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 针织 / 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 CN202311587532.5 申请日 2023-11-27 公开(公告)号 CN117904779A 公开(公告)日 2024-04-19
申请人 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发明人 祥柏奇; 陈长荣; 阿部真理也; 胡军岩;
摘要 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针织物包括织物体,所述织物体包括 正面 层和 反面 层,所述织物体的正 面层 为至少包括一种 纱线 Y1在内的单面结构,所述织物体的反面层为至少包括一种纱线Y2在内的单面结构,织物体的正面层织造形成有若干正面线圈,织物体的反面层织造形成有若干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的沉降弧从正面层往反面层延伸再回到正面层,反面线圈的沉降弧从反面层往正面层延伸在回到反面层,正面线圈的沉降弧和反面线圈的沉降弧相互串套,使正面层和反面层组合连接,形成具有花型循环结构的双面织物;所述花型循环结构包括若干个花型单元,在一个花型单元中,纱线Y1和纱线Y2在同一个编织系统中顺序成圈。本 发明 具有蓬松、柔软、透气的特性,提升舒适性。
权利要求

1.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包括织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体包括正面层和反面层,所述织物体的正面层为至少包括一种纱线Y1在内的单面结构,所述织物体的反面层为至少包括一种纱线Y2在内的单面结构,织物体的正面层织造形成有若干正面线圈,织物体的反面层织造形成有若干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的沉降弧从正面层往反面层延伸再回到正面层,反面线圈的沉降弧从反面层往正面层延伸在回到反面层,正面线圈的沉降弧和反面线圈的沉降弧相互串套,使正面层和反面层组合连接,形成具有花型循环结构的双面织物;所述花型循环结构包括若干个花型单元,在一个花型单元中,纱线Y1和纱线Y2在同一个编织系统中顺序成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Y1的垫纱纵β1大于纱线Y2的垫纱纵角β2,纱线Y1的垫纱横角α1小于纱线Y2的垫纱横角α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编织时采用的针数为8G‑50G,优选18G‑40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均为长纤,旦数为10D‑200D,优选20D‑150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均为短纤,支数为8S‑200S,优选20S‑100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Y1的纤维根数大于纱线Y2的纤维根数,使得正面层的毛细效应大于反面层的毛细效应,使分从正面层朝向反面层单向导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本体中还添加有热熔性弹性聚酯纤维。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纬编双面机进行针织;
采用包含纱线Y1和纱线Y2在内的至少两种纱线编织得到织物体,该织物体具有正面层和反面层,正面层为至少包含纱线Y1的单面结构,反面层为包含纱线Y2的单面结构;
将纱线Y1从织物体的正面层编织形成正面线圈,在进行纱线Y1的走线时,该纱线Y1从正面层朝向反面层引线再回到正面层的路径针织形成线圈;将纱线Y2从织物体的反面层纺织形成反面线圈,在进行纱线Y2的走线时,该纱线Y2从反面层朝向正面层引线再回到反面层形成线圈,在这过程中,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沉降弧相互串套在一起,使得正面层和反面层相互连接,形成具有花型循环结构的双面织物;
花型循环结构包括若干个花型单元,在一个花型单元中,至少有一路是由纱线Y1和纱线Y2通过调整其垫纱纵角与垫纱横角,使得纱线Y1和纱线Y2先后喂入同一个编织系统,顺序编织成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Y1超前于Y2纱线弯纱,使得纱线Y1落在上盘织针的针杆上进行弯纱,同时纱线Y2喂入上盘针针钩内,当纱线Y2进行弯纱和成圈时,纱线Y1与上针针杠上残留的旧线圈一起退圈,使得纱线Y1与纱线Y2交缠在一起,形成相互串套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纬编双面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织物体的正面层和反面层在进行线圈成圈时,具体为:
退圈,纬编双面机的下针超前于上针进行起针退圈;
下针垫纱,在上针起针到最高点的过程中,下针开始掂入纱线Y1,并随后进行弯纱和成圈,下针先下降,纱线Y1垫入针钩并闭口,此时纱线将垫入上针针杆;
下针弯纱,下针勾住纱线Y1,并将其搁在上针针杆上进行弯纱,形成加长的线圈,随后上针垫入纱线Y2;
上针垫纱,上针勾住纱线Y2,并向针筒方向运动;
上针弯纱,上针往针筒方向运动,将纱线Y2进行弯纱,并对原针杆上的旧线圈和纱线Y1进行脱圈;
成圈,在上针和下针弯纱成圈后,上针和下针都形成了所需的线圈长度。

说明书全文

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舒适面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兼具蓬松,贴肤舒适,透气,并可以通过调整一定的纱线种类配合,可以达到一定功能性的结构以及此结构编织成的面料必然会收到市
场的追捧。
[0003] 专利CN218026591U本发明属于针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针距提花双面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采用双面40G高针距针织大圆机编织,所述大圆机下针每隔n
枚抽出1枚;所述面料本体横向采用1种或2种纱线配合编织,所述面料竖向有直向的纹路,
所述面料本体表面为竖条或矩形花型。通过抽针的方式使得在双面40G高针距针织大圆机
可以编织形成竖条或矩形花型,并且避免了由于纱线吃入较多会造成机针损伤、针筒损坏
的问题;虽然此专利提供的高针距提花双面面料具有格新颖、面料薄而不透、吸汗速干,
适合运动装和家居休闲装用,但是此面料结构与普通纬编双罗纹面料结构差异不大,并不
能很好的改善双罗纹面料蓬松性,而且也不能通过更换不同的纱线做到单项导湿功能。
[0004] 专利CN102363901A公开了一种双面面料,包括上层纬纱、下层纬纱和连接纬纱,所述连接纬纱与上层纬纱和下层纬纱交织,所述上层纬纱、下层纬纱为弹性长纤维纱线,所述
连接纬纱为吸短纤维纱线。此发明的面料具有双层双面结构,吸水凉爽、手感柔软、质感
好。此发明的面料虽然居然双层双面的结构,但由于两层均为平纹结构,实际上面料并不能
做到非常好的柔软性,贴肤的舒适性并不会太好,比较适合做非贴服层的面料使用。
[0005] 综合现有技术的分析,通过面料结构去改善双面针织面料的蓬松度,舒适性,并兼具一定功能性的面料还是比较难实现。

发明内容

[0006]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包括织物体,所述织物体包括正面层和反面层,所述织物体的正面层为至少包括一种纱线Y1在内的单面结构,所述织物体的反面层为至少包括一种纱
线Y2在内的单面结构,织物体的正面层织造形成有若干正面线圈,织物体的反面层织造形
成有若干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的沉降弧从正面层往反面层延伸再回到正面层,反面线圈的
沉降弧从反面层往正面层延伸在回到反面层,正面线圈的沉降弧和反面线圈的沉降弧相互
串套,使正面层和反面层组合连接,形成具有花型循环结构的双面织物;所述花型循环结构
包括若干个花型单元,在一个花型单元中,纱线Y1和纱线Y2在同一个编织系统中顺序成圈。
[0009] 所述纱线Y1的垫纱纵β1大于纱线Y2的垫纱纵角β2,纱线Y1的垫纱横角α1小于纱线Y2的垫纱横角α2。
[0010] 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编织时采用的针数为8G‑50G,优选18G‑40G。
[0011] Y1和纱线Y2均为长纤,旦数为10D‑200D,优选20D‑150D。
[0012] 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均为短纤,支数为8S‑200S,优选20S‑100S。
[0013] 所述纱线Y1的纤维根数大于纱线Y2的纤维根数,使得正面层的毛细效应大于反面层的毛细效应,使水分从正面层朝向反面层单向导湿。
[0014] 所述织物本体中还添加有热熔性弹性聚酯纤维。
[0015] 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16] 采用纬编双面机进行针织;
[0017] 采用包含纱线Y1和纱线Y2在内的至少两种纱线编织得到织物体,该织物体具有正面层和反面层,正面层为至少包含纱线Y1的单面结构,反面层为包含纱线Y2的单面结构;
[0018] 将纱线Y1从织物体的正面层编织形成正面线圈,在进行纱线Y1的走线时,该纱线Y1从正面层朝向反面层引线再回到正面层的路径针织形成线圈;将纱线Y2从织物体的反面
层纺织形成反面线圈,在进行纱线Y2的走线时,该纱线Y2从反面层朝向正面层引线再回到
反面层形成线圈,在这过程中,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沉降弧相互串套在一起,使得正面层
和反面层相互连接,形成具有花型循环结构的双面织物;
[0019] 花型循环结构包括若干个花型单元,在一个花型单元中,至少有一路是由纱线Y1和纱线Y2通过调整其垫纱纵角与垫纱横角,使得纱线Y1和纱线Y2先后喂入同一个编织系
统,顺序编织成圈。
[0020] 所述纱线Y1超前于Y2纱线弯纱,使得纱线Y1落在上盘织针的针杆上进行弯纱,同时纱线Y2喂入上盘针针钩内,当纱线Y2进行弯纱和成圈时,纱线Y1与上针针杠上残留的旧
线圈一起退圈,使得纱线Y1与纱线Y2交缠在一起,形成相互串套连接。
[0021] 织物体的正面层和反面层在进行线圈成圈时,具体为:
[0022] 退圈,纬编双面机的下针超前于上针进行起针退圈;
[0023] 下针垫纱,在上针起针到最高点的过程中,下针开始掂入纱线Y1,并随后进行弯纱和成圈,下针先下降,纱线Y1垫入针钩并闭口,此时纱线将垫入上针针杆;
[0024] 下针弯纱,下针勾住纱线Y1,并将其搁在上针针杆上进行弯纱,形成加长的线圈,随后上针垫入纱线Y2;
[0025] 上针垫纱,上针勾住纱线Y2,并向针筒方向运动;
[0026] 上针弯纱,上针往针筒方向运动,将纱线Y2进行弯纱,并对原针杆上的旧线圈和纱线Y1进行脱圈;
[0027] 成圈,在上针和下针弯纱成圈后,上针和下针都形成了所需的线圈长度。
[002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9] 利用正面层和反面层的线圈上的沉降弧相互串套在一起,实现正面层和反面层的稳固连接,形成双面花型循环的织物,形成的织物也具有蓬松和柔软的特性,为了增加透气
性,可在正面层和/或反面层设置网孔。而通过选择不同毛细效应的纱线,使得正面层和反
面层的导湿性能不同,尤其是使正面层的导湿能大于反面层的导湿性,使得水分从正面
层朝向反面层单向传递,可实现液态水单向传递指数OWTC≥100%的目的。另外,通过增加
热熔性弹性聚氨酯纤维,使得织物能够在任意方向进行裁剪,不会影响到织物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本发明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为本发明编织垫纱组织一示意图;
[0032] 图3为本发明编织垫纱组织二示意图;
[0033] 图4为本发明垫纱角度示意图;
[0034] 图5为本发明垫纱走线示意图;
[0035] 图6为本发明下针弯纱示意图;
[0036] 图7为本发明上针弯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8]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有涉及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
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
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
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
限定。
[0039]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
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0] 实施例
[0041] 如图1‑3所示,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包括织物体,所述织物体包括正面层和反面层,所述织物体的正面层为至少包括一种纱线Y1在内的单面结构,所述织物体的反面层为
至少包括一种纱线Y2在内的单面结构,织物体的正面层织造形成有若干正面线圈,织物体
的反面层织造形成有若干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的沉降弧从正面层往反面层延伸再回到正面
层,反面线圈的沉降弧从反面层往正面层延伸在回到反面层,通过相互延伸返回的走线,正
面线圈的沉降弧和反面线圈的沉降弧相互串套在一起,使正面层和反面层组合连接,形成
具有花型循环结构的双面织物;所述花型循环结构包括若干个花型单元,在一个花型单元
中,至少有一路是有纱线Y1和纱线Y2通过调整其垫纱纵角β与垫纱横角α,使得纱线Y1和纱
线Y2先后喂入同一个编织系统,顺序编织成圈。
[0042] 所述纱线Y1的垫纱纵角β1大于纱线Y2的垫纱纵角β2,纱线Y1的垫纱横角α1小于纱线Y2的垫纱横角α2。对于垫纱纵角和垫纱横角的定义,参考图4所示,所述垫纱纵角β:导纱
器引出的纱线1在针平面上的投影3与沉降片的片颚线2之间的夹角;垫纱纵角α:导纱器引
出的纱线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4与片颚线2之间的夹角。
[0043] 另外,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编织时采用的针数为8G‑50G,优选18G‑40G。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均为长纤,旦数为10D‑200D,优选20D‑150D。所述纱线Y1和纱线Y2均为短纤,支
数为8S‑200S,优选20S‑100S。通过该纱线的选择,可以实现更加柔软的触感。
[0044] 所述纱线Y1的纤维根数大于纱线Y2的纤维根数,使得正面层的毛细效应大于反面层的毛细效应,使水分从正面层朝向反面层单向导湿,通过不同性能纱线的选择,可以使面
料本体的液态水单向传递指数OWTC≥100%,从而确保贴肤层一面保持干爽性。
[0045] 所述织物本体中还添加有热熔性弹性聚氨酯纤维,使得织物整体具有良好的弹性,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裁剪都不会有阻碍,并且不会使织物在裁剪后完全脱散,利用正面层
和反面层线圈的相互串套,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相互支撑使得织物保持良好的蓬松性。
[0046] 所述织物体的正面层和/或反面层具有网孔,提升透气性。
[0047] 实施例二
[0048] 本申请还揭示了一种纬编双面针织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49] 采用纬编双面机进行针织;
[0050] 采用包含纱线Y1和纱线Y2在内的至少两种纱线编织得到织物体,该织物体具有正面层和反面层,正面层为至少包含纱线Y1的单面结构,反面层为包含纱线Y2的单面结构;
[0051] 将纱线Y1从织物体的正面层编织形成正面线圈,在进行纱线Y1的走线时,该纱线Y1从正面层朝向反面层引线再回到正面层的路径针织形成线圈;将纱线Y2从织物体的反面
层纺织形成反面线圈,在进行纱线Y2的走线时,该纱线Y2从反面层朝向正面层引线再回到
反面层形成线圈,在这过程中,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沉降弧相互串套在一起,使得正面层
和反面层相互连接,形成具有花型循环结构的双面织物;
[0052] 花型循环结构包括若干个花型单元,在一个花型单元中,至少有一路是由纱线Y1和纱线Y2通过调整其垫纱纵角与垫纱横角,使得纱线Y1和纱线Y2先后喂入同一个编织系
统,顺序编织成圈。
[0053] 对于具体编织时,参考图5所示,纱线Y1超前于纱线Y2弯纱,使得纱线Y1落在上盘织针的针杆上进行弯纱,于此同时纱线Y2喂入上盘针针钩内,当Y2纱线进行弯纱,成圈时,
纱线Y1与上针针杠上的旧线圈一起退圈,使得纱线Y1与纱线Y2交缠在一起,也就是纱线Y1
在B面形成“含针”。此“含针”的形成只经过了上针退圈的过程即可形成,没有经历过上针退
圈‑垫纱‑弯纱‑成圈过程,节省编织工艺,提升织造效率。
[0054] 对于正面层和反面层的成圈过程如下:
[0055] A.退圈:下针超前于上针进行起针退圈。
[0056] B.下针垫纱:在上针起针到最高点的过程中,下针开始掂入纱线Y1,并随后进行弯纱和成圈。如图5所示,下针先下降,纱线Y1垫入针钩并闭口,此时纱线即将垫入上针针杆。
[0057] C.下针弯纱:下针勾住纱线Y1,并将其搁在上针针杆上进行弯纱,形成加长的线圈,随后上针垫如纱线Y2如图6所示。
[0058] D.上针垫纱:上针勾住纱线Y2,并向针筒方向运动。
[0059] E.上针弯纱:上针往针筒方向运动,将纱线Y2进行弯纱,并对原针杆上的旧线圈2和纱线Y1进行脱圈,如图7所示。
[0060] F.成圈:在上下针弯纱成圈后,上下针都形成了所需的线圈长度。
[0061] 生产例
[0062] 要求设计一款织造正面材料为尼龙,织造反面材料为面的内衣面料,面料蓬松,柔软,舒适,具有吸湿速干功能,AATCC 195测试方法下,液态水织物两面差别化导湿能力
(OWTC)≥100%,在LTD03 7.5lbf拉力测试方法下,且经向开度大于100%,纬向开度大于
180%。
[0063] 1、纱线的选择:
[0064] Y1选用长丝Cotton 100S/1紧密纺Z捻,Y2弹性纱线选用PA6
[0065] 30D/36F/1SD DTY,弹性聚氨酯纱线Y3选用Lycra 30D。
[0066] 2、使用的机型:
[0067] 纬编双面机,32G,34英寸。
[0068] 3、织造工艺:
[0069] 通过本专利所公开的织造方法,纱线Y1,纱线Y2同时在一个成圈系统里编织,纱线Y1喂入下针,Y2纱线喂入上针,下针纱线Y1先于Y2纱线弯纱成圈,在弯纱过程中,纱线落于
上针针杆上,随后上针带纱线Y2纱线进行弯纱,并使纱线Y1与上针针杆上的旧线圈脱圈。弹
性聚氨酯纱线Y3分两根分别与纱线Y1,纱线同时喂入,形成添纱组织,从而形成本申请织
物。
[0070]
[0071] 4、参考图2和3所示,为具体的编织垫纱示意图,可在织物上形成菱角的花型。
[0072] 5、排针方式
[0073] 2 1 2 1
[0074] 1 2 1 2。
[0075] 6、实际成品数据
[0076] 幅宽:145cm克重:185g横密WPC:22个/cm纵密WPC:28个
[0077] /cm。
[0078] 7、测试数据
[0079] a)吸湿速干根据JS L1907标准测试:
[0080]
[0081] b)液态水织物两面差别化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
[0082] capability)。根据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 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态水分管理性能标准进行测试:本次所测量的织物其单项导
湿能力OWTC(One
[0083] way transport capability)为:113%。
[0084] c)FTT织物手感测试仪测试
[0085] 在标准压力(0.41N/cm2)下的厚度T=0.67mm。
[0086] d)Elongation and Recovery根据LTD03 7.5lbf拉力测试方法:
[0087] 方向 Elongation Recovery经向 109% 94%
纬向 194% 91%
[0088] 综合测试结果,本申请得到的纬编双面面料,手感蓬松,柔软,具有良好的吸湿速干功能以及非常好的水分传导能力,并且拥有良好的开度和回复,从何使得本发明的纬编
织物具有非常良好的穿着感。
[008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
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