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

申请号 CN202311521273.6 申请日 2023-11-15 公开(公告)号 CN117364669A 公开(公告)日 2024-01-09
申请人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淑宝; 张双; 张斌; 赵斌; 刘富爽; 刘建; 张星; 卢群发; 朱骏飞; 阮兴华; 刘焕磊;
摘要 本 申请 公开了一种 钢 结构 桥梁 设计 节点 加固装置,涉及桥梁加固装置技术领域,包括箱形 框架 结构且设有行走系统的 支撑 框架、串体容纳组件、导向限位组件、承载串组件和夹取升降组件;导向限位组件包括 导向管 体、导向 块 、 挤压 驱动轮 和限位销;承载串组件一端固定在卷收组件上,包括承载柱和连接绳;承载柱上设有穿入孔, 侧壁 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内置穿入槽;连接绳将承载柱串成一串;位于最顶部的承载柱的顶部 定位 有顶升组件;夹取升降组件主体为电动夹子体,其上固定有 踏板 和 配重 ;实现了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能够高效辅助桥梁加固的进行、通过性强、移动便捷、且能够适用多种高度的桥梁的技术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形框架结构且设有行走系统的支撑框架、由柱形容器和卷收组件组成且固定在支撑框架上的串体容纳组件、导向限位组件、承载串组件和夹取升降组件;
所述导向限位组件包括竖向设置且底部固定在支撑框架的导向管体、杆状且固定在导向管体的内壁上的导向、三个及以上的转动连接在所述导向管体上的挤压驱动轮和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为电动销子,固定在导向管体上;
所述承载串组件一端固定在所述卷收组件上,包括承载柱和连接绳;承载柱为硬质柱形块,其上设有穿入孔,侧壁上设有导向槽,顶部和底部均固定有永磁;所述导向槽内置长圆形的穿入槽;所述连接绳将所有承载柱串成一串;
位于最顶部的承载柱的顶部定位有顶升组件,顶升组件的顶部固定有橡胶块;
所述夹取升降组件沿由承载柱拼接而成柱状体上下移动,主体为电动夹子体,其上固定有踏板配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入槽的长度为导向槽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长度大于导向管体上的两个限位销之间的间距;
相邻两个承载柱上的穿入槽之间的间距小于导向管体上的两个限位销之间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取升降组件包括滑动管、转动管、转动驱动组件、电动夹子体和夹子移位组件;
所述滑动管为套设在由承载柱拼接而成柱状体上的硬质管体,滑动管上定位有三个以上的挤压驱动轮和两个限位销;
所述转动管套设且转动连接在所述滑动管上,在转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绕自身的轴线进行转动;
所述电动夹子体为主体呈匚字形的电动夹子,通过夹子移位组件定位在所述转动管的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子移位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导轨、滑动块、固定在滑动块上的承载伸缩杆;
所述导轨固定在所述转动管上,长度方向与转动管的轴向垂直;
所述滑动块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滑动定位在所述导轨上;
所述承载伸缩杆为电动伸缩杆,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电动夹子体上和滑动块上,轴向与导轨的长度方向及转动管的轴向均垂直,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进行伸缩;所述电动夹子体上用于夹持墩柱单元的面上固定有软质的浮动板,浮动板为弧形橡胶板,用于适应不同直径的墩柱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体容纳组件是可拆卸的,可与支撑框架分开运送至目标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板上滑动定位有滑动板,滑动板在板体拽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滑动;
板体拽动组件定位在电动夹子体上,为固定在滑动板上的绳体、抵触着绳体的转动柱与起到引导换向作用的导向轮的组合,转动柱的转动带动绳体进行移动进而拉拽滑动板进行移动,进而使得被夹持的墩柱单元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稳定组件;
所述承载柱内设有柱内通道,柱内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承载柱的顶端和底端;
柱内通道为杆状,整体呈φ形;
所述升降稳定组件包括连接柱;
连接柱位于承载柱与顶升组件之间,内部中空且内部固定有气组件;
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固定有涨大稳固囊,涨大稳固囊为长条状的弹性橡胶囊体,通过柱内通道贯穿每一个承载柱;
涨大稳固囊的顶部与泵气组件连通,泵气组件为气泵和体的组合;
在承载柱上升过程中,控制泵气组件运行将涨大稳固囊撑大,涨大稳固囊涨大期间将柱内通道逐步填满,提高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减少了承载柱拼接过程中的错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稳定组件还包括拉拽卷扬,拉拽卷扬的数量为三个,包括卷扬组件和拉拽绳;
拉拽绳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另一端固定在卷扬组件上;卷扬组件用于卷收和释放拉拽绳;
在承载串组件上升前,首先将卷扬组件固定在支撑框架周围的地面上,随着承载串组件的上升逐步释放拉拽绳;
橡胶块抵触桥梁后,再将拉拽绳从连接柱上拆除。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的侧壁上均布有三个长度大于50厘米的定位翅板;
所述升降稳定组件还包括拉拽卷扬,拉拽卷扬的数量为三个,包括卷扬组件和拉拽绳;
拉拽绳一端固定在所述定位翅板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卷扬组件上;
卷扬组件用于卷收和释放拉拽绳;
所述导向管体的侧壁上还定位有转动架,转动架用于承载固定卷扬组件,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绕导向管体的轴线进行转动;
在承载串组件上升时,卷扬组件随着承载串组件的上升逐步释放拉拽绳;
在夹取升降组件的转动管进行转动时,转动架与转动管同步转动,保障拉拽绳的存在不会妨碍墩柱单元的拼装。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墩柱单元包括承载管和环形板;
所述承载管为钢制管体,环形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承载管靠近两端的内侧壁上;位于上方的环形板上均布有多个组装孔,位于下方的环形板的底部固定有多个与组装孔一一对应的穿入杆;
穿入杆的长度大于20厘米;
进行墩柱的拼装时,首先将位于上方的墩柱单元的穿入杆插入位于下方的墩柱单元的组装孔中;
位于最顶部的墩柱单元的顶部定位有顶盖板;
墩柱单元外套设有一个封闭环,封闭环为橡胶材质弹性环体;在墩柱构建完成后,在其内壁较均匀的喷涂一层胶,而后将一个条状的弹性囊放入墩柱中,而后利用泵气组件将该弹性囊吹鼓使其填充墩柱内部空间并固定在墩柱内壁上,降低墩柱内发生锈蚀的险;
喷漆前将封闭环移动至墩柱单元间的接缝处,封堵接缝,最后进行喷漆。

说明书全文

一种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桥梁加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桥梁因年久老化、设计失当或施工质量差等原因,为了继续使用需要进行加固;加固时通过一定的措施使构件乃至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及其使用性能得到提高,以满足新的要求;通过桥梁加固后,可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用少量的资金投入使桥梁能满足交通量的需求,还可以预防和避免桥梁坍塌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0003] 现有技术中,在设计节点增设支撑点(新增承重柱)的方式因可靠性高且对原始桥体的损伤小被广泛应用;新增承重柱后,桥梁载荷会再次扩散,原载荷缓解,能够显著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和弯曲刚度;建造新的承重柱(新桥墩)时,一般需要在安装墩台后进行墩柱的拼接与安装,最后安装墩顶;墩柱由多个柱状的墩柱单元001拼接而成,如图13所示,墩柱单元001包括承载管010和环形板020;所述承载管010为钢制管体,环形板02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承载管010靠近两端的外侧壁上;环形板020上均布有多个组装孔021;进行墩柱的拼装时,首先对齐不同墩柱单元001上的组装孔021,而后使用螺栓将相邻墩柱单元001固定在一起;但实际建造过程中,因新桥墩所处位置的限制(新桥墩要在桥面以下建造),墩柱的拼接与安装及墩顶的安装极为不便,单纯采用吊车辅助建造会因桥面的限制导致施工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施工效率,且拼接完成的墩柱进行除锈和喷漆等工序时还需要在新桥墩周围搭建脚手架,过程繁琐且耗时长。
[0004]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高效辅助桥梁加固的进行、通过性强、移动便捷、能够适用多种高度的桥梁且加固时建造效率高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桥梁加固时新桥墩建设因受限于桥面导致的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繁琐、施工耗时长进而导致的施工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能够高效辅助桥梁加固的进行、通过性强、移动便捷、且能够适用多种高度的桥梁的技术效果。
[000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包括箱形框架结构且设有行走系统的支撑框架、由柱形容器和卷收组件组成且固定在支撑框架上的串体容纳组件、导向限位组件、承载串组件和夹取升降组件;
[0007] 所述导向限位组件包括竖向设置且底部固定在支撑框架的导向管体、杆状且固定在导向管体的内壁上的导向、三个及以上的转动连接在所述导向管体上的挤压驱动轮和限位销;
[0008] 所述限位销为电动销子,固定在导向管体上;
[0009] 所述承载串组件一端固定在所述卷收组件上,包括承载柱和连接绳;承载柱为硬质柱形块,其上设有穿入孔,侧壁上设有导向槽,顶部和底部均固定有永磁;所述导向槽内置长圆形的穿入槽;所述连接绳将所有承载柱串成一串;
[0010] 位于最顶部的承载柱的顶部定位有顶升组件,顶升组件的顶部固定有橡胶块;
[0011] 所述夹取升降组件沿由承载柱拼接而成柱状体上下移动,主体为电动夹子体,其上固定有踏板配重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穿入槽的长度为导向槽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长度大于导向管体上的两个限位销之间的间距;
[0013] 相邻两个承载柱上的穿入槽之间的间距小于导向管体上的两个限位销之间的间距。
[0014] 进一步的,所述夹取升降组件包括滑动管、转动管、转动驱动组件、电动夹子体和夹子移位组件;
[0015] 所述滑动管为套设在由承载柱拼接而成柱状体上的硬质管体,滑动管上定位有三个以上的挤压驱动轮和两个限位销;
[0016] 所述转动管套设且转动连接在所述滑动管上,在转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绕自身的轴线进行转动;
[0017] 所述电动夹子体为主体呈匚字形的电动夹子,通过夹子移位组件定位在所述转动管的侧壁上。
[0018] 进一步的,所述夹子移位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导轨、滑动块、固定在滑动块上的承载伸缩杆;
[0019] 所述导轨固定在所述转动管上,长度方向与转动管的轴向垂直;
[0020] 所述滑动块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滑动定位在所述导轨上;
[0021] 所述承载伸缩杆为电动伸缩杆,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电动夹子体上和滑动块上,轴向与导轨的长度方向及转动管的轴向均垂直,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进行伸缩;
[0022] 所述电动夹子体上用于夹持墩柱单元的面上固定有软质的浮动板,浮动板为弧形橡胶板,用于适应不同直径的墩柱单元。
[0023] 优选的,所述串体容纳组件是可拆卸的,可与支撑框架分开运送至目标位置。
[0024] 优选的,所述浮动板上滑动定位有滑动板,滑动板在板体拽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滑动;
[0025] 板体拽动组件定位在电动夹子体上,为固定在滑动板上的绳体、抵触着绳体的转动柱与起到引导换向作用的导向轮的组合,转动柱的转动带动绳体进行移动进而拉拽滑动板进行移动,进而使得被夹持的墩柱单元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
[0026] 优选的,还包括升降稳定组件;
[0027] 所述承载柱内设有柱内通道,柱内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承载柱的顶端和底端;
[0028] 柱内通道为杆状,整体呈φ形;
[0029] 所述升降稳定组件包括连接柱;
[0030] 连接柱位于承载柱与顶升组件之间,内部中空且内部固定有气组件;
[0031] 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固定有涨大稳固囊,涨大稳固囊为长条状的弹性橡胶囊体,通过柱内通道贯穿每一个承载柱;
[0032] 涨大稳固囊的顶部与泵气组件连通,泵气组件为气泵和体的组合;
[0033] 在承载柱上升过程中,控制泵气组件运行将涨大稳固囊撑大,涨大稳固囊涨大期间将柱内通道逐步填满,提高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减少了承载柱拼接过程中的错位。
[0034] 优选的,所述升降稳定组件还包括拉拽卷扬,拉拽卷扬的数量为三个,包括卷扬组件和拉拽绳;
[0035] 拉拽绳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另一端固定在卷扬组件上;卷扬组件用于卷收和释放拉拽绳;
[0036] 在承载串组件上升前,首先将卷扬组件固定在支撑框架周围的地面上,随着承载串组件的上升逐步释放拉拽绳;
[0037] 橡胶块抵触桥梁后,再将拉拽绳从连接柱上拆除。
[0038]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侧壁上均布有三个长度大于50厘米的定位翅板;
[0039] 所述升降稳定组件还包括拉拽卷扬,拉拽卷扬的数量为三个,包括卷扬组件和拉拽绳;
[0040] 拉拽绳一端固定在所述定位翅板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卷扬组件上;
[0041] 卷扬组件用于卷收和释放拉拽绳;
[0042] 所述导向管体的侧壁上还定位有转动架,转动架用于承载固定卷扬组件,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绕导向管体的轴线进行转动;
[0043] 在承载串组件上升时,卷扬组件随着承载串组件的上升逐步释放拉拽绳;
[0044] 在夹取升降组件的转动管进行转动时,转动架与转动管同步转动,保障拉拽绳的存在不会妨碍墩柱单元的拼装。
[0045] 优选的,所述墩柱单元包括承载管和环形板;
[0046] 所述承载管为钢制管体,环形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承载管靠近两端的内侧壁上;
[0047] 位于上方的环形板上均布有多个组装孔,位于下方的环形板的底部固定有多个与组装孔一一对应的穿入杆;
[0048] 穿入杆的长度大于20厘米;
[0049] 进行墩柱的拼装时,首先将位于上方的墩柱单元的穿入杆插入位于下方的墩柱单元的组装孔中;
[0050] 位于最顶部的墩柱单元的顶部定位有顶盖板;
[0051] 墩柱单元外套设有一个封闭环,封闭环为橡胶材质弹性环体;在墩柱构建完成后,在其内壁较均匀的喷涂一层胶,而后将一个条状的弹性囊放入墩柱中,而后利用泵气组件将该弹性囊吹鼓使其填充墩柱内部空间并固定在墩柱内壁上,降低墩柱内发生锈蚀的险;
[0052] 喷漆前将封闭环移动至墩柱单元间的接缝处,封堵接缝,最后进行喷漆。
[0053]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54] 通过提供一种升降式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利用支撑组件由串变柱的方式快速构建出用于承载夹取升降组件的支撑柱,利用夹取升降组件夹持并移动建造桥墩用的钢制的墩柱单元进而完成墩柱的建造;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桥梁加固时新桥墩建设因受限于桥面导致的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繁琐、施工耗时长进而导致的施工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能够高效辅助桥梁加固的进行、通过性强、移动便捷、能够适用多种高度的桥梁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
[0055] 图1为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6] 图2为导向限位组件与支撑框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57] 图3为导向限位组件与承载串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58] 图4为承载柱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59] 图5为承载柱的结构简图;
[0060] 图6为承载柱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0061] 图7为导向限位组件的结构简图;
[0062] 图8为夹取升降组件的结构简图;
[0063] 图9为承载串组件的结构简图;
[0064] 图10为电动夹子体的结构简图;
[0065] 图11为连接柱与泵气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66] 图12为承载柱的纵截面示意图;
[0067] 图13为墩柱单元的结构简图;
[0068] 图14为环形板与承载管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69] 图15为顶盖板与环形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70] 图中:
[0071] 墩柱单元001、承载管010、环形板020、组装孔021、穿入杆022、封闭环030、顶盖板040、支撑框架100、行走系统110、柱形容器210、卷收组件220、导向管体310、导向块320、挤压驱动轮330、限位销340、承载串组件400、承载柱410、穿入孔411、导向槽412、穿入槽413、柱内通道414、橡胶块510、顶升组件520、夹取升降组件600、滑动管610、转动管620、转动驱动组件630、电动夹子体640、浮动板641、滑动板642、板体拽动组件643、夹子移位组件650、踏板660、连接柱710、定位翅板711、泵气组件712、涨大稳固囊713、拉拽卷扬720、转动架
730。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73]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水平”、“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74]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75] 实施例一
[0076] 如图1至图9所示,本申请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00、串体容纳组件、导向限位组件、承载串组件400、夹取升降组件600、动力组件和控制单元。
[0077] 所述支撑框架100为箱形框架结构,起到承载定位的作用,其上设有行走系统110,内部设有供承载串组件400穿行的串体通道;所述行走系统110为履带结构、三轮或四轮行进系统,用于带动支撑框架100移动。
[0078] 所述串体容纳组件用于承载容纳所述承载串组件400,包括柱形容器210和定位在柱形容器210上的用于卷收承载串组件400的卷收组件220;所述柱形容器210整体呈柱形,内部空心,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100上且位于支撑框架100的一侧或顶部,柱形容器210内部空间与所述串体通道相连通;所述卷收组件220为内置电机的卷筒结构,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适时进行转动进而卷收所述承载串组件400。
[0079] 优选的,所述串体容纳组件是可拆卸的,可与支撑框架100分开运送至目标位置。
[0080] 所述导向限位组件用于为所述承载串组件400的移动导向并限制其下移,包括导向管体310、导向块320、挤压驱动轮330和限位销340;所述导向管体310为竖向设置的硬质管体,内径为承载柱410的横截面的外接圆直径的1.3倍以上,底部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100上且与串体通道连通;所述导向块320为竖向设置的硬质杆形块,固定在所述导向管体310的内壁上,用于为承载串组件400的移动导向;所述挤压驱动轮330转动连接在所述导向管体310上,转动轴的轴向与导向管体310的轴向垂直,数量为三个及以上,均布在所述导向管体310的周圈;至少一个所述挤压驱动轮330内置电机,挤压驱动轮330为外覆橡胶层的圆柱形轮子体,使用时始终紧贴着承载柱410;挤压驱动轮330转动时通过摩擦力带动承载柱410上移;所述限位销340为电动销子,固定在导向管体310上,导向管体310上的限位销340的数量为两个,用于通过自身伸长的方式插入承载柱410的穿入槽413中进而限制承载柱410的移动;两个限制销子之间的间距小于穿入槽413的长度。
[0081] 所述承载串组件400用于承载夹取升降组件600,整体呈串状,一端固定在所述卷收组件220上,包括承载柱410和连接绳;所述承载柱410为硬质柱形块,其上设有一个或多个供连接绳穿入的穿入孔411,穿入孔411为通孔且长度方向与承载柱410的轴向相同;所述承载柱410的长度短于导向管体310的三分之二;所述承载柱410的侧壁上设有与导向块320相匹配的竖向设置的导向槽412;所述导向槽412的长度与承载柱410的长度相同;所述导向槽412内置长圆形的穿入槽413,穿入槽413的长度为导向槽412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长度大于导向管体310上的两个限位销340之间的间距;相邻两个承载柱410上的穿入槽413之间的间距小于导向管体310上的两个限位销340之间的间距;所述承载柱410顶部和底部均固定有永磁铁;所述穿入槽413用于供限位销340插入;所述连接绳为钢丝绳,长度为所有承载柱410总长度的1.1倍以上,将所有承载柱410串成一串,连接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位于两端的承载柱410上。
[0082] 位于最顶部的承载柱410的顶部定位有顶升组件520,顶升组件520的顶部固定有橡胶块510;所述顶升组件520用于调节橡胶块510与承载柱410之间的距离,为伸缩杆(或伸缩柱)结构;所述橡胶块510使用时抵触在桥梁底部;承载柱410或顶升组件520上设有用于固定安全绳的挂环。
[0083] 所述夹取升降组件600用于通过夹持的方式固定并移动墩柱单元001,夹取升降组件600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沿由承载柱410拼接而成柱状体上下移动;所述夹取升降组件600包括滑动管610、转动管620、转动驱动组件630、电动夹子体640和夹子移位组件650;所述滑动管610为套设在由承载柱410拼接而成柱状体上的硬质管体,滑动管610上定位有三个以上的挤压驱动轮330和两个限位销340;限位销340和挤压驱动轮330在滑动管610上的布置方式与二者在导向管体310上的布置方式相同(间距等相同);所述转动管620套设且转动连接在所述滑动管610上,在转动驱动组件630的带动下绕自身的轴线进行转动;所述转动驱动组件630的结构优选为电机、齿轮和齿圈的组合;所述电动夹子体640为主体呈匚字形的电动夹子,通过夹子移位组件650定位在所述转动管620的侧壁上;所述转动管620上还固定有踏板660和配重;所述夹子移位组件650包括横向设置的导轨、滑动块、固定在滑动块上的承载伸缩杆;所述导轨固定在所述转动管620上,长度方向与转动管620的轴向垂直;所述滑动块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滑动定位在所述导轨上;所述承载伸缩杆为电动伸缩杆,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电动夹子体640上和滑动块上,轴向与导轨的长度方向及转动管620的轴向均垂直,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进行伸缩;所述电动夹子体640上用于夹持墩柱单元001的面上固定有软质的浮动板641,浮动板641为弧形橡胶板,用于适应不同直径的墩柱单元
001。
[0084] 所述动力组件用于为本申请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各部件的运行提供动力,所述控制单元起到控制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各部件协调运行的作用,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0085] 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控制按键的组合。
[0086]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的便于墩柱单元001的移动以及组装孔021的调节,如图10所示,所述浮动板641上滑动定位有滑动板642,滑动板642在板体拽动组件643的驱动下进行滑动;板体拽动组件643定位在电动夹子体640上,为固定在滑动板642上的绳体、抵触着绳体的转动柱与起到引导换向作用的导向轮的组合,转动柱的转动带动绳体进行移动进而拉拽滑动板642进行移动,进而使得被夹持的墩柱单元001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
[0087] 本申请实施例的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实际使用时,首先在桥下地面上计划位置预先构建墩台;而后使用本申请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进行墩柱的构造,墩柱的构造步骤依次为:
[0088] 1.将支撑框架100行驶移动至靠近墩台的位置;而后控制导向管体310内的挤压驱动轮330和限位销340运行,保障始终至少一个导向管体310上的限位销340插在穿入槽413中;并使得橡胶块510逐步上升;
[0089] 2.在橡胶块510移动至靠近桥底的位置时(此时通过控制挤压驱动轮330转动使得其中一个限位销340抵触着穿入槽413的顶部,进而保障稳固效果),控制顶升组件520运行使得橡胶块510抵触桥底并发生形变;
[0090] 3.控制卷收组件220运行使得导向管体310之上的承载柱410均紧密贴合在一起(保障稳定性);
[0091] 4.配合随车吊或叉车将墩柱单元001夹持固定在电动夹子体640上,而后控制夹取升降组件600运行进行墩柱单元001的逐个拼接;工作人员可登上踏板660辅助完成拼接工作;
[0092] 5.借助夹取升降组件600完成墩顶的安装;
[0093] 6.工作人员可登上踏板660进行除锈及喷漆作业;
[0094] 7.复位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各部件并驶离桥下。
[0095]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0096]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桥梁加固时新桥墩建设因受限于桥面导致的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繁琐、施工耗时长进而导致的施工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钢结构桥梁设计节点加固装置能够高效辅助桥梁加固的进行、通过性强、移动便捷、能够适用多种高度的桥梁的技术效果。
[0097] 实施例二
[0098]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承载串组件400拼接及上升时的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承载串组件400的结构进行了一定的优化改进,并增设了升降稳定组件:具体为:
[0099]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承载柱410内设有柱内通道414,柱内通道414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承载柱410的顶端和底端;柱内通道414为杆状,整体呈φ形;
[0100] 所述升降稳定组件包括连接柱710;连接柱710位于承载柱410与顶升组件520之间,内部中空且内部固定有泵气组件712;所述连接柱710的底部固定有涨大稳固囊713,涨大稳固囊713为长条状的弹性橡胶囊体,通过柱内通道414贯穿每一个承载柱410;涨大稳固囊713的顶部与泵气组件712连通,泵气组件712为气泵和阀体的组合;在承载柱410上升过程中,控制泵气组件712运行将涨大稳固囊713撑大,涨大稳固囊713涨大期间将柱内通道414逐步填满,提高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减少了承载柱410拼接过程中的错位。
[0101]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承载串组件400拼接及上升时的稳定性,优选的,所述升降稳定组件还包括拉拽卷扬720,拉拽卷扬720的数量为三个,包括卷扬组件和拉拽绳;拉拽绳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柱710上,另一端固定在卷扬组件上;卷扬组件用于卷收和释放拉拽绳;在承载串组件400上升前,首先将卷扬组件固定在支撑框架100周围的地面上,随着承载串组件400的上升逐步释放拉拽绳;橡胶块510抵触桥梁后,再将拉拽绳从连接柱710上拆除。
[0102] 优选的,为了在保障承载串组件400拼接及上升时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省去拉拽卷扬720的布置及拆卸工序;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柱710的侧壁上均布有三个长度大于50厘米的定位翅板711;所述升降稳定组件还包括拉拽卷扬720,拉拽卷扬720的数量为三个,包括卷扬组件和拉拽绳;拉拽绳一端固定在所述定位翅板711远离所述连接柱710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卷扬组件上;卷扬组件用于卷收和释放拉拽绳;所述导向管体310的侧壁上还定位有转动架730,转动架730用于承载固定卷扬组件,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绕导向管体310的轴线进行转动;所述卷扬组件均布在导向管体310的周圈且固定在转动架730上,卷扬组件之间的间距大于1.5米;在承载串组件400上升时,卷扬组件随着承载串组件400的上升逐步释放拉拽绳;在夹取升降组件600的转动管620进行转动时,转动架
730与转动管620同步转动,保障拉拽绳的存在不会妨碍墩柱单元001的拼装。
[0103] 为了提高墩柱的防腐效果,如图14和图15所示,墩柱单元001包括承载管010和环形板020;所述承载管010为钢制管体,环形板02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承载管010靠近两端的内侧壁上;位于上方的环形板020上均布有多个组装孔021,位于下方的环形板020的底部固定有多个与组装孔021一一对应的穿入杆022;穿入杆022的长度大于20厘米;进行墩柱的拼装时,首先将位于上方的墩柱单元001的穿入杆022插入位于下方的墩柱单元001的组装孔021中;位于最顶部的墩柱单元001的顶部定位有顶盖板040;墩柱单元001外套设有一个封闭环030,封闭环030为橡胶材质弹性环体;在墩柱构建完成后,在其内壁较均匀的喷涂一层胶水,而后将一个条状的弹性囊放入墩柱中,而后利用泵气组件712将该弹性囊吹鼓使其填充墩柱内部空间(并维持一定时间)并固定在墩柱内壁上,降低墩柱内发生锈蚀的风险;喷漆前将封闭环030移动至墩柱单元001间的接缝处,封堵接缝,最后进行喷漆。
[010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精神和原则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