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 CN202111349550.0 申请日 2021-11-15 公开(公告)号 CN113943997B 公开(公告)日 2023-03-21
申请人 嘉兴学院; 发明人 赵健伟; 王花娥; 于晓辉; 张楠; 程娜;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柔性织物 传感器 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柔性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以涤纶 纤维 长丝和 石墨 烯纤维长丝并线得到混合 导线 纱线 ,采用1+1罗纹结构,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 密度 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的编织参数编织得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通过编织结构的选择以及编织密度的设计克服纬平针织物与罗纹织物在传感性能上的 缺陷 ,从而解决现有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无法兼具良好的响应灵敏度和响应 稳定性 的技术问题,使得制得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能够兼具良好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由混合导电纱线采用1+1罗纹结构编织所得,所述混合导电纱线为6根石墨纤维长丝与8根涤纶纤维长丝并线所得,所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的NP值区间为[8.8,9.3) ,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
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的NP值为9.0,线圈横密度为59.8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为58.8横列/1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纤维长丝为
4
FDY,线密度为80D/36f,电阻率为2.2×10Ω·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83D/24f。
5.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将6根石墨烯纤维长丝与8根涤纶纤维长丝并线得到混合导电纱线;
采用1+1罗纹结构, 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
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的编织参数对所述混合导电纱线进行编织,得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的NP值为
9.0,线圈横密度为59.8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为58.8横列/10c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
4
80D/36f,电阻率为2.2×10Ω·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
83D/24f。

说明书全文

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柔性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远程医疗和移动监护需求的不断提高,可穿戴生理监测设备的研究进展迅速。传统的硬件传感器,因刚度大、敏感性低、传感范围小(<5%)等缺陷极大限制了其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应用。而柔性织物传感器具有质量小、柔性好、可拉伸、舒适性好等特性,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0003] 织物根据编织方式通常分为机织物和针织物两种,其中,针织物因其特殊的线圈结构而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延伸性、弹性及恢复性等性能,故被广泛用于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研制。柔性织物传感器的制作方法有涂敷法和编织法,其中,涂敷法是将高分子导电聚合材料以模压、沉积、印花等形式加工到织物表面,制备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灵敏度高、线性度好、测量范围广,其缺点是不耐摩擦和洗涤,重复性和耐用性较差。而编织法是将导电纱线直接编织到织物中,与涂敷法相比,用编织法制备的柔性织物应变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线性度,织物弹性贴身、手感好,耐用性、耐洗涤性良好,是用于人体监测等智能服装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更优选择。
[0004] 目前,编织法制备柔性织物传感器主要采用针织纬编技术,纬编针织传感器主要采用纬平针组织和罗纹组织两种结构,织物结构的导电机理符合六线圈电阻模型,其中包含2个纱线间接触电阻和3个纱线长度电阻,线圈的相互串套连接构成一个复杂的导电网络,使得织物在受拉伸过程中,由于织物结构的改变导致纱线间接触电阻和长度电阻的改变,进而引起织物电阻的相应变化。
[0005]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6] 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对拉伸应变的响应不同,相同制备材料前提下,纬平针织物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比罗纹织物传感器高,但稳定性不及罗纹织物好,柔性织物传感器无法兼具良好的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柔性织物传感器无法兼具良好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经过大量创造性实验研究,以涤纶纤维长丝和石墨烯纤维长丝并线得到混合导线纱线,采用1+1罗纹结构以及适当的编织密度参数编织得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使得制得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能够兼具良好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由混合导电纱线采用1+1罗纹结构编织所得,所述混合导电纱线为6根石墨烯纤维长丝与8根涤纶纤维长丝并线所得,所述导电针织物的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
10cm。
[0009] 优选的,所述导电针织物的NP值为9.0,线圈横密度为59.8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为58.8横列/10cm。
[0010] 优选的,所述石墨烯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80D/36f,电阻率为2.2×104Ω·mm。
[0011] 优选的,所述涤纶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83D/24f。
[001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0013] 将6根石墨烯纤维长丝与8根涤纶纤维长丝并线得到混合导电纱线;
[0014] 采用1+1罗纹结构, 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的编织参数对所述混合导电纱线进行编织,得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
[0015] 优选的,所述导电针织物的NP值为9.0,线圈横密度为59.8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为58.8横列/10cm。
[0016] 优选的,所述石墨烯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80D/36f,电阻率为2.2×104Ω·mm。
[0017] 优选的,所述涤纶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83D/24f。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0019]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以涤纶纤维长丝和石墨烯纤维长丝并线得到混合导线纱线,采用1+1罗纹结构,NP区间值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的编织参数编织得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通过编织结构的选择以及编织密度的设计克服纬平针织物与罗纹织物在传感性能上的缺陷,从而解决现有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无法兼具良好的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的技术问题,使得制得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能够兼具良好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附图说明
[0020]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0021]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的制备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0022] 图2是式样1#、式样2#、式样3#、式样4#、式样5#、式样6#分别经过20次重复拉伸后织物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式样2#经过20次重复拉伸后织物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式样3#经过20次重复拉伸后织物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5]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式样4#经过20次重复拉伸后织物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式样5#经过20次重复拉伸后织物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7]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式样6#经过20次重复拉伸后织物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8]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各式样织物一次性拉伸的电阻‑应变关系曲线示意图。
[0029]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各式样织物响应灵敏度与应变关系曲线示意图。
[0030]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各式样导电织物的重复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所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由混合导电纱线采用1+1罗纹结构编织所得,所述混合导电纱线为6根石墨烯纤维长丝与8根涤纶纤维长丝并线所得,所述导电针织物的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
[0033] 其中,NP值是一个无量纲,表示织物的编织密度,NP值越大,表示线圈长度越长,织物的密度越小。
[0034] 优选的,所述石墨烯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80D/36f,电阻率为2.2×104Ω·mm。
[0035] 优选的,所述涤纶纤维长丝为FDY,线密度为83D/24f。
[0036] 具体的,上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在图1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0037] 步骤100:将6根石墨烯纤维长丝与8根涤纶纤维长丝并线得到混合导电纱线。
[0038] 步骤200:采用1+1罗纹结构, 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的编织参数对所述混合导电纱线进行编织,得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
[0039]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主要通过编织方式及编织密度的合理选用,使得制备所得柔性织物传感器克服现有纬平针织物传感器和现有罗纹织物传感器无法同时兼具良好灵敏性和稳定性的技术问题。为了具体说明本发明上述改进对产品造成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如下实验测试及测试数据。其中,实验测试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为德国斯托尔公司的CMS530 HP E7.2电脑横机,莱州市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的YG065H/PG多功能织物强力仪,以及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的CHI1230B电化学工作站。
[0040] (1)实验式样准备:采用6 根石墨烯纤维长丝与8 根涤纶纤维长丝并线作为混合导电纱线,在电脑横机上编织纬平针组织和1+1罗纹组织2 种组织结构,每种组织结构分别采用3 种编织密度范围,共制备6 种式样。每个式样的规格为横向20 cm,纵向5 cm,中间部分用石墨烯纤维长丝与涤纶长丝并线编织(纬平针18 行,1+1罗纹20 行),宽度为2‑2.5 cm,其余部分由涤纶长丝编织,各式样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量取式样中间段10 cm做好标记线,在标记线外侧织物正反两面用导电胶粘上细片,再用绝缘胶带包覆细铜片外侧的织物两端作为式样夹持部分。
[0041]
[0042] 表1
[0043] (2)实验测试方法:实验测试在(20±2)℃温度, (65±3)%相对湿度的环境内进行,各式样两端通过铜箔与电化学工作站连接,多功能织物强力仪的夹头内测用绝缘胶带绝缘,以免造成仪器短路影响测试结果。实验时,织物强力仪夹头隔距为10 cm,拉伸预加载荷为0.5 N,拉伸速度为10 cm/min,拉伸位移为25 mm。循环拉伸时,拉伸停置1 s,回复停置1 s,重复拉伸20 次。电化学工作站电压为1.0 V,数据采集频率为1.0 Hz。
[0044] 本发明采用线性度、灵敏度、稳定性和重复性作为柔性织物传感性能的评价指标,用于考察结构、密度对柔性织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其中,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电阻与应变之间成线性关系的程度,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线性度已经不是传感器设计的必要要求,但其电阻‑应变(R‑ε)曲线仍需符合线性或其他某种函数关系,且拟合度越高越好。
[0045] 灵敏度系数GF(Gauge Factor)是指在机械拉伸时织物电阻R的变化率(ΔR/R)与应变ε(ΔL/L)的比值,如公式(1)所示。
[0046] 公式(1)
[0047] 在公式(1)中,R0和R分别为拉伸前、后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ε为织物拉伸时的应变。GF越大,表明柔性织物传感器受拉伸时响应的灵敏度越好。
[0048] 稳定性δ是指柔性织物传感器在机械拉伸数次后织物电阻R的变化率(ΔR/R0)与拉伸次数N之间的关系,如公式(2)所示。
[0049] 公式(2)
[0050] 在公式(2)中,ΔR’是第N 次拉伸的电阻差与起始拉伸的电阻差的差值。δ的值越小,稳定性越好。
[0051] 重复性表示柔性织物传感器在多次重复拉伸过程中所得电阻‑应变曲线的一致程度。这里用柔性织物传感器在N次拉伸恢复过程中每次的拉伸电阻和恢复电阻的差值的标准差σ表示,以第一次拉伸恢复时柔性织物传感器电阻的差值为期望值,如公式(3)所示。
[0052] 公式(3)
[0053] 在公式(3)中,ΔRi表示第i次拉伸恢复时柔性织物传感器的拉伸电阻和恢复电阻的差值,ΔR1表示第1次拉伸恢复时柔性织物传感器的拉伸电阻和恢复电阻的差值。重复性系数σ的值越小,表明重复性越好。
[005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涉及的测试样本较多,在下述实验数据说明中,根据实验测试所得实验数据示意图均选取各编织密度范围所对应的各式样的测试数据均值拟合得到。
[0055] 其中,图2‑7依次为式样1#、式样2#、式样3#、式样4#、式样5#、式样6#分别经过20次重复拉伸后柔性织物传感器电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示意图。从图2‑7可以看出,柔性织物# #传感器电阻随着拉伸恢复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在多次拉伸恢复过程中,式样1 、式样2的# #
恢复电阻变化不大,其中式样1保持在246‑247 kΩ,式样2保持在246 kΩ并随着拉伸次数# # #
的增加略有降低,式样3的恢复电阻随着拉伸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式样1 、式样2 和# # # #
式样3的拉伸电阻随着拉伸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式样4、式样5 、式样6的拉伸电阻、恢复电阻随着拉伸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每个拉伸循环中最大电阻与最小电阻的差值变化不大。根据图2、图3和图4可知,一个拉伸循环内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基本是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应变的恢复而增大。根据图5、图6和图7可知,一个拉伸循环内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基本是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应变的恢复而减小。
[0056] 为进一步研究柔性织物传感器在拉伸过程中其电阻随应变的变化情况,本发明还通过分析各式样在一次性拉伸过程中的电阻‑应变关系得到如图8所示的织物一次性拉伸过程中电阻‑应变关系示意图。从图8可以看出,对于组织结构相同的针织物,在相同应变条件下,织物密度越大,织物中导电纱线接触越紧密,电子传递通道越多,电阻越小,尤其在0‑10%应变范围内下,因密度差异引起的电阻差异更加明显,随着应变的不断增加,电阻差异逐渐减小。图8还显示,导电针织物的电阻与拉伸应变并不具有线性关系。对于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织物的电阻‑应变曲线略呈向右倾斜的“S”形,且曲线上的拐点随着织物密度的减小不断向左移动;织物电阻随应变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减小,在拉伸初始阶段,织物电阻随应变的增加而增大,但变化很小,响应缓慢,然后随应变的继续增加,织物电阻先是明显增大而后逐渐减小且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变化趋势。对于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织物电阻随应变的增加先是明显增大,然后缓慢增大且趋向稳定,但在应变大于24 %时有减小的迹象。
[0057] 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受纱线电阻、线圈纱段的滑移、纱线间接触电阻三个因素的影响。拉伸初始阶段,织物应变较小,织物中的纱线由屈曲变直,纱线电阻变化很小;此时织物线圈紧密,线圈间接触力很小,织物电阻的变化主要由线圈中纱段的转移引起,且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应变的继续增加,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和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随着应变的不断增大,纱线间的接触力和接触面积也在增大,接触电阻减小,织物的电阻随应变的增加而减小;由于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延伸性比纬平针织物好,在本实验范围内随着应变的继续增加,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变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线圈纱段的滑移引起的电阻增大,一部分是纱线间接触电阻的减小,二者共同作用使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电阻在较大的应变范围内仍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0058] 进一步的,柔性织物传感器要求织物的电阻与应变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内具有稳定的量化关系即函数关系或线性度,这是传感器用于定量检测的必要条件。为此本发明对各式样织物电阻与应变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表2所示的织物电阻与拉伸应变的函数关系。在表2的拟合关系式中,y代表织物电阻,单位为kΩ;x代表织物应变,单位为%。
[0059]
[0060] 表2
[0061] 根据表2可知,式样1#、2#、3#所示的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在5%‑25%的应变范围内,所得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织物电阻与应变近似呈线性关系如公式(4)所示: 公式(4)
[0062] 公式(4)中k为直线斜率,代表导电织物的灵敏度系数;b为应变为0时的织物电阻。3种纬平针式样的拟合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8。
[0063] 根据表2还可知,式样4#、5#、6#所示的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在3%‑24%的应变范围内,所得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织物电阻与应变近似呈指数增长关系如公式(5)所示。
[0064] 公式(5)
[0065] 公式(5)中y0为织物电阻随应变的增加而增大最后将无限接近的电阻值,A为应变为0时y0与织物电阻y的差值,k为变化常数。3个式样的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99,且y0由织物的密度决定,密度越大y0越小。
[0066] 为考察导电针织物响应的灵敏度,分析织物响应的灵敏度随应变的变化关系,结果如图9所示。从图9可以看出,导电针织物的灵敏度随着应变的增加先快速增大而后减小;从组织结构来看,罗纹织物的灵敏度明显高于纬平针织物;此外,密度对导电织物的灵敏度#
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罗纹织物来说,在相同应变条件下,织物密度越大灵敏度越高,4式样的灵敏度最好,应变为5%时灵敏度系数最高为6.02;对于纬平针织物来说,织物密度对灵#
敏度的影响与罗纹织物的相似,但不及罗纹织物明显,灵敏度最高的是2 式样在应变为6%时的灵敏度系数最高为0.92。由此可见,织物的结构和密度是影响导电针织物灵敏度的重要因素。
[0067] 为衡量导电织物传感性能的稳定性,依据公式(2)计算出导电针织物的稳定性系数δ的值,结果如表3所示。稳定性是衡量导电织物作为柔性传感器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稳定性系数δ的值越小,表明织物的传感性能越稳定。
[0068]
[0069] 表3
[0070] 由表3可知,织物结构对织物的传感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传感稳定性比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要好,其原因在于罗纹的弹性比纬平针的好,拉伸过程中织物塑性变形小,每次拉伸织物电阻的变化率差异不大。显然,织物密度是影响柔性织物传感器稳定性的又一个因素,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中式# #样3的传感稳定性最好,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中式样5的传感稳定性最好,适当的织物密度有利于柔性织物传感器传感稳定性的提高。因为密度是影响织物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织物的弹性,使织物塑性变形增大,传感稳定性变差。
[0071] 为说明织物传感器使用的耐久性,根据公式 (3)计算导电针织物的重复性系数σ,结果如图10所示。其中,重复性系数σ的值越小,说明每次拉伸恢复中织物拉伸电阻与恢复电阻的差值的离散性越小,织物的重复性越好,柔性织物传感器使用的耐久性越好。图10显示,在本实验范围内,两种不同结构的式样的重复性随着织物密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纬平针织物的重复性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而罗纹织物的重复性随着密度的减# # #小而减小。从织物结构来看,对于密度较大的式样1 和式样4 ,式样4 罗纹织物的重复性好#
于1 纬平针织物,但当密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重复性# # #
明显优于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如图10中的式样2 和式样3的重复性比式样5 和# #
式样6式样更佳。进一步观察发现,罗纹织物结构式样4的重复性接近于纬平针织物结构式# #
样2、纬平针织物结构式样3的重复性,说明织物密度的合理设计能够使得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与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能够具备近似相等的重复性。由此可知,织物结构对柔性织物传感器的重复性有一定影响,但织物密度是影响重复性的关键因素,[0072] 本发明选取导电针织物的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的编织参数,可使得柔性织物传感器在具备良好灵敏度同时,兼具良好的重复性能。
[0073]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对该编织参数下的各式样进一步的实验测试分析,得到最优编织参数为:导电针织物的NP值为9.0,线圈横密度为59.8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为58.8横列/10cm。
[0074] 本发明以石墨烯长丝纤维和涤纶长丝纤维为导电材料制备了6种柔性织物传感器,通过重复拉伸实验,测量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随应变的变化关系,分析不同的组织结构、织物密度对柔性织物传感器灵敏度、线性度、稳定性、重复性的影响。得出的实验结论如下:
[0075] 1)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减小,并在5%‑25%的应变范围内织物的电阻与应变近似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8;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并在3%‑24%的应变范围内,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电阻与应变近似呈指数增长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0076] 2)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均比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高,但两种结构的针织物在适当密度条件下可以获得近似相同的重复性。
[0077] 3)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灵敏度随织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0078] 4)合理织物密度的选择能够提高织物稳定性。
[0079] 5)纬平针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重复性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而罗纹织物结构柔性织物传感器的重复性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减小。
[0080] 基于上述结论,本发明选取1+1罗纹织物结构,并采用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10cm的编织参数进行柔性织物传感器的制备,可使得柔性织物传感器在具备良好灵敏度同时,兼具良好的稳定性能。
[0081] 综上分析,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以涤纶纤维长丝和石墨烯纤维长丝并线得到混合导线纱线,采用1+1罗纹结构, NP值区间为[8.8,9.3),线圈横密度区间为(57.0,61.0]纵行/10cm,线圈纵密度区间为[56.7,60.7)横列/
10cm的编织参数编织得到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通过编织结构的选择以及编织密度的设计克服纬平针织物与罗纹织物在传感性能上的缺陷,从而解决现有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无法兼具良好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的技术问题,使得制得的柔性织物传感器结构能够兼具良好响应灵敏度和响应稳定性。
[0082] 虽然,前文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进行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0083]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发明的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