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电子设备

申请号 CN201910612584.0 申请日 2019-06-30 公开(公告)号 CN110336117B 公开(公告)日 2021-10-22
申请人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明人 彭致勇; 向元彬; 姚坤; 龙卫;
摘要 本 申请 提供一种穿戴式 电子 设备,包括显示部、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以及第三天线,显示部包括第一边框以及第二边框。第一天线设置于第一边框,第一天线用于收发Wi‑Fi 信号 。第二天线设置于第一边框且与第一天线相间隔,第二天线用于收发Wi‑Fi信号。第三天线设置于第二边框,第三天线分别与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相间隔,第三天线用于收发长期演进LTE信号。本申请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收发Wi‑Fi信号,实现了Wi‑Fi信号的多输入和多输出,可以减少用户在佩戴或者持握穿戴式电子设备时对天线信号的干扰,此外,通过第三天线用于收发长期演进LTE信号,可以实现穿戴式电子设备接收和发射不同的信号,进而扩大穿戴式电子设备的通信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部,所述显示部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以及两个连接框,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一边框相间隔,两个所述连接框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之间,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均包括直边框,所述显示部还包括中框板,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二边框相间隔且围设于所述中框板的周缘;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中框板之间相间隔以形成第一间隔缝隙,所述第一边框设有贯通所述第一边框的第一贯通缝隙;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中框板之间相间隔以形成第二间隔缝隙,所述第一边框设有贯通所述第一边框的第二贯通缝隙;
第一天线,所述第一间隔缝隙与所述第一贯通缝隙连通以在所述第一边框形成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仅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框的直边框,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收发Wi‑Fi信号
第二天线,所述第二间隔缝隙与所述第二贯通缝隙连通以在所述第一边框形成所述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仅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框的直边框且与所述第一天线相间隔,所述第一天线的辐射端与所述第二天线的辐射端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天线用于收发Wi‑Fi信号;
第三天线,所述第三天线仅设置于所述第二边框的直边框,所述第三天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相间隔且与两个所述连接框相间隔,所述第三天线用于收发长期演进LTE信号;以及
穿戴部,所述穿戴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显示面,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分别设置于所述显示面的相间隔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均为金属边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中框板间隔以形成第三间隔缝隙,所述第二边框设有贯通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三贯通缝隙,所述第三间隔缝隙与所述第三贯通缝隙连通以在所述第二边框形成所述第三天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缝隙、所述第二间隔缝隙、所述第三间隔缝隙、所述第一贯通缝隙、所述第二贯通缝隙以及所述第三贯通缝隙均填充有绝缘介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频段切换电路、第二频段切换电路以及第三频段切换电路,所述第一频段切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频段切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二天线,所述第三频段切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三天线,所述第一频段切换电路、所述第二频段切换电路和所述第三频段切换电路分别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所述第三天线的频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天线还用于收发GPS信号,所述显示部还包括显示面、底壳以及第四天线,所述显示面与所述底壳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天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和所述底壳之间,所述第四天线用于收发Wi‑Fi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还包括天线支架,所述天线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二边框之间,所述第四天线设置于所述天线支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五天线,所述第五天线设置于所述穿戴部,所述第五天线用于收发5G信号。

说明书全文

穿戴式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穿戴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手环、智能手表等穿戴式电子设备。天线是实现穿戴式电子设备的通信或交互功能的主要电子元件,也是不可或缺的电子元件之一。穿戴式电子设备内部通过设置不同的天线来实现不同的功能,穿戴式电子设备信号强度如何提高成为当前的研究课题。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以解决以上问题。
[0004]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显示部、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以及第三天线,显示部包括第一边框以及第二边框。第一天线设置于第一边框,第一天线用于收发Wi‑Fi信号。第二天线设置于第一边框且与第一天线相间隔,第二天线用于收发Wi‑Fi信号。第三天线设置于第二边框,第三天线分别与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相间隔,第三天线用于收发长期演进LTE信号。
[0006]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部还包括显示面,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分别设置于显示面的相间隔的两侧。
[0007]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均为金属边框,显示部还包括中框板,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连接且围设于中框板的周缘。
[0008]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边框与中框板间隔以形成第一间隔缝隙、第二间隔缝隙,第一边框设有贯通第一边框的第一贯通缝隙、第二贯通缝隙,第一间隔缝隙与第一贯通缝隙连通以在第一边框形成第一天线,第二贯通缝隙与第二贯通缝隙连通以在第一边框形成第二天线;第二边框与中框板间隔以形成第三间隔缝隙,第二边框设有贯通第二边框的第三贯通缝隙,第三间隔缝隙与第三贯通缝隙连通以在第二边框形成第三天线。
[0009]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隔缝隙、所述第二间隔缝隙、所述第三间隔缝隙、所述第一贯通缝隙、所述第二贯通缝隙以及所述第三贯通缝隙均填充有绝缘介质。
[001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穿戴式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频段切换电路、第二频段切换电路以及第三频段切换电路,所述第一频段切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频段切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二天线,所述第三频段切换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三天线,所述第一频段切换电路、所述第二频段切换电路和所述第三频段切换电路分别用于切换所述第一天线、所述第二天线和所述第三天线的频段。
[001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天线还用于收发GPS信号,显示部还包括显示面、底壳以及第四天线,显示面与底壳相对设置,第四天线设置于显示面和底壳之间,第四天线用于收发Wi‑Fi信号。
[001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部还包括天线支架,天线支架连接于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之间,第四天线设置于天线支架。
[001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部还包括连接框,连接框连接于第一边框以及第二边框之间,穿戴式电子设备还包括穿戴部,穿戴部连接于连接框。
[0014]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穿戴式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五天线,第五天线设置于穿戴部,第五天线用于收发5G信号。
[0015] 本申请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收发Wi‑Fi信号,进而实现Wi‑Fi信号的多输入和多输出,可以减少用户在佩戴或者握持可穿戴式电子设备时对天线信号的干扰,此外,通过第三天线可用于收发长期演进LTE信号,可以实现穿戴式电子设备接收和发射不同的信号,进而扩大穿戴式电子设备的通信范围。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剖面图。
[0019]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剖面图。
[0020]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剖面图。
[0021]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3]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穿戴式电子设备100可以为但不限于手环、智能手表、无线机等电子装置。本申请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设备100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
[0024] 请参阅图1和图2,穿戴式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部110、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以及第三天线140,显示部110包括第一边框111以及第二边框112,第一天线120设置于第一边框111,第一天线120用于收发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信号,第二天线130设置于第一边框111且与第一天线120相间隔,第二天线130收发Wi‑Fi信号,第三天线140设置于第二边框112,第三天线140分别与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相间隔,第三天线140用于收发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信号。
[0025] Wi‑Fi信号为基于Wi‑Fi技术进行无线传输的信号,Wi‑Fi信号用于接入无线局域网络,以实现网络通信,Wi‑Fi信号包括2.4GHz频段与5GHz频段。长期演进LTE信号是基于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制定的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停通信系统)技术标准进行传输的长期演进LTE信号,其用于接入无线通讯网络,以实现无线通讯。长期演进LTE信号可以分为低频射频信号(Low band,简称LB)、中频射频信号(Middle band,简称MB)、高频射频信号(High band,简称HB)。其中,LB包括的频率范围为700MHz至960MHz,MB包括的频率范围
1710MHz至2170MHz,HB包括的频率范围为2300MHz至2690MHz。
[002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100,通过第一天线120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第二天线130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从而可以使Wi‑Fi信号通过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还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从而改善通信质量。同时,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还通过第三天线140接收和发射长期演进LTE信号,从而可以实现穿戴式电子设备100接收和发射不同种类的信号(例如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接收和发射长期演进LTE信号),能够扩大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通信范围。此外,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彼此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之间的信号干扰,确保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稳定地接收和发射信号。
[0027]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部110还包括连接框113以及中框板114,第二边框112与第一边框111相间隔且围设于中框板114的边缘并连接于中框板114,连接框113设置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两个连接框113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之间,第一边框111、连接框113、第二边框112以及连接框113依次首尾相连并围设形成大致的框状结构,其中显示部110可以由软质材料或者硬质材料制成。
[0028]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穿戴式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面117以及与显示面117相对的底壳118,显示面117以及底壳118分别设置于显示部110的两侧。显示面117可以为触控显示面或其他起到显示影像画面功能的表面,其中,显示面117、第一边框111、第二边框112、连接框113以及中框板114共同围合形成收容空间,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元件可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分别设置于显示面117的平行间隔的两侧,即第一边框111与第二边框112平行间隔设置。
[002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均为金属边框,例如可以由合金、不锈合金等材料制成。
[0030]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20为缝隙天线。具体地,第一边框111与中框板114之间相间隔以形成第一间隔缝隙1152,第一边框111设有贯通第一边框111的第一贯通缝隙1151,第一间隔缝隙1152与第一贯通缝隙1151连通以在第一边框111形成第一天线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贯通缝隙1151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天线120的两端。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贯通缝隙1151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贯通缝隙1151与第一间隔缝隙
1152连通,另一个第一贯通缝隙1151与第一间隔缝隙1152由中框板114间隔开。
[0031] 具体地,第一贯通缝隙1151使第一边框111大致形成彼此间隔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间隔缝隙1152位于中框板114与第一边框111的第一部分之间,第一贯通缝隙1151与第一间隔缝隙1152连通,使得第一边框111的第一部分形成大致相对中框板114独立的第一天线120。
[0032] 第一间隔缝隙1152的长度大致等于第一天线120的长度。通过第一间隔缝隙1152与第一贯通缝隙1151连通以在第一边框111形成第一天线120,第一天线120直接外露,避免了内部电子器件对第一天线120的干扰,进而增加第一天线120收发Wi‑Fi信号的强度。在工艺和成本方面,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第三天线140形成于金属边框,均为金属制成,这样形成天线可以减少穿戴式电子设备100额外设置单独的第一天线120工序,降低了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0033] 上述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仅为描述方便,并不具有限定作用;图中的缝隙宽度仅为示意宽度,不代表实际的缝隙的宽度;图中的缝隙长度仅为示意长度,不代表实际缝隙的长度。
[0034]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天线130也可以为和第一天线120结构相同的缝隙天线。具体地,第一边框111与中框板114之间相间隔以形成第二间隔缝隙1162,第一边框111设有贯通第一边框111的第二贯通缝隙1161,第二间隔缝隙1162与第二贯通缝隙1161连通以在第一边框111上形成第二天线13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贯通缝隙1161有两个(图
2),分别位于第二天线130的两端。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二贯通缝隙1161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贯通缝隙1161与第二间隔缝隙1162连通,另一个第二贯通缝隙1161与第二间隔缝隙1162由中框板114间隔开。
[0035] 具体地,第二贯通缝隙1161使第一边框111大致形成彼此间隔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二间隔缝隙1162位于中框板114与第一边框111的第三部分之间,第二贯通缝隙1161与第二间隔缝隙1162连通,使得第一边框111的第三部分大致形成相对中框板114独立的第二天线130。同时,第二间隔缝隙1162与第一间隔缝隙1152连通,第二贯通缝隙1161与第一贯通缝隙1151连通,使得第二天线130与第一天线120彼此相互间隔,从而能够减少第二天线130与第一天线120在收发信号的过程中相互造成的干扰的情况。
[0036] 第二间隔缝隙1162的长度大致与第二天线130的长度相同。利用第二间隔缝隙1162与第二贯通缝隙1161连通以在第一边框111上形成第二天线130,第二天线130直接外露,避免了内部电子器件对第二天线130的干扰,进而增加第二天线130收发Wi‑Fi信号的强度。在工艺和成本方面,这样形成天线可以减少穿戴式电子设备100额外设置单独的第二天线130的工序,降低了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0037] 上述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仅为描述方便,并不具有限定作用;图中的缝隙宽度仅为示意宽度,不代表实际的缝隙的宽度;图中的缝隙长度仅为示意长度,不代表实际缝隙的长度。
[003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100,通过设置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当用户手握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而遮蔽其中一者时,穿戴式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两者中未被遮蔽的一者进行收发Wi‑Fi信号,进而减少了用户佩戴或者持握穿戴式电子设备100时对天线收发Wi‑Fi信号的干扰。
[0039] 请结合图2或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120的接地端设置在朝向第二贯通缝隙1161的一侧,第一天线120的辐射端设置在与第二天线130相背的一侧。第二天线130的接地端设置在朝向第一贯通缝隙1151的一侧,第二天线130的辐射端设置在与第一天线120相背的一侧。如此,第一天线120的辐射端与第二天线130的辐射端相背设置,能够增大两个天线的辐射端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少两个天线在收发信号的过程中相互造成的干扰。
[004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天线130还可用于收发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即,第二天线130可以收发Wi‑Fi信号与收发GPS信号,能够实现穿戴式电子设备100接收和发射不同种类的信号(例如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接收和发射GPS信号),能够扩大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通信范围。
[0041]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天线140也可以为和第一天线120(或第二天线130)结构相同的缝隙天线。具体地,第二边框112与中框板114之间相间隔以形成第三间隔缝隙1172,第二边框112设有贯通第二边框112的第三贯通缝隙1171,第三间隔缝隙1172与第三贯通缝隙1171连通以在第二边框112上形成第三天线140。本实施例中,第三贯通缝隙
1171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三天线140的两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贯通缝隙1171有一个(图
4),位于第三天线140的一端。
[0042] 具体地,第三贯通缝隙1171使第二边框112大致形成彼此间隔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第三间隔缝隙1172位于中框板114与第二边框112的第五部分之间,第三贯通缝隙1171与第三间隔缝隙1172连通,使得第二边框112的第五部分形成大致相对中框板114独立的第三天线140。其中,第三间隔缝隙1172的长度大致与第三天线140的长度相同。利用第三间隔缝隙1172与第三贯通缝隙1171连通以在第二边框112上形成第三天线140,第三天线
140直接外露,避免了内部电子器件对第三天线140的干扰,进而增加第三天线140收发长期演进LTE信号的强度。在工艺和成本方面,这样形成天线可以减少穿戴式电子设备100额外设置单独的第三天线140的工序,降低了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0043] 上述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仅为描述方便,并不具有限定作用;图中的缝隙宽度仅为示意宽度,不代表实际的缝隙的宽度;图中的缝隙长度仅为示意长度,不代表实际缝隙的长度。
[004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三天线140的长度可以是第三天线140在收发长期演进LTE的低频射频信号时工作频段的λ/4或者3λ/4,或者,也可以是其他的长度,只需满足第三天线140收发信号的频段即可。
[00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缝隙1152、第二间隔缝隙1162、第三间隔缝隙1172、第一贯通缝隙1151、第二贯通缝隙1161以及第三贯通缝隙1171内均可以设有绝缘材料,以增强第一天线120与显示部110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以及第二天线130与显示部110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进而增强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的整体强度,同时也可以增加显示部110的整体强度。填充的绝缘材料可以为塑胶或者橡胶等,两者可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等工艺形成固定。
[004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可均为非金属边框,例如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可以由塑胶或橡胶等材料制成,而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形成于非金属边框。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可以设置为非缝隙天线的形式,例如可以直接将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内置于第一边框111,第三天线140内置于第二边框112内,具体地,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均可以设置安装槽(图中未示出),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分别收容于相应的安装槽内,例如安装槽可设置在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的内侧面或者端面,其中内侧面限定收容空间内;端面是指沿第一边框111厚度方向的表面。安装槽内可设有导电触点(图中未示出),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可通过对应的导电触点与电路板设置的馈点进耦接,由于塑胶或橡胶材料对天线的信号基本不会产生干扰,通过将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分别设置于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内,可起到保护天线及美观的作用。
[004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中的任意一者为非金属边框,另外一者为金属边框,例如,第一边框111为金属边框,第二边框112为非金属边框,其中第一边框111可通过开设缝隙形成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而第三天线140可直接内置于第二边框112内。
[004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也可以通过激光直接成型技术(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直接印刷技术(Print Direct Structuring,PDS)、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形式成型或连接于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在此不作赘述。
[0049] 请再次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一频段切换电路150、第二频段切换电路160和第三频段切换电路170,第一频段切换电路150连接于第一天线120,第一频段切换电路150用于切换第一天线120收发Wi‑Fi信号的频段;第二频段切换电路160连接于第二天线130,第二频段切换电路160用于切换第二天线130收发Wi‑Fi信号的频段;第三频段切换电路170连接于第三天线140,第三频段切换电路170用于切换第三天线140收发长期演进LTE信号的频段。
[0050] 具体地,第一频段切换电路150、第二频段切换电路160和第三频段切换电路170均包括开关及匹配电路。例如,第一频段切换电路150(或第二频段切换电路160)包括两个匹配电路,开关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匹配电路连接,以切换第一天线120(或第二天线130)收发不同频段的Wi‑Fi信号。第三频段切换电路170包括三个匹配电路,开关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匹配电路连接,以切换第三天线140收发不同频段的长期演进LTE信号。开关可以为单刀三掷开关,匹配电路为不同电容值的电容器,开关的动端连接于天线的频段切换点,开关的不动端进行接地。
[0051] 以第三频段切换电路170为例:三个匹配电路的电容值分别与第三天线140对应的频段设置,以通过第三频段切换电路170实现LTE信号在LB(700MHz‑960MHz)、MB(1710MHz‑2170MHz)、HB(2300MHz‑2690MHz)三频段的切换。
[0052] 三个匹配电路可以分别为电容器、电感器和LC电路(即电感器和电容器并列的电路)中的一个,并组合成与开关相连接的电路。相应地,对应的电容器、电感器或LC电路的值根据第一天线120对应的频段设置。同样地,对于拥有多个频段的第一天线120以及第二天线130,也可以设置与第一天线120以及第二天线130对应的频段切换电路,以控制第一天线120以及第二天线130收发不同频段的信号,在此不作赘述。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与第一天线120耦接的若干数量的第一馈电点,与第二天线130耦接的若干第二馈电点,以及与第三天线140耦接的第三馈电点等,用于馈入电流信号,以便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以及第三天线140辐射对应的信号。
[0054] 辐射端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四天线181,第四天线181设置在第一边框111以及第二边框112之间,第四天线181可用于收发Wi‑Fi信号和收发GPS信号。
[0055] 具体地,第四天线181设置于显示面117和底壳118之间,即第四天线181收容于收容空间内,以使第四天线181内置于穿戴式电子设备100内部形成隐蔽。
[0056] 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天线181也可设置在底壳118。第四天线181可以是IFA (inverted‑F Antenna,倒F天线)、Loop antenna(环形天线)、Slot antenna(缝隙天线)。
[0057] 由于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均可收发Wi‑Fi信号,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增加第四天线181收发Wi‑Fi信号,从而可以使Wi‑Fi信号通过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还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从而改善通信质量。此外,在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四天线181中的任意两者被遮蔽而不能收发Wi‑Fi信号时,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能够通过另外没有被遮蔽的天线收发Wi‑Fi信号,进而可以减少用户手握干扰Wi‑Fi信号的收发。另外,通过将第四天线181设置在第一边框111以及第二边框112之间,可以减少第四天线181与其他天线(例如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相互干扰的情况。
[005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显示部110还包括天线支架119,天线支架119连接于第一边框111与第二边框112之间,第四天线181设置于天线支架119上,第四天线181可以通过激光直接成型技术、直接印刷技术、柔性电路板等形式成型或连接于支架上。例如第四天线181为倒F天线时,天线支架119可以设置为“F”型的结构,第四天线181可通过PDS或者LDS等工艺设置在天线支架119上。此外,第四天线181还可以直接设置在中框板114上。
[005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5,第四天线181的接地端设置在朝向第二天线130的辐射端的一侧,第四天线181的辐射端设置在朝向第三天线140的接地端的一侧。如此,第四天线181的辐射端与第二天线130的辐射端相距较远,并且第四天线181的辐射端与第三天线140的辐射端相距较远,从而能够减少天线之间(第四天线181与第二天线130之间、第四天线181与第三天线140之间)在收发信号的过程中相互造成的干扰。
[0060]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穿戴部180,其中穿戴部180连接于连接框113,以通过磁性吸附、卡扣结构等可拆卸的方式与显示部110进行连接,穿戴部180的两端可分别与连接框113连接,以大致形成环状,进而通过环状固定于用户的穿戴部180位(如手腕)。在本实施例中,穿戴部180为表带,其中表带可以由塑胶、金属、皮带、布带等材料制成,或者,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同时制成。
[0061] 通过将穿戴部180连接于连接框113,以使穿戴部180与第一边框111以及第二边框112之间未连接,这样可以减少穿戴部180对第一天线120以及第二天线130的干扰,例如当穿戴部180为金属表带时,由于金属对天线的信号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此时,将穿戴部180连接于连接框113可以减少穿戴部180对第一天线120和第二天线130的干扰。
[0062]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五天线190,第五天线190嵌设在穿戴部180上,第五天线190用于收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信号。穿戴式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第五天线190接入无线通讯网络,进而实现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其中,5G信号的频段包括N78(3.3GHz‑3.6GHz)和N79(4.8GHz‑5GHz),第五天线190可以通过对应的频段切换电路切换不同的频段。
[006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穿戴部180设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穿戴部180分别连接于连接框113,且两个穿戴部180相互连接以形成环状,进而通过环状固定于用户的手臂或者其他部位。
[006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穿戴部180也可以连接于第一边框111或第二边框112,或者同时连接于第一边框111以及第二边框112。
[0065]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100,通过第一天线120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第二天线130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从而可以使Wi‑Fi信号通过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还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从而改善通信质量。同时,穿戴式电子设备100还通过第三天线140接收和发射长期演进LTE信号,从而可以实现穿戴式电子设备100接收和发射不同种类的信号(例如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接收和发射长期演进LTE信号),能够扩大穿戴式电子设备100的通信范围。此外,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彼此间隔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之间的信号干扰,确保第一天线120、第二天线130和第三天线140稳定地接收和发射信号。
[0066]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