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蒸汽的发生 / 蒸汽的发生方法;蒸汽锅炉 / 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

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

申请号 CN201911072831.9 申请日 2019-11-05 公开(公告)号 CN110701663B 公开(公告)日 2024-04-26
申请人 清华大学; 北京清大天工能源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先庭; 吕俊复; 朱建文; 张茂勇; 石文星; 王宝龙; 陈炜; 张海鹏; 赵健飞; 岑俊平; 熊烽; 刘世刚; 韩志刚; 王春山; 陈军; 张刚刚; 王福东; 刘利刚;
摘要 基于完全热 电解 耦的引射式 热 泵 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属于 热电联产 与 集中供热 技术领域。针对热电厂热电牵连问题,设置多级引射式解耦装置,其中配气引射器的高压驱动 蒸汽 进口与新蒸汽管相连,低压蒸汽进口与高压缸排汽冷再管相连,中压排汽出口与 锅炉 再热器进口相连,热再管设置外供抽汽口;供汽引射器采用高压热再汽引射中压缸排汽以获得中间级压 力 ;引射式热泵则采用较高压蒸汽回收低压缸乏汽余热供暖。控制原则:热再管的外供抽汽量与配气引射器的驱动蒸汽量加减温 水 量之和相等;高压缸进气量与低压缸进气量接近等比例变化;供汽引射器、引射式热泵均依据用热侧需求进行调节;据此调节引射器的最佳引射比,实现无级调节的完全热电解耦。
权利要求

1.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其系统包括锅炉过热汽、再热器、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发电机、凝汽器、热网加热器、解耦引射装置、连接管路,其特征在于:解耦引射装置包括配气引射器(20),配气引射器(20)的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与锅炉(1)的过热器(3)的出口和高压缸(4)的进口之间的主蒸汽管(9)相连,配气引射器(20)的低压蒸汽进口(22)通过冷再管(12)与高压缸(4)的排汽口相连,配气引射器(20)的中压排汽出口(23)经配气减温器(24)和配气止回(25)与锅炉(1)的再热器(2)的进口相连,再热器(2)的蒸汽出口通过热再管(13)除与中压缸(5)的蒸汽进口相连外,还通过高压减温减压器(27)与高压蒸汽用户(Y1)相通;所述的冷再管(12)设置有冷再止回阀(26),其进、出口分别与配气引射器(20)的低压蒸汽进口(22)和中压排汽出口(23)相连;所述的中压缸(5)的排汽口除通过进口蝶阀(8)与低压缸(6)进汽口相连外,还与低压蒸汽用户(Y2)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气引射器(2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解耦引射装置还包括供汽引射器(30),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高压驱动蒸汽进口(31)与热再管(13)的外供抽汽口和高压蒸汽用户(Y1)的供汽管道相连,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低压蒸汽进口(32)与中压缸(5)的排汽口和低压蒸汽用户(Y2)的供气管道相连,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中压排汽出口(33)经供汽减温器(34)与中压蒸汽用户(Y3)相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汽引射器(3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压缸(6)的排汽口除了与凝汽器(19)相连外,还与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低压蒸汽进口(52)相连,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高压驱动蒸汽进口(51)与中压缸(5)的排汽口和热网加热器(57)的进汽口相连,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中压排汽出口(55)与热泵冷凝器(56)的进汽口相连,一次网回(H)与凝汽器(19)的低温循环水进口相连,凝汽器(19)的低温循环水出口与热泵冷凝器(56)的热网水进口相连,热泵冷凝器(56)的热网水出口与热网加热器(57)的热网水进口相连,热网加热器(57)的热网水出口与供暖热用户(Y4)相通,热泵冷凝器(56)的凝结水出口与凝汽器(19)的凝结水出口相连,并经凝结水泵后与热网加热器(57)的凝结水出口相连,继而与锅炉(1)的给水进口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射式热泵(50)采用多效复叠式结构,其中次级引射装置(54)的次级低压蒸汽进口(53)与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排汽口相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射式热泵(5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系统的工作控制方法如下:
i.当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为0时,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的执行机构关闭,此时冷再止回阀(26)的蒸汽流量大于零;
ii.当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大于0时,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的执行机构打开,且其开度随外供蒸汽量的增大,冷再管(12)的蒸汽进入低压蒸汽进口(22),且如发电负荷需求维持不变则高压缸(4)的进汽量、中压缸(5)的进汽量均维持不变,此时冷再止回阀(26)的蒸汽流量为零;
iii.当发电负荷需求变化时,则同时调整高压缸(4)的进汽量和中压缸(5)的进汽量,并维持该两个进汽量近似等比例调整以确保汽轮机轴向推平衡,且如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维持不变则过热器(3)的新蒸汽量亦维持不变,而如外供蒸汽需求量变化则过热器(3)的新蒸汽量亦同样变化,其数量按如下关系确定:外供蒸汽需求量=新蒸汽量+减温水量;
iv.当只调整高压抽汽量的安全解耦模型及决策方法如下:
(一) 安全解耦基础模型如下:变量符号定义如下:G2锅炉过热器新蒸汽量;G3再热器进汽量;G41高压缸进汽量;G42高压缸排汽量;G10高旁总蒸汽量;G11高旁纯旁通流量;G21配气引射器驱动蒸汽量;G22配气引射器低压进汽量;G23配气引射器中压排汽量;G24配气引射器配套减温水量;G51中压缸进汽量;G61中压缸进汽量;GY1热再外供抽汽量;GY2中压外供抽汽量;W0汽轮机组发电负荷,MW;W4、W5、W6分别为高、中、低压缸发电负荷,MW;暂只考虑高压供汽量GY1,而不考虑中压缸、低压缸外供抽汽量;GY1、W0为两个外在独立变量,其中W0=W4+W5+W6,取低压缸发电量W6为本模型的输入变量,则高压缸与中压缸发电量之和W45=W4+W5=W0‑W6,本模型分析时可将W45代替W0视为独立变量;高压缸因存在厂内工艺抽气如高加用汽等,设安全运行条件下排汽量与进汽量之比为R4=G42/G41;基于汽轮机轴向推力平衡,设中压缸与高压缸流量之比保持不变,即R54=G51/G41不变,则G5=G4*R54;配气引射器配套减温水量G24可认为与配气引射器中压排汽量G23成比例变化,进而与再热器进汽量G3成比例变化,并设为G24=k*G3,其中k为系数;
(二) 高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G41=F4(W45),其中函数F4取决于汽轮机特性;
(三) 中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G51=F4(W45)*R54;
(四) 再热器进汽量的需求曲线:G2=F4(W45)*R54+GY1;
(五) 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G3=(F4(W45)*(R54+R4‑1)+GY1)/(1+k);
(六) 热电解耦运行的调度与决策过程如下:
A.如发电负荷W0及替代变量w45不变,而热再外供抽汽量GY1发生变化,则只需根据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3,并根据再热器进汽量的需求曲线调整G2;
B.如热再外供抽汽量GY1不变,而发电负荷W0变化,则在低压缸发电负荷W6自行变化的情况下,W45的负荷需求相应变化,据此根据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3,并同时根据高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41,相应地接近同比例调整了中压缸进汽量G51,进而调整了再热器进汽量G2;
C.如两个外部变量W0和GY1同时发生变化,则仍参照上述决策方法(B)中的步骤调整;
v.当不仅调整高压抽汽量,还需调整中压缸排汽的抽汽量时的安全解耦模型,还需在上述第iv条模型基础上增加低压外供蒸汽量GY2、中压外供蒸汽量GY3的外在变量及其模型方程,但涉及到机炉根本安全性问题的核心决策及需求曲线仍遵循上述第iv条中的曲线及调度与决策过程;
vi.当不仅调整高压抽汽量、中压缸排汽的抽汽量,还需调整低压缸乏汽量以满足供暖需求、且完全避免冷端损失时的安全解耦模型,还需在上述第v条模型基础上增加供暖热用户所需供热量GY4的外在变量及其模型方程,但涉及到机炉根本安全性问题的核心决策及需求曲线仍遵循上述第iv条中的曲线及调度与决策过程。

说明书全文

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属于热电联产和余热回收供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在当前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电生产目前出于严重过剩局面,电、光电等出现了大量弃电情况,导致需要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参与调峰。而热电联产系统因存在热电牵连的固有特性,通常采用以热定电或以电定热的运行方式,因此国家能源局等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以促进火力发电的热电解耦、深度调峰、灵活性改造,要求灵活性改造的主力机组主要是300MW级880台,600MW级481台,两者之和为1361台,总装机容量约7亿千瓦,近几年预计改造投资总额达上千亿元级。
[0003] 我国目前供热主力机组采暖抽汽一般都是取自中压缸排气,最大供热能力时,电负荷率一般都在80%左右,大于此负荷率,受锅炉蒸发量的限制,供热能力陡降;小于时,由于汽机通流量减小,抽汽流量也随之减小,电热负荷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目前热电解耦的主要任务和实质是:在满足供热需求大幅增长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发电负荷率。完备的热电解耦方案必须解决如下六大基本问题:其一是锅炉过热、再热蒸汽流量失衡导致的再热器超温问题;其二是汽轮发电机组转子推力平衡问题;其三是安全稳定运行问题;其四是运行经济性问题;其五是如何实现大幅度问题;其六是节约投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前两个问题是任何技术方案得以成立的技术前提。
[0004] 根据上述分析,现有的热电解耦方案及其主要问题汇总如下:储热方案、电锅炉方案,占地及投资规模很大,无法全面深度解耦;低压缸零出力改造,包括光轴方案,和直接调小或关闭低压缸进汽量、另引少量冷却汽对末级和排汽口进行冷却的方案,对增加供热量影响不大;高、低旁联合配汽方案,问题在于低发电负荷率时因汽机进汽量大幅减少而导致再热器近期压力大幅降低,从而体积流量大幅增大、使得再热器通流能力及换热量大幅降低,再热器烟温难以有效降低、导致再热器及其后的受热面超温、损毁;汽缸打孔抽汽、低真空循环供暖等都无法有效降低发电负荷率;直接由主蒸汽打孔抽汽、或高压缸排汽出口的再热器冷段管道(冷再)打孔抽汽、或再热器出口的热段(热再)打孔抽汽,虽可大幅度降低发电负荷率,但抽汽量较大时必然存在再热器过热、汽轮机轴向推力超限等一系列安全性问题。
[0005] 采用引射式蒸汽压力匹配技术、引射式热泵乏汽余热回收技术,将可实现完备的热电解耦方案,其中如下先期开发的专利技术成果为采用引射配气技术实现全面实现热电解耦提供了技术基础,包括:多通道水汽引射器(专利号:200820188000.9,发明人:朱建文等);联调式引射器(申请号:201410416461.7,发明人:朱建文等);一种多效复叠式喷射式热泵及大压比真空泵(专利号:201120510397.0,发明人:张茂勇等);基于多效复叠喷射式换热的乏汽余热回收热电联产系统(专利号:201110407567.7,发明人:张茂勇等);一种低真空引射式热泵复合的超大温差热网余热供热系统(专利号:201320570436.5,发明人:张茂勇等)。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和任务是,针对上述深度热电解耦中存在的固有问题,采用配气引射器、供汽引射器、引射式热泵,并按比例无级调节引射器的高压蒸汽和低压蒸汽流量,完全回收汽轮机低压缸乏汽余热用于供暖,实现再热器冷却换热平衡、汽轮机轴向推力平衡,从根本上保证机炉的安全性运行,最大幅度地实现热电解耦、余热供热。
[0007] 本发明依据的工作机理与技术途径简述如下。解决前述问题一的实质是,防止再热器的进汽流量过低、导致冷却热量的需求过小、导致烟温超温、导致再热器及其后受热面超温问题;解决问题二的实质是,调降发电负荷率必然要求降低汽轮机的进汽量,但高压缸、中压缸的进汽量如降低幅度不平衡将导致轴向推力失衡、超出推力轴承受力范围、及引起汽轮机安全性问题。因此,直接在主蒸汽管道、冷再、热再管道上打孔抽汽必然绕不开这两个问题,而采用配气引射器,抽取新蒸汽的一部分作为驱动蒸汽,引射冷再汽,其排汽压力提高、从而降低比容及其体积流量,送入到锅炉再热器进行再热时,可保证其质量流量满足冷却换热量所需,避免了再热器的超温问题。热再抽汽后的蒸汽送入中压缸,其进汽流量与高压缸的进汽流量按比例调节,可通过配气引射器及相关调节进行,从而确保了汽轮机轴向推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系统控制方法是:热再管路的外供抽汽量与配气引射器的驱动蒸汽量加减温水流量之和相等;高压缸进气量与低压缸进气量接近等比例变化;据此调节引射器的最佳引射比,实现无级调节的完全热电解耦。
[0008] 本发明的具体描述是: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其系统包括锅炉过热汽、再热器、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发电机、解耦引射装置、连接管路,解耦引射装置包括配气引射器20,配气引射器20的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与锅炉1的过热器3的出口和高压缸4的进口之间的主蒸汽管9相连,配气引射器20的低压蒸汽进口22通过冷再管12与高压缸4的排汽口相连,配气引射器20的中压排汽出口23经配气减温器24和配气止回阀25与锅炉1的再热器2的进口相连,再热器2的蒸汽出口通过热再管13除与中压缸5的蒸汽进口相连外,还通过高压减温减压器27与高压蒸汽用户Y1相通。
[0009] 冷再管12设置有冷再止回阀26,其进、出口分别与配气引射器20的低压蒸汽进口22和中压排汽出口23相连。
[0010] 冷再管12不设置外供抽汽口。
[0011] 主蒸汽管9不设置外供抽汽口。
[0012] 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及其系统的工作控制方法如下。
[0013] i.当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为0时,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的执行机构关闭,此时冷再止回阀26的蒸汽流量大于零。
[0014] ii.当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大于0时,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的执行机构打开,且其开度随外供蒸汽量的增大,冷再管12的蒸汽进入低压蒸汽进口22,且如发电负荷需求维持不变则高压缸4的进汽量、中压缸5的进汽量均维持不变,此时冷再止回阀26的蒸汽流量为零。
[0015] iii.当发电负荷需求变化时,则同时调整高压缸4的进汽量和中压缸5的进汽量,并维持该两个进汽量近似等比例调整以确保汽轮机轴向推力平衡,且如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维持不变则过热器3的新蒸汽量亦维持不变,而如外供蒸汽需求量变化则过热器3的新蒸汽量亦同样变化,其数量按如下关系确定:外供蒸汽需求量=新蒸汽量+减温水量。
[0016] iv.当只调整高压抽汽量的安全解耦模型及决策方法如下:
[0017] (一)安全解耦基础模型如下:变量符号定义如下:G2锅炉过热器新蒸汽量;G3再热器进汽量;G41高压缸进汽量;G42高压缸排汽量;G10高旁总蒸汽量;G11高旁纯旁通流量;G21配气引射器驱动蒸汽量;G22配气引射器低压进汽量;G23配气引射器中压排汽量;G24配气引射器配套减温水量;G51中压缸进汽量;G61中压缸进汽量;GY1热再外供抽汽量;GY2中压外供抽汽量;W0汽轮机组发电负荷,MW;W4、W5、W6分别为高、中、低压缸发电负荷,MW;暂只考虑高压供汽量GY1,而不考虑中压缸、低压缸外供抽汽量;GY1、W0为两个外在独立变量,其中W0=W4+W5+W6,取低压缸发电量W6为本模型的输入变量,则高压缸与中压缸发电量之和W45=W4+W5=W0‑W6,本模型分析时可将W45代替W0视为独立变量;高压缸因存在厂内工艺抽气如高加用汽等,设安全运行条件下排汽量与进汽量之比为R4=G42/G41;基于汽轮机轴向推力平衡,设中压缸与高压缸流量之比保持不变,即R54=G51/G41不变,则G5=G4*R54;配气引射器配套减温水量G24可认为与配气引射器中压排汽量G23成比例变化,进而与再热器进汽量G3成比例变化,并设为G24=k*G3,其中k为系数;
[0018] (二)高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G41=F4(W45),其中函数F4取决于汽轮机特性;
[0019] (三)中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G51=F4(W45)*R54;
[0020] (四)再热器进汽量的需求曲线:G2=F4(W45)*R54+GY1;
[0021] (五)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G3=(F4(W45)*(R54+R4‑1)+GY1)/(1+k);
[0022] (六)热电解耦运行的调度与决策过程如下:
[0023] i)如发电负荷W0及替代变量w45不变,而热再外供抽汽量GY1发生变化,则只需根据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3,并根据再热器进汽量的需求曲线调整G2;
[0024] ii)如热再外供抽汽量GY1不变,而发电负荷W0变化,则在低压缸发电负荷W6自行变化的情况下,W45的负荷需求相应变化,据此根据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3,并同时根据高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41,相应地接近同比例调整了中压缸进汽量G51,进而调整了再热器进汽量G2;
[0025] iii)如两个外部变量W0和GY1同时发生变化,则仍参照上述决策方法(B)中的步骤调整。
[0026] v.当不仅调整高压抽汽量,还需调整中压缸排汽的抽汽量时的安全解耦模型,还需在上述第iv条模型基础上增加低压外供蒸汽量GY2、中压外供蒸汽量GY3的外在变量及其模型方程,但涉及到机炉根本安全性问题的核心决策及需求曲线仍遵循上述第iv条中的曲线及调度与决策过程。
[0027] vi.当不仅调整高压抽汽量、中压缸排汽的抽汽量,还需调整低压缸乏汽量以满足供暖需求、且完全避免冷端损失时的安全解耦模型,还需在上述第v条模型基础上增加供暖热用户所需供热量GY4的外在变量及其模型方程,但涉及到机炉根本安全性问题的核心决策及需求曲线仍遵循上述第iv条中的曲线及调度与决策过程。
[0028] 配气引射器2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0029] 中压缸5的排汽口除通过进口蝶阀8与低压缸6进汽口相连外,还与低压蒸汽用户Y2相通。
[0030] 解耦引射装置还包括供汽引射器30,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高压驱动蒸汽进口31与热再管13的外供抽汽口和高压蒸汽用户Y1的供汽管道相连,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低压蒸汽进口32与中压缸5的排汽口和低压蒸汽用户Y2的供气管道相连,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中压排汽出口33经供汽减温器34与中压蒸汽用户Y3相通。
[0031] 供汽引射器2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0032] 低压缸6的排汽口除了与凝汽器19相连外,还与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低压蒸汽进口52相连,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高压驱动蒸汽进口51与中压缸5的排汽口和热网加热器57的进汽口相连,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中压排汽出口55与热泵冷凝器56的进汽口相连,一次网回水H与凝汽器19的低温循环水进口相连,凝汽器19的低温循环水出口与热泵冷凝器56的热网水进口相连,热泵冷凝器56的热网水出口与热网加热器57的热网水进口相连,热网加热器57的热网水出口与供暖热用户Y4相通,热泵冷凝器56的凝结水出口与凝汽器19的凝结水出口相连,并经凝结水泵后与热网加热器57的凝结水出口相连,继而与锅炉1的给水进口相连。
[0033] 引射式热泵50采用多效复叠式结构,其中次级引射装置54的次级低压蒸汽进口53与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排汽口相通。
[0034] 引射式热泵5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0035] 关于只调整高压抽汽量的安全解耦模型的详细推导过程如下。
[0036] 因W4在一定运行工况下是G41的函数,取为W4=f4(G41),同理W5也是G51的函数,则通过变量代换可得W5=f0(G51)=f0(G41*R54)=f1(G41),而高压缸与中压缸发电量之和W45=W4+W5=f4(G41) +f1(G41)=f45(G41),并取其反函数为:G41=F4(W45),此即为高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
[0037] G51=G41*R54=F4(W45)*R54,此即为中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
[0038] G2=G51+GY1=F4(W45)*R54+GY1,此即为再热器进汽量的需求曲线。
[0039] 根据拓扑关系G2与G3之差即为G41与G42之差G41*R4,再减去G24,则G3‑G2=G41‑G42‑G24=G41*(1‑R4)‑k*G3,则有G3=(G2‑G41*(1‑R4))/(1+k)=(F4(W45)*R54+GY1‑F4(W45)*(1‑R4))/(1+k)=(F4(W45)*(R54+R4‑1)+GY1)/(1+k),此即为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
[0040] 从而,上述主要决策及需求变量G2、G3、G41、G51均可表述为外在独立变量高压外供蒸汽量GY1和内在自变量W45(用于替代外在独立变量整机发电负荷W0)的函数,称之为高压热电解耦安全决策曲线。
[0041] 同理,可进一步推导出当中压缸存在外供蒸汽需求时的高中压热电解耦安全决策曲线;以及,更进一步地,还可进一步推导出同时回收低压缸乏汽余热进行供暖的全状态热电解耦安全决策曲线,此不赘述。
[0042]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在实际的锅炉系统中,再热器的进汽量及其参数、其与新蒸汽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定幅度的允许变化范围,这与锅炉具体的技术特性有关,只要不超过该范围则可认为是安全的。同样地,在实际的汽轮发电机组系统中,汽轮机轴向受力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与汽轮机具体的技术特性有关,平衡汽轮机轴向推力的方法包括高中压缸反向布置以互相平衡推力;低压缸双侧出流实现自身平衡受力;在叶轮上开设平衡孔轴向推力;高压轴封两端以反向压差;设置平衡活塞;最后由推力轴承(推力瓦)承担剩余推力差,用来平衡转子的轴向推力,确立转子膨胀死点,保证动静件之间的轴向间隙在设计范围内。因此,原则上讲只要高中压缸的进汽流量之比不超过上述轴向推力平衡措施的安全运行范围,则可认为是安全的。也正因此,上述热电解耦安全决策曲线及其运行调度时的调整值只要不超过上述允许变化范围即为安全,具体到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例如W4=f4(G41),以及各参数的具体允许变化范围及其特殊的限制性条件与要求等,还需由相应的主机设备厂家提供,并由热电联产运行管理者根据具体条件和热电解耦的具体要求制定出更为具体的热电解耦调度及执行工作计划。
[0043]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势是:采用引射式技术原理,利用配气引射器按比例调节高压缸和中压缸的进汽量以保证汽轮机轴向推力平衡,提高再热器通流能力及其冷却换热量以保证换热平衡,从而高效稳定地实现机炉的安全运行;独创性地建立了热电安全解耦模型,给出了安全解耦的决策及需求曲线,并据以指导安全解耦的工作方法;实现多种供汽参数的灵活调节控制;实现乏汽余热完全用于供暖,消除汽轮机的冷端损失,系统热效率可达到与锅炉热效率相同;实现大幅度调整热电比,从根本上实现了热电解耦;无需自主蒸汽管道、冷再、热再直接打孔抽汽,避免了其必然存在的严重安全性问题;系统简单可靠,占用空间小,改造工作量小;系统造价比常规解耦方式降低30%~70%;无额外能耗及原材料耗费,运行维护需求小,运行成本低。附图说明
[0044] 图1、2是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
[0045] 图1、2中各部件编号与名称如下。
[0046] 锅炉1、再热器2、过热器3、高压缸4、中压缸5、低压缸6、发电机7、进口蝶阀8、主蒸汽管9、高旁管10、高旁调节阀11、冷再管12、热再管13、中压缸进口阀14、高压缸进口阀15、凝汽器19、配气引射器20、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低压蒸汽进口22、中压排汽出口23、配气减温器24、配气止回阀25、冷再止回阀26、高压减温减压器27、供汽引射器30、供汽高压驱动蒸汽进口31、供汽低压蒸汽进口32、供汽中压排汽出口33、供汽减温器34、供汽调节阀35、引射式热泵50、热泵高压驱动蒸汽进口51、热泵低压蒸汽进口52、次级低压蒸汽进口53、次级引射装置54、热泵中压排汽出口55、热泵冷凝器56、热网加热器57、锅炉给水G、一次网回水H、高压蒸汽用户Y1、低压蒸汽用户Y2、中压蒸汽用户Y3、供暖热用户Y4。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图1、2是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和实施例
[0048]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1如下。
[0049] 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其系统包括锅炉过热汽、再热器、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发电机、解耦引射装置、连接管路,解耦引射装置包括配气引射器20,配气引射器20的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与锅炉1的过热器3的出口和高压缸4的进口之间的主蒸汽管9相连,配气引射器20的低压蒸汽进口22通过冷再管12与高压缸4的排汽口相连,配气引射器20的中压排汽出口23经配气减温器24和配气止回阀25与锅炉1的再热器2的进口相连,再热器2的蒸汽出口通过热再管13除与中压缸5的蒸汽进口相连外,还通过高压减温减压器27与高压蒸汽用户Y1相通。
[0050] 冷再管12设置有冷再止回阀26,其进、出口分别与配气引射器20的低压蒸汽进口22和中压排汽出口23相连。
[0051] 冷再管12不设置外供抽汽口。
[0052] 主蒸汽管9不设置外供抽汽口。
[0053] 基于完全热电解耦的引射式热泵乏汽回收供热方式及系统及其系统的工作控制方法如下。
[0054] i.当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为0时,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的执行机构关闭,此时冷再止回阀26的蒸汽流量大于零。
[0055] ii.当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大于0时,高压驱动蒸汽进口21的执行机构打开,且其开度随外供蒸汽量的增大,冷再管12的蒸汽进入低压蒸汽进口22,且如发电负荷需求维持不变则高压缸4的进汽量、中压缸5的进汽量均维持不变,此时冷再止回阀26的蒸汽流量为零。
[0056] iii.当发电负荷需求变化时,则同时调整高压缸4的进汽量和中压缸5的进汽量,并维持该两个进汽量近似等比例调整以确保汽轮机轴向推力平衡,且如热再管13的外供蒸汽需求量维持不变则过热器3的新蒸汽量亦维持不变,而如外供蒸汽需求量变化则过热器3的新蒸汽量亦同样变化,其数量按如下关系确定:外供蒸汽需求量=新蒸汽量+减温水量。
[0057] iv.当只调整高压抽汽量的安全解耦模型及决策方法如下:
[0058] (一) 高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G41=F4(W45),其中函数F4取决于汽轮机特性;
[0059] (二) 中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G51=F4(W45)*R54;
[0060] (三) 再热器进汽量的需求曲线:G2=F4(W45)*R54+GY1;
[0061] (四) 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G3=(F4(W45)*(R54+R4‑1)+GY1)/(1+k);
[0062] (五) 热电解耦运行的调度与决策过程如下:
[0063] i)如发电负荷W0及替代变量w45不变,而热再外供抽汽量GY1发生变化,则只需根据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3,并根据再热器进汽量的需求曲线调整G2;
[0064] ii)如热再外供抽汽量GY1不变,而发电负荷W0变化,则在低压缸发电负荷W6自行变化的情况下,W45的负荷需求相应变化,据此根据过热器新蒸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3,并同时根据高压缸进汽量的决策曲线调整G41,相应地接近同比例调整了中压缸进汽量G51,进而调整了再热器进汽量G2;
[0065] iii)如两个外部变量W0和GY1同时发生变化,则仍参照上述决策方法(B)中的步骤调整。
[0066] v.当不仅调整高压抽汽量,还需调整中压缸排汽的抽汽量时的安全解耦模型,还需在上述第iv条模型基础上增加低压外供蒸汽量GY2、中压外供蒸汽量GY3的外在变量及其模型方程,但涉及到机炉根本安全性问题的核心决策及需求曲线仍遵循上述第iv条中的曲线及调度与决策过程。
[0067] vi.当不仅调整高压抽汽量、中压缸排汽的抽汽量,还需调整低压缸乏汽量以满足供暖需求、且完全避免冷端损失时的安全解耦模型,还需在上述第v条模型基础上增加供暖热用户所需供热量GY4的外在变量及其模型方程,但涉及到机炉根本安全性问题的核心决策及需求曲线仍遵循上述第iv条中的曲线及调度与决策过程。
[0068] 配气引射器2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0069] 中压缸5的排汽口除通过进口蝶阀8与低压缸6进汽口相连外,还与低压蒸汽用户Y2相通。
[0070] 上述实施例1适用于蒸汽用户及其用汽规格只有一种或高低压两种的场所;如果还有更多压力等级的蒸汽用户,则可按如下的具体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设计改造。
[0071]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2如下。
[0072] 本具体实施例系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解耦引射装置还包括供汽引射器30,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高压驱动蒸汽进口31与热再管13的外供抽汽口和高压蒸汽用户Y1的供汽管道相连,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低压蒸汽进口32与中压缸5的排汽口和低压蒸汽用户Y2的供气管道相连,供汽引射器30的供汽中压排汽出口33经供汽减温器34与中压蒸汽用户Y3相通。供汽引射器2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0073] 低压缸6的排汽口除了与凝汽器19相连外,还与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低压蒸汽进口52相连,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高压驱动蒸汽进口51与中压缸5的排汽口和热网加热器57的进汽口相连,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热泵中压排汽出口55与热泵冷凝器56的进汽口相连,一次网回水H与凝汽器19的低温循环水进口相连,凝汽器19的低温循环水出口与热泵冷凝器56的热网水进口相连,热泵冷凝器56的热网水出口与热网加热器57的热网水进口相连,热网加热器57的热网水出口与供暖热用户Y4相通,热泵冷凝器56的凝结水出口与凝汽器19的凝结水出口相连,并经凝结水泵后与热网加热器57的凝结水出口相连,继而与锅炉1的给水进口相连。
[0074] 引射式热泵50采用多效复叠式结构,其中次级引射装置54的次级低压蒸汽进口53与供暖用引射式热泵50的排汽口相通。引射式热泵50采用无级调节联调型结构。
[0075]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精确的实现热电深度解耦及灵活性改造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与系统构成,并给出了精确调节的理论依据、和如何实现上述目的的具体实施方法,而按照此一总体解决方案可有不同的具体实施措施和不同结构的具体实施装置,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而已,任何其它类似的简单变形的实施方式,例如采用不同的引射器结构;增加或减少若干管路连接方案;或进行普通专业人士均可想到的变形方式等等,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