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

申请号 CN202311473267.8 申请日 2023-11-08 公开(公告)号 CN117647122A 公开(公告)日 2024-03-05
申请人 万春华; 发明人 万春华;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针对换热器内易附着杂质的问题。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液管、 排液管 和第一 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壳体安装有 管板 和端盖,所述管板连通有均匀分布的导液管,所述端盖安装有分配壳,所述壳体通过 支架 固接有驱动 电机 ,所述 驱动电机 的 输出轴 安装有 螺纹 杆,所述壳体滑动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机上螺纹杆配合的滑动架,所述滑动架固接有均匀分布的刮板,所述第一挡板设有过滤机构。本发明中刮板间歇式移动清理导液管上附着的杂质,保障热交换效率的稳定,通过过滤机构便于取出换热器工作过程中的杂质,保障液体流动速率。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包括有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上下两侧分别连通有进液管(2)和排液管(3),所述壳体(1)内安装有第一挡板(4),所述第一挡板(4)远离所述进液管(2)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壳体(1)通过螺栓连接有管板(5)和端盖(7),所述管板(5)位于所述端盖(7)和所述壳体(1)之间,所述端盖(7)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管板(5)连通有均匀分布的导液管(6),所述端盖(7)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分配壳(8),所述分配壳(8)设有两个腔室,且所述分配壳(8)的腔室通过所述端盖(7)的通孔与所述导液管(6)的连通,所述分配壳(8)的两个腔室分别连通有第一导管(9)和第二导管(10),所述壳体(1)远离所述进液管(2)的一侧通过支架固接有驱动电机(11),所述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安装有螺纹杆,所述壳体(1)滑动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机(11)上螺纹杆螺纹配合的滑动架(12),所述滑动架(12)固接有均匀分布的刮板(13),所述刮板(13)套在所述导液管(6)上滑动,所述第一挡板(4)设有用于收集流动液体中杂质的两组过滤机构(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导液管(6)呈U形,所述第一挡板(4)位于所述导液管(6)的对称轴线上,所述导液管(6)固接有均匀分布的固定板(14),均匀分布的所述固定板(14)与均匀分布的所述刮板(13)交错分布,所述固定板(14)用于阻碍液体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过滤机构(01)包括有第一固定壳(15),所述第一固定壳(15)固接于所述第一挡板(4)的下侧,所述第一固定壳(15)与所述第一挡板(4)上相应的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固定壳(15)内转动设置有转动壳(16),所述转动壳(16)穿透所述壳体(1)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壳(16)设有与所述第一挡板(4)上相应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转动壳(16)内滑动设置有转动柱(21),所述转动柱(21)内设有与相邻所述转动壳(16)上第二通孔配合的第三通孔,所述转动柱(21)的第三通孔设有滤网,所述转动壳(16)设有用于限制相应所述转动柱(21)的限位组件(02),所述排液管(3)安装有可拆卸的过滤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限位组件(02)包括有滑动杆(18),所述滑动杆(18)滑动设置于相应的所述转动壳(16)上,所述滑动杆(18)位于所述壳体(1)外,所述滑动杆(18)与相应的所述转动壳(16)之间固接有拉簧(19),所述壳体(1)固接有第一限位壳(191)和第二限位壳(192),所述滑动杆(18)与相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壳(191)或相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壳(192)限位配合,所述转动壳(16)固接有限位杆(20),所述转动柱(21)设有凸环,所述转动壳(16)设有弧形槽,所述转动柱(21)的凸环固接有与所述转动壳(16)上弧形槽配合的弧形(211),所述转动柱(21)位于相应所述转动壳(16)外的一端固接有导向杆(22),所述壳体(1)固接有与相应所述导向杆(22)配合的第三限位壳(2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用于改变液体流动路径的切换机构(03),所述切换机构(03)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切换机构(03)包括有上下对称的两个固定杆(24),两个所述固定杆(24)分别固接于相应所述刮板(13)上,且所述第一挡板(4)位于两个所述固定杆(24)之间,所述固定杆(24)固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板(25),所述第一限位板(25)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固定板(14)配合,位于所述第一挡板(4)下侧的其中几个所述刮板(13)均固接有第二限位板(27),所述第二限位板(27)与所述第一挡板(4)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限位板(27)与所述第一限位板(25)呈交错分布,位于所述第一挡板(4)上侧的其中几个所述刮板(13)均固接有对称的两个固定块(28),位于同一所述刮板(13)上的两个所述固定块(28)之间转动设置有转动板(29),所述转动板(29)的上部设有凸块,所述第一挡板(4)的上侧面固接有均匀分布的限位凸块(30),所述限位凸块(30)用于限位相应的所述转动板(2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的内壁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多个凹槽(26),所述凹槽(26)用于疏导杂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用于缓冲所述导液管(6)内压的缓冲机构(04),所述缓冲机构(04)设置于所述分配壳(8)内,所述缓冲机构(04)包括有第一滑动板(31),所述第一滑动板(31)滑动设置于所述分配壳(8)内,且所述第一滑动板(31)套在所述第一导管(9)上滑动,所述第一滑动板(31)与所述分配壳(8)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分配壳(8)内固接有第二挡板(33),所述第二挡板(33)正对所述第一导管(9),所述第二挡板(33)呈弧形,所述第二挡板(33)用于缓冲并导向所述第一导管(9)内液体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用于所述导液管(6)内均匀流动充盈液体的限流机构(05),所述限流机构(05)设置于所述分配壳(8)内,所述限流机构(05)包括有第二滑动板(34),所述第二滑动板(34)滑动设置于所述分配壳(8)内,所述第二滑动板(34)设有均匀分布的圆柱孔,所述第二滑动板(34)的圆柱孔与相应所述端盖(7)的通孔配合,所述分配壳(8)固接并连通有第二固定壳(35),所述第二固定壳(35)内滑动设置有第三滑动板(36),所述第三滑动板(36)通过链接杆与所述第二滑动板(34)固接,所述第三滑动板(36)与所述第二固定壳(35)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37),所述第二固定壳(35)连通有第三导管(38),所述第三导管(38)安装有排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弹簧(37)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一弹簧(32)的弹性系数。

说明书全文

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

[0001]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其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等领域,换热器从放置方式上分为卧式换热器与立式换热器。
[0003] 现有卧式换热器在工作过程中,随着热流体与冷流体之间传递热量,易使热流体中的部分杂质析出并附着在换热器上,随着杂质的附着导致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接触面积变厚,影响二者之间的热量传递,同时现有换热器内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热流体极易在死处发生滞留,影响整体换热效率。
[0004]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换热器内易附着杂质影响其换热效率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
[0006] 本发明具体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上下两侧分别连通有进液管和排液管,所述壳体内安装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壳体通过螺栓连接有管板和端盖,所述管板位于所述端盖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端盖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管板连通有均匀分布的导液管,所述端盖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分配壳,所述分配壳设有两个腔室,且所述分配壳的腔室通过所述端盖的通孔与所述导液管的连通,所述分配壳的两个腔室分别连通有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侧通过支架固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安装有螺纹杆,所述壳体滑动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机上螺纹杆螺纹配合的滑动架,所述滑动架固接有均匀分布的刮板,所述刮板套在所述导液管上滑动,所述第一挡板设有用于收集流动液体中杂质的两组过滤机构。
[0007] 进一步地,所述导液管呈U形,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导液管的对称轴线上,所述导液管固接有均匀分布的固定板,均匀分布的所述固定板与均匀分布的所述刮板交错分布,所述固定板用于阻碍液体流动。
[0008] 更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壳,所述第一固定壳固接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下侧,所述第一固定壳与所述第一挡板上相应的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固定壳内转动设置有转动壳,所述转动壳穿透所述壳体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壳设有与所述第一挡板上相应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转动壳内滑动设置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内设有与相邻所述转动壳上第二通孔配合的第三通孔,所述转动柱的第三通孔设有滤网,所述转动壳设有用于限制相应所述转动柱的限位组件,所述排液管安装有可拆卸的过滤器
[0009] 更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滑动设置于相应的所述转动壳上,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滑动杆与相应的所述转动壳之间固接有拉簧,所述壳体固接有第一限位壳和第二限位壳,所述滑动杆与相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壳或相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壳限位配合,所述转动壳固接有限位杆,所述转动柱设有凸环,所述转动壳设有弧形槽,所述转动柱的凸环固接有与所述转动壳上弧形槽配合的弧形,所述转动柱位于相应所述转动壳外的一端固接有导向杆,所述壳体固接有与相应所述导向杆配合的第三限位壳。
[0010]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用于改变液体流动路径的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有上下对称的两个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分别固接于相应所述刮板上,且所述第一挡板位于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所述固定杆固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固定板配合,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下侧的其中几个所述刮板均固接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挡板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呈交错分布,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上侧的其中几个所述刮板均固接有对称的两个固定块,位于同一所述刮板上的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转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上部设有凸块,所述第一挡板的上侧面固接有均匀分布的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用于限位相应的所述转动板。
[0011] 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用于疏导杂质。
[0012]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用于缓冲所述导液管内压力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设置于所述分配壳内,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一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分配壳内,且所述第一滑动板套在所述第一导管上滑动,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分配壳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
[0013] 更进一步地,所述分配壳内固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正对所述第一导管,所述第二挡板呈弧形,所述第二挡板用于缓冲并导向所述第一导管内液体流动。
[0014]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用于所述导液管内均匀流动充盈液体的限流机构,所述限流机构设置于所述分配壳内,所述限流机构包括有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分配壳内,所述第二滑动板设有均匀分布的圆柱孔,所述第二滑动板的圆柱孔与相应所述端盖的通孔配合,所述分配壳固接并连通有第二固定壳,所述第二固定壳内滑动设置有第三滑动板,所述第三滑动板通过链接杆与所述第二滑动板固接,所述第三滑动板与所述第二固定壳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固定壳连通有第三导管,所述第三导管安装有排气
[0015]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
[0016]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中驱动电机控制刮板进行间歇式往复移动,对导液管侧壁上附着的杂质进行清理,保证热冷却液之间热交换效率的稳定,从而保证工作效率的稳定,通过过滤机构中转动柱对清理后的杂质进行收集,避免杂质在换热器内发生聚集堵塞,影响且正常工作,通过两组限位组件中零部件的相互限位,使单个转动壳转动封堵第一挡板的第一通孔,便于换热器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取出其内杂质,保证热水的流动速率,从而保证热交换效率,通过切换机构中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转动板交错与固定板配合,改变壳体内热水的流动路径,避免壳体内发生热水滞留影响其换热效率,通过限流机构中第二滑动板对冷却液的阻挡,使冷却液在全部导液管内充盈流动,保证热水与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壳体内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滑动架和刮板处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管板和端盖处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限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过滤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过滤机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切换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切换机构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限流机构的剖视图。
[0018] 附图中的标记及序号为:1‑壳体,2‑进液管,3‑排液管,4‑第一挡板,5‑管板,6‑导液管,7‑端盖,8‑分配壳,9‑第一导管,10‑第二导管,11‑驱动电机,12‑滑动架,13‑刮板,01‑过滤机构,02‑限位组件,03‑切换机构,04‑缓冲机构,05‑限流机构,14‑固定板,15‑第一固定壳,16‑转动壳,18‑滑动杆,19‑拉簧,191‑第一限位壳,192‑第二限位壳,20‑限位杆,21‑转动柱,211‑弧形凸块,22‑导向杆,23‑第三限位壳,24‑固定杆,25‑第一限位板,26‑凹槽,27‑第二限位板,28‑固定块,29‑转动板,30‑限位凸块,31‑第一滑动板,32‑第一弹簧,33‑第二挡板,34‑第二滑动板,35‑第二固定壳,36‑第三滑动板,37‑第二弹簧,38‑第三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0] 实施例1: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卧式筒状换热器,如图1‑图4所示,包括有壳体1,壳体1的下侧设有支架,壳体1的支架安装有控制台,壳体1的上下两侧分别连通有进液管2和排液管3,壳体1的中部安装有呈水平放置的第一挡板4,第一挡板4的右部设有两个第一通孔,用于引导热水在壳体1内呈U形流动,壳体1的左部设有法兰盘,壳体1的法兰盘处通过螺栓连接有管板5和端盖7,管板5位于端盖7和壳体1之间,端盖7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管板5的右部连通有均匀分布的导液管6,端盖7的左侧设有均匀分布的螺栓,端盖7的螺栓处安装有分配壳8,分配壳8设有上下两个腔室,且分配壳8的腔室通过端盖7的通孔与导液管6连通,分配壳8的左侧连通有第一导管9和第二导管10,第一导管9和分配壳8的上部腔室连通,第二导管10和分配壳8的下部腔室连通,壳体1的右端通过支架固接有与控制台电连接的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与壳体1转动连接,壳体1的右部滑动设置有滑动架12,滑动架12与驱动电机11上螺纹杆螺纹配合,螺纹杆转动控制滑动架12缓慢移动,便于后续均匀清理导液管6上附着的杂质,滑动架12位于壳体1内的部分固接有均匀分布的刮板13,刮板13套在导液管6上滑动,第一挡板4设有两组过滤机构01,过滤机构01用于收集流动液体中的杂质,利用刮板13间歇式往复移动对导液管6上附着的杂质进行清理,保证热交换效率。
[0021] 如图4所示,导液管6呈U形,且第一挡板4位于导液管6的对称轴线上,导液管6固接有均匀分布的固定板14,固定板14近似呈梯形,且固定板14与壳体1和第一挡板4配合形成两个液体流通口,均匀分布的固定板14与均匀分布的刮板13交错分布,固定板14用于阻碍液体流动,控制液体在壳体1内的流动速率,便于液体充满壳体1并包裹导液管6进行高效热交换,同时上下两个液体流通口,避免液体滞留在壳体1内影响热交换效率。
[0022] 如图6和图7所示,过滤机构01包括有第一固定壳15,第一固定壳15固接于第一挡板4的下侧,第一固定壳15的后端与壳体1固接,第一固定壳15与第一挡板4上相应第一通孔连通,第一固定壳15内转动设置有转动壳16,转动壳16的后部穿透壳体1并与其转动连接,转动壳16的前部设有第二通孔,转动壳16的第二通孔与第一挡板4上相邻的第一通孔配合,转动壳16转动用于封堵或连通第一挡板4上相邻的第一通孔,便于对脱离的水垢进行收集与取出,转动壳16内滑动设置有转动柱21,转动柱21的前部设有第三通孔,转动柱21的第三通孔与相邻转动壳16上第二通孔配合,转动柱21的第三通孔设有滤网,用于收集脱离的水垢,便于后续取出水垢,保证液体流动速率,从而保证热交换效率,转动壳16设有限位组件02,限位组件02用于限制相应转动柱21,排液管3的左部安装有可拆卸的过滤器,用于收集导液管6下部脱离的少量水垢。
[0023] 如图5‑图7所示,限位组件02包括有滑动杆18,滑动杆18滑动设置于相应的转动壳16的下部,且滑动杆18位于壳体1外,滑动杆18与相应的转动壳16之间固接有拉簧19,拉簧
19位于相应转动壳16的后侧,壳体1的后侧面固接有第一限位壳191和第二限位壳192,第一限位壳191位于第二限位壳192的下侧,滑动杆18与相应的第一限位壳191或相应的第二限位壳192限位配合,用于限制转动壳16处于不同的状态,转动壳16的上部固接有限位杆20,转动柱21设有凸环,限位杆20与另一组过滤机构01中转动柱21的凸环配合,使单个转动壳
16转动后,限制另一组过滤机构01中的转动柱21取出,转动壳16设有弧形槽,转动柱21上凸环的下部固接有弧形凸块211,弧形凸块211与相应转动壳16上弧形槽配合,用于限位转动柱21,保障换热器的正常工作,转动柱21上侧面的后部固接有导向杆22,壳体1固接有第三限位壳23,第三限位壳23与相应导向杆22配合,用于确定转动柱21的安装角度,通过转动壳
16转动对第一挡板4上相邻第一通孔的遮挡,便于保持人员取出转动柱21对收集的杂质进行清理,保证液体流动速率,从而保障热交换效率。
[0024] 本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热水通过现有管道从进液管2内流入壳体1中,然后水充满第一挡板4的上侧并从其上两个第一通孔流至其下方,随后水从排液管3流出,同时操作人员向第一导管9内注入冷却液,冷却液通过分配壳8下部的腔室和端盖7下部的通孔流入导液管6内,随后冷却液通过导液管6、端盖7上部的通孔和分配壳8上部的腔室从第二导管10流出,其中冷却液在导液管6内流动与进液管2内流动的热水完成热交换操作,其中热水的流动路径与冷却液的流动路径相反,确保吸收指定热量后的冷却剂及时脱离与热水的接触,同时及时补充新的冷却液与热水进行热交换,保证热交换效率。
[0025] 同时热水在进液管2内流动过程中,受固定板14的阻碍作用,减小热水在进液管2内的液体流通横截面,保证热水充满进液管2并充分包裹导液管6,且固定板14的阻碍使热水在进液管2内的流动速率变慢,提高单位时间内指定区间段中热水与冷却液的接触时长,从而保障两者进行高效的热交换。
[0026] 在热水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过程中,控制台根据相设定的程序控制驱动电机11进行间歇式工作,即在热水与冷却液进行一定时间的热交换后,驱动电机11工作指定时间,使驱动电机11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使滑动架12向左移动指定距离,滑动架12移动带动相连接的刮板13一同移动,刮板13移动对导液管6的外侧壁进行刮除,清理导液管6上附着的水垢,保障热水通过导液管6与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
[0027] 由于位于第一挡板4上部的导液管6处于较高温度的热水中,随着热量的交换温度逐渐降低,大量水垢附着于导液管6的上部侧壁,随着上述操作将水垢清理脱离,由于初始状态下,转动壳16的第二通孔与第一挡板4的第一通孔连通,脱离的水垢随着水流通过第一挡板4的第一通孔进入转动柱21内,并被转动柱21上滤网拦截,而导液管6的下部聚集少量水垢,脱离后的水垢跟随水流进入排液管3上的过滤器中,避免水垢在管道流动发生聚集堵塞,影响热水的正常流动。
[0028] 而伴随刮板13对导液管6上水垢的间歇式清理,操作人员需间歇式对转动壳16内水垢和排液管3上过滤器中水垢进行清理,其中排液管3上过滤器的清理间隔较大,而转动壳16内水垢的清理间隔较小,在对转动壳16内水垢进行清理时,操作人员需转动其中一个转动壳16,操作人员拉动该处滑动杆18移动并拉伸拉簧19,滑动杆18移动脱离与相应第一限位壳191的配合,随后操作人员转动该转动壳16,使该处滑动杆18正对相应的第二限位壳192,在拉簧19的拉力作用下,该滑动杆18插入指定的第二限位壳192内,此时转动壳16转动使其上第二通孔与第一挡板4上第一通孔交错,此时热水无法流动通过该处第一挡板4上第一通孔,便于后续操作人员将工作过程中的水垢杂质进行清理。
[0029] 转动壳16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杆20一同转动,使限位杆20转动位于另一个转动壳16上凸环的后侧,避免操作人员同时操作两个转动柱21,即保障进液管2内热水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对清理下的水垢进行清理,此时进液管2内热水仅能通过另一个转动壳16上第二通孔进行流动,同时转动壳16转动使其上弧形槽脱离与相邻弧形凸块211配合,解除对转动柱21的限位,后侧操作人员缓慢向后拉动转动柱21将其取出,并将转动柱21上滤网过滤的水垢进行清理,该过程中操作人员需注意转动柱21内存储的部分水,最终完成水垢清理,延长本装置的工作时长。
[0030] 完成清理后,操作人员进行上述反向操作将转动柱21重新插入相应的转动壳16内,此时需使导向杆22正对相应的第三限位壳23,复位后进行上述工作,保障水的流动,即保障热交换效率。
[0031]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8和图9所示,还包括有切换机构03,切换机构03设置于壳体1内,切换机构03用于改变液体流动路径,切换机构03包括有上下对称的两个固定杆24,位于第一挡板4同一侧的刮板13为一组,两个固定杆24分别固接于两组刮板13的相背侧,固定杆24固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限位板25,第一限位板25正对相应刮板13并与相应的固定板14配合,且相邻两个第一限位板25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三个刮板13之间的距离相等,位于第一挡板4下侧的其中几个刮板13均固接有第二限位板27,相邻两个第二限位板27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三个刮板13之间的距离相等,且第二限位板27与第一限位板25呈交错分布,第二限位板27与第一挡板4滑动配合,位于第一挡板4上侧并与第二限位板27位于同一竖直面的刮板13固接有前后对称的两个固定块28,相对应的两个固定块28之间转动设置有转动板29,转动板29的上部设有前后对称的两个凸块,且该处刮板13设有与转动板29上凸块配合的凹槽,第一挡板4的上侧面固接有均匀分布的限位凸块30,相邻两个限位凸块30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转动板29之间的距离相等,限位凸块30用于限位相应的转动板29,壳体1的内壁设有上下对称分布的多个凹槽26,凹槽26用于疏导杂质,在刮板13移动过程中,第一限位板25、第二限位板27和转动板29依次与相应的固定板14配合,从而改变进液管
2内液体流动路径,避免液体滞留,提高换热效率。
[0032] 初始状态下,刮板13贴合相应的固定板14,在两个第一限位板25、第二限位板27和转动板29的限位作用,使热水在进液管2内流动过程中,位于第一挡板4上侧的部分热水呈蛇形流动,进一步减缓热水的流动速率,保证热水与导液管6内冷却液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驱动电机11工作进行上述水垢清理操作,此时刮板13带动相邻的零件一同移动,使第一限位板25与另一个固定板14配合,改变热水在进液管2内流动的蛇形路径,从而避免热水在进液管2的死角区域形成滞留,影响降温后热水的排出,保证热交换效率。
[0033] 在位于第一挡板4上侧的刮板13移动过程中,其中交错的三个刮板13通过其上的两个固定块28带动相应的转动板29移动,其中转动板29先脱离与相应限位凸块30的接触限位,同时受热水的阻碍作用,使转动板29摆动脱离与第一挡板4的接触,此时落于第一挡板4上的水垢通过转动板29的下侧向右流动,便于水垢进入转动柱21,完成水垢的收集,便于后续的水垢进行清理。
[0034] 在刮板13移动完毕后,其中固定板14挤压转动板29的凸块并对其进行限位,使转动板29重新摆动至竖直状态,使转动板29重新阻碍引导热水流动,而位于第一挡板4下侧的刮板13在移动过程中,第一限位板25位于相应凹槽26的上侧,此时位于第一挡板4下侧的少量脱离水垢跟随水流动,同时在下侧第一限位板25往复移动过程中,推动壳体1内的热水流动,使流动的热水形成扰流,从而便于水垢通过凹槽26进入到排液管3的过滤器中,避免水垢在进液管2内堆积,后续操作人员定期清理排液管3的过滤器即可,保障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35]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0所示,还包括有缓冲机构04,缓冲机构04设置于分配壳8内,分配壳8的下部腔室设有圆柱腔室段,缓冲机构04用于缓冲导液管6内压力,缓冲机构04包括有第一滑动板31,第一滑动板31滑动设置于分配壳8的圆柱腔室段内,且第一滑动板31套在第一导管9上滑动,第一导管9的右端设有用于限制第一滑动板31的凸环,第一滑动板31与分配壳8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32,第一弹簧32位于分配壳8的圆柱腔室段内,利用第一滑动板31的左右滑动,缓冲导液管6内压力变化,保证导液管6内液体流动速率,同时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0036] 如图10所示,分配壳8下部腔室内固接有第二挡板33,第二挡板33位于第一导管9的右侧,第二挡板33呈弧形,第一导管9正对第二挡板33的内凹侧,第二挡板33用于缓冲并导向第一导管9内液体流动,用于导向液体的流动,引导液体中气泡在分配壳8内聚集,避免气泡进入导液管6内影响热交换效率。
[0037] 如图10所示,还包括有限流机构05,限流机构05设置于分配壳8内,限流机构05用于导液管6内均匀流动充盈液体,限流机构05包括有第二滑动板34,第二滑动板34滑动设置于分配壳8的下部腔室内,第二滑动板34设有均匀分布的圆柱孔,第二滑动板34的圆柱孔与相应端盖7的通孔配合,初始状态下,第二滑动板34的圆柱孔与端盖7的通孔交错,当液体充满分配壳8的下部腔室后,第二滑动板34移动使其上圆柱孔与端盖7的通孔连通,便于液体在导液管6内充盈流动,保证热交换效率,分配壳8固接有第二固定壳35,固定壳35与分配壳8的下部腔室连通,第二固定壳35内限位滑动设置有与第二滑动板34固接的第三滑动板36,第三滑动板36与第二固定壳35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37,第二弹簧37位于第二固定壳35内,第二固定壳35的左侧壁连通有第三导管38,第二固定壳35与第三导管38的连通处位于第三滑动板36的下侧,第三导管38安装有用于自动排出气体的排气阀,第二弹簧37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32的弹性系数。
[0038] 初始状态下,第二滑动板34的通孔与端盖7上通孔交错,然后随着冷却液通过第一导管9注入分配壳8,冷却液逐渐充满分配壳8下部的腔室,随后冷却液挤压第三滑动板36向上移动并压缩第二弹簧37,而第三滑动板36上移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滑动板34移动,从而使第二滑动板34上通孔与端盖7上通孔连通,从而保证冷却液在全部导液管6内均匀流动,避免导液管6内出现气泡,影响热交换效率,同时第二挡板33对第一导管9流出的冷却液进行阻挡和导流,避免冷却液中出现的气泡进入导液管6内,在第二挡板33的导向作用下气泡于第三滑动板36的下部聚集,若聚集气泡过多,气体将通过第三导管38上泄气阀自动排出,保证热交换效率。
[0039] 同时在热水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过程中,导液管6内冷却液的温度使其内压力发生波动,波动的压力使第一滑动板31在分配壳8内发生相应移动,从而保证导液管6内冷却液的流动速率,即保持换热效率的稳定。
[004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