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 桥梁 / 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及方法

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及方法

申请号 CN202410013889.0 申请日 2024-01-05 公开(公告)号 CN117904969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9
申请人 中交四航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学敏; 高祁; 陈辉; 余刚; 郑洪斌; 黄小妙;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盖梁 支撑 反吊拆除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支撑系统和反吊系统;反吊系统包括承重横梁、拉结件和第二抱箍,还包括主梁、分配梁、底模、盖梁和工作平台;两个第二抱箍分别设置在两根墩柱上并靠近墩柱顶部设置,支撑系统设置在第二抱箍底部;承重横梁设置在盖梁顶部,两根承重横梁分别靠近盖梁两端设置,承重横梁的两端分别伸出盖梁,拉结件的第一端与承重横梁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抱箍连接;该系统能够在盖梁支撑结构的拆除过程中作为反吊支撑,提高盖梁支撑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加快 桥梁 施工 进程 。
权利要求

1.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系统(1)和反吊系统(2);所述反吊系统(2)包括承重横梁(21)、拉结件(22)和第二抱箍(23),还包括主梁(4)、分配梁(5)、底模(6)、盖梁(7)和工作平台(8);
两个所述第二抱箍(23)分别设置在两根墩柱(3)上并靠近墩柱(3)顶部设置,所述支撑系统(1)设置在第二抱箍(23)底部;两根主梁(4)分别位于墩柱(3)两侧的第二抱箍(23)上;
所述主梁(4)顶部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根分配梁(5),所述分配梁(5)顶部设置有底模(6),所述底模(6)顶部设置有盖梁(7),所述盖梁(7)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工作平台(8);
所述承重横梁(21)沿盖梁(7)宽度方向设置在盖梁(7)顶部,两根所述承重横梁(21)分别靠近盖梁(7)两端设置,所述承重横梁(21)的两端分别伸出盖梁(7),所述拉结件(22)的第一端与承重横梁(21)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抱箍(2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横梁(21)靠近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通孔(210),所述通孔(210)沿承重横梁(21)宽度方向设置,所述通孔(210)内设置有挂杆(211);所述承重横梁(21)的底部靠近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连接槽(212),所述连接槽(212)连通通孔(210);所述拉结件(22)第一端与挂杆(211)连接、第二端与支撑系统(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1)包括第一抱箍(11)和顶升机构(12),所述顶升机构(12)设置在第一抱箍(11)之上,所述顶升机构(12)顶部与第二抱箍(2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抱箍(23)包括两个对撑设置的箍,每个所述钢箍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板(230),所述连接板(230)上设置有加强肋板(231),所述加强肋板(231)上设置有吊环(232)或设置有连接通孔;当加强肋板(231)上设置有吊环(232)时,所述吊环(232)所在平面与加强肋板(231)所在平面平行;所述拉结件(22)的第二端与吊环(232)或连接通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结件(22)包括手拉葫芦和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吊环(232)连接、另一端与手拉葫芦的副钩连接,所述手拉葫芦的主钩与挂杆(21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232)为U形结构,所述吊环(232)U形开口端部两边分别向外垂直弯折一定长度形成弯折边,所述吊环(232)的两个弯折边与加强肋板(23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232)上设置有橡胶环或土工布;所述连接通孔孔壁上设置有橡胶环或土工布。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横梁(21)采用双拼工字钢,所述挂杆(211)为高强螺栓,所述挂杆(211)通过双螺母固定在承重横梁(21)上。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横梁(21)设置在墩柱(3)的中心位置处。
10.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两根承重横梁(21)分别安装在盖梁(7)顶部,两根承重横梁(21)分别对应安装在盖梁(7)两端,承重横梁(21)的两端分别伸出盖梁(7);
步骤二:在每根承重横梁(21)的两端分别安装拉结件(22);拉结件(22)的一端与承重横梁(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抱箍(23)连接,形成反吊系统(2);
步骤三:调整拉结件(22),使拉结件(22)处于张紧状态;
步骤四:调节支撑系统(1),使支撑系统(1)和反吊系统(2)分离;
步骤五:松开第二抱箍(23)的螺栓,使第二抱箍(23)处于刚好沿着墩柱(3)滑落的状态;此时原来由盖梁支撑结构的第二抱箍(23)承受的来自主梁(4)、分配梁(5)、底模(6)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转变为由承重横梁(21)和拉结件(22)承受来自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
步骤六:四个操作人员分别就位于四个拉结件(22)处,同时调节拉结件(22),使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8)同步缓慢、平稳下落至支撑系统(1)的第一抱箍(11)上;
步骤七:通过吊车将反吊系统(1)拆除;
步骤八:采用钢丝绳兜住支撑系统(1)的第一抱箍(11),通过吊车钩住钢丝绳,松开第一抱箍(11)的螺栓使第一抱箍(11)和操作人员一同缓慢下降至地面上。

说明书全文

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桥梁工程往往采用墩柱结构,其桥面距离地面较高(墩柱高度一般大于10m),因此桥梁结构物支撑体系及模板拆除是一项施工安全险较大的分项工程。桥梁盖梁的支撑结构大多采用搭设落地满堂支架、墩柱预留孔穿棒、抱箍支撑等结构形式。对于采用抱箍支撑的桥梁盖梁支撑结构,在盖梁施工完成后,支撑结构与盖梁底部紧密结合,抱箍承受来自主梁等盖梁上部支撑结构的作用,直接采用吊车在盖梁位置对盖梁支撑结构拆除十分困难。
[0003] 公告号为CN 212375721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单柱盖梁施工的双抱箍支撑体系”中提出了通过钢丝绳结合倒链的反吊拆除方法,虽然该方法可以使盖梁支撑结构与盖梁底部分离,然而,钢丝绳与盖梁表面接触受力,钢丝绳的反吊支撑不具有稳定性,在支撑体系的拆除过程中,钢丝绳容易在盖梁上滑移,导致支撑体系出现倾斜、偏移;并且,支撑体系在下放过程中也不具有平稳性,容易碰撞到盖梁表面,影响盖梁表面外观质量和拆除过程,增大了支撑体系拆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降低了拆除效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至少在于,针对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及方法,在盖梁支撑结构的拆除过程中通过反吊系统的拉结件吊住盖梁支撑结构的第二抱箍,使原先作用在第二抱箍上的作用力转移到反吊系统的承重横梁和拉结件上,通过调节拉结件使盖梁支撑结构同步平稳下落,能够提高盖梁支撑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加快桥梁施工进程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各方面。
[0006] 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包括:支撑系统和反吊系统;所述反吊系统包括承重横梁、拉结件和第二抱箍,还包括主梁、分配梁、底模、盖梁和工作平台;两个所述第二抱箍分别设置在两根墩柱上并靠近墩柱顶部设置,所述支撑系统设
置在第二抱箍底部;两根主梁分别位于墩柱两侧的第二抱箍上;所述主梁顶部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根分配梁,所述分配梁顶部设置有底模,所述底模顶部设置有盖梁,所述盖梁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工作平台;
所述承重横梁沿盖梁宽度方向设置在盖梁顶部,两根所述承重横梁分别靠近盖梁
两端设置,所述承重横梁的两端分别伸出盖梁,所述拉结件的第一端与承重横梁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抱箍连接。
[0007] 优选的,所述承重横梁靠近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沿承重横梁宽度方向设置,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挂杆;所述承重横梁的底部靠近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连通通孔;所述拉结件第一端与挂杆连接、第二端与支撑系统连接。
[0008] 优选的,所述支撑系统包括第一抱箍和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置在第一抱箍之上,所述顶升机构顶部与第二抱箍连接。
[0009] 优选的,所述第二抱箍包括两个对撑设置的钢箍,每个所述钢箍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加强肋板,所述加强肋板上设置有吊环或设置有连接通孔;当加强肋板上设置有吊环时,所述吊环所在平面与加强肋板所在平面平行;所述拉结件的第二端与吊环或连接通孔连接。
[0010] 优选的,所述拉结件包括手拉葫芦和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吊环连接、另一端与手拉葫芦的副钩连接,所述手拉葫芦的主钩与挂杆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吊环为U形结构,所述吊环U形开口端部两边分别向外垂直弯折一定长度形成弯折边,所述吊环的两个弯折边与加强肋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0012] 优选的,所述吊环上设置有橡胶环或土工布;所述连接通孔孔壁上设置有橡胶环或土工布。
[0013] 优选的,所述承重横梁采用双拼工字钢,所述挂杆为高强螺栓,所述挂杆通过双螺母固定在承重横梁上。
[0014] 优选的,所述承重横梁设置在墩柱的中心位置处。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盖梁支撑反吊拆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两根承重横梁分别安装在盖梁顶部,两根承重横梁分别对应安装在盖
梁两端,承重横梁的两端分别伸出盖梁;
步骤二:在每根承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拉结件;拉结件的一端与承重横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抱箍连接,形成反吊系统;
步骤三:调整拉结件,使拉结件处于张紧状态;
步骤四:调节支撑系统,使支撑系统和反吊系统分离;
步骤五:松开第二抱箍的螺栓,使第二抱箍处于刚好沿着墩柱滑落的状态;此时原来由盖梁支撑结构的第二抱箍承受的来自主梁、分配梁、底模和工作平台的作用力转变为由承重横梁和拉结件承受来自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的作用力;
步骤六:四个操作人员分别就位于四个拉结件处,同时调节拉结件,使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同步缓慢、平稳下落至支撑系统的第一抱箍上;
步骤七:通过吊车将反吊系统拆除;
步骤八:采用钢丝绳兜住支撑系统的第一抱箍,通过吊车钩住钢丝绳,松开第一抱箍的螺栓使第一抱箍和操作人员一同缓慢下降至地面上。
[0016]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支撑系统和反吊系统,在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支撑系统可以辅助
支撑下落后的盖梁支撑结构,为后续的拆除过程提供平稳支撑,提高后续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性。反吊系统包括承重横梁、拉结件和第二抱箍,还包括主梁、分配梁、底模、盖梁和工作平台,承重横梁设置于盖梁顶部、与盖梁相互垂直;在盖梁支撑结构下落过程中,反吊系统的拉结件吊住盖梁支撑结构的第二抱箍,使原先作用在第二抱箍上的作用力转移到反吊系统的承重横梁和拉结件上,通过调节拉结件能够使盖梁支撑结构同步平稳下落,防止盖梁支撑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碰撞盖梁表面,影响盖梁外观质量;还有利于提高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拆除施工效率。盖梁支撑结构的第二抱箍下落到支撑系统的第一抱箍上后,盖梁支撑结构的底模与盖梁底部相分离,能够提高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的便捷性,提高拆除效率。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图1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结构侧视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承重横梁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是图3的承重横梁底视图。
[0021] 图5是图3的承重横梁侧视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抱箍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流程图
[0024] 图中标识:1‑支撑系统,11‑第一抱箍,12‑顶升机构,2‑反吊系统,21‑承重横梁,210‑通孔,211‑挂杆,212‑连接槽,22‑拉结件,23‑第二抱箍,230‑连接板,231‑加强肋板,
232‑吊环,3‑墩柱,4‑主梁,5‑分配梁,6‑底模,7‑盖梁,8‑工作平台。
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6] 参考图1、图2,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系统包括支撑系统1和反吊系统2,反吊系统包括承重横梁21、拉结件22和第二抱箍23,还包括主梁4、分配梁5、底模6、盖梁7和工作平台8;两个第二抱箍23分别设置在两根墩柱3上,并靠近墩柱3顶部设置,支撑系统1设置在第二抱箍23底部;两根主梁4分别位于墩柱3两侧的第二抱箍23上;主梁4顶部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根分配梁5,分配梁5顶部设置有底模6,底模6顶部设置有盖梁
7,盖梁7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工作平台8(图1前后方向、图2前后方向);承重横梁21沿盖梁7宽度方向设置在盖梁7顶部,两根承重横梁21分别靠近盖梁7两端设置,承重横梁21的两端分别伸出盖梁7,拉结件22的第一端与承重横梁21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抱箍
23连接。
[0027] 盖梁支撑结构主要包括第二抱箍23、主梁4、分配梁5和底模6,盖梁7通过浇筑方式形成,在浇筑盖梁7之前,第二抱箍23、主梁4和分配梁5用于支撑底模6,底模6用于浇筑盖梁7,工作平台8设置在底模6四周,与底模6边缘相隔一定距离,以便于在工作平台8和底模6边缘之间设置浇筑盖梁7用的侧模,工作平台8用于提高施工人员在盖梁7浇筑施工的安全性。
在盖梁7浇筑之前,主梁4、分配梁5、底模6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二抱箍23上和支撑系统1上。在浇筑的盖梁7达到拆模条件后,拆除盖梁7周围的侧模,此时盖梁7的作用力主要作用在两根墩柱3上。
[0028] 拆除盖梁支撑结构前,第二抱箍23和支撑系统1承受来自主梁4、分配梁5、底模6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主梁4、分配梁5、底模6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第二抱箍23上)。拆除盖梁支撑结构时,支撑系统1用于辅助支撑反吊系统,支撑系统1能够承受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8下落后的恒载,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8通过反吊系统2平稳下落在支撑系统1上,使盖梁支撑结构的底模6与盖梁7底部相隔一定距离,从而便于在支撑系统1上拆除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8,提高拆除的便捷性和拆除效率;盖梁支撑结构在拆除过程中,反吊系统2能够使盖梁支撑结构平稳下落在支撑系统1上,防止盖梁支撑结构在下落过程中出现扰动,避免盖梁支撑结构中的构件碰撞到盖梁表面,损坏盖梁结构;也可以防止盖梁支撑结构中的构件发生倾斜,影响拆除过程,从而提高盖梁的支撑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性。
[0029] 参考图3,承重横梁21靠近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通孔210,通孔210沿承重横梁21宽度方向设置,该通孔210为圆形通孔,其孔径为30 35mm,优选孔径为33mm;通孔210内设置有~挂杆211(参考图4、图5),挂杆211采用高强螺栓,挂杆211直径略小于通孔210孔径,挂杆211直径优选为30mm,挂杆211通过双螺母固定在承重横梁21上。参考图4,承重横梁21的底部靠近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连接槽212,连接槽212连通通孔210;连接槽212截面形状为矩形,连接槽212的槽口宽度大于拉结件的第一端宽度,连接槽212的截面尺寸优选为160mm × 
45mm。拉结件第一端与挂杆211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抱箍连接。由于连接槽212连通通孔210,在连接承重横梁21时,拉结件的第一端可穿过连接槽212,连接在挂杆211的杆身上。
[0030] 承重横梁21采用钢构件,例如方刚、双拼工字钢等,采用钢构件可以增大承重横梁21与盖梁7顶部的接触面积,防止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承重横梁21出现滑移现象,避免盖梁支撑结构下落过程中出现扰动、碰撞盖梁表面,从而提高了盖梁表面外观质量和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承重横梁21采用钢构件还具有良好的刚性,在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承重横梁21不易变形,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拆除下落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再者,承重横梁21采用钢构件还具有良好的抗倾覆性能,在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承重横梁21的两端能够保持平衡,保持受力的均衡性,从而使支撑结构平稳下落,有利于提高盖梁支撑结构拆除施工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0031] 传统的采用钢丝绳作为盖梁支撑结构的反吊的形式,由于钢丝绳与盖梁表面直接接触,钢丝绳与盖梁的棱边接触位置容易因摩擦剪力而损坏,造成盖梁支撑结构在拆除下落过程中受力不均衡,影响拆除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钢丝绳还容易在盖梁表面上滑移,使盖梁支撑结构在下落过程中出现倾斜情况,使盖梁支撑结构的构件碰撞到盖梁表面,影响盖梁表面外观质量;盖梁支撑结构在下落过程中出现倾斜现象时,还会影响拆除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和拆除效率。相对于直接采用钢丝绳作为盖梁支撑结构的反吊的形式,承重横梁21能够使支撑结构平稳受力,提高了盖梁支撑结构拆除施工过程中的平稳性、安全性;在拆除过程中,不用频繁调节钢丝绳来使反吊系统保持平衡状态,提高了盖梁支撑结构的拆除效率。参考图3‑图5,当承重横梁21采用双拼工字钢时,优选采用双拼14a工字钢;通孔210设置在双拼工字钢的肋板上。
[0032] 参考图1,在设置承重横梁21时,承重横梁21与盖梁7相互垂直,承重横梁21设置在墩柱3的中心位置处,承重横梁的轴线(图1前后方向)与墩柱3的直径平行且共面,从而使承重横梁21和拉结件22受力均衡,使反吊系统在横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保持平衡,使盖梁支撑结构平稳下落,防止盖梁支撑结构下落过程中碰撞盖梁7,造成盖梁7表面损伤,还有利于提高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性。盖梁支撑结构下落时,同时调节两根承重横梁21两端的拉结件22,可使盖梁支撑结构左右两端同步下降,从而避免盖梁支撑结构下降过程中出现倾斜现象,使盖梁支撑结构平稳下落。
[0033] 在盖梁7顶部设置承重横梁21时,由于盖梁7顶部设置有支座垫石的预埋钢筋,当预埋钢筋位置恰好处于墩柱中心位置时,为使承重横梁21在盖梁7顶部保持稳定性,可在承重横梁21底部设置支撑柱,支撑柱与承重横梁21焊接,支撑柱可采用与承重横梁21相同的钢结构(如方刚、工字钢等);通过支撑柱增加承重横梁21的高度,防止承重横梁21底部与预埋钢筋接触,导致承重横梁在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现象,影响盖梁支撑结构在拆除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承重横梁21的底部设置支撑柱时,可以设置两根支撑柱,两根支撑柱分别靠近承重横梁21两端设置,支撑柱的底部设置在盖梁7顶部;还可以在承重横梁21的底部均匀设置更多根支撑柱,以提高承重横梁21受力的稳定性,提高承重横梁21的抗变形能力。支撑柱底部或承重横梁21底部还可以固定连接在盖梁顶部,避免承重横梁21自身倾斜、偏位,从而提高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34] 参考图6,第二抱箍2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钢箍,每个钢箍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板230,两个对称的钢箍通过连接板230和高强螺栓连接;连接板230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承压圈(图中未示出),主梁设置在承压牛圈上;连接板230上设置有加强肋板231,加强肋板231用以加强钢箍的结构强度,提高第二抱箍23的支撑能力;加强肋板231上设置有吊环232,吊环232所在平面与加强肋板231所在平面平行;吊环232采用直径为20 30mm的圆钢弯~
折而成,吊环232为U形结构,其U形开口端部两边分别向外垂直弯折一定长度(10 15cm)形~
成弯折边,吊环232的两个弯折边与加强肋板23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焊接形式采用双面焊形式,焊接长度为10 15cm,从而保证吊环232与第二抱箍23连接的稳定性,防止盖梁支撑结~
构在拆卸过程中吊环232从第二抱箍23上脱落,影响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连接反吊系统时,拉结件的第二端与吊环232连接。当第二抱箍23的强度足以支撑盖梁支撑结构时,还可以在加强肋板231上设置连接通孔,拉结件的第二端穿过连接通孔,连接在加强肋板231上。
[0035] 参考图1、图2,支撑系统1包括第一抱箍11和顶升机构12,第一抱箍11设置在墩柱3上,位于第二抱箍23之下(图1、图2上下方向),第一抱箍11和第二抱箍23通过顶升机构12连接。第一抱箍11的结构与第二抱箍23的结构相同,当第一抱箍11不作为反吊系统的支撑使用时,第一抱箍11的加强肋板上可不设吊环或连接通孔。
[0036] 顶升机构12为千斤顶,千斤顶采用10t千斤顶(可以根据施工要求设置不同型号的千斤顶),最大顶升高度为200mm。千斤顶的底座设置在第一抱箍11的连接板顶部(位于承压牛圈上),千斤顶的顶部与第二抱箍23的连接板底部连接(通过抵接方式)。为防止千斤顶从第一抱箍11和第二抱箍23之间滑出,可在第一抱箍11的连接板顶部设置螺孔,将千斤顶的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抱箍11的连接板顶部。
[0037] 在拆除盖梁支撑结构之前,顶升机构12和第一抱箍11支撑盖梁支撑结构,盖梁支撑结构的作用力作用在顶升机构12和第一抱箍11上;盖梁支撑结构中,第二抱箍23的作用力作用在顶升机构12和第一抱箍11上,主梁4、分配梁5、底模6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二抱箍23上。
[0038] 拆除盖梁支撑结构时,通过拉结件22分别连接第二抱箍23和承重横梁21,使承重横梁21、拉结件22、盖梁支撑结构(第二抱箍23、主梁4、分配梁5、底模6)、盖梁7和工作平台8形成反吊系统;拉结件22与第二抱箍23连接能够吊住盖梁支撑结构,此时控制顶升机构12使第二抱箍23和第一抱箍11分离,取出顶升机构1并旋松第二抱箍23的螺栓后,承重横梁21和拉结件22承受来自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实现了力的转移过程,此时同步调节两根承重横梁21两端的拉结件22,就可使吊住的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8同步平稳滑落至第一抱箍11上,从而保证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抱箍11的高度不大于第二抱箍23的高度,第二抱箍23和第一抱箍11之间的距离根据千斤顶和千斤顶的顶升高度确定。
[0039] 参考图1,拉结件22包括手拉葫芦和钢丝绳,手拉葫芦优选采用5t手拉葫芦,在使用过程中,手拉葫芦和钢丝绳的选择根据反吊系统所需承受的盖梁支撑结构的恒载确定,且具有富余的安全系数,以防施工过程中的扰动对手拉葫芦和钢丝绳反吊能力造成影响。手拉葫芦的主钩穿过承重横梁的连接槽,与挂杆211连接,手拉葫芦的副钩与钢丝绳的一端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与吊环232连接。在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手拉葫芦和钢丝绳主要受到拉力作用,手拉葫芦主链可延伸长度和副链可延伸长度均不小于盖梁高度,在通过手拉葫芦下放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时,调整手拉葫芦使其主链延伸将盖梁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下落至第二抱箍上即可,从而提高手拉葫芦和钢丝绳在使用操作过程中的便携性,提高盖梁支撑结构的拆除效率。在使用过程中,手拉葫芦可以替换为通过信号控制的电动升降装置(如电动葫芦),多个电动升降装置可以通过信号同步控制工作状态,从而提高盖梁支撑结构下降过程中的平稳性。
[0040] 在盖梁支撑结构拆除过程中,为提高拉结件22的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使钢丝绳重复使用;第二抱箍23的吊环232上设置有橡胶环或土工布,或者第二抱箍23的连接通孔孔壁上设置有橡胶环或土工布,从而防止钢丝绳与吊环232或连接通孔的接触部位磨损,提高钢丝绳的重复使用率。第二抱箍23的连接板顶部的侧面上同样设置有橡胶垫或土工布,当钢丝绳与第二抱箍23的连接板顶部表面接触时,同样可防止钢丝绳与第二抱箍23的接触部位受到磨损。
[0041] 参考图7,本发明的盖梁支撑反吊拆除过程为:步骤一:将两根承重横梁21分别安装在盖梁7顶部,两根承重横梁21分别对应安装在盖梁7两端,承重横梁21处于墩柱3的中心位置处,以使盖梁支撑结构在下放过程中承重横梁21两端平衡受力,防止承重横梁21倾覆,影响盖梁支撑结构下放过程中的安全性,承重横梁21的两端分别伸出盖梁7。
[0042] 步骤二:在每根承重横梁21的两端分别安装拉结件22;拉结件22的一端与承重横梁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抱箍23连接,承重横梁21、拉结件22和盖梁支撑结构、盖梁7和工作平台8形成反吊系统2。拉结件22包括手拉葫芦和钢丝绳,连接拉结件22时,采用钢丝绳穿过第二抱箍23上的吊环232,使钢丝绳兜住第二抱箍23,手拉葫芦的副钩钩住钢丝绳上的圆环,手拉葫芦的主钩钩住承重横梁21的挂杆211。
[0043] 步骤三:调整拉结件22,使拉结件22保持张紧状态,从而使反吊系统2保持稳定。当拉结件22采用手拉葫芦和钢丝绳时,调整手拉葫芦,使手拉葫芦和钢丝绳处于张紧状态。
[0044] 步骤四:调节支撑系统1,使支撑系统1和反吊系统2分离;调节时,向下调节顶升机构12(千斤顶),使顶升机构12与第二抱箍23分离,然后将顶升机构12从第一抱箍11上取出。
[0045] 步骤五:松开第二抱箍23的螺栓,使第二抱箍23处于刚好沿着墩柱3滑落的状态,此时原来由盖梁支撑结构的第二抱箍23承受的来自主梁4、分配梁5、底模6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转变为由承重横梁21和拉结件22承受来自盖梁支撑结构(第二抱箍23、主梁4、分配梁5、底模6)和工作平台8的作用力。
[0046] 步骤六:四个操作人员分别就位于四个拉结件22处,同时调节拉结件22(下拉手拉葫芦),使盖梁支撑结构左右两端和工作平台8同步缓慢、平稳下落至支撑系统1的第一抱箍11上。
[0047] 步骤七:通过吊车将反吊系统1拆除。
[0048] 步骤八:采用钢丝绳兜住支撑系统1的第一抱箍11,通过吊车钩住钢丝绳,松开第一抱箍11的螺栓使第一抱箍11和操作人员一同缓慢下降至地面上。
[004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则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的各种替换、变型以及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