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

申请号 CN202311482398.2 申请日 2023-11-08 公开(公告)号 CN118011764A 公开(公告)日 2024-05-10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加藤秀男;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钟表,能够容易地增加 表盘 的设计变化。钟表具有 机芯 和表盘,机芯具有:第一 指针 轴,其安装有第一指针;第二指针轴,其安装有第二指针;以及调速 擒纵机构 ,其包括 摆轮 游丝机构和轴支承摆轮游丝机构的摆轮游丝机构 轴承 ,表盘具有下板和上板,下板具有下板环部和 框架 部,上板具有上板环部和桥部,在下板形成有下板开口,在上板形成有上板开口,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板开口的下方,下板开口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板开口的下方,桥部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它们分别能够供第一指针轴和第二指针轴贯穿插入;以及第三贯通孔,其形成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摆轮游丝机构轴承重叠的 位置 。
权利要求

1.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钟表具有:
机芯,其具有多个钟表部件;以及
表盘,其设置于所述机芯的上方,
所述机芯具有:第一指针轴,其安装有第一指针;第二指针轴,其安装有第二指针;以及调速擒纵机构,其包括摆轮游丝机构和对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进行轴支承的摆轮游丝机构轴承
所述表盘具有下板和设置于所述下板的上板,
所述下板具有沿着外周设置的下板环部和与所述下板环部的内周连接的框架部,所述上板具有沿着外周设置的上板环部和与所述上板环部的内周连接的桥部,在所述下板形成有由所述下板环部和所述框架部划分出的下板开口,
在所述上板形成有由所述上板环部和所述桥部划分出的上板开口,
所述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
所述下板开口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
所述桥部具有:分别能够供所述第一指针轴和所述第二指针轴贯穿插入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以及形成于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重叠的位置的第三贯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板具有标识显示部,该标识显示部位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显示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钟表具有安装于所述上板的表面的功能零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零件包括:
储能刻度零件,其显示储能针的刻度;
小秒针刻度零件,其显示小秒针的刻度;
装饰环,其设置于包围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的周围的位置;以及
整点标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部具备:形成有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第一支承桥部;形成有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第二支承桥部;形成有所述第三贯通孔的第三支承桥部;以及除此以外的桥部,所述第一支承桥部、所述第二支承桥部、所述第三支承桥部的宽度尺寸比其他的桥部的宽度尺寸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指针和所述第二指针是从储能针、小秒针、计时针、月相显示针、日期显示针中选择的指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盘的平面中心位置,同轴地配置有安装有时针的时针轴和安装有分针的分针轴,
所述第一指针轴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12点方向,
所述第二指针轴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6点方向,
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9点方向,
所述第一指针是所述储能针,
所述第二指针是所述小秒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板具有标识显示部,该标识显示部位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显示标识,所述标识显示部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3点方向。

说明书全文

钟表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钟表。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由基板和配设在该基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至少一方的装饰板构成的装饰表盘的钟表。基板具有一个以上的开口部或透明部,装饰板具有切口、窗等装饰部。形成于基板的开口部等和形成于装饰板的装饰部在俯视观察时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以相同的尺寸形成,成为经由开口部以及装饰部能够目视到机芯的一部分、轴承的红宝石等的设计。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96086号公报发明内容
[0004] 基板、装饰板除了开口部、装饰部以外,形成为平板状,因此仅配设于最上面的基板或装饰板露出。因此,限制了表盘的设计变化。
[0005] 本发明的钟表的特征在于,该钟表具有:机芯,其具有多个钟表部件;以及表盘,其设置于所述机芯的上方,所述机芯具有:第一指针轴,其安装有第一指针;第二指针轴,其安装有第二指针;以及调速擒纵机构,其包括摆轮游丝机构和对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进行轴支承的摆轮游丝机构轴承,所述表盘具有下板和设置于所述下板的上板,所述下板具有沿着外周设置的下板环部和与所述下板环部的内周连接的框架部,所述上板具有沿着外周设置的上板环部和与所述上板环部的内周连接的桥部,在所述下板形成有由所述下板环部和所述框架部划分出的下板开口,在所述上板形成有由所述上板环部和所述桥部划分出的上板开口,所述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所述下板开口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所述桥部具有:分别能够供所述第一指针轴和所述第二指针轴贯穿插入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以及形成于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重叠的位置的第三贯通孔。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示出机械式钟表的俯视图。
[0007] 图2是示出机械式钟表的剖视图。
[0008] 图3是示出机械式钟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09] 图4是示出机械式钟表的机芯的俯视图。
[0010] 图5是示出表盘的下板的俯视图。
[0011] 图6是示出表盘的上板的俯视图。
[0012] 图7是示出表盘的俯视图。
[0013] 图8是示出表盘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0014] 图9是示出表盘和时针、分针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0015] [附图标记说明]
[0016] 1:钟表;2:表盘;3:时针;3A:切口区域;3B:蓄光区域;4:分针;4A:切口区域;4B:蓄光区域;5:小秒针;6:储能针;10:外装壳体;11:表身;12:玻璃罩;14:后盖;14B:后盖玻璃;17:表盘支承环;18:保持环;20:机械式机芯;21:底板;22:发条;24:时针轴;25:分针轴;26:
第一指针轴;27:第二指针轴;31:擒纵轮;32:擒纵叉;33:摆轮游丝机构;34: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5:背面物体压板;36:游丝保持件;40:下板;41:下板环部;43:框架部;45:标识显示部;47:下板开口;50:上板;51:上板环部;53:桥部;56:支承片部;58:上板开口;58A:上板开口;58B:上板开口;58C:上板开口;58D:上板开口;58E:上板开口;58F:上板开口;58G:上板开口;58H:上板开口;60:功能零件;61:储能标记;62:副表盘标记;63:装饰环;64:整点标记;200:表盘开口;211:开口;212:开口;213:开口;331:摆轮;341:框体;342:轴承宝石;
351:开口;352:开口;353:开口;411:内周;430:中央环部;431:第一框架部;432:第二框架部433;第三框架部;434:第四框架部;435:第五框架部;436:第六框架部;437:第七框架部;
438:第八框架部;439:第九框架部;440:贯通孔;441:引导部;443:贯通孔;451:标识;471:
第一下板开口;472:第二下板开口;511:内周;530:中央环部;531:第一桥部;532:第二桥部;533:第三桥部;534:第四桥部;535:第五桥部;536:第六桥部;537:第七桥部;540:贯通孔;541:第一贯通孔;542:第二贯通孔;543:第三贯通孔;581:第一上板开口;582:第二上板开口;583:第三上板开口;584:上板开口;621:端缘;622:端缘;625:切口部;640:整点标记;
641:整点标记;642:整点标记;643:整点标记;644:整点标记;645:整点标记;646:整点标记;647:整点标记;648:整点标记;649:整点标记;650:整点标记;651:整点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图1是示出钟表1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钟表1是以发条为动的机械式钟表,具备外装壳体10、表盘2、时针3、分针4、小秒针5、储能针6和柄头7。
[0018] 如图2所示,外装壳体10具备表身11、玻璃罩12、表圈13以及后盖14。后盖14具备圆环状的后盖环14A和安装于后盖环14A内的后盖玻璃14B。表圈13通过表圈螺钉16被固定于表身11。
[0019]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X轴是与钟表1的表盘2的表面平行的轴,是与将表示钟表1的3点的整点标记643和表示9点的整点标记649连结起来的线平行的轴。X轴的X1方向是从整点标记649朝向整点标记643的方向,X2方向是与X1方向相反的方向。
[0020] Y轴是与钟表1的表盘2的表面平行且与X轴垂直的轴。Y轴的Y1方向是从表示钟表1的6点的整点标记646朝向表示12点的整点标记640的方向,Y2方向是与Y1方向相反的方向。
[0021] Z轴是与X轴以及Y轴垂直的轴。Z轴的Z1方向是从钟表1的后盖14朝向玻璃罩12的方向,Z2方向是与Z1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方为Z1方向,下方为Z2方向。另外,在各部件中,将Z1方向侧的面作为上表面或表面,将Z2方向侧的面作为下表面或背面。
[0022]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外装壳体10内,沿着外装壳体10的内周面配置有表盘支承环17,在表盘支承环17的上表面侧配置有保持环18。在表盘支承环17和保持环18的内侧配置有机械式机芯20。
[0023] 机械式机芯20具备被保持在表盘支承环17以及保持环18之间的底板21、成为驱动源的发条22、以及对发条22进行上条的摆锤23。另外,机械式机芯20具备:安装有时针3的时针轴24;安装有分针4的分针轴25;安装有储能针6的第一指针轴26;以及安装有小秒针5的第二指针轴27。
[0024] 时针轴24是时轮,在该时轮的中心轴部分贯穿插入有分针轴25,时针轴24以及分针轴25同轴地配置。时针轴24和分针轴25配置在机械式机芯20的平面中心位置即表盘2的平面中心位置。
[0025] 第一指针轴26相对于时针轴24配置于12点方向,第二指针轴27相对于时针轴24配置于6点方向。
[0026] 机械式机芯20具备:显示轮系,其将发条22的驱动力传递至时针轴24、分针轴25、第二指针轴27;储能轮系,其与发条22的上条以及退卷联动地对第一指针轴26进行驱动;以及调速擒纵机构,其对显示轮系进行调速。显示轮系和储能轮系是用于机械式机芯20的一般的轮系,因此省略图示和说明。
[0027]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调速擒纵机构是具备擒纵轮31、擒纵叉32、摆轮游丝机构33、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等来对显示轮系进行调速的一般的调速擒纵机构。
[0028] 摆轮游丝机构33构成为具备摆轮331、摆轴、游丝等。如图4所示,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是一般的抗震轴承,具备:框体341;通孔宝石,其配置于框体341内,将摆轴的端部的支承为旋转自如;轴承宝石342,其在框体341内与榫的端部对置地配置;以及按压弹簧343,其对轴承宝石342进行按压。此外,通孔宝石、轴承宝石由红宝石等构成。
[0029] 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分别设置于摆轴的上端和下端这两端。上端侧的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固定于底板21的3个臂连接起来的部分。下端侧的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固定于图示省略的摆轮游丝机构支承体。另外,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相对于时针轴24配置在9点方向。
[0030] 在机械式机芯20中,在底板21的上方安装有里物压板35。里物压板35是为了保持由时轮构成的时针轴24等配置在底板21的上表面侧的部件而设置的。
[0031] 如图4所示,在底板21以及里物压板35形成有能够从表盘2侧目视到摆轮游丝机构33局部的开口。即,底板21在摆轮游丝机构33的上方,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具有由三个臂划分出的三个开口211、212、213。
[0032] 里物压板35配置于底板21的上表面侧,具有由与底板21的3个臂重叠的3个臂划分出的开口351、352、353。开口211与开口351、开口212与开口352、开口213与开口353在俯视观察时大致重叠地配置。
[0033] 开口211、351是使摆轮331、擒纵轮31、擒纵叉32、显示轮系的齿轮28各自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开口212、352是使摆轮331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开口213、353是使摆轮331的一部分和游丝保持件36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
[0034] 在里物压板35还形成有开口354、355、356、357、358、359。开口354形成于里物压板35的平面中心,是配置时针轴24和分针轴25的开口。开口355形成于里物压板35的12点侧,是配置第一指针轴26的开口。开口356、357是隔着开口355左右形成的开口,使储能轮系的齿轮29露出。开口358形成于里物压板35的6点侧,是配置第二指针轴27的开口。开口359是形成于里物压板35的2点侧的开口。
[0035] [表盘]
[0036] 如图2和图3所示,表盘2配置在外装壳体10的内周侧和机械式机芯20的上方,构成为具有下板40、上板50和功能零件60。
[0037] [下板]
[0038] 如图5所示,下板40具备下板环部41、框架部43以及标识显示部45。下板40与表盘2的设计相应地设定形状和颜色。下板40例如优选由黑色等暗色构成。通过下板40由暗色构成,表盘2的纵深感得到强调。
[0039] 下板环部41是沿着下板40的外周设置且具有一定的宽度尺寸的圆形的环。另外,下板环部41只要是在内周部具有开口的结构,则平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四边形、桶形(樽型)、椭圆型、八边形等,只要与钟表1的壳体的平面形状对应地设定即可。
[0040] 框架部43是与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任意两点连接的板状的部件,或者是与内周411和其他框架部43连接的板状的部件。并且,框架部43也可以是与其他两个框架部43连接的板状的部件。
[0041] 本实施方式的下板40的框架部43具备第一框架部431、第二框架部432、第三框架部433、第四框架部434、第五框架部435、第六框架部436、第七框架部437、第八框架部438、第九框架部439。另外,图5所示的框架部43的数量为9个,但并不限定于此。框架部43的数量可以是8个以下,也可以是10个以上。另外,框架部43的宽度尺寸、例如第五框架部435的宽度尺寸W1比下板环部41的宽度尺寸小。另外,与下板环部41连接的直线状的第一框架部431~第六框架部436的宽度尺寸为相同的尺寸W1,第七框架部437的宽度尺寸为比尺寸W1大的尺寸。第九框架部439的宽度尺寸为比尺寸W1小的尺寸。
[0042] 第一框架部431形成为将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1点位置及大致9.5点位置的2点间连接的直线板状。第二框架部432形成为将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11点位置及大致2.5点位置这2点间连接的直线板状。
[0043] 第一框架部431和第二框架部432配置在以假想线VL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位置。假想线VL是与通过下板40的中心的Y轴平行的轴。另外,在第一框架部431和第二框架部432的交叉部分形成有凹槽状的引导部441。引导部441形成为:使得第一指针轴26不与第一框架部431、第二框架部432干涉。
[0044] 第三框架部433形成为将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3点位置及大致6.5点位置这2点间连接的直线板状。第四框架部434形成为将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5.5点位置及大致9点位置这两点间连接的直线板状。
[0045] 第三框架部433和第四框架部434配置在以假想线VL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位置。
[0046] 第五框架部435形成为将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4.5点位置及大致10.5点位置这两点间连接的直线板状。第五框架部435沿着通过下板40的平面中心的直径形成。第五框架部435与第一框架部431以及第三框架部433交叉配置并连接起来。另外,在第五框架部435的平面中央即下板40的平面中心形成有中央环部430。在中央环部430形成有供时针轴
24以及分针轴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440。
[0047] 第六框架部436形成为将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1.5点位置和中央环部430之间连接的直线板状。第六框架部436配置在以假想线VL为对称轴与第五框架部435的大致10.5点位置及中央环部430之间的部分呈线对称的位置。第六框架部436与第二框架部432交叉配置并连接起来。
[0048] 第七框架部437形成为将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7.5点位置和第四框架部434之间连接的直线板状。第七框架部437配置在第六框架部436的延长线上。因此,第七框架部437配置在以假想线VL为对称轴与第五框架部435的一部分呈线对称的位置。
[0049] 第八框架部438将第四框架部434以及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9点钟位置之间连接。因此,第八框架部438具备从第四框架部434延伸出的第一延伸部4381、从下板环部41延伸出的第二延伸部4382、以及将第一延伸部4381和第二延伸部4382连结的连结部
4383。在连结部4383形成有贯通孔443。
[0050] 第九框架部439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弧状,与第一框架部431以及第二框架部432连接。第九框架部439具备配置于第一框架部431以及第二框架部432的交叉部与中央环部430之间的圆弧部分4391、以及从第一框架部431以及第二框架部432突出的一对端缘部
4392。
[0051] 标识显示部45连接在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的大致3点位置和中央环部430之间。因此,标识显示部45也与第二框架部432、第三框架部433、第五框架部435、第六框架部436连接。
[0052] 在标识显示部45显示标识451。标识451包含表示钟表1的品牌名、制造者名等的标识语、识别品牌的标识标记等。标识451可以包括多个字符串、图案等。另外,标识451可以印刷在标识显示部45上,也可以将标识语、标识标记等进行零件化而安装在标识显示部45的表面上。此外,被零件化的标识451可以用粘接剂安装于标识显示部45,也可以在标识451形成固定用的支脚,将该支脚压入形成于标识显示部45的孔来进行安装。
[0053] 在标识显示部45形成有多个缝隙452。缝隙452设置在与标识451不同的位置。缝隙452以设计为目的而设置,其数量、形状、形成位置等能够适当设定。另外,缝隙452不是必须的,根据标识显示部45的尺寸、标识451的尺寸、数量等,也可以不设置缝隙452。
[0054] 在下板40形成有由下板环部41、框架部43划分出的多个下板开口47。
[0055] 下板开口47具备包括第一下板开口471和第二下板开口472在内的多个下板开口。第一下板开口471由第一框架部431、第三框架部433、第四框架部434、第五框架部435、第八框架部438划分而形成。由于在中央环部430与第四框部434之间未设置框架部,因此第一下板开口471形成于中央环部430的从9点侧到6点侧的区域,开口面积比其他下板开口大。
[0056] 第二下板开口472由下板环部41、第四框架部434、第八框架部438划分,形成于贯通孔443的9点侧。
[0057] 下板开口47还具备形成于下板环部41与框架部43之间的下板开口47A、47B、47C、47D、47E、47F、47G、47H、47I、47J。下板开口47A~47J沿着下板环部41的内周411从12点位置绕顺时针地配置。
[0058] 下板开口47还具备:中间隔着第九框架部439而在12点侧及6点侧划分出的下板开口;下板开口,中间隔着标识显示部45而在12点侧及6点侧划分出的下板开口。
[0059] 下板40固定于机芯的里物压板35。即,在下板40的背面,在多个部位形成有卡合用的支脚48,在里物压板35形成有供支脚48压入的省略图示的卡合孔。在本实施方式中,支脚48形成于第六框架部436与下板环部41的接合部分即下板40的大致1.5点位置、和第七框架部437与下板环部41的接合部分即下板40的大致7.5点位置的对线上的这2处。此外,将下板40固定于机芯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支脚48和卡合孔。
[0060] 在下板40的四个部位形成有固定上板50的卡合孔49。
[0061] [上板]
[0062] 如图6所示,上板50具备上板环部51和桥部53。上板50与表盘2的设计相应地设定形状和颜色,但特别优选以比下板40明亮的颜色构成。下板40为暗色,上板50由与下板40相比明亮的颜色构成,由此强调表盘2的纵深感。另外,上板50形成为与下板40相同的尺寸及相同的形状,配置并支承于下板40的上表面。
[0063] 上板环部51是沿着上板50的外周设置且具有一定的宽度尺寸的圆形的环。另外,上板环部51只要是在内周部具有开口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平面圆形的环,也可以是平面四边形的环,形成为与下板环部41相同的尺寸及相同的形状。
[0064] 桥部53与上板环部51的内周511连接。桥部53是与内周511的任意两点连接的板状的部件、或者与内周511及其他桥部53连接。而且,桥部53也可以与其他两个桥部53连接。
[0065] 本实施方式的上板50的桥部53具备第一桥部531、第二桥部532、第三桥部533、第四桥部534、第五桥部535、第六桥部536、第七桥部537。此外,图6所示的桥部53的数量为7根,但并不限定于此。桥部53的数量可以是6个以下,也可以是8个以上。
[0066] 第一桥部531是将上板环部51的内周511的大致0.5点位置及大致11.5点位置这两点间连接而形成的。即,第一桥部531具备从内周511朝向上板50的平面中心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5311和连结延伸部5311的末端之间的连结部5312,形成为大致梯形状。
[0067] 在一对延伸部5311之间设置有与Y轴方向平行的辅助桥部5313。
[0068] 在连结部5312形成有第一贯通孔541,使得第一指针轴26能够不与连结部5312干涉地配置。第一贯通孔541形成为一部分与在连结部5312和辅助桥部5313之间划分形成的上板开口584连通的切口状。但是,第一贯通孔541也可以不与上板开口584连通而形成在连结部5312的平面内。
[0069] 通过将第一指针轴26配置于第一贯通孔541,能够使第一桥部531看起来支承第一指针轴26。因此,由第一桥部531构成第一支承桥部。
[0070] 第二桥部532是将上板环部51的内周511的大致1点位置及大致11点位置这2点间连接而形成的。即,第二桥部532具备从内周511朝向上板50的平面中心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5321和连结一对延伸部5321之间的圆弧部5322。另外,第二桥部532具备将一对延伸部5321与内周511连接的一对辅助桥部5323。另外,在第二桥部532的圆弧部5322突出有三个突出部5325、5326、5327。
[0071] 形成于假想线VL上的突出部5326与形成于上板50的平面中心的中央环部530连接。在中央环部530形成有供时针轴24以及分针轴2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540。
[0072] 第三桥部533从上板环部51的内周511的大致2.5点位置延伸,其末端侧与中央环部530连接。第三桥部533从内周511与Y轴方向平行地延长,进而,朝向中央环部530相对于X轴及Y轴向斜方向延伸。
[0073] 第四桥部534是与上板环部51的内周511的大致3.5点位置及大致5点位置连接而形成的。即,第四桥部534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V字状,具备:第一板部5341,其从内周511的大致3.5点位置沿大致X轴方向延长至假想线VL的位置;第二板部5342,其从内周511的大致5点位置倾斜地延长至假想线VL的位置;以及连结部5343,其将第一板部5341与第二板部5342的末端之间连结。
[0074] 在第四桥部534的与假想线VL重叠的连结部5343形成有能够配置第二指针轴27的第二贯通孔542。通过将第二指针轴27配置于第二贯通孔542,第四桥部534能够看上去支承第二指针轴27。因此,由第四桥部534构成第二支承桥部。
[0075] 第五桥部535形成为与上板环部51的内周511的大致7.5点位置及第四桥部534连接。即,第五桥部535具备从内周511朝向中央环部530延伸的延伸部5351和圆弧部5352。圆弧部5352与第一板部5341以及第二板部5342交叉地连接。
[0076] 第六桥部536配置于第五桥部535的圆弧部5352的内周侧,是与延伸部5351和中央环部530连接而形成的。第六桥部536也与第一板部5341、第二板部5342交叉地连接。
[0077] 从第六桥部536的延伸部5351侧的端缘5361到中央环部530侧的端缘5362为止的圆弧的中心角约为280度。在顺时针方向上从端缘5361到端缘5362形成未设置第六桥部536的开口部分。
[0078] 第七桥部537与上板环部51的内周511的大致8点位置及大致9点位置连接地形成。即,第七桥部537具备:从内周511的大致8点钟位置向上板50的平面中心侧延伸的延伸部
5371;从内周511的大致9点钟位置向上板50的平面中心侧延伸的延伸部5372;以及将延伸部5371以及延伸部5372的末端之间连结的连结部5373。在连结部5373形成有位于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的上方的第三贯通孔543。
[0079] 通过在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的上方配置第三贯通孔543,从而能够使第七桥部537看起来支承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因此,由第七桥部537构成第三支承桥部。
[0080] 作为第一支承桥部的第一桥部531、作为第二支承桥部的第四桥部534、作为第三支承桥部的第七桥部537的宽度尺寸WB1、WB2、WB3被设定为比作为其他桥部的第二桥部532、第三桥部533、第五桥部535、第六桥部536的宽度尺寸大。因此,能够设计成稳定地支承第一指针轴26、第二指针轴27、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
[0081] 并且,第一桥部531、第四桥部534、第七桥部537的宽度尺寸WB1、WB2、WB3为下板40的第一框架部431~第六框架部436的宽度尺寸W1以上,其他桥部的宽度尺寸小于尺寸W1。
[0082] 在上板50形成有支承后述的整点标记的支承片部56。如后所述,支承片部56具备与1点‑11点的各位置对应地形成的第一支承片部561、第二支承片部562、第三支承片部563、第四支承片部564、第五支承片部565、第六支承片部566、第七支承片部567、第八支承片部568、第九支承片部569、第十支承片部570、第十一支承片部571。
[0083] 第一支承片部561与延伸部5321连续地形成。第五支承片部565与第四桥部534的第二板部5342连续地形成。第六支承片部566的内周侧与圆弧部5352连接。
[0084] 第八支承片部568与延伸部5371连续地形成,第九支承片部569与延伸部5372连续地形成。第十一支承片部571与延伸部5321连续地形成。
[0085] 在上板50形成有由上板环部51、桥部53划分出的多个上板开口58。
[0086] 上板开口58具备包含第一上板开口581、第二上板开口582及第三上板开口583的多个上板开口。第一上板开口581由上板环部51、第二桥部532、中央环部530、第四桥部534、第五桥部535、第六桥部536、第七桥部537划分而形成。即,上板开口58是主要形成于假想线VL的9点侧的区域的开口。第二上板开口582由上板环部51和第七桥部537划分,形成于上板50的9点位置。
[0087] 第三上板开口583是由上板环部51、第三桥部533、中央环部530、第四桥部534以及第六桥部536划分而主要形成于假想线VL的3点侧的区域的开口。
[0088] 上板开口58还具备形成于上板环部51与桥部53之间的上板开口58A、58B、58C、58D、58E、58F、58G、58H。上板开口58A~58H沿着上板环部51的内周从12点位置绕顺时针地配置。
[0089] 上板开口58具备被划分在连结部5312与辅助桥部5313之间的上板开口584。另外,上板开口58也形成在第五桥部535与第六桥部536之间、第四桥部534的连结部5343与第六桥部536之间。
[0090] 上板50固定于下板40。即,在上板50的背面,在多个部位形成有卡合用的支脚59,在下板40形成有供支脚59压入的卡合孔4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板环部51的下表面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四个支脚59,在下板40形成有四个卡合孔49。但是,将上板50固定于下板40的构造也可以是其他构造。
[0091] [功能零件]
[0092] 如图3及图7所示,在上板50的表面安装有多个功能零件60。功能零件60通过未图示的安装机构安装于上板50。安装机构例如能够利用将形成于功能零件60的安装突起压入固定于在上板50形成的安装孔的机构。另外,功能零件60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安装于上板50。
[0093] 功能零件60包括作为储能刻度零件的储能标记61、作为小秒针刻度零件的副表盘标记62、装饰环63、以及整点标记64。整点标记64也被称为时间字或索引,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设置于12点位置的罗数字的整点标记640和分别设置于从1点位置到11点位置的杆状的整点标记641~651。
[0094] 整点标记640跨上板环部51和辅助桥部5313地配置安装。
[0095] 整点标记641、642、643、644、645、646、647、648、649、650、651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承片部561、第二支承片部562、第三支承片部563、第四支承片部564、第五支承片部565、第六支承片部566、第七支承片部567、第八支承片部568、第九支承片部569、第十支承片部570、第十一支承片部571。
[0096] 储能标记61是表示由储能针6指示的钟表1的驱动时间余量的指示器。储能标记61安装于第二桥部532的圆弧部5322。另外,如图7所示,在突出部5325、5326、5327上显示有表示设置于储能标记61的刻度的内容的阿拉伯数字。即,在突出部5325显示有表示驱动时间余量为0小时的“0”,在突出部5326显示有表示驱动时间余量为30小时的“30”,在突出部5327显示有表示驱动时间余量为60小时的“60”。这些阿拉伯数字是通过印刷在突出部
5325、5326、5327上或制作成零件并通过粘接等安装而显示的。
[0097] 副表盘标记62是表示由小秒针5指示的时刻的秒数的指示器。副表盘标记62安装于第六桥部536。因此,第六桥部536是支承副表盘标记62的支承部。另外,小秒针5被设定成以60秒旋转1周即360°。因此,在副表盘标记62上,以12点位置侧为起点以30°间隔形成有刻度,构成为能够以该刻度指示每5秒的秒数。
[0098] 另外,如图8所示,副表盘标记62在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部625,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C字状。具体而言,在与第六桥部536的端缘5361、端缘5362之间的开口部分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625。切口部625形成于中心角θ1=60°的范围,副表盘标记62形成为中心角300°的圆弧状。
[0099] 另外,在将表盘2的12点方向设为0秒位置(0°)时,本实施方式的副表盘标记62形成在0~46.5秒(0~279°)和56.5~60秒(339~360°)的范围内,切除46.5~56.5秒的10秒钟(279~339°的60°)的范围而形成切口部625。
[0100] 由于副表盘标记62不是形成环,而是形成切口部625而形成为大致C字状,因此也如图1所示,能够提高擒纵轮31、擒纵叉32等钟表部件从表盘2和里物压板35的开口部分的可视性。
[0101] 即,在将副表盘标记62安装于能够目视到擒纵轮31等钟表机芯内部的钟表部件的骨架型的表盘2的情况下,为了提高钟表部件的可视性,优选将副表盘标记62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为大致C字状。另一方面,若与小秒针5的移动角度范围即360°相比,使副表盘标记62的切口部分的角度范围变大,则小秒针5无法指示刻度的范围变大,刻度辨识性降低。因此,要求一种能够将切口角度范围抑制在一定范围以下,并且能够提高擒纵轮31等钟表部件的可视性的结构。
[0102] 并且,在表盘2中,在与副表盘标记62的切口部分对应的部分,需要配置表盘2的第一上板开口581。另外,为了提高表盘2的设计性,在表盘2中,需要增大能够目视到钟表部件的开口面积来提高表盘2的设计性。
[0103]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副表盘标记62形成为中心角为300°的圆弧状,在小秒针5旋转一周的60秒钟内,小秒针5能够在50秒钟内指示副表盘标记62,小秒针5仅在10秒钟内指示副表盘标记62的切口部625,从而确保刻度辨识性。另外,以与第六桥部536的端缘之间的第一上板开口581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副表盘标记62的切口部分,因此能够提高擒纵轮
31、擒纵叉32的可视性。
[0104] 另外,副表盘标记62的切口部625侧的端缘621、622从第六桥部536稍微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六桥部536的端缘5361、5362到副表盘标记62的端缘621、622的突出尺寸设定为2mm以下,例如设定为1.5mm。
[0105] 副表盘标记62具备从背面突出的固定用的支脚62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支脚623形成于四个部位。具体而言,各支脚623分别形成于副表盘标记62的12点位置、大致2点位置、大致4点位置、大致9点位置。
[0106]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上板50分别形成有供副表盘标记62的支脚623压入固定的固定孔。固定孔形成于与副表盘标记62的12点位置对应的第六桥部536和中央环部530的连接部分、与副表盘标记62的大致2点位置对应的第六桥部536和第一板部5341的交叉部分、与副表盘标记62的大致4点位置对应的第六桥部536和第二板部5342的交叉部分、以及与副表盘标记62的大致9点位置对应的第六桥部536和延伸部5351的连接部分这4处。
[0107] 副表盘标记62的支脚623的位置和数量不限于图8所示的位置和数量。即,支脚623形成于两处以上即可,其形成位置也只要是第六桥部536的范围、即能够形成固定孔的位置即可。但是,如图8所示,在第六桥部536与其他桥部的连接部分形成固定孔时,具有容易加工固定孔、也能够提高固定强度的优点。
[0108] 另外,由于支脚623形成在副表盘标记62的12点位置及大致9点位置,因此从这些支脚623至端缘621、622的尺寸设定为2.5mm以下。因此,即使在施加了使钟表1落到地面等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端缘621、622部分的移位。
[0109] 装饰环63是为了使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的轴承宝石342显眼而设置的。如图7所示,装饰环63安装于第七桥部537的连结部5373。装饰环63形成为圆环状,中心轴部分为贯通孔。该贯通孔与形成于连结部5373的第三贯通孔543重叠配置,装饰环63的内周面沿着第三贯通孔543的外周配置。因此,如图1所示,能够从装饰环63的贯通孔通过上板50的第三贯通孔543和下板40的贯通孔443从表盘2的上方目视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
[0110] 如图9所示,在时针3和分针4中,在接近时针轴24、分针轴25的基端侧形成有切口区域3A、4A,在比切口区域3A靠末端侧的位置设置有涂布蓄光涂料的蓄光区域3B、4B。
[0111] 时针3的切口区域3A形成为平面矩形状,时针3走针时的切口区域3A的移动轨迹成为由图9的双点划线301、302包围的带状区域。因此,在时针3的走针中,也能够从切口区域3A目视到擒纵轮31、擒纵叉32、副表盘标记62、突出部5326的数字等。
[0112] 分针4的切口区域4A形成为平面矩形状,切口区域4A的移动轨迹在半径方向上比切口区域3A的移动轨迹大,因此在分针4的走针中也能够与切口区域3A同样地目视到擒纵轮31等。
[0113] 如上所述,表盘2在下板40的上表面重叠安装有上板50。在上板50形成有由桥部53划分出的上板开口58,下板40的框架部43的一部分从该上板开口58露出。因此,在从上方观察表盘2时,如图7所示,除了上板50的桥部53之外,还能够目视到框架部43。这样,在两张下板40、上板50分别形成框架部43、桥部53,将它们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交叉配置,由此能够形成具有纵深感的设计,能够提高表盘2的设计变化。
[0114] 在表盘2上,下板40的下板开口47和上板50的上板开口58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由此形成在Z轴方向上贯通表盘2的表盘开口200。
[0115] 能够从表盘开口200目视到位于表盘2的下方的里物压板35和能够从里物压板35以及底板21的开口目视到的钟表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目视到机械式机芯20的擒纵轮31、擒纵叉32、摆轮游丝机构33、齿轮28等。
[0116] [实施方式的效果]
[0117] 将具有下板环部41和框架部43的下板40与具有上板环部51和桥部53的上板50重叠而形成表盘2,并且,框架部4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板开口58的下方,因此框架部43的一部分不被桥部53遮挡而露出。因此,表盘2能够目视到进深不同的桥部53以及框架部43,因此能够提高表盘2的设计变化。
[0118] 并且,在上板50的桥部53形成有第一贯通孔541、第二贯通孔542、第三贯通孔543,在第一贯通孔541配置第一指针轴26,在第二贯通孔542配置第二指针轴27,第三贯通孔543配置于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的上方,因此在目视钟表1的表盘2时,看起来第一指针轴26、第二指针轴27、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被桥部53支承。因此,能够看起来第一指针轴26、第二指针轴27、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被稳定地支承,能够提高骨架型钟表1的设计性。
[0119] 在下板40形成显示标识451的标识显示部45,构成为能够从第三上板开口583目视到该标识显示部45,因此能够将标识显示部45配置在表盘2的深处的位置。因此,在标识显示部45中显示的标识451也不会过于显眼,能够以高级的印象进行显示,能够提高设计性。
[0120] 由于将功能零件60安装于上板50的表面,因此能够进一步强调表盘2的立体感,能够提高表盘2的设计性。
[0121] 作为功能零件60,设置有显示储能针6的刻度的作为储能刻度零件的储能标记61、和显示小秒针5的刻度的作为小秒针刻度零件的副表盘标记62,因此能够提高储能针6、小秒针5的指示位置的可视性。另外,通过将时针3、分针4所指示的整点标记64作为功能零件,能够提高表盘2的设计性。并且,通过将包围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的周围的装饰环63设置为功能零件,能够使红宝石制的轴承宝石342显眼,能够提高设计性。
[0122] 由于使作为第一支承桥部的第一桥部531的宽度尺寸WB1、作为第二支承桥部的第四桥部534的宽度尺寸WB2、作为第三支承桥部的第七桥部537的宽度尺寸WB3比其他桥部大,因此能够实现看上去稳定地支承第一指针轴26、第二指针轴27、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的设计。
[0123] 在表盘2的12点钟位置配置有储能针6,在6点钟位置配置有小秒针5,在9点钟位置配置有摆轮游丝机构轴承34,在3点钟位置配置有标识显示部45,因此它们被均衡地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钟表1的设计性。
[0124] 在下板40中,除了形成为圆弧状的第九框架部439以外的第一框架部431~第八框架部438以直线板状等以直线为主体的设计形成,因此能够成为强力的设计。另外,在上板50中,除了形成为圆弧状的第六桥部536以外的第一桥部531~第七桥部537、特别是从上板环部51延伸出的部分也以以直线为主体的设计形成,因此同样能够成为强力的设计。
[0125] 并且,下板40的框架部43和上板50的桥部53被设计成当重叠配置时复杂地交叉,因此能够成为能够得到复杂感、立体感等的设计性优异的设计。并且,能够使桥部53看起来由框架部43支承,能够成为具有稳定感、重量感的设计。
[0126] 在俯视观察表盘2时,取得上板50露出的面积、下板40露出的面积、机械式机芯20露出的面积之间的平衡,因此能够在全骨架型的钟表1中提高设计性。
[0127] 通过使上板50与下板40的颜色不同,能够容易地增加表盘2的设计变化。例如,如果将上板50和下板40着色为灰色和深灰色,则能够构成黑色基调的表盘2。另外,如果将上板50和下板40着色为色和浅灰色,则能够构成白色基调的表盘2。并且,通过调整上板50和下板40的颜色的亮度,能够构成强调表盘2的纵深感等的各种设计。而且,通过适当设定能够从表盘2目视到的机械式机芯20的结构、例如里物压板35的色调,能够进一步增加设计变化。
[0128] 上板50的安装有储能标记61的第二桥部532通过分支成两股的延伸部5321及辅助桥部5323与上板环部51连接,进而经由突出部5326与中央环部530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刚性,即使在对钟表1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也难以变形,因此也能够提高储能标记61的安装强度。而且,在第二桥部532的下方设置有下板40的第九框架部439,进而也配置有第一框架部431、第二框架部432的一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桥部532的变形。
[0129] 上板50的安装有副表盘标记62的第六桥部536除了两端部与第五桥部535、中央环部530连接之外,中间部分与第四桥部534的第一板部5341、第二板部5342连结,因此能够提高刚性,即使在对钟表1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也难以变形,因此也能够提高副表盘标记62的安装强度。
[0130] 副表盘标记62的端缘621、622未被第六桥部536支承,但由于第六桥部536支承副表盘标记62的圆周方向的全长的90%以上,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副表盘标记62的安装强度。
[0131] 另外,由于第六桥部536不从副表盘标记62的端缘621、622突出,因此能够确保切口部625,能够防止钟表部件的可视性降低。
[0132] 上板50的安装有装饰环63的第七桥部537由两根延伸部5371、5372支承安装有装饰环63的连结部5373,因此能够提高刚性,也能够提高装饰环63的安装强度。并且,在第七桥部537的下方配置下板40的第八框架部438,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七桥部537的变形。
[0133] [变形例]
[0134] 下板40并不限定于具有平板状的标识显示部45。例如,可以在下板40设置安装标志零件的框架部,也可以在上板50设置安装标志零件的桥部。
[0135] 作为第一指针以及第二指针,并不限定于储能针6以及小秒针5,也可以是月相显示针、日期显示针、计时针等。
[0136] [本公开的总结]
[0137] 本公开的钟表的特征在于,具备:机芯,其具有多个钟表部件;以及表盘,其设置于所述机芯的上方,所述机芯具有:第一指针轴,其安装有第一指针;第二指针轴,其安装有第二指针;以及调速擒纵机构,其包括摆轮游丝机构和轴支承所述摆轮游丝机构的摆轮游丝机构轴承,所述表盘具有下板和设置于所述下板上的上板,所述下板具有沿着外周设置的下板环部和与所述下板环部的内周连接的框架部,所述上板具有沿着外周设置的上板环部和与所述上板环部的内周连接的桥部,在所述下板形成有由所述下板环部和所述框架部划分出的下板开口,在所述上板形成有由所述上板环部和所述桥部划分出的上板开口,所述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所述下板开口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所述桥部具有:分别能够供所述第一指针轴和所述第二指针轴贯穿插入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以及形成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重叠的位置的第三贯通孔。
[0138] 钟表的表盘是将具有下板环部和框架部的下板与具有上板环部和桥部的上板重叠而形成的,因此能够形成骨架型的表盘。另外,框架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上板开口的下方,因此框架部的一部分不被桥部遮挡而露出。因此,表盘能够目视到进深不同的桥部以及框架部,因此能够提高表盘的设计变化。
[0139] 并且,在上板的桥部形成有第一贯通孔至第三贯通孔,在第一贯通孔以及第二贯通孔配置有第一指针轴以及第二指针轴,第三贯通孔配置于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的上方,因此能够在目视到钟表的表盘时看起来第一指针轴以及第二指针轴、摆轮游丝机构轴承被桥部支承。因此,能够使各指针轴、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看起来稳定地支承,能够提高骨架型钟表的设计性。
[0140]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板具有标识显示部,该标识显示部位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显示标识。
[0141] 标识显示部形成于下板,以能够从上板开口目视到的方式设置。因此,标识显示部配置于表盘的深处的位置,标识显示部所显示的标识也不会过于显眼,能够以高级的印象进行显示,能够提高设计性。
[0142]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具有安装于所述上板的表面的功能零件。
[0143] 通过将功能零件安装于上板的表面,能够进一步强调表盘的立体感,能够提高设计性。
[0144]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功能零件包括:储能刻度零件,其显示储能针的刻度;小秒针刻度零件,其显示小秒针的刻度;装饰环,其设置于包围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的周围的位置;以及整点标记。
[0145] 通过将这些功能零件安装于上板的表面,能够如储能针、小秒针那样提高指针的指示位置的可视性。另外,通过将时针、分针所指示的整点标记形成为功能零件,能够提高表盘的设计性。而且,通过将包围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的周围的装饰环设置为功能零件,能够使红宝石制的轴承宝石显眼,能够提高设计性。
[0146]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桥部具备:形成有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第一支承桥部;形成有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第二支承桥部;形成有所述第三贯通孔的第三支承桥部;以及除此以外的桥部,所述第一支承桥部、所述第二支承桥部、所述第三支承桥部的宽度尺寸比其他桥部的宽度尺寸大。
[0147] 由于使第一至第三支承桥部的宽度尺寸比其他桥部的宽度尺寸大,因此能够实现看起来稳定地支承第一及第二指针轴、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的设计。
[0148]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指针和所述第二指针是从储能针、小秒针、计时针、月相显示针、日期显示针中选择的指针。
[0149] 通过从储能针、小秒针、计时指针、月相显示针、日期显示针选择各指针,能够用指针指示与功能对应的信息。
[0150]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表盘的平面中心位置,同轴地配置有安装有时针的时针轴和安装有分针的分针轴,所述第一指针轴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12点方向,所述第二指针轴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6点方向,所述摆轮游丝机构轴承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9点方向,所述第一指针是所述储能针,所述第二指针是所述小秒针。
[0151] 时针和分针是配置于表盘的平面中心位置的中心针,因此能够提高指示刻度时的可视性。另外,储能针配置于12点钟位置,小秒针配置于6点钟位置,摆轮游丝机构轴承配置于9点钟位置,因此它们均衡地配置,能够提高钟表的设计性。
[0152]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板具有标识显示部,该标识显示部位于所述上板开口的下方,显示标识,所述标识显示部相对于所述时针轴配置于3点方向。
[0153] 在表盘的12点位置配置有储能针,在6点位置配置有小秒针,在9点位置配置有摆轮游丝机构轴承,在3点位置配置有标识显示部,因此它们能够均衡地配置而进一步提高钟表的设计性。
[0154] [第二总结]
[0155] 本公开的钟表优选的是,具备表盘和安装于所述表盘的上表面的副表盘标记,所述副表盘标记形成为一部分被切除的环状,所述表盘具有配置于所述副表盘标记的背面侧并支承所述副表盘标记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沿着所述副表盘标记形成,未形成于所述副表盘标记的切口部分。
[0156] 在具有机械式机芯的机械式的手表中,公知有构成为能够从表盘侧观察擒纵轮、擒纵叉、摆轮游丝机构等钟表部件的钟表。例如,在日本特开2020‑148651号公报中,在表盘的一部分形成有窗口的半骨架的钟表中,在表盘的6点钟位置侧设置有具有小秒针的副表盘。副表盘形成为圆盘状,在从表盘侧俯视观察钟表时,副表盘的大致左半部分被切去,构成为能够目视到擒纵轮等。
[0157] 另一方面,在全骨架型的钟表中,表盘构成为骨架,因此表盘的面积也变小。因此,当将副表盘形成为圆盘状时,支承副表盘的表盘的面积非常小,因此,副表盘可能因落下时等的冲击而挠曲、破损。
[0158] 与此相对,通过将副表盘形成为环状,在全骨架的表盘中设置配置于副表盘标记之下的支承部,能够使支承部的面积与副表盘标记同等程度,因此即使施加冲击也能够抑制副表盘标记的挠曲,能够防止副表盘标记的破损。
[0159] 另外,副表盘标记的一部分被切去,支承部也未形成于副表盘标记的切口部分,因此能够容易从副表盘标记的切口部分目视到机芯的钟表部件。
[0160] 并且,通过将副表盘构成为环状,在全骨架型的表盘中,能够形成整体上具有骨架那样的统一感的设计。
[0161] 另外,表盘并不限定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用了两张下板以及上板的层叠表盘,也可以是一张单层表盘。
[0162]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为,具备:机芯,其具有擒纵轮;指针,其在走针时在俯视观察时与擒纵轮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区域被切去。
[0163] 在表盘的平面中心处具有指针轴的中心针等指针形成被切去的区域(切口区域),从而在指针的走针时在俯视观察时与擒纵轮重叠的期间内,擒纵轮的一部分也在指针的切口区域露出。
[0164] 时针、分针的走针速度慢于秒针,单位时间的移动角度也小。因此,在俯视观察时与擒纵轮重叠的时间按照时针最长、分针、秒针的顺序变短。因此,如果在时针或分针上形成切口区域,则能够延长能够目视到擒纵轮的时间。秒针的走针速度快于时针、分针,与擒纵轮重叠的时间也短,因此设置切口区域的必要性低,但也可以形成切口区域。
[0165]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副表盘标记形成为圆弧状,在中心角30°为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被切去。进而,更优选在中心角为60°的范围内被切去。
[0166] 副表盘标记显示由小秒针指示的秒刻度,在小秒针以60秒旋转1周即360°的情况下,如果在中心角30°的范围内切除副表盘标记,则副表盘标记设置在330°的范围内,因此副表盘标记能够指示的时间为55秒钟。同样地,当在中心角90°的范围内切除副表盘标记时,副表盘标记设置在270°的范围内,因此副表盘标记能够指示的时间为45秒。同样地,当在中心角60°的范围内切除副表盘标记时,副表盘标记设置在300°的范围内,因此副表盘标记能够指示的时间为50秒。
[0167] 因此,若副表盘标记的切口部分的角度范围为30°~90°,则副表盘标记无法指示的时间为5~15秒。如果是该程度的时间,则即使小秒针指示副表盘标记的切口部分,用户也能够感觉上粗略掌握当前的秒数。而且,如果副表盘标记的切口部分的角度范围为30°~90°,则能够扩大能够从切口部分目视到的擒纵轮的区域,从而能够使擒纵轮变得醒目。因此,通过将副表盘标记的切口部分的角度范围设定为30°~90°,能够兼顾擒纵轮的可视性提高和小秒针的时间显示功能。
[0168] 此外,副表盘标记不限于显示小秒针用的秒刻度,只要是旋转360°来指示刻度的指针用即可。
[0169]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副表盘标记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的角度范围的长度形成,所述支承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尺寸为所述副表盘标记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尺寸的90%以上且100%以下。
[0170] 例如,在副表盘标记在圆周方向上以中心角300°的范围形成的情况下,配置于副表盘标记的下侧的支承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270°~300°的范围。
[0171] 若支承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确保了副表盘标记的长度的90%以上,则能够支承并加强副表盘标记的90%以上,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副表盘标记因冲击而挠曲而破损。此外,由于支承部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为副表盘标记的长度的100%以下,因此能够防止支承部从副表盘标记的端缘突出,从而能够防止擒纵轮的可视性的降低、表盘的外观设计性的降低。
[0172]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优选的是,所述表盘具备:外周环部,其沿着外周形成;中央环部,其配置于平面中央位置,与所述支承部的一个端缘连接;将所述外周环部与所述支承部的另一个端缘连接的桥部;连结部,其形成有供与所述副表盘标记对应的指针轴配置的贯通孔;以及将所述外周环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并且与所述支承部交叉配置地连接的桥部。
[0173] 表盘的安装有副表盘标记的支承部的两端部与中央环部和桥部连接,并且支承部的中间部分与如下的桥部连接:该桥部与形成有配置指针轴的贯通孔的连结部连接,因此能够提高支承部的刚性,还能够提高副表盘标记的安装强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