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头总成及循环扇

申请号 CN202311772940.8 申请日 2023-12-21 公开(公告)号 CN117968249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3
申请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郭宏俊; 陈宇强; 胡健兴; 刘润生;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一种机头总成及循环扇,机头总成包括 外壳 、 风 叶、出雾件及发热组件,所述外壳内形成有送风流道,所述风叶、所述出雾件及所述发热组件均配接于所述送风流道内,并均沿所述送风流道的出风方向设置。在本申请中,发热组件用于在机头总成的运行过程产生热量,并通 过热 辐射 加热送风流道内的气流。如此,加热后的气流与 水 雾汇合后会加剧水雾中水分子运动,从而提升加湿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环境 温度 ,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度。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叶、出雾件及发热组件,所述外壳内形成有送风流道,所述风叶、所述出雾件及所述发热组件均配接于所述送风流道内,并均沿所述送风流道的出风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包括轮毂以及若干连接于所述轮毂外周的第一叶片
所述发热组件包括支架及第一发热件,所述支架配接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一发热件配接于所述支架的外周;
其中,在所述出风方向上,所述支架的投影位于所述轮毂的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轮毂的投影范围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若干第一安装件,全部所述第一安装件均绕所述支架的外周间隔设置,并沿所述支架的径向凸出于所述支架的外周,所述第一发热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安装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安装件朝向所述送风流道的出风侧或进风侧的表面凹陷形成有至少两个台阶面,每个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全部所述台阶面均沿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
所述第一发热件与所述台阶面一一对应,且一个所述第一发热件对应配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安装件中位于同一位置的全部所述台阶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台阶面上均开设有沿所述支架的周向贯穿的安装槽,且全部所述安装件中位于同一位置的全部所述台阶面上的所述安装槽均沿所述支架的周向贯通;
全部所述第一发热件均为环状的发热管,一个所述发热管对应嵌入沿所述支架的周向贯通的全部所述安装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还包括外骨架及若干第二叶片,所述外骨架间隔环绕于所述轮毂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接,全部所述第二叶片连接于所述外骨架的外周;
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外支架及若干第二安装件,所述外支架间隔环绕于所述支架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连接,全部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于所述外支架的外周,并沿所述外支架的径向凸出于所述外支架的外周;
其中,在沿所述出风方向上,所述外支架的投影位于所述外骨架的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二安装件的投影位于所述外骨架的投影范围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发热件,所述第二发热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中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所述风叶及所述出雾件沿送风流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头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网及后网盖,所述后网盖配接于所述外壳上并覆盖所述送风流道的进风口,所述防护网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后网盖与所述发热组件之间。
10.一种循环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头总成。

说明书全文

机头总成及循环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循环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头总成及循环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空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循环扇需求量日益增加,且人们对循环扇的功能需求也更加多样。
[0003] 现有具有暖功能的循环扇,当开启暖风功能时,空气中的分子会受热减少,导致空间湿度减低,容易造成人体体感舒适度变差。
发明内容
[0004]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升循环扇的加湿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机头总成及循环扇。
[0005] 一种机头总成,包括外壳、风叶、出雾件及发热组件,所述外壳内形成有送风流道,所述风叶、所述出雾件及所述发热组件均配接于所述送风流道内,并均沿所述送风流道的
出风方向设置。
[00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叶包括轮毂以及若干连接于所述轮毂外周的第一叶片;
[0007] 所述发热组件包括支架及第一发热件,所述支架配接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一发热件配接于所述支架的外周;
[0008] 其中,在所述出风方向上,所述支架的投影位于所述轮毂的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轮毂的投影范围外。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若干第一安装件,全部所述第一安装件均绕所述支架的外周间隔设置,并沿所述支架的径向凸出于所述支架的外周,所述第一
发热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安装件之间。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安装件朝向所述送风流道的出风侧或进风侧的表面凹陷形成有至少两个台阶面,每个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全部所述台阶面均沿所述第一
安装件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
[0011] 所述第一发热件与所述台阶面一一对应,且一个所述第一发热件对应配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安装件中位于同一位置的全部所述台阶面上。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全部所述台阶面上均开设有沿所述支架的周向贯穿的安装槽,且全部所述安装件中位于同一位置的全部所述台阶面上的所述安装槽均沿所述支架的
周向贯通;
[0013] 全部所述第一发热件均为环状的发热管,一个所述发热管对应嵌入沿所述支架的周向贯通的全部所述安装槽中。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叶还包括外骨架及若干第二叶片,所述外骨架间隔环绕于所述轮毂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接,全部所述第二叶片连接于所述外骨架的外
周;
[0015] 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外支架及若干第二安装件,所述外支架间隔环绕于所述支架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连接,全部所述第二安装件连接于所述外支架的外周,并沿所述
外支架的径向凸出于所述外支架的外周;
[0016] 其中,在沿所述出风方向上,所述外支架的投影位于所述外骨架的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二安装件的投影位于所述外骨架的投影范围外。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发热件,所述第二发热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安装件之间。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所述风叶及所述出雾件沿送风流道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护网及后网盖,所述后网盖配接于所述外壳上并覆盖所述送风流道的进风口,所述防护网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后网盖与所述发热组件之间。
[0020] 一种循环扇,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机头总成。
[0021] 上述机头总成及循环扇,机头总成包括外壳、风叶、出雾件及发热组件,所述外壳内形成有送风流道,所述风叶、所述出雾件及所述发热组件均配接于所述送风流道内,并均
沿所述送风流道的出风方向设置。在本申请中,发热组件用于在机头总成的运行过程产生
热量,并通过热辐射加热送风流道内的气流。如此,加热后的气流与水雾汇合后会加剧水雾
中水分子运动,从而提升加湿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环境温度,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申请中机头总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申请中机头总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申请中机头总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申请中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申请中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图5的A区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 附图标记
[0029] 机头总成100;
[0030] 外壳10;送风流道101;
[0031] 风叶11;轮毂111;第一叶片112;外骨架113;第二叶片114;
[0032] 发热组件12;支架121;第一安装件122;外支架123;第二安装件124;第一发热件125;第二发热件126;台阶面127;安装槽128;
[0033] 出雾件13;出雾口131;防护网14;后网盖15。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
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5]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
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
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6]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
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7]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
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
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38]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
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
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
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9]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
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40]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机头总成100,机头总成100包括外壳10、风叶11、出雾件13及发热组件12,外壳10内形成有送风流道101,风叶11、出雾件13及发热组件12均配接于送
风流道101内,并均沿送风流道101的出风方向设置。
[0041] 可以理解的是,在机头总成100的运行过程中,风叶11在受控转动以将外界的空气从送风流道101的进风口吸入送风流道101内并形成气流,同时出雾件13通过出雾口131吹
出水雾,且水雾会与气流汇合并从送风流道101的出风口排出,以快速的循环室内空气,并
使室内达到适宜的湿度。
[0042] 在本申请中,发热组件12用于在机头总成100的运行过程产生热量,并通过热辐射加热送风流道101内的气流。如此,加热后的气流与水雾汇合后会加剧水雾中水分子运动,
从而提升加湿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环境温度,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度。
[0043]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风叶11包括轮毂111以及若干连接于轮毂111外周的第一叶片112;
[0044] 发热组件12包括支架121及第一发热件125,支架121配接于外壳10上,第一发热件125配接于支架121的外周;
[0045] 其中,在出风方向上,支架121的投影位于轮毂111的投影范围内,第一发热件125位于轮毂111的投影范围外。
[0046]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112在受控转动时,轮毂111及第一叶片112均会绕第一叶片112的自身轴线转动,且在转动过程中,外界的空气会在第一叶片112的加速作用下形成
气流,而轮毂111用于受控带动第一叶片112同步转动,且轮毂111转动不能形成气流的作
用。因此,在送风流道101内,轮毂111沿出风方向上所对的区域不存在气流的流通,或气流
的流动速率及流动量较小,即可将该区域定义为无风区域。对应地,轮毂111的外周与送风
通道的内壁之间界定形成气流流通的过风区域。
[0047] 在本申请中,在沿出风方向上,支架121的投影位于轮毂111的投影范围内,即支架121设置于无风区域内,则支架121不会阻挡气流的流通,且不会影响机头总成100的出风风
速及风量。同时,在沿出风方向上,第一发热件125位于轮毂111的投影范围外,即第一发热
件125设置于过风区域内,则第一发热件125能够在机头总成100的运行过程产生热量,并通
过热辐射加热送风流道101内的气流。如此,加热后的气流与水雾汇合后会加剧水雾中水分
子运动,从而提升加湿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环境温度,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度。
[0048]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发热组件12还包括若干第一安装件122,全部第一安装件122均绕支架121的外周间隔设置,并沿支架121的径向凸出于支架121的外周,第
一发热件125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安装件122之间。
[0049] 可以理解的是,支架121的外周间隔设置第一安装件122,相邻两个第一安装件122之间连接有第一发热件125,则全部第一发热件125共同构造形成围绕支架121的周向延伸
的整体结构,如此,能够对过风区域内气流进行充分的加热处理,以实现气流的加热均匀,
且有利于提升加热效果。
[0050]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每个第一安装件122朝向送风流道101的出风侧或进风侧的表面凹陷形成有至少两个台阶面127,每个第一安装件122的全部所述台阶面均
沿第一安装件122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
[0051] 第一发热件125与台阶面127一一对应,且一个第一发热件125对应配接于相邻两个第一安装件122中位于同一位置的全部台阶面127上。
[0052] 为便于理解,在一般情况下,机头总成100中的轮毂111、支架121及外壳10的外周均沿圆周延伸,则在本申请中,第一安装件122的延伸方向对应为支架121的径向,且由于第
一安装件122绕支架121的外周间隔设置,则不同的第一安装件122的延伸方向对应支架121
的不同径向,其中,全部第一安装件122的延伸方向均与出风方向垂直。
[0053] 可以理解的是,在同一个第一安装件122中,相邻两个台阶面127之间存在沿送风方向间隔距离,对应地,相邻两个台阶面127上对应连接的两个第一发热件125存在沿送风
方向的间隔,且邻两个台阶面127上对应连接的两个第一发热件125之间还存在沿第一安装
件122的延伸方向的间隔。如此,第一安装件122通过相邻两个台阶面127之间沿两个方向上
的错位设置,以避免相邻两个台阶面127对应连接的两个第一发热件125之间的相互影响。
[0054] 此外,第一安装件122通过设置台阶面127充分利用了送风通道沿送风方向的空间。具体地,第一安装件122通过控制同一第一安装件12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发热件125之间
沿送风方向的距离,在保证同一第一安装件12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发热件125之间具有足够
的安全距离,缩短同一第一安装件12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发热件125沿第一安装件122的延
伸方向的间距。如此,在轮毂111的外周与送风通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一定的情况下,第一
安装件122通过设置台阶面127能够设置更多的第一发热件125,从而提升加热效率,且能够
提升空间利用率。
[0055]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全部台阶面127上均开设有沿支架121的周向贯穿的安装槽128,且全部安装件中位于同一位置的全部台阶面127上的安装槽128均沿支架
121的周向贯通;
[0056] 全部第一发热件125均为环状的发热管,一个发热管对应嵌入沿支架121的周向贯通的全部安装槽128中。
[0057]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发热件125卡入对应的安装槽128中,并通过第一发热件125与安装槽128的槽壁过盈配合实现稳定装配,操作简便,且便于用户拆装,有利
于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发热件125进行维修清洗等。
[0058]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风叶11还包括外骨架113及若干第二叶片114,外骨架113间隔环绕于轮毂111外周并与第一叶片112连接,全部第二叶片114连接于外骨架
113的外周;
[0059] 发热组件12还包括外支架123及若干第二安装件124,外支架123间隔环绕于支架121外周并与第一安装件122连接,全部第二安装件124连接于外支架123的外周,并沿外支
架123的径向凸出于外支架123的外周;
[0060] 其中,在沿出风方向上,外支架123的投影位于外骨架113的投影范围内,第二安装件124的投影位于外骨架113的投影范围外。
[0061] 可以理解的是,风叶11在受控转动时,轮毂111、第一叶片112、外骨架113及第二叶片114均会绕风叶11的自身轴线转动,且在转动过程中,外界的空气会在第一叶片112及的
第二叶片114加速作用下形成气流,而轮毂111及外骨架113用于受控带动第一叶片112及第
二叶片114同步转动,且轮毂111及外骨架113转动均不能形成气流的作用。因此,在送风流
道101内,轮毂111及外骨架113沿出风方向上所对的区域不存在气流的流通,或气流的流动
速率及流动量较小,即可将该区域定义为无风区域。对应地,轮毂111的外周与外骨架113的
内壁,及外骨架113的的外周与送风通道的内壁之间界定形成气流流通的过风区域。
[0062] 在本申请中,在沿出风方向上,外支架123的投影位于外骨架113的投影范围内,则支架121及外支架123均不会阻挡气流的流通,且不会影响机头总成100的出风风速及风量。
同时,在沿出风方向上,第二安装件124的投影位于外骨架113的投影范围外,即第一发热件
125及第二安装件124均设置于过风区域内,则第一发热件125及第二安装件124均能够在机
头总成100的运行过程产生热量,并通过热辐射加热送风流道101内的气流。如此,加热后的
气流与水雾汇合后会加剧水雾中水分子运动,从而提升加湿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环境温
度,提升产品使用的舒适度。
[0063]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发热组件12还包括第二发热件126,第二发热件126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二安装件124之间。
[006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二发热件126及第二安装件124的结构及装配方式均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件125及第一安装件122的结构及装配方式等同。
[0065] 发热组件12、风叶11及出雾件13沿送风流道101的出风方向的具体布设顺序不限。
[0066]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组件12、风叶11及出雾件13沿送风流道101的出风方向的具体布设顺序是通过实验测试获取,有关具体布设顺序的实验测试相关的参数、步骤等均为本
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0067]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发热组件12、风叶11及出雾件13沿送风流道101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
[0068] 在本申请中,根据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可明确得知,发热组件12、风叶11及出雾件13沿送风流道101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相较于其他布设顺序,在机头总成100的具体运行过
程中,产品的出风量及加热效果等较优,且产品产生的噪音等负面影响相对较弱。
[0069]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机头总成100还包括防护网14及后网盖15,后网盖15配接于外壳10上并覆盖送风流道101的进风口,防护网14间隔地设置于后网盖15与发
热组件1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防护网14用于防止用户与发热组件12直接接触,以避免用户
烫伤。
[0070] 一种循环扇,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机头总成100。
[007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7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