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

申请号 CN202011569605.4 申请日 2020-12-26 公开(公告)号 CN112726858B 公开(公告)日 2022-03-22
申请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李林勇; 李丽; 樊小鹏; 邹庄磊; 彭磊; 马存仁;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通过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测定得到噪声源、受噪 建筑物 、反射墙、地面 和声 屏障的空间 位置 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并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仿真,获得噪声源发出的噪声传播至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再以声环境 质量 标准获得理论倍频带声压级,并在考虑背景噪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降噪量,同时,还考虑声屏障的实际结构、绕射效应和反射效应来计算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根据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分别与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声屏障的结构和位置,从而获得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提高降噪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该声屏障设于噪声源A和受噪建筑物之间,所述声屏障包括直立板以及与所述直立板顶部连接的侧翼板,所述侧翼板相对所述直立板朝向所述噪声源A倾斜设置,所述噪声源A相对所述声屏障的另一侧设有反射墙,所述反射墙对所述噪声源A发出的噪声产生反射效应,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1:收集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属性数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所述受噪建筑物、所述反射墙、地面和所述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
S102:测量所述噪声源A的噪声特征数据和背景噪声的A声级L背及其倍频带声压级c,所述噪声特征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的声功率及其声功率级;
S103:通过仿真软件建立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的仿真场景,所述仿真场景包括噪声源A模型、受噪建筑物模型、反射墙模型和地面模型,所述噪声源A模型、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所述反射墙模型和所述地面模型均根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构建,向所述噪声源A模型导入所述噪声特征数据,所述仿真软件运行后,获得所述噪声源A模型发出的噪声传播至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及其A声级L1,所述受声点为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最高点;
S104:根据预先获取的所述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确定NR值,再根据所述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
S105: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当考虑背景噪音时,则根据所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所述倍频带声压级c计算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再根据所述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和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一降噪量;
S106: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噪声源A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A,根据所述声程差ΔSA和所述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菲涅尔数NA,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
S107:以所述反射墙的轴线为镜像面设置所述噪声源A的虚拟声源B,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B,根据所述声程差ΔSB和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波波长λ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菲涅尔数NB,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衰减量LB;
S108:当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一降噪量的大小,根据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一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所述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4具体包括:将预先获取的所述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减去5得到相应的NR值,根据所述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5中所述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L1‑L背>10dB时,则不考虑所述背景噪声;
当L1‑L背≤10dB时,则考虑所述背景噪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5中所述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当不考虑所述背景噪声时,则根据所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二降噪量;
所述步骤S108还包括:当不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二降噪量的大小,根据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二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所述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6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倍频带中心频率,根据所述倍频带中心频率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6中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
当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5dB;
当‑0.2<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
当NA≤‑0.2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0dB。

说明书全文

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噪声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受声点与噪声源之间加装声屏障是一种常用的噪声治理方法。为使受声点不受噪声源的干扰,声屏障需达到一定高度,从而保证降噪量满足要求。
[0003]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应用声屏障进行噪声治理时,缺乏对周围建筑环境及背景噪声的观测,且无法准确确定降噪量,同时,声屏障的高度是厂家直接设定的,使得在安装声屏障后,其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不佳,这就无法保证降噪量满足要求,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作息,同时,无法避免声屏障过高而引起的资源浪费。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用于解决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0005]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该声屏障设于噪声源A和受噪建筑物之间,所述声屏障包括直立板以及与所述直立板顶部连接的侧翼板,所述侧翼板相对所述直立板朝向所述噪声源A倾斜设置,所述噪声源A相对所述声屏障的另一侧设有反射墙,所述反射墙对所述噪声源A发出的噪声产生反射效应,包括以下步骤:
[0006] S101:收集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属性数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所述受噪建筑物、所述反射墙、地面和所述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
[0007] S102:测量所述噪声源A的噪声特征数据和背景噪声的A声级L背及其倍频带声压级c,所述噪声特征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的声功率及其声功率级;
[0008] S103:通过仿真软件建立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的仿真场景,所述仿真场景包括噪声源A模型、受噪建筑物模型、反射墙模型和地面模型,所述噪声源A模型、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所述反射墙模型和所述地面模型均根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构建,向所述噪声源A模型导入所述噪声特征数据,所述仿真软件运行后,获得所述噪声源A模型发出的噪声传播至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及其A声级L1,所述受声点为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最高点;
[0009] S104:根据预先获取的所述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确定NR值,再根据所述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
[0010] S105: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当考虑背景噪音时,则根据所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所述倍频带声压级c计算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再根据所述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和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一降噪量;
[0011] S106: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噪声源A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A,根据所述声程差ΔSA和所述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菲涅尔数NA,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
[0012] S107:以所述反射墙的轴线为镜像面设置所述噪声源A的虚拟声源B,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B,根据所述声程差ΔSB和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波波长λ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菲涅尔数NB,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衰减量LB;
[0013] S108:当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一降噪量的大小,根据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一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所述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
[0014] 优选地,所述步骤S104具体包括:将预先获取的所述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减去5得到相应的NR值,根据所述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
[0015] 优选地,所述步骤S105中所述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的步骤具体包括:
[0016] 当L1‑L背>10dB时,则不考虑所述背景噪声;
[0017] 当L1‑L背≤10dB时,则考虑所述背景噪声。
[0018] 优选地,所述步骤S105中所述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当不考虑所述背景噪声时,则根据所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二降噪量;
[0019] 所述步骤S108还包括:当不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二降噪量的大小,根据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二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所述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
[0020] 优选地,所述步骤S106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倍频带中心频率,根据所述倍频带中心频率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
[0021] 优选地,所述S106中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步骤具体包括:
[0022] 当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
[0023]
[0024] 当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5dB;
[0025] 当‑0.2<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
[0026]
[0027] 当NA≤‑0.2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0dB。
[0028]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002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通过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测定得到噪声源、受噪建筑物、反射墙、地面和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并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仿真,获得噪声源发出的噪声传播至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再以声环境质量标准获得理论倍频带声压级,并在考虑背景噪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降噪量,同时,还考虑声屏障的实际结构、绕射效应和反射效应来计算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根据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分别与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声屏障的结构和位置,从而获得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提高降噪效果。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屏障及其周围环境的示意图;
[0031]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3] 在实际应用中,声屏障一般为非直立型结构,以提高噪声治理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以居民楼作为受噪建筑物,声屏障设于噪声源A和受噪建筑物之间,声屏障包括直立板以及与直立板顶部连接的侧翼板,图1中的HG部分为直立板,KH部分为侧翼板,侧翼板相对直立板朝向噪声源A倾斜设置,侧翼板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α,噪声源A相对声屏障的另一侧设有反射墙I,反射墙I对噪声源A发出的噪声产生反射效应。
[0034] 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5] S101:收集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属性数据,环境属性数据包括噪声源A、受噪建筑物、反射墙、地面和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
[0036] S102:测量噪声源A的噪声特征数据和背景噪声的A声级L背及其倍频带声压级c,噪声特征数据包括噪声源A的声功率及其声功率级。
[0037] 需要说明的是,在测量背景噪声时,需要剔除噪声源的影响。
[0038] S103:通过仿真软件建立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的仿真场景,仿真场景包括噪声源A模型、受噪建筑物模型、反射墙模型和地面模型,噪声源A模型、受噪建筑物模型、反射墙模型和地面模型均根据环境属性数据构建,向噪声源A模型导入噪声特征数据,仿真软件运行后,获得噪声源A模型发出的噪声传播至受噪建筑物模型的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及其A声级L1,受声点为受噪建筑物模型的最高点。
[0039] 需要说明的是,在仿真过程中,需要考虑墙体、建筑物、地面以及大气对噪声带来的衰减,同时,由于受噪建筑物的最高点是噪声治理最难满足的点,因此,将受噪建筑物模型的最高点设为受声点具有代表性。
[0040] S104:根据预先获取的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确定NR值,再根据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
[0041] 需要说明的是,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是可以直接查询到的,而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减去5得到相应的NR值,如受声点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声环境质量标准为50dB(A),则NR值可选择NR‑45;若受声点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声环境质量标准为45dB(A),则NR值可选择NR‑40。
[0042] 根据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
[0043] S105:根据A声级L背和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当考虑背景噪音时,则根据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倍频带声压级c计算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再根据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和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一降噪量。
[0044]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A声级L背和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具体包括:当L1‑L背>10dB时,则不考虑背景噪声;当L1‑L背≤10dB时,则考虑背景噪声。
[0045] 在当考虑背景噪音时,计算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一降噪量,如表1所示。
[0046] 频率/Hz 综合值a/dB 仿真值b/dB 背景值c/dB NR(d)/dB 降噪量e/dB31.5 a1 b1 c1 d1 e1
63 a2 b2 c2 d2 e2
125 a3 b3 c3 d3 e3
250 a4 b4 c4 d4 e4
500 a5 b5 c5 d5 e5
1000 a6 b6 c6 d6 e6
2000 a7 b7 c7 d7 e7
4000 a8 b8 c8 d8 e8
8000 a9 b9 c9 d9 e9
[0047] 由表1可以看出,在噪声环境中,可存在多个倍频带中心频率,而不同的倍频带中心频率对应有不同的降噪量,而在考虑背景噪音时,则需先计算得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0.1b 0.1c
背景噪声的倍频带声压级c的综合值a,其计算公式为a=10lg(10 +10 ),而降噪量e=a‑d。
[0048] 此外,在当不考虑背景噪声时,则根据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二降噪量。
[0049] S106:根据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确定噪声源A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A,根据声程差ΔSA和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A确定噪声源A的菲涅尔数NA,再根据菲涅尔数NA确定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
[005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ΔSA=AC+CD-AD,而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决定了AC、CD和AD的长度,则菲涅尔数NA的计算公式为NA=2(AC+CD-AD)/λ,式中,λ为声波波长,AC、CD和AD的长度可以通过步骤S101中的噪声源A、受噪建筑物、反射墙、地面和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来计算。
[0051] 具体地,菲涅尔数NA的计算公式可以转换为:
[0052]
[0053]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确定噪声源A和虚拟声源B的倍频带中心频率,根据倍频带中心频率分别确定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
[0054] 再计算菲涅尔数NA后,根据菲涅尔数NA确定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步骤具体包括:
[0055] 当NA>O时,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
[0056]
[0057] 当NA=0时,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5dB;
[0058] 当‑0·2<NA<O时,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
[0059]
[0060] 当NA≤‑0.2时,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0dB。
[0061] S107:以反射墙的轴线为镜像面设置噪声源A的虚拟声源B,根据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确定虚拟声源B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B,根据声程差ΔSB和虚拟声源B的声波波长λB确定虚拟声源B的菲涅尔数NB,再根据菲涅尔数NB确定虚拟声源B的声衰减量LB;
[0062] 需要说明的是,在在噪声源的另一侧存在反射墙的情况下,受声点受到反射声的影响较大,再计算声屏障的声衰减量时不仅考虑绕射效应,还需要考虑反射效应,而本实施例中设置的虚拟声源,作为反射声的声源,用于计算反射声的衰减量,在虚拟声源和原始的噪声源在受声点处的衰减量同时大于降噪量,方可说明声屏障满足降噪要求。如此,保证声屏障在不同频带均满足降噪要求,从而降低声源对受声点的影响。
[0063] 同时,由于虚拟声源B为噪声源A关于反射墙的轴线的镜像虚拟声源,因此,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确定虚拟声源B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B,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ΔSB=BE+ED-BD,则NB=2(BE+ED-BD)/λ,式中,λ为声波波长,BE、ED和BD的长度可以通过步骤S101中的噪声源A、受噪建筑物、反射墙、地面和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来计算。声衰减量LB的计算过程与声衰减量LA的计算过程一致。
[0064] 具体地,菲涅尔数NB的计算公式可以转换为:
[0065]
[0066] 此外,若现场无反射墙时,则只计算噪声源A的衰减量即可。
[0067] S108:当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分别与第一降噪量的大小,根据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分别与第一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
[0068] 当不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分别与第二降噪量的大小,根据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分别与第二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
[0069]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噪声治理效果,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均需大于或等于第一降噪量或第二降噪量,而影响声衰减量的条件为3个,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有以下三种方案:
[0070] 1)当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α固定时,则需要调整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来提高声衰减量,以保证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均大于第一降噪量或第二降噪量,而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越近,则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则越高,反之则立;
[0071] 2)当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和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固定时,则需要调整侧翼板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α来提高声衰减量,以保证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均大于第一降噪量或第二降噪量,而侧翼板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α越大,则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则越高,反之则立;
[0072] 3)当侧翼板相对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α和直立板相对噪声源A和受声点的位置固定时,则需要调整侧翼板的顶点高度来提高声衰减量,以保证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均大于第一降噪量或第二降噪量,而侧翼板的顶点高度越大,则声衰减量LA和声衰减量LB则越高,反之则立。
[0073] 本实施例通过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测定得到噪声源、受噪建筑物、反射墙、地面和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并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仿真,获得噪声源发出的噪声传播至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再以声环境质量标准获得理论倍频带声压级,并在考虑背景噪声的情况下,确定受噪建筑物对应的降噪量,同时,还考虑声屏障的实际结构、绕射效应和反射效应来计算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根据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分别与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声屏障的结构和位置,从而获得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提高降噪效果。
[0074]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