a的窗部63w。窗部63w被盖63c封堵。盖63c能相对于顶板部63a装拆。在窗部63w的正下方配置有后述的多个逆变器母线8d与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第三母线73的连接部。
[0062] <逆变器>
[0063] 逆变器8固定于逆变器罩63的顶板部63a的背面。逆变器8经由母线单元70及第二母线单元77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8对供给至马达2的电流进行控制。逆变器8也可以固定于箱状体68。
[0064] 逆变器8具有:逆变器主体8a;以及从逆变器主体8a延伸出来的三个逆变器母线8d。即,驱动装置1具有逆变器母线8d。逆变器主体8a例如具有功率基板、电容器和开关元件等,将从省略图示的电池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三根逆变器母线8d在逆变器收纳空间60B内分别与母线单元70的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连接。
[0065] <母线单元>
[0066] 母线单元70插入到区划壁60的通孔60a。母线单元70固定于区划壁60。母线单元70具有穿过通孔60a的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分别与从线圈31延伸出来的三根连接线圈线31c连接。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分别在逆变器收纳空间60B内与逆变器8连接。即,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及第三母线73将马达2与逆变器8电连接。
[0067] 图2是马达单元70的立体图。图3是三根母线的立体图。图4是将三根母线在板厚方向上错开显示的立体图。
[0068] 如图2所示,母线单元70具有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第三母线73、母线保持件76、第一连接器78和第二连接器79。
[0069]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由板状的导体构成。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及第三母线73将马达2与逆变器8电连接。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与U相、V相、W相对应地分别流动有相位各相差120°的交流电流。
[0070] 第一母线71具有:马达连接端子71a,上述马达连接端子71a位于一个端部;逆变器连接端子71b,上述逆变器连接端子71b位于另一个端部;第一部分71c,上述第一部分71c从马达连接端子71a向通孔60a延伸;以及第二部分71d,上述第二部分71d从第一部分71c穿过通孔60a延伸至逆变器连接端子71b。第一部分71c与第二部分71d经由折曲部71e连接。
[0071] 第二母线72与第一母线71相同,具有马达连接端子72a、逆变器连接端子72b、第一部分72c和第二部分72d。第一部分72c与第二部分72d经由折曲部72e连接。
[0072] 第三母线73与第一母线71相同,具有马达连接端子73a、逆变器连接端子73b、第一部分73c和第二部分73d。第一部分73c与第二部分73d经由折曲部73e连接。
[0073] 马达连接端子71a、72a、73a分别是位于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的L形的部位。在马达连接端子71a、72a、73a各自的前端具有通孔171a、172a、173a,上述通孔171a、172a、173a供对连接线圈线31c进行固定的螺栓穿过。
[0074] 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分别是位于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的L形的部位。在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各自的前端具有通孔171b、172b、173b,上述通孔171b、172b、173b供对逆变器母线8d进行固定的螺栓穿过。
[0075] 母线保持件76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母线保持件76具有:柱状的第一保持件部76a,上述第一保持件部76a沿轴向延伸;圆板状的密封部76b,上述密封部76b位于第一保持件部76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凸缘部76c,上述凸缘部76c位于密封部76b的轴向另一侧;以及第二保持件部76d,上述第二保持件部76d位于凸缘部76c的轴向另一侧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0076] 在第一保持件部76a埋入有第一母线71的第二部分71d、第二母线72的第二部分72d和第三母线73的第二部分73d。第一保持件部76a配置于逆变器外壳6B内。
[0077] 第一保持件部76a具有:端面176a,上述端面176a朝向轴向一侧(+Y侧);以及外周面176b,上述外周面176b朝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母线保持件76具有圆柱状的突起76e,上述突起76e从端面176a向轴向一侧突出。外周面176b中的上表面和侧面是大致平坦面,下表面是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弧状的曲面。通过使外周面176b的一部分呈曲面形状,能防止第一保持件部76a的直径变大,并且能确保体积。容易确保埋入第一保持件部76a的母线的绝缘。
[0078] 在第一保持件部76a的上表面分别配置有第一母线71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1b、第二母线72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2b和第三母线73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3b。如图2所示,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配置于在轴向上相互远离的位置。由此,在逆变器收纳空间60B内,母线彼此被良好地绝缘。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相互的间隔比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的轴向宽度大。
[0079] 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分别从第一保持件部76a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比L形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的折曲部更靠前端侧的部位与第一保持件部76a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的通孔171b、172b、173b均在上下方向上开口。在通孔171b、172b、173b与第一保持件部76a的上表面之间分别配置有螺母部件81、82、83。
[0080] 在母线单元70中,通孔171b与第二部分71d在板厚方向上重叠。通孔172b与第二部分72d在板厚方向上重叠。通孔173b与第二部分73d在板厚方向上重叠。根据上述结构,从轴向观察时,能将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和第二部分71d、72d、73d收纳于狭窄的水平方向宽度的范围内。由此,能减小通孔60a的大小。
[0081] 在第一保持件部76a的上表面配置有第二连接器79。第二连接器79位于逆变器连接端子73b与密封部76b之间。第二连接器79也可以配置于其他位置。例如,第二连接器79既可以配置于第一保持件部76a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也可以配置于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之间。或者,也可以在第一保持件部76a的侧面或下表面配置有第二连接器79。
[0082] 密封部76b是从第一保持件部76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向第一保持件部76a的径向外侧扩展的圆板状。密封部76b具有遍及外周面的一周延伸的槽176c。在槽176c配置有省略图示的O形环。如图1所示,密封部76b在母线单元70安装于外壳6的状态下配置于区划壁60的通孔60a内。通过保持于槽176c的O形环与通孔60a的内周面紧贴,以将通孔
60a密封。通孔60a的密封结构并不局限于由密封部76b实现的密封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凸缘部76c的朝向轴向一侧(+Y)的面配置O形环,并将区划壁60与凸缘部76c之间密封。
[0083] 凸缘部76c从密封部76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缘沿与轴向正交的平面朝密封部76b的外侧突出。凸缘部76c遍及密封部76b的整周朝比密封部76b更靠外侧地扩展。凸缘部76c具有:多个固定孔176d,多个上述固定孔176d沿轴向贯穿凸缘部76c;以及突起176e,上述突起176e位于凸缘部76c的外周端,并沿轴向延伸。在固定孔176d中穿过有固定螺钉(省略图示),上述固定螺钉将母线单元70固定于区划壁60。突起176e比凸缘部76c的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面更靠轴向一侧突出。突起176e也可以存在于凸缘部76c的外周端以外的位置。
[0084] 第二保持件部76d是从凸缘部76c向与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四棱柱状的部位。第二保持件部76d将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第一部分71c、72c、73c保持于内部。在第二保持件部76d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配置有第一母线71的马达连接端子71a、第二母线72的马达连接端子72a和第三母线73的马达连接端子73a。
[0085] 马达连接端子71a、72a、73a从轴向观察时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第二保持件部76d具有三分隔壁176f,三块上述分隔壁176f从第二保持件部76d的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朝轴向另一侧突出。三块分隔壁176f以在第二保持件部76d延伸的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马达连接端子72a、73a分别配置于相邻的分隔壁176f之间。关于马达连接端子71a,分隔壁176f配置于马达连接端子71a的仅单侧。
[0086] 第一连接器78配置于凸缘部76c的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凸缘部76c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第二保持件部76d和第一连接器78从轴向观察时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第一连接器78与保持于第二保持件部76d的马达连接端子71a相邻。即,马达连接端子71a位于分隔壁176f与第一连接器78之间。
[0087] 第一连接器78和第二连接器79经由埋入到母线保持件76的内部的配线电连接。将第一连接器78与第二连接器79连接的配线穿过凸缘部76c、密封部76b和第一保持件部76a的内部。即,将第一连接器78与第二连接器79连接的配线穿过区划壁60的通孔60a。根据上述结构,能在区划壁60不另行设置配线用的通孔的情况下将第一连接器78与第二连接器79连接。将第一连接器78与第二连接器79连接的配线埋入到母线保持件76,因此,能将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一起作为单个母线单元来对待。根据上述结构,向外壳6的设置变得容易。此外,在母线保持件76固定有第一连接器78和第二连接器79,因此,容易实现连接器向第一连接器78和第二连接器79的连接。
[0088] 母线单元70以如下状态固定,即,使第一保持件部76a一侧朝向轴向一侧(+Y)侧,使第二保持件部76d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
[0089] 如图1所示,母线单元70从扩张空间60D(马达收纳空间60A)向逆变器收纳空间60B插入到区划壁60的通孔60a。当组装作业人员将母线单元70插入到通孔60a时,母线保持件76的密封部76b插入到通孔60a,通孔60a的内周面与密封部76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于密封部76b的O形环密封。
[0090] 母线单元70的朝向凸缘部76c的轴向一侧的面在与区划壁60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的位置处通过穿过固定孔176d的固定螺钉而紧固固定于区划壁6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置于密封部76b的O形环作为将母线保持件76固定于通孔60a的构件发挥作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母线保持件76在轴向另一侧附近的部位具有固定于区划壁60或通孔60a的第一固定部。
[0091] 此外,母线保持件76在第一保持件部76a的前端具有突起76e。如图1所示,突起76e插入到嵌合孔68a,上述嵌合孔68a设置于逆变器外壳6B的侧壁内表面。通过突起76e与嵌合孔68a的嵌合结构将母线单元7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固定于逆变器外壳6B。即,母线保持件76具有第二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位于朝向通孔60a的插入方向的前端并固定于逆变器外壳6B。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母线保持件的轴向一侧的前端设置有嵌合孔,在逆变器外壳6B的侧壁设置有突起。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保持件76的第二固定部位于与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
[0092] 在母线保持件76被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逆变器外壳6B的状态下,母线单元70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螺栓紧固于逆变器8的逆变器母线8d。
[0093] 母线保持件76具有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因此,母线保持件76于轴向的两处固定于逆变器外壳6B。由此,能将母线保持件76稳定地固定于外壳6。此外,能抑制母线单元70的振动,还能抑制由振动产生的噪声。
[0094] 此外,母线保持件76在凸缘部76c的外周端具有突起176e,上述突起176e比凸缘部76c的轴向一侧(+Y侧)的面更靠轴向一侧突出。通过将母线单元70插入到通孔60a,以将突起176e插入到开口于区划壁60的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的嵌合孔60b。通过突起176e与嵌合孔60b的嵌合结构将母线保持件76固定于区划壁60。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凸缘部
76c设置有嵌合孔,在区划壁60设置有突起。即,母线保持件76的第一固定部具有突起176e或嵌合孔,上述突起176e与区划壁60的嵌合孔60b构成嵌合结构,上述嵌合孔与区划壁60的突起构成嵌合结构。
[0095]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母线单元70插入到通孔60a时,能容易地对凸缘部76c与区划壁60进行固定。能在周向上对母线保持件76进行定位,因此,能容易地使逆变器外壳6B内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与逆变器8的逆变器母线8d对位。此外,固定孔176d与区划壁60的螺纹孔对位,因此,容易进行凸缘部76c的螺纹紧固作业。
[0096] 在母线单元70中,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以在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上重叠成一列的状态埋入到母线保持件76内。具体而言,在第二部分71d、72d、73d以在板厚方向上重合成一列并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埋入到第一保持件部76a、密封部76b和凸缘部76c内。
[0097] 根据上述结构,在配置于通孔60a内的密封部76b的位置处母线彼此配置成在板厚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将从轴向观察时的水平方向的宽度限制为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整体大致为相当于一根母线的量的宽度。
[0098] 由此,能减小通孔60a的直径,因此,容易在通孔60a的周边确保空间,容易设置其他配线或部件。此外,能高效地利用外壳6内部的空间,因此,容易使驱动装置1小型化。此外,能减小通孔60a,因此,通孔60a的内周面的密封长度变短,难以产生油O从马达外壳6A向逆变器外壳6B内的流入。
[009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部分71c、72c、73c还以在板厚方向上重合成一列并在轴向上排列的状态埋入到第二保持件部76d内。根据上述结构,能减小从轴向观察的第二保持件部76d的大小,因此,容易在扩张空间60D内设置其他配线或部件。能高效地利用外壳6内的空间,容易使驱动装置1小型化。
[0100] 在母线单元70中,在通孔60a的内部,板厚方向上的第一母线71与第二母线72的间隔以及第二母线72与第三母线73的间隔比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以及第三母线73的宽度小。根据上述结构,能在上下方向上使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的间隔紧密。能减小通孔60a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板厚方向上的第一母线71与第二母线72的间隔以及第二母线72与第三母线73的间隔与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以及第三母线73的板厚为相同程度。
[0101] 在母线单元70中,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和第三母线73分别具有折曲部71e、72e、73e。第二部分71d、72d、73d沿轴向延伸。另一方面,第一部分71c、72c、73c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0102] 根据上述结构,母线单元70能配置于在轴向和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均不易大型化的、外壳6内的狭窄区域。此外,在逆变器8配置于马达2的径向上的结构中,能配置成容易将从线圈31延伸的连接线圈线31c与马达连接端子71a、72a、73a连接,在逆变器外壳6B内容易也将逆变器连接端子71b、72b、73b与逆变器母线8d连接。折曲部71e、72e、73e并不局限于直,只要以任意角度折曲即可。此外,第一部分71c、72c、73c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部分71d、72d、73d的延伸方向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部分71c、72c、73c沿轴向延伸,第二部分71d、72d、73d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0103] 如图3所示,在母线单元70中,第三母线73的马达连接端子73a相对于通孔60a位于比第二母线72的马达连接端子72a更远的位置,第三母线73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3b相对于通孔60a位于比第二母线72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2b更近的位置。
[0104] 同样,第二母线72的马达连接端子72a相对于通孔60a位于比第一母线71的马达连接端子71a更远的位置,第二母线72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2b相对于通孔60a位于比第一母线71的逆变器连接端子71b更近的位置。
[0105] 根据上述结构,能使第一母线71、第二母线72、第三母线73的长度相互接近。多个母线的长度之差变小,因此,能抑制母线之间的电特性的偏差。
[010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成三个第二部分71d、72d、73d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但只要三个第二部分71d、72d、73d在板厚方向上重叠,则从轴向观察的排列方向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三个第二部分71d、72d、73d既可以从轴向观察时在水平方向上排列,也可以在相对于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上排列。
[010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通孔60a的内部、三个第二部分71d、72d、73d配置成在板厚方向上重合成一列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0108] 例如,也可以仅两个第二部分71d、72d配置成在板厚方向上重合,剩余的一个第二部分73d配置于在板厚方向上与第二部分71d、72d不重叠的位置。在上述情况下,通孔60a的开口直径稍稍变大,但两个第二部分71d、72d配置成在板厚方向上重合,因此,能使开口直径比供以往的供母线穿过的孔的开口直径小。
[0109] 如图1所示,在驱动装置1中,马达外壳6A具有与包括区划壁60的部位(外壳主体65)分体的马达罩61。如图1和图5所示,马达罩61具有操作窗61a,上述操作窗61a在能对母线保持件76的第一连接器78进行操作的位置处开口。如图1所示,操作窗61a从外侧被盖61b封堵。盖61b能相对于操作窗61a装拆。盖61b例如通过螺纹紧固固定于操作窗61a。
[0110] 操作窗61a在盖61b被拆卸的状态下开口于能操作第一连接器78的位置处。即,作业人员通过将手指或工具从操作窗61a插入扩张空间60D,能进行与第一连接器78的连接器连接。由于在马达罩61具有操作窗61a,因此,能在将马达罩61安装于马达外壳6A的状态下进行配线作业。容易进行将从位于马达罩61的内表面的部件延伸的配线连接于第一连接器78的作业等。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