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

申请号 CN202311727542.4 申请日 2023-12-15 公开(公告)号 CN117758646A 公开(公告)日 2024-03-26
申请人 浙江杭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凤兴; 余国敏; 缪一杰; 刘宽红;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升降柱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包括 支撑 机构,支撑机构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导向装置,导向装置的顶端上固定安装有覆 盖顶 套, 覆盖 顶套的 外圈 上固定安装有灯带,导向装置包括第一 齿条 、L型排放槽、圆柱、 接触 板、 密封圈 、第一复位 弹簧 和液压 气缸 ,圆柱固定安装在液压气缸的顶端上,第一齿条固定安装在圆柱的两侧底端,第一 复位弹簧 固定安装在圆柱的外圈底端,且第一复位弹簧呈环形分布,密封圈固定安装在第一复位弹簧的顶端上,L型排放槽开设在密封圈的内部,且L型排放槽呈环形分布,接触板固定安装在密封圈的顶端外圈。通过导向装置和支撑机构的设置,实现了自动升降柱防止雨 水 进入其内部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包括支撑机构(2),所述支撑机构(2)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导向装置(1),所述导向装置(1)的顶端上固定安装有覆盖顶套(4),所述覆盖顶套(4)的外圈上固定安装有灯带(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1)包括第一齿条(5)、L型排放槽(6)、圆柱(7)、接触板(8)、密封圈(9)、第一复位弹簧(10)和液压气缸(11),所述圆柱(7)固定安装在液压气缸(11)的顶端上,所述第一齿条(5)固定安装在圆柱(7)的两侧底端,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0)固定安装在圆柱(7)的外圈底端,且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0)呈环形分布,所述密封圈(9)固定安装在第一复位弹簧(10)的顶端上,所述L型排放槽(6)开设在密封圈(9)的内部,且所述L型排放槽(6)呈环形分布,所述接触板(8)固定安装在密封圈(9)的顶端外圈,且所述接触板(8)呈环形分布,所述支撑机构(2)包括位移部件(12)和定位装置(13),所述位移部件(12)固定安装在定位装置(13)的顶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部件(12)包括清除装置(14)和接收装置(15),所述清除装置(14)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装置(15)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除装置(14)包括支撑竖板(16)、第二复位弹簧(17)、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19)、清扫轮(20)、支撑顶板(21)、传动齿带(22)和第三齿轮(23),所述第二复位弹簧(17)固定安装在支撑竖板(16)的侧端中心,所述支撑顶板(21)固定安装在第二复位弹簧(17)背离支撑竖板(16)的侧端上,所述第三齿轮(23)转动安装在支撑顶板(21)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齿轮(18)固定安装在第三齿轮(23)的侧端中心,所述传动齿带(22)啮合在第一齿轮(18)的外圈上,所述第二齿轮(19)啮合在传动齿带(22)的内部底端,所述清扫轮(20)固定安装在第二齿轮(19)的两侧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15)包括同步架(24)、导线轮(25)、第二齿条(26)、导流管(27)、对位滑套(28)、支撑圈(29)、连接绳(30)、接收腔体(31)、对位孔(32)、延伸支架(33)和第三齿条(34),所述支撑圈(29)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所述对位孔(32)开设在接收腔体(31)的内圈上,且所述对位孔(32)呈环形分布,所述延伸支架(33)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两侧上,所述导流管(27)固定安装在延伸支架(33)远离接收腔体(31)的内部底端,所述连接绳(30)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且所述连接绳(30)位于支撑圈(29)的上方,所述同步架(24)固定连接在连接绳(30)远离接收腔体(31)的一端上,所述对位滑套(28)固定安装在同步架(24)的两端上,所述第二齿条(26)固定安装在连接绳(30)靠近延伸支架(33)的底端,所述导线轮(25)转动安装在延伸支架(33)远离接收腔体(31)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三齿条(34)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13)包括上端支撑套(35)、第四齿轮(36)、延伸杆(37)、竖向导轨(38)、支撑外壳(39)和竖向槽(40),所述上端支撑套(35)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39)的顶端上,所述延伸杆(37)对称固定安装在上端支撑套(35)和支撑外壳(39)的两侧上,所述竖向导轨(38)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延伸杆(37)之间,所述竖向槽(40)开设在支撑外壳(39)的内部两侧,所述第四齿轮(36)转动安装在竖向槽(40)的内部顶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气缸(11)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39)的内部底端,所述第一齿条(5)与第四齿轮(36)啮合,所述接收腔体(31)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39)的内部顶端,所述对位滑套(28)滑动套接在竖向导轨(38)上,所述连接绳(30)远离导线轮(25)的一端与支撑顶板(21)背离第二复位弹簧(17)的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腔体(31)的内部呈中空状态设置,且所述对位孔(32)与接收腔体(31)互通,所述导流管(27)与延伸支架(33)内部互通,所述上端支撑套(35)的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光电感应器,且所述接触板(8)与光电感应器垂直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排放槽(6)的顶端与上端支撑套(35)的内圈错位,所述支撑顶板(21)的两侧与接收腔体(31)的内壁表面贴合,所述导流管(27)的底端与第四齿轮(36)的顶端间隔3厘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顶板(21)滑动套接在支撑圈(29)上,所述第三齿轮(23)与第三齿条(34)啮合,所述清扫轮(20)的底端与接收腔体(31)的内部底端贴合,所述支撑竖板(16)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支撑套(35)还包括刮圈(41)、连接基架(42)和强化筋板(43),所述刮圈(41)等距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连接基架(42)之间,所述连接基架(42)对称固定安装在上端支撑套(35)的顶端上,所述强化筋板(43)对称固定安装在连接基架(42)的内部,所述刮圈(41)的内壁与圆柱(7)的外圈表面贴合。

说明书全文

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升降柱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

背景技术

[0002] 升降柱,又称升降地柱,升降路桩,防冲撞路桩,液压升降柱,隔离桩等。升降柱广泛用于城市交通、军队及国家重要机关大及周边、步行街、高速公路收费站、机场、学校、行、大型会所、停车场等许多场合。通过对过往车辆的限制,有效地保障了交通秩序及主要设施和场所的安全。
[0003]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1340547U的一种自动升降柱,涉及安防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预埋在地面内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内设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轴线与所述活动柱的轴线重合,所述固定柱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活动柱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活动柱沿其轴线方向运动;沿所述固定柱的轴线方向,所述固定柱的一侧还设有用于所述活动柱穿过的活动开口;所述活动柱远离所述活动开口的一侧设有用于抵接于所述固定柱的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的半径大于所述活动开口的半径。
[0004] 目前,市面上的自动升降柱在安装使用时,由于升降柱的接缝处存在间隙,且升降柱长期暴露在外,当下雨时,雨会顺着升降柱表面向下流动,致使雨水将升降柱内部的电子部件锈蚀,从而极大的降低了自动升降柱的使用寿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一种设备对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的顶端上固定安装有覆盖顶套,所述覆盖顶套的外圈上固定安装有灯带,所述导向装置包括第一齿条、L型排放槽、圆柱、接触板、密封圈、第一复位弹簧和液压气缸,所述圆柱固定安装在液压气缸的顶端上,所述第一齿条固定安装在圆柱的两侧底端,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固定安装在圆柱的外圈底端,且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呈环形分布,所述密封圈固定安装在第一复位弹簧的顶端上,所述L型排放槽开设在密封圈的内部,且所述L型排放槽呈环形分布,所述接触板固定安装在密封圈的顶端外圈,且所述接触板呈环形分布,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位移部件和定位装置,所述位移部件固定安装在定位装置的顶端上。
[0007] 优选的,所述位移部件包括清除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清除装置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装置的内部。
[0008] 优选的,所述清除装置包括支撑竖板、第二复位弹簧、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清扫轮、支撑顶板、传动齿带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固定安装在支撑竖板的侧端中心,所述支撑顶板固定安装在第二复位弹簧背离支撑竖板的侧端上,所述第三齿轮转动安装在支撑顶板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安装在第三齿轮的侧端中心,所述传动齿带啮合在第一齿轮的外圈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在传动齿带的内部底端,所述清扫轮固定安装在第二齿轮的两侧中心。
[0009] 优选的,所述接收装置包括同步架、导线轮、第二齿条、导流管、对位滑套、支撑圈、连接绳、接收腔体、对位孔、延伸支架和第三齿条,所述支撑圈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的内部,所述对位孔开设在接收腔体的内圈上,且所述对位孔呈环形分布,所述延伸支架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的两侧上,所述导流管固定安装在延伸支架远离接收腔体的内部底端,所述连接绳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的内部,且所述连接绳位于支撑圈的上方,所述同步架固定连接在连接绳远离接收腔体的一端上,所述对位滑套固定安装在同步架的两端上,所述第二齿条固定安装在连接绳靠近延伸支架的底端,所述导线轮转动安装在延伸支架远离接收腔体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三齿条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的内部顶端。
[0010] 优选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上端支撑套、第四齿轮、延伸杆、竖向导轨、支撑外壳和竖向槽,所述上端支撑套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的顶端上,所述延伸杆对称固定安装在上端支撑套和支撑外壳的两侧上,所述竖向导轨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延伸杆之间,所述竖向槽开设在支撑外壳的内部两侧,所述第四齿轮转动安装在竖向槽的内部顶端。
[0011] 优选的,所述液压气缸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的内部底端,所述第一齿条与第四齿轮啮合,所述接收腔体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的内部顶端,所述对位滑套滑动套接在竖向导轨上,所述连接绳远离导线轮的一端与支撑顶板背离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
[0012] 优选的,所述接收腔体的内部呈中空状态设置,且所述对位孔与接收腔体互通,所述导流管与延伸支架内部互通,所述上端支撑套的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光电感应器,且所述接触板与光电感应器垂直对齐。
[0013] 优选的,所述L型排放槽的顶端与上端支撑套的内圈错位,所述支撑顶板的两侧与接收腔体的内壁表面贴合,所述导流管的底端与第四齿轮的顶端间隔3厘米。
[0014] 优选的,所述支撑顶板滑动套接在支撑圈上,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所述清扫轮的底端与接收腔体的内部底端贴合,所述支撑竖板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的内部。
[0015] 优选的,所述上端支撑套还包括刮圈、连接基架和强化筋板,所述刮圈等距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连接基架之间,所述连接基架对称固定安装在上端支撑套的顶端上,所述强化筋板对称固定安装在连接基架的内部,所述刮圈的内壁与圆柱的外圈表面贴合。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7] 一,本发明通过导向装置内部的液压气缸启动时,可带动L型排放槽与上端支撑套的内部顶端贴合,使得可将上端支撑套与圆柱之间密封,防止较大的异物进入圆柱与上端支撑套之间,同时,圆柱可通过L型排放槽将雨水排出至接收腔体的内部,通过接收腔体与外界的导流系统连接,使得可防止雨水在接收腔体的内部积存,完成圆柱内部雨水导流的工作。
[0018] 二,本发明通过圆柱在上下移动时,可通过第一齿条经过第四齿轮而带动第二齿条上下移动,使得第二齿条可通过同步架反复的拉拽连接绳带动支撑顶板整体移动,从而清扫轮可在接收腔体的内部转动时移动,可将积存在接收腔体内部底端的泥土松动,便于雨水经过接收腔体内部时将泥土冲洗干净,完成接收腔体内部自循环清洁的工作。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中主体的前方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中主体的底端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中导向装置的前方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中支撑机构的前方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中位移部件的前方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中清除装置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发明中接收装置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发明中接收装置的底端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9为本发明中定位装置的前方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0为本发明中上端支撑套的第二实施例前方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1‑导向装置、2‑支撑机构、3‑灯带、4‑覆盖顶套、5‑第一齿条、6‑L型排放槽、7‑圆柱、8‑接触板、9‑密封圈、10‑第一复位弹簧、11‑液压气缸、12‑位移部件、13‑定位装置、
14‑清除装置、15‑接收装置、16‑支撑竖板、17‑第二复位弹簧、18‑第一齿轮、19‑第二齿轮、
20‑清扫轮、21‑支撑顶板、22‑传动齿带、23‑第三齿轮、24‑同步架、25‑导线轮、26‑第二齿条、27‑导流管、28‑对位滑套、29‑支撑圈、30‑连接绳、31‑接收腔体、32‑对位孔、33‑延伸支架、34‑第三齿条、35‑上端支撑套、36‑第四齿轮、37‑延伸杆、38‑竖向导轨、39‑支撑外壳、
40‑竖向槽、41‑刮圈、42‑连接基架、43‑强化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34] 实施例1
[0035]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液压一体全自动升降柱,包括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导向装置1,导向装置1的顶端上固定安装有覆盖顶套
4,覆盖顶套4的外圈上固定安装有灯带3,导向装置1包括第一齿条5、L型排放槽6、圆柱7、接触板8、密封圈9、第一复位弹簧10和液压气缸11,圆柱7固定安装在液压气缸11的顶端上,第一齿条5固定安装在圆柱7的两侧底端,第一复位弹簧10固定安装在圆柱7的外圈底端,且第一复位弹簧10呈环形分布,密封圈9固定安装在第一复位弹簧10的顶端上,L型排放槽6开设在密封圈9的内部,且L型排放槽6呈环形分布,接触板8固定安装在密封圈9的顶端外圈,且接触板8呈环形分布,支撑机构2包括位移部件12和定位装置13,位移部件12固定安装在定位装置13的顶端上。
[0036] 如图5,位移部件12包括清除装置14和接收装置15,清除装置14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装置15的内部,可支撑清除装置14进行清洁工作。
[0037] 如图6,清除装置14包括支撑竖板16、第二复位弹簧17、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19、清扫轮20、支撑顶板21、传动齿带22和第三齿轮23,第二复位弹簧17固定安装在支撑竖板16的侧端中心,支撑顶板21固定安装在第二复位弹簧17背离支撑竖板16的侧端上,第三齿轮23转动安装在支撑顶板21的内部顶端,第一齿轮18固定安装在第三齿轮23的侧端中心,传动齿带22啮合在第一齿轮18的外圈上,第二齿轮19啮合在传动齿带22的内部底端,清扫轮
20固定安装在第二齿轮19的两侧中心,通过支撑顶板21的底端开设有方槽,使得可允许清扫轮20在支撑顶板21的底端转动。
[0038] 如图7和图8,接收装置15包括同步架24、导线轮25、第二齿条26、导流管27、对位滑套28、支撑圈29、连接绳30、接收腔体31、对位孔32、延伸支架33和第三齿条34,支撑圈29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对位孔32开设在接收腔体31的内圈上,且对位孔32呈环形分布,延伸支架33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两侧上,导流管27固定安装在延伸支架33远离接收腔体31的内部底端,连接绳30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且连接绳30位于支撑圈29的上方,同步架24固定连接在连接绳30远离接收腔体31的一端上,对位滑套28固定安装在同步架24的两端上,第二齿条26固定安装在连接绳30靠近延伸支架33的底端,导线轮25转动安装在延伸支架33远离接收腔体31的内部顶端,第三齿条34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顶端,通过圆柱7向上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可带动L型排放槽6与对位孔32水平对齐,使得L型排放槽6可将积存在圆柱7与上端支撑套35之间的雨水导流至接收腔体31的内部。
[0039] 如图9,定位装置13包括上端支撑套35、第四齿轮36、延伸杆37、竖向导轨38、支撑外壳39和竖向槽40,上端支撑套35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39的顶端上,延伸杆37对称固定安装在上端支撑套35和支撑外壳39的两侧上,竖向导轨38固定安装在两个延伸杆37之间,竖向槽40开设在支撑外壳39的内部两侧,第四齿轮36转动安装在竖向槽40的内部顶端,通过第一齿条5可经过竖向槽40的内部,使得可允许第一齿条5从第四齿轮36的表面经过。
[0040] 液压气缸11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39的内部底端,第一齿条5与第四齿轮36啮合,接收腔体31固定安装在支撑外壳39的内部顶端,对位滑套28滑动套接在竖向导轨38上,连接绳30远离导线轮25的一端与支撑顶板21背离第二复位弹簧17的一端连接,接收腔体31的内部呈中空状态设置,且对位孔32与接收腔体31互通,导流管27与延伸支架33内部互通,上端支撑套35的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光电感应器,且接触板8与光电感应器垂直对齐,L型排放槽6的顶端与上端支撑套35的内圈错位,支撑顶板21的两侧与接收腔体31的内壁表面贴合,导流管27的底端与第四齿轮36的顶端间隔3厘米,支撑顶板21滑动套接在支撑圈29上,第三齿轮23与第三齿条34啮合,清扫轮20的底端与接收腔体31的内部底端贴合,支撑竖板16对称固定安装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
[0041] 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为:在使用时,先将本装置整体预先安装在地面开设的基坑中,直至覆盖顶套4保持常态时,顶端表面可与地面平齐即可,之后,可开启液压气缸11带动圆柱7上下移动而实现地面的阻拦工作,当圆柱7向上移动时,可带动第一齿条5经过第四齿轮36,从而可带动第四齿轮36转动,当第一齿条5经过第四齿轮36时,通过第二齿条26与第四齿轮36啮合,使得第二齿条26可向下移动,当第二齿条26向下移动时,可带动连接绳30拉拽支撑顶板21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向延伸支架33的一端移动,此时,通过支撑顶板21滑动套接支撑圈29上,且支撑顶板21的两侧表面与接收腔体31的内壁贴合,使得支撑顶板21可以接收腔体31的中心为轴心转动,当支撑顶板21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转动时,可带动第三齿轮23经过第三齿条34的底端,从而第三齿轮23可带动第一齿轮18转动,通过传动齿带22啮合在第一齿轮18和第二齿轮19的外圈上,使得第一齿轮18在转动时,可通过传动齿带22带动第二齿轮19和清扫轮20同时转动,通过清扫轮20的底端与接收腔体31的内部底端贴合,使得清扫轮20转动时,可将积存在接收腔体31内部底端的泥土进行打散,从而可便于雨水后续经过接收腔体31内部时,将泥土冲出,与此同时,当第一齿条5经过第四齿轮36时,第二齿条26会失去啮合,此时,通过第二复位弹簧17的弹性会带动支撑顶板21快速复位,与此同时,当支撑顶板21复位时,可通过连接绳30拉拽对位滑套28和第二齿条26向上移动,从而第二齿条26可复位,通过对位滑套28滑动套接在竖向导轨38上,使得可保证第二齿条26沿直线上下移动,同时,通过连接绳30滑套在导线轮25的外圈上,使得可支撑连接绳30拉拽第二齿条26垂直上下移动,之后,当圆柱7向上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可带动L型排放槽6的顶端与上端支撑套35的内部顶端贴合,且上端支撑套35的内圈直径大于圆柱7的外圈直径,使得L型排放槽6一半区域裸露在外,便于接收积存在圆柱7与上端支撑套35之间的雨水,此时,当雨水沿着圆柱7的表面向下流动时,通过圆柱7向上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可带动L型排放槽6与对位孔32水平对齐,使得L型排放槽6内部的水可通过对位孔32流动至接收腔体31的内部,并且,接收腔体31与外界的蓄水器连接,使得接收腔体31可将雨水积存至蓄水器的内部,与此同时,当圆柱7向上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还可带动接触板8与上端支撑套35内部顶端的光电感应器接触,通过上端支撑套35底端的光电感应器与灯带3存在电性连接,使得接触板8与光电感应器接触时,可启动灯带3,从而灯带3可工作,可在光线不足的区域进行提醒,当圆柱7不需要进行格挡工作时,可启动液压气缸11带动圆柱7向下复位,当圆柱7向下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可带动覆盖顶套4完全覆盖在上端支撑套35的顶端上,通过覆盖顶套4的内圈直径大于上端支撑套35的外圈直径,使得覆盖顶套4复位时,可覆盖在上端支撑套35的顶端上,从而可防止外界的杂物进入圆柱7的顶端上,同时,当圆柱7向下移动的同时,还可带动接触板8与上端支撑套35内部底端的光电感应器脱离接触,使得灯带3可及时断电,防止电能过多的消耗,并且,通过第一齿条5再次经过第四齿轮36带动第二齿条26移动,从而支撑顶板21可再次带动清扫轮20在接收腔体31的内部循环经过,从而可对接收腔体31内部进行往复式清除的工作,完成工作。
[0042] 实施例2
[004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上端支撑套35还包括刮圈41、连接基架42和强化筋板43,刮圈41等距固定安装在两个连接基架42之间,连接基架42对称固定安装在上端支撑套35的顶端上,强化筋板43对称固定安装在连接基架42的内部,刮圈41的内壁与圆柱7的外圈表面贴合。
[0044] 在实施本实施例时,当圆柱7向下移动复位时,通过刮圈41的内圈表面与圆柱7的外圈表面贴合,使得圆柱7在移动时,可经过刮圈41的内圈表面,从而附着在圆柱7外圈表面的杂质会被刮圈41刮除,提升圆柱7的表面洁净度,并且,通过连接基架42固定安装在刮圈41上,且连接基架42与上端支撑套35固定焊接,使得刮圈41可在圆柱7的外圈上进行强化支撑工作,从而可提升圆柱7的防撞等级,同时,通过强化筋板43安装在连接基架42的内部,使得可再次提升连接基架42的整体强度,继而可再次强化连接基架42内部的支撑力度,提升圆柱7在使用时的整体防撞强度。
[004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