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壳体及电子设备

申请号 CN202211329379.1 申请日 2022-10-27 公开(公告)号 CN117995057A 公开(公告)日 2024-05-07
申请人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明人 胡江华;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支撑 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支撑杆,每一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折部及第二导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导折部与所述第二导折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每一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抵顶部及第二抵顶部,当多个所述支撑杆呈展平状态时,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第二抵顶部的配合相互抵顶;当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相对于彼此转动时,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的第一导折部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相对于彼此转动,且所述第一抵顶部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相互抵顶。本发明还提供设有所述支撑装置的壳体及设有壳体的 电子 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支撑杆,每一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折部及第二导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导折部与所述第二导折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每一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抵顶部及第二抵顶部,当多个所述支撑杆呈展平状态时,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第二抵顶部的配合相互抵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杆体,所述第一导折部和所述第二抵顶部设于所述杆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折部和所述第一抵顶部设于所述杆体相对的另一侧,每一所述杆体上的所述第一导折部和所述第二导折部沿第一方向排列,每一所述杆体上的所述第一抵顶部和所述第二抵顶部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导折部和所述第二抵顶部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导折部和所述第一抵顶部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折部包括凸设于所述杆体一侧的导折钩,所述第二导折部包括设有导折孔的导折,所述导折钩相较于所述导折块靠近所述杆体的正面,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导折钩可转动地连接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导折孔,使得所述导折钩与所述导折块相对于彼此转动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折块设于所述杆体的背面,所述导折孔沿第三方向穿通所述导折块和所述杆体,所述杆体的正面背离所述第一导折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收容口,所述第一收容口连通所述导折孔;所述导折钩包括从所述杆体的正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及自所述第一延伸段远离所述杆体的一端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导折钩的第一延伸段及第二延伸段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收容口及所述导折孔,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多个所述支撑杆呈展平状态时,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延伸段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导折块在第三方向上相互抵顶,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二延伸段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导折块在第二方向上相互抵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折部包括抵顶条,所述抵顶条包括面朝所述第一收容口的第一止挡面及面朝所述导折孔的第二止挡面,所述第一延伸段包括第一抵顶面,所述第二延伸段包括第二抵顶面;当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呈展平状态时,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抵顶面与另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止挡面在第三方向相互抵顶,且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抵顶面与另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止挡面在第一方向相互抵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顶部包括凸设于所述杆体一侧的第二抵顶块,所述第一抵顶部包括凸设于所述杆体另一侧的第一抵顶块,所述第一抵顶块相较于所述第二抵顶块靠近所述杆体的正面,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抵顶块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抵顶块相互抵顶,且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抵顶块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抵顶块相对于彼此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顶块位于所述杆体的正面,所述第二抵顶块位于所述杆体的背面,所述杆体的正面对应所述第二抵顶块设有第二收容口,所述第二收容口穿通所述杆体背离所述第一抵顶块的侧面,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抵顶块可转动地容置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收容口,且所述第一抵顶块转动地抵顶所述第二抵顶块;当多个所述支撑杆呈展平状态时,其中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一抵顶块与相邻的另一所述支撑杆的第二抵顶块在第三方向上相互抵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顶块的背面和/或所述第二抵顶块的正面设为弧面,所述第一抵顶块的背面可转动地抵顶于所述第二抵顶块的正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导折部、所述第二导折部、所述第一抵顶部及所述第二抵顶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折部及两个所述第二抵顶部位于所述杆体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导折部及两个所述第一抵顶部位于所述杆体的相对另一侧,所述杆体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抵顶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导折部之间,所述杆体的另一侧的两个第一抵顶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导折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杆体的背面的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杆体一端的支撑部、以及滚动件,所述滚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沿所述杆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柱,所述滚动件为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柱的滚筒。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正面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挡部,两个所述挡部之间的空间用于收容柔性屏。
14.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滑动地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可滑动地绕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支撑装置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滑动时,所述支撑装置围绕所述第二壳体滑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导槽,所述导槽包括间隔的直导槽及连通于两个所述直导槽之间的弯弧槽,所述直导槽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弯弧槽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支撑装置沿所述导槽滑动地绕设于所述第二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滑轨与滑块的配合滑动地连接,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滑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所述滑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另一者。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齿条与驱动齿轮的配合滑动地连接,所述齿条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驱动齿轮转动地啮合于所述齿条,所述齿条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所述驱动齿轮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另一者。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滑动框体及连接于所述滑动框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滑动框体之间围成通槽,所述支撑装置绕设于所述滑动框体,所述支撑装置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通槽。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18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及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定位区和滑卷区,所述定位区固定于所述壳体中的第一壳体,所述滑卷区贴合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支撑装置的正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的滑卷区与所述支撑装置之间通过粘胶层连接,所述支撑装置的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位于所述粘胶层。

说明书全文

支撑装置、壳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支撑柔性屏的支撑装置、设有所述支撑装置的壳体、以及设有所述壳体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柔性屏的发展和运用,现有技术中已经出现了滑卷屏手机,所述滑卷屏手机一般采用支撑杆来支撑柔性屏,且柔性屏连接于支撑杆形成一整体,通过支撑杆和柔性屏一并滑卷的方式来改变手机屏幕的尺寸。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柔性屏在滑卷的过程容易脱离与支撑杆的连接而拱起而损坏所述柔性屏。

发明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能实现柔性屏在展开或卷曲的过程中不脱离所述支撑装置而拱起。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设有上述支撑装置的壳体,以及一种设有上述壳体的电子设备。
[000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支撑杆,每一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折部及第二导折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导折部与所述第二导折部的配合转动地连接,每一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抵顶部及第二抵顶部,当多个所述支撑杆呈展平状态时,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第二抵顶部的配合相互抵顶。
[0005]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支撑装置、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滑动地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可滑动地绕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支撑装置的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滑动时,所述支撑装置围绕所述第二壳体滑卷。
[0006]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及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定位区和滑卷区,所述定位区固定于所述壳体中的第一壳体,所述滑卷区贴合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支撑装置的正面
[0007] 本发明电子设备的支撑装置中,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的第一导折部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可相互转动地连接,且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的第一抵顶部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可相互转动地抵顶,以防止支撑杆乱转动,使得支撑装置的多个支撑杆成为一个整体,使得支撑杆与柔性屏不易分层,能避免柔性屏的滑卷区在滑卷或展开过程中拱起,以防止柔性屏损坏。附图说明
[0008]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0009] 图1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另一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1] 图3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2] 图4是图3中的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0013] 图5是图4中的电子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 图6是图4中的壳体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5] 图7是图5中的壳体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6] 图8是图4中的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0017] 图9是图5中的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0018] 图10是图8中的支撑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0019] 图11是图9中的支撑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0020] 图12是图10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1] 图13是图11中的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2] 图14是图12中的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0023] 图15是图13中的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0024] 图16是图14中的其中一支撑杆的放大图;
[0025] 图17是图15中的其中一支撑杆的放大图;
[0026] 图18是图10中的支撑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0027] 图19是图18中的支撑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8] 图20是图18中的支撑装置的剖视图;
[0029] 图21是图18中的XXI部分的放大图;
[0030] 图22是图19中的XXII部分的放大图;
[0031] 图23是图10中的支撑装置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0032] 图24是图23中的支撑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33] 图25是图23中的支撑装置的剖视图;
[0034] 图26是图23中的XXVI部分的放大图;
[0035] 图27是图24中的XXVII部分的放大图;
[0036] 图28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0037] 图29是图28中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0038] 图30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0039] 图31是图30中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0040] 图3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处于收缩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3是图32中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42] 图34是图32中的电子设备的其中一立体剖视图;
[0043] 图35是图34中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0044] 图36是图34中的XXXVI部分的放大图;
[0045] 图37是图32中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立体剖视图;
[0046] 图38是图37中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0047] 图39是图37中的XXXIX部分的放大图。
[0048] 主要标号说明:
[0049] 100、电子设备;20、壳体;22、支撑装置;220、支撑杆;221、第一导折部;2212、第一延伸段;2213、第一抵顶面;2214、第二延伸段;2215、第二抵顶面;222、杆体;2221、正面;2223、背面;2225、侧面;2226、端面;223、第二导折部;2231、导折;2232、第一收容口;
2235、抵顶条;2235a、第一止挡面;2235b、第二止挡面;224、第一抵顶部;2240、第一抵顶块;
226、第二抵顶部;2260、第二抵顶块;2262、第二收容口;227、支撑部;228、滚动件;229、挡部;24、第一壳体;240、定框体;2401、定位槽;241、顶壁;2412、导滑槽;2414、第一定位槽;
2415、第二定位槽;2416、固定部;242、第一端壁;243、第一侧壁;244、第一收容空间;245、第一盖壳;2451、第一盖板;2453、卡接槽;2455、导滑凸条;2456、导滑槽;2457、容胶槽;26、第二壳体;260、滑动框体;2600、导槽;2601、直导槽;2603、弯弧槽;2604、底壁;2605、第二端壁;2606、第二侧壁;2607、第二收容空间;2608、定位部;2609、定位槽;2611、避位空间;
2612、收容区;2613、定位孔;2614、遮挡块;2615、固定孔;263、端盖;2631、覆盖板;2633、连接板;2634、收容空间;2636、定位孔;2637、卡接柱;265、第二盖壳;2652、避位通槽;2654、导滑片;2656、定位块;267、电池盖;271、滑轨;273、滑块;281、齿条;283、驱动齿轮;50、柔性屏;52、定位区;521、定位条;54、滑卷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052] 本发明中出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3] 请一并参阅图1‑图9,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可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车载摄像头、相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便携多媒体播放器、移动医疗装置,本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0及柔性屏50,壳体20包括支撑装置22、第一壳体24及第二壳体26,第一壳体
24与第二壳体26相互滑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能相互收缩或相互展开。支撑装置22可滑动地绕设于第二壳体26,支撑装置22的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24;柔性屏50包括定位区52及位于定位区52一侧的滑卷区54,定位区52固定于第一壳体24的正面,滑卷区54贴合于支撑装置22背离第二壳体26的表面,即滑卷区54贴合于壳体20的支撑装置22的正面。定位区52远离滑卷区54的一侧设有定位条521。当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相对滑动时,支撑装置22围绕第二壳体26滑卷,滑卷区54随支撑装置22绕第二壳体26滑卷。
具体地,当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沿第一方向伸展时,即第二壳体26沿X轴方向相对于第一壳体24移动而远离第一壳体24,第二壳体26带动支撑装置22相对于第二壳体26滑动而展开,滑卷区54随支撑装置22同步展开,使得柔性屏50的显示区域增大;当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收缩时,即第二壳体26沿X轴方向相对于第一壳体24移动而靠近第一壳体24,第二壳体26带动支撑装置22相对于第二壳体26滑动而卷曲,滑卷区54随支撑装置22同步卷曲,使得壳体20的体积缩小。当滑卷区54展开后能增大柔性屏50的显示面,方便用户使用;当滑卷区54卷曲后能使电子设备100的体积缩小而方便携带。
[0054] 本发明中,所述正面指与柔性屏50的出光面朝向相同的面,背面指与柔性屏50的出光面朝向相反的面;所述第一方向为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滑动方向,即所述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方向为平行于支撑装置22的折叠轴线方向,即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第三方向为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也就是第三方向为Z轴方向。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设于壳体20内的主板及电源等电子器件,该主板电连接于柔性屏50及电源,该电源用于给柔性屏50及主板供电。
[0055] 如图10‑图17所示,支撑装置22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支撑杆220,每一支撑杆22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折部221及第二导折部223,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之间通过第一导折部221与第二导折部223的配合转动地连接,每一支撑杆220相对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抵顶部224及第二抵顶部226,当多个支撑杆220呈展平状态时,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之间通过第一抵顶部224与第二抵顶部226的配合相互抵顶。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杆22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折部221及第二导折部223,且每一支撑杆220相对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抵顶部224及第二抵顶部226;当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相对于彼此转动时,第一导折部221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相对于彼此转动,且第一抵顶部224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相互抵顶。具体地,支撑杆22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导折部221及至少一第二抵顶部226,支撑杆220的相对另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二导折部223及至少一第一抵顶部224,支撑杆220的第一导折部221与第二导折部223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正对,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部224与第二抵顶部226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正对。本实施例中,支撑杆220的其中一侧设有两个第一导折部221和两个第二抵顶部226,支撑杆220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两个第二导折部223和两个第一抵顶部224,两个第一导折部221分别与两个第二导折部223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正对,两个第一抵顶部224分别与两个第二抵顶部226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正对;
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两个第一导折部22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可转动地连接,且两个第一抵顶部224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可转动的抵顶。
[0056]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杆220的其中一侧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导折部221和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二抵顶部226,支撑杆220相对的另一侧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二导折部223和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抵顶部224,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导折部221分别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二导折部223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一一对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抵顶部224分别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二抵顶部226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一一对应;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导折部22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可转动地连接,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抵顶部224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可转动的抵顶。
[0057] 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支撑装置22滑动地绕设于第二壳体26,柔性屏50的滑卷区54贴合于支撑装置22背离第二壳体26的表面;在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滑动的过程中,滑卷区54随支撑装置22绕第二壳体26滑卷;由于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第一导折部
221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可相互转动地连接,且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部
224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可相互转动地抵顶,以防止支撑杆220乱转动,使得支撑装置22的多个支撑杆220成为一个整体,使得支撑杆220与柔性屏50不易分层,使支撑杆220对柔性屏50具有拉,能避免柔性屏50的滑卷区54在滑卷或展开过程中拱起,以防止柔性屏50损坏。
[0058] 如图2‑图9所示,第一壳体24包括定框体240及连接于定框体240正面的第一盖壳245,定框体240包括顶壁241、设于顶壁241的相对两端的第一端壁242,以及连接于两个第一端壁242同端的第一侧壁243;顶壁241、两个第一端壁242及第一侧壁243围成第一收容空间244;第一收容空间244用于收纳第二壳体26、主板及电源等元件。定框体240的正面设有定位槽2401,第一盖壳245定位于定位槽2401。定框体240与第一盖壳245之间通过卡接柱与卡接孔的配合固定连接,所述卡接柱设于定框体240和第一盖壳245中的一者,所述卡接孔设于定框体240和第一盖壳245中的另一者。顶壁241的背面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导滑槽2412,导滑槽2412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导滑槽2412的一端延伸至靠近第一侧壁243,导滑槽2412的相对另一端穿通顶壁241背离第一侧壁243的侧面。顶壁241的背面设有第一定位槽2414及第二定位槽2415,第一定位槽2414及第二定位槽2415分别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具体地,顶壁241的背面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2414,第二定位槽2415位于两个第一定位槽2414之间。顶壁241背离第一侧壁243的侧面设有固定部2416。
[0059] 第一盖壳245包括第一盖板2451,第一盖板2451的正面远离第二壳体26的一侧设有卡接槽2453,第一盖板2451的正面靠近第二壳体26的一侧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导滑凸条2455,每一导滑凸条2455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多个导滑凸条2455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排列,每相邻的两个导滑凸条2455形成导滑槽2456,导滑槽2456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导滑槽2456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排列。第一盖板2451的正面设有若干容胶槽2457。
[0060] 第二壳体26设有导槽2600,导槽2600包括平行间隔的直导槽2601及连通于两个直导槽2601之间的弯弧槽2603,直导槽2601沿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的滑动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弯弧槽2603位于远离第一壳体24的一端,支撑装置22沿导槽2600滑动地绕设于第二壳体26。当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滑动时,支撑装置22沿导槽2600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6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导槽2600,支撑装置22相对两端分别滑动地容置于两个导槽2600。当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滑动时,支撑装置22相对两端分别沿两个导槽2600同步移动,以实现支撑装置22的展平或卷曲。第二壳体26包括滑动框体260、连接于滑动框体260远离第一壳体24一侧的端盖263,以及连接于滑动框体260正面的第二盖壳265;导槽2600设于滑动框体260的相对两端。
[0061] 如图8及图9所示,滑动框体260包括底壁2604、设于底壁2604相对两端的第二端壁2605,以及设于底壁2604远离第一壳体24一侧的第二侧壁2606;底壁2604、第二侧壁2606和两个第二端壁2605围成第二收容空间2607。第二收容空间2607用于收容第一壳体24的顶壁
241及连接于顶壁241上的主板及电源等电子器件。底壁2604的正面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定位部2608。第二侧壁2606背离第二收容空间2607的侧面设为圆弧面,以便于支撑装置22可滑动地绕设于第二侧壁2606。第二侧壁2606的正面设有多个定位槽2609,多个定位槽2609沿第二侧壁2606的长度方向排列。滑动框体260于底壁2604背离第二收容空间2607的一侧设有避位空间2611,支撑装置22及滑卷区54可滑动地容置于避位空间2611。每一第二端壁
2605与第二侧壁2606之间设有收容区2612,第二壳体26还包括两个遮挡块2614,两个遮挡块2614分别定位于第二壳体26的两个收容区2612内,遮挡块2614背离第二端壁2605的端面设置为圆弧面,当遮挡块2614定位于收容区2612内时,遮挡块2614的圆弧面与第二侧壁
2606的圆弧面共轴;本实施例中,导槽2600的两个直导槽2601设于第二端壁2605面朝第二收容空间2607的侧面相对的两侧,导槽2600的弯弧槽2603设于遮挡块2614面朝第二收容空间2607的侧面;当遮挡块2614定位于收容区2612内时,弯弧槽260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直导槽2601连通。每一第二端壁2605靠近第二侧壁2606的一端设有定位孔2613。遮挡块2614背离第二侧壁2606的侧面设有固定孔2615。
[0062] 第二壳体26还包括电池盖267,电池盖267连接于滑动框体260的背面,电池盖267覆盖滑动框体260的避位空间2611以防止支撑装置22及滑卷区54外露。
[0063] 端盖263与滑动框体260之间围成通槽,支撑装置22绕设于滑动框体260,支撑装置22滑动地穿设于该通槽。具体地,端盖263包括覆盖板2631及设置于覆盖板2631相对两端的连接板2633,覆盖板2631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覆盖板2631和两个连接板2633围成收容空间
2634,收容空间2634用于收容第二壳体26背离第一壳体24的一侧及绕设于第二侧壁2606的支撑装置22和柔性屏50。两个连接板2633中部分别开设定位孔2636。端盖263的两个连接板
2633分别与滑动框体260的两个第二端壁2605连接,每一连接板2633与对应的第二端壁
2605之间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卡接,螺接或胶接等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633与对应的第二端壁2605之间通过卡接柱与卡接孔的配合固定连接,所述卡接柱可以设于连接板
2633和第二端壁2605中的一者,所述卡接孔可以设于连接板2633和第二端壁2605中的另一者;具体地,连接板2633面朝对应的第二端壁2605的一侧设有卡接柱2637,第二端壁2605设有对应卡接柱2637的卡接孔,卡接柱2637卡接于对应的卡接孔中,以使端盖263连接于滑动框体260。
[0064] 第二盖壳265的正面设有相互间隔的多个避位通槽2652,每一避位通槽2652沿滑动框体260相对于定框体240的滑动方向延伸,即避位通槽2652沿X轴方向延伸,多个避位通槽2652沿Y轴方向排列以在第二盖壳265上形成多个导滑片2654。具体地,多个避位通槽2652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排列,每一避位通槽2652穿通第二盖壳265的背面且避位通槽
2652的一端穿通第二盖壳265靠近第一壳体24的一侧,避位通槽2652相对的另一端延伸至远离第一壳体24的一侧,从而在第二盖壳265上形成多个导滑片2654,多个导滑片2654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排列,多个导滑片2654与第一盖壳245的多个导滑槽2456一一对应。第二盖壳265与滑动框体260之间通过卡接、螺接或胶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265与滑动框体260之间通过定位块与定位槽的配合固定连接,该定位块设于第二盖体
265和滑动框体260中的一者,该定位槽设于第二盖体265和滑动框体260中的另一者;具体地,第二盖体265的背面远离第一壳体24的一侧设有多个定位块2656,多个定位块2656沿Y轴方向相互间隔的排列,多个定位块2656分别与滑动框体260的多个定位槽2609对应。
[0065] 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之间通过滑轨271与滑块273的配合滑动地连接,滑轨271沿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的滑动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滑轨271设于第一壳体
24和第二壳体26中的一者,滑块273设于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滑轨271设于第二壳体26,具体地,滑动框体260的两个定位部2608分别连接有一个滑轨
271,滑块273设于第一壳体24,具体地,定框体240的两个第一定位槽2414内分别连接有一个滑块273。当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配合组装时,两个导滑块273分别滑动地连接于两个导滑轨271。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4的第一收容空间244中设有导滑轨271,导滑轨271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壳体26的第二收容空间2607中设有导滑块273;当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配合组装时,导滑块273滑动地连接于导滑轨271。优选地,第一壳体24的顶壁241面朝第一收容空间244的表面设有平行间隔的两个导滑轨271,第二壳体26的底壁2604面朝第二收容空间2607的表面设有间隔的两个导滑块273,当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配合组装时,两个导滑块273分别滑动地连接于两个导滑轨271。
[0067] 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之间通过齿条281与驱动齿轮283的配合滑动地连接,齿条281沿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的滑动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驱动齿轮283转动地啮合于齿条281,齿条281连接于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6中的一者,驱动齿轮283设于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6中的另一者。本实施例中,齿条281容置于滑动框体260的第二收容空间2607并固定连接于底壁2604,齿条281的齿牙沿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的滑动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排列,驱动齿轮283设于第一壳体24的第一收容空间244中,驱动齿轮283啮合于齿条281;当驱动齿轮283旋转时,驱动齿轮283通过齿条281能带动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滑动。驱动齿轮283通过驱动件285驱动旋转,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85是连接于定框体240的达,所述马达电性连接于主板,驱动齿轮283固定套设于该马达的驱动轴
[0068] 在其他实施例中,齿条281容置于第一壳体24的第一收容空间244中并固定连接于顶壁241,齿条281的齿牙沿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的滑动方延伸排列,驱动件285及驱动齿轮283容置于第二壳体260的第二收容空间2607,且驱动件285固定连接于底壁2604,驱动齿轮283啮合于齿条281;当驱动件285驱动该驱动齿轮283旋转时,驱动齿轮283通过齿条281能带动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滑动。
[0069] 如图8‑图17所示,支撑装置22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支撑杆220,相邻两个支撑杆220之间能相互展平或折弯;每一支撑杆220包括杆体222,第一导折部221和第二抵顶部226设于杆体222的一侧,第二导折部223和第一抵顶部224设于杆体222相对的另一侧,每一杆体222上的第一导折部221和第二导折部223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排列,每一杆体222上的第一抵顶部224和第二抵顶部226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排列;第一导折部221和第二抵顶部226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排列,第二导折部223和第一抵顶部224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其中一支撑杆220一侧的第一导折部221和第二抵顶部226分别可转动地抵顶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一侧的第二导折部223和第一抵顶部224;也就是其中一支撑杆220一侧的第一导折部221与另一支撑杆220一侧的第二导折部223可转动地相互连接,且该其中一支撑杆220一侧的第二抵顶部226与该另一支撑杆220一侧的第一抵顶部224可转动地相互抵顶。当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相对于彼此转动时,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第一导折部221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相对于彼此转动,且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第二抵顶部226与对应的第一抵顶部224相对于彼此转动,使得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之间能相互传递力,以使支撑装置22弯折或展平,且能防止支撑装置22拱起。
支撑装置22可滑动地绕设于第二壳体26,支撑装置22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24,具体地,支撑装置22靠近第一壳体24的支撑杆220连接于第一壳体24。
[0070] 本发明电子设备100的第二壳体26可滑动地连接第一壳体24,支撑装置22滑动地绕设于第二壳体26,且支撑装置22一侧的支撑杆220连接于第一壳体24,柔性屏50的定位区52定位于第一壳体24的正面,柔性屏50的滑卷区54贴合于支撑装置22背离第一壳体24的表面。当第二壳体26相对于第一壳体24滑动而伸展或收缩时,第二壳体26带动支撑装置22相对于第二壳体26滑动而展开或卷曲,滑卷区54随支撑装置22展开或卷曲。由于柔性屏50的滑卷区54是通过支撑装置22与第二壳体26配合,支撑装置22中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之间通过第一导折部221与第二导折部223的配合转动地连接且第一抵顶部224与第二抵顶部
226的配合转动地抵顶,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在相对于彼此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导折部221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导折部223且第一抵顶部224转动地抵顶于第二抵顶部226使得两个支撑杆220之间具有相互传递的力,以使支撑装置22能沿卷曲的轨迹移动。也就是,支撑装置22在没有贴合柔性屏50的条件下也能绕第二壳体26滑动而展开或卷曲,因此柔性屏50的滑卷区54在随支撑装置22上展开或卷曲的过程中与支撑装置22之间的拉力较少,能够避免柔性屏50容易脱离支撑装置22拱起而损坏。
[0071] 如图16及图17,杆体222包括正面2221、背离正面2221的背面2223、相对的两个侧面2225,以及相对的两个端面2226,杆体222的其中一侧设有第一导折部221和第二抵顶部226,杆体222的相对另一侧设有第二导折部223和第一抵顶部224。本实施例中,杆体222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导折部221、第二导折部223、第一抵顶部224及第二抵顶部226,两个第一导折部221及两个第二抵顶部226位于杆体222的一侧,两个第二导折部223及两个第一抵顶部224位于杆体222的相对另一侧,杆体222同端的第一导折部221与第二导折部223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正对,杆体222同端的第一抵顶部224与第二抵顶部226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正对;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两个第一导折部221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相对于彼此转动,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两个第一抵顶部224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相互抵顶。优选地,正面2221设为弧形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正面2221可以设有多个点胶槽,多个点胶槽沿Y轴方向排列,点胶槽用于收容胶体,以便于柔性屏50胶接于支撑杆220。
[0072] 本实施例中,杆体222一侧的两个第二抵顶部226位于两个第一导折部221之间,杆体222的另一侧的两个第一抵顶部224位于两个第二导折部223之间。也就是杆体222同端的第一导折部221相较于第二抵顶部226靠近杆体222的端面2226,杆体222同端的第二导折部223相较于第一抵顶部224靠近杆体222的端面2226。在其他实施例中,杆体222一侧的两个第一导折部221位于两个第二抵顶部226之间,杆体222的另一侧的两个第二导折部223位于两个第一抵顶部224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杆体222一侧的第一导折部221与第二抵顶部
226交替排列,杆体222另一侧的第二导折部223与第一抵顶部224交替排列,每一第一导折部221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在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上正对,每一第一抵顶部224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在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上正对。
[0073] 第一导折部221包括凸设于杆体222一侧的导折钩,第二导折部223包括设有导折孔2230的导折块2231,该导折钩相较于导折块2231靠近杆体222的正面,其中一支撑杆220的导折钩可转动地连接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导折孔2230,所述导折钩与导折块2231相对于彼此转动地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折部221位于靠近杆体222的正面2221,第二导折部223设于杆体222的背面2223。所述导折钩包括从杆体222的正面2221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2212及自第一延伸段2212远离杆体222的一端沿第三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2214;导折孔2230沿第三方向(Z轴方向)穿通导折块2231和杆体222,也就是导折孔2230沿第三方向穿通杆体222的正面2221及导折块2231的背面,杆体222的正面2221背离第一导折部221的一侧设有第一收容口2232,第一收容口2232连通导折孔
2230,第一收容口2232穿通杆体222背离第一导折部221的侧面2225,以在第二导折部223上形成抵顶条2235,抵顶条2235包括面朝第一收容口2232的第一止挡面2235a及面朝导折孔
2230的第二止挡面2235b,第一止挡面2235a连接于第二止挡面2235b。其中一支撑杆220的导折钩可转动地连接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对应的抵顶条2235;具体地,其中一支撑杆
220的第一延伸段2212及第二延伸段2214分别可转动地容置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一收容口2232及导折孔2230。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段2212及第二延伸段2214均为矩形板,导折孔2230为矩形孔,第二延伸段2214在平行于XY平面上的横截面积小于导折孔2230的开孔面积,使得第一导折部221可转动地连接于导折孔2230且第一导折部221转动地抵顶第二导折部223。第一延伸段2212包括靠近第二延伸段2214一侧的第一抵顶面2213,第二延伸段
2214包括面朝第一延伸段2212的第二抵顶面2215,第一抵顶面2213与第二抵顶面2215相互连接。
[0074] 当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呈展平状态时,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延伸段2212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导折块在第三方向(即Z轴方向)上相互抵顶,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二延伸段2214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导折块在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及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上相互抵顶。具体地,当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呈展平状态时,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延伸段2212的第一抵顶面2213与相邻的支撑杆220对应的第一止挡面2235a在第三方向(即Z轴方向)相互抵顶,且该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二抵顶面2215与相邻的支撑杆220对应的第二止挡面2235b在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相互抵顶。
[0075] 第一抵顶部224包括凸设于杆体222另一侧的第一抵顶块2240,第二抵顶部226包括凸设于杆体222一侧的第二抵顶块2260,支撑杆220上的第一抵顶块2240相较于第二抵顶块2260靠近杆体222的正面2221,也就是第一抵顶块2240靠近杆体222的正面2221,第二抵顶块2260靠近杆体222的背面2223;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块2240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二抵顶块2260相互抵顶,且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块2240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二抵顶块2260相对于彼此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顶块2240位于杆体222的正面,第二抵顶块2260位于杆体222的背面,杆体222的正面对应第二抵顶块2260设有第二收容口2262,第二收容口2262穿通杆体222背离第一抵顶块224的侧面,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块2240可转动地容置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二收容口2262,且第一抵顶块2240转动地抵顶第二抵顶块2260;当多个支撑杆220呈展平状态时,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块2240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二抵顶块2260在第三方向(即Z轴方向)上相互抵顶。
[0076] 优选地,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和/或第二抵顶块2260的正面设为弧面,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可转动地抵顶于第二抵顶块2260的正面,以便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折叠或展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设为弧面,第二抵顶块2260于第二收容口2262的正面设有平面,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可转动地抵顶于第二抵顶块2260的正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设为平面,第二抵顶块2260于第二收容口2262的正面设有弧面,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可转动地抵顶于第二抵顶块2260的正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设为弧面,第二抵顶块2260于第二收容口2262的正面设有弧面,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可转动地抵顶于第二抵顶块2260的正面。
[0077] 支撑杆220还包括连接于杆体222的背面2223的相对两端的两个连接部225及连接于每一连接部225远离杆体222一端的支撑部227,其中一支撑部227位于对应的连接部225背离另一支撑部227的一侧。具体地,连接部225自杆体222的背面2223靠近端面2226处沿Z轴方向延伸,连接部225在X轴上的宽度沿连接部225的延伸方向逐渐减少,使得连接部225与杆体222连接的一端沿X轴方向延伸的宽度大于连接部225远离杆体222的一端沿X轴方向延伸的宽度;支撑部227自连接部225远离杆体222的一端沿Y轴方向向远离第一导折部221的一端延伸;优选地,支撑部227为圆形柱。本实施例中,杆体222的背面2223相对两端分别设有连接部225,每一连接部225远离杆体222的一端背离第一导折部221的一侧设有支撑部227。优选地,连接部225背离杆体222的端面设为圆弧面,支撑部227为沿杆体2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圆形的支撑柱。
[0078] 支撑杆220还包括滚动件228,滚动件228为可转动地套设于支撑部227(即支撑柱)的滚筒。当支撑杆220相对于第二壳体26移动时,滚动件228与导槽2600滚动接触,使得支撑杆220与第二壳体26之间滚动连接,从而减少了支撑杆220与第二壳体26之间的摩擦阻力,有利于支撑装置22绕第二壳体26沿导槽2600移动。本实施例中,滚动件228可以是滚动圆筒,所述滚动圆筒的轴心线与支撑部227的轴心线共线。在其他实施例中,滚动件228也可以是设于支撑部227面朝杆体222的一侧的滚珠,滚动件228可以是但不限于金属滚珠等硬质滚珠;具体地,支撑部227的外周面上设有收容槽,滚珠可滚动地放置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滚珠的部分外表面外露于收容槽;当支撑杆220相对于第二壳体26移动时,滚珠与导槽2600的内表面滚动接触,使得支撑杆220与第二壳体26之间滚动连接。
[0079] 杆体222的正面2221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挡部229,两端的两个挡部229之间的空间用于收容柔性屏50,即柔性屏50贴接于正面2221并位于两个挡部229之间。具体地,挡部229是凸设于正面2221的挡片。
[0080]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杆220采用液态金属通过注塑成型制成,即杆体222、第一导折部221、第一抵顶部224、第二导折部223、第二抵顶部226、连接部225、支撑部227及挡部229采用一体成型制成;加工简易,制造成本低。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杆220还可以采用其他硬质材料制成。
[0081] 组装本实施例中的每一支撑杆220时,将两个滚动件228分别可转动地套接于两个自两个支撑部227上,使得每一滚动件228能绕对应的支撑部227滚动。
[0082] 请一并参阅图10‑图27,组装支撑装置22时,将其中一支撑杆220放置于另一支撑杆220的一侧,使两个支撑杆220的杆体222相互平行,使得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导折部221插入另一支撑杆220对应的导折孔2230中,及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部224插入其中一支撑杆220对应的第二收容口2262且抵顶于第二抵顶部226。具体地,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二延伸段2214插入对应的导折孔2230中,使得第一抵顶面2213与第一止挡面2235a相互抵顶,且第二抵顶面2215与第二止挡面2235b相互抵顶;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可转动地抵顶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的正面。按照上述组装方法把所有的支撑杆220组装于一体,使支撑装置22呈铰链状的整体,每一支撑杆220一侧的第一导折部221可转动地连接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每一支撑杆220的相对另一侧的第一抵顶部224可转动地搭接于相邻的另一支撑杆220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通过第一导折部221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及第一抵顶部224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的配合连接,使得支撑装置22的弯折或展平均顺畅,支撑杆220不会拱起或脱离支撑装置。本发明中的支撑装置22通过将支撑杆220相互插接就能实现组装完成,无需借助工具,安装方便快捷,组装成本较低;支撑装置22的支撑杆220通过第一导折部221与相邻的支撑杆220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的配合组装在一起形成铰链状整体结构,组装方便简单,且支撑装置22在滑卷或展平的过程中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相互传递力,使得支撑装置22能实现顺畅的滑卷或展平。
[0083] 如图27‑图30所示,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配合相互连接时,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一导折部221可转动地连接于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二导折部223,且所述另一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部224可转动地搭接于所述其中一支撑杆220的第二抵顶部226。当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展平时,两个支撑杆220的正面2213共面,每一支撑杆220的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一抵顶面2213与相邻的支撑杆220的第二导折部223的第一止挡面2235a相互抵顶,且第二抵顶面2215与第二止挡面2235b相互抵顶,及第一抵顶块2240的背面可转动地抵顶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的正面,以防止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反折或相互脱离;当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弯折时,两个支撑杆220的正面2221相互折弯,每一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二延伸段2214在对应的导折孔2230内转动,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一延伸段2212的内表面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的第一止挡面2235a相互抵顶,第一抵顶部224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相互抵顶,从而不会阻碍两个支撑杆220的相互弯折。
[0084] 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只在展平状态与折弯状态之间变换,当两个支撑杆220相互展平时,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一抵顶面2213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的第一止挡面2235a相互抵顶,且第一抵顶部224的背面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的正面相互抵顶,以使两个支撑杆220在Z轴方向相互定位;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二抵顶面2215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的第二止挡面2235b相互抵顶,以使两个支撑杆220在X轴方向相互定位;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二延伸段2214插设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的导折孔2230内,以使两个支撑杆220在Y轴方向相互定位。因此,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在展平状态时,两个支撑杆220能在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进行定位,使两个支撑杆220的保持稳定的展平状态,提高了两个支撑杆220的平整度,能防止两个支撑杆220反折。当两个支撑杆220相互折弯时,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一抵顶面2213及第二抵顶面2215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的第一止挡面2235a及第二止挡面2235b相互分离,以使两个支撑杆220能相互折弯;第一导折部221的第一延伸段2212的内表面与对应的第二导折部223的第一止挡面2235a相互抵顶,且第一抵顶部224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相互抵顶,以使两个支撑杆220能配合弯折或展平。
[0085] 请一并参阅图1‑图9,组装电子设备100时,将第一盖壳245的背面固定连接于定框体240的正面;两个导滑轨271平行间隔地置于第二壳体26的第二收容空间2607内并定位于两个定位部2608;将两个导滑块273相互间隔地置于第一壳体24的第一收容空间244内并分别定位于两个第一定位槽2414;将齿条281置于第二壳体260的第二收容空间2607内并定位于底壁2604,齿条281沿X轴方向延伸,将驱动件285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24;将第二盖壳265的多个定位块2656分别卡接于滑动框体260的多个定位槽2609,以使第二盖壳265连接于滑动框体260;将第二壳体26滑动地插设于第一壳体24的第一收容空间244中,且第一壳体24上的两个导滑块273分别滑动地连接于第二壳体26的两个导滑轨271,驱动齿轮283啮合于齿条281,多个导滑片2654分别滑动地插入多个导滑槽2456中;将柔性屏50的滑卷区54的背面与支撑装置22之间通过粘胶层连接,具体地,在支撑杆220的正面涂设有连接胶,再将滑卷区54的背面贴合于支撑杆220的正面,以使柔性屏50胶接于支撑装置22。此时,支撑装置22的相邻两个支撑杆220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位于所述粘胶层;将柔性屏50的定位区52容置于第一壳体24的定位槽2401中,且定位区52的背面固定贴接于第一盖壳245的正面,定位条
521卡接于第一盖壳245的卡接槽2453中,且在第一盖壳245的容胶槽2457内放置胶,使得定位区52与第一盖壳245通过胶水固定连接;将支撑装置22背离柔性屏50的一侧围绕在第二壳体26,即支撑装置22及滑卷区54一并围绕在第二壳体26的第二侧壁2606及底壁2604;
支撑装置22靠近定位区52的支撑杆220连接于第一壳体24,支撑装置22远离定位区52的支撑杆220通过端接件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壳体26,且支撑杆220的滚动件228可滚动地容置于对应的直导槽2601中,将两个遮挡块2614分别定位于第二壳体26的两个收容区2612内,使弯曲导槽2603与第二侧壁2606的外侧面共轴心线,且支撑装置22折弯处的滚动件228可滚动地容置于对应的弯弧槽2603中;将端盖263的覆盖板2631覆盖于第二壳体26背离第一壳体24一侧上的滑卷区54,且两个连接板2633的卡接柱2637分别卡入对应的定位孔2613中,两个连接板2633分别覆盖于两个遮挡块2614,每一连接板2633上的定位孔2636与对应的固定孔2615对应,两个固件如螺钉分别穿过两个定位孔2636锁固于对应的固定孔
2615,以使端盖263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26,围绕于第二侧壁2606上的性屏支撑装置22及柔性屏50可滑动地容置于收容空间2634中。
[0086] 此时,支撑装置22的连接部225、支撑部227、第一导折部221、第二导折部223、第一抵顶部224及第二抵顶部226均位于支撑杆220靠近端面处,而非直接设置于支撑杆220的端面处,因此,连接部225、支撑部227、第一导折部221、第二导折部223、第一抵顶部224及第二抵顶部226避免占用壳体20相对两侧空间;另外,导槽2600设于第二端壁2605及遮挡块2614面朝第二收容空间2607的侧面,且端盖263的两个连接板2633分别连接于第二壳体260的两个第二端壁2605,不仅能防止外部的灰尘和杂物进入壳体20的内部,且连接部225、支撑部227、第一导折部221及第二导折部223不外露,提高了电子设备100整机外观表现力;还有,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之间的转动轴心线位于支撑杆220的粘胶层上,且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的第一抵顶部224与对应的第二抵顶部226可相互转动地抵顶,以防止支撑杆220乱转动,使得支撑装置22的多个支撑杆220成为一个整体,支撑杆220与柔性屏50不易分层,避免柔性屏50的滑卷区54在滑卷或展开过程中拱起,从而确保柔性屏50与性屏支撑装置22的连接稳定牢固,以防止柔性屏50损坏。
[0087] 如图1‑图9及图28‑图3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柔性屏50的展开过程如下:通过外力(如用户的拉力)拉第一壳体24和/或第二壳体26,使得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相互滑动而远离,导滑片2654沿对应的导滑槽2456滑动而远离第一壳体24,导滑块273在对应的导滑轨271上滑动而远离第二壳体26;滑动框体260相对于支撑装置22滑动使得支撑装置22展开,使得支撑装置22绕第二壳体26滑动;具体地,贴合于第二底壁2623的支撑杆220经第二侧壁2606的外侧面先弯曲再展平滑动至第二盖壳265的正面,支撑装置22远离第一壳体24的支撑杆220向远离第一壳体24滑动,直至滑卷区54随支撑装置22完全展开。
[0088] 请一并参阅如图1‑图9及图32‑图39,电子设备100的柔性屏50的卷曲过程如下:通过外力(如用户的推力)推动第一壳体24和/或第二壳体26,使得第一壳体24与第二壳体26相互滑动而靠拢收缩,导滑片2654沿对应的导滑槽2456滑动而靠近第一壳体24,导滑块273在对应的导滑轨271上滑动;滑动框体260相对于支撑装置22滑动使得支撑装置22卷曲,使得支撑装置22绕第二壳体26滑动;具体地,贴合于第二盖壳265上的支撑杆220经第二侧壁2606的外侧面先弯曲再展平滑动至底壁2604的背面,支撑装置22远离第一壳体24的支撑杆
220向靠近第一壳体24滑动,直至滑卷区54随支撑装置22完全卷曲。
[0089] 在柔性屏50的上述展开过程或卷曲过程中,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之间通过第一导折部221与第二导折部223的配合相互传递力及第一抵顶部224与第二抵顶部226的配合抵顶相互传递力,使得支撑装置22的多个支撑杆220成为一个整体,支撑装置22只沿导槽2600展平或弯折,避免柔性屏50脱离支撑装置22拱起而损坏,保护了柔性屏50,提升了柔性屏50的可靠性;滚动件228与对应的导槽2600滚动接触,使得支撑装置22相对于导槽2600滑动的摩擦阻力小,方便支撑装置22及柔性屏50的展开;由于第二侧壁2606的外侧面为圆弧面,且第二侧壁2606的外侧面与弯曲导槽2603共轴心线,方便支撑装置22沿第二侧壁2606的外侧面弯折;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之间通过第一导折部221与第二导折部223的配合,从而使支撑装置22的折弯和展平均顺畅;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220经过第二侧壁2606的外侧面后展平时,第一抵顶部224与第二抵顶部226相互抵顶定位,能防止两个支撑杆220反向弯折,以保证两个支撑杆220具有稳定的平整性以对柔性屏50进行稳定的支撑,并能避免支撑杆220反折而拱起柔性屏50,有效地保护柔性屏50。
[009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的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