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申请号 CN202410026524.1 申请日 2020-08-27 公开(公告)号 CN117915689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9
申请人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星星; 马扬昭; 夏志强;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显示面板 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包括有效透光区和位于有效透光区周侧的布线区;第一 像素 电路 、第二像素电路和第三像素电路;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第一数据线,连接与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和与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第一数据线包括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第二子数据线和第三子数据线,布线区设有第一子数据线,第二显示区设有第二子数据线,第三显示区设有第三子数据线;以及第二数据线。根据本发明 实施例 提供的显示面板,提高有效透光区的透光率,便于应用于感光元件的屏下集成技术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三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第二显示区和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透光率;
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和第三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位于所述第三显示区;
第一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所述第一数据线包括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第二子数据线和第三子数据线;
第二数据线,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第二子数据线、所述第三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数据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线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阵列排布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阵列排布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第三发光单元阵列排布于所述第三显示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电连接;
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三像素电路;
所述第二数据线,连接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三像素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数据线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交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直接电连接,所述第三子数据线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直接电连接;
沿所述第一方向,属于同一所述第一数据线的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三子数据线至少部分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属于同一所述所述第一数据线的所述第三子数据线长度之和小于所述第二数据线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子数据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三子数据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子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长度递增或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衬底;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一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二数据线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衬底;
沿垂直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一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二子数据线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非显示区;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非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一侧,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远离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位于一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和一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之间;和/或,
沿所述第二方向,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子数据线位于一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和一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交替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在所述显示区截止。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衬底;
器件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设置于所述器件层;所述器件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方向上设置的栅极金属层、电容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
发光元件层,位于所述器件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层;所述发光元件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方向上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发光结构层及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同种颜色的相邻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
与同一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对应连接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通过多条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连接线为透明走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方向上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
所述透明走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的至少一者。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数据线,连接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三像素电路。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说明书全文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为申请日为2020年8月27日,申请号为202010875868.1,发明创造名称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4] 在包括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中,对具有更优视觉体验的高屏占比的追求已成为当前显示技术发展的潮流之一。
[0005] 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例,在目前的全面屏方案中,显示面板的一部分显示区复用为感光元件集成区。此时,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感应元件的感光元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感光元件集成区的背部,光线能够穿过感光元件集成区到达感光元件,实现前置摄像、红外感应等相应的功能。
[0006] 在上述方案中,感光元件集成区的透光能的大小,将对感光元件的工作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提高有效透光区的透光性能。
[0008]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其中,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第一显示区,第三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第二显示区和第一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包括有效透光区和位于有效透光区周侧的布线区;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和第三像素电路,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位于第二显示区,第三像素电路位于第三显示区;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阵列排布于第一显示区,第二发光单元阵列排布于第二显示区,第三发光单元阵列排布于第三显示区,第一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三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第一像素电路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电连接,第二像素电路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电连接,第三像素电路与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电连接;第一数据线,连接与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和与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第一数据线包括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第二子数据线和第三子数据线,其中,布线区设有第一子数据线,第二显示区设有第二子数据线,第三显示区设有第三子数据线;以及第二数据线,连接与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和与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
[0009]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根据前述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
[001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包括有效透光区和位于有效透光区周侧的布线区。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数据线,第一数据线连接与第一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和与第三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第一数据线包括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第二子数据线和第三子数据线,其中,布线区设有第一子数据线,第二显示区设有第二子数据线,第三显示区设有第三子数据线。第一像素电路以及第一数据线均设置在有效透光区外部,从而减少有效透光区中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有效透光区的透光率,当有效透光区的背部集成感光元件以实现屏下感光元件的集成时,有效透光区能够满足感光元件对显示面板透光率的更高要求。每条第一数据线中,将位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子数据线和位于第三显示区的第三子数据线相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位于布线区,从而将有效透光区周侧的空间合理利用。该布线区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第一子数据线,能够为具有更高像素密度且具有有效透光区的显示面板提供的数据线的布线可行性。附图说明
[0011]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2]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13]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14]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15]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16]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17]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18]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19]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20]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21]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22]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23]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24]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25]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26]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27]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28]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0029]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0030]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31]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32] 图2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33] 图22示出图21中Z‑Z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003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三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0036]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003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2例如是将图1中Q1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038] 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DA1、第二显示区DA2和第三显示区DA3。第二显示区DA2至少部分包围第一显示区DA1,第三显示区DA3至少部分包围第二显示区DA2和第一显示区DA1。第一显示区DA1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DA3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DA1包括有效透光区LA和位于有效透光区LA周侧的布线区WA。
[0039]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一像素电路C1和第二像素电路C2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第三像素电路C3位于第三显示区DA3。
[0040]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和第三发光单元LU3。第一发光单元LU1阵列排布于第一显示区DA1,第二发光单元LU2阵列排布于第二显示区DA2,第三发光单元LU3阵列排布于第三显示区DA3。
[0041] 第一发光单元LU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L1,第二发光单元LU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L2,第三发光单元LU3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L3。第一像素电路C1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电连接,第二像素电路C2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L2对应电连接,第三像素电路C3与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电连接。
[004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L1、第二发光元件L2、第三发光元件L3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发光元件,即显示面板为OLED显示面板。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也可以是其它类似于OLED显示面板的能以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AM)方式驱动的自发光显示面板。
[0043] 本实施例中,术语“像素电路”指驱动对应发光元件发光的电路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像素电路可以是2T1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等。本文中,“2T1C电路”指像素电路是包括2个薄膜晶体管(T)和1个电容(C)的像素电路,其它“7T1C电路”、“7T2C电路”等依此类推。
[004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包括三个第一发光元件L1,三个第一发光元件L1的发光颜色彼此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布(即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大致排布在同一直线上)。本实施例中,每个发光元件L1呈矩形,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发光元件L1的尺寸彼此不同。第二发光单元LU2、第三发光单元LU3中发光元件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发光单元LU1中发光元件的设置方式类似。
[004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第三发光单元LU3中发光元件的数量、发光颜色配比、发光元件的形状、发光元件的排布方式等不限于上述示例,根据实际显示面板设计需要,可以进行相应的配置和调整。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第一发光元件L1的数量为两个;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第一发光元件L1的数量为四个。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包括发红光的第一发光元件L1、发绿光的第一发光元件L1以及发蓝光的第一发光元件L1;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包括发红光的第一发光元件L1、发绿光的第一发光元件L1、发蓝光的第一发光元件L1以及发白光的第一发光元件L1。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第一发光元件L1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等;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第一发光元件L1的形状为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可以排布在虚拟三形的顶点上,即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呈Delta(Δ)结构排布;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还可以呈Pentiel结构等其它形式排布。
[0046] 在本实施例中,以每个第一像素电路C1对应连接一个第一发光元件L1、每个第二像素电路C2对应连接一个第二发光元件L2、每个第三像素电路C3对应连接一个第三发光元件L3为例进行说明。然而第一像素电路C1与第一发光元件L1的对应关系、第二像素电路C2与第二发光元件L2的对应关系、第三像素电路C3与第三发光元件L3的对应关系可以不限于此,例如,每个第一像素电路C1可以与两个、三个、四个或其它数量的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电连接,使得每个第一像素电路C1可以同时驱动对应数量的相同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L1发光。
[004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DA1内排布有第一发光元件L1,并且第一显示区DA1内不设有像素电路,使得第一显示区DA1的电路结构更少,从而具有更高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DA1既可以显示,也可以透光,从而能够作为感光元件的集成区,其中,感光元件设置在第一显示区DA1的非显示面侧。感光元件的有效感光面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被有效透光区LA覆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有效透光区LA的形状与感光元件的有效感光面的形状相匹配。有效透光区LA为显示面板100上既能显示也能有效透光的区域,布线区WA也可以是既能显示也能有效透光的区域,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布线区WA的透光率可以低于有效透光区LA的透光率。
[004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区DA1中,布线区WA位于有效透光区LA周侧,并且第二显示区DA2至少部分包围第一显示区DA1,第三显示区DA3至少部分包围第二显示区DA2和第一显示区DA1。其中,第一显示区DA1以及布线区WA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例如是由规则形状组合得到的组合形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区DA2部分包围第一显示区DA1设置,使得第一显示区DA1的一部分由第二显示区DA2包围,但第一显示区DA1也包括未被第二显示区DA2包围的部分。
[0049] 第二显示区DA2内即设有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L2发光的第二像素电路C2,也设有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L1发光的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显示区DA2可以透光,也可以不透光,其透光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区DA2可透光,第二显示区DA2的透光率低于第一显示区DA1的透光率。
[0050] 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一像素电路C1可以通过连接线CL与位于第一显示区DA1的第一发光元件L1电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线CL为化铟(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等透光导电材料,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DA1的透光率。在本实施例中,多条连接线CL设置于显示面板100的同一层布线层中,同一行第一发光单元LU1对应的多条连接线CL彼此无交叠。在其它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线CL的材质不限于是ITO、IZO等透光导电材料,也可以是不透光的金属材料,或者,连接线CL的一部分为透光导电材料,一部分为金属材料。例如,每条连接线CL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DA1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透光导电材料,第二部分为金属材料,从而在保证第一显示区DA1具有较高透光率的同时降低连接线CL的电阻。此外,多条连接线CL不限于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同一层布线层中,在其它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一些数量的连接线CL和另一些数量的连接线CL分别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不同布线层中,可选地,至少部分连接线CL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以减少连接线CL在显示面上的面积占用,一定程度提高第一显示区DA1的透光率。显示面板100中,可以将每条连接线CL设置于一层布线层,也可以将每条连接线CL的不同部分设置于不同布线层。
[0051]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数据线110、第二数据线120以及第三数据线130。
[0052] 第一数据线110连接与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C1和与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一数据线110包括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111、第二子数据线112和第三子数据线113,其中,布线区WA设有第一子数据线111,第二显示区DA2设有第二子数据线112,第三显示区DA3设有第三子数据线113。
[0053] 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第三发光单元LU3分别在各自对应的显示区中阵列排布,具体地,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第三发光单元LU3分别在各自对应的显示区中排布为多行及多列,其中,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第三发光单元LU3排布的行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第三发光单元LU3排布的列方向均平行于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例如,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
[0054] 每条第一数据线110连接有第一像素电路C1和第三像素电路C3,即每条第一数据线110间接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L1和第三发光元件L3,其中每条第一数据线110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L1和第三发光元件L3可以选择性地设置为基本位于同一列上,即,每条第一数据线110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L1和第三发光元件L3基本位于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同一直线上(被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同一直线穿过)。
[0055] 第一数据线110中,第二子数据线112至少部分延伸于第二显示区DA2,并且每条第二子数据线112基本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第二子数据线112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三子数据线113至少部分延伸于第三显示区DA3,并且每条第三子数据线113基本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第三子数据线113沿第一方向排列。同一第一数据线110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111、第二子数据线112、第三子数据线113相互电连接。
[0056] 第二数据线120连接与第二发光元件L2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C2和与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C3。每条第二数据线120的一部分延伸于第二显示区DA2,一部分延伸于第三显示区DA3。
[0057] 每条第二数据线120连接有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即每条第二数据线120间接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L2和第三发光元件L3,其中每条第二数据线120所对应的第二发光元件L2和第三发光元件L3基本位于同一列上,即,每条第二数据线120所对应的第二发光元件L2和第三发光元件L3基本位于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同一直线上(被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同一直线穿过)。
[0058] 在本实施例中,每条第二数据线120对应连接的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也基本位于同一列上,使得每条第二数据线120基本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第二数据线120沿第一方向X排列。然而,每条第二数据线120的延伸方式不限于上述示例,根据第二像素电路C2、第三像素电路C3各自的排布方式,第二数据线120的延伸方式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便于电连接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
[0059] 在上述本实施例中,每条第二数据线120同时连接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显示区DA3的第三像素电路C3。每条第二数据线120基本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第二数据线120沿第一方向X排列,使得每条第二数据线120中,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部分与位于第三显示区DA3的部分就近连接。本文中,数据线的两部分就近连接,是指数据线的这两部分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较小,甚至在同一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上。具体地,通过调整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二像素电路C2、第二发光元件L2、第一像素电路C1的位置,可以使原本对应同一条第二数据线120的第二像素电路C2(及与其对应的第二发光元件L2)大致沿第二方向Y排列,从而可以实现同一条第二数据线120在不同显示区的线段就近连接。通过就近连接的方式,降低第二数据线120在显示面板100上布线的复杂程度,降低同种信号类型的线路相交叉的数量,便于显示面板100中导线层制作,也同时降低数据线信号串扰的险。
[006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条第一数据线110中的第二子数据线112与第三子数据线113之间也可以采用就近连接的方式,一方面缩短第一子数据111的所需长度,另一方面也能降低第一数据线110在显示面板100上布线的复杂程度,提高显示面板100中导线层制作的便利性以及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0061] 第三数据线130连接与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的第三像素像素电路C3,并且第三数据线130延伸于第三显示区DA3。在本实施例中,每条第三数据线130电连接第三显示区DA3的一列第三像素电路C3,从而间接电连接第三显示区DA3的一列第三发光元件L3。每条第三数据线130基本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第三数据线130沿第一方向X排列。
[0062] 第一数据线110、第二数据线120以及第三数据线130传输的信号类型相同,均用于传输数据信号。
[006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第一像素电路C1以及第一数据线110均设置在有效透光区LA外部,从而减少有效透光区LA中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有效透光区LA的透光率,当有效透光区LA的背部集成感光元件以实现屏下感光元件的集成时,有效透光区LA能够满足感光元件对显示面板100透光率的更高要求。每条第一数据线110中,将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二子数据线112和位于第三显示区DA3的第三子数据线113相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布线区WA,从而将有效透光区LA周侧的空间合理利用。在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该布线区WA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第一子数据线111,能够为具有更高像素密度且具有有效透光区LA的显示面板100提供的数据线的布线可行性。
[0064] 如图1和图2,可选地,第二显示区DA2包括第一子显示区SD1,第一子显示区SD1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显示区DA1的一侧。第三显示区DA3包括第二子显示区SD2,第二子显示区SD2沿第二方向Y位于第一显示区DA1的一侧。
[0065] 在第一子显示区SD1,第一像素电路C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n列×m行排布,其中,m、n均为大于1的整数。
[0066] 第二显示区DA2可以仅包括第一子显示区SD1,但不是必须的。可选地,如图1,第二显示区DA2还可以包括第三子显示区SD3,第一显示区DA1和第三子显示区SD3分别位于第一显示区DA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DA1中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发光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C1中,一部分排布于第一子显示区SD1,一部分排布于第三子显示区SD3。
[0067]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子显示区SD3中发光元件、像素电路以及导线的排布方式、相互连接方式等结构与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类似,因此,以下将对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的发光元件、像素电路以及导线的结构进行说明,对第三子显示区SD3不再详述。
[0068] 如图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布线区WA包括第一子布线区SW1、第二子布线区SW2和第三子布线区SW3。沿第二方向Y,第一子布线区SW1位于第二子显示区SD2和有效透光区LA之间。沿第一方向X,第二子布线区SW2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和有效透光区LA之间。沿第二方向Y,第三子布线区SW3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远离第二子显示区SD2的一侧。第一子数据线111由第一子布线区SW1经第二子布线区SW2延伸至第三子布线区SW3,并在第三子布线区SW3与第二子显示区SD2的分界位置与第二子数据线112电连接。
[0069] 在上述本实施例中,第三子布线区SW3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远离第二子显示区SD2的一侧,使得布线区WA对第一子显示区SD1远离第二子显示区SD2的一侧的区域加以利用,提高第一子数据线111可设置的范围,从而便于容纳更多的第一子数据线111。当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子显示区DA1的远离第二显示区DA2的一侧为非显示区NA时,第三子布线区SW3与非显示区NA相邻设置,从而对显示面板100的外边框区域(主要为非显示区NA)加以利用,进一步提高第一子数据线111的可设置面积。
[0070] 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4例如是将图3中Q2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071] 如图3和图4,可选地,第二显示区DA2可以不限于包括第一子显示区SD1,还可以包括第三子显示区SD3。第一显示区DA1和第三子显示区SD3分别位于第一显示区DA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第三显示区DA3可以不限于包括第二子显示区SD2,还可以包括第四子显示区SD4。第二子显示区SD2和第四子显示区SD4分别位于第一显示区DA1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三子显示区SD3中发光元件、像素电路以及导线的排布方式、相互连接方式等结构与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类似,因此,以下将对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的发光元件、像素电路以及导线的结构进行说明,对第三子显示区SD3不再详述。
[0072] 在本实施例中,布线区WA包括第一子布线区SW1,沿第二方向Y,第一子布线区SW1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和第二子显示区SD2之间。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第一子布线区SW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第一子布线区SW1既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和第二子显示区SD2之间,也位于有效透光区LA和第二子显示区SD2之间。
[0073] 同一第一数据线110中,第一子布线区SW1的第一子数据线111将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的第二子数据线112与位于第二子显示区SD2的第三子数据线113电连接。在上述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布线区SW1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和第二子显示区SD2之间,即第一子布线区SW1同时与第一子显示区SD1和第二子显示区SD2相邻设置,使得第一子显示区SD1、第一子布线区SW1、第二子显示区SD2形成距离紧密的排列方式,从而很大程度降低第一子数据线111的长度,更便于实现第一子显示区SD1的第二子数据线112与位于第二子显示区SD2的第三子数据线113之间的就近连接,降低第一数据线110在显示面板100上布线的复杂程度的同时,也能降低第一数据线110自身电阻负载产生的压降影响。
[0074] 如图4,可选地,布线区WA还包括第五子布线区SW5,沿第二方向Y,第五子布线区SW5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和第四子显示区SD4之间。第一子数据线111还可以位于第五子布线区SW5。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第五子布线区SW5既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和第四子显示区SD4之间,也位于有效透光区LA和第四子显示区SD4之间。同一第一数据线110中,第五子布线区SW5的第一子数据线111将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的第二子数据线112与位于第四子显示区SD4的第三子数据线113电连接。
[0075]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3和图4,位于第二子显示区SD2且靠近第一子显示区SD1的多个第三像素电路C3和/或第三发光元件L3,沿靠近第一子显示区SD1的方向,尺寸逐渐减小。通过缩小临近第一子显示区SD1的第二子显示区SD2的部分像素电路C3和/或第三发光元件L3的尺寸,可以提供更多的布线空间,便于显示面板的布线设计。
[0076]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6例如是将图5中Q3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077] 如图5和图6,第二显示区DA2可以第二显示区DA2包括第一子显示区SD1,第一子显示区SD1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显示区DA1的一侧。第三显示区DA3包括第二子显示区SD2,第二子显示区SD2沿第二方向Y位于第一显示区DA1的一侧。
[0078] 在第一子显示区SD1,第一像素电路C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n列×m行排布,其中,m、n均为大于1的整数。
[0079] 如图6,布线区WA包括第一子布线区SW1和第四子布线区SW4。沿第二方向Y,第一子布线区SW1位于第二子显示区SD2和有效透光区LA之间。第四子布线区SW4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第i行和第i+1行之间,其中,1
[0080] 第四子布线区SW4的数量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等其它数量,其数量可以根据第一数据线110的数量调整。
[0081] 在上述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数据线111经由第四子布线区SW4与第二子数据线112电连接,其中第四子布线区SW4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第i行和第i+1行之间,从而对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相邻行像素电路之间的区域加以利用。第四子布线区SW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第一子显示区SD1与第二子显示区SD2之间的区域较小时,通过对第一子显示区SD1中相邻行像素电路之间的区域合理利用,能够保证第一子数据线111仍然具有足够的布置区域,提高将第二子数据线112与第三子数据线113相互电连接的布线可行性。
[0082]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LU1包括多种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L1,第二发光单元LU2包括多种颜色的第二发光元件L2,第三发光单元LU2包括多种颜色的第三发光元件L3。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LU1对应,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LU2对应。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与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
[0083] 本文中,以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与第一发光单元LU1一一对应、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与第二发光单元LU2一一对应为例进行说明。在其它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可以与若干数量的第一发光单元LU1对应,其中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中的一个第一像素电路C1与对应的若干同种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L1电连接。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也可以与若干数量的第二发光单元LU2对应,其中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中的一个第二像素电路C2与对应的若干同种颜色的第二发光元件L2电连接。
[0084] 第一发光单元LU1例如是包括红色的第一发光元件、绿色的第一发光元件以及蓝色的第一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单元LU2例如是包括红色的第二发光元件、绿色的第二发光元件以及蓝色的第二发光元件。
[0085] 如图6,以该实施例为例,沿第二方向Y,与同一列中同种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C1共用同一第二子数据线112。因此,在显示面板100上,物理位置上处于同一列且同种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L1在被驱动发光时,实际通过同一数据线接收数据信号,从而更容易兼容现有的驱动芯片,无需对驱动芯片进行较大的变动。沿第二方向Y,与同一列中同种颜色的第二发光元件L2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C2共用同一第二数据线120。因此,物理位置上处于同一列且同种颜色的第二发光元件L2在被驱动发光时,实际通过同一数据线接收数据信号,容易兼容现有的驱动芯片。
[0086] 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的排布方式,以及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的排布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以下将示例其中一些可选的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例中,以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沿预设方向依次排布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可以排布在虚拟三角形的顶点上,即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呈Delta(Δ)结构排布,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L1还可以呈Pentiel结构等其它形式排布。第二发光单元LU2、第三发光单元LU3的排布方式同理也可以是多样的。
[0087]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8例如是将图7中Q4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088] 可选地,在第一显示区DA1,第一发光单元LU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对齐排布。在第二显示区DA2,第二发光单元LU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对齐排布。具体地,在第一显示区DA1,第一发光单元LU1排布为多行及多列,每列第一发光单元LU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LU1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多个列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其中,将其中一列第一发光单元LU1沿第一方向X平移,能够与另一列第一发光单元LU1重合。在第二显示区DA2,第二发光单元LU2排布为多行及多列,将其中一列第二发光单元LU2沿第一方向X平移,能够与另一列第二发光单元LU2重合。
[008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均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交替排布。具体地,在第二显示区DA2,多个像素单元排布为多行及多列,其中,每行像素单元中,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交替排布。每列像素单元中,多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在第二方向Y上依次排布,或者多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在第二方向Y上依次排布。
[0090] 如前所述,第二显示区DA2中,沿第二方向Y,与同一列中同种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C1共用同一第二子数据线112,与同一列中同种颜色的第二发光元件L2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C2共用同一第二数据线120。在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第二发光单元LU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对齐排布,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与对应第二发光单元LU2的基本处于相同的物理位置,第二数据线120基本穿过自身对应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LU2所在的位置,因此,在第二发光单元LU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对齐排布时,上述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的排布方式更便于第二显示区DA2中的第二数据线120与第三显示区DA3中的第二数据线120就近连接。
[0091]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0例如是将图9中Q5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092] 可选地,在第一显示区DA1,第一发光单元LU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对齐排布。在第二显示区DA2,第二发光单元LU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对齐排布。
[009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均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沿第一方向X,所有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位于所有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靠近第一显示区DA1的一侧。
[0094] 如前所述,第二显示区DA2中,沿第二方向Y,与同一列中同种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C1共用同一第二子数据线112,与同一列中同种颜色的第二发光元件L2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C2共用同一第二数据线120。在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DA2中,所有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位于所有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靠近第一显示区DA1的一侧,则多条第二子数据线112均排布于多条第二数据线120靠近第一显示区DA1的一侧,多条第二子数据线112更靠近第二子显示区SD2,从而更便于第二子数据线112与位于第二子显示区SD2(第三显示区DA3)的对应第三子数据线113就近连接。
[0095]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2例如是将图11中Q6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096] 可选地,在第一显示区DA1,第一发光单元LU1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错排布。在第二显示区DA2,第二发光单元LU2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错排布。由于第一发光单元LU1和第二发光单元LU2均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错排布,使得第一发光单元LU1和第二发光单元LU2更加均匀排布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避免发光单元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对齐排布且像素密度较低时显示面板100产生的亮线或暗线的缺陷,能够在像素密度较低时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009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均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依次交替排布。
[0098] 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二显示区DA2中,像素电路单元的排布结构上,每列像素电路单元包含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二像素电路单元CU2,从而每列像素电路单元占据的区域均延伸有一条第二数据线120和一条第二子数据线112,从而在第一发光单元LU1和第二发光单元LU2均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错排布的前提下,更便于第二显示区DA2中的第二数据线120与第三显示区DA3中的第二数据线120就近连接。
[0099]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4例如是将图13中Q7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100] 可选地,第二显示区DA2还包括虚拟像素电路DC,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虚拟像素电路DC的尺寸均小于第三像素电路C3的尺寸。其中,像素电路的尺寸即该像素电路所包含的电路结构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小。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虚拟像素电路DC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均小于第三像素电路C3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使得沿第一方向X的相同长度上,可以排布的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虚拟像素电路DC的总数量,大于可以排布的第三像素电路C3的数量。
[0101] 在本实施例中,虚拟像素电路DC可以是具有基本完整的可驱动发光元件发光的电路结构的单元,例如虚拟像素电路DC的结构与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大致相同。然而,虚拟像素电路DC不与任何发光元件电连接。通过设置在第二显示区DA2设置预设数量的虚拟像素电路DC,并且将虚拟像素电路DC与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共同排布,一方面能够通过虚拟像素电路DC填补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相互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便于同一数据线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C1在第二方向Y上对齐设置,同一数据线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C2在第二方向Y上对齐设置;另一方面,当第二显示区DA2、第一显示区DA1的像素密度与第三显示区DA的像素密度不同时,通过在第一数据线110、第二数据线120分别连接预设数量的虚拟像素电路DC,使得第一数据线110的负载大小、第二数据线120的负载大小与第三数据线130的负载大小更趋于一致,缓解显示面板不同显示区的偏色问题。
[0102]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170、器件层180以及发光元件层190。器件层180位于衬底17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位于衬底170与器件层180之间的缓冲层。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设置于器件层180。发光元件层190位于器件层180背离衬底170的一侧,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和第三发光单元LU3设置于发光元件层190。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位于发光元件层190背离衬底170一侧的封装层、位于封装层背离衬底170一侧的盖板等。
[0103] 可选地,器件层180包括沿远离衬底170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多个金属层,第一数据线110、第二数据线120位于多个金属层,并且第一子数据线111与第二子数据线112、第三子数据线113中的至少一者位于不同的金属层中。通过将第一数据线110的一部分设置在于其它部分不同层的金属层中,避免第一数据线110的全部结构集中在同一金属层中,以更多的金属层提供更多的布线空间,提高显示面板100上可设置第一数据线110的数量,便于为高像素密度的显示面板100的提供稳定的数据信号。
[0104] 如图15,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金属层包括沿远离衬底170方向上设置的栅极金属层181、电容金属层182和源漏极金属层183。第二数据线120、第二子数据线112和第三子数据线11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栅极金属层181和电容金属层182中的至少一者。例如,第二数据线120、第二子数据线112和第三子数据线11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
183,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栅极金属层18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数据线110中,一部分第一数据线110的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栅极金属层181,一部分第一数据线110的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电容金属层182,从而在更多的金属层上分布第一数据线110,更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上可布置第一数据线110的数量,从而满足更高像素密度显示面板
100的可透光显示区数据信号的供给需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条第一数据线110中,其第一子数据线111的一部分位于栅极金属层181,另一部分位于电容金属层182。
[0105]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可选地,多个金属层包括沿远离衬底170方向上设置的栅极金属层181、电容金属层182、源漏极金属层183和第三金属层184。第二数据线120和第三子数据线11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第二子数据线112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和第三金属层184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子数据线112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栅极金属层181、电容金属层182和第三金属层184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第三金属层184。
[0106] 如前所述,像素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电容。本实施例中,栅极金属层181为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在的金属导电层,电容金属层182为电容的其中一个基板所在的金属导电层,源漏极金属层183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所在的金属导电层,第三金属层184为器件层103中任意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远离衬底101一侧的金属导电层,例如是供电线所在的金属导电层。
[0107]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8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其中图18例如是将图17中Q7区域局部放大示出。
[0108] 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信号线140以及第二信号线150。第一信号线14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子信号线141、第二子信号线142和第三子信号线143。其中,布线区WA设有第一子信号线141,第二显示区DA2设有第二子信号线142,第三显示区DA3设有第三子信号线143。通过将第一信号线140的第一子信号线141设置于布线区WA,保证第一子信号线141能够将同一第一信号线140的第二子信号线142、第三子信号线143电连接的同时,避免第一子信号线141延伸于有效透光区LA,从而降低布线结构对有效透光区LA光线的遮挡,提高有效透光区LA的透光率。
[0109] 每条第一信号线140连接有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即每条第一信号线140间接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L1、第二发光元件L2和第三发光元件L3,其中每条第一信号线140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L1、第二发光元件L2和第三发光元件L3基本位于同一行上,即,每条第一信号线140所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L1、第二发光元件L2和第三发光元件L3基本位于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同一直线上(被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同一直线穿过)。
[0110] 第一信号线140中,第二子信号线142和第三子信号线143基本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第三子信号线143沿第二方向Y排列。
[0111] 每条第一信号线140包括的第一子信号线141、第二子信号线142和第三子信号线143的数量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0上显示区的布置方式调整。如图17,可选地,第二显示区DA2包括第一子显示区SD1和第三子显示区SD3,第一显示区DA1和第三子显示区SD3分别位于第一显示区DA1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每条第一信号线140可以包括两条第二子信号线
142,其中一条第二子信号线142位于第一子显示区SD1,另一条第二子信号线142位于第三子显示区SD3,第一子信号线141将同一第一信号线140的两条第二子信号线142电连接。
[0112] 第二信号线150连接与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C3,并且第二信号线150延伸于第三显示区DA3。在本实施例中,每条第二信号线150电连接第三显示区DA3的一行第三像素电路C3,从而间接电连接第三显示区DA3的一行第三发光元件L3。每条第二信号线150基本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第二信号线150沿第二方向Y排列。
[0113] 第一信号线140、第二信号线分别可以是扫描线(Scan line)、参考电压信号线(Vref line)或光控制信号线(Emit line)。
[0114]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170、器件层180以及发光元件层190。器件层180位于衬底170上。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设置于器件层180。发光元件层190位于器件层180背离衬底170的一侧,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和第三发光单元LU3设置于发光元件层190。
[0115] 可选地,器件层180包括沿远离衬底170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多个金属层,第一子信号线141与第二子信号线142、第三子信号线143中的至少一者位于不同的金属层中。通过将第一信号线140的一部分设置在于其它部分不同层的金属层中,避免第一信号线140的全部结构集中在同一金属层中,以更多的金属层提供更多的布线空间,提高显示面板100上可设置第一信号线140的数量,便于满足高像素密度的显示面板100的要求。
[0116] 如图19,可选地,多个金属层包括沿远离衬底170方向上设置的栅极金属层181、电容金属层182和源漏极金属层183。第二子信号线142和第三子信号线143位于栅极金属层181和电容金属层182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子信号线141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子信号线142和第三子信号线143位于栅极金属层181,第一子信号线141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中。
[0117]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可选地,多个金属层包括沿远离衬底170方向上设置的栅极金属层181、电容金属层182、源漏极金属层183和第三金属层184。其中,第三子信号线143位于栅极金属层181和电容金属层182中的至少一者。第二子信号线142位于栅极金属层181、电容金属层182和第三金属层184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子信号线141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和第三金属层184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子信号线142和第三子信号线143位于栅极金属层181,第一子信号线141位于第三金属层18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多条第一信号线140中,一部分第一信号线140的第一子信号线141位于第三金属层184,一部分第一信号线140的第一子信号线141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从而在更多的金属层上分布第一信号线140,更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上可布置第一信号线140的数量,从而满足更高像素密度显示面板100的需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条第一信号线140中,其第一子信号线141的一部分位于第三金属层184,另一部分位于源漏极金属层183。
[0118]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根据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
[0119] 图2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2示出图21中Z‑Z向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00可以是上述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DA1、第二显示区DA2以及第三显示区DA3,第一显示区DA1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DA3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DA1包括有效透光区LA和位于有效透光区LA周侧的布线区WA。
[0120] 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其中第一表面S1为显示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200,该感光组件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S2侧,感光组件200与第一显示区DA1位置对应。可选地,感光组件200的感光面与有效透光区LA位置对应。
[0121] 感光组件200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200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光传感器。
[012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第一显示区DA1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DA3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D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200,实现例如图像采集装置的感光组件200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DA1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
[0123]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像素电路C1、第二像素电路C2和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一像素电路C1和第二像素电路C2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第三像素电路C3位于第三显示区DA3。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发光单元LU1、第二发光单元LU2和第三发光单元LU3。第一发光单元LU1阵列排布于第一显示区DA1,第二发光单元LU2阵列排布于第二显示区DA2,第三发光单元LU3阵列排布于第三显示区DA3。
[0124] 第一发光单元LU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L1,第二发光单元LU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L2,第三发光单元LU3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L3。第一像素电路C1与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电连接,第二像素电路C2与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L2对应电连接,第三像素电路C3与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电连接。
[0125]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数据线110、第二数据线120以及第三数据线130。第一数据线110连接与第一发光元件L1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C1和与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一数据线110包括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111、第二子数据线112和第三子数据线113,其中,布线区WA设有第一子数据线111,第二显示区DA2设有第二子数据线112,第三显示区DA3设有第三子数据线113。第二数据线120连接与第二发光元件L2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C2和与第三发光元件L3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C3。第一数据线110、第二数据线120以及第三数据线130传输的信号类型相同,均用于传输数据信号。
[012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布线区WA设有第一子数据线111,第二显示区DA2设有第二子数据线112,第三显示区DA3设有第三子数据线113。第一像素电路C1以及第一数据线110均设置在有效透光区LA外部,从而减少有效透光区LA中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有效透光区LA的透光率,当有效透光区LA的背部集成感光元件200以实现屏下感光元件的集成时,有效透光区LA能够满足感光元件200对显示面板100透光率的更高要求。每条第一数据线110中,将位于第二显示区DA2的第二子数据线112和位于第三显示区DA3的第三子数据线113相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111位于布线区WA,从而将有效透光区LA周侧的空间合理利用。该布线区WA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第一子数据线111,能够为具有更高像素密度且具有有效透光区LA的显示面板100提供的数据线的布线可行性。
[0127] 虽然已经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0128]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