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测时学 / 防水汽注入结构及对应的多层结构手表

汽注入结构及对应的多层结构手表

申请号 CN202210682056.4 申请日 2022-06-15 公开(公告)号 CN114995087B 公开(公告)日 2023-11-07
申请人 深圳西普尼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海平;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防 水 汽注入结构及对应的多层结构 手表 。多层结构手表上设置有防水汽注入结构,防水汽注入结构用于向多层结构手表内注入液体,包括注入通道、注入盖及注入塞,所述注入通道连通多层结构手表的内外侧,所述注入塞插接于所述注入通道,且二者之间密封设置;所述注入盖罩设在所述注入通道的入口处,以将所述注入塞限位于所述注入通道。注入通道形成注入液体的通道,注入盖及注入塞形成双重保护结构,对注入通道进行密封,保证注入通道处的 密封性 能,避免液体流出;在需要进行注入液体时,首先打开注入盖,露出注入塞,再拔出注入塞,即可完全打开注入通道,利用针管进入注入通道,便可向防水汽腔内注入液体,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汽注入结构,用于向多层结构手表内注入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手表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密封腔、第一重密封结构、防水汽腔及第二重密封结构,所述密封腔用于容纳表芯,所述密封腔密封在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之内;所述防水汽腔内填充液体,所述防水汽腔密封在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与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之间;所述多层结构手表包括内壳及外壳;所述内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内壳上,并将所述密封腔及所述表芯密封在所述内壳中;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内壳密封在所述外壳内,所述防水汽腔位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防水汽注入结构包括注入通道、注入盖及注入塞;所述注入通道连通多层结构手表的外侧与所述防水汽腔,所述注入塞插接于所述注入通道,且二者之间密封设置;所述注入盖罩设在所述注入通道的入口处,以将所述注入塞限位于所述注入通道;
所述注入塞为柱状,具有相对的密封端及外设端;所述密封端插入至所述注入通道内,所述外设端位于所述注入通道的外侧处,且位于注入盖内;
所述防水汽注入结构还包括注入密封圈,所述注入塞上沿其周向设置有注入环槽,所述注入密封圈限位在所述注入环槽中;
所述注入密封圈为沿所述注入塞的轴向排布的两个,分别为第一注入密封圈及第二注入密封圈,所述第一注入密封圈相对所述第二注入密封圈靠近所述密封端;
所述注入塞上设置有注入流道;所述注入流道具有相对的注入入口及注入出口,所述注入出口位于所述密封端的端面,所述注入入口位于所述注入塞的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注入密封圈和所述第二注入密封圈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汽注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设端设置有环形的外凸缘,所述外凸缘为环绕所述注入塞设置的环形,其周面为锯齿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汽注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盖包括外盖及内圈,所述外盖与所述内圈螺纹连接;所述内圈的内壁设置有环形挡圈,所述环形挡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外凸缘的外径,所述外凸缘限位在所述环形挡圈与所述外盖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汽注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汽注入结构还包括注入管,所述注入管内的空间形成所述注入通道,所述注入管的外周面形成有注入外台阶,所述注入外台阶用于限制所述注入管在多层结构手表上插入的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汽注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手表上设置有注入通孔,所述注入通孔连通多层结构手表的外侧及防水汽腔;所述注入管还包括注入挡圈,在装配所述注入管时,所述注入挡圈形成的注入外台阶挡在所述注入通孔的外侧边缘处,所述注入盖与所述注入挡圈的外周面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汽注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注入内台阶,所述注入塞的周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注入塞插入至所述注入管中时,所述环形凸缘抵接于所述注入内台阶,以限制所述注入塞插入至所述注入通道的深度。
7.一种多层结构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手表上设置有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防水汽注入结构。

说明书全文

汽注入结构及对应的多层结构手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汽注入结构及对应的多层结构手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设计中的表通常都仅具有防水密封功能,可以防止液体进入到表内。当使用者佩戴表处于水汽环境中,例如桑拿、蒸菜制作等,由于环境温度较高,密封结构可能会失效,且水汽相对于液态水更容易穿过密封结构进入到表内部,对表造成损坏,进而影响使用。
[0003] 使表内预先存在液体可以防止水汽进入到表的核心位置,这就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方便地向表内注入液体的结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水汽注入结构及对应的多层结构手表,能够方便地向表内注入液体。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6]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水汽注入结构,用于向多层结构手表内注入液体,所述多层结构手表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密封腔、第一重密封结构、防水汽腔及第二重密封结构,所述密封腔用于容纳表芯,所述密封腔密封在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之内;所述防水汽腔内填充液体,所述防水汽腔密封在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与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之间;所述多层结构手表包括内壳及外壳;所述内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内壳上,并将所述密封腔及所述表芯密封在所述内壳中;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内壳密封在所述外壳内,所述防水汽腔位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
[0007] 所述防水汽注入结构包括注入通道、注入盖及注入塞;所述注入通道连通多层结构手表的外侧与所述防水汽腔,所述注入塞插接于所述注入通道,且二者之间密封设置;所述注入盖罩设在所述注入通道的入口处,以将所述注入塞限位于所述注入通道;
[0008] 所述注入塞为柱状,具有相对的密封端及外设端;所述密封端插入至所述注入通道内,所述外设端位于所述注入通道的外侧处,且位于注入盖内;
[0009] 所述防水汽注入结构还包括注入密封圈,所述注入塞上沿其周向设置有注入环槽,所述注入密封圈限位在所述注入环槽中;
[0010] 所述注入密封圈为沿所述注入塞的轴向排布的两个,分别为第一注入密封圈及第二注入密封圈,所述第一注入密封圈相对所述第二注入密封圈靠近所述密封端;
[0011] 所述注入塞上设置有注入流道;所述注入流道具有相对的注入入口及注入出口,所述注入出口位于所述密封端的端面,所述注入入口位于所述注入塞的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注入密封圈和所述第二注入密封圈之间。
[0012] 其中,所述外设端设置有环形的外凸缘,所述外凸缘为环绕所述注入塞设置的环形,其周面为锯齿状。
[0013] 其中,所述注入盖包括外盖及内圈,所述外盖与所述内圈螺纹连接;所述内圈的内壁设置有环形挡圈,所述环形挡圈的内径小于所述外凸缘的外径,所述外凸缘限位在所述环形挡圈与所述外盖之间。
[0014] 其中,所述防水汽注入结构还包括注入管,所述注入管内的空间形成所述注入通道,所述注入管的外周面形成有注入外台阶,所述注入外台阶用于限制所述注入管在多层结构手表上插入的深度。
[0015] 其中,所述多层结构手表上设置有注入通孔,所述注入通孔连通多层结构手表的外侧及防水汽腔;所述注入管还包括注入挡圈,在装配所述注入管时,所述注入挡圈形成的注入外台阶挡在所述注入通孔的外侧边缘处,所述注入盖与所述注入挡圈的外周面螺纹连接
[0016] 其中,所述注入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注入内台阶,所述注入塞的周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注入塞插入至所述注入管中时,所述环形凸缘抵接于所述注入内台阶,以限制所述注入塞插入至所述注入通道的深度。
[0017]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结构手表,所述多层结构手表上设置有前述的防水汽注入结构。
[0018]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注入通道形成注入液体的通道,注入盖及注入塞形成双重保护结构,对注入通道进行密封,保证注入通道处的密封性能,避免液体流出;在需要进行注入液体时,首先打开注入盖,露出注入塞,再拔出注入塞,即可完全打开注入通道,利用针管进入注入通道,便可向防水汽腔内注入液体,使用方便。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多层结构手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图1中多层结构手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图2中多层结构手表的A‑O‑B处的剖视图。
[0023] 图4是图2中多层结构手表的C‑O‑B处的剖视图。
[0024] 图5是图1中多层结构手表在防水汽注入结构处的分解示意图。
[0025] 图6是图5中M处的放大图。
[0026] 图7是图4中E处的放大图。
[0027] 图8为图1中多层结构手表的背面分解示意图。
[0028]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防水汽注入结构处的剖视图。
[0029]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防水汽注入结构处的剖视图。
[0030] 图11是图10中防水汽注入结构的注入塞在注水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2] 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0033] 本发明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0034]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5] 请参见图1及图2,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层结构手表100,多层结构手表100上设置有防水汽注入结构5。多层结构手表100内设置有防水汽腔30。防水汽注入结构5的注入通道50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侧与防水汽腔30。多层结构手表100内的防水汽腔
30,能够避免液体及水汽进入到内部的表芯900,以保证表芯900的正常运行。
[0036] 如图3所示,多层结构手表100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密封腔90、第一重密封结构10、防水汽腔30、及第二重密封结构20。密封腔90用于容纳表芯900,密封腔90密封在第一重密封结构10之内。防水汽腔30内填充液体(未图示),防水汽腔30密封在第一重密封结构10与第二重密封结构20之间,进而可以将液体密封在第一重密封结构10与第二重密封结构20之间。作为优选,液体为水,当然可以为其他可以融合水汽的液体。
[0037] 第一重密封结构10将密封腔90密封,以避免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进入到密封腔90与表芯900接触,第二重密封结构20将防水汽腔30与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隔离,可以避免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外泄。当多层结构手表100处于水汽环境中时,水汽若通过第二重密封结构20,水汽将进入防水汽腔30与液体相接触进而冷却融合到液体中去,进而不会再通过第一重密封结构10,避免了水汽进入到密封腔90内对表芯900内部结构造成损害,保证多层结构手表100的正常运行。
[003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层结构手表100包括内壳1及外壳2;内壳1设置在外壳2内;第一重密封结构10设置在内壳1上,并将密封腔90及表芯900密封在内壳1中;第二重密封结构20设置在外壳2上,并将内壳1密封在外壳2内,防水汽腔30位于内壳1与外壳2之间。通过将第一重密封结构10和第二重密封结构20分别设置在内壳1与外壳2上,可以实现第一重密封结构10和第二重密封结构20的相对独立,可以分别进行装配和拆卸,以避免在拆装过程中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接触到表芯900。在拆卸时,开首先打开外壳2,露出防水汽腔30,将其中的液体排出干净后,再打开内壳1对表芯900进行维护,以彻底杜绝表芯900接触到液体。
[0039] 结合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防水汽注入结构5包括注入通道50、注入盖51及注入塞52。注入通道50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内外侧,更具体地,注入通道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侧与防水汽腔30。注入塞52插接在注入通道50内,且二者之间设置密封,以实现注入塞52与注入通道50之间的密封;注入盖51罩设在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以将注入塞52限位于注入通道50,使注入塞52不易脱出,进而提高密封性能。
[0040] 通过防水汽注入结构5,打开注入盖51,拔出注入塞52,露出注入通道50后,可以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注入通道50形成注入液体的通道,注入盖51及注入塞52形成双重保护结构,对注入通道50进行密封,保证注入通道50处的密封性能,避免液体流出。在需要进行注入液体时,首先打开注入盖51,露出注入塞52,再拔出注入塞52,即可完全打开注入通道50,利用针管进入注入通道50,便可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
[0041] 在本实施例中,防水汽注入结构5设置在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中框22上,可以避免拆装维护对防水汽注入结构5造成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水汽注入结构5也可以设置在外底盖23或外壳2的其他部件上。
[0042] 如图6及图7所示,多层结构手表100上设置有注入通孔105,注入通孔105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侧及防水汽腔30。更具体地,注入通孔105设置在外壳2的外中框22上,以连通外中框22的内外两侧。
[0043] 防水汽注入结构还包括注入管53,注入管53的外壁与注入通孔105过盈配合,并可以设置密封结构,以保证二者密封性能。注入管53内的空间形成所述注入通道50。利用注入管53形成注入通道50,可以降低对注入通孔105的加工精度要求,注入通孔105的孔径可以设置相对较大,以便于加工成型。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通过注入通孔105形成注入通道50,而不设置注入管53。
[0044] 如图6所示,注入管5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注入管531及第二注入管532,第二注入管532相对第一注入管531靠近防水汽腔30,第一注入管531的外径大于第二注入管532的外径,且第一注入管531与第二注入管532二者的外壁通过斜面过渡。第一注入管531与注入通孔105过盈配合,第二注入管532与注入通孔105间隙配合。首先将第二注入管532插入到注入通孔105内,再经过斜面将第一注入管531插入到注入通孔105内,从而利于将注入管53装配到注入通孔105内。第一注入管531与第二注入管532的内径相同,以方便拔插注入塞52。
[0045] 注入管53还包括注入挡圈533,注入挡圈533与第一注入管531、第二注入管532同轴设置。第一注入管531连接在注入挡圈533与第二注入管532之间。注入挡圈533的外径大于第一注入管531的外径,且注入挡圈533与第一注入管531二者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注入外台阶。在装配注入管53时,注入挡圈533形成的注入外台阶可以挡在注入通孔105的外侧边缘处,以限制注入管53在多层结构手表上插入的深度,并保证防水汽注入结构5装配到位。
[0046] 如图6及图7所示,注入塞52为柱状,具有相对的密封端52a及外设端52b。密封端52a插入至注入通道50内。防水汽注入结构5还包括注入密封圈54,注入密封圈54设置在注入塞52与注入通道50之间,以实现与注入通道50的密封连接。外设端52b位于注入通道50的外侧处,且位于注入盖51内,利用外设端52b可以方便将注入塞52拔出。
[0047] 防水汽注入结构5还包括注入密封圈54。注入塞52上沿其周向设置有注入环槽524,注入密封圈54限位在注入环槽524中,以实现注入密封圈54在注入塞52上的定位,在将注入塞52拔出时,可以一并将注入密封圈54拔出。
[0048] 注入密封圈54为两个,沿注入塞52的轴向排布,利用两个密封圈可以更好地达到密封效果。注入环槽524两个,两个注入密封圈54分别限位在两个注入环槽524中,以实现两个注入密封圈54在注入塞52上的定位,在将注入塞52拔出时,可以一并将两个注入密封圈54带出。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注入密封圈54实现注入塞52与注入通道50之间的密封,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注入塞整体为胶或橡胶材质,与注入通道过盈配合,实现密封。
[0049] 注入塞52的周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521,环形凸缘521的外径小于注入挡圈533的内径,注入挡圈533的内径大于第一注入管531的内径,注入挡圈533与第一注入管531之间在注入通道50内形成注入内台阶,注入塞52插入至注入管53中时,环形凸缘521位于注入挡圈533内,环形凸缘521抵接于第一注入管531,即环形凸缘521抵接于注入内台阶,能够限制注入塞52插入至注入通道50的深度,同时保证注入塞52与注入管53装配到位,使得外设端52b可以较好的露在注入管53外,方便再次拔出。
[0050] 注入塞52的外设端52b设置有外凸缘522,利用外凸缘522可以方便对注入塞52施加作用。进一步,外凸缘522为环绕注入塞设置的环形,外凸缘522的周面为锯齿状,利用锯齿状的外凸缘522,拔出注入塞52时,可以边旋转边拔出,以方便取出注入塞52。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凸缘也可以是均设置在外设端的多个凸起。
[0051] 注入盖51罩设在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以将注入塞52封闭在外壳2与注入盖51之内。注入盖51与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从而将注入塞52密封在表壳与注入盖51之间,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0052] 在本实施例中,注入盖51与注入管53的注入挡圈533的外周面螺纹连接,以使得注入盖51罩设在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注入盖51也可以直接与外壳2进行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或通过其他固件连接。
[0053] 如图5及图8所示,防水汽注入结构5还包括链条55。注入盖51与外壳2的外中框22之间连接有链条55,利用链条55,注入盖51打开后可以挂在外壳2上,避免丢失。链条55的一端与注入盖51的周面转动配合,以避免对注入盖51的转动拆卸造成影响。链条55的另一端与外壳2连接。
[0054] 更具体地,如图6及图7所示,注入盖51包括外盖511及内圈512,外盖511与内圈512螺纹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环形的转动槽515,链条55的一端设置有转动环551,转动环551转动设置在转动槽515中,从而实现链条55与注入盖51之间的转动配合。
[0055]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壳1悬浮在外壳2中,使得防水汽腔30及其液体能够更加充分地包覆在内壳1外,能够更好地起到防水汽效果。
[0056] 参见图3,内壳1的外壁与外壳2的内壁之间连接支撑件3。通过支撑件3可以使得内壳1大致定位在外壳2内的某个位置。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与外壳2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支撑件3,二者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利用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可以对内壳1及表芯900起到缓冲减震效果。
[0057]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固定连接在内壳1与外壳2之间,以使得内壳1与外壳2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二者相对移动,以方便使用者观察表芯900所示时间。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与外壳2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支撑件3,二者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利用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可以对内壳1及表芯900起到缓冲减震效果。
[0058] 进一步,支撑件3为两个以上,环绕内壳1的周向排布,利用两个以上的支撑件3对内壳1进行支撑定位,可以起到更好的固定效果,同时支撑件3环绕内壳1的轴向排布,可以避免支撑件3对内壳1正面的时间显示造成遮挡。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件3为三个,分别设置在多层结构手表100的6点位、12点位、及9点位处。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也可以为两个、四个,或者其他数量。
[0059] 如图3所示,第一重密封结构10包括第一顶密封圈101及第一底密封圈102。内壳1包括内镜11、内中框12及内底盖13,内镜11与内中框12通过第一顶密封圈101密封连接,内底盖13与内中框12通过第一底密封圈102密封连接,表芯900密封在内镜11、第一顶密封圈101、内中框12、第一底密封圈102、及内底盖13围合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内壳1包含内镜11、内中框12、内底盖13三个部件,结合第一顶密封圈101、第一底密封圈102可以形成容纳表芯
900的密闭空间,防止液体与表芯900相接触。内镜11可以为透光材质,以便使用者看到表芯
900所示时间。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镜11与内中框12可以为透明材质一体成型,或者内中框12与内底盖13为一体成型,第一重密封结构10仅包括第一底密封圈102或第一顶密封圈101即可。
[0060] 支撑件3为杆状,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内中框12与外壳2,支撑件3为杆状,体积相对较小,占用防水汽腔30空间少,且方便内中框12与外壳2之间的连接。更具体的,其一端与内中框12为一体成型,另一端与外壳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一端与内中框12一体成型,使得支撑件3与内中框12之间无接缝,减少液体进入内壳1中的连接结构。支撑件3的另一端与外壳2之间可以进行拆卸,以便将内壳1从外壳2中拆分出来。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也可以是一端与外壳2一体成型,另一端与内中框1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支撑件3的形状也还可以是状、片状等其他形状。
[0061] 本实施例中,多层结构手表100还包括用于调整时间的表冠组件4,表冠组件4包括表冠41及巴轴42,表冠41位于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表冠41通过巴轴42连接至表芯900,表冠41与巴轴42位于多层结构手表100的3点位。三个杆状的支撑件3及巴轴42均沿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径向延伸,且能够透过外壳2可视化呈现,使用者可以通过透过外壳2看到三个支撑件3及巴轴42,使得三个支撑件3及巴轴42能够起到表盘指示的作用,方便使用者确认时间。表冠组件4的巴轴42通过第一表冠密封圈43与内壳1密封连接,以避免液体通过巴轴42与内壳1之间的缝隙进入到表芯900;表冠组件4的表冠41通过第二表冠密封圈44与外壳2密封连接,以避免液体外泄。第一表冠密封圈43可以形成第一重密封结构10的一部分,第二表冠密封圈44可以形成第二重密封结构20的一部分。
[0062] 第二重密封结构20包括第二顶密封圈201及第二底密封圈202。外壳2包括外镜21、外中框22及外底盖23,外镜21与外中框22通过第二顶密封圈201密封连接,外底盖23与外中框22通过第二底密封圈202密封连接,内壳1密封在外镜21、第二顶密封圈201、外中框22、第二底密封圈202及外底盖23围合形成的密闭空间内。
[0063] 外壳2的外镜21、外中框22、外底盖23三个部件,结合第二顶密封圈201、第二底密封圈202可以形成容纳表芯900的密闭空间,防止液体与表芯900相接触。外镜21可以为透光材质,以便使用者看到表芯900所示时间。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外镜21与外中框22可以为透明材质一体成型,或者外中框22与外底盖23为一体成型,第二重密封结构20仅包括第二底密封圈202或第二顶密封圈201即可。
[0064] 外镜21的外径大于内壳1的外径,以使得三个支撑件3及巴轴42均能够透过外镜21可视化呈现于外壳2。
[0065] 如图3及图8所示,外中框22上朝向外底盖23的一面设置有卡槽220,支撑件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底密封圈202及外底盖23压紧在卡槽220中。在装配时,经支撑件3的另一端装入到卡槽220中,然后在外中框22内放入第二底密封圈202,将外底盖23与外中框22进行装配,利用外底盖23对第二底密封圈202施加作用力,使得支撑杆的另一端压紧在卡槽220中,同时利用第二底密封圈202实现外中框22与外底盖23之间的密封连接,进而方便支撑件3的装配及外壳2的密封设置。
[0066]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固定连接在内壳及外壳之间,以使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的相对位置固定,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支撑件转动连接在内壳及外壳之间,以使所述内壳与外壳能够相对转动。例如,支撑件为圆柱状,使用两个支撑件分别设置在3点位与9点位,支撑件与内壳或者外壳转动连接,使得内壳与外壳可以相对横向转动,以使得内壳保持在水平状态,进而方便使用者观看时间。
[0067] 结合图3及图8所示,外中框22上朝向外底盖23的一面为台阶状,其台阶面上设置卡槽220及第二底密封圈202,以便于外底盖23与外中框22的定位装配。
[0068] 进一步,外中框22上朝向底盖的一面为两级台阶状,其具有第一级台阶面221和第二级台阶面222,第一级台阶面221相对第二级台阶面222靠近内壳1;外底盖23的四周边缘为与外中框22相配合的二级台阶状。第二底密封圈20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级台阶面221和第二级台阶面222上,卡槽220设置在第一级台阶面221上,利用外底盖23与外中框22之间的两级台阶状结构及两个第二底密封圈202,能够有效保证密封性能,避免从卡槽220处渗水。
[0069] 第二级台阶面222上设置有环形槽2220,其中一第二底密封圈202设置在环形槽2220中,以利于第二底密封圈202与外中框22之间的定位,方便装配连接。
[0070]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先取下注入盖51,再取下注入塞52,方可注入液体,取下注入塞52后需要放置一边,存在掉落丢失的险,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对注入盖51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以避免该问题。
[0071]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多层结构手表100中,注入盖51的内圈512的内壁设置有环形挡圈5121,环形挡圈5121的内径小于注入塞52的外凸缘522的外径,从而可以将外凸缘522限位在环形挡圈5121与注入盖51的外盖511之间,使得注入塞52不会与注入盖51完全分离,从而避免注入塞52的丢失。
[0072] 外凸缘522沿注入塞52的轴向活动设置于注入盖51中。当防水汽注入结构5处于密封状态时,外凸缘522抵靠于外盖511,外凸缘522与环形挡圈5121之间形成有间隙。当旋开注入盖51使得注入盖51与外壳2相分离时,外凸缘522能够抵靠环形挡圈5121,再向外拔注入盖51,即可使得注入塞52从注入通道50中取出。
[0073] 进一步,环形挡圈5121上可以设置有与外凸缘522的周面相配合的锯齿槽(图中未示出),当外凸缘522抵接于环形挡圈5121时,外凸缘522位于锯齿槽中,利用外凸缘522锯齿状的周面与锯齿槽的配合,旋转外凸缘522时即可转动注入塞52,以便于将注入塞52拔出。
[0074]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完全拔出注入塞52后再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此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注入塞52上设置有注入流道520,在拔出注入塞52一半的时候通过注入流道520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0075] 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多层结构手表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注入塞52上设置有两个密封圈,分别为第一注入密封圈541及第二注入密封圈542,第一注入密封圈541及第二注入密封圈542沿注入塞52的轴向排布,第一注入密封圈541相对第二注入密封圈542靠近防水汽腔30(即靠近密封端52a)。注入塞52上设置有注入流道520。
[0076] 注入流道520具有相对的注入入口520a及注入出口520b,注入出口520b位于注入塞52的密封端52a的端面,注入入口520a位于注入塞52的周面且位于第一注入密封圈541和第二注入密封圈542之间。
[0077] 如图10所示,当注入通道50与注入塞52处于密封状态时,第一注入密封圈541、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入口520a均位于注入通道50中,利用第一注入密封圈541及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实现注入通道50的密封。
[0078] 在需要注入液体时,如图11所示,向外移动注入塞52,注入通道50与注入塞52处于开放状态,此时,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位于注入通道50外,即在外壳2的外侧露出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通过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插入针管注入液体,液体通过注入流道520经注入出口520b进入到防水汽腔30,从而不必将注入塞52完全拔出即可将进行液体注入操作,避免注入塞52丢失。
[0079] 进一步,注入通道50上可以设置限位环槽501,当注入塞52向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移动使得第一注入密封圈541位于限位环槽501中时,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位于注入通道50外。利用限位环槽501,可以让使用者感知到注入塞52已经移动到可以进行注液操作的位置,进而避免将注入塞52完全拔出。
[0080] 在上述实施例中,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内壳1与外壳2为可以独立拆分的部件,作为另外的实施例,内壳1与外壳2之间的部分部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例如,内壳1的内镜11与外壳2的外镜21为一体成型,可以避免有气体在显示时间的区域形成遮挡,内壳1的内底盖13与外壳2的外底盖23也可以为一体成型,装配时,可以一并将防水汽腔30与内壳1进行密封。
[0081]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件为杆状,连接在内中框与外中框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还可以为板状,设置在内镜与外镜之间,以及内底壳与外底壳之间,能够实现内壳与外壳之间的连接即可。
[0082] 综上,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