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和风冷储能装置

申请号 CN202410082070.X 申请日 2024-01-19 公开(公告)号 CN117954745A 公开(公告)日 2024-04-30
申请人 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韩劼成; 刘勇;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导 风 罩和风冷储能装置。导风罩包括风罩腔体;风罩腔体的内表面包括进风端面、挡风端面以及出风端面;进风端面与挡风端面对置设置,进风端面用于供进风气流流入,挡风端面用于冲击进风气流以形成扩散气流,出风端面用于供扩散气流流出;风罩腔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位于进风端面和挡风端面的侧方的引流端面,至少一引流端面上设有扰流板;扰流板不阻挡进风气流在进风端面和挡风端面间的流动,且扰流板能够阻挡扩散气流沿引流端面流动。该导风罩能解决或改善导风罩容易产生 涡流 以及导风罩的出风不均匀的问题,提高 电池 簇的冷却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罩,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罩腔体;
所述风罩腔体的内表面包括进风端面、挡风端面以及出风端面;所述进风端面与所述挡风端面对置设置,所述进风端面用于供进风气流流入,所述挡风端面用于冲击所述进风气流以形成扩散气流,所述出风端面用于供所述扩散气流流出;
所述风罩腔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位于所述进风端面和所述挡风端面的侧方的引流端面,至少一所述引流端面上设有扰流板;
所述扰流板不阻挡所述进风气流在所述进风端面和挡风端面间的流动,且所述扰流板能够阻挡所述扩散气流沿所述引流端面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端面与所述挡风端面的间距为L,所述扰流板与所述挡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3L‑2/3L。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腔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与所述出风端面对置设置的迎风端面,所述迎风端面与所述出风端面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用于供所述进风气流通过,且沿所述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迎风端面与所述出风端面间的距离逐渐递减;所述出风端面上设有能够沿所述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出风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端面的高度为H1,所述挡风端面的高度为H2,H1和H2满足:1/5H1<H2<3/5H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迎风端面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腔体包括中空罩筒和斜板,所述中空罩筒具有对置设置的罩口和斜面开口,所述斜板设于所述斜面开口处,所述进风端面、所述挡风端面和所述引流端面均位于所述中空罩筒上,所述迎风端面位于所述斜板上,所述出风口包括所述罩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罩筒包括对置设置的进风侧和挡风侧,所述进风侧和所述挡风侧的一侧具有第一引流侧,另一侧具有第二引流侧,所述进风端面位于所述进风侧上,所述挡风端面位于所述挡风侧上,所述第一引流侧和所述第二引流侧分别具有一所述引流端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口为平面开口;和/或所述进风侧、所述第一引流侧、所述挡风侧和所述第二引流侧依次连接。
9.一种风冷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簇,具有入风侧和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的入风口位于所述入风侧上;
风冷机组,设于所述电池簇上,所述风冷机组具有供风口;以及
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罩,罩设于所述入风侧上,所述导风罩的所述进风端面与所述风冷机组的所述供风口连通,所述导风罩的所述出风端面与所述冷风通道的所述入风口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冷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冷风通道沿所述进风端面和所述挡风端面的两侧的排布方向间隔排布;
在所述进风端面和所述挡风端面的两侧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扰流板的宽度为S1,位于端部的所述冷风通道的宽度为S2,S1和S2满足:1/2S2<S1<4/5S2。

说明书全文

罩和风冷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罩和风冷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风冷储能装置通常包括电池簇和设于电池簇上的风冷机组和导风罩。电池簇具有入风侧和冷风通道,冷风通道的入风口位于入风侧上。导风罩设于入风侧上,且与入风侧围
合形成进风空间,进风空间连通风冷机组的供风口和冷风通道的入风口。风冷机组产生的
冷却风经供风口和进风空间进入冷风通道,对电池簇进行冷却降温后,再从风冷机组的回
风口进入风冷机组以再次形成冷却风,以持续对电池簇进行冷却。但是相关技术的导风罩
存在容易产生涡流以及出风不均匀的问题,导致电池簇的冷却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导风罩,以解决或改善导风罩容易产生涡流以及导风罩的出风不均匀的问题,提高电池簇的冷却效果。
[0004] 一种导风罩,包括风罩腔体;
[0005] 所述风罩腔体的内表面包括进风端面、挡风端面以及出风端面;所述进风端面与所述挡风端面对置设置,所述进风端面用于供进风气流流入,所述挡风端面用于冲击所述
进风气流以形成扩散气流,所述出风端面用于供所述扩散气流流出;
[0006] 所述风罩腔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位于所述进风端面和所述挡风端面的侧方的引流端面,至少一所述引流端面上设有扰流板;
[0007] 所述扰流板不阻挡所述进风气流在所述进风端面和挡风端面间的流动,且所述扰流板能够阻挡所述扩散气流沿所述引流端面流动。
[000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端面与所述挡风端面的间距为L,所述扰流板与所述挡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1/3L‑2/3L。
[000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罩腔体的内表面还包括与所述出风端面对置设置的迎风端面,所述迎风端面与所述出风端面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用于供所述进风气流
通过,且沿所述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迎风端面与所述出风端面间的距离逐渐递减;所
述出风端面上设有能够沿所述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出风口。
[00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端面的高度为H1,所述挡风端面的高度为H2,H1和H2满足:1/5H1<H2<3/5H1。
[001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与所述迎风端面连接。
[0012]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罩腔体包括中空罩筒和斜板,所述中空罩筒具有对置设置的罩口和斜面开口,所述斜板设于所述斜面开口处,所述进风端面、所述挡风端面和所述
引流端面均位于所述中空罩筒上,所述迎风端面位于所述斜板上,所述出风口包括所述罩
口。
[001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罩筒包括对置设置的进风侧和挡风侧,所述进风侧和所述挡风侧的一侧具有第一引流侧,另一侧具有第二引流侧,所述进风端面位于所述进风
侧上,所述挡风端面位于所述挡风侧上,所述第一引流侧和所述第二引流侧分别具有一所
述引流端面。
[001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罩口为平面开口;和/或
[0015] 所述进风侧、所述第一引流侧、所述挡风侧和所述第二引流侧依次连接。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冷储能装置,包括:
[0017] 电池簇,具有入风侧和冷风通道,所述冷风通道的入风口位于所述入风侧上;
[0018] 风冷机组,设于所述电池簇上,所述风冷机组具有供风口;以及
[0019] 上述的导风罩,罩设于所述入风侧上,所述导风罩的所述进风端面与所述风冷机组的所述供风口连通,所述导风罩的所述出风端面与所述冷风通道的所述入风口连通。
[00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风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冷风通道沿所述进风端面和所述挡风端面的两侧的排布方向间隔排布;
[0021] 在所述进风端面和所述挡风端面的两侧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扰流板的宽度为S1,位于端部的所述冷风通道的宽度为S2,S1和S2满足:1/2S2<S1<4/5S2。
[0022] 上述导风罩工作时,进风气流从进风端面进入风罩腔体内并流向挡风端面,扰流板不阻挡进风气流在进风端面和挡风端面间的流动,而进风气流在经挡风端面冲击形成扩
散气流后,扰流板能够阻挡扩散气流沿引流端面流动,如此,扰流板可以把靠近引流端面并
将要从出风端面排出的气流分成两部分,靠近进风端面的一部分和靠近挡风端面的一部分
(当进风端面和挡风端面位于前后方向上时,即为前后两部分),使得靠近引流端面并将要
从出风端面排出的气流在风罩腔体内进行合理分配,防止靠近引流端面并将要从出风端面
排出的气流全部顺着靠近进风端面的一端排出,解决了靠近引流端面并将要从出风端面排
出的气流靠近进风端面的一端风量大,靠近挡风端面的一端风量小的问题,不仅可以避免
气流在上述导风罩内产生涡流,而且可以使得上述导风罩的出风端面的出风更均匀。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风冷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图1所示的风冷储能装置的一视的爆炸图;
[0026] 图3为图1所示的风冷储能装置的冷却风流动轨迹的示意图;
[0027] 图4为图1所示的风冷储能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0028] 图5为图1所示的风冷储能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0029] 图6为图1所示的风冷储能装置的侧视图;
[0030] 图7为图1所示的风冷储能装置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0031] 图8为图1所示的风冷储能装置的电芯箱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9为图8所示的电芯箱的爆炸图;
[0033] 图10为相关技术中的风冷储能装置的流场仿真,其中,图中线条代表冷却风的矢量图,线条的疏密代表风量大小;
[0034] 图11为相关技术中的风冷储能装置的另一流场仿真,其中,图中线条代表冷却风的矢量图,线条的疏密代表风量大小。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
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7]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
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8]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
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9]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
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
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
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
方式。
[0041] 如图1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风冷储能装置10包括电池簇10a、风冷机组10b和导风罩10c。
[0042] 如图2和图3所示,电池簇10a具有入风侧202和冷风通道204。冷风通道204的入风口204a位于入风侧202上。
[004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簇10a包括箱体200和设于箱体200内的电芯箱阵列300。电芯箱阵列300具有出风侧300a。电池箱阵列300包括多个电芯箱310。多个电芯箱310
呈阵列排布。每一竖排电芯箱310位于相邻两个冷风通道204之间。电芯箱310具有散热通道
312。散热通道312具有与冷风通道204连通的散热入口312a和位于出风侧300a的散热出口
312b。
[004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箱阵列300通过支架400设于箱体200内。如此,非常便于在箱体200内安装电池箱阵列300。可以理解在,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箱体200自身能够安
装电池箱阵列300时,支架400可以省略。
[0045] 风冷机组10b设于电池簇10a上。具体地,风冷机组10b设于电池簇10a的箱体200上。风冷机组10b具有供风口500和回风口600。风冷机组10b的回风口600位于电池箱阵列
300的出风侧300a,并与散热出口312b连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风冷机组10b为风冷空
调。如此,非常便于循环产生冷风。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风冷
机组10b的具体形式。
[0046] 导风罩10c罩设于入风侧202上,并与入风侧202围合形成进风空间。进风空间连通风冷机组10b的供风口500与冷风通道204的入风口204a。
[0047]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风冷储能装置10工作时,风冷机组10b工作产生的冷却风通过供风口500流进导风罩10c中,然后再进入到电池簇10a的冷风通道204内,进入冷风通道
204内的冷却风可以通过电芯箱310的散热通道312的散热入口312a进入散热通道312内为
电芯箱310内的电芯散热,冷却风与电芯进行热交换后从散热通道312的散热出口312b排
出,并经风冷机组10b的回风口600再次回到风冷机组10b以再次形成冷却风。也即风冷机组
10b与导风罩10c和电池簇10a形成一个封闭的容腔,风冷机组10b吹出的冷风冷风通过风道
202和散热风道312进入到电池簇10a内的各个电芯箱310内,冷风对电芯箱310内的电芯进
行冷却后由电芯箱310上的散热出口312b排出,然后由风冷机组10b的回风口600进入到风
冷机组10b中进行换热,被冷却后的冷风再次进入到电池簇10a中对电芯进行冷却,循环往
复。
[0048] 如图4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导风罩10c包括风罩腔体700。风罩腔体700的内表面包括进风端面702、挡风端面704以及出风端面706。进风端面702与挡风端面704对置
设置。进风端面702用于供进风气流流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端面702上设有供进
风气流流入的进风口700a。挡风端面704用于冲击进风气流以形成扩散气流。出风端面706
用于供扩散气流流出。
[0049] 风罩腔体700的内表面还包括位于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的侧方的引流端面708。在本实施例中,引流端面708为两个,并对置设置。至少一引流端面708上设有扰流板
800。扰流板800不阻挡进风气流在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间的流动,且扰流板800能够
阻挡扩散气流沿引流端面708流动。也即进风气流在从进风端面702流向挡风端面704的过
程中,扰流板800不阻挡进风气流在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间的流动,而进风气流在经
挡风端面704冲击形成扩散气流后,扰流板800能够阻挡扩散气流沿引流端面708流动。
[0050] 上述导风罩10c工作时,进风气流从进风端面702进入风罩腔体700内并流向挡风端面704,扰流板800不阻挡进风气流在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间的流动,而进风气流
在经挡风端面704冲击形成扩散气流后,扰流板800能够阻挡扩散气流沿引流端面708流动,
如此,扰流板800可以把靠近引流端面708并将要从出风端面706排出的气流分成两部分,靠
近进风端面702的一部分和靠近挡风端面704的一部分(当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位于
前后方向上时,即为前后两部分),使得靠近引流端面708并将要从出风端面706排出的气流
在风罩腔体700内进行合理分配,防止靠近引流端面708并将要从出风端面706排出的气流
全部顺着靠近进风端面702的一端排出,解决了靠近引流端面708并将要从出风端面706排
出的气流靠近进风端面702的一端风量大,靠近挡风端面704的一端风量小的问题,不仅可
以避免气流在上述导风罩10c内产生涡流,而且可以使得上述导风罩10c的出风端面706的
出风更均匀。
[0051]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导风罩10c应用于风冷储能装置10中。其中,导风罩700罩设于入风侧202上。导风罩700的进风端面702与风冷机组10b的供风口500连通。导风罩700的出
风端面706与冷风通道204的入风口204a连通。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导风罩10c
不限于应用于风冷储能装置10中,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各类需要导风的装置中。
[0052] 将上述导风罩10c应用于风冷储能装置10中,且风冷机组10b工作产生的冷却风通过供风口500流进导风罩10c后,由于引流端面708设置有扰流板800,扰流板800可以将靠近
引流端面708的冷风通道204(边侧的冷风通道204)分为两部分,靠近进风端面702的一部分
和靠近挡风端面704的一部分(当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位于前后方向上时,即为前后
两部分),将靠近引流端面708的冷风通道204中的冷却风进行合理分配,防止冷却风全部顺
着靠近进风端面702的一端进入冷风通道204,解决冷风通道204靠近进风端面702的一端风
量大,靠近挡风端面704的一端风量小的问题,不仅可以避免气流在上述导风罩10c内产生
涡流,而且可以使得上述导风罩10c的出风端面706的出风更均匀,进而可以使得电池箱阵
列300不同位置处的电芯箱310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电池簇10a的冷却效果更佳,提升电池簇
10a的整体性能(如图10所示,在相关技术中,导风罩的引流端面708未设置扰流板800时,冷
却风在冷风通道204中分配不均,电池箱阵列300的前端风量大后端风量小,导致不同位置
处的电芯箱310的温度分布不均,电池簇10a的冷却效果有限)。
[005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两个引流端面708均设置有扰流板800。如此,能进一步避免气流在上述导风罩10c内产生涡流,而且可以使得上述导风罩10c的出风端面706的出
风更均匀。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引流端面708也可以只有一个设置有扰流板
800。
[005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进风端面702与挡风端面704的间距为L。扰流板800与挡风端面704之间的间距为1/3L‑2/3L。如此,能进一步避免气流在上述导风罩10c内
产生涡流,而且可以使得上述导风罩10c的出风端面706的出风更均匀。可以理解,在其他实
施例中,扰流板800与挡风端面704之间的间距不限于1/3L‑2/3L。
[0055] 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板800远离出风口700b的一端与迎风端面709连接。如此,可以使得扰流板800与风罩腔体70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扰流板800
靠近迎风端面709的端面也可以不与迎风端面709连接,此时,扰流板800只与引流端面708
连接。
[0056] 在本实施例中,风罩腔体700的内表面还包括与出风端面706对置设置的迎风端面709。迎风端面709与出风端面706间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用于供进风气流通过。且沿进
风气流的流动方向,迎风端面709与出风端面706间的距离逐渐递减。出风端面706上设有能
够沿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延伸设置的出风口700b。
[0057] 上述导风罩10c工作时,进风气流从进风端面702进入风罩腔体700内并流向挡风端面704的同时会打到迎风端面709上,而由于沿进风气流的流动方向,迎风端面709与出风
端面706间的距离逐渐递减,也即进风端面702的高度大于挡风端面704的高度,迎风端面
709可以将进风气流下压至出风端面706并从出风端面706的出风口700b排出(即进风气流
打到迎风端面709上后,由于进风端面702的高度大于挡风端面704的高度,沿进风气流的流
动方向,迎风端面709与出风端面706间的距离逐渐递减,从而进风气流会改变方向,进风气
流会直接通过气流通道从出风端面706的出风口700b排出),这样就可以减小甚至避免气流
在导风罩10c中产生涡流。当上述导风罩10c应用于风冷储能装置10中时,从出风端面706的
出风口700b排出的冷却风能顺利进入到冷风通道204中,提高电池簇10a的冷却效果(如图
11所示,相关技术中,导风罩为矩形结构,这种结构会导致冷却风在导风罩内部产生涡流,
影响冷却风进入到冷风通道204中)。
[005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进风端面702的高度为H1,挡风端面704的高度为H2,H1和H2满足:1/5H1<H2<3/5H1。如此,在保证导风罩10c具有合理的尺寸的前提下,可以进一
步减小甚至避免冷却风在导风罩10c中产生涡流,冷却风能顺利进入到冷风通道204中。可
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H1和H2不限于满足:1/5H1<H2<3/5H1。
[0059] 需要说明的是,进风端面702的高度H1一般根据风冷机组10b的供风口500的高度确定。一般情况下,进风端面702的进风口700a的高度和宽度都要大于或等于风冷机组10b
的供风口500的高度和宽度,以使得进风端面702的进风口700a能完全覆盖风冷机组10b的
供风口500,从而使得从风冷机组10b的供风口500出来的冷风能全部通过进风端面702的进
风口700a进入导风罩10c内。进风端面702与挡风端面704的间距L和进风端面702的高度H1
与挡风端面704的高度H2相关,也即扰流板800与挡风端面704之间的间距和进风端面702的
高度H1与挡风端面704的高度H2相关。
[006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风罩腔体700包括中空罩筒710和斜板720。中空罩筒710具有对置设置的罩口和斜面开口。斜板720设于斜面开口处。进风端面702、挡风端面704
和引流端面708均位于中空罩筒710上。迎风端面709位于斜板720上。出风口700b包括罩口。
如此,非常便于构建上述风罩腔体700。
[0061] 在本实施例中,中空罩筒710包括对置设置的进风侧712和挡风侧714。进风侧712和挡风侧714的一侧具有第一引流侧716,另一侧具有第二引流侧718。进风端面702位于进
风侧712上。挡风端面704位于挡风侧714上。第一引流侧716和第二引流侧718分别具有一引
流端面708。
[0062] 在本实施例中,罩口为平面开口。也即罩口远离斜板720的端面为平面。如此,更便于风罩腔体700密封罩设于电池簇10a的入风侧202上,而且更利于形成具有进风侧712、挡
风侧714和斜板720的风罩腔体70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罩口能密封的罩设于电池
簇10a的入风侧202即可,罩口远离斜板720的端面可以为非平面,例如,当罩口具有局部外
凸(或局部内凹)时,电池簇10a的入风侧202具有相应配合的局部内凹(或局部外凸)。
[0063]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侧712、第一引流侧716、挡风侧714和第二引流侧718依次连接。也即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罩10a为四边形结构,具体为梯形结构。如此,更便于制作导风
罩10a。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罩10a也可以为五边形结构或更多边形结构。
[0064]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700a贯穿进风侧712远离斜板720的一端。如此,可以使得风罩腔体700具有较小的尺寸。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700a也可以不贯穿进风侧
712远离斜板720的一端。
[0065] 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板800远离斜板720的端面与罩口的端面齐平。可以进一步保证冷却风在冷风通道204中的风量分配,使电池箱阵列300不同位置处的电芯箱310温度分
布更加均匀,提高电池簇10a的整体性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扰流板800远离斜板
720的端面也可以位于罩口的端面的内侧。
[006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冷风通道204为多个,多个冷风通道204沿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的两侧的排布方向间隔排布,也即沿两个引流端面708的排布方向排布。在
进风端面702和挡风端面704的两侧的排布方向上,扰流板800的宽度为S1,位于端部的冷风
通道204的宽度为S2,S1和S2满足:1/2S2<S1<4/5S2。如此,在保证扰流板800具有合理的
尺寸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保证冷却风在冷风通道204中的风量分配,使电池箱阵列300不
同位置处的电芯箱310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电池簇10a的整体性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
施例中,S1和S2不限于满足:1/2S2<S1<4/5S2。
[0067]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冷风通道204的宽度均相同,均为S2,如此,非常便于制作电池簇10a。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中部的冷风通道204的宽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位于
端部的冷风通道204b的宽度S2。
[0068]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箱体200包括相连的主体框210和安装框220。入风侧202和冷风通道204位于主体框210上。电池箱阵列300位于主体框210内,且电池箱阵列300
的出风侧300a朝向安装框220。安装框220的一侧凸出至主体框210的入风侧202之外。风冷
机组10b设于安装框220上,且风冷机组10b的供风口500位于安装框220凸出至主体框210之
外的部分上。风罩腔体700设于入风侧202上,且风罩腔体700的进风侧712与电池箱阵列300
的出风侧300a对应设置,风罩腔体700的进风侧712的进风口700a与风冷机组10b的供风口
500对应连通。如此,可以使得风冷储能装置10具有较强的整体结构性。
[0069]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框210和安装框220均具有位于周向上的开口侧,主体框210的开口侧和安装框220的开口侧密封围合形成箱体200。如此,非常便于形成箱体200。
[0070]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箱310位于两个引流端面708的排布方向上的两侧均具有散热入口312a。如此,非常便于风冷通道202的冷却风进入电芯箱310内。
[007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电芯箱310包括壳体314和设于壳体314内的电芯模组316。电芯模组316的数目大于等于一个。每个电芯模组316均包括多个堆叠在一起的电
芯。电芯如此排布,可以增大电芯箱310的能量密度。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芯箱310
内的电芯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排布。
[0072]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14内部的缝隙以及壳体314上的散热入口312a和散热出口312b构成散热通道312。
[0073]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箱310还包括风扇318。风扇318位于壳体314内,并设于散热出口312b处。风扇318可以使得散热通道312内的气流快速从散热出口312b排出,从而具有更
好的散热效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芯箱310可以不包括风扇318,而是采用箱体
200内的风扇来使得散热通道312内的气流快速从散热出口312b排出。
[0074]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14包括U形的底框314a、设于底框314a的前侧的前面板314b、设于底框314a的后侧的后面板314c和设于底框314a的上方的上盖314d。底框314a
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散热入口312a,散热出口312b位于前面板314b上。
[0075]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7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