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车辆

申请号 CN202211331405.4 申请日 2022-10-28 公开(公告)号 CN117989889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7
申请人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梦杰; 何果; 宁健强; 陈历焘; 陆国祥;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散热 器及车辆, 散热器 包括:多个 扁管 ,多个所述扁管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之间形成 风 道;以及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所述翅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翅片在所述风道内倾斜设置,所述翅片上设置有多个风孔。通过多个扁管和多个翅片相连接,可以增强散热器的结构强度,翅片在风道内倾斜设置,可以有效降低空气碰撞流阻,当空气进入翅片时,一部分空气通过翅片的间隙,一部分空气通过翅片上的风孔,可以增强空气扰动,也可以增强换热,风孔还可以促进空气的混合,使 温度 场更加均匀,并且可以有效的缓冲空气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小碰撞流阻。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扁管(2),多个所述扁管(2)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2)之间形成道;以及
多个翅片(3),多个所述翅片(3)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多个所述翅片(3)间隔设置,所述翅片(3)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翅片(3)在所述风道内倾斜设置,所述翅片(3)上设置有多个风孔(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包括:翅片主体(32)和固定部(33),所述翅片主体(32)与所述固定部(33)连接,所述固定部(33)与所述扁管(2)配合固定,所述翅片主体(32)相对所述固定部(33)倾斜设置,所述翅片主体(32)设置有多个所述风孔(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3)上设置有第一扰流部(331),所述第一扰流部为朝着靠近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方向凹入的结构或所述第一扰流部为通孔结构,所述扁管上设置有朝着所述扁管外的方向凸出的第三扰流部,所述第三扰流部与所述第一扰流部配合固定;
和/或,
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二扰流部,所述第二扰流部为朝着远离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扁管上设置有朝着所述扁管内的方向凹入的第四扰流部,所述第四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配合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扰流部的靠近所述扁管内的一侧为凹入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扰流部的靠近对应的所述风道的一侧为凹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331)的靠近对应的所述风道的一侧为球面形凸起;和/或
所述第四扰流部的靠近所述扁管内的一侧为球面形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33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331)围绕所述固定部(33)设置所述第二扰流部(332)的位置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为一体冲压成型的结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进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3)至少部分地错位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进风方向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3)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出风方向上,所述间隙的大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1)。

说明书全文

散热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和环保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EGR技术和双涡轮增压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部件需要冷却,散热器作
为汽车冷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及数量也日益增加。
[0003] 相关技术中,百叶窗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翅片结构,但是由于流动阻的增加,易造成百叶窗翅片整体换热能力有限,百叶窗翅片的换热性能对百叶窗度、百叶窗间距及
翅片间距参数较为敏感,对加工精度要求高,导致制造成本高,而且百叶窗翅片使用过程中
易积灰、易变形,长期使用无法保证其散热能力。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可以提高车辆的换热效率。
[0005] 本发明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包括:多个扁管,多个所述扁管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扁管之间形成道;以及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设置于所述风道内,多个所述翅片间隔设
置,所述翅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翅片在所述风道内倾斜设置,所述翅片上设置有多
个风孔。
[0007]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通过多个扁管和多个翅片相连接,可以增强散热器的结构强度,翅片在风道内倾斜设置,可以有效降低空气碰撞流阻,当空气进入翅片时,一部分空
气通过翅片的间隙,一部分空气通过翅片上的风孔,可以增强空气扰动,也可以增强换热,
风孔还可以促进空气的混合,使温度场更加均匀,并且可以有效的缓冲空气之间的碰撞,从
而减小碰撞流阻,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0008]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翅片包括:翅片主体和固定部,所述翅片主体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扁管配合连接,所述翅片主体相对所述固定部倾斜设置,所
述翅片主体设置有多个所述风孔。
[0009]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朝向所述风道内凸出的第一扰流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一扰流部为朝着靠近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方向
凹入的结构或所述第一扰流部为通孔结构,所述扁管上设置有朝着所述扁管外的方向凸出
的第三扰流部,所述第三扰流部与所述第一扰流部配合固定;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二扰
流部,所述第二扰流部为朝着远离对应的所述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所述扁管上设置有
朝着所述扁管内的方向凹入的第四扰流部,所述第四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配合固定。
[0010]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扰流部的靠近所述扁管内的一侧为凹入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扰流部的靠近对应的所述风道的一侧为凹入结构。。
[0011]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扰流部的靠近对应的所述风道的一侧为球面形凸起;所述第四扰流部的靠近所述扁管内的一侧为球面形凸起。
[0012]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扰流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扰流部围绕所述固定部设置所述第二扰流部的位置间隔设置。
[0013]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翅片为一体冲压成型的结构件。
[0014]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在进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至少部分地错位设置。
[0015]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在垂直进风方向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出风方向上,所述间隙的大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0016]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的散热器。
[0017]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 图1是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翅片交错排列扰流示意图。
[0023] 附图标记:
[0024] 1、散热器;
[0025] 2、扁管;3、翅片;31、风孔;32、翅片主体;33、固定部;331、第一扰流部;332、第二扰流部;333、第三扰流部;334、第四扰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0027]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1,该散热器1可以增加换热面积和增加扰流强度,从降低流阻,并且不易积灰和不易变形,减轻重量,保证有效换热。
[0028]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1,包括:多个扁管2和多个翅片3,相邻的两个扁管2之间安装多个翅片3,可以使扁管2与翅片3相连接,多个翅片3可以根据相邻
两个扁管2之间进行合理排列,从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有效的传热能力。
[0029]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相邻的两个扁管2之间形成风道,从而可以便于空气从扁管2之间流过。扁管2可以作为冷却介质的流通通道,可以使得扁管2内流动的冷却介质和风道
内流动的空气进行换热。多个翅片3设置于风道内,多个翅片3间隔设置,多个翅片3可以在
相邻两个扁管2之间进行合理排列,翅片3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翅片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
隔。当空气进入翅片3时,一部分空气通过翅片3之间的间隙,另一部分空气与翅片3的迎风
面发生碰撞,从而增加流体扰动,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换热效率。
[0030] 翅片3在风道内倾斜设置,如此设置的翅片3可以有效降低空气碰撞产生的流阻,而且不易积灰和不易变形。如图1和图3所示,翅片3上设置有多个风孔31,空气与翅片3的迎
风面发生碰撞,空气可以穿过风孔31,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射流,促进空气有效混合,使温度
场更加均匀,而且还可以有效缓冲空气碰撞,有效减小碰撞流阻,多个风孔31还可以实现散
热器1散热性能与实际需要的匹配性,而且可以有效减小散热器1的质量,具有经济性。
[0031]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1,通过多个扁管2和多个翅片3相连接,可以增强散热器1的结构强度,当空气进入翅片3时,一部分空气通过翅片3的间隙,一部分空气通
过翅片3上的风孔31,可以增强空气扰动,也可以增强换热,风孔31还可以促进空气的混合,
使温度场更加均匀,并且可以有效的缓冲空气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小碰撞流阻,还可以增加
换热面积和增加扰流强度,从而降低流阻,并且不易积灰和不易变形,使散热器1减轻重量,
保证有效换热。
[0032]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翅片3包括:翅片主体32和固定部33,翅片主体32与固定部33连接,固定部33与扁管2配合固定,翅片主体32相对固定部33倾斜设
置,翅片主体32设置有多个风孔31。翅片主体32和固定部33相连接,这样可以增强翅片3的
结构强度,固定部33与扁管2放置方向相同,从而可以使固定部33与扁管2相连接,翅片主体
32与固定部33倾斜连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空气碰撞产生的流阻,例如,为了便于加工,可
以使每个翅片3的倾斜角度相同。翅片主体32上开设有多个风孔31,这样可以使得多个风孔
31的布置方向可以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对应,可以有利于形成射流。
[0033]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部33上设置有朝向风道内凸出的第一扰流部331,第一扰流部331为朝着靠近对应的风道的方向凹入的结构,或者,第一扰流部331为通孔结构,
扁管2上设置有朝着扁管2外的方向凸出的第三扰流部,第三扰流部与第一扰流部331配合
固定。第一扰流部331位于固定部33上,第三扰流部设置于扁管2上,这样第一扰流部331和
第三扰流部的组合可以弥补风孔31减少的换热面积,当空气吹过翅片3时,可以增强空气扰
动,从而形成空气涡结构,有效减弱减薄边界层,增强冷却液的换热能力,第三扰流部为凸
出形状,无论第一扰流部331为凹入结构,还是通孔结构,均可以使第一扰流部331和第三扰
流部配合固定,从而可以使翅片3与扁管2连接的更加紧固,可以增强散热器1的结构强度。
[0034] 另外,结合图1和图3所示,固定部33上设置有第二扰流部332,第二扰流部332为朝着远离对应的风道的方向凸出的结构,扁管2上设置有朝着扁管2内的方向凹入的第四扰流
部,第四扰流部与第二扰流部332配合固定。第二扰流部332位于固定部33,并且朝着远离对
应风道的方向凸出,第四扰流部位于扁管2上,并且朝着扁管2内的方向凹入,这样可以使第
二扰流部332与第四扰流部相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扰流部332和第四扰流部334与扁管2
内的冷却液接触,并产生扰流效果,从而可以提升换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翅片3与扁管2
连接的更加紧固,从而提升散热器1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5] 当然,如图3所示,第三扰流部的靠近扁管2内的一侧为凹入结构,第二扰流部332的靠近对应的风道的一侧为凹入结构。第二扰流部332和第三扰流部均为扁管2的一部分,
如此设置,第三扰流部和第二扰流部可以对翅片3进行装配定位,可以使翅片33与扁管22连
接的更加紧固,从而提升散热器11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6]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扰流部331的靠近对应的风道的一侧为球面形凸起,第四扰流部的靠近扁管2内的一侧为球面形凸起。球面形凸起便于空气的流动,可以增强空气扰
动,从而形成空气涡结构,有效减弱减薄边界层,增强冷却液的换热能力。
[0037]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扰流部331为多个,多个第一扰流部331围绕固定部33设置第二扰流部332的位置间隔设置。多个扰流部对第二扰流部332呈包围分布,当空气吹过
翅片3时,可以增强空气扰动,从而形成空气涡结构,可以有效减弱减薄边界层,增强冷却液
的换热能力。例如,第二扰流部332在固定部33的中心设置,周围均匀设置4个第一扰流部
331,对第二扰流部332呈包围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固定部33结构布置合理,可以同时
对空气和冷却液进行扰流,可以更好地提升换热能力。
[0038] 可选地,如图3所示,翅片3为一体冲压成型的结构件,如此设置的翅片3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简单,可以直接通过冲压制造,从而可以有利于降低成本,以及有利于生产制造。
[0039]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4所示,在进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翅片3至少部分地错位设置。当空气进入翅片主体32时,一部分空气通过翅片3之间的间隙,一部
分空气通过翅片3上的风孔31,可以增强空气扰动,也可以增强换热。这样先经过翅片3之间
的间隙的空气可以与后面的翅片3的迎风面发生碰撞,先经过翅片3的风孔31的空气可以通
过后面的翅片3之间的间隙,如此不断变化,可以有利于增强空气扰动,也可以增强换热
[0040] 如图4所示,在垂直进风方向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翅片3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出风方向上,间隙大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当空气进入翅片3时,一部分空气通过翅片3之间的间
隙,另一部分空气与翅片3的迎风面发生碰撞,从而增加流体扰动和增强换热,出风方向的
间隙先减后增,也就是说,可以使靠散热器1外侧的翅片3间隔设置大一些,从而便于进风,
靠散热器1内侧的翅片3间隔设置小一些,可以提高散热效果。
[004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1。
[004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
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
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
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004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
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
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004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
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