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及使用该背板的显示装置

申请号 CN201910014490.3 申请日 2019-01-07 公开(公告)号 CN109637356B 公开(公告)日 2024-04-26
申请人 成都京东方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品德; 储周硕; 八木敏文; 刘翔; 曾勇; 吴浩; 秦蕾; 李帅; 仲超;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背板 及使用该背板的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改善对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防止显示模组的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显示模组被烧坏,该背板包括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间隔板和 热电制冷 单元;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相对设置,间隔板位于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之间,间隔板上设置有贯穿间隔板的厚度的容纳孔;热电制冷单元设置在容纳孔内,热电制冷单元包括吸热侧和放热侧,热电制冷单元的吸热侧靠近第一导热板,热电制冷单元的放热侧靠近第二导热板。利用热电制冷单元吸收传导至第一导热板的热量,并释放至第二导热板,进而导出至显示装置外,防止显示模组的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显示模组被烧坏。
权利要求

1.一种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间隔板和热电制冷单元;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相对设置,所述间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之间,所述间隔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间隔板的厚度的容纳孔;所述热电制冷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热电制冷单元包括吸热侧和放热侧,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吸热侧靠近所述第一导热板,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放热侧靠近所述第二导热板;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吸热侧吸收所述第一导热板上的热量,并经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放热侧释放给所述第二导热板;
所述间隔板上的容纳孔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容纳孔内设置一个所述热电制冷单元;
所述间隔板被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每个所述散热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容纳孔;每个所述散热区内,各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相互电连接,实现对同一所述散热区内的多个所述热电制冷单元进行统一控制;各所述散热区之间,所述热电制冷单元互不连接,实现对各所述散热区的多个所述热电制冷单元进行单独控制;
所述间隔板上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间隔板的边缘的布线槽;所述间隔板上还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一端与所述容纳孔连通,所述连接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槽连通;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电源线导管嵌入所述连接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检测所述第一导热板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间隔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均为金属导热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制冷单元与所述第一导热板之间还设置有导热介质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为隔热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吸热侧与所述第一导热板之间、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放热侧与所述第二导热板之间均设置有导热胶。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 6任一所述~
的背板,所述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一导热板一侧。

说明书全文

背板及使用该背板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板及使用该背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显示装置是一种用于显示文字、数字、符号、图片,或者由文字、数字、符号和图片中至少两种组合形成的图像等画面的装置。显示装置可以为平面显示装置、曲面显示装置、3D显示装置、近眼显示装置、AR/VR显示装置等。
[0003] 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模组和背板,显示模组设置在背板上,背板在对显示模组起到支撑的作用的同时,还应起到将显示模组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的作用,现有的背板通常为采用金属材质如合金等制成的板状结构。然而,随着人们对显示模组的亮度分辨率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显示模组的结构或显示原理等原因,造成显示模组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较多,造成现有的背板对显示模组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不能满足要求,进而造成显示模组的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显示模组被烧坏。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及使用该背板的显示装置,用于改善对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防止显示模组的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显示模组被烧坏。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板,其包括第一导热板、第二导热板、间隔板和热电制冷单元;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相对设置,所述间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之间,所述间隔板上设置有贯穿所述间隔板的厚度的容纳孔;所述热电制冷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所述热电制冷单元包括吸热侧和放热侧,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吸热侧靠近所述第一导热板,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放热侧靠近所述第二导热板。
[0007] 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应用在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的显示模组设置在背板的第一导热板一侧,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将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显示装置外时,利用热电制冷单元的吸热侧吸收显示模组传导至第一导热板的热量,利用热电制冷单元的放热侧释放至第二导热板,经第二导热板导出至显示装置外,与现有的背板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中,可以利用热电制冷单元将第一导热板上的热量不断吸收并释放,使得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不断经背板导出至显示装置外,以改善对显示模组显示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进而防止显示模组的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显示模组被烧坏。
[0008]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间隔板上的容纳孔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容纳孔内设置一个所述热电制冷单元。
[0009]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多个所述容纳孔均匀设置在所述间隔板上,各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相互电连接。
[0010]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多个所述容纳孔均匀设置在所述间隔板上,各所述热电制冷单元互不连接。
[0011]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间隔板被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每个所述散热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容纳孔;每个所述散热区内,各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相互电连接;各所述散热区之间,所述热电制冷单元互不连接。
[0012]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背板还包括检测所述第一导热板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间隔板上。
[0013]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所述第二导热板均为金属导热板;所述间隔板上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间隔板的边缘的布线槽。
[0014]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间隔板上还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一端与所述容纳孔连通,所述连接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布线槽连通。
[0015]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电制冷单元与所述第一导热板之间还设置有导热介质板。
[0016]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间隔板为隔热板。
[0017]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吸热侧与所述第一导热板之间、所述热电制冷单元的放热侧与所述第二导热板之间均设置有导热胶。
[0018]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背板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电制冷单元为半导体制冷片。
[0019]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和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背板,所述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一导热板一侧。
[0020] 所述显示装置与上述背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21]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显示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和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背板中热电制冷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供电单元、所述背板中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
[0022]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及使用该背板的显示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为图2中背板的A向示意图一;
[0027] 图4为图2中背板的A向示意图二;
[0028] 图5为图2中背板的A向示意图三;
[0029] 图6为图2中背板的A向示意图四;
[0030] 图7为图2中背板的A向示意图五;
[0031] 图8为图3中背板的B‑B向示意图一;
[0032] 图9为图3中背板的B‑B向示意图二。
[0033] 附图标记说明:
[0034] 11‑第一导热板,               12‑第二导热板,
[0035] 13‑间隔板,                   131‑容纳孔,
[0036] 132‑散热区,                  133‑布线槽,
[0037] 134‑连接槽,                  14‑热电制冷单元,
[0038] 141‑电源线导管,              15‑温度传感器,
[0039] 16‑导热介质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1]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背板对显示模组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不能满足要求,经发明人研究发现,主要在于现有的背板通常为采用金属材质制成的板状结构,利用现有的背板将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时,通常仅利用热传导的方式进行,其效果较差,并且,显示模组工作时不断产生热量,背板在显示模组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温度也升高,此时背板则难以将热量导出显示装置外,造成背板对显示模组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进一步变差,进而造成显示模组的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显示模组被烧坏。
[0042] 基于上述理由,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请参阅图1或图2,该背板包括第一导热板11、第二导热板12、间隔板13和热电制冷单元14;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相对设置,间隔板13位于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之间,间隔板13上设置有贯穿间隔板13的厚度的容纳孔131;热电制冷单元14设置在容纳孔131内,热电制冷单元14包括吸热侧和放热侧,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靠近第一导热板11,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靠近第二导热板12。
[0043]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用于改善利用背板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请继续参阅图1或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热板11、间隔板13和第二导热板12,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相对设置,间隔板13位于第一导热板11与第二导热板1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固定连接,例如,间隔板13可以采用热合工艺分别与第一导热板11、第二导热板12固定连接,或者,间隔板13可以采用胶粘工艺分别与第一导热板11、第二导热板12固定连接;间隔板13上设置有贯穿该间隔板13的厚度的容纳孔131,即,容纳孔131为沿间隔板1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还包括热电制冷单元14,热电制冷单元14包括吸热侧和放热侧,热电制冷单元14设置在间隔板13的容纳孔131内,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靠近第一导热板11,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靠近第二导热板12,热电制冷单元14工作时,可以吸收第一导热板11侧的热量,并将热量释放给第二导热板12,经第二导热板12导出。
[0044] 当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和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可以为液晶显示模组,此时,液晶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源和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源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侧,背光源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源,显示模组设置在背板的第一导热板11一侧,背光源与背板固定连接;或者,显示模组可以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此时,OLED显示模组包括OLED显示面板,显示模组设置在背板的第一导热板11一侧,OLED显示面板与背板固定连接;或者,显示模组可以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如Micro LED显示模组、Mini LED显示模组等微LED显示模组,显示模组设置在背板的第一导热板11一侧,显示模组与背板固定连接。显示模组工作时,实现显示装置的画面显示。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热量,该热量被传导至背板的第一导热板11,使热电制冷单元14工作,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则吸收第一导热板11上的热量,并经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释放给第二导热板12,热量则经第二导热板12传导至显示装置外,实现对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
[0045] 由上述可知,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应用在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的显示模组设置在背板的第一导热板11一侧,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将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显示装置外时,利用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吸收显示模组传导至第一导热板11的热量,利用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经第二导热板12导出至显示装置外,与现有的背板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中,可以利用热电制冷单元14将第一导热板11上的热量不断吸收并释放,使得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不断经背板导出至显示装置外,以改善对显示模组显示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进而防止显示模组的工作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显示模组被烧坏。
[0046] 在上述实施例中,间隔板13上设置有贯穿间隔板13的厚度的容纳孔131,容纳孔13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请参阅图1,间隔板13上的容纳孔131可以仅设置为一个,该容纳孔131中设置热电制冷单元14,利用容纳孔131中的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收侧吸收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并传到至第一导热板11的热量,利用容纳孔131中的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将热量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并经第二导热板12引出至显示装置外;或者,请参阅图2,间隔板13上的容纳孔131可以设置为多个,至少一个容纳孔131内设置有热电制冷单元14,利用容纳孔131中的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收侧吸收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并传到至第一导热板11的热量,利用容纳孔131中的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将热量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并经第二导热板12引出至显示装置外。
[0047] 在实际应用中,间隔板13上容纳孔131的数量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实际尺寸进行设定,举例来说,对于小尺寸的显示装置如应用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的显示装置,间隔板13上的容纳孔131可以仅设置为一个,该容纳孔131中设置热电制冷单元14;对于大尺寸的显示装置如应用于电视、平板、显示屏、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的显示装置,间隔板13上的容纳孔131可以设置为多个,至少一个容纳孔131中设置有热电制冷单元14。
[0048] 在实际应用中,当在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时,各容纳孔131的开孔面积可以均相同,或者,至少一个容纳孔131的开孔面积与其它容纳孔131的开孔面积不同。
[0049] 在上述实施例中,热电制冷单元14设置在容纳孔131中,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热电制冷单元14对应设置在一个容纳孔131中,或者,多个热电制冷单元14设置在同一容纳孔131中,在此不做限定。
[005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即间隔板13上容纳孔13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在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并在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可以根据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的实际发热情形来设定容纳孔131,在改善对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设置,节省成本,并节省能源;另外,在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并在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与在间隔板13上设置一个容纳孔131相比,可以增加间隔板13的强度,降低间隔板13的制造难度,尤其是针对应用于较大尺寸的显示装置如用作幕墙的显示装置的背板,同时,在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并在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与在间隔板13上设置一个容纳孔131相比,可以减少每个热电制冷单元14的尺寸,降低热电制冷单元14的制造难度。
[0051]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并在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有多种,下面示例性的列举几种,但实际包括而不限于下面几种。
[0052] 方式一,请参阅图3,在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多个容纳孔131均匀设置在间隔板13上,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热电制冷单元14的数量为多个,各热电制冷单元14相互电连接,具体地,热电制冷单元14包括阴极阳极,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相互电连接,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阳极相互电连接,此时,可以实现对多个热电制冷单元14的工作进行统一控制,当利用背板对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时,则使各热电制冷单元14同时工作,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则吸收由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并传导至第一导热板11的热量,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则将热量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热量经第二导热板12被导出至显示装置外。如此设计,通过各热电制冷单元14,可对第一导热板11各部位同时进行吸热,以将热量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并导出至显示装置外。
[0053] 方式二,请参阅图4,在间隔板13上设置多个容纳孔131,多个容纳孔131均匀设置在间隔板13上,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热电制冷单元14的数量为多个,各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此时,各热电制冷单元14可以实现单独控制,当利用背板对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时,可以使各热电制冷单元14同时工作,以实现对第一导热板11各部位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也可以根据第一导热板11各部位的温度不同,选择性的使部分热电制冷单元14工作,以实现对第一导热板11上温度较高的部位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从而可以减少能源浪费,降低能耗。
[0054] 方式三,请参阅图5、图6或图7,间隔板13被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每个散热区132包括至少一个容纳孔131,优选的,每个散热区132包括至少两个容纳孔131;每个散热区
132内,各热电制冷单元14相互电连接;各散热区132之间,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具体地,请参阅图5、图6或图7,根据显示模组各部位的发热情形,将间隔板13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每个散热区132包括至少一个容纳孔131,优选的,每个散热区132包括至少两个容纳孔131,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每个散热区132内的各热电制冷单元14相互电连接,具体地,热电制冷单元14包括阴极和阳极,每个散热区132内各热电制冷单元
14的阴极相互电连接,每个散热区132内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阳极相互电连接,此时,可以实现对同一散热区132内的多个热电制冷单元14的工作进行统一控制;各散热区132之间,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即各散热区132相互独立,如此,可以实现对各散热区132进行单独控制。当利用背板对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时,可以对各散热区132进行控制,使各散热区132内的热电制冷单元14同时工作,以实现对第一导热板11各部位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也可以根据第一导热板11各部位的温度不同,选择性的使部分散热区132内的热电制冷单元14工作,以实现对第一导热板11上温度较高的部位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从而可以减少能源浪费,降低能耗,同时与方式二中各热电制冷单元14单独控制相比,可以简化控制程序,并简化热电制冷单元14的布置结构。
[0055] 在方式三中,将间隔板13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时,划分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沿显示装置的横向,将间隔板13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具体地,请参阅图5,设定图5中左右方向与显示装置的横向对应,沿图5中左右方向,将间隔板13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每个散热区132设置多个容纳孔131,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每个散热区132内的各热电制冷单元14相互电连接;各散热区132之间,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
[0056] 或者,可以沿显示装置的纵向,将间隔板13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具体地,请参阅图6,设定图6中上下方向与显示装置的纵向对应,沿图6中上下方向,将间隔板13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每个散热区132设置多个容纳孔131,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每个散热区132内的各热电制冷单元14相互电连接;各散热区132之间,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
[0057] 或者,可以将间隔板13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若干个散热区132在间隔板13上沿显示装置的横向和纵向呈阵列排布,具体地,请参阅图7,设定图7中左右方向与显示装置的横向对应,设定图7中上下方向与显示装置的纵向对应,间隔板13被划分为若干个散热区132,若干个散热区132在间隔板13上呈阵列排布,该阵列的行向可以与图7中左右方向对应,该阵列的列向可以与图7中上下方向对应;每个散热区132设置多个容纳孔131,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每个散热区132内的各热电制冷单元14相互电连接;
各散热区132之间,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
[0058] 请参阅图1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还包括检测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5,利用温度传感器15检测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以对热电制冷单元14的工作进行控制,进而使得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举例来说,当温度传感器15检测到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大于设定的预设温度时,则使热电制冷单元14工作,以将热量导出显示装置外,当温度传感器15检测到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小于设定的预设温度时,则使热电制冷单元14停止工作,以减少能源浪费。
[0059]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背板中设置温度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5用于检测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温度传感器15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热板11上,以采用接触方式对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进行检测,或者,请参阅图1至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5设置在间隔板13上,采用接触方式或非接触方式对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进行检测。将温度传感器15设置在间隔板13上,与将温度传感器15设置在第一导热板11上相比,可以防止设置在第一导热板11一侧的显示模组对温度传感器15的检测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提高温度传感器15检测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的准确性。
[0060] 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5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温度传感器15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多个,此时,当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采用方式一或方式二时,多个温度传感器15可以均匀分布在间隔板13上,或者,当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采用方式三时,温度传感器15的数量可以根据散热区132的数量来设定,举例来说,温度传感器15的数量可以与散热区132的数量相同,每个散热区132内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15,对每个散热区132内的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则可以根据该散热区132内的温度传感器15检测到的第一导热板11的温度来确定。
[006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可以均采用金属制成,即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均为金属导热板,举例来说,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可以均采用铝、铁等单质金属或合金制得,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优选采用铝制得,以提高背板的导热效果。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间隔板13上设置有布线槽133,布线槽133延伸至间隔板13的边缘,布线槽133的开口朝向第一导热板11。将热电制冷单元14设置容纳孔131中,热电制冷单元14包括阴极和阳极,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和阳极均与显示装置中的供电单元电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布线槽133内设置两根相互绝缘的导线,布线槽133内的两根导线均与供电单元电连接,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和阳极分别通过布线槽133内对应的导线与供电单元电连接,实现热电制冷单元14与显示装置中的供电单元电连接;或者,可以在布线槽133内设置两层金属导体,两层金属导体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布线槽133内的金属导体与供电单元电连接,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和阳极分别通过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与供电单元电连接,实现热电制冷单元14与显示装置中的供电单元电连接,其中,金属导体可以采用金属单质如、铝、等,也可以采用合金,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金属导体采用铜。
[0062] 值得一提的是,间隔板13上布线槽133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来设置,例如,请参阅图3,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采用上述方式一时,布线槽133包括沿图3中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行向布线槽133和沿图3中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列向布线槽133,行向布线槽133沿图3中左右方向延伸至间隔板13的左右两侧边缘,列向布线槽133沿图3中上下方向延伸至间隔板13的上下两侧边缘,多个行向布线槽133和多个列向布线槽
133交叉设置,将间隔板13划分为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具有一个容纳孔
131,每个容纳孔131内均设置有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布线槽133内设置有金属导体或导线,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和阳极分别通过行向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或导线,与供电单元电连接,或者,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和阳极分别通过列向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或导线电连接,与供电单元电连接,实现各热电制冷单元14相互电连接,进而实现对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统一控制。
[0063] 或者,请参阅图4,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采用上述方式二时,间隔板13上设置有多个容纳孔131,多个容纳孔131均匀设置在间隔板13上,例如,多个容纳孔131呈阵列排布在间隔板13上,每个容纳孔131内设置有一个热电制冷单元14;每个容纳孔131对应设置有一个布线槽133,该布线槽133的一端沿图4中左右方向或图4中上下方向延伸至间隔板13的边缘,各布线槽133之间互不连通,布线槽133内设置有金属导体或导线,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和阳极分别通过对应的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或导线,与供电单元电连接,实现各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进而实现对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单独控制。
[0064] 或者,请参阅图5、图6或图7,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采用上述方式三时,布线槽133的设置方式可以结合采用方式一和采用方式二时的设置方式,也就是说,散热区132内,布线槽133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当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为上述方式一时的布置方式;各散热区132之间,布线槽133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当容纳孔131在间隔板13上的设置形式、以及热电制冷单元14的控制形式为上述方式二时的布置方式,实现散热区132内各热电制冷单元14的相互电连接,各散热区132之间热电制冷单元14互不连接,进而实现对散热区
132内各热电制冷单元14进行统一控制,而对各散热区132的热电制冷单元14进行单独控制。
[0065] 在上述实施例中,间隔板13上设置有布线槽133,当将上述实施例找那个的温度传感器15设置在间隔板13上时,温度传感器15可以设置在布线槽133内,温度传感器15的信号传输线可以沿布线槽133布置。
[0066] 在上述实施例中,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阳极与布线槽133内的金属导体或导线电连接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可以将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阳极越过容纳孔131与布线槽133之间的部分,并与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或导线电连接,实现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阳极分别通过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或导线,与供电单元电连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9,间隔板13上还设置有连接槽134,连接槽134的开口朝向第一导热板11,连接槽134的一端与容纳孔131连通,连接槽134的另一端与布线槽133连通。将热电制冷单元14设置容纳孔131中,可以将热电制冷单元14的电源线导管141嵌入连接槽134内,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阳极、阴极位于电源线导管141内并伸出电源线导管141外,将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阳极、阴极分别与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或导线电连接,以实现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阴极、阳极分别通过布线槽133内对应的金属导体或导线,与供电单元电连接,实现热电制冷单元14与显示装置中的供电单元电连接。如此设计,可以防止热电制冷单元14的阳极、阴极越过容纳孔131与布线槽133之间的部分时引起安全性的问题,并降低热电制冷单元14与布线槽133内的金属导体或导线电连接的实现难度;另外,连接槽134的设置,将热电制冷单元14的电源线导管141嵌入连接槽134内,还可以起到对热电制冷单元14进行固定的作用,防止热电制冷单元14在容纳孔131内发生晃动。
[0067] 请参阅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一导热板11之间还设置有导热介质板16。当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对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导出时,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导热板11,然后传导至导热介质板16,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则吸收传导至导热介质板16的热量,并经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释放至第二导热板12,然后由第二导热板12导出至显示装置外。导热介质板16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导热板11上的热量均匀的被导出,达到导热效果均匀,防止第一导热板11与热电制冷单元14对应的局部位置过冷,防止散热效果不均的现象发生。
[0068] 在上述实施例中,间隔板13位于第一导热板11和第二导热板12之间,间隔板13的材料可以为多种,例如,间隔板13的材料可以为导热材料如金属,或者,间隔板13的材料也可以为隔热材料。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间隔板13的材料优选为隔热材料,即间隔板13为隔热板,如间隔板13可以为聚乙烯(Polyethylene,PE)板,以防止第二导热板12上的热量经间隔板13传导至第一导热板11,进一步改善对显示模组显示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
[0069]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中,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靠近第一导热板11,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一导热板11可以不接触,或者,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一导热板11可以接触,优选的,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一导热板11接触,且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一导热板11之间设置导热胶,即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一导热板11通过导热胶固定连接,在改善对显示模组显示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的同时,防止热电制冷单元14在容纳孔131内晃动。
[0070]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中,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一导热板11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板16时,热电制冷单元14与导热介质板16之间通过导热胶固定连接,导热介质板16与第一导热板11之间通过导热胶固定连接。
[0071]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中,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靠近第二导热板12,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二导热板12可以不接触,或者,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二导热板12可以接触,优选的,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二导热板12接触,且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二导热板12之间设置导热胶,即热电制冷单元14与第二导热板12通过导热胶固定连接,在改善对显示模组显示时产生的热量的导出效果的同时,防止热电制冷单元14在容纳孔131内晃动。
[007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导热胶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定,例如,导热胶可以为导热脂。
[0073] 在上述实施例中,热电制冷单元14工作时,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吸收热量,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释放热量,以将热量由热电制冷单元14的吸热侧导向热电制冷单元14的放热侧,在实际应用中,热电制冷单元14可以为半导体制冷片。
[0074]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背板,所述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一导热板一侧。
[0075] 所述显示装置与上述背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76]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背板包括热电制冷单元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导热板的温度,以控制热电制冷单元的工作,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和供电单元,供电单元与背板中热电制冷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分别与供电单元、背板中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当显示装置显示画面时,显示模组工作,显示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背板的第一导热板,利用背板中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一导热板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第一导热板的温度传递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则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导热板的温度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导热板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单元则控制供电单元,使供电单元为热电制冷单元供电,热电制冷单元工作,以将热量传导至显示装置外,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导热板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单元则控制供电单元,使供电单元停止为热电制冷单元供电,热电制冷单元停止工作。
[0077] 在实际应用中,信号连接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单元和电连接热电制冷单元的供电单元可以单独设置,此时,信号连接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单元和电连接热电制冷单元的供电单元均设置在背板上;或者,信号连接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单元可以与信号连接显示模组的控制单元共用,电连接热电制冷单元的供电单元可以与电连接显示模组的供电单元共用,此时,控制单元和供电单元设置在显示模组中,控制单元同时信号连接显示模组、温度传感器和供电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导热板的温度,控制供电单元为热电制冷单元供电,以控制热电制冷单元的工作,控制单元同时还控制显示模组的显示,供电单元同时电连接显示模组和热电制冷单元,为显示模组和热电制冷单元供电。
[007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7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