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专利类型 发明公开 法律事件 公开; 实质审查; 授权;
专利有效性 有效专利 当前状态 授权
申请号 CN202411807281.1 申请日 2024-12-10
公开(公告)号 CN119307467A 公开(公告)日 2025-01-14
申请人 诸城市浩天药业有限公司; 申请人类型 企业
发明人 朱理平; 徐良平; 宋维才; 魏萍萍; 杜萌萌; 刘欢; 胡琳琳; 王滨; 第一发明人 朱理平
权利人 诸城市浩天药业有限公司 权利人类型 企业
当前权利人 诸城市浩天药业有限公司 当前权利人类型 企业
省份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省份:山东省 城市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城市:山东省潍坊市
具体地址 当前专利权人所在详细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辛兴镇驻地 邮编 当前专利权人邮编:262218
主IPC国际分类 C12N9/10 所有IPC国际分类 C12N9/10C12N15/70C12N15/54C12N1/21C12P19/56C12P19/18C12R1/19
专利引用数量 3 专利被引用数量 0
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10 专利文献类型 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知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专利代理人 王胜利;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该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 氨 基酸序列;或具有与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5%以上的序列。本发明提供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具有C19位偏好性,能够对多种甜菊醇糖苷的C19位进行糖基化修饰,且酶活是糖基转移酶UGT76G4的1.3倍。
权利要求

1.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基酸序列;或具有与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5%以上的序列。
2.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的核酸。
3.表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含有启动子和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核酸。
4.质粒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核酸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达单元。
5.宿主细胞,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4所述的质粒载体,或基因组中整合有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核酸。
6.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权利要求5所述的宿主细胞进行诱导培养,诱导宿主细胞对糖基转移酶突变体进行表达。
7.权利要求1所述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核酸、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达单元、权利要求4所述的质粒载体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宿主细胞在制备甜菊醇糖苷中的应用。
8.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用于糖基化甜菊醇糖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糖基化甜菊醇糖苷包括在甜菊醇糖苷的C19位进行糖基化修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甜菊醇糖苷包括甜菊苷、莱鲍迪苷E、莱鲍迪苷D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说明书全文

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甜菊醇糖苷是从甜叶菊中提取的一类天然甜味剂,具有高甜度和低热量的特点。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和药品等多个领域,作为蔗糖的替代品。通过合理的提取和应用,甜菊醇糖苷可以有效地帮助减少热量摄入,同时保持食品和饮料的良好口感。
[0003] 甜菊醇糖苷包括甜菊苷、莱鲍迪苷A、莱鲍迪苷D、莱鲍迪苷M等多种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在甜叶菊中的含量过少,不易提取,需要利用生物合成法通过其他甜菊醇糖苷转化制得,即使用糖基转移酶在其他甜菊醇糖苷的C13位或C19位进行糖基化修饰。例如,甜度高且没有苦涩后味的莱鲍迪苷M需要在莱鲍迪苷D的C19位第一个葡萄糖C3位上连接一个新的葡萄糖,然而现有的糖基转移酶UGT76G1对C19位的糖基化效率较低,导致莱鲍迪苷M的合成效率低。
[0004] 专利CN 115094074 B中公开了一种能够高效糖基化甜菊醇糖苷C19位的糖基转移酶UGT76G4,其具有C19位偏好性,提高了对C19位的催化活性。本发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甜菊醇糖苷C19位的糖基化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莱鲍迪苷M等甜菊醇糖苷的合成效率。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及其应用,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糖基转移酶UGT76G1不具有C19位偏好性,莱鲍迪苷M等甜菊醇糖苷合成效率低的问题。
[0006]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基酸序列;或具有与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5%以上的序列。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具有C19位偏好性,能够对多种甜菊醇糖苷的C19位进行糖基化修饰,且酶活是糖基转移酶UGT76G4的1.3倍。
[0008]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编码上述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的核酸。
[0009] 优选的,所述核酸具有如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
[0010]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表达单元,含有启动子和上述核酸。
[0011]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质粒载体,包括上述核酸或上述表达单元。
[0012] 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宿主细胞,含有上述质粒载体,或基因组中整合有上述核酸。
[0013] 第六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包括:对上述宿主细胞进行诱导培养,诱导宿主细胞对糖基转移酶突变体进行表达。
[0014] 第七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糖基转移酶突变体、核酸、表达单元、质粒载体或宿主细胞在制备甜菊醇糖苷中的应用。
[0015] 优选的,所述糖基转移酶突变体、核酸、表达单元、质粒载体或宿主细胞用于制备莱鲍迪苷M。本发明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能够以莱鲍迪苷E和UDPG或莱鲍迪苷D和UDPG为底物,催化合成莱鲍迪苷M,提高产物莱鲍迪苷M的转化效率。
[0016] 第八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的应用,将上述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用于糖基化甜菊醇糖苷。
[0017] 进一步的,所述糖基化甜菊醇糖苷包括在甜菊醇糖苷的C19位进行糖基化修饰。
[0018] 进一步的,所述甜菊醇糖苷包括甜菊苷、莱鲍迪苷E、莱鲍迪苷D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即对甜菊苷(STV)、莱鲍迪苷E或莱鲍迪苷D的C19位进行糖基化修饰。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实施例3中糖基转移酶UGT76G4、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的酶活检测结果。
[0020] 图2为实施例4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在不同pH值下对STV的转化率。
[0021] 图3为实施例4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在不同温度下对STV的转化率。
[0022] 图4为实施例5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对Reb E的催化结果。
[0023] 图5为实施例5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放大转化Reb E的反应结果。
[0024] 图6为实施例6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对RD的催化反应结果。
[0025] 图7为实施例6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催化RD反应结果。
[0026] 图8为实施例6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放大转化RD的反应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8] 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中所用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原料。实施例1
[0029] 构建表达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的重组菌株以ugt76G4‑F和ugt76G4‑R为引物,以糖基转移酶UGT76G4编码基因的cDNA为模板,用高保真DNA聚合酶(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PCR扩增,得到正确的UGT76G4基因片段。所述糖基转移酶UGT76G4编码基因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糖基转移酶UGT76G4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所述糖基转移酶UGT76G4在专利CN 115094074 B中被公开。
[0030] ugt76G4‑F:GAGATATACATATGGCTAGCATGGAAAATAAAACGGAGACCACC(SEQ ID NO.5)。
[0031] ugt76G4‑R:GTGGTGGTGGTGCTCGAGTTACAACGATGAAATGTAAGAAA(SEQ ID NO.6)。
[0032] 使用Gibson Assembly方法将UGT76G4基因片段连接在经NdeI、XhoI双酶切后的pET21a(+)载体上。取5μL连接产物转化入E.coli TOP10感受态细胞中,将转化后的菌株涂布在含100μg/mL氨苄青霉素的固体Luria‑Bertani(LB)培养基上,37℃培养14h。培养完成后,从培养基中挑取单个菌落进行PCR验证,将PCR扩增产物长度正确的单克隆菌落接入含有100μg/mL氨苄青霉素的液体Luria‑Bertani(LB)培养基中培养,在37℃的摇床上振荡培养过夜后,从菌落中提取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中含有UGT76G4基因片段。
[0033] 以上述重组质粒为模板,以F1和F2为引物,用高保真DNA聚合酶(武汉爱博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PCR扩增反应,PCR扩增反应产物经DpnI消化模板后,得到含有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基因(SEQ ID NO.2)的重组质粒。该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命名为M1。经测序突变体M1由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第85位氨基酸由L突变为F所得,该突变体M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0034] F1:CCGACTCATGGTCCGTTCGCTGGTATGCGGATTCCGATTA(SEQ ID NO.7)。
[0035] F2:TAATCGGAATCCGCATACCAGCGAACGGACCATGAGTCGG(SEQ ID NO.8)。
[0036] 将上述含有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E  .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得到表达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的重组大肠杆菌。实施例2
[0037] 制备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LB固体培养基:蛋白胨10 g/L,酵母粉5 g/L,NaCl 10 g/L,琼脂粉20 g/L。
[0038] 将上述重组大肠杆菌的单菌落接种到LB固体培养基中,35℃下培养16h,挑选出颜色均匀单一、菌落凸起、表面圆润光滑、菌落直径为2 3mm的菌落,接种到5mL的LB液体培养~基中,该LB液体培养基中含有50mg/L的氨苄青霉素,置于摇床中在37℃、220rpm下振荡培养
7h,得到种子液。
[0039] 将上述种子液以1v/v %的接种量接种到另一LB培养基中,摇床中37℃、220rpm下振荡培养,待培养液OD600为0.8时加入终浓度为0.5mM的IPTG进行诱导培养,摇床中25℃、220rpm下继续振荡培养20h。
[0040] 诱导培养结束后,测培养液的OD600值为4,5000×g 离心10 min收集菌体,用15mL、100 mmol/L、pH值为7.0的磷酸钠缓冲液重悬菌体,超声破碎体细胞释放出胞内酶,超声功率为400W、超声30min,超声结束后在冷冻离心机内,4℃,8000×g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即为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
实施例3
[0041] 测定酶活以糖基转移酶UGT76G4作为对照组,取上述实施例2中获得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配制如下反应体系(1mL)测定酶活:
(1)100mM的磷酸缓冲液(pH值为7.0)、2mM的UDPG、1mM的STV(甜菊苷)、5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在40℃、200rpm下反应30min。
[0042] (2)100mM的磷酸缓冲液(pH值为7.0)、2mM的UDPG、1mM的STV(甜菊苷)、5OD的糖基转移酶UGT76G4粗酶液,在40℃、200rpm下反应30min。
[0043] 上述2组反应结束后,分别取样,95℃加热5min终止反应,加入4倍体积的甲醇,12000rpm离心5min,上清液经0.22μm的滤膜抽滤后,滤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分别计算酶活
[0044]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如下:进样量:10μL,色谱柱:5μm,250×4.6mm,柱温:45℃。色谱条件:UV 210nm,流动相:
(A)乙腈,(B)10mmol磷酸二氢钠(用磷酸将pH值调节到2.6),流速:0.8 mL/min,洗脱程序:0
15min,26%体积的(A),74%体积的(B);16 42min,33%体积的(A),67%体积的(B)。
~ ~
[0045] 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相较于糖基转移酶UGT76G4,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的酶活显著提高,是糖基转移酶UGT76G4的1.3倍。实施例4
[0046] 1、检测pH值对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稳定性的影响,具体检测过程如下:以实施例2获得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配制如下5份不同pH值的反应体系
(1mL):
100mM的磷酸缓冲液、5mM的UDPG、2mM的STV、5OD的糖基转移酶UGT76G4突变体M1粗酶液。
[0047] 上述5份反应体系中,100mM磷酸缓冲液的pH值分别设置为6、6.5、7、7.5、8。
[0048] 分别将上述各反应体系置于摇床上进行反应,在35℃、200rpm下转化0.5h。反应结束后,分别取样,95℃加热5min终止反应,冷却后加入4倍体积的乙醇,12000rpm离心5min,上清液经0.22μm的滤膜抽滤后,得到的滤液分别使用液相色谱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底物STV转化率。
[0049] 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当反应体系的pH值为7 7.5时,底物STV的转化率最高,说明~该pH下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的稳定性最高。
[0050] 2、检测温度对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稳定性的影响,具体检测过程如下:以实施例2获得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配制如下4份反应体系(1mL):
100mM的磷酸缓冲液(pH值为7.0)、0.5mM的UDPG、5mM的STV、终浓度为5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
[0051] 将上述4份反应体系置于摇床上进行反应,分别在温度为30℃、35℃、40℃、45℃、转速为200rpm的条件下反应0.5h。反应结束后,分别取样,95℃加热5min终止反应,冷却后加入4倍体积的乙醇,震荡混匀后,12000rpm离心5min,上清液经0.22μM滤膜抽滤后,滤液使用液相色谱进行检测,分别计算STV转化率。
[0052] 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当反应体系的温度为35℃ 40℃时,STV的转化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下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的稳定性最高。
实施例5
[0053] 1、检测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对莱鲍迪苷E(Reb E)的催化活性,具体检测过程如下:将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在体外配置如下4份反应体系进行检测(1mL):
100mM的磷酸钠缓冲液(pH值为7.5),20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2mM的UDPG、0.5mM的Reb E。
[0054] 将上述各反应体系分别置于35℃、200rpm下反应,分别在反应进行10min、20min、30min、60min后,加入等体积的无丁醇终止反应,震荡混匀,12000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过0.22μm有机滤膜,滤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反应产物组成。
[0055]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如下:进样量10μL,色谱柱:5μm,250×4.6mm,柱温:45℃。色谱条件:UV 210nm,流动相:
(A)乙腈,(B)10mmol磷酸二氢钠(用磷酸将其pH值调节为2.6),流速:0.8 mL/min,洗脱程序:0 15min,26%体积的(A),74%体积的(B);16 42min,33%体积的(A),67%体积的(B)。
~ ~
[0056] 结果如图4所示:在10min时,Reb E的糖基化产物不仅包括莱鲍迪苷D(Reb D)、莱鲍迪苷AM(Reb AM),还包括莱鲍迪苷M(Reb M),且Reb AM为主要产物,表明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具有C19位偏好性。
[0057] 在30min时,已经基本实现Reb E向Reb M的完全转化,说明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主要优先以C19糖基化的方式催化Reb E生成Reb AM,然后以C13位的糖基化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生成Reb M。
[0058] 2、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后对Reb E催化活性的验证,具体过程如下:将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在体外按照以下反应体系进行功能验证(5ml):100mM的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7.5),5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5OD的蔗糖合酶酶液,0.5mM的UDPG,5mM的Reb E,50mM的蔗糖,用1mM的NaOH维持转化体系的pH为7.5。
[0059] 于35℃、200rpm下反应12小时后,加入等体积无水丁醇终止反应,震荡混匀,过0.22μm有机滤膜,滤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反应产物组成,检测条件同上。检测结果显示:反应12h后Reb E几乎全部被转化,Reb E残留占比<5%,且转化产物莱鲍迪苷M(RM)占比>85%。
[0060] 3、增加底物量:以Reb E为底物通过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生物合成RM,具体过程如下:体外摇瓶转化放大以下反应体系,物料终浓度如下:20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20OD的蔗糖合酶粗酶液、500mM的蔗糖,1.5mM的UDPG、30mM的Reb E,用100mM的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ml,用1mM的NaOH维持转化体系的pH为7.5,35℃摇床反应24h后终止反应。
在转化过程中的第4h、8h、16h、24h分别取样检测反应进程,取样稀释至澄清后过0.22μm有机滤膜得到过滤清液,分别利用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反应产物组成。
[0061] 结果如图5所示:当底物Reb E的浓度增加到30mM时,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与蔗糖合酶偶联,可将大部分底物转化为RM。实施例6
[0062] 1、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利用莱鲍迪苷D(RD)制备莱鲍迪苷M的催化效率检测,具体检测过程如下:在体外按照以下反应体系,检测其对RD的糖基化结果:10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2mM的UDPG、1mM的RD,使用磷酸缓冲液(pH值为7.5)定容至500ul。
[0063] 35℃、200rpm下反应60min后,加入等体积无水丁醇终止反应,震荡混匀,12000rpm离心10分钟,上清液过0.22μm有机滤膜,滤液利用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反应产物组成。液相检测条件与实施例5相同。
[0064] 结果如图6所示: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可迅速的将底物RD转化为RM。
[0065] 2、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后对RD催化活性的验证,具体过程如下: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在体外按照以下反应体系进行功能验证(5mL):100mM的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7)、5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5OD的蔗糖合酶粗酶液,1mM的UDPG,5mM的RD,30mM蔗糖,用1mM的NaOH维持转化体系的pH为7。
[0066] 35℃、200rpm下反应24小时后,加入等体积无水丁醇终止反应,震荡混匀,过0.22μm有机滤膜,滤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反应产物组成,检测条件同上。
[0067] 检测结果如图7所示:反应24h后RD几乎全部被转化,转化产物RM的占比>85%。
[0068] 3、增加底物浓度:以RD为底物通过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生物合成RM,具体过程如下:体外摇瓶转化放大以下反应体系,物料终浓度如下:30OD的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粗酶液、20OD的蔗糖合酶粗酶液、300mM的蔗糖、1mM的UDPG、20mM的Reb D,体系用100mM磷酸缓冲液定容至20ml,其中RD每1h加一次,分2次加入,使用1mM的NaOH调节维持转化体系的pH为7。在转化过程中的第4h、8h、16h、24h分别取样检测反应进程,取样稀释至澄清后过0.22μm有机滤膜得到过滤清液,利用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反应产物组成。检测条件与实施例5中的相同。
[0069] 检测结果如图8所示:当底物RD的浓度增加到20mM时,糖基转移酶突变体M1偶联蔗糖合酶进行催化,24h内可基本实现大部分RD向RM的转化,且RM占比不低于85%。
[00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