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织造 /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申请号 CN202311753634.X 申请日 2023-12-20 公开(公告)号 CN117431683B 公开(公告)日 2024-03-12
申请人 吴江市双盈化纺实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丽英;
摘要 本 申请 涉及功能性面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 色牢度 耐磨四面弹面料及其生产工艺,所述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将改性复合 纤维 和改性聚酯纤维混纺后做外包纱,以改性 氨 纶为内芯纱,包覆获得包芯纱;对包芯纱进行加捻后分别获得 经纱 和 纬纱 ,将经纱、纬纱置于 染色 浆料中进行染色后 水 洗、烘干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所述四面弹面料由上述生产工艺制得,本申请生产工艺简单,将经纬纱染色后直接织造获得四面弹面料,无需后处理,所得四面弹面料弹性、 耐磨性 好,上染率和色牢度高,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吸湿透气、抗菌防霉等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S1、将改性复合纤维和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改性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包覆率为35‑45%,获得包芯纱;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后分别获得经纱纬纱,将经纱、纬纱置于染色浆料中进行染色、然后洗、烘干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
所述步骤S1中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质量比18‑20:1:40‑42,将木质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加入到60‑70℃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
所述改性液由以下方法配置而得:
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加入质量分数为18‑25wt%的酸钠水溶液中,在60‑70℃的温度下搅拌混合均匀,得改性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改性聚酯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将100重量份的聚酯橡胶、18‑22重量份的丙烯酸‑2‑羟乙基酯、10‑15重量份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3‑5重量份的羟丙基‑β‑环糊精、1‑3重量份的硬脂酸钠和1‑3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80搅拌混合均匀后,挤出造粒熔融纺丝,得改性聚酯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将2‑5重量份的纳米化硅和2‑5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加入到50‑60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超声分散处理后,加入40‑6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1‑3重量份的槐糖脂和30‑5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30‑40%的1,3‑丁二醇水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得处理液;
将氨纶丝以1.8‑2.5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00‑120℃的热下干燥5‑8min,制得改性氨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水解液由以下方法制得:
按质量比1:1:44‑48,将硅烷偶联剂KH‑602、硅烷偶联剂KH‑550加入质量分数为68‑
78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5‑75℃的温度下水解反应1‑2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配制而得:将分散染料2‑4重量份、乳化剂0.5‑1重量份、硝酸锌1‑
3份、酸钠1‑3份加入到100‑120重量份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混合酸调节pH值至3.8‑4.5,配置获得染色浆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酸包括质量比1:3‑5的甲酸和阿魏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染色工艺参数如下:浴比为1:12‑18,染色浆料初始温度为30‑45℃,升温速率为2‑3℃/min,染色温度为60‑80℃,染色时间为30‑50min。
8.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生产获得。

说明书全文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功能性面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健身队伍中,运动服饰发展前景向好。四面弹面料是一种新型的弹性面料,是将弹丝用于织物经纬向,使织物经向、纬向均获得优良的拉伸回弹性能。四面弹织物更易适应人体的活动,随伸随缩,轻快舒适,且具有良好的保形性。四面弹面料不仅能够适应身体的各种活动,而且还能很好地展现身体的线条美,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运动服、运动裤、户外休闲裤、上衣外套等服饰。
[0003] 市场上常见的四面弹织物多是由聚酯纤维纶等多种高弹性纤维混纺而成的,由聚酯纤维、氨纶混纺制得的四面弹面料虽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但其在染色性能方法,存在上染率和色牢度等指标不理想,染整后会出现色差等现象;另外聚酯纤维、氨纶吸湿透气性差,有汗渍时不能及时排出,存在生物迅速繁殖并产生异味等问题。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四面弹面料的综合性能,通常采用浸渍、喷涂等方法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以获得理想效果。上述改性方法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四面弹面料综合性能,但其耐性、耐久性差。基于上述陈述,本申请提供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生产出高上染率、高色牢度、高耐磨、吸湿透气佳、抗菌抗静电效果好的四面弹面料,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0005]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0007] S1、将改性复合纤维和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包覆率为35‑45%,获得包芯纱;
[0008]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后分别获得经纱纬纱,将经纱、纬纱置于染色浆料中进行染色后水洗、烘干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009]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
[0010]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混纺纱的捻向为Z,捻度为400‑500捻/m。
[0011]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包芯纱的控制牵引倍数为3‑3.5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500捻/m。
[0012]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13] 按质量比18‑20:1:40‑42,将木质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加入到60‑70℃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
[0014] 优选的,所述改性液由以下方法配置而得:
[0015] 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加入质量分数为18‑25wt%的酸钠水溶液,在60‑70℃的温度下搅拌混合均匀,得改性液。
[0016] 优选的,所述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10‑20kV,流体供给速度0.2‑0.4mL/h,环境湿度20‑30%,接收距离15cm,喷丝头内孔径0.15mm,温度30‑40℃。
[0017]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改性聚酯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18] 将100重量份的聚酯橡胶、18‑22重量份的丙烯酸‑2‑羟乙基酯、10‑15重量份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3‑5重量份的羟丙基‑β‑环糊精、1‑3重量份的硬脂酸钠和1‑3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80搅拌混合均匀后,挤出造粒熔融纺丝,得改性聚酯纤维。
[0019] 优选的,所述熔融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熔融纺丝温度为220‑260℃,卷绕速度为800‑1000m/min,一热辊牵伸温度70‑80℃,二热辊牵伸温度85‑95℃,牵伸倍率1.8‑2.2倍。
[0020]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0021] 将2‑5重量份的纳米化硅和2‑5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加入到50‑60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超声分散处理后,加入40‑6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1‑3重量份的槐糖脂和30‑5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30‑40%的1,3‑丁二醇水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得处理液;
[0022] 将氨纶丝以1.8‑2.5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00‑120℃的热下干燥5‑8min,制得改性氨纶。
[0023] 优选的,所述硅烷偶联剂水解液由以下方法制得:
[0024] 按质量比1:1:44‑48,将硅烷偶联剂KH‑602、硅烷偶联剂KH‑550加入质量分数为68‑78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5‑75℃的温度下水解反应1‑2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0025] 优选的,所述超声功率为550‑650W、超声频率为65‑85kHz,超声时间为20‑30min。
[0026]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75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420捻/m,获得纬纱。
[0027]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配制而得:将分散染料2‑4重量份、乳化剂0.5‑1重量份、硝酸锌1‑3份、酸钠1‑3份加入到100‑120重量份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混合酸调节pH值至3.8‑4.5,配置获得染色浆料。
[0028] 优选的,所述分散染料为分散红、分散蓝、分散黄、分散紫、分散橙中的至少一种。
[0029] 优选的,所述混合酸包括质量比1:3‑5的甲酸和阿魏酸。
[0030]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染色工艺参数如下:浴比为1:12‑18,染色浆料初始温度为30‑45℃,升温速率为2‑3℃/min,染色温度为60‑80℃,染色时间为30‑50min。
[0031]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032]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33]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由上述的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生产获得。
[0034]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5] 1、本申请采用木质纤维素和醋酸纤维素混合纺丝,使制得的改性复合纤维同时具备木质纤维素和醋酸纤维素的优异性能;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共同加入硅酸钠水溶液中制得改性液,通过添加改性液能够使制得的改性复合纤维结构更加均匀,且在其内部形成具有一定孔隙结构的微观网络,增加改性复合纤维的开放孔隙,提高其表面积,本申请改性后的改性聚酯纤维有利于其在后续的染色工序中上色均匀,且弹性、吸湿透气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能优异。
[0036] 2、本申请将聚酯橡胶、丙烯酸‑2‑羟乙基酯、纳米远红外陶瓷粉、羟丙基‑β‑环糊精、硬脂酸钠和硅烷偶联剂共同熔融纺丝制得改性聚酯纤维,丙烯酸‑2‑羟乙基酯的添加能够在保证改性聚酯纤维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改善改性聚酯纤维的染色性能;纳米保健填料(纳米远红外陶瓷粉)的添加,能够赋予改性聚酯纤维保健、抗菌等性能,增加改性聚酯纤维的比表面积,提高其表面性能,从而改善改性聚酯纤维的吸湿、排汗、快干等特性;羟丙基‑β‑环糊精的添加能够增强改性聚酯纤维对温湿度的适应性,改善其染色性能,增强其表面吸附性和吸湿透气性等,各原料间相互配合,能够在保持聚酯纤维本身优异性能的同时,显著改善改性聚酯纤维的抗菌性能、染色性能和吸湿透气性能。
[0037] 3、本申请利用复配硅烷偶联剂水解液对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锌进行改性后,与热塑性聚氨酯粉末、槐糖脂、1,3丁二醇共融获得处理液,处理液采用热塑性聚氨酯粉末做基料,能够保证与氨纶丝紧密表面紧密结合,提高改性氨纶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硅烷偶联剂水解液能够改善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锌的分散性,使其更均匀地分散在处理液中,结合超声处理,能够帮助硅烷偶联剂在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锌表面形成更加稳定的化学键,从而增强其表面结合能力,增强处理液与氨纶丝间的粘附性;通过添加槐糖脂能够在处理液中形成均匀的分散相,有助于改善处理液的流动性和加工性能,其能够进一步提高处理液的黏附性能,从而增强与氨纶丝的表面粘合强度和耐久性。
[0038] 4、本申请采用分散染料配置染色浆料,通过复配添加硝酸锌和碳酸钠,一方面,能够稳定染料颗粒的分散状态,防止染色浆料沉淀或聚集,显著提高染料颜料的分散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染料的溶解度和离子交换能力,使染料能够更好地与纤维材料发生作用,提高染色效果和染色均匀性;复配添加硝酸锌和碳酸钠还可以提高染料的耐久性和耐光性,提高染料与纤维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增强染料对纤维材料的亲和力,从而改善染色的均匀性和牢固性;本申请采用甲酸和阿魏酸制成的混合酸调节染色浆料酸度,能够显著提高染色浆料亲和力,配制的染色浆料温和、易上染,能够在保护面料弹性不受损伤,保证面料手感柔软的同时,有效避免面料染花、染色不均、色牢度不佳等问题。
[0039] 5、本申请将改性复合纤维和改性聚酯纤维混纺后包覆改性氨纶获得包芯纱,所得包芯纱弹性和拉伸回弹性好,吸湿透气性好,易染色、色牢度高,将包芯纱加捻制成经纱、纬纱,将经纬纱染色后直接织造获得四面弹面料,无需后处理,生产工艺简单,所得四面弹面料色泽饱满均匀,柔软蓬松弹性好,弹性及弹性回复性好,耐磨性好,亲肤舒适,上染率和色牢度高,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吸湿透气、抗菌防霉等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使本申请实施方式更加容易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制备例、实施例和对比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这些实施例仅起说明性作用,并不局限于本申请的应用范围。
[0041] 实施本申请的过程、条件、试剂、实验方法等,除以下专提及的内容之外,均为本领域的普遍知识和公知常识,本发明没有特别限制内容。
[0042] 制备例1‑3和对比制备例1‑3提供了改性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0043] 制备例1
[0044] 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45] 按质量比1:2:28,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AS号:284049‑75‑8)、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CAS号:342789‑81‑5)加入质量分数为18wt%的硅酸钠水溶液(硅酸钠模数为2.0,品牌为东岳),在70℃的温度下,以5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18min,得改性液;
[0046] 按质量比18:1:40,将木质纤维素(货号JBXXW,品牌为鑫源纤维素)、醋酸纤维素(CAS号:9004‑35‑7)加入到70℃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10kV,流体供给速度0.2mL/h,环境湿度20%,接收距离15cm,喷丝头内孔径0.15mm,温度30℃。
[0047] 制备例2
[0048] 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49] 按质量比1:1:30,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AS号:284049‑75‑8)、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CAS号:342789‑81‑5)加入质量分数为22wt%的硅酸钠水溶液(硅酸钠模数为2.0,品牌为东岳),在65℃的温度下,以5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18min,得改性液;
[0050] 按质量比19:1:41,将木质纤维素(货号JBXXW,品牌为鑫源纤维素)、醋酸纤维素(CAS号:9004‑35‑7,品牌为华翔科洁)加入到65℃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15kV,流体供给速度0.3mL/h,环境湿度25%,接收距离15cm,喷丝头内孔径0.15mm,温度35℃。
[0051] 制备例3
[0052] 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53] 按质量比2:1:32,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AS号:284049‑75‑8)、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CAS号:342789‑81‑5)加入质量分数为25wt%的硅酸钠水溶液(硅酸钠模数为2.0,品牌为东岳),在60℃的温度下,以5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18min,得改性液;
[0054] 按质量比20:1:42,将木质纤维素(货号JBXXW,品牌为鑫源纤维素)、醋酸纤维素(CAS号:9004‑35‑7,品牌为华翔科洁)加入到60℃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20kV,流体供给速度0.4mL/h,环境湿度30%,接收距离15cm,喷丝头内孔径0.15mm,温度40℃。
[0055] 对比制备例1
[0056] 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57] 按质量比3:28,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AS号:284049‑75‑8)加入质量分数为18wt%的硅酸钠水溶液(硅酸钠模数为2.0,品牌为东岳),在70℃的温度下,以5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18min,得改性液;
[0058] 按质量比18:1:40,将木质纤维素(货号JBXXW,品牌为鑫源纤维素)、醋酸纤维素(CAS号:9004‑35‑7,品牌为华翔科洁)加入到70℃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10kV,流体供给速度0.2mL/h,环境湿度20%,接收距离15cm,喷丝头内孔径0.15mm,温度30℃。
[0059] 对比制备例2
[0060] 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61] 按质量比3:28,将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CAS号:342789‑81‑5)加入质量分数为18wt%的硅酸钠水溶液(硅酸钠模数为2.0,品牌为东岳),在70℃的温度下,以5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18min,得改性液;
[0062] 按质量比18:1:40,将木质纤维素(货号JBXXW,品牌为鑫源纤维素)、醋酸纤维素(CAS号:9004‑35‑7,品牌为华翔科洁)加入到70℃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10kV,流体供给速度0.2mL/h,环境湿度20%,接收距离15cm,喷丝头内孔径0.15mm,温度30℃。
[0063] 对比制备例3
[0064] 改性复合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65] 按质量比1:2:28,将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AS号:284049‑75‑8)、1‑丁基‑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CAS号:342789‑81‑5)加入质量分数为18wt%的硅酸钠水溶液(硅酸钠模数为2.0,品牌为东岳),在70℃的温度下,以5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18min,得改性液;
[0066] 按质量比19:40,将木质纤维素(货号JBXXW,品牌为鑫源纤维素)加入到70℃的改性液中混合均匀得纺丝溶液,将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获得改性复合纤维,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为:电压10kV,流体供给速度0.2mL/h,环境湿度20%,接收距离15cm,喷丝头内孔径0.15mm,温度30℃。
[0067] 制备例4‑6和对比制备例4提供了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0068] 制备例4
[0069] 改性聚酯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70] 将100重量份的聚酯橡胶(牌号BT‑1063D,品牌为韩国LG)、18重量份的丙烯酸‑2‑羟乙基酯(CAS号:818‑61‑1)、10重量份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粒度80nm,品牌诚诺)、3重量份的羟丙基‑β‑环糊精(CAS号:128446‑35‑5)、1重量份的硬脂酸钠(CAS号:822‑16‑2)和1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80(品牌为盛化学)以12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20min后,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区温度为180、190、200、205、210℃,机头温度为195℃,螺杆转速为180rpm,经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干燥后纺丝料;
[0071] 控制熔融纺丝温度为220℃,卷绕速度为800m/min,一热辊牵伸温度70℃,二热辊牵伸温度85℃,牵伸倍率1.8倍,将纺丝料通过纺丝机熔融纺丝、卷绕、牵伸得到改性聚酯纤维。
[0072] 制备例5
[0073] 改性聚酯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74] 将100重量份的聚酯橡胶(牌号BT‑1063D,品牌为韩国LG)、20重量份的丙烯酸‑2‑羟乙基酯(CAS号:818‑61‑1)、12重量份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粒度80nm,品牌诚诺)、4重量份的羟丙基‑β‑环糊精(CAS号:128446‑35‑5)、2重量份的硬脂酸钠(CAS号:822‑16‑2)和2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80(品牌为云盛化学)以12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20min后,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区温度为180、190、200、205、210℃,机头温度为195℃,螺杆转速为180rpm,经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干燥后纺丝料;
[0075] 控制熔融纺丝温度为240℃,卷绕速度为900m/min,一热辊牵伸温度75℃,二热辊牵伸温度90℃,牵伸倍率2倍,将纺丝料通过纺丝机熔融纺丝、卷绕、牵伸得到改性聚酯纤维。
[0076] 制备例6
[0077] 改性聚酯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78] 将100重量份的聚酯橡胶(牌号BT‑1063D,品牌为韩国LG)、22重量份的丙烯酸‑2‑羟乙基酯(CAS号:818‑61‑1)、15重量份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粒度80nm,品牌诚诺)、5重量份的羟丙基‑β‑环糊精(CAS号:128446‑35‑5)、3重量份的硬脂酸钠(CAS号:822‑16‑2)和3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80(品牌为云盛化学)以12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20min后,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区温度为180、190、200、205、210℃,机头温度为195℃,螺杆转速为180rpm,经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干燥后纺丝料;
[0079] 控制熔融纺丝温度为260℃,卷绕速度为1000m/min,一热辊牵伸温度80℃,二热辊牵伸温度95℃,牵伸倍率2.2倍,将纺丝料通过纺丝机熔融纺丝、卷绕、牵伸得到改性聚酯纤维。
[0080] 对比制备例4
[0081] 改性聚酯纤维由以下方法制得:
[0082] 将100重量份的聚酯橡胶(牌号BT‑1063D,品牌为韩国LG)、18重量份的丙烯酸‑2‑羟乙基酯(CAS号:818‑61‑1)、10重量份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粒度80nm,品牌诚诺)、4重量份的硬脂酸钠(CAS号:822‑16‑2)和1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80(品牌为云盛化学)以1200r/min的转速搅拌混合20min后,控制双螺杆挤出机各区温度为180、190、200、205、210℃,机头温度为195℃,螺杆转速为180rpm,经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干燥后纺丝料;
[0083] 控制熔融纺丝温度为220℃,卷绕速度为800m/min,一热辊牵伸温度70℃,二热辊牵伸温度85℃,牵伸倍率1.8倍,将纺丝料通过纺丝机熔融纺丝、卷绕、牵伸得到改性聚酯纤维。
[0084] 制备例7‑9和对比制备例5‑7提供了改性氨纶的制备方法。
[0085] 制备例7
[0086] 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0087] 按质量比1:1:44,将硅烷偶联剂KH‑602(品牌为云盛化学)、硅烷偶联剂KH‑550(品牌为云盛化学)加入质量分数为68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5℃的温度下水解反应2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0088] 将2重量份的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30nm,型号HN‑SP30F,品牌为杭州恒纳)和5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一次粒径20nm,型号SS‑Z20,品牌为杭州吉康)加入到50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控制超声功率为550W、超声频率为65kHz,超声分散处理30min后,加入4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粒径200目,品牌为德国巴斯夫)、1重量份的槐糖脂( CAS号:148409‑20‑5 )和3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30%的1,3‑丁二醇水溶液于85℃的温度下,以
800r/min的搅拌混合1h得处理液;
[0089] 将40D氨纶丝(品牌为Hyosung)以1.8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00℃的热风下干燥8min,制得改性氨纶。
[0090] 制备例8
[0091] 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0092] 按质量比1:1:46,将硅烷偶联剂KH‑602(品牌为云盛化学)、硅烷偶联剂KH‑550(品牌为云盛化学)加入质量分数为73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70℃的温度下水解反应1.5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0093] 将3重量份的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30nm,型号HN‑SP30F,品牌为杭州恒纳)和4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一次粒径20nm,型号SS‑Z20,品牌为杭州吉康)加入到55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控制超声功率为600W、超声频率为75kHz,超声分散处理25min后,加入5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粒径200目,品牌为德国巴斯夫)、2重量份的槐糖脂( CAS号:148409‑20‑5 )和4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35%的1,3‑丁二醇水溶液于90℃的温度下,以
800r/min的搅拌混合1h得处理液;
[0094] 将40D氨纶丝(品牌为Hyosung)以2.2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10℃的热风下干燥6min,制得改性氨纶。
[0095] 制备例9
[0096] 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0097] 按质量比1:1:48,将硅烷偶联剂KH‑602(品牌为云盛化学)、硅烷偶联剂KH‑550(品牌为云盛化学)加入质量分数为78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75℃的温度下水解反应1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0098] 将5重量份的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30nm,型号HN‑SP30F,品牌为杭州恒纳)和2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一次粒径20nm,型号SS‑Z20,品牌为杭州吉康)加入到60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控制超声功率为650W、超声频率为85kHz,超声分散处理20min后,加入6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粒径200目,品牌为德国巴斯夫)、3重量份的槐糖脂( CAS号:148409‑20‑5 )和5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40%的1,3‑丁二醇水溶液于95℃的温度下,以
800r/min的搅拌混合1h得处理液;
[0099] 将40D氨纶丝(品牌为Hyosung)以2.5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20℃的热风下干燥5min,制得改性氨纶。
[0100] 对比制备例5
[0101] 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0102] 按质量比1:22,将硅烷偶联剂KH‑602(品牌为云盛化学)加入质量分数为68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5℃的温度下水解反应2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0103] 将2重量份的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30nm,型号HN‑SP30F,品牌为杭州恒纳)和5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一次粒径20nm,型号SS‑Z20,品牌为杭州吉康)加入到50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控制超声功率为550W、超声频率为65kHz,超声分散处理30min后,加入4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粒径200目,品牌为德国巴斯夫)、1重量份的槐糖脂( CAS号:148409‑20‑5 )和3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30%的1,3‑丁二醇水溶液于85℃的温度下,以
800r/min的搅拌混合1h得处理液;
[0104] 将40D氨纶丝(品牌为Hyosung)以1.8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00℃的热风下干燥8min,制得改性氨纶。
[0105] 对比制备例6
[0106] 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0107] 按质量比1:22,将硅烷偶联剂KH‑550(品牌为云盛化学)加入质量分数为68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5℃的温度下水解反应2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0108] 将2重量份的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30nm,型号HN‑SP30F,品牌为杭州恒纳)和5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一次粒径20nm,型号SS‑Z20,品牌为杭州吉康)加入到50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控制超声功率为550W、超声频率为65kHz,超声分散处理30min后,加入4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粒径200目,品牌为德国巴斯夫)、1重量份的槐糖脂( CAS号:148409‑20‑5 )和3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30%的1,3‑丁二醇水溶液于85℃的温度下,以
800r/min的搅拌混合1h得处理液;
[0109] 将40D氨纶丝(品牌为Hyosung)以1.8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00℃的热风下干燥8min,制得改性氨纶。
[0110] 对比制备例7
[0111] 改性氨纶由以下方法制得:
[0112] 按质量比1:1:44,将硅烷偶联剂KH‑602(品牌为云盛化学)、硅烷偶联剂KH‑550(品牌为云盛化学)加入质量分数为68wt%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5℃的温度下水解反应2h,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0113] 将2重量份的纳米二氧化硅(平均粒径30nm,型号HN‑SP30F,品牌为杭州恒纳)和5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一次粒径20nm,型号SS‑Z20,品牌为杭州吉康)加入到50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控制超声功率为550W、超声频率为65kHz,超声分散处理30min后,加入4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粉末(粒径200目,品牌为德国巴斯夫)和31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
30%的1,3‑丁二醇水溶液于85℃的温度下,以800r/min的搅拌混合1h得处理液;
[0114] 将40D氨纶丝(品牌为Hyosung)以1.8m/min的速率穿过处理液,然后于100℃的热风下干燥8min,制得改性氨纶。
[0115] 制备例10‑12和对比制备例8‑11提供了染色浆料的制备方法。
[0116] 制备例10
[0117] 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制得:
[0118] 将2重量份的分散红60(CAS号:17418‑58‑5)、0.5重量份的乳化剂OP‑10(品牌为海安森盛)、1重量份的硝酸锌(CAS号:7779‑88‑6)、1重量份的碳酸钠(CAS号:497‑19‑8)加入到10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60%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混合酸调节pH值至4.5,配置获得染色浆料,混合酸包括质量比1:3的甲酸(CAS号:64‑18‑6)和阿魏酸(CAS号:1135‑24‑6)。
[0119] 制备例11
[0120] 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制得:
[0121] 将3重量份的分散蓝72(CAS号:12217‑81‑1)、0.8重量份的乳化剂OP‑10(品牌为海安森盛)、2重量份的硝酸锌(CAS号:7779‑88‑6)、2重量份的碳酸钠(CAS号:497‑19‑8)加入到11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64%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混合酸调节pH值至4.2,配置获得染色浆料,混合酸包括质量比1:4的甲酸(CAS号:64‑18‑6)和阿魏酸(CAS号:1135‑24‑6)。
[0122] 制备例12
[0123] 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制得:
[0124] 将4重量份的分散橙62(CAS号:58051‑95‑9)、1重量份的乳化剂OP‑10(品牌为海安森盛)、3重量份的硝酸锌(CAS号:7779‑88‑6)、3重量份的碳酸钠(CAS号:497‑19‑8)加入到12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68%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混合酸调节pH值至3.8,配置获得染色浆料;混合酸包括质量比1:5的甲酸(CAS号:64‑18‑6)和阿魏酸(CAS号:1135‑24‑6)。
[0125] 对比制备例8
[0126] 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制得:
[0127] 将2重量份的分散红60(CAS号:17418‑58‑5)、0.5重量份的乳化剂OP‑10(品牌为海安森盛)、2重量份的硝酸锌(CAS号:7779‑88‑6)加入到10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60%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混合酸调节pH值至4.5,配置获得染色浆料,混合酸包括质量比1:3的甲酸(CAS号:64‑18‑6)和阿魏酸(CAS号:1135‑24‑6)。
[0128] 对比制备例9
[0129] 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制得:
[0130] 将2重量份的分散红60(CAS号:17418‑58‑5)、0.5重量份的乳化剂OP‑10(品牌为海安森盛)、2重量份的碳酸钠(CAS号:497‑19‑8)加入到10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60%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混合酸调节pH值至4.5,配置获得染色浆料,混合酸包括质量比1:3的甲酸(CAS号:64‑18‑6)和阿魏酸(CAS号:1135‑24‑6)。
[0131] 对比制备例10
[0132] 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制得:
[0133] 将2重量份的分散红60(CAS号:17418‑58‑5)、0.5重量份的乳化剂OP‑10(品牌为海安森盛)、1重量份的硝酸锌(CAS号:7779‑88‑6)、1重量份的碳酸钠(CAS号:497‑19‑8)加入到10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60%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甲酸(CAS号:64‑18‑6)调节pH值至4.5,配置获得染色浆料。
[0134] 对比制备例11
[0135] 染色浆料由以下方法制得:
[0136] 将2重量份的分散红60(CAS号:17418‑58‑5)、0.5重量份的乳化剂OP‑10(品牌为海安森盛)、1重量份的硝酸锌(CAS号:7779‑88‑6)、1重量份的碳酸钠(CAS号:497‑19‑8)加入到100重量份的质量分数为60%的丙二醇水溶液中,加阿魏酸(CAS号:1135‑24‑6)调节pH值至4.5,配置获得染色浆料。
[0137] 实施例1‑5提供了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
[0138] 实施例1
[0139]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40]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41]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42] 实施例2
[0143]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0144] 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2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6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8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2倍,捻向为Z,捻度为460捻/m,包覆率为38%,获得包芯纱;
[0145]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2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9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4,将经纱、纬纱置于34℃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5℃后恒温染色45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8℃,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5min ,55 ℃温水洗15 min,55℃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15min,常温清水洗15min,最后于55℃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46]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47] 实施例3
[0148]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0149] 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将制备例2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5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8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3.2倍,捻向为Z,捻度为480捻/m,包覆率为40%,获得包芯纱;
[0150]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2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40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5,将经纱、纬纱置于38℃制备例11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5℃/min,升温至70℃后恒温染色4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8℃,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5min ,55 ℃温水洗15 min,55℃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15min,常温清水洗15min,最后于55℃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51]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52] 实施例4
[0153]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0154] 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80捻/m,将制备例2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8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4倍,捻向为Z,捻度为480捻/m,包覆率为42%,获得包芯纱;
[0155]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4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41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6,将经纱、纬纱置于40℃制备例12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3℃/min,升温至75℃后恒温染色35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6℃,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5min ,55 ℃温水洗15 min,55℃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15min,常温清水洗15min,最后于55℃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56]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57] 实施例5
[0158]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0159] 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500捻/m,将制备例3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6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9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5倍,捻向为Z,捻度为500捻/m,包覆率为45%,获得包芯纱;
[0160]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5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42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8,将经纱、纬纱置于45℃的制备例12中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3℃/min,升温至80℃后恒温染色3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20min ,60 ℃温水洗10min,60 ℃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10min,常温清水洗20min,最后于6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61]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62] 为验证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综合性能,本申请设置了对比例1‑11。
[0163] 对比例1
[0164]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对比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65]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66]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67] 对比例2
[0168]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对比制备例2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69]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70]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71] 对比例3
[0172]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对比制备例3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73]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74]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75] 对比例4
[0176]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对比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77]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78]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79] 对比例5
[0180]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对比制备例5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81]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82]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83] 对比例6
[0184]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对比制备例6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85]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86]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87] 对比例7
[0188]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对比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89]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90]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91] 对比例8
[0192]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93]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的对比制备例8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94]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95] 对比例9
[0196]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197]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对比制备例9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198]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199] 对比例10
[0200]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201]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对比制备例10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202]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203] 对比例11
[0204] 一种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以下生产步骤:S1、控制捻向为Z,捻度为400捻/m,将制备例1中的改性复合纤维和制备例4中的改性聚酯纤维按混纺比60:40进行混纺获得混纺纱线,以制备例7中的改性氨纶为内芯纱,混纺纱线为外包纱,控制牵引倍数为3倍,捻向为Z,捻度为450捻/m,包覆率为35%,获得包芯纱;
[0205] S2、对包芯纱进行加捻,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700捻/m,获得经纱,控制捻向为S,捻度为380捻/m,获得纬纱,控制浴比为1:12,将经纱、纬纱置于30℃对比制备例11中的染色浆料中,控制升温速率为2℃/min,升温至60℃后恒温染色50min,染色结束后降温至25℃,依次采用常温清水洗10min ,50℃温水洗20 min,50℃含3g/L皂洗剂(型号SR‑130,品牌为杭州顺润)的温水洗20min,常温清水洗10min,最后于50℃的温度下烘干即得染色经纱和染色纬纱;
[0206] S3、采用2/1斜纹组织,将染色后的经纱和纬纱进行织造,获得所需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控制织造工艺参数为:总经根数7980根,上机幅宽57cm,上机经密140根/10cm,上机纬密118根/10cm,筘号51,穿入数2入/筘,成品幅宽70cm,下机经密114根/10cm,下机纬密122根/10cm,经向织缩率7%,纬向织缩率4.8%。
[0207] 性能测试
[0208] 分别测试本申请实施例1‑5和对比例1‑11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综合性能,具体如下:
[0209] 1、断裂强力和耐磨性
[0210] 断裂强力:根据国家标准GB/T 3923.1‑1997《织物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进行检测;
[0211] 耐磨性:根据国家标准GB/T 21196.2‑2007《纺织品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的测定 第2部分:试样破损的测定》进行检测,设置摩擦负荷为1000g,统计摩擦至试样破损时的转速,检测结果见下表1:
[0212] 表1断裂强力和耐磨性检测结果
[0213]
[0214] 由上表1显示数据可知: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断裂强力高、耐磨性好,综合力学性能优异。
[0215] 2、弹性和缩水率
[0216] 弹性回复率:根据标准ASTM D3107‑07(2011)《弹力纱机织物拉伸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0217] 根据标准AATCC 135‑2014《织物经家庭洗涤后的尺寸变化》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下表2:
[0218] 表2弹性和缩水率检测结果
[0219]
[0220] 由上表2显示数据可知: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弹性回复率高,弹性好,缩水率小,尺寸稳定性好。
[0221] 3、上染率和色牢度检测
[0222] 上染率:根据国家标准GB/T9337‑2009《分散染料高温染色上色率的测定》进行检测;
[0223] 耐人造光色牢度:GB/T 8427‑2019《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进行检测;
[0224] 耐汗渍色牢度:根据国家标准GB/T 3922‑201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进行检测;
[0225] 耐水色牢度:根据国家标准GB/T 5713‑2013《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耐水色牢度》进行检测;
[0226] 耐摩擦色牢度:根据国家标准GB/T 3920‑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进行检测;
[0227] 耐皂洗色牢度:根据国家标准GB/T 3921‑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皂洗色牢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下表3:
[0228] 表3上染率和色牢度检测结果
[0229]
[0230] 由上表3显示数据可知: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上染率均高于93%,且色牢度均不低于4‑5级,上色和固色效果俱佳。
[0231] 4、吸湿透气性能检测
[0232] 吸湿性:根据国家标准GB/T 12704.1‑2009《纺织品 织物透湿性试验方法 第1部分:吸湿法》进行检测;
[0233] 透气性:根据国家标准GB/T 5453‑1997《纺织品 织物透气性的测定》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下表4:
[0234] 表4吸湿率和透气率检测结果
[0235]
[0236] 由上表4显示数据可知: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吸湿透气性能优异。
[0237] 5、抗菌性能
[0238] 抑菌率:根据国家标准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进行水洗前和100次水洗后抗菌性能检测,水洗方法参考GB/T 8629‑2001《纺织品试验时采用的家庭洗涤及干燥程序》规定,选用B型搅拌型洗衣机和洗涤程序8B,检测结果见下表5:
[0239] 表5抑菌率检测结果
[0240]
[0241] 由上表5显示数据可知: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经过100次水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仍能达到97%以上,高于国家标准对抗菌性能的评价指标,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
[0242] 由上表1‑5显示数据可知: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生产的高色牢度耐磨四面弹面料的综合性能远远优于对比文件1‑11。
[0243]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