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及发电系统

申请号 CN202311809321.1 申请日 2023-12-26 公开(公告)号 CN117791369A 公开(公告)日 2024-03-29
申请人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刘宇男; 邵锦文; 王嫒; 孙燕;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集装箱式 电能 转化设备及发电系统。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包括: 箱体 ,箱体用于承载光伏板;储能电柜,设置于箱体内,用于存储光伏板产生的电能;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箱体内,用于对箱体内进行空气调节;控制柜,设置于箱体内,与储能电柜以及空气调节装置连接,用于控制储能电柜的充放电过程,以及控制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行;人工操作 位置 ,靠近控制柜设置。将储能电柜、空气调节装置、控制柜集成于箱体内,实现设备模 块 化配合和装备一体化集成,便于发电系统的装配和运输,在箱体内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从而对箱体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即使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操作人员在箱体内的舒适性。
权利要求

1.一种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用于承载光伏板;
储能电柜,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用于存储所述光伏板产生的电能;
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用于对所述箱体内进行空气调节;
控制柜,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与所述储能电柜以及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储能电柜的充放电过程,以及控制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行;
人工操作位置,靠近所述控制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还包括液压站以及与所述液压站连接的手动液压,用于驱动所述光伏板所在的光伏展开机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上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控制柜还用于获取所述光伏展开机构的姿态信息,并根据所述姿态信息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模拟的光伏展开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嵌设在所述箱体侧壁上的窗式空调,所述窗式空调包括伸入所述箱体的第一换热器,伸出所述箱体的第二换热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压缩机
所述压缩机通过冷媒管组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流路;
所述冷媒管组流经所述储能电柜和所述控制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组包括第一子冷媒管组和第二子冷媒管组,所述窗式空调还包括四通,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子冷媒管组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子冷媒管组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子冷媒管组包括并联的第一冷媒支管、第二冷媒支管和第三冷媒支管,所述第二冷媒支管流经所述储能电柜,所述第三冷媒支管流经所述控制柜,所述第二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二子冷媒管组包括并联的第四冷媒支管、第五冷媒支管和第六冷媒支管,所述第五冷媒支管流程所述储能电柜,所述第六冷媒支管流经所述控制柜,所述第五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六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
所述控制柜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连接,所述控制柜用于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热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冷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柜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翅片组,所述控制柜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二翅片组,所述第二冷媒支管和所述第五冷媒支管穿设于所述第一翅片组,所述第三冷媒支管和所述第六冷媒支管穿设于所述第二翅片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设置有多个降噪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结构包括:
槽体结构,所述槽体结构的一端开口;
弹性膜层,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弹性膜层的边沿与所述槽体结构的侧壁固定连接;
磁吸质量片,设置于所述弹性膜层上;
电磁,设置于所述槽体结构内,所述电磁铁与所述磁吸质量片相对设置;
所述控制柜与各所述降噪结构连接,所述控制柜用于控制各所述降噪结构的开启、关闭以及各所述降噪结构中的电磁铁产生的磁吸的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柜配置为根据获取的环境速,控制开启的所述降噪结构的数量以及开启的所述降噪结构中的电磁铁产生的磁吸力大小。
10.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

说明书全文

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及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及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系统。随着一些能源资源的有限,许多国家都在推行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不受资源分布地域限制,可安装在屋面以供居民或厂房用电需求。现有技术中对于光伏的安装多半是在固定架上铺设成片,此种方式适用于长时间采光较好的地方的安装,但是其安装成本较高,而且使用环境有限;对于一些地理条件不适于大片安装地区。
[0003] 基于上述问题,厢式光伏发电系统应运而生,厢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小巧,将光伏板采用集装箱式铺设,安装简单,运输方便,适用各种环境条件。
[0004] 然而,现有的厢式光伏发电系统难以兼顾结构紧凑性和舒适性,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型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以保证光伏发电系统的紧凑性和舒适性。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及发电系统。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所述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包括:
[0008] 箱体,所述箱体用于承载光伏板;
[0009] 储能电柜,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用于存储所述光伏板产生的电能;
[0010] 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用于对所述箱体内进行空气调节;
[0011] 控制柜,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与所述储能电柜以及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储能电柜的充放电过程,以及控制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行;
[0012] 人工操作位置,靠近所述控制柜设置。
[0013]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还包括液压站以及与所述液压站连接的手动液压,用于驱动所述光伏板所在的光伏展开机构动作。
[0014]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柜上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控制柜还用于获取所述光伏展开机构的姿态信息,并根据所述姿态信息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模拟的光伏展开机构。
[0015]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嵌设在所述箱体侧壁上的窗式空调,所述窗式空调包括伸入所述箱体的第一换热器,伸出所述箱体的第二换热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压缩机
[0016] 所述压缩机通过冷媒管组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流路;
[0017] 所述冷媒管组流经所述储能电柜和所述控制柜。
[0018]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管组包括第一子冷媒管组和第二子冷媒管组,所述窗式空调还包括四通,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子冷媒管组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子冷媒管组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0019] 所述第一子冷媒管组包括并联的第一冷媒支管、第二冷媒支管和第三冷媒支管,所述第二冷媒支管流经所述储能电柜,所述第三冷媒支管流经所述控制柜,所述第二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0020] 所述第二子冷媒管组包括并联的第四冷媒支管、第五冷媒支管和第六冷媒支管,所述第五冷媒支管流程所述储能电柜,所述第六冷媒支管流经所述控制柜,所述第五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六冷媒支管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
[0021] 所述控制柜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连接,所述控制柜用于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热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处于制冷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
[0022]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电柜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翅片组,所述控制柜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二翅片组,所述第二冷媒支管和所述第五冷媒支管穿设于所述第一翅片组,所述第三冷媒支管和所述第六冷媒支管穿设于所述第二翅片组。
[0023]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的内壁和/或外壁上设置有多个降噪结构。
[0024]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结构包括:
[0025] 槽体结构,所述槽体结构的一端开口;
[0026] 弹性膜层,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弹性膜层的边沿与所述槽体结构的侧壁固定连接;
[0027] 磁吸质量片,设置于所述弹性膜层上;
[0028] 电磁,设置于所述槽体结构内,所述电磁铁与所述磁吸质量片相对设置;
[0029] 所述控制柜与各所述降噪结构连接,所述控制柜用于控制各所述降噪结构的开启、关闭以及各所述降噪结构中的电磁铁产生的磁吸的大小。
[0030]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柜配置为根据获取的环境速,控制开启的所述降噪结构的数量以及开启的所述降噪结构中的电磁铁产生的磁吸力大小。
[0031]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32] 一种发电系统,所述发电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
[0033] 本发明提供的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中,将储能电柜、空气调节装置、控制柜集成于箱体内,实现设备模化配合和装备一体化集成,便于发电系统的装配和运输,在箱体内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从而对箱体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即使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操作人员在箱体内的舒适性。附图说明
[0034]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
[0035] 图1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光伏板展开机构处于半展开状态时,在第一视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光伏板展开机构处于半展开状态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示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8] 图4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光伏板展开机构处于半展开状态时,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示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40] 图6示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41] 图7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光伏板展开机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8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光伏板展开机构处于收容状态并省去侧部折叠翼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9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动力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10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一翼板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11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一翼板处于半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12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一翼板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3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的左视图;
[0048] 图14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中箱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15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0050] 图16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电系统中降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17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一翼板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18示出图1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0053] 图19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一翼板处于半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20示出图1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0055] 图21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一翼板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22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一翼板打开到呈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23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清洁组件在第二翼板打开到呈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58] 图24示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风力发电装置在叶片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0059] 图中:
[0060] 10、箱体;11、顶板;121、第一边框;122、第二边框;123、第三边框;124、第四边框;13、第一光伏板组;14、侧边框;15、安装立柱;20、顶部折叠翼板;21、第一翼板;211、第一表面;212、第二表面;213、第一防护结构;214、第一护板;215、第六支座;216、第三凹槽;217、第二磁铁;218、滑槽;22、第二翼板;221、第三表面;222、第四表面;223、第二护板;23、第二光伏板组;24、第三光伏板组;30、侧部折叠翼板;31、第三翼板;311、第五表面;312、第六表面;313、S型板;3131、中间板;3132、第一弯折板;3133、第二弯折板;3134、第一槽;3135、第二槽;32、第四翼板;321、第七表面;322、第八表面;323、第二防护结构;324、加强边;33、第四光伏板组;34、第五光伏板组;41、第一液压连杆机构;411、第一支座;412、第一液压缸
413、第二支座;42、第二液压连杆机构;421、第三支座;422、第二液压缸;50、第一清洁组件;
51、轨道;52、滑块;53、第五支座;54、伸缩杆;55、横杆;56、清扫刷;57、第一吹气组件;571、第一支撑台;572、第一气囊;5721、第一吹气口;573、第二气囊;574、第一压板;575、第一磁铁;58、第二吹气组件;581、第二支撑台;582、第三气囊;5821、第二吹气口;583、第四气囊;
584、第二压板;585、齿轮;5851、柱体;586、齿条;587、支撑架;60、风力发电装置;61、立柱;
62、叶片组件;621、叶片;6211、第一弧形面板;6212、第二弧形面板;6213、连接板;6214、凸起部;622、支撑杆;623、第七支座;624、第八支座;625、第九支座;626、减震器;71、储能电柜;711、第一翅片组;72、空气调节装置;721、第一换热器;722、第二换热器;723、压缩机;
724、四通阀;7241、第一端;7242、第二端;7243、第三端;7244、第四端;725、第一子冷媒管组;7251、第一冷媒支管;7252、第二冷媒支管;7253、第三冷媒支管;7254、第一电磁阀;
7255、第二电磁阀;726、第二子冷媒管组;7261、第四冷媒支管;7262、第五冷媒支管;7263、第六冷媒支管;7264、第三电磁阀;7265、第四电磁阀;73、控制柜;731、显示屏;732、第二翅片组;74、人工操作位置;75、液压站;76、手动液压泵;80、降噪结构;81、槽体结构;82、弹性膜层;83、磁吸质量片;84、电磁铁;85、吸声腔;91、转轴;92、转轴套;93、连接板;94、磁铁;
95、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62]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63] 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电系统,该发电系统包括光伏板展开机构,如图1至图8所示,该光伏板展开机构包括箱体10、设置于箱体10上的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以及设置于箱体10上的两个侧部折叠翼板30。
[0064] 所述箱体10包括顶板11以及围绕所述顶板11设置的顶部框架,所述顶板11上设置有第一光伏板组13,第一光伏板组13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光伏板,光伏板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规格进行设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伏板组13包括5块光伏板。所述顶部框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边框121、第二边框122、第三边框123和第四边框124,第一边框121与第三边框123相对设置,第二边框122与第四边框124相对设置。第一边框121、第二边框122、第三边框123和第四边框124可以呈方管结构,也可以呈L型。
[0065] 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分别设置于第一边框121和第三边框123所在侧。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包括能够相对打开和折叠的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例如,第一翼板21与第二翼板22之间设置有铰链,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通过铰链实现相对打开和折叠。两个所述第一翼板21分别与所述第一边框121以及所述第三边框123转动连接,例如通过铰链分别与第一边框121以及第三边框123转动连接。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能够相对打开以及能够折叠收容于所述箱体10的顶部,一实施例中,在折叠收容于箱体10顶部时,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可以呈交叠设置,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并排设置于顶板11的顶部,如此,能够保证两侧顶部折叠翼板20的对称性,无需对两侧的顶部折叠翼板20进行高低布置,且能够保证折叠后的密封性。所述第一翼板21上设置有第二光伏板组23,第二光伏板组23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光伏板,光伏板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规格进行设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光伏板组23包括两块光伏板。类似地,所述第二翼板22上设置有第三光伏板组24,第三光伏板组24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光伏板,光伏板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规格进行设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光伏板组24包括两块光伏板。
[0066] 两个侧部折叠翼板30分别设置于第二边框122和第四边框124所在侧。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包括能够相对打开和折叠的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例如,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之间设置有铰链,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通过铰链实现相对打开和折叠。两个所述第三翼板31分别与所述第二边框122和所述第四边框124转动连接,例如通过铰链分别与第二边框122和第四边框124转动连接。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能够相对打开以及能够折叠收容于所述箱体10的侧部。所述第三翼板31上设置有第四光伏板组33,第四光伏板组33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光伏板,光伏板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规格进行设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光伏板组33包括四块光伏板。所述第四翼板32上设置有第五光伏板组34,第五光伏板组34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光伏板,光伏板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规格进行设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五光伏板组34包括四块光伏板。
[0067] 其中,箱体10可采用标准的集装箱,为了与集装箱适配,顶板11通常设置为长方形。如图1所示,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设置在顶板11的两个短边侧,两个侧部折叠翼板30设置在顶板11的两个长边侧,如此布置,即使在收容状态下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并排设置于顶板11的顶部的实施例中,亦能够布置较多的光伏板,进而保证光伏板展开机构所在的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0068] 光伏板展开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以及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动作,例如,驱动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打开和收容,顶部折叠翼板20中的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的打开和折叠,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打开和收容,侧部折叠翼板30中的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的打开和折叠等。
[0069] 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液压连杆机构41,第一液压连杆机构41包括第一支座411、第一液压缸412和第二支座413,第一支座411固定于顶板11,第二支座413固定于第一翼板21,第一液压缸412的缸体与第一支座411转动连接,第一液压缸412的活塞杆与第二支座413转动连接,通过第一液压缸412驱动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打开和收容。驱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之间的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的打开和折叠,当然,可以理解的,第一驱动电机也可以替换为与第一液压连杆机构41相类似的结构。
[0070] 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液压连杆机构42,第二液压连杆机构42包括第三支座421、第二液压缸422和第四支座,第三支座421固定于箱体10,例如固定于箱体10的侧边框14,第四支座固定于第三翼板31,第二液压缸422的缸体与第三支座421转动连接,第二液压缸422的活塞杆与第四支座转动连接,通过第二液压缸422驱动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打开和收容。驱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之间的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的打开和折叠,当然,可以理解的,第二驱动电机也可以替换为与第二液压连杆机构42相类似的结构。
[0071] 继续参考图1和图4,所述第一翼板21包括相反的第一表面211和第二表面212,所述第二光伏板组23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211,所述第二表面212上设置有第一防护结构213。所述第二翼板22包括相反的第三表面221和第四表面222,所述第三光伏板组24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221,所述第四表面222为平面。
[0072] 在所述第一翼板21和所述第二翼板22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表面211与所述第三表面221相对设置,在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折叠收容于所述箱体10的顶部时,所述第二表面212露于外部,即带有第一防护结构213的表面露于外部,示例性地,第一防护结构213可以采用瓦楞结构,从而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高光伏板展开机构的结构可靠性,所述第四表面222与所述第一光伏板组13相贴合,由于第四表面222设置为平面,在收容状态下能够很好地与第一光伏板组13贴合,避免沙粒等进入第一光伏板组13而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造成磨损。
[0073] 类似地,所述第三翼板31包括相反的第五表面311和第六表面312,所述第四光伏板组33设置于所述第五表面311。所述第四翼板32包括相反的第七表面321和第八表面322,所述第五光伏板组34设置于所述第七表面321,所述第八表面322上设置有第二防护结构323。
[0074] 在所述第三翼板31和所述第四翼板32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五表面311与所述第七表面321相对设置,在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折叠收容于所述箱体10的侧部时,所述第八表面322露于外部,即带有第二防护结构323的表面露于外部,示例性地,第二防护结构323可以采用瓦楞结构,从而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提高光伏板展开机构的结构可靠性。
[0075] 一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21、第二边框122、第三边框123和第四边框124可位于同一高度设置,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框122和所述第四边框124与所述第一边框121以及所述第三边框123的顶面连接,所述顶板11与所述第一边框121以及所述第三边框123的顶面连接,如此,所述第一光伏板组13与所述第二边框122之间以及所述第四边框124之间均形成有预设间隙,所述第四表面222的边缘区域设置有密封部,在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折叠收容于所述箱体10的顶部时,所述密封部将所述预设间隙填充。如此设计,在收容状态下,密封部能够将第一光伏板组13两侧的缝隙封闭,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沙粒等进入第一光伏板组13而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造成磨损。密封部例如可以为密封条,示例性地,当密封条插入上述的预设间隙时,插入第一光伏板组13与第二边框122之间的密封条的两侧面可以分别与第一光伏板组13以及第二边框122紧密贴合,插入第一光伏板组13与第四边框124之间的密封条的两侧面可以分别与第一光伏板组13以及第四边框124紧密贴合,从而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
[0076] 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翼板2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第一护板214,所述第二翼板22的相对两侧设置有第二护板223,所述第一液压连杆机构41与所述第一护板214的内侧面连接,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二支座413固定于第一护板214的内侧面,第一液压缸412的活塞杆与第二支座413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翼板21和所述第二翼板22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护板214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护板223的内侧面相贴合,如此布置,能够在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折叠时将第一液压连杆机构41隐藏于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之间,从而保证外观的完整性。
[0077] 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翼板3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S型板313,所述S型板313包括中间板3131以及设置于所述中间板3131两端、并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弯折的第一弯折板3132和第二弯折板3133,所述第一弯折板3132与所述中间板3131围合形成第一槽
3134,所述第二弯折板3133与所述中间板3131围合形成第二槽3135。所述第一弯折板3132与所述第三翼板3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翼板32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加强边324,加强边324例如可以方管结构或者L型结构,在所述第三翼板31和所述第四翼板32相对折叠时,所述加强边324与所述第一槽3134配合,所述箱体10还包括与所述顶部框架的四角位置连接的侧边框14,在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折叠收容于所述箱体10的侧部时,所述第二弯折板3133与所述侧边框14贴合设置。如此,利用S型板313的第一槽3134与加强边324的配合,保证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稳定性,利用S型板313的第二弯折板3133与侧边框14的配合,保证侧部折叠翼板30收容后的结构稳定性。
[0078]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压连杆机构42的驱动端位于所述第二槽3135内。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侧边框14的内侧设置有安装立柱15,第三支座421固定于安装立柱15,第四支座位于第二凹槽并固定于第二凹槽的底壁,第二液压缸422的活塞杆的端头伸入第二凹槽并与第四支座转动连接。
[0079] 其中,第一翼板21与第二翼板22的打开角度、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打开角度、第三翼板31与第四翼板32的打开角度以及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打开角度均可以由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控制,也可以由控制装置进行自动控制。一实施例中,所述光伏展开机构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时间信息并根据所述时间信息确定各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打开角度、各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所述第一翼板21和所述第二翼板22的打开角度、各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打开角度、和/或各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所述第三翼板31和所述第四翼板32的打开角度。由于不同的时间,太阳的位置不同,因此光线的角度也会不同,本实施例中,根据时间信息对各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打开角度、各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所述第一翼板21和所述第二翼板22的打开角度、各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打开角度、以及各所述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所述第三翼板31和所述第四翼板32的打开角度进行调节,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光伏板与光线保持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采用该光伏展开机构的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0080] 为了方便控制,可以在安装光伏展开机构时,预先确定好光伏展开机构的安装方位,例如,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分别朝向东西方位,两个侧部折叠翼板30分别朝向南北方位,再例如,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分别朝向东西方位,两个侧部折叠翼板30分别朝向南北方位。
[0081]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折叠翼板20设置在顶板11的短边侧,侧部折叠翼板30设置在顶板11的长边侧,为了获得更大的有效受光面积,两个侧部折叠翼板30分别朝向南北方位,两个顶部折叠翼板20分别朝向东西方位。本实施例中,在上午时段,控制朝东的顶部折叠翼板20的第一翼板21与顶板11之间的角度大于180°,朝西的顶部折叠翼板20的第一翼板21与顶板11之间的角度为钝角,中午时段,控制朝南的侧部折叠翼板30的第三翼板31与顶板11之间的角度大于180°,朝北的侧部折叠翼板30的第三翼板31与顶板11之间的角度为钝角,下午时段,控制朝东的顶部折叠翼板20的第一翼板21与顶板11之间的角度钝角,朝西的顶部折叠翼板20的第一翼板21与顶板11之间的角度为大于180°。可以理解的,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时间,对各部分的角度进行微调,以获得更大的发电效率。进一步地,由于季节不同,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基于此,还可以根据时间信息中的日期信息,确定日出日落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并根据日出日落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结合当天的时刻信息,具体确定各部分的角度。
[0082] 一实施例中,所述光伏展开机构还包括动力回收组件,用于回收所述光伏板展开机构中的转动动能。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第一翼板21与第二翼板22的打开角度、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打开角度、第三翼板31与第四翼板32的打开角度以及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打开角度均会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的转动动作,基于此,可通过动力回收组件将这些转动的动能进行回收,以减少能源的浪费。示例性地,动力回收组件可以设置在前述各部分的铰链中,例如,如图9所示,铰链包括转轴91以及套设于转轴91并与转轴91转动连接的两个转轴套92,转轴套92上设置有连接板93,两个转轴套92上的连接板93分别与相对转动的两部分结构连接,例如分别与第一翼板21和第二翼板22连接。动力回收组件包括设置于转轴91内的线圈95以及嵌设在转轴套92上的多个磁铁94,当第一翼板21与第二翼板22相对转动时,转轴套92相对转轴91转动,就会在线圈95内产生电流,实现转动动力回收。为了方便布线,与线圈95连接的导线可以与各光伏板的导线共用一个走线通道,另外,还可利用相同的整流电路对光伏板输出的电流以及线圈95输出的电流进行整流,从而无需额外对动力回收组件配置对应的电路,有效节约成本。
[0083] 一实施例中,所述光伏展开机构还包括第一清洁组件50、第二清洁组件和第三清洁组件。
[0084] 其中,第一清洁组件50用于在所述顶部折叠翼板20打开和折叠时对所述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进行清洁,如此,在顶部折叠翼板20打开的过程中,第一清洁组件50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进行清洁,以去除第一光伏板组13表面的颗粒物等污染物,提高第一光伏板组13的光接收效率,在顶部折叠翼板20折叠的过程中,第一清洁组件50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进行清洁,以去除第一光伏板组13表面的颗粒物等污染物,避免收纳状态下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有颗粒物而对其表面造成磨损。
[0085] 示例性地,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一清洁组件50包括固定设置于第一光伏板组13两侧的轨道51,每条轨道51上均设置有一个滑块52,滑块52上设置有第五支座53,第一翼板21上设置有第六支座215,第一清洁组件50还包括伸缩杆54,伸缩杆54的一端与第五支座53转动连接,伸缩杆54的另一端与第六支座215转动连接。两条轨道51上的滑块52之间连接有横杆55,横杆55上设置有清扫刷56。如此,当顶部折叠翼板20打开时,首先拉动伸缩杆54,使得伸缩杆54拉伸,当拉伸至极限长度时,顶部折叠翼板20继续展开时会拉动滑块52沿轨道
51运动,从而带动横杆55上的清扫刷56运动,实现对第一光伏板组13表面的清扫。类似地,当顶部折叠翼板20折叠时,会带动滑块52沿轨道51反向运动,如此,利用顶部折叠翼板20的运动即可实现对第一光伏板组13表面的自动清洁,无需设置其他动力装置,从而简化结构,节省成本。
[0086] 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7至图20所示,第一清洁组件50包括设置于第一光伏板组13一侧的第一吹气组件57,第一吹气组件57包括固定于顶板11上的第一支撑台571、与第一支撑台571的顶面连接的气囊以及与气囊的顶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压板574。其中,气囊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气囊572和第二气囊573,第一气囊572与第一支撑台571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气囊572为硬质材料件,例如为塑料件,第一气囊572上设置有第一吹气口5721,第一吹气口5721与第一光伏板组13的顶面位置对应,第一吹气口5721可以设置有一个,例如设置为如图17至图20中的长条形窄缝,第一吹气口5721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吹气口5721沿横向间隔排布。第二气囊573为可变形材料,例如在图17至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气囊
573为类似于波纹管的结构,第二气囊573的底部与第一气囊572连通,第二气囊573的顶部与第一压板574固定连接,第一压板574上嵌设有第一磁铁575,第一翼板21上与第一磁铁
575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磁铁217,为了保证第一翼板21的完全折叠,第一翼板21上与第一吹气组件57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凹槽216,第二磁铁217设置于第三凹槽216的底壁上或者嵌设于第三凹槽216底壁内侧,第一吹气组件57的第一磁铁575能够伸入第三凹槽
216并与第二磁铁217吸合。
[0087]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翼板2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气囊573处于压缩状态,第一磁铁575与第二磁铁217相吸合,当第一翼板21逐渐打开时,由于第一磁铁575和第二磁铁217的吸合作用,第一翼板21会带动第二气囊573扩张,第一吹气口5721吸气,以在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形成负压气流,以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进行清洁。为了避免异物颗粒过多的经吸气口进入第一气囊572,可以将吸气口设置成喇叭口,以使得颗粒在喇叭口的倾斜表面的导向作用下排出吸气口。
[0088] 第二气囊573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第一翼板21反向运动,带动压板574下压第二气囊573,第一吹气口5721吹气,以在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形成正压气流,以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进行清洁。
[0089] 上述运动过程可以进行一次,也可以反复几次,完成清洁后,继续打开第一翼板21,当第一翼板21打开到一定程度时,第一磁铁575和第二磁铁217之间的吸力以不足让两者吸合,此时第一磁铁575和第二磁铁217分离。
[0090] 另外,第二气囊573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慢慢排气,回落至初始状态。
[0091] 当然,可以理解的,第一磁铁575和/或第二磁铁217也可以替换为电磁铁,则当完成清洁后,可将电磁铁断电以使得两者分离。
[0092] 如图21至图23所示,第一清洁组件50包括设置于第一光伏板组13另一侧的第二吹气组件58,第二吹气组件58包括固定于顶板11上的第二支撑台581、与第二支撑台581的顶面连接的气囊以及与气囊的顶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压板584。其中,气囊包括相连通的第三气囊582和第四气囊583,第三气囊582与第二支撑台581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三气囊582为硬质材料件,例如为塑料件,第三气囊582上设置有第二吹气口5821,第二吹气口5821与第一光伏板组13的顶面位置对应,第二吹气口5821可以设置有一个,例如设置为如图21至图23中的长条形窄缝,第二吹气口5821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吹气口5821沿横向间隔排布。第四气囊583为可变形材料,例如在图21至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气囊583为类似于波纹管的结构,第四气囊583的底部与第三气囊582连通,第四气囊583的顶部与第二压板584固定连接。
[0093] 第二吹气组件58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连接于第二压板584与第一翼板21之间,该传动机构构造为,当第一翼板21向内折叠时,通过传动机构向第二压板584施加上提的力,使得第二压板584带动第四气囊583扩张,第二吹气口5821吸气,以在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形成负压气流,以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进行清洁。当第一翼板21向外打开时,通过传动机构向第二压板584施加下压力,使得第二压板584挤压第四气囊583,第二吹气口5821吹气,以下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形成正压气流,以对第一光伏板组13的表面进行清洁。
[0094] 由于第一吹气口5721吹气时,第二吹气口5821吸气,第一吹气口5721吸气时,第二吹气口5821吹气,从而保证第一光伏板组13表面气流方向一致,提高清洁效果。
[0095] 继续参考图21至图23,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的齿轮585和齿条586,顶板11上设置有支撑架587,齿轮585的转轴与支撑架587转动连接,齿条586的底端与第二压板584的顶面固定连接。齿轮585的端面上凸出设置有柱体5851,第一翼板21上设置有滑槽218,柱体5851能够与滑槽218滑动配合,当第一翼板向外打开时,柱体5851与滑槽218相对滑动以带动齿轮585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齿条586下压第二压板584,当第一翼板向外打开到一定程度,柱体5851与滑槽218相脱离。当第一翼板向内折叠时,柱体5851卡入滑槽218,第一翼板继续向内折叠,柱体5851与滑槽218相对滑动以带动齿轮585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齿条586上提第二压板584,直至第一翼板完全折叠。
[0096] 为了方便柱体5851与滑槽218相脱离,柱体5851上设置第一导向斜面或第一导向曲面,以在柱体5851与滑槽218脱离时对柱体5851的运动进行导向。类似地,为了方便柱体5851卡入滑槽218,柱体5851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或第二导向曲面,以在柱体5851卡入滑槽218时对柱体5851的运动进行导向。
[0097] 第二清洁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翼板21和所述第二翼板22打开和折叠时对所述第二光伏板组23以及所述第三光伏板组24的表面进行清洁,第三清洁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三翼板31和所述第四翼板32打开和折叠时对所述第四光伏板组33以及所述第五光伏板组34的表面进行清洁。第二清洁组件和第三清洁组件可以采用与第一清洁组件50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0098] 一实施例中,发电系统还包括风力发电装置60,风力发电装置60包括立柱61、设置于立柱61顶部的发电机以及沿周向设置于发电机上的多个叶片组件62,在风力作用下,多个叶片组件62绕轴转动,进而实现发电机发电。
[0099] 一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叶片组件62包括竖向延伸的叶片621和两个支撑杆622,两个支撑杆622的一端分别连接叶片621的上下两端,两个支撑杆622的另一端连接于立柱61。叶片621呈中空结构,叶片621包括第一弧形面板6211和第二弧形面板6212,沿由叶片
621的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向,第一弧形面板6211和第二弧形面板6212之间的距离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使得叶片621的横截面呈滴形,第一弧形面板6211与第二弧形面板6212之间设置有间隔的两个连接板6213,第一弧形面板6211的内侧面以及第二弧形面板6212的内侧面均设置有凸起部6214,凸起部6214的内表面呈圆弧面,以使得两个圆弧面位于同一圆柱面上,两个圆弧面之间夹置柱形配重部,柱形配重部用于对叶片621转动进行配重,避免叶片621晃动而影响叶片621平稳转动。
[0100] 柱形配重部例如可以包括外筒以及设置于外筒内的粘性流体,在叶片621转动时,粘性流体的运动会存在迟滞,从而对叶片621的转动实现缓冲,从而进一步避免叶片621的晃动。
[0101] 叶片621上设置有第七支座623和第八支座624,支撑杆622与第七支座623转动连接,支撑杆622的侧壁设置有第九支座625,叶片组件62还包括减震器626,减震器626的两端分别与第九支座625以及第八支座624转动连接。第七支座623与叶片621的连接位置与凸起部6214对应,第八支座624设置于第一弧形面板6211和第二弧形面板6212一侧的相接位置处,以保证结构强度。
[0102] 如图14所示,发电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10内的储能电柜71、空气调节装置72、控制柜73以及人工操作位置74,从而构成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储能电柜71用于存储所述光伏板产生的电能。空气调节装置72设置于所述箱体10内,用于对所述箱体10内进行空气调节。控制柜73设置于所述箱体10内,与所述储能电柜71以及所述空气调节装置72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储能电柜71的充放电过程,以及控制所述空气调节装置72的运行。人工操作位置74靠近所述控制柜73设置,操作人员可以在人工操作位置74对控制柜73进行操作,以实现对发电系统中各受控部件的操控。
[0103] 本实施例中,将储能电柜71、空气调节装置72、控制柜73集成于箱体10内,实现设备模块化配合和装备一体化集成,便于发电系统的装配和运输,在箱体10内设置有空气调节装置72,从而对箱体10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即使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操作人员在箱体10内的舒适性。
[0104] 其中,所述集装箱式电能转化设备还包括液压站75以及与所述液压站75连接的手动液压泵76,用于驱动所述光伏板所在的光伏展开机构动作。例如,每一个第一液压连杆机构41对应一个手动液压泵76,每一个第二液压连杆机构42对应一个手动液压泵76,如此,即使有部分手动液压泵76损坏,也不会影响其他手动液压泵76的正常使用,从而不影响其他手动液压泵76驱动的各部分的正常运行。
[0105] 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柜73上设置有显示屏731,所述控制柜73还用于获取所述光伏展开机构的姿态信息,并根据所述姿态信息控制所述显示屏731显示模拟的光伏展开机构。示例性地,在光伏板展开机构上设置有角度检测器件,用于检测顶部折叠翼板20的打开角度、第一翼板21与第二翼板22之间的打开角度、侧部折叠翼板30的打开角度以及第三翼板31和第四翼板32的打开角度,根据这些角度信息,可以在显示屏731上对光伏展开机构的实际位姿状态进行模拟并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出来,如此,操作人员在箱体10内即可实时掌握光伏展开机构的具体展开情况,便于监控。此外,显示屏731上还可以根据控制柜73控制光伏展开机构的各个目标角度,模拟出期望的光伏展开机构的目标位姿状态并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出来,如此,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显示屏731直观的查看光伏展开机构的实际位姿状态与目标位姿状态,以实现对光伏展开机构的实时监控。
[0106] 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72包括嵌设在所述箱体10侧壁上的窗式空调,窗式空调将室外机和室内机集成为一体结构,结构紧凑,便于安装。示例性地,所述窗式空调包括伸入所述箱体10的第一换热器721,伸出所述箱体10的第二换热器72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72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22之间的压缩机723,第一换热器721用于与箱体1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722用于与箱体10外的空气进行换热。所述压缩机723通过冷媒管组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21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722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流路,如此,通过窗式空调实现对箱体10内环境的温度调节。
[0107] 其中,所述冷媒管组流经所述储能电柜71和所述控制柜73。由于储能电柜71和控制柜73内有较多的电器件,其运行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将冷媒管组设置为流经储能电柜71和控制柜73,从而能够将储能电柜71和控制柜73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柜71和控制柜73的冷却,保证储能电柜71和控制柜73的运行可靠性。
[0108] 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冷媒管组包括第一子冷媒管组725和第二子冷媒管组726,所述窗式空调还包括四通阀724,所述四通阀724包括第一端7241、第二端7242、第三端7243和第四端7244,所述第一端7241与所述压缩机723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二端7242通过所述第一子冷媒管组725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72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子冷媒管组726与所述第二换热器7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7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端7243连接,所述第四端7244与所述压缩机723的吸气口连接。
[0109] 当窗式空调制热时,经压缩机723压缩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724的第一端7241、第二端7242、第一子冷媒管组725进入第一换热器721,从而与箱体10内的空气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二子冷媒管组726进入第二换热器722,从而与箱体10外的空气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四通阀724的第三端7243、第四端7244以及压缩机723的吸气口返回压缩机
723。
[0110] 当窗式空调制冷时,经压缩机723压缩产生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724的第一端7241、第三端7243进入第二换热器722,从而与箱体10外的空气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二子冷媒管组726进入第一换热器721,从而与箱体10内的空气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一子冷媒管组725、四通阀724的第二端7242、第四端7244以及压缩机723的吸气口返回压缩机
723。
[0111] 所述第一子冷媒管组725包括并联的第一冷媒支管7251、第二冷媒支管7252和第三冷媒支管7253,所述第二冷媒支管7252流经所述储能电柜71,所述第三冷媒支管7253流经所述控制柜73,所述第二冷媒支管7252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7254,所述第二冷媒支管7252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7255。
[0112] 所述第二子冷媒管组726包括并联的第四冷媒支管7261、第五冷媒支管7262和第六冷媒支管7263,所述第五冷媒支管7262流经所述储能电柜71,所述第六冷媒支管7263流经所述控制柜73,所述第五冷媒支管7262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7264,所述第六冷媒支管7263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7265。
[0113] 所述控制柜73与所述第一电磁阀7254、所述第二电磁阀7255、所述第三电磁阀7264和所述第四电磁阀7265连接。如此,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72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控制柜73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7254和所述第二电磁阀7255开启,所述第三电磁阀7264和所述第四电磁阀7265关闭。如此,压缩机723排气口排出的冷媒在进入第一换热器721之前,流经储能电柜71的第二冷媒支管7252吸收储能电柜71散发的热量,流经控制柜73的第三冷媒支管
7253吸收控制柜73散发的热量,完成热量回收后的各冷媒支管内的冷媒汇入第一换热器
721。
[0114] 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72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7254和所述第二电磁阀7255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7264和所述第四电磁阀7265开启。如此,经第二换热器722换热后的冷媒在与第一换热器721换热的同时,还经第五冷媒支管7262与储能电柜71换热,以及经第六冷媒支管7263与控制柜73换热,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柜71和控制柜73的降温,保证储能电柜71和控制柜73的运行可靠性。
[0115] 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所述储能电柜71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翅片组711,所述控制柜73的外壳上设置有第二翅片组732,所述第二冷媒支管7252和所述第五冷媒支管7262穿设于所述第一翅片组711,所述第三冷媒支管7253和所述第六冷媒支管7263穿设于所述第二翅片组732。
[0116]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电系统适于较为恶劣的户外环境,一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0的内壁和/或外壁上设置有多个降噪结构80,通过降噪结构80能够降低箱体10内的噪声,从而进一步优化箱体10内的环境,提高操作人员的舒适度。
[0117] 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所述降噪结构80包括槽体结构81、弹性膜层82、磁吸质量片83和电磁铁84,其中,所述槽体结构81的一端开口,弹性膜层82覆盖所述开口且所述弹性膜层82的边沿与所述槽体结构81的侧壁固定连接,从而围合形成吸声腔85,磁吸质量片83设置于所述弹性膜层82上,电磁铁84设置于所述槽体结构81内,所述电磁铁84与所述磁吸质量片83相对设置,电磁铁84通电能够与磁吸质量片83之间产生磁吸力,从而使得弹性膜层82张紧,构成吸声腔85,以实现吸声效果。另外,通过调节电磁铁84与磁吸质量片83之间的磁吸力,能够调节吸声腔85的吸声频率,以与当前环境噪声适配。
[0118] 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柜73与各所述降噪结构80连接,所述控制柜73用于控制各所述降噪结构80的开启、关闭以及各所述降噪结构80中的电磁铁84产生的磁吸力的大小。如此,操作人员可通过控制柜73实现对各个降噪结构80的管控。
[0119] 控制柜73可以由操作人员控制实现对各个降噪结构80的管控,控制柜73也可以对各个降噪结构80进行自动管控,例如,所述控制柜73配置为根据获取的环境风速,控制开启的所述降噪结构80的数量以及开启的所述降噪结构80中的电磁铁84产生的磁吸力大小。示例性地,环境风速越高,风噪越大,则开启的降噪结构80的数量越多,环境风速越低,风噪越小,则开启的降噪结构80的数量越少。环境风速越高,声噪的频率越高,则电磁铁84产生的磁吸力越大,环境风速越低,声躁的频率越低,则电磁铁84产生的磁吸力越小,以实现更好的吸声效果。
[0120] 其中,风速可以由风速传感器检测得到,在发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装置60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获取发电机的转速,根据转速确定风速,或者检测发电机的发电电流大小,根据发电电流大小确定风速。如此,无需另外设置风速传感器,通过获取风力发电装置60本身固有的装置即可检测到表征风速大小的信号,从而进一步节约能源。
[0121]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012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