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利分类库 / 纱线;纱线或绳索的机械整理;整经或络经 /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及颜色渐变面料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及颜色渐变面料

专利类型 发明公开 法律事件 实质审查;
专利有效性 实质审查 当前状态 实质审查
申请号 CN202510026126.4 申请日 2025-01-08
公开(公告)号 CN119877165A 公开(公告)日 2025-04-25
申请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人类型 学校
发明人 刘佳明; 张美熔; 朱锾臻; 陈嘉炜; 车汇行; 谢一乐; 屠程波; 吴佳林; 陶培培; 谈昊; 第一发明人 刘佳明
权利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权利人类型 学校
当前权利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权利人类型 学校
省份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广东省 城市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广东省佛山市
具体地址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澜石二路20号 邮编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528041
主IPC国际分类 D02G3/34 所有IPC国际分类 D02G3/34D02G3/38D04B1/12
专利引用数量 0 专利被引用数量 0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10 专利文献类型 A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专利代理人 陈耀煌;
摘要 本 发明 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 颜色 渐变包缠 纱线 及颜色渐变面料。本发明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包括三段以上不同缠绕 密度 的缠绕纱段,缠绕密度为第二纱线的缠绕密度。本发明提供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纱线结构稳定,其颜色渐变循环的长度是可控的,可拥有不同长度的渐变色效果,还可以根据颜色渐变效果的需要,通过多段(三段以上)缠绕纱段的缠绕密度不同变化,让包覆效果不同,从而实现不同色彩的渐变效果,且渐变效果协调,色彩 风 格多变。
权利要求

1.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所述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所述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包括三段以上不同缠绕密度的缠绕纱段,所述缠绕密度为第二纱线的缠绕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包括缠绕纱段A、缠绕纱段B和缠绕纱段C;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或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所述缠绕纱段C的后面还连接有缠绕纱段D;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或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与所述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相同或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缠绕纱段之间设有过渡缠绕纱段,所述过渡缠绕纱段的缠绕密度位于相邻的所述缠绕纱段的缠绕密度之间,所述过渡缠绕纱段的长度为10‑10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包括6‑14段具有不同缠绕密度的缠绕纱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的线密度和第一纱线的线密度之比为(0.1‑0.8):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的长度和第一纱线的长度之比为(1.05‑2.5):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密度为200‑3000圈/m。
10.一种颜色渐变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

说明书全文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及颜色渐变面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及颜色渐变面料。

背景技术

[0002] 渐变纱一般是由2种及以上不同色泽的纤维混纺而成,制备的纱线色泽变化多样,广受市场欢迎。
[0003] 现有的渐变纱大多利用环锭纺纱机进行生产,通过在细纱机上喂入颜色、细度、喂入间距等差异的多个粗纱,通过领板一次升降过程中纺纱张变化调控制备渐变纱。由于是在一次钢领板升降过程中实现一个颜色循环的,在环锭细纱机稳定生产后,钢领板的一个循环高度(时间)都是一样的,导致一个颜色循环单元的长度是不可设计变化的,因此不能够制备具有不同长度的颜色循环单元;且多组粗纱都是通过前罗拉同时输出,单位时间内输出的长度是一致的,无论是哪组粗纱在外缠绕,因为长度一致,这种缠绕包覆的效果较弱,纱线结构不稳定。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及颜色渐变面料,该颜色渐变包缠纱线的渐变色长度可控,渐变效果协调,格多变。
[0005]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所述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所述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包括三段以上不同缠绕密度的缠绕纱段,所述缠绕密度为第二纱线的缠绕密度。
[0006]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缠绕密度是指,第二纱线在所述颜色渐变包缠纱线中单位长度上的缠绕圈数。当缠绕密度较大时,因为第二纱线对第一纱线的包覆率高,所以渐变包缠纱线更多体现出第二纱线的颜色,而当缠绕密度较小时,第二纱线对第一纱线的包覆效果减弱,第一纱线的颜色开始更多的在颜色渐变包缠纱线中体现。因为颜色渐变包缠纱线上有至少三段不同缠绕密度,就会至少出现三段颜色深浅不一的纱段,从而达到渐变效果。
[000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包括缠绕纱段A、缠绕纱段B和缠绕纱段C;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或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
[000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所述缠绕纱段C的后面还连接有缠绕纱段D;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或所述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
[0009] 具体地,三段所述缠绕纱段组成一组颜色渐变循环的方式,在完成缠绕纱段A到B到C一次完整过程后,会开始下一个循环(例如ABCABC…这样循环下去),就会存在由C到A的缠绕密度陡升或陡降的问题,这种缠绕密度陡升或陡降容易使得整个渐变过度不匀,渐变风格不逼真;另外本发明采用的常规细纱机是通过空心锭的转速和输出罗拉之间的速度比来实现不同缠绕密度的,其中空心锭的罗拉速度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不变的,这种缠绕密度的陡升或陡降,会造成输出罗拉速度以及前罗拉速度的骤然变化,会造成较大的生产负担,对设备的使用寿命、成纱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增加一段缠绕纱段D会形成一个更有效过度,使得渐变更加柔和,并且能够减少机器损伤。
[001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与所述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相同或不相同。
[001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缠绕纱段之间设有过渡缠绕纱段,所述过渡缠绕纱段的缠绕密度位于相邻的所述缠绕纱段的缠绕密度之间,所述过渡缠绕纱段的长度为10‑100cm。
[0012] 具体地,两段相邻的缠绕纱段之间因为缠绕密度的不同,颜色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较大的差异容易造成渐变过度而出现断痕,颜色渐变容易不协调,因此在相邻的两段缠绕纱段之间设有过渡缠绕纱段可使颜色渐变更加协调。
[001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缠绕纱段是可以设计在每两段相邻的缠绕纱段之间,也可以是仅仅只在其中几段相邻的缠绕纱段之间设计(个别相邻的缠绕纱段之间不设计),可以根据需求的渐变效果进行设计。
[001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纱线的线密度和第一纱线的线密度之比为(0.1‑0.8):1。
[0015] 具体地,当第二纱线比第一纱线细的时候,在较低的缠绕密度下,第一纱线占比高,会主要显现第一纱线的颜色;而通过增加缠绕密度,即使是第二纱线较细,依然能够很好的包裹住第一纱线,从而体现第二纱线的颜色。
[0016] 当第二纱线的线密度低于0.1倍的第一纱线时,因为第二纱线过细,会造成在缠绕过程中,第二纱线出现断裂,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为了实现更高的包缠效果,需要采用极大的缠绕密度,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并且因为缠绕过密,第二纱线歪斜严重,造成织物歪斜。
[0017] 当第二纱线的线密度高于0.8倍的第一纱线时,即使采用极低的缠绕密度,因为第二纱线占比较高,会对第一纱线的颜色进行覆盖,造成渐变范围较小。
[001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纱线的长度和第一纱线的长度之比为(1.05‑2.5):1。
[0019] 具体地,第二纱线和第一纱线之间的长度比是受到纱线粗细以及缠绕密度的双重影响。纱线越粗、缠绕密度越大,第二纱线和第一纱线之间的长度比越大;当第二纱线和第一纱线之间的长度比小于1.05,纱线过细并且缠绕密度小,第二纱线和第一纱线之间的抱合较弱,纱线的结构不稳定。
[0020] 当第二纱线和第一纱线之间的长度比大于2.5,此时纱线较粗,且缠绕密度大。越粗的纱线的刚度越大,缠绕密度越大,纱线的刚度也越大,会严重影响到纱线的手感。
[002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缠绕密度为200‑3000圈/m。
[0022] 具体地,当缠绕密度低于200圈/m的时候,因为缠绕密度太小,会使得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之间抱合不紧密,导致第二纱线的位置不稳定,在编织过程中极易发生移位,从而影响渐变效果;并且当缠绕密度小于200圈/m,此时第一纱线的显色效果受到缠绕密度的影响极小,基本上对拓展渐变范围不产生影响。
[0023] 当缠绕密度大于3000圈/m,首先过大的缠绕密度会使得第二纱线和颜色渐变包缠纱线的轴线之间产生较大夹,第二纱线倾斜严重,会使得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做成的织物出现歪斜;另外较大的缠绕密度会使得纱线的手感变硬,影响到纱线的服装使用效果;还有较大的缠绕密度,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纱线的生产成本。
[002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段缠绕纱段的长度都是可以任意设计的,缠绕纱段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缠绕纱段的长度相等,会使得渐变效果更加平衡均匀,缠绕纱段的长度不相等,会使得渐变风格会更加多变。
[002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所述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包括N个缠绕纱段,以N/2+1为分界界线,前半段的缠绕密度递增或者递减,后半段缠绕密度递减或递增。
[002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在一组颜色渐变循环中,所述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包括6‑14段具有不同缠绕密度的缠绕纱段。当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拥有6‑14个缠绕纱段时,其具有更优的渐变效果。当小于6个缠绕纱段,渐变跨度较大,渐变过渡不明显;当多于14个缠绕纱段,缠绕纱段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相邻的缠绕纱段之间变化不显著。
[002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缠绕密度可以按照直线变化和/或抛物线变化等方式进行连续性变化,这类渐变过度会更加柔和。
[0028] 具体地,直线变化的公式为Y1=a1X1+b1;其中,b1表示初始缠绕密度,X1表示生产纱线的长度,Y1表示在X1长度下的缠绕密度。具体操作时,在设备上首先设置b1的值(如500圈/m),然后设置长度X1(如10m),以及对应长度下的缠绕密度Y1(800圈/m),根据以上三个数据可以得到a1:[(800‑500)/10=30],设备就会按照此线条,得到不同位置上的缠绕密度,制备出缠绕密度按照直线变化的渐变纱线。
[0029] 抛物线变化的公式为Y2=b2‑a2X22;其中,b2表示初始缠绕密度,X2表示生产纱线的长度,Y2表示在X2长度下的缠绕密度。与上述直线变化的操作同理,通过设置好的b2、X2和Y2值,根据公式计算得到a2值。
[003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颜色渐变包缠纱线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
[0031] 以花式捻线机为例,将第一纱线穿过空心锭,第二纱线由空心锭外的纱筒退绕由空心锭顶端喂入穿过空心锭,空心锭旋转,第二纱线缠绕在第一纱线外,形成整体由输出罗拉输出;空心锭旋转速度固定,改变输出罗拉的速度,从而改变第二纱线的缠绕密度。
[0032] 例如空心锭转速为1000r/min,第一阶段,输出速度为10m/min,此时1min的时间,1000圈的第二纱线缠绕在10m纱线上,缠绕密度为100圈/m;第二阶段输出速度为5m/min,那么1min的时间,1000圈的第二纱线缠绕在5m纱线上,缠绕密度为200圈/m。
[0033]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颜色渐变面料,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
[0034]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以下:
[0035] 1)本发明提供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其颜色渐变循环的长度是可控的,可拥有不同长度的渐变色效果,还可以根据颜色渐变效果的需要,通过多段(三段以上)缠绕纱段的缠绕密度不同变化,让包覆效果不同,从而实现不同色彩的渐变效果,且渐变效果协调,色彩风格多变。
[0036] 2)本发明提供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第二纱线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在单位长度上,外层的包缠纱线(第二纱线)可以比内层芯纱(第一纱线)具有更长的长度,从而实现更好的包覆,纱线结构稳定。
[0037] 3)本发明提供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能够直接用于制备渐变色面料。附图说明
[003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得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的实物图;
[0039] 图2为基于实施例6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制得的颜色渐变面料的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现列举以下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不构成限制作用。
[0041] 本发明所用的纱线或装置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常规商业途径得到,或者可以通过现有已知方法得到。
[0042] 实施例1
[0043]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采用90tex、白色的第一纱线和15tex、红色的第二纱线,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该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
[0044] 在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具有三段缠绕纱段(分别为A、B、C),其中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为300圈/m,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为1000圈/m,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为1500圈/m,缠绕纱段A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B的长度为8m,缠绕纱段C的长度为10m。
[0045] 实施例2
[0046]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采用90tex、白色的第一纱线和15tex、红色的第二纱线,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该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
[0047] 参考图1所示,在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具有四段缠绕纱段(分别为图1中的A、B、C、D),其中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为300圈/m,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为1000圈/m,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为1500圈/m,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为750圈/m,缠绕纱段A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B的长度为8m,缠绕纱段C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D的长度为15m。
[0048] 实施例3
[0049]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采用90tex、白色的第一纱线和15tex、红色的第二纱线,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该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
[0050] 在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具有四段缠绕纱段(分别为A、B、C、D),其中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为300圈/m,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为1000圈/m,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为1500圈/m,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为750圈/m,缠绕纱段A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B的长度为8m,缠绕纱段C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D的长度为15m;
[0051] 缠绕纱段A和缠绕纱段B之间具有过渡缠绕纱段E1,E1的缠绕密度为500圈/m,长度为30cm;缠绕纱段B和缠绕纱段C之间具有过渡缠绕纱段E2,E2的缠绕密度为1300圈/m,长度为40cm;上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的缠绕纱段D和下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的缠绕纱段A之间具有过渡缠绕纱段E3,E3的缠绕密度为500圈/m,长度为20cm。
[0052] 实施例4
[0053]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采用90tex、白色的第一纱线和15tex、红色的第二纱线,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该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
[0054] 在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具有八段缠绕纱段(分别为A、B、C、D、E、F、G、H),其中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为300圈/m,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为600圈/m,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为1000圈/m,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为1300圈/m,缠绕纱段E的缠绕密度为1500圈/m,缠绕纱段F的缠绕密度为1350圈/m,缠绕纱段G的缠绕密度为1050圈/m,缠绕纱段H的缠绕密度为700圈/m,缠绕纱段A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B的长度为8m,缠绕纱段C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D的长度为15m,缠绕纱段E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F的长度为8m,缠绕纱段G的长度为10m,缠绕纱段H的长度为15m。
[0055] 实施例5
[0056]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采用90tex、白色的第一纱线和15tex、红色的第二纱线,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该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
[0057] 在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纱段的初始缠绕密度为300圈/m,纱段的终点缠绕密度为1500圈/m,初始纱段到终点纱段的长度为30m,缠绕密度按照Y1=40X1+300(Y1=a1X1+b1)的直线变化,纱段的缠绕密度在30m的长度上由300圈/m变化到1500圈/m;然后第二阶段,纱段的初始缠绕密度为1500圈/m,纱段的终点缠绕密度为300
2 2
圈/m,初始纱段到终点纱段的长度为20m,缠绕密度按照Y2=1500‑3X2 (Y2=b2‑a2X2)的抛物线变化。
[0058] 实施例6
[0059] 一种颜色渐变包缠纱线,采用90tex、白色的第一纱线和15tex、红色的第二纱线,第二纱线采用螺旋形的方式缠绕在第一纱线的外层,该颜色渐变包缠纱线沿轴向按颜色渐变循环;
[0060] 在一个颜色渐变循环中,依次具有十段缠绕纱段(分别为A、B、C、D、E、F、G、H、I、J),其中缠绕纱段A的缠绕密度为250圈/m,缠绕纱段B的缠绕密度为500圈/m,缠绕纱段C的缠绕密度为800圈/m,缠绕纱段D的缠绕密度为1200圈/m,缠绕纱段E的缠绕密度为2000圈/m,缠绕纱段F的缠绕密度为3000圈/m,缠绕纱段G的缠绕密度为2000圈/m,缠绕纱段H的缠绕密度为1200圈/m,缠绕纱段I的缠绕密度为800圈/m,缠绕纱段J的缠绕密度为500圈/m,各个缠绕纱段的长度均为10m。
[0061] 将实施例6制得的颜色渐变包缠纱线制备得到一种颜色渐变面料,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面料的颜色渐变协调、均匀。
[0062]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