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

申请号 CN202410080599.8 申请日 2024-01-19 公开(公告)号 CN117950203A 公开(公告)日 2024-04-30
申请人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向昌明; 姚江波; 赵锐; 张伟基;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改善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光能利用率低的问题。该显示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驱动 基板 、 光源 组、透镜单元组以及遮光层。光源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透镜单元组包括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遮光层具有多个透光间隙;其中,第一透镜单元具有第一入光面,第二透镜单元具有第二入光面,其中,第一透镜单元被配置为:使第一光源朝向第一入光面的光线通过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一透光间隙出射至左眼,第二透镜单元被配置为:使第二光源朝向第二入光面的光线通过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二透光间隙出射至右眼。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基板
光源组,设置于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所述光源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
透镜单元组,包括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以及,
遮光层,设置于所述透镜单元组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具有多个透光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具有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具有第二入光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一透光间隙出射至左眼,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二透光间隙出射至右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包括第一透镜部,所述第一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一透镜部上;所述第一透镜部还包括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透镜部并折射向所述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被配置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左眼;以及
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包括第二透镜部,所述第二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二透镜部上;所述第二透镜部还包括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镜部并折射向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出光面被配置为:
使得通过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右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一出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光源的凹面;和/或,
所述第二入光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出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的凹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部还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透镜部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透镜部并分别折射向所述第一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被配置为:将折射向所述第一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向所述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被配置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左眼;和/或,
所述第二透镜部还包括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二透镜部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镜部并分别折射向所述第二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被配置为:将折射向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向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出光面被配置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右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光源的凹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一出光面为平面;和/或,所述第二入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的凹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出光面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还包括第三透镜部,所述第三透镜部包括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三透镜部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三透光间隙出射;以及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还包括第四透镜部,所述第四透镜部包括第四入光面,所述第四透镜部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四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四透光间隙出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间隙、第二透光间隙、第三透光间隙以及第四透光间隙共用一透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透光间隙的中心点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透光间隙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以及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透光间隙的中心点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透光间隙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四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关于第一平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之间的连线且经过所述连线的中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单元组设置在所述驱动基板上;或者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透镜单元组设置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且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和框胶,所述光源组和所述透镜单元组分别设有多个,多个光源组和多个透镜单元组一一对应,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遮光层和所述多个透镜单元组之间,所述框胶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驱动基板之间且围绕所述多个光源组设置。

说明书全文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相关技术中,3D显示装置通常包括多个光源以及遮光层,遮光层中设有多个透光间隙。其通过将不同光源所显示的左眼视差图像以及右眼视差图像分别通过透光间隙传送至用户的左眼和右眼,从而形成双目视差,使得用户获得3D视觉。由于光源的出光方向发散,大部分光能量会被遮光层阻挡吸收,只有小部分光线能够通过透光间隙出射,这样导致显示装置的光能利用率低下,功耗上升。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可以改善相关技术中3D显示装置光能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4]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驱动基板、光源组、透镜单元组以及遮光层。其中,所述光源组设置于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所述光源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透镜单元组包括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源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光源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透镜单元组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具有多个透光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具有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具有第二入光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一透光间隙出射至左眼,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二透光间隙出射至右眼。
[00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包括第一透镜部,所述第一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一透镜部上;所述第一透镜部还包括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透镜部并折射向所述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被配置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左眼;以及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包括第二透镜部,所述第二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二透镜部上;所述第二透镜部还包括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镜部并折射向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出光面被配置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右眼。
[000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光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一出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光源的凹面。
[000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入光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出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的凹面。
[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部还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一透镜部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一透镜部并分别折射向所述第一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被配置为:将折射向所述第一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向所述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被配置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一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左眼。
[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部还包括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入光面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二透镜部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镜部并分别折射向所述第二出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被配置为:将折射向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向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二出光面被配置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光线折射向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并通过所述第二透光间隙出射至所述右眼。
[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光源的凹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一出光面为平面。
[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入光面为凹陷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的凹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二出光面为平面。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还包括第三透镜部,所述第三透镜部包括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三透镜部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光源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三透光间隙出射;以及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还包括第四透镜部,所述第四透镜部包括第四入光面,所述第四透镜部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二光源朝向所述第四入光面的光线通过所述多个透光间隙中的第四透光间隙出射。
[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间隙、第二透光间隙、第三透光间隙以及第四透光间隙共用一透光间隙。
[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透光间隙的中心点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透光间隙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以及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透光间隙的中心点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透光间隙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四间距。
[00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关于第一平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之间的连线且经过所述连线的中点。
[001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镜单元组设置在所述驱动基板上。
[001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透镜单元组设置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且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
[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和框胶,所述光源组和所述透镜单元组分别设有多个,多个光源组和多个透镜单元组一一对应,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遮光层和所述多个透镜单元组之间,所述框胶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驱动基板之间且围绕所述多个光源组设置。
[0019]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002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透镜单元组中的第一透镜单元能够对第一光源所发出的朝向第一入光面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其从第一透光间隙中出射,从而避免光线发散到遮光层的遮光部上并被遮光部吸收,进而提高了光源的光能利用率;同时,透镜单元组中的第二透镜单元能够对第二光源所发出的朝向第二入光面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其从第二透光间隙中出射,从而避免光线发散到遮光层的遮光部上并被遮光部吸收,进而提高了光源的光能利用率。第一光源可以用于显示左眼视差图像,而第二光源可以用于显示右眼视差图像,从而能够使得该显示装置实现3D显示。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0024] 图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0026] 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0027]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8]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0029]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大致”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0030]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31] 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通常包括多个光源以及遮光层,遮光层中设有多个透光间隙。其通过将不同光源所显示的左眼视差图像以及右眼视差图像分别通过透光间隙传送至用户的左眼和右眼,从而形成双目视差,使得用户获得3D视觉。由于光源的出光方向发散,大部分光能量会被遮光层阻挡吸收,只有小部分光线能够通过透光间隙出射,这样导致显示装置的光能利用率低下,功耗上升。
[0032]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驱动基板1、光源组2、透镜单元组3以及遮光层7。
[0033] 其中,光源组2设置在驱动基板1的一侧,光源组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驱动基板1可与光源组2中的每个光源电连接并驱动光源开启或者关闭。
[0034] 透镜单元组3与光源组2相对应,该透镜单元组3包括第一透镜单元31和第二透镜单元32,第一透镜单元31设置于第一光源21远离驱动基板1的一侧,第二透镜单元32设置于第二光源22远离驱动基板1的一侧。
[0035] 遮光层7设置于透镜单元组3远离驱动基板1的一侧,遮光层7具有多个透光间隙72。示例性的,遮光层7还包括遮光部71,遮光部71可限定出上述多个透光间隙72。
[0036] 第一透镜单元31具有第一入光面301,第二透镜单元32具有第二入光面303。第一透镜单元31被配置为:使第一光源21朝向第一入光面301的光线通过多个透光间隙72中的第一透光间隙721出射至左眼;第二透镜单元32被配置为:使第二光源22朝向第二入光面303的光线通过多个透光间隙72中的第二透光间隙722出射至右眼。
[0037] 这样设置,透镜单元组3中的第一透镜单元31能够对第一光源21所发出的朝向第一入光面301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其从第一透光间隙721中出射,从而避免光线发散到遮光层7的遮光部71上并被遮光部71吸收,进而提高了第一光源21的光能利用率;同时,透镜单元组3中的第二透镜单元32能够对第二光源22所发出的朝向第二入光面303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其从第二透光间隙722中出射,从而避免光线发散到遮光层7的遮光部71上并被遮光部71吸收,进而提高了第二光源22的光能利用率。第一光源21可以用于显示左眼视差图像,而第二光源22可以用于显示右眼视差图像,从而能够使得该显示装置100实现3D显示。
[003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透镜单元31包括第一透镜部311,第一入光面301位于第一透镜部311上;第一透镜部311还包括第一出光面302,第一入光面301被配置为:使得第一光源21朝向第一入光面301的光线进入第一透镜部311并折射向第一出光面
302;第一出光面302被配置为:使得通过第一出光面302的光线折射向第一透光间隙721并通过第一透光间隙721出射至左眼。
[0039] 这样,通过第一透镜单元31中的第一透镜部311,可以实现对第一光源21朝向第一入光面301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其汇集于第一透光间隙721并出射至左眼,从而提高第一光源21的光能利用率。
[004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入光面301为平面,且所述第一出光面302为凹陷方向朝向第一光源21的凹面。这样,通过平面可将第一光源21的光线折射到第一出光面302上,并且由于第一出光面302的凹面设置,可以将出射光线进行汇聚,从而使得第一光源21射向第一透镜部311的光线均从第一透光间隙721出射并进入左眼。
[0041] 如图1所示,第一透光间隙721可以为距离第一透镜单元31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最近的透光间隙72,也即,在所有透光间隙72中,第一透光间隙721与第一透镜单元31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距离最近,这样光线通过第一透光间隙721时所出射的偏转度较小。当然,第一透光间隙721也可以为距离第一透镜单元31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较远的透光间隙72,示例性的,第一透光间隙721与第一透镜单元31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之间间隔有至少一个(例如两个或者三个)透光间隙72,这样光线通过第一透光间隙721时所出射的偏转角度较大。如此,可以根据左眼的预定位置使得经过第一透镜单元31并从第一透光间隙721所出射的光线能够顺利进入到左眼。
[0042]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入光面301和第一出光面302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第一透光间隙721的布置位置进行设置,本公开对其不做限制。
[0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透镜部311还包括第一反射面305,第一入光面301被配置为:使得第一光源21朝向第一透镜部311的光线进入第一透镜部311,并使得上述光线的分别折射向第一出光面302以及第一反射面305(也即,使得上述光线的部分折射向第一出光面302,上述光线的另一部分折射向第一反射面305);第一反射面305被配置为:将折射向第一反射面305的光线反射向第一出光面302;第一出光面302被配置为:使得通过第一出光面302的光线折射向第一透光间隙721。
[0044] 这样,第一入光面301、第一反射面305以及第一出光面302相互配合,可使得第一光源21朝向第一透镜部311的光线通过第一透光间隙721出射,从而提高了第一光源21的光能利用率。
[004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入光面301为凹陷方向朝向第一光源21的凹面;第一反射面305为平面,且第一出光面302为平面。第一入光面301、第一反射面305以及第一出光面302可以为首尾依次相连的三个表面。
[0046] 通过将第一入光面301设置为凹面,其可以将第一光源21的光线折射到第一出光面302以及第一反射面305上,并且通过第一反射面305的反射所用,使得经过第一反射面305的部分光线能够从第一出光面302朝向第一透光间隙721出射。
[0047]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采用或者等材料涂覆在第一透镜部311的一侧表面,使之作为第一反射面305。
[004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透镜单元32包括第二透镜部321,第二入光面303位于第二透镜部321上;第二透镜部321还包括第二出光面304,第二入光面303被配置为:使得第二光源22朝向第二入光面303的光线进入第二透镜部321并折射向第二出光面
304;第二出光面304被配置为:使得通过第二出光面304的光线折射向第二透光间隙722并通过第二透光间隙722出射至右眼。
[0049] 这样,通过第二透镜单元32中的第二透镜部321,可以实现对第二光源22朝向第二入光面303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其汇集于第二透光间隙722并出射至左眼,从而提高第二光源22的光能利用率。
[005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入光面303为平面,且第二出光面304为凹陷方向朝向第二光源22的凹面。这样,通过平面可将第二光源22的光线折射到第二出光面304上,并且由于第一出光面302的凹面设置,可以将出射光线进行汇聚,从而使得第二光源22射向第二透镜部321的光线均从第二透光间隙722出射并进入右眼。
[0051] 如图1所示,第二透光间隙722可以为距离第二透镜单元32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最近的透光间隙72,也即,在所有透光间隙72中,第二透光间隙722与第二透镜单元32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距离最近,这样光线通过第二透光间隙722时所出射的偏转角度较小。当然,第二透光间隙722也可以为距离第二透镜单元32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较远的透光间隙72,示例性的,第二透光间隙722与第二透镜单元32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之间间隔有至少一个(例如两个或者三个)透光间隙72,这样光线通过第二透光间隙722时所出射的偏转角度较大。如此,可以根据右眼的预定位置使得经过第二透镜单元32并从第二透光间隙722所出射的光线能够顺利进入到右眼。
[0052]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入光面303和第二出光面304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第二透光间隙722的布置位置进行设置,本公开对其不做限制。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透镜部321还包括第二反射面306,第二入光面303被配置为:使得第二光源22朝向第二透镜部321的光线进入第二透镜部321,并使得上述光线的一部分折射向第二出光面304,上述光线的另一部分折射向第二反射面306;第二反射面306被配置为:将折射向第二反射面306的光线反射向第二出光面304;第二出光面304被配置为:使得通过第二出光面304的光线折射向第二透光间隙722。
[0054] 这样,第二入光面303、第二反射面306以及第二出光面304相互配合,可使得第二光源22朝向第二透镜部321的光线通过第二透光间隙722出射,从而提高了第二光源22的光能利用率。
[0055]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采用铝或者银等材料涂覆在第二透镜部321的一侧表面,使之作为第二反射面306。
[0056]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入光面303为凹陷方向朝向第二光源22的凹面;第二反射面306为平面,且第二出光面304为平面。第二入光面303、第二反射面306以及第二出光面304可以为首尾依次相连的三个表面。
[0057] 通过将第二入光面303设置为凹面,可以将第二光源22的部分光线折射到第二出光面304上,另外部分光线折射到第二反射面306上,并且通过第二反射面306的反射所用,使得经过第二反射面306的部分光线能够从第二出光面304朝向第二透光间隙722出射。
[0058]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采用铝或者银等材料涂覆在第二透镜部321的一侧表面,使之作为第二反射面306。
[005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透镜单元31还包括第三透镜部312,第三透镜部312包括第三入光面331,第三透镜部312被配置为:使第一光源21朝向第三入光面331的光线通过多个透光间隙72中的第三透光间隙723出射。
[0060] 由于该第三透镜部312对第一光源21的光线进行调节,使其聚集至的第三透光间隙723,从而有利于使得通过该第三透光间隙723的光线能够被用户在适当角度所看到,进而可以扩展该显示装置100的观看视角。
[0061] 图1‑2中以第二透光间隙722与第三透光间隙723位于同一透光间隙为例进行示意,也即,第二光源22经过第二透镜部321所出射的光线,与第一光源21经过第三透镜部312所出射的光线经过同一透光间隙,然而,由于二者(即上述两部分光线)所偏转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仅第二光源22经过第二透镜部321所出射的光线能够被右眼所观看到。
[006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透镜单元32还包括第四透镜部322,第四透镜部322包括第四入光面332,第四透镜部322被配置为:使第二光源22朝向第四入光面332的光线通过多个透光间隙72中的第四透光间隙724出射。
[0063] 由于该第四透镜部322对第二光源22的光线进行调节,使其聚集至的第四透光间隙724,从而有利于使得通过该第四透光间隙724的光线能够被用户在适当角度所看到,进而可以扩展该显示装置100的观看视角。
[0064] 图1‑2中以第一透光间隙721与第四透光间隙724位于同一透光间隙为例进行示意,也即,第一光源21经过第一透镜部311所出射的光线,与第二光源22经过第四透镜部322所出射的光线经过同一透光间隙,然而,由于二者(即上述两部分光线)所偏转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仅第一光源21经过第一透镜部311所出射的光线能够被左眼所观看到。
[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透光间隙721、第二透光间隙722、第三透光间隙723以及第四透光间隙724共用一透光间隙。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光源21经过第一透镜单元31的光线和第二光源22经过第二透镜单元32的光线均集中于同一个透光间隙72出射,如此可以增加对应观看角度下显示装置100的显示亮度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光源21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例如第一光源21的中心点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透光间隙721的中心点具有第一间距D1,第一光源21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与第三透光间隙723具有第二间距D2,第一间距D1小于第二间距D2。
[0067] 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一透镜单元31的第三透镜部312将射入其中的光线进行更大的偏转,从而有利于避免这部分光线进入到右眼而造成显示干扰。
[006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光源22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透光间隙722的中心点具有第三间距D3,第二光源22在遮光层7上的正投影与第四透光间隙724具有第四间距D4,第三间距D3小于第四间距D4。
[0069] 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二透镜单元32的第四透镜部322将射入其中的光线进行更大的偏转,从而有利于避免这部分光线进入到左眼而造成显示干扰。
[00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透镜单元31和第二透镜单元32关于第一平面P1对称设置,第一平面P1垂直于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之间的连线且经过该连线的中点。这样,通过将两个透镜单元对称,这样有利于透镜单元组3的制作,同时有利于保障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71]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之间的连线可以指第一光源21的中心和第二光源22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如此可以保障光线出射的对称性,从而确保光线之间不会发生干扰。
[0072]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透镜单元31,第一透镜部311和第三透镜部312可以为一体成型;对于第二透镜单元32,第二透镜部321和第四透镜部322可以为一体成型。这样可通过一次工艺实现对透镜单元的制作,从而能够提升显示装置100的制作效率,并且,一体成型的透镜单元稳定性更高,对于光线的调节效果更好。
[0073] 在一些示例中,每个透镜单元均可以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或者聚酸酯(polycarbonate,PC)等材料进行制作,上述材料所制备的透镜单元具有较好的光折射性能。
[007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透镜单元组3设置在驱动基板1上,驱动基板1作为透镜单元组3的承载平台,使得透镜单元组3能够固定在驱动基板1上。例如,透镜单元组3可通过胶粘剂粘接在驱动基板1上,这样有利于保障透镜单元组3的稳定性。
[007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盖板6,透镜单元组3设置于盖板6靠近驱动基板1的一侧,且遮光层7设置于盖板6远离驱动基板1的一侧。这样,盖板6则可作为透镜单元组3的承载平台,使得透镜单元组3能够粘接固定在盖板6上,这样有利于保障透镜单元组3的稳定性。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多个透镜单元组3以及多个光源组2,多个透镜单元组3与多个光源组2一一对应。
[0077]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透镜单元组3可以呈阵列布置。
[0078] 在一些示例中,盖板6与驱动基板1之间还设有透明胶层5,透明胶层5填充盖板6与驱动基板1之间的间隙。也即,在任一透镜单元组3的第一透镜单元31和第二透镜单元32之间,光源组2的第一光源21和第二光源22之间,以及光源组2与透镜单元组3之间均填充有透明胶层5,这样有利于保障显示装置100整体的稳定性。
[0079] 示例性的,透明胶层5的材料可以为胶等。
[0080] 示例性的,透明胶层5的折射率可以小于透镜单元组3中各个透镜部(第一透镜部311、第二透镜部321、第三透镜部312以及第四透镜部322)的折射率。这样可以使得光源组2中各个光源的光线在透镜部中具有较大的折射角,从而有利于调节光线的出射。
[0081] 例如,透明胶层5的折射率大于1.55,且透镜单元组3的折射率小于1.48。
[008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框胶4,框胶4位于盖板6与驱动基板1之间且围绕多个光源组2设置。这样设置,可以利用框胶4对盖板6与驱动基板1之间的四周间隙进行封闭,避免其遭受到侵蚀等问题。
[0083] 在一些示例中,对于光源组2中的各个光源,其可以为LED光源。
[0084]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位于遮光层7远离盖板6一侧的封装层8,封装层8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有机绝缘层和无机绝缘层,通过有机绝缘层和无机绝缘层的覆盖,可以使得显示装置100整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0085] 示例性的,有机绝缘层可以采用该派瑞林等有机材料进行制作,而无机绝缘层可以采用氮化硅或者氧化硅等材料进行制作。
[0086]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基板1包括基板11和电路层12,基板11作为承载材料使得电路层12可在其上进行制作,电路层12连接光源组2中的每个光源并且控制每个光源的开启和关闭。
[0087]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