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 制造纺织品,例如用纤维或长丝原料 / 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848015.9 申请日 2023-12-29 公开(公告)号 CN117860946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2
申请人 青岛大学; 发明人 吴韶华; 王亚非; 陈韶娟; 王波;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医用 敷料 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 纤维 素纤维/ 纳米纤维 复合载药 皮肤 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是以梳理过后的 纤维素 纤维网作为接收材料,将负载药物的 聚合物 纺丝液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 静电纺丝 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辅助以针刺或 水 刺处理而制得的具有高度相连的三维多孔结构的 复合材料 。通过纤维梳理、静电纺丝、加固技术相结合,以获取具有一定 力 学性能、舒适透气、成本低、工艺简单、利于细胞迁移和繁殖的复合敷料。
权利要求

1.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其特征在于:是以梳理过后的纤维素纤维网作为接收材料,将负载药物的聚合物纺丝液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辅助以针刺或刺处理而制得的具有高度相连的三维多孔结构的复合材料,其中,三维多孔结构可对细胞的形态及增殖进行调整,使新生细胞组织与正常的皮肤组织排列相似,从而减少疤痕的形成,并且为细胞搭建出适于生长的环境,促进组织的生成,高度相连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确保伤口的透气性,并防止伤口区域的脱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其特征是,所述纤维素纤网的长度为1cm至1000cm,宽度为1cm至1000cm,厚度为0.5mm至30mm,克重为
2 2
10g/m至150g/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其特征是,所述载药微纳米纤维的直径为0.1μm至2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其特征是,厚
2 2
度为0.5mm至30mm,克重为10g/m至150g/m,透气率为1mm/s至3000mm/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其特征是,其
2
为0.1N‑100N;克重为30g/m复合敷料的杨氏模量:0.20±0.014MPa,断裂强度:3.7±
2
0.15MPa,断裂伸长率:25.74±0.15%;克重为60g/m 复合敷料的杨氏模量:0.31±
0.01MPa,断裂强度:5.6±0.2MPa,断裂伸长率:26.44±0.15%。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纤维素纤维通过梳理机梳理得到纤维素纤网;
(2)、配置负载药物的聚合物纺丝液,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得到纤维素纤维、微纳米纤维复合纤网;
(3)、将步骤(2)所得的纤维素纤维、微纳米纤维复合纤网进行针刺或水刺加固即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中,梳理的纤维素纤网所用的纤维素,包括、汉麻、亚麻、苎麻、罗布麻、粘胶纤维、醋酸莫代尔、天丝、竹纤维、奶纤维,玉米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中,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包括滚筒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和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
滚筒收集是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附着在金属卷绕滚筒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
10kV至100kV,纺丝喷头与金属卷绕滚筒隔距为10cm至5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0.1mL/h至
50mL/h,金属卷绕滚筒转速为1rpm至20000rpm;
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放置在平板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0kV至100kV,纺丝喷头与平板隔距为10cm至5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0.1mL/h至50mL/
2 2
h,平板的尺寸为1cm至10000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中的聚合物纺丝液,包括聚乳酸溶液、聚乙醇酸溶液、聚己内酯溶液、聚乙交酯‑丙交酯溶液、聚丙交酯‑乙交酯溶液、聚丙交酯‑己内酯溶液、聚对二环已溶液、聚三亚甲基酸酯溶液、聚乙二醇溶液、聚羟基脂肪酸酯溶液、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溶液及其他可用于静电纺丝的聚合物溶液,溶液浓度为1%至50%;所述负载药物,包括环丙沙星、布洛芬、阿莫西林、盐酸四环素、姜黄、维生素E醋酸酯、水杨酸、阿霉素及其他可负载药物,载药浓度为0.1%至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中:
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
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0.1MPa至1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1mm至1mm,喷水板厚度为0.1mm至100mm,宽度为0.1m至10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cm至100cm;
利用针刺作用和水刺作用复合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随后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0.1MPa至1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1mm至1mm,喷水板厚度为0.1mm至10mm,宽度为0.1m至10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cm至100cm。

说明书全文

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及其制备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用敷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平的提高,糖尿病等引起的慢性伤口发病率日益提高,慢性皮肤伤口的修复已成为重大医学问题。
[0003] 近年兴起的皮肤组织工程利用人工合成的皮肤支架材料,再结合生长因子、药物或无机颗粒等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有效治疗和修复皮肤损伤。
[0004] 静电纺丝是制备超细纤维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采用静电纺丝制备的纤维尺寸均匀,连续完整。由纤维构成的聚集体比表面积大、孔隙小而贯通、孔隙率高,在生物医用领域如组织工程支架、创面敷料、药物控释等方面具有广阔而巨大的应用潜。由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绝大多数为薄膜状,较好地贴附于创面,质量轻薄不会给创面造成负担,并且还具有同天然人体细胞外基质(ECM)相似的纳米纤维结构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促进皮肤组织细胞在其上的粘附及生长,其良好的孔连通性也有利于创面区域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的传输以及气体的交换,近年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0005] CN114848887B提供了一种纳米纤维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生物医学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基酸成肽反应,合成用于募集内源性VEGF的短肽;将所述短肽、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溶于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静电纺丝液;
将所述静电纺丝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进行静电纺丝,得到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对所述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进行干燥及裁剪处理,得到所述纳米纤维敷料。上述专利提供的纳米纤维敷料的制备方法,利用短肽的募集VEGF性能,可显著促进需要血管再生组织的修复,对皮肤创伤和非正常机体糖尿病伤口治愈效果明显;同时,该短肽在生物体内可安全降解,且降解产物对为氨基酸,对机体无毒害作用。但是其纳米纤维敷料强力支撑性不足,容易在愈合过程中发生破损影响愈合过程。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纤维梳理、静电纺丝、加固技术相结合,以获取具有一定力学性能、舒适透气、成本低、工艺简单、利于细胞迁移和繁殖的复合敷料。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是以梳理过后的纤维素纤维网作为接收材料,将负载药物的聚合物纺丝液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辅助以针刺或水刺处理而制得的具有高度相连的三维多孔结构的复合材料,其中,三维多孔结构可对细胞的形态及增殖进行调整,使新生细胞组织与正常的皮肤组织排列相似,从而减少疤痕的形成,并且为细胞搭建出适于生长的环境,促进组织的生成,高度相连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确保伤口的透气性,并防止伤口区域的脱水。
[0008]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所述纤维素纤网的长度为2 2
1cm至1000cm,宽度为1cm至1000cm,厚度为0.5mm至30mm,克重为10g/m至150g/m。
[0009]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所述载药微纳米纤维的直径为0.1μm至2μm。
[0010]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厚度为0.5mm至30mm,克重2 2
为10g/m至150g/m,透气率为1mm/s至3000mm/s。
[0011]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其强力为0.1N‑100N;克重2
为30g/m 复合敷料的杨氏模量:0.20±0.014MPa,断裂强度:3.7±0.15MPa,断裂伸长率:
2
25.74±0.15%;克重为60g/m 复合敷料的杨氏模量:0.31±0.01MPa,断裂强度:5.6±
0.2MPa,断裂伸长率:26.44±0.15%。
[0012]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 (1)、将纤维素纤维通过梳理机梳理得到纤维素纤网;
[0014] (2)、配置负载药物的聚合物纺丝液,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得到纤维素纤维、微纳米纤维复合纤网;
[0015] (3)、将步骤(2)所得的纤维素纤维、微纳米纤维复合纤网进行针刺或水刺加固即得。
[0016]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1)中,梳理的纤维素纤网所用的纤维素,包括、汉麻、亚麻、苎麻、罗布麻、粘胶纤维、氨、醋酸莫代尔、天丝、竹纤维、奶纤维,玉米纤维。
[0017]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2)中,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包括滚筒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和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
[0018] 滚筒收集是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附着在金属卷绕滚筒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0kV至100kV,纺丝喷头与金属卷绕滚筒隔距为10cm至5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0.1mL/h至50mL/h,金属卷绕滚筒转速为1rpm至20000rpm;
[0019] 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放置在平板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0kV至100kV,纺丝喷头与平板隔距为10cm至5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0.1mL/h至2 2
50mL/h,平板的尺寸为1cm至10000cm。
[0020]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2)中的聚合物纺丝液,包括聚乳酸溶液、聚乙醇酸溶液、聚己内酯溶液、聚乙交酯‑丙交酯溶液、聚丙交酯‑乙交酯溶液、聚丙交酯‑己内酯溶液、聚对二环已溶液、聚三亚甲基酸酯溶液、聚乙二醇溶液、聚羟基脂肪酸酯溶液、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溶液及其他可用于静电纺丝的聚合物溶液,溶液浓度为1%至50%;所述负载药物,包括环丙沙星、布洛芬、阿莫西林、盐酸四环素、姜黄、维生素E醋酸酯、水杨酸、阿霉素及其他可负载药物,载药浓度为0.1%至20%。
[0021]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中:
[0022] 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
[0023] 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0.1MPa至1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1mm至1mm,喷水板厚度为0.1mm至100mm,宽度为0.1m至10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cm至100cm;
[0024] 利用针刺作用和水刺作用复合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至10m,布针密度为1000枚/m至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至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至100mm,随后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0.1MPa至1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1mm至1mm,喷水板厚度为0.1mm至10mm,宽度为0.1m至10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cm至100cm。
[0025] 本发明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及其制备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梳棉机对纤维素纤维进行梳理,确保了纤网厚度的均匀及平整,同时也确保了后续微纳米纤维的均匀分布;采用纤维素纤维作为收集原料,确保了微纳米纤维均匀稳定附着;将纤网附着在滚筒上进行收集微纳米纤维,确保了微纳米纤维整齐、均匀、稳定的分布;采用针刺、水刺、针刺水刺复合进行纤网加固,确保了复合纤网的力学性能,达到所需要的强力支撑,同时确保了微纳米纤维在纤网中分散均匀,利于微纳米纤维发挥抗菌、消炎的作用,确保伤口的良好愈合;利用纺丝液进行药物的搭载,提高药物的溶解及扩散,有效地对药物进行控释,保证伤口良好的愈合。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实施例1中纤维素纤维梳理纤网的工艺流程图
[0027] 图2为实施例1中纤维素纤网、微纳米纤维静电纺丝的工艺流程图;
[0028] 图3为实施例1中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的功能化敷料水刺的工艺流程图;
[0029] 图4为实施例4制得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的功能化敷料及其SEM图;
[0030] 图5为实施例4制得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及传统微纳米2 2
纤维网的力学性能图:a:传统微纳米纤维网、克重为30g/m复合敷料、克重为60g/m复合敷
2 2
料的应力‑应变曲线;b:传统微纳米纤维网、克重为30g/m复合敷料、克重为60g/m 复合敷料
2 2
的断裂强度;c:传统微纳米纤维网、克重为30g/m 复合敷料、克重为60g/m 复合敷料的杨氏
2 2
模量;d:传统微纳米纤维网、克重为30g/m复合敷料、克重为60g/m复合敷料的断裂伸长率。
[0031] 图6为克重为30g/m2复合敷料、克重为60g/m2复合敷料以及微纳米纤维网的透气率测试图;
[0032] 图7为本发明可选的针刺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0034] 一种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是以梳理过后的纤维素纤维网作为接收材料,将负载药物的聚合物纺丝液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辅助以针刺或水刺处理而制得的具有高度相连的三维多孔结构的复合材料,其中,三维多孔结构可对细胞的形态及增殖进行调整,使新生细胞组织与正常的皮肤组织排列相似,从而减少疤痕的形成,并且为细胞搭建出适于生长的环境,促进组织的生成,高度相连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确保伤口的透气性,并防止伤口区域的脱水。
[0035] 所述纤维素纤网的长度为1cm至1000cm,宽度为1cm至1000cm,厚度为0.5mm至2 2
30mm,克重为10g/m至150g/m。
[0036] 所述载药微纳米纤维的直径在0.1μm至2μm之间。
[0037]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厚度为0.5mm至30mm,克重为10g/2 2
m至150g/m。透气率为1mm/s至3000mm/s。
[0038]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强力为0.1N至100N;克重为30g/2
m复合敷料的杨氏模量:0.20±0.014MPa,断裂强度:3.7±0.15MPa,断裂伸长率:25.74±
2
0.15%;克重为60g/m复合敷料的杨氏模量:0.31±0.01MPa,断裂强度:5.6±0.2MPa,断裂伸长率:26.44±0.15%。
[0039] 实施例1
[0040]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1] (1)、将纤维素纤维通过梳理机梳理得到纤维素纤网;通过梳棉机梳理纤维素纤维,使纤维素纤维收集在滚筒上,形成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厚度、克重的纤维素纤网,在垂直于收集方向上利用剪刀将纤维素纤网切断后制得。本实施例中,所述纤维素纤网的长度2
为1cm,宽度为1cm,厚度为0.5mm,克重为10g/m。
[0042] (2)、配置负载药物的聚合物纺丝液,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得到纤维素纤维、微纳米纤维复合纤网;
[0043] (3)、将步骤(2)所得的纤维素纤维、微纳米纤维复合纤网进行针刺或水刺加固即得。
[0044]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1)中,梳理的纤维素纤网所用的纤维素,包括棉、汉麻、亚麻、苎麻、罗布麻、粘胶纤维、铜氨、醋酸莫代尔、天丝、竹纤维、牛奶纤维,玉米纤维。
[0045]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2)中,在纤维素纤网上进行静电纺丝纺制载药微纳米纤维,包括滚筒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和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
[0046] 滚筒收集是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附着在金属卷绕滚筒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0kV纺丝喷头与金属卷绕滚筒隔距为1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0.1mL/h,金属卷绕滚筒转速为1rpm;
[0047] 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放置在平板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0kV,纺丝喷头与平板隔距为1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0.1mL/h,平板的尺寸为2
1cm。
[0048]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2)中的聚合物纺丝液,包括聚乳酸溶液、聚乙醇酸溶液、聚己内酯溶液、聚乙交酯‑丙交酯溶液、聚丙交酯‑乙交酯溶液、聚丙交酯‑己内酯溶液、聚对二氧环已酮溶液、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溶液、聚乙二醇溶液、聚羟基脂肪酸酯溶液、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溶液及其他可用于静电纺丝的聚合物溶液,溶液浓度为1%;根据不同材质的纤维,可有效地对药物进行控释,保证伤口良好的愈合。所述负载药物,包括环丙沙星、布洛芬、阿莫西林、盐酸四环素、姜黄、维生素E醋酸酯、水杨酸、阿霉素及其他可负载药物,载药浓度为0.1%。
[0049] 上述的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3)中:
[0050] 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布针密度为1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布针密度为
1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
[0051] 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0.1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1mm,喷水板厚度为0.1mm,宽度为0.1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cm;
[0052] 利用针刺作用和水刺作用复合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布针密度为1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0.1m,布针密度为1000枚/m,针刺频率为100次/min,针刺动程为1mm,随后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0.1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1mm,喷水板厚度为0.1mm,宽度为0.1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cm。
[0053] 所述载药微纳米纤维的直径为0.1μm;
[0054]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厚度为0.5mm,克重为10g/m2;透气率为1mm/s。
[0055]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强力为0.1N。
[0056] 实施例2
[005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纤2
维素纤网的长度1000cm,宽度为1000cm,厚度为30mm,克重为150g/m。
[0058] 所述步骤(2)中的聚合物纺丝液,溶液浓度为50%。载药浓度为20%。
[0059] 滚筒收集是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附着在金属卷绕滚筒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00kV,纺丝喷头与金属卷绕滚筒隔距为5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50mL/h,金属卷绕滚筒转速为20000rpm;
[0060] 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放置在平板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00kV,纺丝喷头与平板隔距为5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50mL/h,平板的尺寸为2
10000cm。
[0061] 所述步骤(3)中:
[0062] 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10m,布针密度为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0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10m,布针密度为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00mm;
[0063] 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1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1mm,喷水板厚度为100mm,宽度为10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00cm;
[0064] 利用针刺作用和水刺作用复合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10m,布针密度为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0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10m,布针密度为100000枚/m,针刺频率为5000次/min,针刺动程为100mm,随后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1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1mm,喷水板厚度为100mm,宽度为10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100cm。
[0065] 所述载药微纳米纤维的直径为2μm;
[0066]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厚度为30mm,克重为150g/m2;透气率为3000mm/s。
[0067]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强力为100N。
[0068] 实施例3
[006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纤2
维素纤网的长度为500cm,宽度为500cm,厚度为15mm,克重为75g/m。
[0070] 所述步骤(2)中的聚合物纺丝液,溶液浓度为25%。载药浓度为10%。
[0071] 滚筒收集是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附着在金属卷绕滚筒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50kV,纺丝喷头与金属卷绕滚筒隔距为25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25mL/h,金属卷绕滚筒转速为10000rpm;
[0072] 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放置在平板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50kV,纺丝喷头与平板隔距为25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25mL/h,平板的尺寸为2
5000cm‑。
[0073] 所述步骤(3)中:
[0074] 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5m,布针密度为50000枚/m,针刺频率为2500次/min,针刺动程为5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5m,布针密度为
50000枚/m,针刺频率为2500次/min,针刺动程为50mm;
[0075] 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5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5mm,喷水板厚度为50mm,宽度为5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50cm;
[0076] 利用针刺作用和水刺作用复合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5m,布针密度为50000枚/m,针刺频率为2500次/min,针刺动程为5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5m,布针密度为50000枚/m,针刺频率为2500次/min,针刺动程为50mm,随后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5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5mm,喷水板厚度为50mm,宽度为5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50cm。
[0077] 所述载药微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μm;
[0078]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厚度为15mm,克重为75g/m2;透气率为1500mm/s。
[0079]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强力为50N。
[0080] 实施例4
[008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纤2
维素纤网的长度为40cm,宽度20cm,厚度为2mm,克重为20g/m。
[0082] 所述步骤(2)中的聚合物纺丝液,溶液浓度为12%。载药浓度为0.7%。
[0083] 滚筒收集是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附着在金属卷绕滚筒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8kV,纺丝喷头与金属卷绕滚筒隔距为2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1mL/h,金属卷绕滚筒转速为200rpm;
[0084] 平板收集载药微纳米纤维,将合适尺寸的纤维素纤网放置在平板上,静电纺丝外加电压为18kV,纺丝喷头与平板隔距为20cm,供液箱供液速度为1mL/h,平板的尺寸为2
250cm。
[0085] 所述步骤(3)中:
[0086] 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2m,布针密度为5000枚/m,针刺频率为2000次/min,针刺动程为2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2m,布针密度为5000枚/m,针刺频率为2000次/min,针刺动程为20mm;
[0087] 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5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2mm,喷水板厚度为50mm,宽度为4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30cm;
[0088] 利用针刺作用和水刺作用复合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利用针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送网工艺包括压网罗拉式、压网帘式、双滚筒式送网机构,预针刺工艺包括单针板、双针板、滚筒式预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2m,布针密度为5000枚/m,针刺频率为2000次/min,针刺动程为20mm,针刺方式包括如附图7所示的针刺方式,主针刺机包括对刺式、双针板式、弧形针板式主针刺机构,工作幅宽为2m,布针密度为5000枚/m,针刺频率为2000次/min,针刺动程为20mm,随后利用水刺作用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平网式水刺机、转鼓式水刺机、平网加转鼓式水刺机,水刺头压力为5000MPa,喷水孔包括圆柱形喷水孔、圆锥收缩型喷水孔、流线收缩型喷水孔,微孔直径为0.2mm,喷水板厚度为50mm,宽度为4m,梳网帘至水针作用距离为30cm。
[0089] 所述载药微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μm;
[0090]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厚度为1mm,克重为33g/m2;透气率为1662mm/s。
[0091] 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复合载药皮肤创伤敷料的强力为50N。
[0092] 力学性能是敷料在生物纺织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显著的表现出材料的结构2 2
稳定性。传统微纳米纤维网、克重为30g/m复合敷料、克重为60g/m复合敷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如图5所示。传统微纳米纤维网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由两个明显的阶段组成,即线弹性区和塑性变形区,复合敷料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为线弹性区(图5a)。不同克重纤维素纤维的添加并辅助以加固工艺可以显著改变所制备的复合敷料的拉伸曲线。微纳米纤维网
2
的杨氏模量(0.048±0.0072MPa)明显低于克重为30g/m 的复合敷料(0.20±0.014MPa)和
2
克重为60g/m 的复合敷料(0.31±0.01MPa)(图5b),由于纤维素纤维含量不同,克重为30g/
2 2 2
m的复合敷料和克重为60g/m的复合敷料之间差异显著。断裂强度最高的是克重为60g/m
2
的复合敷料(5.6±0.2MPa),其次是克重为30g/m的复合敷料(3.7±0.15MPa),最低的断裂
2
强度是微纳米纤维网(1.2±0.058MPa)(图5c)。传统微纳米纤维网、克重为30g/m 复合敷
2
料、克重为60g/m 复合敷料的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0.33±0.32%、25.74±0.15%和26.44±
0.15(图5d)。综上所述,相对于单一微纳米纤网,纤维素纤维与微纳米纤维结合并辅助以加固工艺得到的复合敷料,其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0093]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局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