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发电、变电或配电 / 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申请号 CN202211222352.2 申请日 2022-10-08 公开(公告)号 CN117896940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6
申请人 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婷; 高禄山; 郭世慧; 黄启钊; 杨卓; 李嘉; 李宇; 刘雨欣; 王润和; 文亮; 朱抗;
摘要 本 申请 提出一种 变频器 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属于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所述集成装置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二空间内设置有变频器、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所述变频器包括功率模 块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放置在所述功率模块下表面,用于冷却所述功率模块,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冷却所述第二空间的内部。采用第一控制方法、第二控制方法、第三控制方法、第四控制方法的至少一种控制方法实现冷却所集成的变频器。本申请降低了变频器柜内柜外凝露的可能性,同时提高了换热组件的均温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与变频器进行集成,用于为所集成的变频器提供冷却环境,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1)和第二空间(2),在所述第二空间(2)内设置有变频器、第一换热组件(3)、第二换热组件(5),所述变频器包括功率模(4);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放置在所述功率模块(4)下表面,用于冷却所述功率模块(4),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用于冷却所述第二空间(2)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空间(1)内设置入口连接(15‑1)、出口连接阀(15‑2)、第一三通接头(23)、第二三通接头(24);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入口端(101)通过管路(21)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一端(301)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入口端(102)通过管路(21)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相连,所述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三端(303)与所述入口连接阀(15‑1)的第一端(304)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通过管路(21)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出口端(202)通过管路(21)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二端(306)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三端(307)与所述出口连接阀(15‑2)的第一端(308)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之间设置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入口端(103)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相连,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出口端(203)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处并联第二冷却节流单元(12),所述第二冷却节流单元(12)的第四入口端(104)与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一端(309)相连,所述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二端(310)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第一出口端(201)相连,所述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三端(311)与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入口端(103)相连,所述第二冷却节流单元(12)的第四出口端(204)与第四三通接头(26)的第一端(312)相连,所述第四三通接头(26)的第二端(313)与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出口端(203)相连,所述第四三通接头(26)的第三端(314)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入口端(102)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之间设置第一连接阀(14‑1),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入口端(101)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一端(301)之间设置第二连接阀(14‑2),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与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三端(311)之间设置第三连接阀(14‑3),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出口端(201)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二端(306)之间设置第四连接阀(14‑4)所述第一连接阀(14‑1)、第二连接阀(14‑2)、第三连接阀(14‑3)以及第四连接阀(14‑4)用于连通第一空间(1)与第二空间(2)之间的管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阀(14‑
1)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之间设置温度调节单元(13),所述温度调节单元(13)的第五入口端(105)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相连,所述温度调节单元(13)的第五出口端(205)与所述第一连接阀(14‑1)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与第二空间(2)的柜体之间设置柜内湿度检测单元(6)和柜内温度检测单元(9),所述柜内湿度检测单元(6)和柜内温度检测单元(9)固定在所第二空间(2)的柜体内表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空间(2)的柜体外设置柜外湿度检测单元(7)与柜外温度检测单元(8),所述柜外湿度检测单元(7)与柜外温度检测单元(8)固定在所述第二空间(2)的柜体外表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上设置换热温度检测单元(10),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10)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上。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的入口连接阀(15‑1)的第二端(315)与冷却机组的第六出口端(16‑1)相连,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的出口连接阀(15‑2)的第二端与冷却机组的第六入口端(16‑2)相连,所述冷却机组包括:冷凝器(19)、压缩机(18)、蒸发器(17)以及设备节流阀(20);所述冷凝器(19)的出口端(16‑1)即为冷却机组的第六出口端(16‑1),所述蒸发器(17)的入口端(16‑2)即为冷却机组的第六入口端(16‑2),所述冷凝器(19)的第七入口端(107)与所述压缩机(18)的第七出口端(207)相连,所述压缩机(18)的第八入口端(108)与所述蒸发器(17)的第八出口端(208)相连,所述冷凝器(19)的第九出口端(209)与所述设备节流阀(20)的第一端(317)相连,所述设备节流阀(20)的第二端(318)与所述蒸发器(17)的第九入口端(109)相连。
11.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采用至少一种如下控制方法实现冷却所集成的变频器:
第一控制方法,利用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二冷却节流单元,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第二控制方法,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第三控制方法,利用第二空间内温度变化选择关闭或者打开温度调节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在目标区间内;
第四控制方法,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柜内温度检测单元和柜外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柜内湿度检测单元和柜外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控制温度调节单元关闭或者打开,以调节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柜外露点温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方法中,所述利用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二冷却节流单元,包括:
采集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
当所述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小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增大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当所述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大于等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所述压力差大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二冷却节流单元,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方法中,所述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包括如下步骤:
设定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初始开度和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固定开度;
采集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
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则以预设定步长减小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
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则保持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不变;
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则以预设定步长增大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控制方法中,利用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以及柜内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控制温度,计算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
所述第二控制方法中的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
利用柜外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以及柜外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计算柜外露点温度;
当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柜外露点温度,则关闭温度调节单元;
当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所述柜外露点温度,则保持温度调节单元为打开状态,柜内温度检测单元继续检测。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控制方法中,利用第二空间内温度变化选择关闭或者打开温度调节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在目标区间内,包括如下步骤:
采集第二空间内温度;
若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时,关闭所述温度调节单元;
若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并且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则返回所述第三控制方法的初始步骤,继续采集第二空间内温度;
若所述柜内温度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则打开所述温度调节单元。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1~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
17.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当被执行时使得机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1~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变频器在运行中会产生一定的功耗,不可避免的产生热量。若得不到合适的冷却,变频器无法正常使用,并影响寿命。冷媒冷却因其冷却效率极高、结构简单等优点,逐渐广泛应用。在极端工况下,变频器会出现凝露和超温现象,从而影响变频器可靠运行。
[0003]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如图5所示的方法:从机组冷凝器取液,流经散热器进行换热,流回到机组闪发器/经济器。在冷板入口前端增加电子膨胀。由于冷凝器与闪发器/经济器的压差小,存在工程应用存在局限性,在小压力差工况下,变频器出现超温现象。
[0004] 另一种改进的方法如图6所示:从机组冷凝器取液,流经散热器进行换热,流回到机组蒸发器。采用增大压力差,解决变频器超温现象。但是在冷板入口前端增加电子膨胀阀,液态冷媒流经电子膨胀阀节流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冷媒,在冷板内与功率元件进行换热。在小功率机组的部分极端工况下,由于节流后冷媒温度大大降低,与功率元件换热后,冷板台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很容易出现凝露现象。
[0005] 另外现有技术中变频器冷却连接接口种类与数量多,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管路系统材料用量多,成本增加。发明内容
[0006] 基于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0007]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与变频器进行集成,用于为所集成的变频器提供冷却环境,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二空间内设置有变频器、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所述变频器包括功率模
[0008]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放置在所述功率模块下表面,用于冷却所述功率模块,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用于冷却所述第二空间的内部。
[0009] 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入口连接阀、出口连接阀、第一三通接头、第二三通接头;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入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入口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所述入口连接阀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所述出口连接阀的第一端相连。
[0010] 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与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之间设置第一冷却节流单元,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第三入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相连,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第三出口端与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相连。
[0011] 在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处并联第二冷却节流单元,所述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第四入口端与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出口端相连,所述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第三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第四出口端与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第三出口端相连,所述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相连。
[0012] 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入口端与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之间设置第一连接阀,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入口端与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之间设置第二连接阀,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与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之间设置第三连接阀,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之间设置第四连接阀所述第一连接阀、第二连接阀、第三连接阀以及第四连接阀用于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的管路。
[0013] 在所述第一连接阀与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之间设置温度调节单元,所述温度调节单元的第五入口端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温度调节单元的第五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阀相连。
[0014] 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与第二空间的柜体之间设置柜内湿度检测单元和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述柜内湿度检测单元和柜内温度检测单元固定在所第二空间的柜体内表面。
[0015] 在所述第二空间的柜体外设置柜外湿度检测单元与柜外温度检测单元,所述柜外湿度检测单元与柜外温度检测单元固定在所述第二空间的柜体外表面。
[0016] 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设置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上。
[0017] 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的入口连接阀的第二端与冷却机组的第六出口端相连,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的出口连接阀的第二端与冷却机组的第六入口端相连,所述冷却机组包括:冷凝器、压缩机蒸发器以及设备节流阀;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即为冷却机组的第六出口端,所述蒸发器的入口端即为冷却机组的第六入口端,所述冷凝器的第七入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七出口端相连,所述压缩机的第八入口端与所述蒸发器的第八出口端相连,所述冷凝器的第九出口端与所述设备节流阀的第一端相连,所述设备节流阀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九入口端相连。
[0018]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采用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实现,采用至少一种如下控制方法实现冷却所集成的变频器:
[0019] 第一控制方法,利用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二冷却节流单元,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0020] 第二控制方法,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0021] 第三控制方法,利用第二空间内温度变化选择关闭或者打开温度调节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在目标区间内。
[0022] 第四控制方法,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柜内温度检测单元和柜外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柜内湿度检测单元和柜外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控制温度调节单元关闭或者打开,以调节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柜外露点温度,以防止功率模块或柜体外壁结露。
[0023] 在所述第一控制方法中,所述利用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二冷却节流单元,包括:
[0024] 采集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
[0025] 当所述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小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增大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0026] 当所述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大于等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所述压力差大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二冷却节流单元,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0027] 在所述第二控制方法中,所述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包括如下步骤:
[0028] 设定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初始开度和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固定开度;
[0029] 采集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
[0030] 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则以预设定步长减小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
[0031] 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则保持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不变;
[0032] 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则以预设定步长增大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
[0033] 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
[0034] 在所述第四控制方法中,利用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以及柜内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控制温度,计算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
[0035] 所述第二控制方法中的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以防止功率模块结露;
[0036] 利用柜外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以及柜外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计算柜外露点温度;
[0037] 当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柜外露点温度,则关闭温度调节单元,以防止柜外壁结露;
[0038] 当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所述柜外露点温度,则保持温度调节单元为打开状态,柜内温度检测单元继续检测,以防止柜外壁结露。
[0039] 在所述第三控制方法中,利用第二空间内温度变化选择关闭或者打开温度调节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在目标区间内,包括如下步骤:
[0040] 采集第二空间内温度;
[0041] 若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时,关闭所述温度调节单元;
[0042] 若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并且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则返回所述第三控制方法的初始步骤,继续采集第二空间内温度;
[0043] 若所述柜内温度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则打开所述温度调节单元。
[0044]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上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
[0045]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当被执行时使得机器执行如上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
[0046] 本申请提出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其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0047] 1、在变频器后端第一空间内设置的冷却节流单元,实现了变频器第一换热组件处于更高的温度,同时抬高变频器背压,降低了变频器两端的压力差,降低冷媒流速,减小换热,大大降低变频器柜内凝露的可能性,也提高了换热组件的均温性,提升了器件的可靠性。
[0048] 2、变频器并联的两个冷却节流单元可以增大冷媒流量,有效解决了变频器超温问题,提高了工程应用局限性。
[0049] 3、在变频器柜内(第二空间内)设置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第一换热组件的温度与柜内露点温度温度进行比对,更高效、精确的降低柜内功率模块凝露险。
[0050] 4、在变频器柜外(第二空间外)设置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第二换热组件的温度与露点温度温度进行比对,更高效、精确的降低柜外凝露风险。
[0051] 5、明确了控制逻辑动作方向,可以有效避免调节不当而造成系统超温。
[0052] 6、冷却系统集成在变频器内部,对外只留一进一出连接阀,提升了安装便捷性,提高用户友好性。
[0053] 7、当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其中任何一个冷却节流装置损坏,机组仍可以正常运行,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
[0054] 8、两个小容量冷却节流装置替代一个大容量冷却节流装置,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防止变频器超温。
[0055] 9、与非集成冷却系统相比,管路材料用量减少,成本降低。
[0056] 10、增加连接阀,提升了维护便捷性,降低了维护成本。附图说明
[0057]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系统连接图;
[0058]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控制方法流程图
[0059]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控制方法流程图;
[0060]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控制方法流程;
[0061] 图5为现有技术1冷却方法示意图;
[0062] 图6为现有技术2冷却方式示意图;
[0063] 1‑第一空间,2‑第二空间,3‑第一换热组件,4‑功率模块,5‑第二换热组件,6‑柜内湿度检测单元,7‑柜外湿度检测单元,8‑柜外温度检测单元,9‑柜内温度检测单元,10‑换热温度检测单元,11‑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2‑第二冷却节流单元,13‑温度调节单元,14‑1‑第一连接阀,14‑2‑第二连接阀,14‑3第三连接阀,14‑4第四连接阀,15‑1‑入口连接阀,15‑2‑出口连接阀,16‑1‑第六出口端,16‑2‑第六入口端,17‑蒸发器,18‑压缩机,19‑冷凝器,20‑设备节流阀,21‑管路,23‑第一三通接头,24‑第二三通接头,25‑第三三通接头,26‑第四三通接头,101‑第一入口端,102‑第二入口端,103‑第三入口端,104‑第四入口端,105‑第五入口端,107‑第七入口端,108‑八入口端,109‑第九入口端,201‑第一出口端,202‑第二出口端,203‑第三出口端,204‑第四出口端,205‑第五出口端,207‑第七出口端,208‑第八出口端,209‑第九出口端,301‑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一端,302‑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二端,303‑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三端,304‑入口连接阀的第一端,305‑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一端,306‑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二端,307‑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端,308‑出口连接阀的第一端,309‑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一端,310‑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二端,311‑第三三通接头的第三端,312‑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一端,313‑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二端,314‑第四三通接头的第三端,315‑入口连接阀的第二端,316‑出口连接阀的第二端,317‑设备节流阀的第一端,318‑设备节流阀的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0065]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与变频器进行集成,用于为所集成的变频器提供冷却环境,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空间1和第二空间2,在所述第二空间2内设置有变频器、第一换热组件3、第二换热组件5,所述变频器包括功率模块4;
[0066]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放置在所述功率模块4下表面,用于冷却所述功率模块4,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用于冷却所述第二空间2的内部。
[0067] 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空间1内设置入口连接阀15‑1、出口连接阀15‑2、第一三通接头23、第二三通接头24;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入口端101通过管路21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一端301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入口端102通过管路21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相连,所述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三端303与所述入口连接阀15‑1的第一端304相连;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通过管路21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相连,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出口端202通过管路21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二端306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三端307与所述出口连接阀15‑2的第一端308相连。
[0068] 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之间设置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入口端103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相连,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出口端203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相连。
[0069] 在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处并联第二冷却节流单元12,所述第二冷却节流单元12的第四入口端104与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一端309相连,所述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二端
310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第一出口端201相连,所述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三端311与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入口端103相连,所述第二冷却节流单元12的第四出口端204与第四三通接头26的第一端312相连,所述第四三通接头26的第二端313与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11的第三出口端203相连,所述第四三通接头26的第三端314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一端305相连。
[0070] 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入口端102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之间设置第一连接阀14‑1,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入口端101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一端301之间设置第二连接阀14‑2,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的第一出口端201与第三三通接头25的第三端311之间设置第三连接阀14‑3,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的第二出口端201与第二三通接头24的第二端306之间设置第四连接阀14‑4所述第一连接阀14‑1、第二连接阀14‑2、第三连接阀14‑3以及第四连接阀14‑4用于连通第一空间1与第二空间2之间的管路。
[0071] 在所述第一连接阀14‑1与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之间设置温度调节单元13,所述温度调节单元13的第五入口端105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23的第二端302相连,所述温度调节单元13的第五出口端205与所述第一连接阀14‑1相连。
[0072] 在所述第二换热组件5与第二空间2的柜体之间设置柜内湿度检测单元6和柜内温度检测单元9,所述柜内湿度检测单元6和柜内温度检测单元9固定在所第二空间2的柜体内表面。
[0073] 在所述第二空间2的柜体外设置柜外湿度检测单元7与柜外温度检测单元8,所述柜外湿度检测单元7与柜外温度检测单元8固定在所述第二空间2的柜体外表面。
[0074] 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上设置换热温度检测单元10,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10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3上。
[0075] 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的入口连接阀15‑1的第二端315与冷却机组的第六出口端16‑1相连,所述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的出口连接阀15‑2的第二端与冷却机组的第六入口端16‑2相连,所述冷却机组包括:冷凝器19、压缩机18、蒸发器17以及设备节流阀20;所述冷凝器19的出口端16‑1即为冷却机组的第六出口端16‑1,所述蒸发器17的入口端
16‑2即为冷却机组的第六入口端16‑2,所述冷凝器19的第七入口端107与所述压缩机18的第七出口端207相连,所述压缩机18的第八入口端108与所述蒸发器17的第八出口端208相连,所述冷凝器19的第九出口端209与所述设备节流阀20的第一端317相连,所述设备节流阀20的第二端318与所述蒸发器17的第九入口端109相连。
[0076] 本申请解决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0077] 从冷却机组冷凝器取液,流经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进行换热,流回到机组蒸发器。在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出口后端加装冷却节流单元。从冷凝器输出的冷媒,未经过节流,以较高的温度进入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与功率模块进行换热,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整体的温度升高,同时在后端设置冷却节流单元,自动调节,改变冷媒流量,换热能力减弱,功率模块散热器整体温度升高,降低功率模块的凝露风险,也提高了换热组件的均温性,提升了模块的可靠性。
[0078] 冷媒在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吸热后变成气液两相状态,流经后端冷却节流单元,流阻变大、流量变小,极易发生超温。在冷却节流单元并联另一个冷却节流单元,增大冷媒流量,解决了功率模块在小压力差工况的超温问题,如果采用一个冷却节流单元而不是两路并联,则会大幅度增加成本,若想降低成本,则采用一个冷却节流单元就只能选择手动调节流量的阀,这样并不能满足本申请所要达到的冷却效果,故本申请选择并联两个冷却节流单元。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通常采用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冷却节流单元可以是电子膨胀阀、节流孔板、毛细管、节流阀等可调节流量装置,即第二冷却节流单元可以选择手动调节阀也可以选择自动可控的流量调节阀。
[0079] 在变频器柜内、柜外设置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更高效、精确的降低柜内、柜外凝露风险。
[0080] 冷却系统集成在变频器内部,对外只留一进一出连接阀,提升安装便捷性,提高客户友好性。因冷却系统集成在变频器内部所以大大降低了管路材料用量,故成本大幅降低。
[0081] 变频器冷却集成系统与冷却机组(本实施例选择空调机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任何具有输出冷却液并能够将冷却液降温的装置)之间增加入口连接阀与出口连接阀,冷却集成装置与变频器主体之间设置了连接阀(第一~第四连接阀),方便连接与拆卸,提升了维护便捷性,降低了维护成本。
[0082] 本申请适用于所有使用冷媒冷却的空调系统,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挪动器件位置、增减器件数量或等同替换等修饰都属于侵权。
[0083]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采用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集成装置实现,采用至少一种如下控制方法实现冷却所集成的变频器:
[0084] 第一控制方法,利用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二,单元,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0085] 第二控制方法,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
[0086] 第三控制方法,利用第二空间内温度变化选择关闭或者打开温度调节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在目标区间内。
[0087] 第四控制方法,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柜内温度检测单元和柜外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柜内湿度检测单元和柜外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控制温度调节单元关闭或者打开,以调节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柜外露点温度,以防止功率模块或柜体外壁结露。
[0088] 在所述第一控制方法中,所述利用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调节第二冷却节流单元,如图2所示,包括:
[0089] 步骤S11:采集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可以检测一个值,也可以检测多个值,求所述多个值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温度检测结果。
[0090] 步骤S12:比较所述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与压力阈值之间的大小,以及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与第一温度阈值之间的关系;
[0091] 步骤S13:当所述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小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增大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从而保持功率模块的温度恒定,防止小压力差工况下变频器超温。
[0092] 步骤S14:当所述冷却机组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大于等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所述压力差大于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二冷却节流单元,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防止低温工况下变频器凝露。
[0093] 在所述第二控制方法中,所述利用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如图3所示,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包括如下步骤:
[0094] 步骤S21:设定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初始开度和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固定开度;
[0095] 步骤S22:采集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
[0096] 步骤S23:比较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与第二温度阈值以及第三温度阈值之间的关系;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可以检测一个值,也可以检测多个值,求所述多个值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温度检测结果。
[0097] 步骤S24: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则以预设定步长减小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
[0098] 步骤S25: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则保持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不变;
[0099] 步骤S26:若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换热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则以预设定步长增大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
[0100] 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
[0101] 所述第二控制方法,冷却支路包括第一换热组件、功率模块、换热温度检测单元、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第一冷却节流单元可以为一路或多路。从冷凝器输出冷媒,流经第一换热组件,与功率模块进行热交换后,流出第一换热组件,流入第一冷却节流单元与第二冷却节流单元节流降压后,最后流回机组蒸发器。第一冷却节流单元与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用于调节第一散热组件的前后压力差从而调节散热器的换热能力,其中,设定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初始开度,所述第一冷却节流单元是可以控制调节的阀门,一般采用电子膨胀阀;设置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固定开度,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节流孔板、毛细管、节流阀等可调节流量装置。之后利用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以维持第一换热组件第一入口端以及第一换热组件的第一出口端之间的压力差恒定,从而保持功率模块的温度恒定,防止小压力差工况下变频器超温。
[0102] 利用所述柜内湿度检测单元采集的湿度和柜内温度检测单元获取的柜内温度,通过计算获取变频器柜内露点温度,即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通过调节第一冷却节流单元与第二冷却节流单元的开度,使得第一换热组件温度控制在目标区间内,并且高于露点温度,从而达到温度控制和防凝露的目的。
[0103] 在所述第四控制方法中,利用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以及柜内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控制温度,计算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
[0104] 所述第二控制方法中的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二空间内露点温度,以防止功率模块结露;
[0105] 利用柜外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以及柜外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湿度计算柜外露点温度;
[0106] 当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柜外露点温度,则关闭温度调节单元,以防止柜外壁结露;
[0107] 当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温度大于所述柜外露点温度,则保持温度调节单元为打开状态,柜内温度检测单元继续检测,以防止柜外壁结露。
[0108] 在所述第三控制方法中,利用第二空间内温度变化选择关闭或者打开温度调节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在目标区间内,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0109] 步骤S31:采集第二空间内温度;
[0110] 步骤S32:比较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与第四温度阈值之间大小;
[0111] 步骤S33:若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时,关闭所述温度调节单元;所述温度调节单元为电磁阀,用于调节流量,只存在关闭和打开两种状态。
[0112] 步骤S34:若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大于等于第四温度阈值,并且所述第二空间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返回步骤S31继续采集第二空间内温度;
[0113] 步骤S35:若所述柜内温度大于第五温度阈值,则打开所述温度调节单元。
[0114] 在所述第三控制方法中,冷却支路包括温度调节单元、第二换热组件、柜内温度检测单元。所述支路可以为一路或多路。从冷凝器输出冷媒,依次经过温度调节单元、第二换热组件,最后流回主机组蒸发器。利用变频器柜内设置的柜内湿度检测单元,调节温度调节单元,使得变频器柜内温度控制在目标区间内,防止柜内超温以及柜外凝露。
[0115]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上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
[0116] 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中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可以理解,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以及通信组件。
[0117] 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中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
[0118] 所述处理器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ri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
[0119] 所述存储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e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0120]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当被执行时使得机器执行如上所述的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
[0121] 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0122]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0123] 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服务器、APP应用商城等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校验码的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变频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控制方法的各个步骤。
[0124] 本公开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0125] 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则本公开的意图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