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 桥梁 / 专用于架设或装配桥梁的方法或设备 / ·悬臂架设 / 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申请号 CN202211336112.5 申请日 2022-10-28 公开(公告)号 CN115897417B 公开(公告)日 2024-05-07
申请人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冷炎; 唐俊; 何鹏; 张伯聪; 张湘元; 张豪; 肖延军; 李晟; 朱淑兰; 杨旭; 韦怡;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了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及其装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底模及外侧模行走至设计 位置 ,调整外侧模 水 平度和高度及底模的仰 角 和高度,以及调整外侧模的水平度和高度,完成外侧模的合模;S2.预制的 钢 筋笼吊装;S3.移动内模至 钢筋 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装置包括底模、外侧模、内模及内模 支撑 机构。通过本发明能将钢筋笼下放和内模安装的顺序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
权利要求

1.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底模及外侧模行走至设计位置,调整外侧模的高度以匹配待浇筑节段的梁高,调整底模的仰和高度,以及调整外侧模的平度和高度,完成外侧模的合模;
S2.预制的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的设计位置;
S3.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完成内模的调整及与外侧模的固定;
其中:所述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单元,分为顶部侧板单元、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所述调整节侧板单元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
步骤S1的具体步骤包括:
S11.解除顶部侧板单元和调整节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和顶部侧板单元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的连接固定;
S12. 调整底模的仰角及高度,根据底模角度和高度的调整,调整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角度和高度,与设计位置的水平度和高度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合模;
所述内模包括内模顶板、内模侧板和内模支撑桁架,所述内模顶板两侧设置有内模侧板,下面间隔设置有内模支撑桁架,所述内模内设置有内模支撑机构;
所述内模支撑机构包括内模走行机构和内模支撑架;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所述内模支撑门架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带着所述内模移动,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支撑门架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所述内模悬吊件能匹配在所述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步骤S3的具体步骤包括:S31.缩短内模支撑门架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处于内模悬吊件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使内模支撑门架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能抵住内模支撑桁架;S32.内模走行机构带动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钢筋笼中孔道中的设计位置处,且位于内模支撑门架的前部上面,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32中,内模向前移动前,先调整内模顶板和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32中,内模行走至钢筋笼中孔道中的设计位置后,内模走行机构底部具有的可伸缩的内模支撑件向下伸长抵住内模支撑门架,使内模顶板与上一连续梁浇筑节段的孔道顶圈平齐。
4.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的模板装置,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模,其通过底模纵梁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
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单元,分为顶部侧板单元、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所述调整节侧板单元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
内模,包括内模顶板、内模侧板和内模支撑桁架;
内模支撑机构,其设置在内模内侧,包括内模走行机构和内模支撑门架;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所述内模支撑门架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带着所述内模移动,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支撑门架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所述内模悬吊件能匹配在所述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外侧模支撑机构,外侧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顶部承托支撑件、外侧模走行车、左右伸缩件、底部支撑单元和角度调整件,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设置在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外侧,为可上下伸缩结构,至少设置有2排;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设置有横向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所述外侧模走行车设置在所述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下面,且能沿着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所述左右伸缩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或顶部承托支撑件朝向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一侧,另一端与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连接;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下端连接,且一侧与所述角度调整件上端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铰接件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所述角度调整件的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包括外侧模支撑纵梁和外侧模支撑横梁,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包括门架立杆和门架横梁,所述外侧模支撑纵梁纵向连接在多根所述门架立杆的顶端上面,所述外侧模支撑横梁垂直连接在所述外侧模支撑纵梁的上面,且设置有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模支撑桁架内固定设置有内模横向伸缩杆,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能够调节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以调节内模的宽度;
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两侧均设置有上倒角伸缩件和下倒角伸缩件,所述上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上部连接;所述下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下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包括内模走行轮单元、内模走行基架、内模支撑千斤顶和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模支撑桁架下面,其下面设置有内模走行轮单元和内模支撑千斤顶,所述内模走行轮单元用于带动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在内模支撑门架上移动,内模支撑千斤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走行基架连接,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和/或所述内模支撑千斤顶和/或设置有内模悬吊件。

说明书全文

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悬臂浇筑连续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预应混凝土连续梁由于支点负弯矩的卸载作用,跨中正弯矩大大减小,使得弯矩图面积减小,跨越能力增大,因此广泛应用于桥梁和高施工中。目前悬臂浇筑连续梁施工一般采用挂篮作业,挂篮模板施工方法累计发展时间已超过 70年,行业积累时间较长,装备样式发展成型,多采用菱形、三形、斜拉型、混合型等悬臂结构,挂篮工艺成熟稳定,不受桥墩高、和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直接从已浇筑桥墩部分逐段向跨径方向延伸施工,这种施工方法降低了大跨度桥梁的施工难度,节省了搭设支架等的时间和费用,但是,随着铁路工程、桥梁工程的飞速发展,由于受筋笼散拼作业、外侧模及内模采用导梁与挂环结合的不连续施工影响,连续梁施工单节梁段工期基本在10天左右,越发成为制约工程项目工期的关键,在紧缩工程时间的压力面前,传统的悬臂挂篮施工方法正面临极大挑战。
[0003] 以钢筋笼的施工为例,这一环节为在连续梁模板组拼完成之后,再进行现场散拼作业,散拼作业工期时间长,且由于钢筋笼散拼作业往往需要依靠作业人员的经验,加上现场作业空间相对狭窄,工具有限,往往导致钢筋笼作业质量较差,进一步影响连续梁的工程质量。为克服钢筋笼存在的上述缺陷申请人研究出了一套施工方案:钢筋笼在工厂、或在施工现场地面位置处、或在已经浇注好的连续梁梁段上面进行预制,然后安装至已拼装好的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现有的连续梁浇筑施工用的外侧模、内模通常采用悬吊式,如《大跨度连续梁桥挂篮法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路贺伟,钱国飞,《路桥建设》,2015(9),1117‑1119)公开的挂篮常规施工方法,其是在底板模板、腹板内侧板和顶板模板安装完成后,再在模板内安装钢筋笼,然后,由于腹板内侧板(即相当于内模)已经安装完成,因此,无法将已经预制好的钢筋笼下放至外侧模和内模之间,导致施工工期的缩短被严重制约。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及其装置,将钢筋笼下放和内模安装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6] 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S1.底模及外侧模行走至设计位置,调整外侧模的高度以匹配待浇筑节段的梁高,调整底模的仰角和高度,以及调整外侧模的水平度和高度,完成外侧模的合模;
[0008] S2.预制的钢筋笼吊装至底模上面、外侧模之间的设计位置;
[0009] S3.移动内模至钢筋笼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完成内模的调整及与外侧模的固定。
[0010] 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单元,分为顶部侧板单元、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所述调整节侧板单元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
[0011] 所述步骤S1的具体步骤包括:
[0012] S11.解除顶部侧板单元和调整节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和顶部侧板单元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底部侧板单元连接,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与顶部侧板单元的连接固定;
[0013] S12.调整底模的仰角及高度,根据底模角度和高度的调整,调整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角度和高度,与设计位置的水平度和高度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合模。
[0014]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包括内模顶板、内模侧板和内模支撑桁架,所述内模顶板两侧设置有内模侧板,下面间隔设置有内模支撑桁架,所述内模内设置有所述内模支撑机构;
[0015] 所述内模支撑机构包括内模走行机构和内模支撑架;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所述内模支撑门架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带着所述内模移动,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支撑门架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所述内模悬吊件能匹配在所述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0016] 所述步骤S3的具体步骤包括:S31.缩短内模支撑门架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处于使内模悬吊件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使内模支撑门架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能抵住内模支撑桁架;S32.内模走行机构带动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钢筋笼中孔道中的设计位置处,且位于内模支撑门架的前部上面,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
[0017]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2中,内模向前移动前,先调整内模顶板和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
[0018]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2中,内模行走至钢筋笼中孔道中的设计位置后,内模走行机构底部具有的可伸缩的内模支撑件向下伸长抵住内模支撑门架,使内模顶板与上一连续梁浇筑节段的孔道顶圈平齐。
[0019] 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的模板装置,包括:
[0020] 底模,其通过底模纵梁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
[0021] 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单元,分为顶部侧板单元、调整节侧板单元和底部侧板单元,所述调整节侧板单元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
[0022] 内模,包括内模顶板、内模侧板和内模支撑桁架;
[0023] 内模支撑机构,其设置在内模内侧,包括内模走行机构和内模支撑门架;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所述内模支撑门架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带着所述内模移动,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支撑门架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所述内模悬吊件能匹配在所述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0024] 进一步的,还包括外侧模支撑机构,外侧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顶部承托支撑件、外侧模走行车、左右伸缩件、底部支撑单元和角度调整件,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设置在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外侧,为可上下伸缩结构,至少设置有2排;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设置有横向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所述外侧模走行车设置在所述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下面,且能沿着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所述左右伸缩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和/或顶部承托支撑件朝向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一侧,另一端与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连接;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下端连接,且一侧与所述角度调整件上端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铰接件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所述角度调整件的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
[0025] 更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包括外侧模支撑纵梁和外侧模支撑横梁,所述外侧模支撑纵梁纵向连接在多根所述门架立杆的顶端上面,所述外侧模支撑横梁垂直连接在所述外侧模支撑纵梁的上面,且设置有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
[0026]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支撑桁架内固定设置有内模横向伸缩杆,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能够调节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以调节内模的宽度;
[0027] 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两侧均设置有上倒角伸缩件和下倒角伸缩件,所述上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上部连接;所述下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下部连接。
[0028]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包括内模走行轮单元、内模走行基架、内模支撑千斤顶和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模支撑桁架下面,其下面设置有内模走行轮单元和内模支撑千斤顶,所述内模走行轮单元用于带动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在内模支撑门架上移动,内模支撑千斤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走行基架连接,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和/或所述内模支撑千斤顶和/或设置有内模悬吊件。
[0029] 以上所述的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及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30] (1)将钢筋笼下放和内模安装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
[0031] (2)通过本发明可实现外侧模、内模自动化安装和拆卸,替代传统手拉葫芦拖拽,人工安拆模板方式,可有效减少了人工作业强度及难度,降低了高空作业险,提高了工序效率。
[0032] (3)本发明将外侧模腹板部分设置为多个节段,通过其中一个可替换的侧板节段更换实现适应不同梁高的外侧模施工,解决向下拆除引发桥下施工空间限高冲突问题[0033] (4)本发明通过内模、内模走行机构、内模支撑门架的前后滑移配合,实现了内模的前移,且内模前移至待浇筑的连续梁节段的设计位置时,内模和内模走行机构是位于内模支撑门架的前部,内模支撑门架不会伸出浇筑的连续梁节段以外,解决了走行梁干扰预制钢筋笼下放及定位的问题。
[0034] (5)在施工过程中,内模可通过内模走行机构和内模支撑门架的配合实现整体前移,也改变了传统走行梁和吊环配合实现内模前移作业不连续、作业效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附图说明
[0035] 图1是模板装置在底部承重机构后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是模板装置在底部承重机构前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是外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4是图3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0] 图6是内模一种实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7是图6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
[0042] 图8是内模另一种实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9是图8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
[0044] 图10是内模悬吊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11是内模行走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12是图1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7] 图13是内模行走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14是本发明的模板装置应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中,连续梁1,内模顶板2,内模支撑桁架3,内模走行机构4,内模行走小车401,变速器401a,驱动电机401b,支撑卡具401c,主动轮401d,小车基架叉401e,从动轮401f,小车基架401g,内模支撑千斤顶402,内模走行基架403,第一走行基架叉耳403a,第二走行基架叉耳403b,内模行走轮组404,轮组基架叉耳404a,轮组基架404b,行走轮404c,内模悬吊件405,上倒角伸缩件5,内模侧板6,下倒角伸缩件7,拉杆8,内模横向伸缩杆9,内模支撑门架10,内模支撑纵梁1001,内模立柱调节丝杆1002,内模支撑立柱1003,内模支撑横梁1004,侧板横向撑杆1005,底模11,底模纵梁12,下后横梁13,底部支撑单元14,底部支撑纵梁1401,固定支座1402,左右伸缩件15,外侧模腹板部分16,底部侧板单元1601,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顶部侧板单元1603,外侧模支撑门架17,第一门架立杆1701,门架横梁1702,第二门架立杆1703,第二门架立杆1704,顶部承托支撑件18,外侧模支撑横梁1801,外侧模支撑纵梁 1802,外侧模走行车19,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下前横梁21,外侧模纵梁铰接件22,角度调整件23,行走系统24,支撑骨架系统25,前吊带26,后吊带 27,钢筋笼28。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2]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53] 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过程中的模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底模11及外侧模行走至设计位置,调整外侧模的高度以匹配待浇筑节段的梁高,调整底模 11的仰角及高度,以及调整外侧模的水平度和高度,完成外侧模的合模;S2.预制的钢筋笼28吊装至底模11上面、外侧模之间的设计位置;S3.移动内模至钢筋笼28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完成内模的调整及与外侧模的固定。
[0054] 进一步的,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16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外侧模腹板部分16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单元,分为顶部侧板单元1603、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和底部侧板单元1601,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用于根据连续梁1 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外侧模腹板部分1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节段,至少有一节侧板节段为可替换的,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其中,顶部侧板单元1603上边缘与外侧模翼缘部分3连接,能与外侧模翼缘部分3一同向外滑移,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为可替换的节段,根据不同梁高截面,选取对应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进行替换,以避免整外侧模腹板部分1进行更换,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划分为多节,以减小吊装重量。侧板单元之间的拼缝可采用双排抗错缝的螺栓连接,保证侧板单元板面平齐,整体总高度适应节段梁高,可实现外侧模整体向上更换,底部侧板单元1601贴在底模32外侧,区别于传统模板向下调整节段外侧模板高度的方式,避免了施工区域底部限高、占用底部空间的问题。
[0055] 基于上述外侧模腹板部分16的结构,步骤S1的具体步骤包括:S11.解除顶部侧板单元1603和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之间的连接,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 和顶部侧板单元1603向外移动;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和底部侧板单元1601 之间的连接,将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 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与底部侧板单元1601连接,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与顶部侧板单元
1603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与顶部侧板单元1603的连接固定;S12.调整底模11的仰角及高度,根据底模11角度和高度的调整,调整外侧模腹板部分16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的角度和高度,与设计位置的水平度和高度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合模。
[0056] 进一步的,内模包括内模顶板2、内模侧板6和内模支撑桁架3,内模顶板 2两侧设置有内模侧板6,下面间隔设置有内模支撑桁架3,内模顶板2和内模侧板6形状和大小匹配连续梁浇筑节段中部的孔道,此为现有技术。通常两内模侧板6与内模顶板2是可活动连接,如铰接方式连接,这样便于调整整个内模的大小,也便于安装和拆除。
[0057] 内模内设置有内模支撑机构;内模支撑机构包括内模走行机构4和内模支撑门架10;内模走行机构4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3的下面,用于带动内模行走,并在浇筑混凝土时提供支撑,内模支撑门架10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内模走行机构4带着内模移动,内模支撑门架5的高度,根据连续梁1中部孔道的高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节段的内模支撑要求,内模走行机构4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405,内模支撑门架10侧面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内模悬吊件405能匹配在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0058] 基于上述内模支撑机构的结构,步骤S3的具体步骤包括:S31.缩短内模支撑门架10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10处于使内模悬吊件405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10,使内模支撑门架10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28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1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10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4能抵住内模支撑桁架
3;S32. 内模走行机构4带动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钢筋笼28中孔道中的设计位置处,且位于内模支撑门架10的前部上面,内模通过拉杆8与外侧模固定。内模安装完毕后即可浇筑混凝土。
[0059] 更进一步的,步骤S32中,内模向前移动前,先调整内模顶板2和内模支撑桁架3的宽度,以适应下一浇筑节段钢筋笼中的孔道尺寸。
[0060] 更进一步的,步骤S32中,内模行走至钢筋笼28中孔道中的设计位置后,内模走行机构4底部具有的可伸缩的内模支撑件向下伸长抵住内模支撑门架10,使内模顶板2与上一连续梁1浇筑节段的孔道顶圈平齐,该内模支撑件可以减轻内模走行机构4中内模走行轮单元的承载压力,减小损伤。
[0061] 针对于上述施工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臂浇筑连续梁的模板装置,包括底模11、内模、内模支撑机构和外侧模,其中:结合图1和2所示,底模11,通过底模纵梁12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结合图3‑5所示,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16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外侧模腹板部分16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单元,分为顶部侧板单元1603、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和底部侧板单元 1601,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用于根据连续梁1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结合图6‑9 所示,内模,包括内模顶板2、内模侧板6和内模支撑桁架3;内模支撑机构,设置在内模内侧,包括内模走行机构4和内模支撑门架10;内模走行机构4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3的下面,内模支撑门架10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内模走行机构4带着内模移动,内模走行机构4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405,内模支撑门架10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内模悬吊件405能匹配在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0062] 进一步的,如图3‑5所示,还包括外侧模支撑机构,外侧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17、顶部承托支撑件18、外侧模走行车19、左右伸缩件15、底部支撑单元14和角度调整件23,其中:外侧模支撑门架17,设置在外侧模腹板部分16的外侧,具体设置在外侧模腹板部分16的左、右两侧,每侧至少设置有 2排,为可上下伸缩结构,本实施例设置有5排,沿着外侧模的纵向间隔平行排列,对应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的支撑桁架的位置和数量;顶部承托支撑件18,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17的顶部,且设置有横向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同一侧外侧模支撑门架17顶部对应设置有一个顶部承托支撑件18,如此能保证外侧模支撑门架17稳定地支撑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且为外侧模向外移动提供导向,且还能将外侧模支撑门架17连为一个整体;外侧模走行车19,设置在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的下面,且能沿着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从而承托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向外滑移,为保证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的平稳滑移,外侧模走行车19的数量根据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的桁架数量而确定;左右伸缩件 15,一端分别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17和顶部承托支撑件18朝向外侧模腹板部分16的一侧,另一端与外侧模腹板部分16连接,设置在顶部承托支撑件18一侧的左右伸缩件15,可为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和顶部侧板单元1603的向外移动提供动力,同时还能为顶部侧板单元1603提供支撑,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17一侧的左右伸缩件15可为顶部侧板单元1603下面的侧板节段提供支撑,另外,设置在外侧模支撑门架17一侧的左右伸缩件15还可以调整角度,帮助实现侧板节段的上下调整;底部支撑单元14,与外侧模支撑门架17的下端连接,用于为外侧模支撑门架17提供支撑,底部支撑单元14包括底部支撑纵梁1401 和固定支座1402,底部支撑纵梁1401通过固定支座1402与外侧模支撑门架17 的下端连接,底部支撑纵梁1401之间可通过底部承重机构实现固定,使得整个支撑结构保持整体性。角度调整件23,结合图4所示,图4相对图3增加显示了底部承重机构及角度调整件23,角度调整件23上端与底部支撑纵梁1401的一侧连接,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用于调节底部支撑单元14 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角度,此处表达的竖向,具体是指上下方向的布置,并不绝对是垂直;底部支撑纵梁1401的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外侧模纵梁铰接件39 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本实施例具体是与下前横梁1铰接。角度调整件能调整底部支撑单元14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角度,主要是通过改变其在调整底部支撑单元14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长度来实现的,即采用可伸缩结构、或能调整上下距离的结构都能实现,由于底部支撑单元14一侧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因而另一侧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的角度也发生改变,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角度调整件23的结构,结合图13所示,角度调整件23 包括支撑螺杆、上调整螺母和下调整螺母,支撑螺杆下端与底部承重结构连接,支撑螺杆上端穿过底部支撑纵梁1401,位于底部支撑纵梁1401上面的部分匹配套设有上调整螺母,位于底部支撑纵梁1401下面的部分匹配套设有下调整螺母,上调整螺母和下调整螺母将支撑螺杆的上端固定在底部支撑纵梁1401中,需要调整外侧模支撑门架17的角度时,调整下调整螺母和上调整螺母的位置,继而改变支撑螺杆的支撑长度,即改变底部支撑纵梁1401与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即可实现角度的调整。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图12中所示的仅为其中一侧的外侧模和其对应的外侧模支撑门架17、顶部承托支撑件18、左右伸缩件15、外侧模走行车19和底部支撑单元14,另一侧的外侧模也对称设置有上述结构。
[0063] 进一步的,外侧模支撑门架17包括门架立杆和门架横梁1702,门架横梁 1702两端分别与门架立杆连接,每个外侧模支撑门架17至少设置有两根门架立杆,门架立杆之间通过门架横梁1702连接,此门架横梁1702可以由钢板制成,同样可以作为操作人员的操作平台和走行通道,或者是在门架横梁1702的上面焊接花纹钢板作为操作平台,对于门架立杆的固定,是通过固定支座1402来固定,即固定支座1402的数量与门架立杆的数量相匹配。更进一步的,门架立杆包括第一门架立杆1701和第二门架立杆1703;本实施例中,第一门架立杆1701 选择为液压千斤顶,第二门架立杆1703为可伸缩支撑杆,即机械式升降结构,第一门架立杆1701和第二门架立杆1703间隔平行设置,第一门架立杆1701为伸缩提供动力,即液压千斤顶的活塞伸缩为门架立杆的伸缩提供动力,第二门架立杆1703提供稳定的支撑力量,可以是套杆式结构,分为三段,上段和下段分别套在中段的上端和下端,通过调整上段或下段与中段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第二门架立杆1703的长度,调整完成后将上段或下段与中段的相对位置定即可,锁定的方法可有多种,如螺栓顶紧,插销卡紧等,当然,也可以将中段设置为外螺纹结构,上段和下段与中段连接的位置处有内螺纹结构,通过旋转中段实现升降。结合本实施例的结构,一排外侧模支撑门架17选择第一门架立杆1701,相邻的一排外侧模支撑门架17则选择第二门架立杆1703,即第一门架立杆1701 和第二门架立杆1703平行间隔设置。根据本实施例的门架立杆结构,为给外侧模提供有力支撑,靠近外侧模腹板部分16的门架立杆的固定部分(即不活动伸缩的部分)一侧设置有2个左右伸缩件15,与外侧模腹板部分16形成三角连接结构,即2个左右伸缩件15连接门架立杆固定部分的一端相贴近,连接外侧模腹板部分16的一端相远离,以对外侧模腹板部分16形成稳定的支撑,支撑外侧模的底部侧板单元1601、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施工荷载,另外,该左右伸缩件 15能旋转一定角度以帮助实现外侧模腹板部分16的升降。具体的门架立杆固定部分,对于第一门架立杆1701,可以是液压千斤顶的油缸部分,对于第二门架立杆1703,可以是第二门架立杆1703的下段。门架立杆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底部支撑纵梁1401连接,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法兰盘,螺栓穿过法兰盘并拧入顶部承托支撑件18、底部支撑纵梁
1401中,实现上端和下端的固定,左右伸缩件15为电动推杆或液压油缸,本实施例选用电动推杆。
[0064] 进一步的,顶部承托支撑件18包括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和外侧模支撑横梁1801,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纵向连接在多根门架立杆的顶端上面,外侧模支撑横梁1801垂直连接在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的上面,且设置有外侧模走行轨道。对于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与门架立杆之间的连接,是一根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 将多排位于同一列的门架立杆连接在一起,是图1和图2方向所示的纵向。顶部承托支撑件18的设置是为了保持其与外侧模支撑门架17的整体性,保证对外侧模走行轨道及顶部混凝土的支撑强度。该顶部承托支撑结构,包括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的支撑桁架作为支撑主肋,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和外侧模支撑横梁 1801采用轻型型钢组焊支撑,配合外侧模走行车19,外侧模走行车19可由横移块、轴承及滚轮组成,横移块下面通过轴承与滚轮连接,外侧模走行轨道设置有提供滚轮走行的沟槽,防止外侧模走行车19脱离外侧模走行轨道,滑移块最大横移可经过调整可达30cm至45cm,外侧模走行轨道内固定有限位钢板,防止外侧模走行车19从外侧模走行轨道外端脱离,横移驱动力来源于左右伸缩件15,在底部支撑稳定情况下,左右伸缩件15伸缩驱动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基于外侧模走行车19在外侧模走行轨道上实现左右水平移动。对于门架立杆与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的连接,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结构,对于第一门架立杆1701,在第一门架立杆1701顶端设置有螺纹,在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的底部设置有支座螺母36,第一门架立杆1701顶端与支座螺母36螺纹连接,实现第一门架立杆1701与外侧模支撑纵梁
1802的固定。而对于第二门架立杆1703,可以是在第二门架立杆1703顶部设置加劲板,通过加劲板焊接实现第二门架立杆1703 与外侧模支撑纵梁1802的固定。
[0065] 对于底模11,底模11下面的支撑结构底模纵梁37也设置于底部承重机构上面,用于为其提供作业支撑面,本实施例中,底模纵梁37的前端下面与下前横梁1连接,后端下面与下后横梁29连接。
[0066] 基于上述公开的更具体的外侧模结构,更具体的外侧模及底模11的调整过程为:解除顶部侧板单元1603和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之间的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18连接的左右伸缩件15收缩,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和顶部侧板单元1603依靠外侧模走行车19向外移动,为调整节侧板节段1602 的替换提供足够的吊装更换空间;解除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和底部侧板单元1601之间的连接,通过塔吊将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吊离,并将高度缩减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吊装至更换位置处;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 与底部侧板单元
1601连接,与顶部承托支撑件18连接的左右伸缩件15向外伸出,与底部侧板单元1601连接的左右伸缩件15向上调整角度和/或支撑门架调整高度,使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与顶部侧板单元1603相贴合,完成新更换的调整节侧板单元1602与顶部侧板单元1603的连接固定,调整底部承重机构的角度和高度及调整支撑门架的高度(第一门架立杆1703 和第二门架立杆1704根据连续梁翼缘部分的高度调整至合适的长度),收缩底部支撑纵梁1401后端部位的角度调整件23,使底模11的仰角和高度与设计梁段底板仰角和高度相匹配,且支撑门架恢复至竖直状态,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20的角度及高度与设计梁段翼板位置相匹配,完成外侧模的更换和合模。
[0067] 进一步的,结合图6‑9所示,内模支撑桁架3内固定设置有内模横向伸缩杆 9,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9能够调节内模支撑桁架3的宽度,以调节内模的宽度;内模支撑桁架3是相互套设可以伸缩的结构,这个与现有技术类似,其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9,可以实现内模支撑桁架4和内模顶板3的宽度调节,以调节内模的宽度。
[0068] 内模支撑桁架3的下面两侧均设置有上倒角伸缩件5和下倒角伸缩件7,上倒角伸缩件5的固定端与内模支撑桁架3连接,伸缩端与内模侧板6的上部连接;下倒角伸缩件7的固定端与内模支撑桁架3连接,伸缩端与内模侧板6的下部连接。上倒角伸缩件5和下倒角伸缩件7用于实现内模侧板10的快速拆模和合模,也可以帮助调整内模侧板10之间的距离,并在浇筑混凝土时为内模提供有力支撑,防止内模侧板10发生型变。通过上倒角伸缩件5和下倒角伸缩件7的控制,可以改变内模侧板10的位置,以实现自动安模和拆模的目的,为了便于自动控制,上倒角伸缩件5和下倒角伸缩件7可以采用液压千斤顶,也可以采用电动撑杆,本实施例优选为电动撑杆。
[0069] 进一步,内模走行机构4包括内模走行轮单元、内模走行基架403、内模支撑千斤顶402和内模悬吊件405,内模走行基架403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3下面,其下面设置有内模走行轮单元和内模支撑千斤顶402,内模走行轮单元用于带动内模走行基架403在内模支撑门架10上移动,内模支撑千斤顶402的固定端与内模走行基架403连接,内模走行基架403和/或内模支撑千斤顶402和/或设置有内模悬吊件405,内模支撑千斤顶402即本实施例的方法中所述的可伸缩的内模支撑件,当内模走行机构4带动内模移动到适当位置后,控制内模支撑千斤顶402抬起,使得内模提升与已浇筑的后段连续梁1内圈顶部齐平,就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了。内模走行机构4底部设置有内模悬吊件405,内模支撑门架10侧边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内模悬吊件405能匹配在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0070] 针对于上述内模和内模支撑机构,移动内模至钢筋笼28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具体包括:收缩上倒角伸缩件5、下倒角伸缩件7,缩短内模支撑门架10 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10处于使内模悬吊件405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10,使内模支撑门架10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28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1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10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4能抵住内模支撑桁架3;调整内模顶板2和内模支撑桁架3的宽度,内模走行机构4带动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设计位置,且内模走行机构4 能位于内模支撑门架10的前部上面,上倒角伸缩件5、下倒角伸缩件7伸长,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
[0071] 对于内模支撑门架10和内模走行机构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内模支撑门架10包括内模支撑纵梁1001、内模支撑立柱1003、内模支撑横梁 1004和内模立柱调节丝杆1002,内模支撑纵梁1001、内模支撑立柱1003、内模支撑横梁1004连接形成立方体形支架,图中所示的为内模支撑纵梁1001设置有 4根,左右方向各2根,内模支撑横梁1004的竖向通过内模支撑立柱1003连接,横向通过内模支撑横梁1004连接,内模支撑纵梁1001、内模支撑立柱1003、内模支撑横梁1004的数量都可以根据实际的承载要求进行调整,内模支撑立柱 1003采用钢管制成,其两端分别焊接有立柱连接板。内模支撑立柱1003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内模立柱调节丝杆1002。具体地,内模支撑门架的高度调整,可通过调整内模立柱调节丝杆1002的高度来实现,当然,如果高度调整较大,也可以采用螺栓固定便于拆装更换合适长度的内模支撑立柱1003。内模支撑立柱 1003的底部也用螺栓固定内模立柱调节丝杆1002,内模立柱调节丝杆1002还可以起到调整整个内模支撑门架10的水平度的作用。调节丝杆调节高度为现有技术,采用现有的调节高度的丝杆即可,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内模立柱调节丝杆1002包括螺杆、正丝螺母、反丝螺母、第一支撑杆钢管、第二支撑钢管以及连接板。第一支撑杆钢管的一端端部设置有正丝螺母,第一支撑杆钢管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连接板。第二支撑钢管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反丝螺母,第二支撑钢管的另一端与内模支撑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螺杆一端与正丝螺母螺纹连接,螺杆另一端与反丝螺母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螺杆,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杆钢管和第二支撑钢管之间的间隙,从而调整内模支撑机构的高度。这样的设计容易生产制作,调节简单,能够快速适应不同斜度的支撑底面。
[0072] 内模支撑门架10的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内模走行机构4带着内模移动,模板走行导轨设置有两根,两根模板走行导轨相互平行设置,模板走行导轨上面设有内模走行机构4,该内模走行机构4与内模支撑桁架3固定连接,能够带着内模沿着模板走行导轨移动。
[0073] 内模走行机构4包括内模走行轮单元、内模走行基架403、内模支撑千斤顶 402和内模悬吊件405,内模走行基架403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3下面,其下面设置有内模走行轮单元和内模支撑千斤顶402,内模走行轮单元用于带动内模走行基架403在内模支撑门架10上移动,内模支撑千斤顶402的固定端与内模走行基架403连接,内模走行基架403和/或内模支撑千斤顶402和/或设置有内模悬吊件405,内模悬吊件405底部具有内模悬吊件405,内模支撑门架10 侧边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内模悬吊件405能匹配在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在需要前移内模支撑门架10时,即可使内模支撑门架10处于依靠内模悬吊件405悬吊的状态,推动或驱动门架支撑门架前移即可,本实施例中,结合图 10所示,内模悬吊件
405是设置在内模支撑千斤顶402两侧,采用的是悬吊轮,以减少与支撑门架滑移轨道顶面的摩擦。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内模走行轮单元的一种优选结构,内模走行轮单元包括内模行走轮组404和内模行走小车401,内模行走小车401设有动力装置,能够带动内模行走轮组
404移动。结合图6和图8 所示,内模行走小车401和内模行走轮组404分别与内模连接,内模行走小车 401和内模行走轮组404一直排列,能够同时设置于模板走行导轨上。更具体地,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内模走行小车包括走行驱动电机401b、变速器401a、主动轮401d、从动轮401f和小车基架401g,走行驱动电机401b设置在小车基架401g上面,通过变速器401a带动主动轮401d转动,主动轮401d通过传动件带动从动轮401f转动,主动轮401d和从动轮
401f设置于小车基架401g内,并通过轴承与小车基架401g连接,小车基架401g的上面还设置有小车基架叉耳 401e,内模走行基架403设置有第一走行基架叉耳403a,小车基架叉耳
401e与第一走行基架叉耳403a通过销轴连接;变速器401a带动主动轮401d、主动轮 401d带动从动轮401f,都可以通过传动件来实现,传动件可以选择皮带或链轮,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更具体的结构,主动轮401d和从动轮401f结构相同,主动轮 401d和从动轮401f的侧面固定设置链轮,变速器401a的输出转轴上固定套设有主动链轮,该主动链轮通过链条与主动轮
401d传动连接主动轮401d又通过链条与从动轮401f传动连接。关于内模走行基架403和小车基架叉耳401e采用销轴连接,是由于内模支撑门架5与内模走行机构处于不同的位置时,由于重心不同会呈现一定的角度变化,而采用销轴连接可以自适应的调整内模走行基架
403 和内模行走小车401之间的连接角度。
[0074] 结合图13所示,内模行走轮组404包括包括轮组基架404b和行走轮404c,行走轮404c可转动设置在轮组基架404b内,轮组基架404b的上面还设置有轮组基架404b叉耳
404a,内模走行基架403设置有第二走行基架叉耳403b,轮组基架404b叉耳404a与第二走行基架叉耳403b通过销轴连接。为提高行走的稳定性,如图8所示,行走轮404c设置有2个,通过轴承与轮组基架404b连接。轮组基架404b与内模走行基架403采用销轴连接,同样也是为了可以自适应的调整内模走行基架403和内模行走轮组404之间的连接角度。
[0075] 上述的千斤顶、伸缩件以及电机等通过控制器进行统一控制后,可以实现内模的自动行走、模板自动伸展、固定或者拆除等操作,用程序控制减少人工的参与,进一步提升其自动化作用水平。
[0076] 结合上述更优选的结构,本实施例还进一步对内模的移动、拆装方法作出说明:浇筑混凝土时,内模支撑千斤顶402的活塞向下伸长,抵住内模支撑门架 10,以此减轻内模走行轮单元的工作荷载,上倒角伸缩件5、下倒角伸缩件7和侧板横向撑杆1005,结合其与外侧模的拉杆,保持其处于设计位置不发生型变,内模浇筑完成后,底部承重机构整体下放一段距离,包括内模的全部模板与浇筑好的混凝土结构脱离。具体内模到下一连续梁节段的移动和安装过程为:一体机走行到位,安装外侧模,当钢筋笼28在外侧模之间安装到位之后,收缩上倒角伸缩件5、下倒角伸缩件7和内模支撑千斤顶402,拆除侧板横向撑杆1005,然后缩短内模支撑门架10的高度,使内模支撑门架10处于使内模悬吊件405悬挂的状态,在悬挂状态下,向前推动内模支撑门架10,使内模支撑门架10的前部架设在钢筋笼28上,后部设置在已浇筑的连续梁孔道底部,内模支撑门架10 调整至合适的高度,使内模走行机构上面能顶住内模支撑桁架,内模走行轮单元能贴住模板走行导轨,图6和图7所示的为内模支撑门架前移到位的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图7的状态下,此时侧板横向撑杆1005已拆除,图中只是为了示例在浇筑混凝土节段时,侧板横向撑杆1005的安装位置。调整内模顶板和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内模行走小车401启动,带动整个内模走行机构4行走,继而带动整个内模向前移动行走至设计位置,且内模走行机构4能位于内模支撑门架10的前部上面,上倒角伸缩件5、下倒角伸缩件7伸长,内模通过拉杆与外侧模固定,内模支撑千斤顶402的活塞向下伸长,抵住内模支撑门架10,如图8和图9所示的即为内模前移到位的状态,安装侧板横向撑杆1005支撑内模,即按成内模的安装,进行连续梁节段的浇筑。
[0077] 更进一步的,结合图11所示(图12中省略示出),小车基架的外侧可设置有支撑卡具401c,支撑卡具401c上端与小车基架401g连接,下端延伸至模板走行导轨外侧,其具有向内伸出的卡位柱,模板走行导轨纵向贯穿有凹槽,卡位柱能匹配在模板走行导轨外侧面的凹槽上下及左右滑动。本实施例中,模板走行导轨一般是采用工字钢制成,工字钢的凹槽即可以供卡位柱伸入其中,同时,该凹槽也可以供内模悬吊件405插入其中,实现内模支撑门架10的悬吊。设置支撑卡具401c的目的是,当浇筑连续梁1节段混凝土时,内模支撑桁架3会承受较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其下压,进而引起内模走行轮单元向外侧倾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设置了支撑卡具401c,支撑卡具401c顶住模板走行导轨,即可减少内模走行轮单元倾斜而引起的损坏。
[0078] 以下结合图14,结合上述装置对施工方法作更具体的说明:其中,本实施例采用了一体机,一体机包括支撑骨架系统25、行走系统24、底部承重机构、前吊带26和后吊带27,底部承重机构包括下前横梁21和下后横梁 13,下前横梁21两端分别与前吊带26的下端连接,由前吊带26悬吊,下后横梁13两端分别与后吊带27的下端连接,由后吊带27悬吊,前吊带26 和后吊带27分别与支撑骨架系统的前侧上部和前侧下部连接,支撑骨架系统25下面设置有行走系统24完成走行。具体步骤包括:悬臂浇筑一体机行走至施工前端,在底部承重机构上面拼装底模、外侧模和外侧模支撑机构,在预制好的钢筋笼28的合适位置处焊接前端模,吊装钢筋笼28,安装至底模11上面、外侧模之间,拼装内模和内模支撑机构,拼装完成后浇筑第一节段混凝土;待混凝土固结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将底部承重机构整体下放一段距离,即使模板装置整体下放一段距离,底模、外侧模和内模脱离已浇筑好的连续梁节段,调离前端模,底模11、外侧模和外侧模支撑机构整体跟随一体机走行至下一个浇筑节段位置,此时,更换匹配新的梁段高度的外侧模,实现外侧模高度的调整,调整底部承重机构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改变下前横梁21和下后横梁13之间的高度差来实现)和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改变前吊带26和后吊带27的吊装长度来实现),以调整底模11的仰角及高度,同时根据底模11的调整,通过调整角度调整件23和外侧模支撑门架17的高度,匹配调整外侧模的水平度以及高度,再将预制好的钢筋笼 28吊装至底模11上面、外侧模之间,移动内模至钢筋笼28中间匹配的孔道位置处,模板装置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重复步骤S3直至连续梁浇筑完成。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