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 桥梁 / 维修或加固现有桥梁的方法或设备 / 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

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857246.6 申请日 2023-12-29 公开(公告)号 CN117822472A 公开(公告)日 2024-04-05
申请人 达濠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火文; 谢荣波; 陈鹏; 杨伟浩;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 桥梁 维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所述包括:反 力 支撑 架,上端面滑动设置有 基座 ,基座内部设置有顶升千斤顶,且反力支撑架的 侧壁 滑动设置有顶推千斤顶;夹持组件,设置在反力支撑架的下端面两侧的侧壁;传动组件,设置在反力支撑架的底部 位置 处;有益效果为:通过顶升千斤顶对桥梁的反作用力下压置物板,实现对第一气囊的 挤压 ,将气体排入第一储气腔的内部,滑动设置的第一推 块 受到气体的挤压,推动第二推块沿着第二沉槽进行移动,第二推块在移动过程中,将滑动设置的抵持块推出,当两组抵持块分别夹持在 桥台 或连续墩的两侧侧壁时,即可实现将反力支撑架固定在不同大小的桥台或连续墩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1),所述反力支撑架(1)呈“H”型结构,且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基座(3),所述基座(3)的内部设置有顶升千斤顶(4),且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侧壁相应所述基座(3)的位置处滑动设置有顶推千斤顶(5);
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下端面两侧的侧壁,且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抵持(12),所述抵持块(12)滑动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下端面的侧壁;
传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相应所述基座(3)的底部位置处,且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气囊(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设置有置物板(2),所述基座(3)设置在所述置物板(2)的正上方,且所述置物板(2)的上表面相应所述基座(3)的底部位置处固定设置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滑块(39);
所述基座(3)的底部相应两组所述滑块(39)的位置处开设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滑槽(38),所述滑块(39)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38)的内部,所述基座(3)通过所述滑槽(38)和所述滑块(39)的配合,滑动设置在所述置物板(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板(2)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6),所述第一导向杆(6)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第一导向杆(6)分别分布在所述置物板(2)的底部四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相应四组所述第一导向杆(6)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通孔(10),所述置物板(2)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杆(6)和所述第一通孔(10)的配合,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方上下往复移动;
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相应各所述第一通孔(10)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沉槽(9),各所述第一沉槽(9)的内部均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复位弹簧(7),所述第一复位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沉槽(9)的底部和所述置物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置物板(2)通过所述第一复位弹簧(7)弹性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凹槽(15),所述凹槽(15)位于所述置物板(2)的正下方,且所述第一气囊(16)设置在所述凹槽(15)的内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两组竖向板内部均开设有第一储气腔(18),所述第一储气腔(18)和所述第一气囊(16)之间开设有第一排气孔(17),所述第一气囊(16)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17)与所述第一储气腔(18)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储气腔(18)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推块(22),所述第一推块(22)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板(21),所述第一储气腔(18)的内部相应所述连接板(21)的正上方位置处密封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密封板(19),且所述密封板(19)和所述连接板(21)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20),所述密封板(19)和所述第一推块(22)通过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和所述连接板(21)的配合进行弹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底部侧壁相应所述第一储气腔(18)的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二沉槽(11),所述第二沉槽(11)与所述第一储气腔(18)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沉槽(11)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推块(24),所述第二推块(24)和所述第二沉槽(11)之间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25),所述第二推块(24)通过所述第四复位弹簧(25)弹性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11)的内部;
所述第二推块(24)的上端面相应所述第一推块(22)的端部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斜切槽(2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块(12)插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11)的内壁,且所述抵持块(12)位于所述第二推块(24)的一侧,所述第二推块(24)和所述抵持块(12)之间设置有第二气囊(27);
所述抵持块(12)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储气腔(28),所述第二储气腔(28)和所述第二气囊(27)之间开设有第二排气孔(30),所述第二储气腔(28)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30)与所述第二气囊(27)的内部相连通;
所述第二推块(24)和所述抵持块(12)之间滑动设置有多组间隔分布的第二导向杆(29),多组所述第二导向杆(29)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囊(27)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块(12)的端部开设有多组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三沉槽(14),所述第三沉槽(14)与所述第二储气腔(28)相连通,且各所述第三沉槽(14)的内部均插接设置有相匹配的支杆(13),所述支杆(13)与所述第三沉槽(14)密封配合,且各所述支杆(13)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复位弹簧(23),所述第三复位弹簧(23)远离所述支杆(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气腔(28)的内壁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的底部中心位置开设有让位槽(31),所述让位槽(31)的内部设置有相匹配的插板(40),且所述插板(40)和所述让位槽(31)之间设置有多组间隔分布的第五复位弹簧(32),所述插板(40)通过多组所述第五复位弹簧(32)与所述基座(3)弹性连接,所述插板(40)上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三导向杆(34),所述让位槽(31)的顶部相应所述第三导向杆(34)的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沉孔(33);
所述插板(40)的两端端部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二斜切槽(35),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内侧侧壁相应所述第二斜切槽(35)的位置处设置有相匹配的抵持板(8);
所述插板(40)上开设有多组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通孔(36),所述第二通孔(36)贯穿所述插板(40),所述让位槽(31)的顶部相应各所述第二通孔(36)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相匹配的支撑杆(37),所述支撑杆(37)的底部与所述置物板(2)的上端面相接触
10.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纠偏复位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反力支撑架(1)的放置:将反力支撑架(1)放置在桥台或连续墩与桥梁体之间,并使顶升千斤顶(4)与桥梁体的中心位置对齐;
反力支撑架(1)的固定:启动顶升千斤顶(4),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将升起并抵持桥梁体,当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抵持到桥梁体后,顶升千斤顶(4)持续伸出将受到桥梁体的反作用力,导致顶升千斤顶(4)下压基座(3)和基座(3)底部的置物板(2),置物板(2)将朝向反力支撑架(1)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一导向杆(6)下移,并压缩第一复位弹簧(7),同时,置物板(2)在下移过程中,挤压设置在置物板(2)底部的第一气囊(16),第一气囊(16)内部的气体被挤压后,通过第一排气孔(17)排放至第一储气腔(18)的内部;
第一储气腔(18)内部不断被气体填充时,会通过密封板(19)的配合向下推动第一推块(22),当第一推块(22)向下移动时,再通过第一斜切槽(26)的配合向一侧推动第二推块(24)移动,第二推块(24)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二气囊(27)和多组第二导向杆(29)的配合,推动抵持块(12)朝向桥台或连续墩的侧壁移动,实现对桥台或连续墩的夹持,进而实现对反力支撑架(1)的固定;
抵持块(12)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的贴合:当抵持块(12)朝向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移动时,多组弹性设置的支杆(13)将率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的贴合,此时第二推块(24)继续挤压第二气囊(27),第二气囊(27)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30)进入第二储气腔(28)的内部,继续推动支杆(13)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当桥台或连续墩的表面呈不规则形状时,支杆(13)通过气体的推动,将始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
桥梁体的横向矫正:当置物板(2)与反力支撑架(1)的底部相接触后,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继续伸出,即可顶升桥梁体,从而对桥梁体进行横向矫正;
桥梁体的纵向矫正:桥梁体在横向矫正时,插板(40)在多组第五复位弹簧(32)的作用下,与置物板(2)的表面紧密贴合,通过紧密贴合,增大置物板(2)和基座(3)的摩擦力,防止顶升千斤顶(4)在顶升桥梁体时,顶升千斤顶(4)相对反力支撑架(1)发生位移;
当顶推千斤顶(5)向一侧推动或拉动基座(3)进而调节桥梁体的纵向偏移时,设置在基座(3)一侧的抵持板(8)将插接在相应的第二斜切槽(35)的内部,由于第二斜切槽(35)设置为斜切面状,插板(40)将上升并远离置物板(2)的表面,从而减小基座(3)移动所克服的摩擦力,且支撑杆(37)的底部设置有滚珠,滚珠的设置,方便顶推千斤顶(5)推动基座(3)移动。

说明书全文

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桥梁维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
[0003] 桥梁上部结构由于温度变化、汽车制动以及设计不合理等原因,极易使主梁在横向或纵向产生滑移,造成梁体对盖梁挡挤压、伸缩缝失效或支座损坏等问题,甚至有落梁的险,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16947931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示了一种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桥梁体复位纠偏系统,包括顶升顶推纠偏系统和测量机构,顶升顶推纠偏系统包括两组设置在梁体两端底部的顶升辅助机构和多组设置在梁体中间底部的顶升顶推纠偏机构,顶升顶推纠偏机构均包括多个沿梁体底部横桥向布设的顶升顶推机构;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设置的顶升辅助机构和顶升顶推纠偏机构,实现连续梁桥的每一联梁体整体顶升后的顶推纠偏复位,减小对桥梁结构的破坏和顶升后的复原工作量,通过设置的H型反力支撑架和设置在H型反力支撑架上的第一加劲板,使得顶推千斤顶大部分作用力作用在H型反力架上,避免桥梁直接受力,造成梁体或盖梁变形损坏,便于推广使用;
[0004] 上述技术中,通过H型反力架将顶升顶推纠偏系统放置在桥梁上,再通过顶升顶推纠偏系统对桥梁进行纠偏复位,但H型反力架的大小是固定的,在对一些小型桥梁进行纠偏复位时,H型反力架将无法稳固的架设在桥梁上,在对桥梁进行纠偏复位时,容易发生倾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包括:
[0008] 反力支撑架,所述反力支撑架呈“H”型结构,且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端面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基座,所述基座的内部设置有顶升千斤顶,且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侧壁相应所述基座的位置处滑动设置有顶推千斤顶;
[0009] 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下端面两侧的侧壁,且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抵持块,所述抵持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下端面的侧壁;
[0010] 传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相应所述基座的底部位置处,且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气囊。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端面中心位置设置有置物板,所述基座设置在所述置物板的正上方,且所述置物板的上表面相应所述基座的底部位置处固定设置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滑块;
[0012] 所述基座的底部相应两组所述滑块的位置处开设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滑槽,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的内部,所述基座通过所述滑槽和所述滑块的配合,滑动设置在所述置物板的上方。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置物板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第一导向杆分别分布在所述置物板的底部四周,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端面相应四组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杆和所述第一通孔的配合,在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方上下往复移动;
[0014] 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端面相应各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沉槽,各所述第一沉槽的内部均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部和所述置物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弹性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方。
[0015] 进一步地,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置物板的正下方,且所述第一气囊设置在所述凹槽的内部,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两组竖向板内部均开设有第一储气腔,所述第一储气腔和所述第一气囊之间开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气囊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第一储气腔相连通。
[0016] 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储气腔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推块,所述第一推块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第一储气腔的内部相应所述连接板的正上方位置处密封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密封板,且所述密封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密封板和所述第一推块通过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和所述连接板的配合进行弹性连接。
[0017] 进一步地,所述反力支撑架的底部侧壁相应所述第一储气腔的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与所述第一储气腔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沉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推块,所述第二推块和所述第二沉槽之间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推块通过所述第四复位弹簧弹性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的内部;
[0018] 所述第二推块的上端面相应所述第一推块的端部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斜切槽。
[0019] 进一步地,所述抵持块插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的内壁,且所述抵持块位于所述第二推块的一侧,所述第二推块和所述抵持块之间设置有第二气囊;
[0020] 所述抵持块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储气腔,所述第二储气腔和所述第二气囊之间开设有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储气腔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第二气囊的内部相连通;
[0021] 所述第二推块和所述抵持块之间滑动设置有多组间隔分布的第二导向杆,多组所述第二导向杆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囊的外表面。
[0022] 进一步地,所述抵持块的端部开设有多组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三沉槽,所述第三沉槽与所述第二储气腔相连通,且各所述第三沉槽的内部均插接设置有相匹配的支杆,所述支杆与所述第三沉槽密封配合,且各所述支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远离所述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气腔的内壁固定连接。
[0023]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底部中心位置开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的内部设置有相匹配的插板,且所述插板和所述让位槽之间设置有多组间隔分布的第五复位弹簧,所述插板通过多组所述第五复位弹簧与所述基座弹性连接,所述插板上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三导向杆,所述让位槽的顶部相应所述第三导向杆的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沉孔;
[0024] 所述插板的两端端部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二斜切槽,所述反力支撑架的上端面内侧侧壁相应所述第二斜切槽的位置处设置有相匹配的抵持板;
[0025] 所述插板上开设有多组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插板,所述让位槽的顶部相应各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相匹配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置物板的上端面相接触
[0026]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包括:
[0027] 反力支撑架的放置:将反力支撑架放置在桥台或连续墩与桥梁体之间,并使顶升千斤顶与桥梁体的中心位置对齐;
[0028] 反力支撑架的固定:启动顶升千斤顶,顶升千斤顶的输出端将升起并抵持桥梁体,当顶升千斤顶的输出端抵持到桥梁体后,顶升千斤顶持续伸出将受到桥梁体的反作用力,导致顶升千斤顶下压基座和基座底部的置物板,置物板将朝向反力支撑架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一导向杆下移,并压缩第一复位弹簧,同时,置物板在下移过程中,挤压设置在置物板底部的第一气囊,第一气囊内部的气体被挤压后,通过第一排气孔排放至第一储气腔的内部;
[0029] 第一储气腔内部不断被气体填充时,会通过密封板的配合向下推动第一推块,当第一推块向下移动时,再通过第一斜切槽的配合向一侧推动第二推块移动,第二推块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二气囊和多组第二导向杆的配合,推动抵持块朝向桥台或连续墩的侧壁移动,实现对桥台或连续墩的夹持,进而实现对反力支撑架的固定;
[0030] 抵持块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的贴合:当抵持块朝向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移动时,多组弹性设置的支杆将率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的贴合,此时第二推块继续挤压第二气囊,第二气囊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进入第二储气腔的内部,继续推动支杆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当桥台或连续墩的表面呈不规则形状时,支杆通过气体的推动,将始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
[0031] 桥梁体的横向矫正:当置物板与反力支撑架的底部相接触后,顶升千斤顶的输出端继续伸出,即可顶升桥梁体,从而对桥梁体进行横向矫正;
[0032] 桥梁体的纵向矫正:桥梁体在横向矫正时,插板在多组第五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与置物板的表面紧密贴合,通过紧密贴合,增大置物板和基座的摩擦力,防止顶升千斤顶在顶升桥梁体时,顶升千斤顶相对反力支撑架发生位移;
[0033] 当顶推千斤顶向一侧推动或拉动基座进而调节桥梁体的纵向偏移时,设置在基座一侧的抵持板将插接在相应的第二斜切槽的内部,由于第二斜切槽设置为斜切面状,插板将上升并远离置物板的表面,从而减小基座移动所克服的摩擦力,且支撑杆的底部设置有滚珠,滚珠的设置,方便顶推千斤顶推动基座移动。
[003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35] 1.本发明通过顶升千斤顶对桥梁的反作用力下压置物板,进而实现对第一气囊的挤压,第一气囊受到挤压时,将气体排入第一储气腔的内部,滑动设置的第一推块受到气体的挤压,推动第二推块沿着第二沉槽进行移动,第二推块在移动过程中,将滑动设置的抵持块推出,当两组抵持块分别夹持在桥台或连续墩的两侧侧壁时,即可实现将反力支撑架固定在不同大小的桥台或连续墩上;
[0036] 2.当抵持块的端部与桥台或连续墩的侧壁相接触前,多组弹性设置的支杆将率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接触,此时第二推块继续挤压第二气囊,第二气囊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进入第二储气腔的内部,继续推动多组支杆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从而实现对表面不规则形状的桥台或连续墩夹持;
[0037] 3.顶推千斤顶向一侧推动或拉动基座进而调节桥梁体的纵向偏移时,设置在基座一侧的抵持板将插接在相应的第二斜切槽的内部,由于第二斜切槽设置为斜切面状,插板将上升并远离置物板的表面,从而减小基座移动所克服的摩擦力,且支撑杆的底部设置有滚珠,滚珠的设置,方便顶推千斤顶推动基座移动。附图说明
[0038]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仰视图;
[0040] 图3为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41]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0042] 图5为图4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43] 图6为图4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44] 图7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侧剖示意图。
[0045] 图中:反力支撑架1、置物板2、基座3、顶升千斤顶4、顶推千斤顶5、第一导向杆6、第一复位弹簧7、抵持板8、第一沉槽9、第一通孔10、第二沉槽11、抵持块12、支杆13、第三沉槽14、凹槽15、第一气囊16、第一排气孔17、第一储气腔18、密封板19、第二复位弹簧20、连接板
21、第一推块22、第三复位弹簧23、第二推块24、第四复位弹簧25、第一斜切槽26、第二气囊
27、第二储气腔28、第二导向杆29、第二排气孔30、让位槽31、第五复位弹簧32、沉孔33、第三导向杆34、第二斜切槽35、第二通孔36、支撑杆37、滑槽38、滑块39、插板40。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发明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7] 实施例一:
[0048]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包括:
[0049] 反力支撑架1,所述反力支撑架1呈“H”型结构,且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基座3,所述基座3的内部设置有顶升千斤顶4,且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侧壁相应所述基座3的位置处设置有顶推千斤顶5;
[0050] 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下端面两侧的侧壁,且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抵持块12,所述抵持块12滑动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下端面的侧壁;
[0051] 传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相应所述基座3的底部位置处,且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气囊16;
[0052] 通过顶升千斤顶4顶升桥梁体,在顶升过程中,下压传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夹持组件移动,当两组夹持组件分别卡接在桥台或连续墩的两侧时,即可对反力支撑架1进行固定,此时,桥梁体即可通过顶升千斤顶4和顶推千斤顶5实现纠偏复位。
[0053] 实施例二:
[0054]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披露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其结构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0055] 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设置有置物板2,所述基座3设置在所述置物板2的正上方,且所述置物板2的上表面相应所述基座3的底部位置处固定设置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滑块39;
[0056] 所述基座3的底部相应两组所述滑块39的位置处开设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滑槽38,所述滑块39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38的内部,所述基座3通过所述滑槽38和所述滑块39的配合,滑动设置在所述置物板2的上方;
[0057] 所述置物板2的下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6,所述第一导向杆6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第一导向杆6分别分布在所述置物板2的底部四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相应四组所述第一导向杆6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通孔10,所述置物板2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杆6和所述第一通孔10的配合,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方上下往复移动;
[0058] 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相应各所述第一通孔10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沉槽9,各所述第一沉槽9的内部均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复位弹簧7,所述第一复位弹簧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沉槽9的底部和所述置物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置物板2通过所述第一复位弹簧7弹性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方;
[0059] 所述基座3通过所述滑槽38和所述滑块39的配合,滑动设置在所述置物板2的上方,方便顶推千斤顶5带动基座3以及设置在基座3上的顶升千斤顶4进行移动,而置物板2通过第一沉槽9以及第一复位弹簧7的设置,弹性设置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正上方,且所述第一复位弹簧7的弹力大于所述基座3和顶升千斤顶4的总重力。
[0060] 实施例三:
[0061] 如图4‑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披露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其结构与实施例二中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0062] 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凹槽15,所述凹槽15位于所述置物板2的正下方,且所述第一气囊16设置在所述凹槽15的内部,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两组竖向板内部均开设有第一储气腔18,所述第一储气腔18和所述第一气囊16之间开设有第一排气孔17,所述第一气囊16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17与所述第一储气腔18相连通;
[0063] 各所述第一储气腔18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推块22,所述第一推块22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连接板21,所述第一储气腔18的内部相应所述连接板21的正上方位置处密封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密封板19,且所述密封板19和所述连接板21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20,所述密封板19和所述第一推块22通过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0和所述连接板21的配合进行弹性连接;
[0064] 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底部侧壁相应所述第一储气腔18的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二沉槽11,所述第二沉槽11与所述第一储气腔18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沉槽11的内部滑动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二推块24,所述第二推块24和所述第二沉槽11之间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25,所述第二推块24通过所述第四复位弹簧25弹性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11的内部;
[0065] 所述第二推块24的上端面相应所述第一推块22的端部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第一斜切槽26;
[0066] 所述抵持块12插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11的内壁,且所述抵持块12位于所述第二推块24的一侧,所述第二推块24和所述抵持块12之间设置有第二气囊27;
[0067] 启动顶升千斤顶4,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将升起并抵持桥梁体,当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抵持到桥梁体后,顶升千斤顶4持续伸出将受到桥梁体的反作用力,导致顶升千斤顶4下压基座3和基座3底部的置物板2,置物板2将朝向反力支撑架1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一导向杆6下移,并压缩第一复位弹簧7,同时,置物板2在下移过程中,挤压设置在置物板2底部的第一气囊16,第一气囊16内部的气体被挤压后,通过第一排气孔17排放至第一储气腔18的内部;
[0068] 第一储气腔18内部不断被气体填充时,会通过密封板19的配合向下推动第一推块22,当第一推块22向下移动时,再通过第一斜切槽26的配合向一侧推动第二推块24移动,第二推块24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二气囊27和多组第二导向杆29的配合,推动抵持块12朝向桥台或连续墩的侧壁移动,实现对桥台或连续墩的夹持,进而实现对反力支撑架1的固定[0069] 实施例四:
[0070]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披露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其结构与实施例三中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0071] 所述抵持块12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储气腔28,所述第二储气腔28和所述第二气囊27之间开设有第二排气孔30,所述第二储气腔28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30与所述第二气囊27的内部相连通;
[0072] 所述第二推块24和所述抵持块12之间滑动设置有多组间隔分布的第二导向杆29,多组所述第二导向杆29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囊27的外表面;
[0073] 所述抵持块12的端部开设有多组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三沉槽14,所述第三沉槽14与所述第二储气腔28相连通,且各所述第三沉槽14的内部均插接设置有相匹配的支杆13,所述支杆13与所述第三沉槽14密封配合,且各所述支杆13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复位弹簧23,所述第三复位弹簧23远离所述支杆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气腔28的内壁固定连接;
[0074] 当抵持块12朝向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移动时,多组弹性设置的支杆13将率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的贴合,此时第二推块24继续挤压第二气囊27,第二气囊27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30进入第二储气腔28的内部,继续推动支杆13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当桥台或连续墩的表面呈不规则形状时,支杆13通过气体的推动,将始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
[0075] 实施例五:
[0076] 如图6‑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披露的桥梁体横向和纵向的纠偏复位装置及纠偏方法,其结构与实施例四中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0077] 所述基座3的底部中心位置开设有让位槽31,所述让位槽31的内部设置有相匹配的插板40,且所述插板40和所述让位槽31之间设置有多组间隔分布的第五复位弹簧32,所述插板40通过多组所述第五复位弹簧32与所述基座3弹性连接,所述插板40上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三导向杆34,所述让位槽31的顶部相应所述第三导向杆34的位置处开设有相匹配的沉孔33;
[0078] 所述插板40的两端端部中心位置均开设有第二斜切槽35,所述反力支撑架1的上端面内侧侧壁相应所述第二斜切槽35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相匹配的抵持板8;
[0079] 所述插板40上开设有多组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二通孔36,所述第二通孔36贯穿所述插板40,所述让位槽31的顶部相应各所述第二通孔36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相匹配的支撑杆37,所述支撑杆37的底部与所述置物板2的上端面相接触;
[0080] 桥梁体在横向矫正时,插板40在多组第五复位弹簧32的作用下,与置物板2的表面紧密贴合,通过紧密贴合,增大置物板2和基座3的摩擦力,防止顶升千斤顶4在顶升桥梁体时,顶升千斤顶4相对反力支撑架1发生位移;
[0081] 当顶推千斤顶5向一侧推动或拉动基座3进而调节桥梁体的纵向偏移时,设置在基座3一侧的抵持板8将插接在相应的第二斜切槽35的内部,由于第二斜切槽35设置为斜切面状,插板40将上升并远离置物板2的表面,从而减小基座3移动所克服的摩擦力,且支撑杆37的底部设置有滚珠,滚珠的设置,方便顶推千斤顶5推动基座3移动。
[0082] 本方案具体为:将反力支撑架1放置在桥台或连续墩与桥梁体之间,然后启动顶升千斤顶4,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将升起并抵持桥梁体,当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抵持到桥梁体后,顶升千斤顶4持续伸出将受到桥梁体的反作用力,导致顶升千斤顶4下压基座3和基座3底部的置物板2,置物板2将朝向反力支撑架1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一导向杆6下移,并压缩第一复位弹簧7,同时,置物板2在下移过程中,挤压设置在置物板2底部的第一气囊16,第一气囊16内部的气体被挤压后,通过第一排气孔17排放至第一储气腔18的内部;
[0083] 第一储气腔18内部不断被气体填充时,会通过密封板19的配合向下推动第一推块22,当第一推块22向下移动时,再通过第一斜切槽26的配合向一侧推动第二推块24移动,第二推块24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二气囊27和多组第二导向杆29的配合,推动抵持块12朝向桥台或连续墩的侧壁移动,当抵持块12朝向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移动时,多组弹性设置的支杆13将率先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的贴合,此时第二推块24继续挤压第二气囊27,第二气囊
27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30进入第二储气腔28的内部,继续推动支杆13与桥台或连续墩表面相贴合;
[0084] 当置物板2与反力支撑架1的底部相接触后,顶升千斤顶4的输出端继续伸出,即可顶升桥梁体,从而对桥梁体进行横向矫正;
[0085] 当顶推千斤顶5向一侧推动或拉动基座3进而调节桥梁体的纵向偏移时,设置在基座3一侧的抵持板8将插接在相应的第二斜切槽35的内部,由于第二斜切槽35设置为斜切面状,插板40将上升并远离置物板2的表面,从而减小基座3移动所克服的摩擦力,且支撑杆37的底部设置有滚珠,滚珠的设置,方便顶推千斤顶5推动基座3移动。
[0086] 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