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给水;排水 / 下水道,污水井 / 下水管道系统 / 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

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

申请号 CN202010132609.X 申请日 2020-02-29 公开(公告)号 CN111305347B 公开(公告)日 2020-12-22
申请人 广东君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祯祥;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其包括雨污分流装置以及与雨污分流装置连通的排 水 管,所述 排水管 包括雨水排水管和污水排水管,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相邻的雨水腔和污水腔,所述雨水腔与污水腔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导水槽,所述导水槽上设有与雨水腔连通的过滤板,所述雨水腔连通雨水排水管,所述污水腔连通污水排水管,所述污水腔连通有污水进水管。本发明具有使雨水与生活污水通过雨污分离装置分离,雨水通过导水槽收集从过滤板流入雨水腔内,生活污水通过污水进水管进入污水腔内,收集后的雨水通过雨水排水管排出,收集的污水通过污水排水管排出,雨污分流较为方便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污分流装置以及与雨污分流装置连通的排管,所述排水管包括雨水排水管(1)和污水排水管(2),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相邻的雨水腔(3)和污水腔(4),所述雨水腔(3)与污水腔(4)之间设有分隔板(5),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导水槽(6),所述导水槽(6)上设有与雨水腔(3)连通的过滤板(7),所述雨水腔(3)连通雨水排水管(1),所述污水腔(4)连通污水排水管(2),所述污水腔(4)连通有污水进水管(8),所述雨污分流装置还包括一个泄压结构,所述泄压结构包括与污水腔(4)内壁固定连接的弹性件(9),所述分隔板(5)与弹性件(9)固定连接,所述雨水腔(3)的内壁两侧分别设有一条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挡板(10),所述分隔板(5)与挡板(10)抵触,所述污水腔(4)的内壁两侧分别设有一条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支撑板(11),所述弹性件(9)位于支撑板(11)上,所述污水腔(4)内壁的两侧开有连通槽(12),分隔板(5)受压后,连通槽(12)使污水腔(4)与雨水腔(3)连通,所述支撑板(11)上设有若干连通孔(13),所述弹性件(9)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中间穿设有一根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穿过连通孔(13)且支撑杆(14)背向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浮球(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6)的横截面呈弧形且弧形突起的一端朝向分隔板(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腔(4)内设有与支撑板(11)以及污水腔(4)底部连接的挡料板(16),所述挡料板(16)与支撑板(11)以及污水腔(4)内壁组成一个放置浮球(15)的空腔,所述挡料板(16)为设有间隙的栅格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分流主体,所述污水腔(4)与雨水腔(3)设于分流主体内,所述雨污分流装置上设有盖板,所述导水槽(6)设置于盖板上,所述盖板扣合于分流主体上。

说明书全文

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城市排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生活污水主要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及饮食起居产生的废水,其通过的地下水管或排污管排出,在城镇雨水排水设计中,大多将该生活污水排放到用于将雨水排入河道的雨水排水管道中,此方式虽然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上带来便利,但是从环境保护层面上却存在一定的缺陷
[0003] 现有的雨水排水设计为了快速排走雨水,雨水排水管道往往设有较多开放式设计的通道,便于降水量较大时快速收集雨水,但在雨季时,将生活污水排入雨水排水管道中时,会加大雨水管道的排水压,造成污水满溢;且当降水量较少时,由于雨水排水管道内会滞留部分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滞留时间较久之后会产生较为刺鼻的异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0004] 因此,现有的雨水排水管道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生活污水以及雨水进行分流的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包括雨污分流装置以及与雨污分流装置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包括雨水排水管和污水排水管,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相邻的雨水腔和污水腔,所述雨水腔与污水腔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导水槽,所述导水槽上设有与雨水腔连通的过滤板,所述雨水腔连通雨水排水管,所述污水腔连通污水排水管,所述污水腔连通有污水进水管。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雨水与生活污水通过雨污分离装置分离,雨水通过导水槽收集从过滤板流入雨水腔内,生活污水通过污水进水管进入污水腔内,收集后的雨水通过雨水排水管排出,收集的污水通过污水排水管排出,雨污分流较为方便。
[0009]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水槽的横截面呈弧形且弧形突起的一端朝向分隔板。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雨水汇流较为方便,当降水量较大时,导水槽内可以积蓄部分雨水,缓解雨水腔的集水压力。
[0011]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污分流装置还包括一个泄压结构,所述泄压结构包括与污水腔内壁固定连接的弹性件,所述分隔板与弹性件固定连接。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降水量较大时,雨水腔内收集的雨水较多,分隔板收到的压力较大,分隔板朝向污水腔方向运动,雨水腔的空间放大,雨水收集较多,雨水不易溢出;当雨水降水量较小时,分隔板复位;同时,由于生活污水的产生与人们的作息规律相关度较大,当处于用水高峰期的过程中,污水腔内的污水较多,挤压分隔板朝向雨水腔的方向运动,污水腔内的空间增大,污水管中污水的压力降低,不易溢出;当污水腔或雨水腔内的空间阻塞之后,随着分隔板的移动,改变雨水腔或污水腔内的阻塞物的应力,使其不易将雨水腔或污水腔堵塞。
[0013]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水腔的内壁两侧分别设有一条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挡板,所述分隔板与挡板抵触,所述污水腔的内壁两侧分别设有一条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支撑板,所述弹性件位于支撑板上。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板对分隔板朝向雨水腔方向的一侧进行限位,通过支撑板对分隔板朝向污水腔方向的一侧进行限位。
[0015]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污水腔内壁的两侧开有连通槽,分隔板受压后,连通槽使污水腔与雨水腔连通。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生活污水滞留时间较久之后会在管道内产生较为刺鼻的异味,污水腔内的连通槽的设置,使日常使用过程中,污水腔与雨水腔不易连通,异味不易通过雨水腔泄露,当降水量较大时,雨水腔与雨水排水管的排水能力已不能完全消化该降水量时,为了防止雨水溢出或滞留在路面上,分隔板受力朝向污水腔运动,在放大雨水腔的内部空间后,连通槽与雨水腔连通,雨水腔与污水腔连通,雨水腔内的部分雨水流向污水腔内,进行雨水腔的泄压,大量的雨水同时也对污水腔内的异味进行限制,不易泄露,雨水排水管与污水排水管的使用效率较高。
[0017]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若干连通孔,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中间穿设有一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穿过连通孔且支撑杆背向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浮球。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污水腔内的污水水位较高时,带动浮球向上浮动,支撑杆推动分隔板沿背离污水腔的方向运动,增大污水腔的内部空间,缓解生活污水较多时,污水腔的集水压力。
[0019]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污水腔内设有与支撑板以及污水腔底部连接的挡料板,所述挡料板与支撑板以及污水腔内壁组成一个放置浮球的空腔,所述挡料板为设有间隙的栅格网。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浮球不易阻挡污水腔内的固态垃圾,污水腔内不易发生阻塞的危险。
[0021]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污分流装置包括分流主体,所述污水腔与雨水腔设于分流主体内,所述雨污分流装置上设有盖板,所述导水槽设置于盖板上,所述盖板扣合于分流主体上。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盖板扣合于分流主体上,当污水腔或雨水腔内阻塞较为严重时,工作人员可以手动拆开盖板对污水腔或雨水腔进行维修,维修方便。
[0023]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 1.使雨水与生活污水通过雨污分离装置分离,雨水通过导水槽收集从过滤板流入雨水腔内,生活污水通过污水进水管进入污水腔内,收集后的雨水通过雨水排水管排出,收集的污水通过污水排水管排出,雨污分流较为方便。
[0025] 2.当雨水降水量较大时,雨水腔内收集的雨水较多,分隔板收到的压力较大,分隔板朝向污水腔方向运动,雨水腔的空间放大,雨水收集较多,雨水不易溢出;当雨水降水量较小时,分隔板复位;同时,由于生活污水的产生与人们的作息规律相关度较大,当处于用水高峰期的过程中,污水腔内的污水较多,挤压分隔板朝向雨水腔的方向运动,污水腔内的空间增大,污水管中污水的压力降低,不易溢出;当污水腔或雨水腔内的空间阻塞之后,随着分隔板的移动,改变雨水腔或污水腔内的阻塞物的应力,使其不易将雨水腔或污水腔堵塞。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用于表示本实施例的污水腔与雨水腔的内部结构;
[0028] 图3为本实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1、雨水排水管;2、污水排水管;3、雨水腔;4、污水腔;5、分隔板;6、导水槽;7、过滤板;8、污水进水管;9、弹性件;10、挡板;11、支撑板;12、连通槽;13、连通孔;14、支撑杆;15、浮球;16、挡料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 参照图1,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包括雨水分流装置以及与雨水分流装置连通的排水管,雨水分流装置包括分流主体,分流主体上盖设有一个盖板。
[0032] 结合图2和图3可知,分流主体内设有分隔板5,分流主体通过分隔板5分割有一个雨水腔3和污水腔4,分流主体呈长条状的立方体且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盖板、雨水腔3、分隔板5以及污水腔4。
[0033] 盖板的横截面呈弧线形且沿分流主体长度方向的中线凹陷形成导水槽6,导水槽6的横截面呈弧形且弧形凸起的一端朝向分隔板5,盖板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盖设在盖板上的过滤板7,雨水通过过滤板7进入盖板下方的雨水腔3内。
[0034] 如图1所示,排水管包括雨水排水管1和污水排水管2,雨水腔3的一端连接有一个雨水排水管1,污水腔4的一端连接有污水排水管2且另一端连接有污水进水管8。
[0035] 结合图2和图3可知,分流主体内还设有一个泄压结构,泄压结构包括与污水腔4内壁固定连接的弹性件9,本实施例中弹性件9为压缩弹簧,雨水腔3的内壁两侧分别设有一条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挡板10,污水腔4的内壁两侧分别设有一条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支撑板11,本实施例中弹性件9即压缩弹簧位于支撑板11上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分隔板5以及支撑板11固定连接,分隔板5位于支撑板11以及挡板10之间。
[0036] 污水腔4的内壁开设有若干连通槽12,分隔板5受压后,连通槽12使污水腔4与雨水腔3连通,支撑板11上开设有若干与压缩弹簧对应的连通孔13,压缩弹簧内穿设有若干支撑杆14,支撑杆14背向压缩弹簧的一端穿连通孔13后固定有一个浮球15。
[0037] 结合图2和图3可知,污水腔4内设有与支撑板11以及污水腔4底部连接的挡料板16,挡料板16为设有间隙的栅格网,挡料板16与支撑板11以及污水腔4内壁组成一个放置浮球15的空腔,浮球15位于该空腔内,浮球15与支撑板11之间留有活动的间隙。
[0038]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0039] 当开始降雨时,雨水通过导水槽6的收集从过滤板7流入雨水腔3内,经过雨水排水管1排出,当降水量较大时,雨水腔3内的雨水积压较多,分隔板5受力朝向污水腔4运动,雨水腔3内部空间扩大,增大蓄水量,当降水量继续增大后,分隔板5受力进一步朝向污水腔4运动,连通槽12与雨水腔3连通,雨水腔3与污水腔4连通,雨水腔3内的部分雨水流向污水腔4内,进行雨水腔3的泄压,提高污水腔4的利用率;当处于用水高峰期的过程中,污水腔4内的污水水位较高,带动浮球15向上浮动,支撑杆14推动分隔板5沿背离污水腔4的方向运动,增大污水腔4的内部空间,污水腔4内的空间增大后,使得污水管中污水的压力降低,不易溢出;当污水腔4或雨水腔3内的空间阻塞之后,随着分隔板5的移动,改变雨水腔3或污水腔4内的阻塞物的应力,使其不易将雨水腔3或污水腔4堵塞。
[0040]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